一、类风湿浸膏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燕[1](2021)在《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论文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探究祖师麻甘草制(炙法、烘法)的炮制工艺;并基于TLR4/NF-κB/NLRP3通路探讨祖师麻甘草制品改善弗式完全佐剂混合牛Ⅱ胶原(CⅡ)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实验研究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闷润时间、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祖师麻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的影响,从而优选出甘草炙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2.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实验研究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闷润时间、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对祖师麻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的影响,从而优选出甘草烘制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3.建立弗式完全佐剂并牛Ⅱ胶原(CⅡ)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CIA),通过检测大鼠体重、关节炎评分、足肿胀度、脾脏与胸腺指数、踝关节的组织病理学与X-射线(X-Ray)放射学观察,对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进行对比研究。4.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白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CIA大鼠踝关节中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大鼠滑膜组织的Toll样受体4(TLR4)、NLRP3、NF-κB、IL-1β表达量,来初步探讨基于TLR4/NLRP3/NF-κB通路的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治疗CIA大鼠的作用机制。5.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炎症为模型,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增殖率、微板法测定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β、IL-10的含量、Western-Blot测定细胞的TLR4、NLRP3、NF-κB、IL-1β表达量,验证祖师麻甘草制品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甘草炙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为0.8,闷润时间为53min,炒制温度为150℃,炒制时间为14min。2.甘草烘制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为0.8,闷润时间为62min,烘干温度为150℃,烘干时间为100min。3.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能显着降低CIA大鼠的关节炎评分(AI)、足肿胀度、改善踝关节红肿、关节和关节软骨的病理状况(P<0.05);且祖师麻甘草制品治疗效果与祖师麻生品相比,虽无显着性差异,但总体祖师麻甘草制品的治疗效果优于祖师麻生品。4.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均可调节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10的分泌,还可显着降低CIA大鼠血清中MMPs与VEGF的水平(P<0.05)。此外,还可能通过调节TLR4/NF-κB/NLRP3通路,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祖师麻炮制品可以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10的表达(P<0.05),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NLRP3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甘草炙祖师麻与甘草烘制祖师麻的炮制工艺参数。药效学研究表明: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可以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症状,且祖师麻炮制品的治疗效果优于生品。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索发现,祖师麻缓解CIA大鼠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并抑制Raw264.7细胞炎症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与抑制TLR4/NF-κB/NLRP3通路有关。
朱丽丽[2](2021)在《白背清风藤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背清风藤(Sabia discolor Dunn)植物资源丰富,生长能力强,药用价值高,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广西等省份。为了进一步了解白背清风藤的化学成分,更好地发现它的药理活性作用,本实验对它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将白背清风藤(3.8 kg)的干燥茎干粉碎,用乙醇室温渗漉提取,减压回收提取液;把粗提物悬浮于适量的水中,依次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石油醚(3.8 g)和乙酸乙酯部位(30.0 g)。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对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借助现代波谱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DPPH法和ABTS法对白背清风藤的萃取部位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测试,最后综合这两种方法对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估。从白背清风藤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 15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20-taraxastene-3α,28-diol(1)、20-hydroxy-lupan-3-one(2)、(20S)-3-oxo-20-hydroxytaraxastane(3)、齐墩果酸(4)、monogynolA(5)、ent-18Hα,3β,20β-ursanediol(6)、蒲公英烷-3β,20β 二醇(7)、juglangenin A(9)、1-oxo-erythrodiol(10)、1-oxo-3,16-oleandiol(11)1β,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12)、1α,3β-dihydroxyl-olean-12-en-28-oic acid(1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7)、β-豆甾醇(18)。其中,化合物6和1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5、9、10和12为清风藤属内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2、3、7、14和16~18为首次从白背清风藤中分离得到。此外,对白背清风藤各萃取部位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和ABTS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清除作用,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抗氧化活性逐渐增强。而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消除能力与L-抗坏血酸接近,IC50=1.34 mg/mL。
聂娇[3](2021)在《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对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尪痹浸泡方+甲氨喋呤+白芍总苷胶囊)和对照组(甲氨喋呤+白芍总苷胶囊),每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DAS28评分、血沉及C反应蛋白,同时评价总体疗效及安全性指标,并对相关数据运用SPS 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未有患者脱落,两组最终纳入并完成本试验的一共60例,两组各30例。(1)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双手X线分期、双手关节功能分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等主观症状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晨僵时间(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等客观指标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AS28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5)临床疗效对比:平均疗效,治疗组的平均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4.4%,P<0.05,有统计学差异;(6)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结论:(1)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方案与单纯西药治疗方案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中西医结合方案更优,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2)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更有效地降低ESR、CRP炎性指标,减轻疾病的活动度,有效控制病情发展。(3)在治疗全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李春丽[4](2021)在《花椒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椒属(Zanthoxylum)为芸香科一大属,约有25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39种14变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其干燥成熟果皮作为传统中药已被收入2015版《中国药典》,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其中,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果实,民间称作大红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陕西等省。花椒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木脂素类、酰胺类、香豆素类、脂肪酸类、苯丙素类等,目前研究其药理活性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呕吐泄泻、虫积腹痛、湿疹、阴痒、镇痛、抑菌消炎、抑制血小板凝集和驱虫等作用。基于花椒以上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花椒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运用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本文主要研究花椒中正丁醇的提取部分,对这部分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现在已经从花椒中分离出1种新的化合物,和13种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花椒酚A(1)、苔黑酚(2)、1-甲氧基-7R,8S-二羟基苯丙醇(3)、咖啡酸甲酯(4)、没食子甲酯(5)、3-甲基2-烯丁醇-1-葡萄糖苷(6)、腺苷(7)、紫花前胡苷(8)、blumenol C glucoside(9)、(6R,9S)-3-氧-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10)、长寿花糖甙(11)、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南烛木树脂酚(13)、异落叶松脂素(14)。化合物12首次从花椒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7-10和14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2、4、5和12-14具有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13和14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分别为5.7和11.0μM,与阳性对照Vc的IC50=6.4μM相当。化合物4、5和13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分别为61.2、19.8和101.0μM,与阳性对照Vc的IC50=53.0μM相当。
林立享[5](2020)在《益肾强骨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肾强骨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肝肾亏虚证)临床疗效并探讨益肾强骨方对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共纳入60例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RA基础治疗上服用12周碳酸钙D3片(1片/d)联合阿法骨化醇胶囊(0.5ug/d,1次/d);治疗组在RA基础治疗上服用12周中药复方益肾强骨方。分别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症状、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评估、实验室及骨代谢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指标如ESR、CRP、RF、抗CCP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指标方面如关节VAS评分、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压痛关节数等评分均改善,且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1NP、CTX-I等骨代谢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4.在DAS28、HAQ、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治疗组DAS28和HAQ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医证候各方面积分,治疗组主症、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对照组为(10.1±2.38)分,治疗组(7.23±2.03)分,表明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较好(P<0.05)。5.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23例,无效6例,统计结果表明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0%,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肾强骨方的药物组成不论从中医学、中药学、现代药理学理论进行讨论均符合临床面对RA继发OP患者的治疗原则,且通过本研究可知益肾强骨方临床疗效显着优于目前临床常规用药,临床疗效较好且副作用低,值得进行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吕贵萍[6](2020)在《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医学中,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未明确,是世界性难题。藏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的见解,属藏医“黄水病”范畴。由于藏族地区高寒、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剧烈,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即“黄水病”的患病比较广泛。藏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发展了许多富有特色、疗效显着的复方制剂。复方乳藤胶囊是由乳香、诃子、决明子、黄葵子、宽筋藤、独一味、打箭菊等七味藏药组方,是藏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组成的用于治疗黄水病的方剂,但其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本文采用整方研究法,通过热回流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对藏药复方乳藤胶囊的浸膏进行了提取,得到了三个不同极性的有效部位,对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釆用硅胶柱层析法、MCI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1H-NMR,13C-NMR,2D NMR,MS,UV等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羰基-甘遂-8,24-二烯-21-酸(1)、3-羰基-甘遂-8,24-二烯-21-醛(2)、3α-羟基-甘遂-8,24-二烯-21-酸(3)、3β,25-二羟基-甘遂-8,23E-二烯-21-酸(4)、3α,25-二羟基-甘遂-8,23E-二烯-21-酸(5)、3-羰基-25-羟基-甘遂-8,23E-二烯-21-酸(6)、乳藤A(7)、乳藤B(8)、3α-乙酰基-24,25-二羟基-甘遂-8-烯基-21-酸(9)、3-羰基-甘遂-8,24-二烯-21,23-内酯(10)、3-羰基-甘遂-7,9(11),24-三烯-21,23-内酯(11)、3α-乙酰基-甘遂-8,24-二烯-21,23-内酯(12)、3-乙酰基-11-羰基-β-乳香酸(13)、β-乳香酸(14)、9,11-去氢-β-乳香酸(15)、α-乳香酸(16)、nephthenol(17)、acetyl incensole oxide(18)、incensole(19)、populeuphrines A(20)、isonincensole acetate(21)、13-羰基-verticilla-4(20),7,11-三烯(22)、6α-羟基-15-(3-甲基-2-丁烯基)-异香木兰烷(23)、橙黄决明素(24)、钝叶决明素(25)、大黄酚(26)、大黄素甲醚(27)、没食子酸(28)、补骨脂酚(29)。化合物类型主要为三萜类(1-16),二萜类(17-23),蒽醌类(24-27),其他类(28-29),其中化合物2、4-9、12、22-23为新化合物。为评价29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毒性,使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炎症模型,通过Griess法测定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表明:给药浓度为20μM时,29个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无细胞毒性,存活率均大于80%,但对NO的抑制率均小于50%。将分离得到的29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CCK-8法研究探讨了29个化合物对人多形性恶性胶质瘤T98、人肝癌细胞Hep 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给药浓度为20μM时,29个化合物对以上3种肿瘤细胞,均无抗明显的增殖活性,其抑制率均小于50%。
王书敏[7](2020)在《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以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独活寄生汤为研究对象,研究一种在传统汤剂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中药剂型即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通过比较独活寄生汤及其固体汤剂的浸膏得率、HPLC指纹图谱及二者龙胆苦苷、芍药苷和蛇床子素的含量,研究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在化学组成上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是否可行,同时为独活寄生汤的改良剂型即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论文实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影响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的各个因素的范围,并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筛选出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加以验证,以保证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浸膏得率的比较:浸膏是中药复方临床应用总的物质基础,比较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浸膏得率能发现二者在有效化学成分的煎出率上的差异性,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浸出物含量百分率的研究可以反映固体汤剂合适的冲泡的时间。第三部分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二者的HPLC指纹图谱,可以从整体对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化学组成上进行比较,来说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第四部分独活寄生汤及其固体汤剂的龙胆苦苷(GPS)、芍药苷(PF)和蛇床子素(OST)含量的比较研究:采用RP–HPLC法分别测定二者GPS、PF及OST的含量,进一步比较独活寄生汤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差异性,为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得出影响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的因素主要有:加热温度、煎煮时间和加水量,并确定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加热温度为110℃、煎煮时间为25 min,加水量为255 mL。对独活寄生汤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浸膏得率进行比较,得出二者在浸膏得率上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中提取出27个共有色谱峰,各化学成分的保留时间接近,但峰面积比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利用相似度软件2004A版计算二者的相关性为0.948。建立了RP–HPLC法来同时测定独活寄生汤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中GPS、PF和OST含量的方法,龙胆苦苷的回归方程为Y=355205X+7184.1,r=1(n=6),龙胆苦苷的线性范围在38μg~950μg关系良好。芍药苷的回归方程为Y=41448X-13163,r=0.9998(n=6),芍药苷的线性范围在29.36μg~734μg关系良好,蛇床子素的回归方程为Y=56672X-1490.8,r=0.9999(n=6),蛇床子素的线性范围在1.874μg~46.85μg关系良好,三者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7%、97.46%和99.57%,RSD分别为0.9%、1.43%和0.67%。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稳定、便捷,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浸膏得率与独活寄生汤没有显着性差异,化学组成相似,但是各化学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独活寄生汤与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中,蛇床子素的含量以独活寄生汤为高,两者芍药苷和龙胆苦苷的含量以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为高。
肖文[8](2020)在《通痹胶囊治疗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通痹胶囊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钾片、布洛芬缓释胶囊与单纯西药硫酸氨基葡萄糖钾片、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KOA的临床疗效,为通痹胶囊治疗风寒湿阻型KOA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痹胶囊联合硫酸氨基葡糖钾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组)与对照组(硫酸氨基葡糖钾片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组)各35例。治疗组:通痹胶囊0.6g,3/日,餐后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钾片0.5g,3/日,餐后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g,2/日,餐后服用。对照组:硫酸氨基葡萄糖钾片0.5g,3/日,餐后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g,2/日,餐后服用,观察疗程12周。治疗前后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中主症:膝部疼痛、次症:遇寒加重、关节重着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部正侧位X线分级。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按诊断标准,两组共纳入7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1例,实际完成68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hs-CRP、TNF-α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TNF-α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自身比较指标都显示有所下降,两组相比较后治疗组下降的更为显着(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自身比较指标都显示有所下降,两组相比较后治疗组下降的更为显着(P<0.05)。4.膝部疼痛、遇寒加重、关节重着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膝部疼痛、遇寒加重、关节重着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自身比较评分都显示有所下降,两组相比较后治疗组下降的更为显着(P<0.05)。5.VAS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VAS疼痛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自身比较指数都显示有所下降,两组相比较后治疗组下降的更为显着(P<0.05)。6.膝部正侧位X分级线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膝部正侧位X线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对膝部正侧位X线分级均无作用。结论通痹胶囊能降低血清中炎症急性反应物hs-CRP、炎性因子TNF-α的表达,提示有抗炎消肿的作用;该药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膝部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关节重着症状,提示在改善风寒湿阻型的KOA有显着疗效;该药可降低VAS评分;在药物疗程内膝关节正侧位X线无改变。图0幅;表8个;参119篇。
关枫,王晶,王博涵,崔明宇[9](2020)在《荨麻属植物抗类风湿作用及活性成分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荨麻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用药,在欧洲及美国等应用亦很普遍。荨麻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其药理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目前主要针对其治疗前列腺炎、糖尿病、高血脂、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方面开展了研究,在其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报道也逐渐增多,已成为荨麻属植物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文献检索与整理,对该属植物近10年来基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实验研究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荨麻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等活性成分,主要采用醇提工艺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且荨麻属植物具有非常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祁芹[10](2020)在《萆薢总皂苷抗炎镇痛作用及对cPLA2/COX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粉萆薢总皂苷(Total Saponin of Dioscorea,TSD)提取工艺,测定TSD和薯蓣皂苷的含量;研究TSD抗炎镇痛作用、对小鼠皮下气囊炎症及其胞浆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s A2,c PLA2)/环加氧酶(cyclooxygenase,COX)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乙醇回流法提取TSD,以薯蓣皂苷元为对照品,高氯酸为显色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TSD含量(测定波长409±1 nm);以薯蓣皂苷为对照品,HPLC法测定其中薯蓣皂苷含量(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和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8 nm)。2.尿酸钠(monosodium urate,MSU)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大鼠步态、测量关节肿胀程度,ELISA法检测关节浸出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并进行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查。醋酸和热板法分别致小鼠疼痛模型,观察小鼠扭体反应和痛阈。3.6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SD高、中和低剂量(600、200、60 mg/kg.d)组和地塞米松组(0.30 mg/kg.d)。背部注入尿酸钠复制小鼠皮下气囊炎症模型,造模1 h后灌胃给药,每天2次,连续2 d,收集气囊灌洗液,测定渗出液量、白细胞数、IL-1β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RT-PCR检测气囊内衬组织c PLA2、COX-1和COX-2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气囊组织c PLA2、COX-1和COX-2蛋白表达。结果:1.TSD提取工艺为10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等量石油醚脱脂,水饱和正丁醇萃取2次,薯蓣皂苷元线性范围为25.4~152.4μg(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9.39%(RSD=1.62%)。薯蓣皂苷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0~8.0μg(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9.22%(RSD=1.56%)。三批粉萆薢药材提取物中的总皂苷的含量分别为61.74%、58.78%和60.47%,薯蓣皂苷的含量分别为33.9%、33.15%和32.26%。2.TSD能明显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度,降低关节浸出液中IL-1β和IL-18水平(P<0.01或P<0.05),减轻关节病理学炎症,显着提高热板法小鼠痛阈值,减少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次数(P<0.01或P<0.05)。3.在小鼠皮下气囊炎症模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气囊渗出液量、白细胞数、PGE2和IL-1β水平显着升高(P<0.01或P<0.05),气囊组织中c PLA2、COX-1和COX-2 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TSD高、中和低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小鼠渗出液量、白细胞数、PGE2和IL-1β水平显着下降(P<0.01或P<0.05),气囊组织中c PLA2和COX-2 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1或P<0.05)。结论:1.TSD提取方法合理,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TSD和薯蓣皂苷的定量分析。提取物总皂苷及薯蓣皂苷含量能满足药效学实验的要求。2.TSD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 PLA2/COX信号通路减少相关炎性因子合成有关。
二、类风湿浸膏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风湿浸膏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甘草炙祖师麻工艺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2.方法 |
2.1 祖师麻甲素定量测定 |
2.2 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 响应曲面实验 |
2.4 工艺验证 |
3.结果 |
3.1 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结果 |
3.2 响应曲面结果 |
3.3 工艺验证 |
4 讨论 |
第二章 甘草烘制祖师麻工艺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方法 |
2.1 祖师麻甲素定量测定 |
2.2 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 响应曲面 |
3.结果 |
3.1 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结果 |
3.2 响应曲面结果 |
3.3 工艺验证 |
4.讨论 |
第三章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抗弗式完全佐剂并牛Ⅱ胶原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比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炮制品的制备 |
2.2 药液的制备 |
2.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4 体重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
2.5 影像学评估 |
2.6 踝关节组织病理切片 |
2.7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大鼠一般体征的变化结果 |
3.2 大鼠足肿胀度与AI评分结果 |
3.3 大鼠脏器指数结果 |
3.4 影像学评价大鼠踝关节损伤影响 |
3.5 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讨论 |
4.1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疗法 |
4.2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常用动物模型 |
4.3 甘草炙祖师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与关节软骨病理损伤模型治疗作用 |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NLRP3通路的祖师麻甘草制品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IL-10、IL-1β表达的测定 |
2.2 血清免疫相关因子含量测定 |
2.3 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大鼠踝关节NLRP3、NF-κB表达 |
2.4 大鼠滑膜组织TLR4/NF-κB/NLRP3通路蛋白表达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3.2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血清风湿相关因子的影响 |
3.3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踝关节内NLRP3、NF-κB表达的影响 |
3.4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滑膜组织TLR4/NF-κB/NLRP3通路的表达 |
4.讨论 |
第五章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改善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细胞 |
2.方法 |
2.1 祖师麻不同提取物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上清液的制备 |
2.4 LPS诱导Raw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
2.5 CCK8法测定Raw264.7细胞系的存活率 |
2.6 细胞上清液中NO与炎性因子的含量测定 |
2.7 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
2.8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活力和NO含量的影响 |
3.2 祖师麻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 |
3.3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祖师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白背清风藤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清风藤属的研究进展 |
1.1 清风藤属的植物简介 |
1.1.1 清风藤属植物的资源分布 |
1.1.2 清风藤属植物的生药鉴定 |
1.2 清风藤属的化学成分研究 |
1.2.1 倍半萜类 |
1.2.2 五环三萜类 |
1.2.3 生物碱 |
1.2.4 苯衍生物 |
1.2.5 其他类 |
1.3 清风藤属的药理活性 |
1.3.1 对子宫作用 |
1.3.2 保肝作用 |
1.3.3 抗炎镇痛作用 |
1.3.4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 |
1.3.5 抗流感病毒作用 |
1.3.6 抑制脂肪堆积作用 |
1.3.7 抗氧化作用 |
1.4 清风藤属的提取分离 |
1.4.1 提取工艺 |
1.4.2 柱色谱法 |
1.5 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1.5.4 创新点 |
2 白背清风藤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显色剂 |
2.2 植物材料 |
2.3 白背清风藤的提取与萃取 |
2.4 白背清风藤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纯化 |
2.5 白背清风藤石油醚部位的分离纯化 |
2.6 小结 |
3 白背清风藤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1 化合物简述 |
3.2 乙酸乙酯部位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2.1 化合物6 |
3.2.2 化合物11 |
3.3 乙酸乙酯部位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3.1 化合物1 |
3.3.2 化合物2 |
3.3.3 化合物3 |
3.3.4 化合物4 |
3.3.5 化合物5 |
3.3.6 化合物7 |
3.3.7 化合物9 |
3.3.8 化合物10 |
3.3.9 化合物12 |
3.3.10 化合物14 |
3.4 石油醚部位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4.1 化合物16 |
3.4.2 化合物17 |
3.4.3 化合物18 |
3.4.4 化合物5 |
3.5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3.6 小结 |
4 白背清风藤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DPPH法抗氧化实验 |
4.3 ABTS法抗氧化实验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 |
4.5.1 白背清风藤对DPPH自由基的消除作用 |
4.5.2 白背清风藤对ABTS自由基的消除作用 |
4.6 讨论 |
4.7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化合物相关图谱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RA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RA的治疗 |
1.4 中医对RA的预防调护 |
2 西医对RA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西医对RA治疗 |
第2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取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器材与药物 |
3 治疗方法 |
3.1 一般治疗 |
3.2 药物治疗 |
4 观察时间 |
5 观察指标 |
5.1 关节肿胀数 |
5.2 关节压痛数 |
5.3 晨僵时间 |
5.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
5.5 血沉及C反应蛋白 |
5.6 安全性指标 |
5.7 病情活动程度评估 |
5.8 常见不良事件处理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 |
8 研究结果 |
8.1 一般情况比较 |
8.2 各项指标比较 |
8.3 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估 |
第3章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西药用药分析 |
2.1 血塞通 |
2.2 甲氨蝶呤 |
2.3 白芍总苷胶囊 |
3 中药选方配伍分析 |
4 组方药物分析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影响 |
5.3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5.4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晨僵时间的影响 |
5.5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DAS28 评分的影响 |
5.6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 |
5.7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5.8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安全性评价的影响 |
6 创新性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尫痹浸泡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附录2 尫痹浸泡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病例观察表 |
附录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
综述 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1 发表论文 |
2 参加学术会议 |
3 获奖 |
致谢 |
(4)花椒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引言 |
2.花椒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2.1 黄酮及其糖苷类化学成分 |
2.2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
2.3 酰胺类化学成分 |
2.4 苯丙素类化学成分 |
2.5 挥发油类化学成分 |
2.6 其他类化学成分 |
3.花椒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3.1 降血脂作用 |
3.2 抗氧化作用 |
3.3 促进皮肤吸收作用 |
3.4 调节肠道平衡作用 |
3.5 抗炎、镇痛和止痒作用 |
3.6 抑菌作用 |
3.7 抗肿瘤作用 |
3.8 抗抑郁作用 |
3.9 其他作用 |
4.花椒中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分离及检测研究进展 |
4.1 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
4.2 分离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
5.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5.1 选题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网络药理学 |
1.方法 |
1.1 花椒中潜在活性成分的收集及相关靶点的筛选 |
1.2 肿瘤相关靶点的收集及筛选 |
1.3 “花椒化合物-靶点”网络的构建 |
1.4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5 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
2.结果 |
2.1 花椒的潜在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 |
2.2 肿瘤相关靶点 |
2.3 “花椒化合物-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2.4 PPI网络的构建 |
2.5 通路富集分析 |
3.讨论 |
第三章 花椒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
1.药材来源 |
2.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实验方法与结果 |
3.1 实验方法 |
3.1.1 提取 |
3.1.2 分离 |
3.1.3 结构鉴定 |
4.总结 |
第四章 花椒中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1.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 |
1.1 实验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原理 |
1.4 实验步骤 |
1.5 实验结果 |
2.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2.1 实验仪器 |
2.2 试剂 |
2.3 实验原理 |
2.4 实验步骤 |
2.5 实验结果 |
3.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科研情况 |
重要化合物的谱图 |
缩略词语 |
致谢 |
(5)益肾强骨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RA继发骨质疏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以RA继发OP为中心进行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 |
1.2 影响RA继发OP的相关因素分析 |
2.西医学对RA继发OP的研究及治疗 |
2.1 西医学对RA继发OP认识 |
2.2 西医学对RA继发OP的治疗 |
3.中医学对RA继发OP的研究及治疗 |
3.1 RA继发OP病因病机 |
3.2 辨证分类 |
3.3 中医治疗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1.研究对象 |
2.分类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4.试验分组和处理方法 |
5.观察指标 |
6.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7.安全性观察 |
8.统计学处理 |
二、研究结果 |
1.治疗前患者一般资料及RA分期对比 |
2.临床疗效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1.益肾强骨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肝肾亏虚型的疗效分析 |
1.1益肾强骨方对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亏虚型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1.2 益肾强骨方对RA肝肾亏虚型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
1.3 益肾强骨方对RA肝肾亏虚型患者DAS28评分的影响 |
1.4 益肾强骨方对RA肝肾亏虚型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
1.5 益肾强骨方对RA肝肾亏虚型患者HAQ评分的影响 |
1.6 益肾强骨方对RA肝肾亏虚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1.7 益肾强骨方对肝肾亏虚型RA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
2.益肾强骨方治疗RA继发OP肝肾亏虚型的机理分析 |
2.1 RA继发OP肝肾亏虚中医病机分析 |
2.2 RA继发OP中医治法分析 |
2.3 益肾强骨方主要组成药物中医方药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2.4 益肾强骨方主要药物中药学结合现代药学机理分析 |
3.不足与展望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临床治疗相关指标 |
附录4: DAS28评估表 |
附录5: 健康指数调查(HAQ)评分表 |
附录6: 中医证候量表 |
附录7: 安全性观察 |
致谢 |
(6)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处方及其各组方药化学成分分析 |
1.2.1 处方 |
1.2.2 各味药材化学成分概况 |
1.3 本课题的提出 |
第二章 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研究 |
2.1 前言 |
2.2 复方化学成分研究 |
2.2.1 结果与讨论 |
2.2.2 实验部分 |
2.2.3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第三章 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 |
3.1 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抗炎活性研究 |
3.1.1 前言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部分 |
3.1.4 结果与讨论 |
3.2 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研究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ABBREVIATIONS |
(7)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药煮散剂 |
1.1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 |
1.2 中药煮散现代相关研究 |
2 中药配方颗粒剂 |
3 独活寄生汤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二章 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处方 |
2.2 制法 |
2.3 色谱条件 |
2.4 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 |
2.5 浸膏得率计算 |
2.6 蛇床子素、龙胆苦苷及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
2.7 单因素考察 |
2.8 正交试验优化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制备工艺 |
2.9 成型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独活寄生汤及其固体汤剂浸膏得率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用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测定方法 |
2.2 浸出率计算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2.4 样品制备 |
3 结果 |
3.1 测定结果 |
3.2 统计处理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独活寄生汤和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 HPLC 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独活寄生汤及其固体汤剂GPS、PF和 OST含量比较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样品的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通痹胶囊治疗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病例收集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脱落标准、剔除标准 |
1.1.4 临床研究方案 |
1.1.5 观察指标 |
1.1.6 疗效指标测定及判定标准 |
1.1.7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1.2 研究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两组hs-CRP指标结果 |
1.2.3 两组TNF-α指标结果 |
1.2.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
1.2.5 两组膝部疼痛、遇寒加重、关节重着症状评分结果 |
1.2.6 两组VAS评分比较 |
1.2.7 两组膝关节正侧位X线比较 |
1.2.8 安全性评价 |
1.3 讨论 |
1.3.1 KOA病因病机分析 |
1.3.2 通痹胶囊方药分析 |
1.3.3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1.3.4 通痹胶囊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1.4 问题与展望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探讨通痹胶囊的现代药理研究 |
2.1.1 通痹胶囊方解 |
2.1.2 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2.2 中医学对KOA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1 中医学对KOA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2 KOA的中医分型 |
2.2.3 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 |
2.3 目前对KOA的治疗情况 |
2.3.1 中医对KOA的治疗 |
2.3.2 西医对KOA的治疗 |
2.4 西医对KOA发病机制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不良事件记录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荨麻属植物抗类风湿作用及活性成分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荨麻属植物对实验性关节炎的影响 |
1.1 荨麻 |
1.2 狭叶荨麻 |
1.3 宽叶荨麻 |
1.4 麻叶荨麻 |
1.5 异株荨麻 |
1.6 粗根荨麻 |
1.7 其他 |
2 荨麻属植物抗实验性关节炎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研究 |
2.2 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
2.3 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
3 结语与展望 |
(10)萆薢总皂苷抗炎镇痛作用及对cPLA2/COX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粉萆薢总皂苷提取及总皂苷、薯蓣皂苷含量分析 |
1 材料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萆薢提取物(总皂苷)的制备 |
2.2 萆薢提取物中总皂苷含量测定 |
2.3 薯蓣皂苷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提取条件的选择 |
3.2 粉萆薢中萆薢总皂苷含量的比较 |
3.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4 薯蓣皂苷的含量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萆薢总皂苷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尿酸钠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
2.2 醋酸致小鼠疼痛扭体反应 |
2.3 热板法致小鼠疼痛反应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TSD对 MSU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 |
3.2 TSD对醋酸致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 |
3.3 TSD对热板法致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 |
4 讨论 |
4.1 IL-1β与IL-18参与痛风的发作 |
4.2 TSD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 |
4.3 TSD的镇痛作用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萆薢总皂苷对小鼠皮下气囊炎症c PLA2/COX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尿酸钠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气囊肿胀率测定 |
2.4 气囊渗出液观察、白细胞数和总蛋白含量测定 |
2.5 气囊渗出液PGE2和IL-1β测定 |
2.6 气囊内衬病理学检查 |
2.7 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和c PLA2 蛋白表达 |
2.8 RT-PCR法检测气囊内衬组织c PLA2、COX-1和COX-2 mRNA表达 |
2.9 Westernblot法检测气囊内衬组织COX-1、COX-2 和cPLA2蛋白表达 |
2.10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TSD对气囊炎症小鼠气囊肿胀率的影响 |
3.2 TSD对气囊炎症小鼠渗出液、白细胞数和总蛋白的影响 |
3.3 TSD对气囊炎症小鼠渗出液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
3.4 TSD对气囊炎症小鼠气囊内衬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5 TSD对气囊炎症小鼠气囊内衬组织COX-2和c PLA2 的表达影响 |
3.6 TSD对气囊炎症小鼠气囊内衬组织COX-1、COX-2 和c PLA2 m RNA表达的影响 |
3.7 TSD对气囊炎症小鼠气囊内衬组织COX-1、COX-2 和cPLA2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萆薢是临床上治疗痛风的常用中药 |
4.2 c PLA2/COX信号通路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发挥重要作用 |
4.3 TSD通过抑制c PLA2/COX信号通路产生抗炎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薯蓣皂苷主要药效学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类风湿浸膏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D]. 张晓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白背清风藤的化学成分研究[D]. 朱丽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聂娇.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4]花椒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李春丽.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益肾强骨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林立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藏药复方乳藤胶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吕贵萍.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7)
- [7]独活寄生汤固体汤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D]. 王书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通痹胶囊治疗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肖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荨麻属植物抗类风湿作用及活性成分研究新进展[J]. 关枫,王晶,王博涵,崔明宇. 中医药信息, 2020(03)
- [10]萆薢总皂苷抗炎镇痛作用及对cPLA2/COX信号通路的影响[D]. 祁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