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压机理的实验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1](2019)在《深埋粉细砂层旁压特征参数的深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粉细砂层的力学特性一直以来都是岩土工程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超百米的深埋粉细砂层工程地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旁压试验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层原位测试技术,目前试验深度已达到135m,远超过其他原位测试,且相比于室内土工试验、钻探、工程物探等原位试验具有更加经济、适用地层和测试环境更广、试验成果更加可靠等优点。但目前对深层旁压试验测试技术的研究还不多,相关规范也鲜有说明。本文采用旁压模型试验作为研究的主要手段,借助室内土工试验和现场其他原位试验,测试不同深度下深埋粉细砂层的旁压试验指标,探索其承载特性指标沿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对深埋粉细砂层的承载特性和评价标准进行相关研究。解决深埋粉细砂层测试技术欠缺的现状,对原位测试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全局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托于沪通长江大桥29#墩标段,结合室内旁压模型试验,通过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取得现场试验原始数据部分。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旁压试验室内模型,模拟自然状态下砂土层的受力状态,借助旁压试验分析得到了室内旁压模型试验土样旁压模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及沿深度变化的规律;(2)介绍了沪通长江大桥的工程概况,根据在现场进行的多孔位多深度的旁压试验,分析该工程环境下第四系土层的旁压模量数据,得到现场旁压试验下压缩模量、地基承载力等相应数据;(3)进行了旁压试验成果与标贯试验、固结试验、其他室内试验数据的相关性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模型试验设计的适用性,为旁压试验在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测试数据误差较大的修正提供了参考方法。
张玉超[2](2018)在《旁压试验在岗阜状平原地铁勘察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哈尔滨市将要修建10余条地铁线路,地铁勘察作为地铁修建项目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到地铁勘察阶段,然而目前哈尔滨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技术规程中尚未将旁压试验考虑进去。旁压试验具有操作简便,不受地下水限制,经济适用,且可测得深层土层岩土力学性质,具有其他原为测试不具有的优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一直被使用,所以如果掌握好旁压试验在该地区应用规律非常有意义。本文依托于哈尔滨市地铁三号线某标段,试验原始数据全为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取得。首先分析了旁压试验成果在岗阜状平原的规律,其次将旁压试验与室内试验、标贯试验、静探试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旁压试验成果与其他试验成果的相关性,得到以下结论:(1)我们得到在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冲洪积层(Q32hral+pl)中,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变化规律具有周期性,变化周期为5m左右,每个变化周期内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呈现先增大后减小,且下一周期地基承载力要高于上一周期,但是这个规律在中更新统上荒山组湖积层(Q22hl)中不明显,只有在个别孔内具有该规律性。(2)在试验区岗阜状平原粉质黏土勘察试验方法结果存在差异性,总体上表现为旁压试验、室内试验、标贯试验、静探试验、规范,地基承载力依次减小。(3)经过对14个旁压孔所获得的试验数据分析,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冲洪积层(地下埋深515m)临塑荷载平均值为350kPa,试验时加荷等级应为50kPa70kpa;中更新统上荒山组冲洪积层(地下埋深1530m)临塑荷载平均值为700kPa,试验时加荷等级应为100kpa140kPa,都高于一般规定2550 kPa或者50100kPa,这为后期在该地区进行旁压试验时的加荷等级提供了依据。(4)旁压试验成果在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冲洪积层与其他试验成果变化趋势相同,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相关性方程,为后期旁压试验应用提供了参考,但在中更新统上荒山组湖积层差异性较大,通过分析了旁压特征曲线总结出了成孔质量、加荷等级、加载速率是影响旁压试验成果的关键因素。
黄剑波[3](2018)在《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旁压试验是在钻孔中进行的横向载荷试验。其原理为通过对旁压器加压,使弹性膜在竖直孔内的扩张,匀速的将压力传给周围土体,使孔壁的土体发生径向变形直至破坏。旁压试验力学模型通常看作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试验成果体现在修正的旁压曲线上。通过旁压曲线可获取地基土的相关力学和工程性质指标。旁压仪于1956年由Menard发明,旁压试验在这几十年时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较载荷试验而言,旁压试验能更方便探明深层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与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相比较,旁压试验能获得柱状孔穴在膨胀的整个过程中压力和体积变化的关系。成孔取土对地层能作出更为具体的地质描述与静力触探、动力触探相比是旁压试验的一个长处,这一点往往重视不够。旁压试验在广西膨胀土中的应用较少,此次对广西宁明、百色、南宁三地膨胀土进行了旁压试验和其他原位试验,在已有旁压试验理论的基础上对膨胀土地基旁压试验曲线的进行了分析。由旁压曲线推求了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土的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内摩察角值等力学和工程特性指标,并与其他的原位测试: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土体原位剪切试验,载荷试验,以及室内试验得到的相应指标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在几种原位测试中,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不适用现有的经验表格和公式计算膨胀土地基承载力,旁压试验临塑法计算出的膨胀土地基承载力与载荷试验最为接近。而载荷试验被认为是确定地基承载力最准确可靠的方法。因此利用旁压试验求三个地区的膨胀土地基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用标准贯入试验所得击数N和静力触探试验比贯入阻力ps与旁压试验临塑性法求得的地基承载力分别建立了回归方程,而且相关性较好,前两者原位测试指标可以与旁压试验临塑法求得的承载力相互转化。通过旁压试验得到的旁压变形参数8)与载荷试验得到的变形模量0建立回归方程且相关性较好。今后在缺少载荷试验的情况下,可利用此回归方程用旁压试验求出土的变形模量。而旁压试验计算出膨胀土的内摩擦角误差较大。
程伟峰,蔡永生[4](2016)在《旁压仪及旁压试验的发展历程》文中提出旁压仪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种原位试验设备,其基本结构由压力施加和控制单元、体积形变测量单元及旁压探头等组成。用旁压仪进行的现场原位试验称之为旁压试验。旁压试验数据可用来确定地基土的原位水平应力、临塑压力和极限压力等土的力学参数,评价地基土的承载力等。国外的旁压仪及旁压试验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旁压仪设备,80年代逐步开始旁压试验的实践、推广及工程实际应用。
郑婕[5](2016)在《TBM 掘进撑靴洞壁岩体破坏模式的数值模拟与分析》文中指出软弱和破碎地层条件下TBM施工容易出现洞壁围岩变形过大或致失稳破坏,出现撑靴落空或撑不住等问题,导致TBM无法推进。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TBM撑靴与洞壁围岩的相互作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总的来看,目前对TBM隧道掘进撑靴支撑力的研究比较匮乏,撑靴支撑力的预估主要依靠工程经验或者经验公式计算;对TBM掘进过程中撑靴洞壁岩体的破坏模式还少有研究。(2)采用有限元和离散元方法耦合的分析软件GDEM建立计算模型,以由经验公式计算所得撑靴支撑力为设计荷载,对TBM掘进撑靴洞壁岩体的变形与破坏进行分析,明确了在撑靴法向正压力及轴向剪切力的作用下,围岩主要呈现压剪破坏和剪切破坏两种破坏模式。(3)采用基于连续介质的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计算模型,考虑围岩强度、围岩等级、隧道埋深、隧道洞径等因素影响,综合分析了TBM撑靴与隧道围岩的相互作用及围岩变形和破坏的规律,并与GDEM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4)对依托工程TBM施工段撑靴的作用力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分析和对比了四种围岩条件下TBM撑靴单侧支撑力的变化范围和趋势,总结了TBM撑靴作用力与围岩条件的相互作用规律。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TBM撑靴承载力计算和现场施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宇[6](2013)在《地下室上浮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城市空间的日益紧张,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带有一层甚至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在沿海等地下水含量丰富的地区,由地下水水浮力所造成的建(构)筑物发生倾斜、倒塌的事故屡屡出现,使得地下室抗浮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地下室结构工程在浮力作用下可能整体浮起而失稳,或由于不均匀上浮造成地下室底板或外墙开裂,严重时底板断裂,造成巨大的损失。可见对地下结构上浮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地下室抗浮及地下室上浮破坏后的处理措施做了以下工作:首先,详细介绍国内地下室抗浮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方法。全面研究了国家现行规范以及欧洲部分抗浮设计规范,对比分析了国内规范与欧洲规范所存在的差异性,进一步指出了国内规范存在的一些缺陷。其次,详细介绍杭州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局部上浮的破坏情况,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能导致该地下车库上浮的原因。最后,介绍该地下车库上浮后所采取的措施,分析所采取措施的优缺点。针对目前国内地下室抗浮设计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意见。
刘海明[7](2012)在《新型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原位测试装置及原理研究》文中指出土体力学参数的原位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中,有时受到地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地表实施原位测试,只能在地下进行测试,如检测隧道围岩土体的注浆加固效果。对此,本文对一种新型地下测试土体力学参数装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测试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首先进行了大量文献调研工作,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原位测试方法(如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和扁铲侧胀试验等)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2)基于弹性理论和土体塑性极限平衡理论,并结合地下工程原位测试需求,在魏西克圆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孔内压力与土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可作为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原位测试的原理。(3)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土体内的圆孔扩张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原位测试方法是可行的。(4)基于所提出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原位测试的原理和方法完成了一种新型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原位测试装置的概念设计。
陈凤飞[8](2009)在《旁压试验建立土本构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土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通的建筑材料,人们很早就开始对土进行专门研究,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土力学。就土力学的发展来说,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土的实验力学,旁压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旁压仪对钻孔孔壁施加横向均匀应力,使孔壁土体发生径向变形直至破坏,量测压力和径向变形的关系,或者加压膨胀到一定孔径做保持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压力-位移曲线或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确定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做出工程地质评价。本文以剑桥自钻式旁压仪为依托,应用旁压试验对建立土的本构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旁压仪的发展,旁压试验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2、其次介绍了剑桥自钻式旁压仪的基本测试理论:旁压仪系统的组成、试验的操作及准备工作。3、结合天津高银工程场地勘测成果,对旁压试验、三轴试验原理及获得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详细分析。4、在旁压试验与三轴试验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用旁压试验建立土的本构模型进行了探讨。
刘琼[9](2009)在《基于原位试验的地基非线性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地基沉降量计算的精确与否关乎建筑工程的安全、经济和适用。因此,必须准确地计算基础的沉降并使它在建筑物的容许范围内。由于土体特殊的结构性导致计算参数的不准确,目前一般的地基沉降计算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传统沉降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杨光华提出了新的沉降计算方法—原状土切线模量法,原状土切线模量法是利用原状土参数,能较好程度上解决地基沉降计算中参数取值不准,不能反映土体非线性特点等不足,在沉降计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原状土切线模量法源于原状土的平板载荷试验曲线,但是平板载荷试验工作量大,时间长,且无法准确获取深层土体的变形与强度参数。为了进一步推广与完善原状土切线模量法,本文在原状土切线模量法的基础上,对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地基沉降计算的现状,对目前各种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指出计算误差较大的原因。接着,对原状土切线模量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计算参数的取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阐述旁压试验基本理论框架和试验结果的工程应用。旁压试验可在不同深度上进行测试,且精度高,设备轻便,测试时间短。通过旁压试验与载荷试验实测资料对比,总结出利用旁压试验与载荷试验确定原状土的变形参数之间的联系。最后,在一定条件下,用旁压试验曲线模拟载荷曲线,并用现场试验来验证其合理性。然后,用简单易操作的旁压试验替代复杂费时的平板载荷试验,并以此来确定原状土的切线模量。通过原位试验提供的计算参数,采用地基非线性沉降原状土切线模量法计算方法,对地基沉降进行计算。并通过工程实测结果和试验对方法进行验证。
刘志明[10](2009)在《客运专线地基沉降计算、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客运专线的建设需要高度平顺和稳定的轨下基础,控制变形是客运专线路基设计的关键。本次论文研究以国内首批投入建设且首条投入运营的胶济客运专线建设为背景,进行了包括室内试验研究、现场原位试验、现场沉降监控等岩土工程试验研究方法对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所特别关注的沉降计算、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成果有以下:1、系统的研究了沉降计算、分析、预测方式方法,以便在应用过程中更合理的选择沉降计算、预测方法。2、针对常规计算过程中统一选定室内试验100-200kpa应力间变形所得出压缩模量,该前提明显偏离实际情况,相对来讲具有其不合理之处。本文通过整理室内试验结果发现压缩模量、固结系数与轴向应力之间均呈现双曲线关系,将该结果应用于沉降计算过程中,使得计算过程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该计算过程考虑应力历史、固结状态,将该结果应用于路基填筑阶段地基沉降计算,计算结果精度相应得以提高。3、对比分析沉降结果显示:对于设计阶段选择现场原位试验结果进行沉降估算具有合理性。针对特殊断面、普通断面建议分别结合其它试验方法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进行沉降量计算。4、传统沉降预测过程中,采用单一沉降预测方法进行整个过程预测研究,通过对其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以进行选优预测,而实际过程中各预测方法均有其合理适用范围。本次论文通过沉降预测过程对比分析,最终发现:沉降预测过程中,对于填筑阶段地基沉降采用增长型曲线进行预测相对更为合理可靠,误差最小;而对于最终沉降量及工后沉降量的预测则选定双曲线更为符合现场实际情况。5、地基内部最终沉降量随深度变化呈现指数曲线型关系,运用该结论可用于局部沉降量已知的前提下断面沉降量的分布预测。
二、旁压机理的实验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旁压机理的实验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深埋粉细砂层旁压特征参数的深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深埋粉细砂层勘察技术现状 |
1.2.2 旁压试验技术及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
1.2.3 深埋粉细砂层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室内旁压试验模型设计及分析 |
2.1 旁压试验的力学原理 |
2.2 旁压试验介绍 |
2.2.1 旁压试验的分类 |
2.2.2 旁压试验的系统组成 |
2.3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 |
2.3.1 仪器标定 |
2.3.2 试验设计 |
2.4 旁压试验基本参数的求解 |
2.4.1 变形模量的求解 |
2.4.2 地基承载力的求解 |
2.5 室内模型旁压试验成果及其分析 |
2.5.1 旁压模量与上覆压力之间的关系 |
2.5.2 旁压模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
第3章 工程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地形地貌 |
3.3 地层岩性 |
3.4 场区地层分布 |
3.5 水文地质条件 |
3.6 地质构造 |
3.7 勘察点土层沿深度分布 |
第4章 旁压试验成果及其他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
4.1 现场旁压试验压缩模量计算 |
4.2 现场旁压试验地基承载力计算 |
4.3 旁压试验与其他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1 标准贯入试验 |
4.3.2 固结试验 |
4.4 地基承载力沿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旁压试验在岗阜状平原地铁勘察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旁压试验的研究现状 |
1.2.2 岗阜状平原特点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旁压试验在岩土中工程中应用 |
2.1 旁压试验的力学模型分析 |
2.2 旁压试验的分类 |
2.3 旁压试验的基本原理 |
2.4 旁压试验成果及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岗阜状平原区地质概况及粉质黏土的组成 |
3.1 地理位置 |
3.2 地形地貌 |
3.3 地质构造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3.5 地层岩性 |
3.6 岗阜状平原区的粉质黏土的组成 |
3.7 本章小结 |
4 旁压试验的成果应用分析 |
4.1 仪器选用及方案布置 |
4.2 旁压试验步骤 |
4.3 旁压试验成果规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旁压试验其他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
5.1 室内试验 |
5.1.1 试验简介 |
5.1.2 室内试验成果应用 |
5.2 标准贯入试验 |
5.2.1 标准贯入试验简介 |
5.2.2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应用 |
5.3 静力触探试验 |
5.3.1 静力触探试验简介 |
5.3.2 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应用 |
5.4 与其它勘察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
5.5 旁压试验成果影响因素分析 |
5.6 旁压试验成果相关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旁压仪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的发展历程 |
1.3 旁压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
1.4 旁压试验的理论分析及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旁压试验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2.1 旁压试验的力学模型 |
2.1.1 线弹性理论 |
2.1.2 弹塑性理论 |
2.2 预钻式旁压曲线特征 |
2.3 旁压试验的成果 |
2.3.1 确定土的分类及状态 |
2.3.2 计算地基承载力 |
2.3.3 计算剪切模量、旁压模量和变形模量 |
2.3.4 水平基床系数 |
2.3.5 确定桩的承载力 |
2.3.6 土的强度参数 |
2.3.7 土锚研究的应用 |
2.3.8 旁压P-V曲线模拟P-S荷载曲线 |
2.4 旁压试验时间对成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旁压试验在膨胀土地基中的应用 |
3.1 广西膨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3.1.1 广西膨胀土的分布及成因类型 |
3.1.2 广西膨胀土的矿物与化学成分 |
3.1.3 广西膨胀土的结构特征 |
3.1.4 广西膨胀土的强度特征 |
3.1.5 膨胀土的超固结性 |
3.1.6 膨胀土抗剪强度指标选用 |
3.2 膨胀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
3.2.1 原位测试 |
3.2.2 室内试验 |
3.3 膨胀土旁压试验结果 |
3.3.1 场地概况及现场测试完成工程量 |
3.3.2 旁压仪的型号 |
3.3.3 旁压试验的流程 |
3.3.4 旁压试验数据分析 |
3.3.5 膨胀土旁压试验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旁压试验的成果与其它试验的相关性分析 |
4.1 相关性分析 |
4.1.1 标准贯入试验 |
4.1.2 静力触探试验 |
4.1.3 载荷试验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TBM 掘进撑靴洞壁岩体破坏模式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依托工程简介 |
1.2.1 工程背景 |
1.2.2 自然条件 |
1.2.3 工程地质 |
1.2.4 施工条件 |
1.2.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1.2.6 主要工程难点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TBM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
2.1.1 TBM及其应用历史 |
2.1.2 TBM施工技术及其特点 |
2.1.3 TBM及其工作原理 |
2.1.4 TBM撑靴结构 |
2.2 TBM撑靴承载力 |
2.2.1 国内研究简况 |
2.2.2 国外研究简况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离散元有限元方法耦合的数值模拟 |
3.1 TBM撑靴洞壁受力分析 |
3.1.1 TBM推进系统及其推进力 |
3.1.2 TBM支撑系统及其支撑力 |
3.2 GDEM软件介绍 |
3.2.1 GDEM的特点 |
3.2.2 GDEM的基本原理 |
3.2.3 GDEM典型算例 |
3.3 TBM撑靴洞壁受力模拟计算 |
3.3.1 计算目的 |
3.3.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3.3.3 模拟计算内容 |
3.4 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连续介质有限元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ABAQUS有限元程序简介 |
4.2 计算目的 |
4.3 计算模型与方法 |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2 计算内容 |
4.4 ABAQUS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1 典型计算模型工况分析 |
4.4.2 不同围岩强度的影响 |
4.4.3 不同隧道埋深的影响 |
4.4.4 不同隧道洞径的影响 |
4.4.5 不同围岩等级的影响 |
4.5 ABAQUS建模计算和GDEM建模计算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TBM撑靴承载力实测与数据分析 |
5.1 TBM撑靴承载力现场实测 |
5.2 实测数据分析 |
5.2.1 Ⅱ类围岩条件下撑靴支撑力的变化 |
5.2.2 Ⅲ_a类围岩条件下撑靴支撑力的变化 |
5.2.3 Ⅲ_b类围岩条件下撑靴支撑力的变化 |
5.2.4 Ⅳ类围岩条件下撑靴支撑力的变化 |
5.3 撑靴支撑力随围岩类别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地下室上浮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桩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2.2 地下水渗流理论现状的研究 |
1.2.3 大底盘地下室受力特点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地下室抗浮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
2.1 国内现行规范对地下室上浮计算的规定 |
2.2 国内地下室抗浮设计常规形式介绍 |
2.2.1 桩基础作为抗拔桩 |
2.2.2 地下室配重抵抗浮力 |
2.2.3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
2.3 国内设计院地下室抗浮的计算方法 |
2.3.1. 预应力管桩作为抗拔桩的抗浮计算 |
2.3.2. 锚杆桩作为抗拔桩的抗浮计算 |
2.4 国内设计规范与欧美规范的一些差异对比 |
2.4.1. 地下水浮力的荷载分类 |
2.4.2. 抗浮设计水位的确定 |
2.4.3. 地下水浮力的计算 |
2.4.4. 荷载分项系数的取值 |
2.4.5. 抗浮验算 |
2.5 大底盘地下室抗浮设计的模型假设 |
2.6 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
第三章 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上浮案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与水文地质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水文地质情况 |
3.1.3 基坑支护及降水情况 |
3.2 破坏情况调查 |
3.2.1 地下室顶板开裂破坏情况介绍 |
3.2.2 地下室框架梁开裂破坏情况介绍 |
3.2.3 地下室框架柱及梁柱节点处破坏情况介绍 |
3.2.4 地下室剪力墙及填充墙破坏情况介绍 |
3.3 该工程上浮原因分析 |
3.3.1 计算分析该工程地下室的抗浮设计情况 |
3.3.2 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原因造成地下室上浮 |
3.3.3 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原因造成地下室上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室上浮破坏处理措施研究 |
4.1 地下室上浮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
4.1.1 加载 |
4.1.2 抽水 |
4.1.3 解压 |
4.1.4 洗砂 |
4.2 杭州某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上浮后的修复加固方案 |
4.2.1 上浮应急处理措施 |
4.2.2 上浮稳定后的修复加固措施 |
4.3 针对此项目地下室上浮后的加固方案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室抗浮设计的若干问题 |
5.1 地下水位的取值问题 |
5.2 水浮力荷载分项系数及安全系数的取值问题 |
5.3 大底盘地下室抗浮计算的模型选取存在的缺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新型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原位测试装置及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国内外土体原位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
2.1 原位测试方法概述 |
2.2 原位测试方法分类 |
2.3 现有原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 |
2.3.1 现有原位测试方法的优点 |
2.3.2 现有原位测试方法的缺点和不足 |
2.4 现有原位测试的原理和方法 |
2.4.1 静力触探 |
2.4.2 动力触探 |
2.4.3 旁压试验 |
2.4.4 扁铲侧胀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测试原理的弹塑性理论基础 |
3.1 球对称问题的弹性理论基本方程 |
3.2 土体塑性极限平衡理论 |
3.2.1 特征线法 |
3.2.2 极限平衡法 |
3.2.3 极限分析法 |
3.3 有限元数值解法 |
4. 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原位测试原理 |
4.1 土体内球形扩展模型 |
4.2 球形孔扩展的理论推导 |
4.2.1 球形孔课题的推导 |
4.2.2 球形孔课题中平均体积应变的估值 |
5. 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 |
5.1 理论计算 |
5.2 有限元数值模拟 |
5.2.1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5.2.2 有限元软件ABAQUS数值模拟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原位测试装置概念设计 |
6.1 测试装置外观设计 |
6.2 测试装置结构组成及内部构造图 |
6.3 原位测试装置的使用方法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旁压试验建立土本构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旁压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1.2.1 旁压试验研究现状 |
1.2.2 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剑桥自钻式旁压仪测试的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剑桥自钻式旁压仪系统组成 |
2.2.1 探头 |
2.2.2 电子箱、应变控制器、应力控制面板 |
2.2.3 数据采集及分析软件 |
2.2.4 钻进系统 |
2.3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
2.3.1 位移传感器的率定 |
2.3.2 压力传感器的率定 |
2.3.3 膜强度的率定 |
2.3.4 膜厚度的率定 |
2.3.5 仪器综合变形的率定 |
2.4 剑桥自钻式旁压仪试验 |
2.4.1 试验的操作一般步骤 |
2.4.2 典型旁压试验曲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旁压试验及三轴试验成果及机理解析 |
3.1 引言 |
3.2 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概况 |
3.3 旁压试验数据及机理分析 |
3.3.1 原位水平应力P0 分析 |
3.3.2 不排水抗剪强度Cu 的数据分析 |
3.3.3 剪切模量G 的数据分析 |
3.3.4 旁压固结试验分析 |
3.4 三轴试验及数据分析 |
3.4.1 试验原理 |
3.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
3.4.3 试验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旁压试验对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旁压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及参数确定 |
4.2.1 非线性模型建立及关系分析 |
4.2.2 模型参数确定 |
4.3 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及参数确定 |
4.3.1 归一化分析 |
4.3.2 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
4.4 两种试验模型成果对比分析 |
4.4.1 抗剪强度对比分析 |
4.4.2 切线变形模量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9)基于原位试验的地基非线性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地基沉降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介绍 |
1.2.2 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地基非线性沉降计算的原状土切线模量法 |
2.1 前言 |
2.2 切线模量法的提出与推广 |
2.2.1 切线模量法的提出 |
2.2.2 切线模量法的推广 |
2.3 方法的验证 |
2.3.1 实例一 |
2.3.2 实例二 |
2.4 计算参数的确定 |
2.4.1 土体所受压力 |
2.4.2 土体极限荷载 |
2.4.3 初始切线模量 |
2.4.4 荷载水平修正系数 |
2.5 小结 |
第3章 旁压试验理论分析及试验结果的工程应用 |
3.1 前言 |
3.2 旁压试验基本理论框架分析 |
3.2.1 旁压试验的基本原理 |
3.2.2 旁压试验的特征参数的概念剖析与确定 |
3.2.3 由旁压试验的特征参数确定土体的变形与强度参数 |
3.3 利用旁压试验结果计算沉降方法概述 |
3.3.1 变形模量与旁压模量机理分析 |
3.3.2 由旁压模量计算工程中所需的变形模量值 |
3.3.3 利用旁压试验结果计算沉降的方法 |
3.4 小结 |
第4章 用旁压试验参数推导载荷试验的P-S 曲线 |
4.1 前言 |
4.2 平板载荷试验和土的变形模量 |
4.2.1 平板载荷试验方法介绍 |
4.2.2 由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土的变形模量 |
4.2.3 平板载荷试验的局限性 |
4.3 旁压试验曲线推导载荷试验P-S 曲线的方法 |
4.3.1 平板载荷试验P-S 曲线和旁压试验P-V 曲线比较 |
4.3.2 由旁压试验曲线推导载荷试验P-S 曲线的方法 |
4.4 旁压试验求得的P-S 曲线与实测载荷试验P-S 曲线比较 |
4.4.1 实例一 |
4.4.2 实例二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原位试验的地基非线性沉降计算方法及应用 |
5.1 前言 |
5.2 沉降计算方法的思路与步骤 |
5.3 工程实例应用 |
5.3.1 工程概况 |
5.3.2 规范法求地基沉降 |
5.3.3 本文方法求地基沉降 |
5.4 结果评价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客运专线地基沉降计算、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客运专线地基沉降计算、预测方法介绍 |
2.1 理论公式法 |
2.1.1 分层总和法 |
2.1.2 分类沉降 |
2.1.3 三维沉降计算 |
2.1.4 固结沉降 |
2.1.5 路基填筑过程的考虑 |
2.1.6 小结 |
2.2 沉降经验推算预测 |
2.2.1 经验公式法 |
2.2.2 Asaoka法 |
2.2.3 星野法 |
2.2.4 人工神经网络法(ANN) |
2.2.5 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 |
2.2.6 小结 |
2.3 数值分析法 |
2.3.1 理论介绍 |
2.3.2 本构模型 |
2.3.3 小结 |
2.4 小结 |
第三章 地基土工室内试验研究 |
3.1 现场概况 |
3.2 钻孔取样 |
3.3 室内固结压缩试验 |
3.3.1 概述 |
3.3.2 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
3.3.3 小结 |
3.4 三轴试验 |
3.4.1 概述 |
3.4.2 数据整理 |
3.4.3 结论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现场地基土工原位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静力触探试验 |
4.2.1 概述 |
4.2.2 试验过程 |
4.2.3 试验结果处理分析 |
4.3 平板载荷试验 |
4.3.1 概述 |
4.3.2 试验过程 |
4.3.3 试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
4.4 标准贯入试验 |
4.4.1 概述 |
4.4.2 试验结果整理 |
4.5 旁压试验 |
4.5.1 概述 |
4.5.2 试验过程 |
4.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地基沉降变形现场观测研究 |
5.1 概述 |
5.2 观测方案及过程 |
5.2.1 观测项目 |
5.2.2 埋设过程 |
5.2.3 观测过程 |
5.3 观测结果 |
5.3.1 地基竖向沉降 |
5.3.2 地基水平位移 |
5.3.3 地基孔隙水压力变化 |
5.3.4 路基竖向沉降 |
5.3.5 路基水平位移 |
5.4 结果整理及分析 |
第六章 地基沉降变形计算、预测及结果对比分析 |
6.1 概述 |
6.2 沉降估算 |
6.2.1 线形估算法 |
6.2.2 弦线模量法 |
6.3 压缩性指标的确定 |
6.3.1 概述 |
6.3.2 模量的确定 |
6.3.3 复合地基模量 |
6.3.4 小结 |
6.4 地基应力 |
6.4.1 自重应力 |
6.4.2 附加应力 |
6.5 应力的确定 |
6.5.1 基底应力 |
6.5.2 应力衰减 |
6.6 沉降计算、校正 |
6.6.1 地基处理加固前沉降计算 |
6.6.2 地基处理加固后沉降计算 |
6.7 路堤填筑过程地基固结 |
6.7.1 概述 |
6.7.2 计算过程 |
6.7.3 计算结果 |
6.8 沉降计算结果 |
6.9 实测沉降经验公式推算法 |
6.9.1 双曲线公式法 |
6.9.2 指数公式法 |
6.9.3 增长型公式法 |
6.9.4 填筑阶段预测结果验算 |
6.9.5 小结 |
6.10 沉降结果对比研究 |
6.10.1 最终沉降量对比分析 |
6.10.2 工后沉降量对比分析 |
6.11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旁压机理的实验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埋粉细砂层旁压特征参数的深度效应研究[D]. 张成. 长江科学院, 2019(08)
- [2]旁压试验在岗阜状平原地铁勘察应用规律研究[D]. 张玉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3]旁压试验在膨胀土中的应用及规律研究[D]. 黄剑波.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4]旁压仪及旁压试验的发展历程[A]. 程伟峰,蔡永生. 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 2016
- [5]TBM 掘进撑靴洞壁岩体破坏模式的数值模拟与分析[D]. 郑婕.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6]地下室上浮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D]. 赵宇. 浙江大学, 2013(07)
- [7]新型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原位测试装置及原理研究[D]. 刘海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8]旁压试验建立土本构模型的研究[D]. 陈凤飞.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2009(S2)
- [9]基于原位试验的地基非线性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刘琼. 河北工程大学, 2009(02)
- [10]客运专线地基沉降计算、预测方法研究[D]. 刘志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