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型探讨

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型探讨

一、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昆,周兵,何磊,刘斌,罗涵,刘敦龙,李玉霞[1](2022)在《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以修正的土壤侵蚀模型(RUSLE)为基础,实现该地区2000—2018年侵蚀定量评价,按照国家水力侵蚀分级标准将其分为6个等级,以斜率变化模型完成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实现其变化驱动力的探索。结果表明:微度和轻度侵蚀占据全域总面积的70%以上;近20 a内,全域土壤侵蚀整体得到了有效遏制,整体发展态势相对良好;植被覆盖度、降水和高程是驱动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改变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植被度的驱动作用最明显;各因子间产生交互关系时,其协同作用均比单因子产生的驱动作用更明显。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格局差异显着,侵蚀总体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是驱动该地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钟旭珍,张素,吴瑞娟,敬远兵,门雷雷,周婷[2](2022)在《沱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沱江流域土壤侵蚀的动态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以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运用RUSLE模型测评流域2000—2018年的土壤侵蚀,对其时空动态演变规律进行了探索分析,并结合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地形地貌、土地、降雨、GDP、人口等影响因子,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沱江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于低矮的平原和坡耕地地区;2000—2018年,微度侵蚀等级比例随时间在逐渐增大,2018年相比2000年增加了7.03%,剧烈侵蚀等级比例随时间在逐渐减小,2018年相比2000年减小了2.00%。(2)以2010年为分界点,2000—2010年和2010—2018年土壤侵蚀等级微度的变化稳定率都大于75%,两个时间段内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降低的范围均大于侵蚀等级升高的范围。(3)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不同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具有差异性,解释力最强的为坡度,达到48.32%,因子间交互作用均能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坡度与土地利用、坡度与降雨量的交互最为显着,交互作用解释力分别达到61.58%,52.32%,风险探测表明坡度大于35°,海拔大于1 500 m等起伏较大的山区是土壤侵蚀的高风险区,需重点治理。

聂慧莹,冯华,王文龙,丰佳,潘明九,伍欢[3](2022)在《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侵蚀环境及水土流失特征》文中认为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扰动地面,造成土壤侵蚀,而山丘区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为明确山丘区水土流失特征,以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勘测,探讨了其侵蚀环境、不同建设阶段、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侵蚀动力系统中,输变电工程以人为扰动为主,塔基区和站区、施工道路及弃土(渣)场是输变电工程的主要侵蚀单元;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可达自然恢复期的1.3~16.1倍,施工期的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5~25.3倍;站区和塔基区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占比均高于其他侵蚀单元,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平原区域,是平原区的1.2~1.9倍;在众多建设区域中以变电站建设、塔基开挖、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为重点,着重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不同建设期、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差异显着,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

钟旭珍,刘馨悦,姚坤,王丽霞,门雷雷[4](2021)在《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沱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文中提出运用RS和GIS技术,在综合分析沱江流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取评价指标,建立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划分出对应的生态功能区.选用RUSLE模型计算沱江流域土壤侵蚀结果,分析不同生态功能区内土壤侵蚀的分布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沱江流域可划分为农业种植区、河道保护区、土壤侵蚀控制区、重要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及地质灾害保护区.目前沱江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6.42%和18.62%,各等级侵蚀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沱江流域中部、西北部草地林地覆盖区多属于强度及以上土壤侵蚀等级;沱江流域中部、东南部耕地利用区多属于中度及以下土壤侵蚀等级.生态功能区与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关系密切,从空间分布来看,农业种植区内主要是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等级,土壤侵蚀控制区内主要是强度及以上土壤侵蚀等级;从数量分布来看,除土壤侵蚀控制区和地质灾害保护区外,其他几个生态功能区内的土壤侵蚀等级栅格数量均从微度到剧烈逐渐减少.此研究有利于明确沱江流域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保护生态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李樋,刘小念,刘洪,李佑国,李随民,张腾蛟,欧阳渊,王永华,张景华,李嘉[5](2021)在《基于地质建造的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大凉山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中-高山地区植物生长必需的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状况,以具有多元地貌的大凉山区为研究区,按照不同成土母质的岩石成因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地质建造,在该基础上选取植物生长所必需的5种营养元素Cu、Zn、Mn、Mo、B,开展了研究区基于地质建造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8个地质建造内土壤中Cu、Zn、Mn、Mo元素都基本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其中前震旦纪中酸性岩建造内土壤中相对缺乏Cu、Mo元素,应该注意土壤中Cu、Mo元的适当补给;二叠纪陆内基性-超基性岩建造内土壤中Cu、Zn元素含量过高,应注意农林业植物适宜性选种;8个地质建造内土壤中B元素均处于缺乏—稍缺水平,应注意土壤中B元素的补给。本研究成果对当地土地利用与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绍科,胡卸文,王严,金涛,杨瀛[6](2021)在《四川省冕宁县华岩子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文中研究说明以四川省冕宁县腊窝乡华岩子沟2019年7月发生的火后泥石流为典型案例,通过对火烧迹地现场地质勘察、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了与火后泥石流形成相关的地形地貌、火行为分布、松散物源规模、产流产沙特征以及相应的灰烬层、斥水性、渗透性等相关试验。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的斥水性强度越强,径流产流量越大;(2)严重火烧区的产沙量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火烧区;(3)火烧迹地的斥水性与火烈度大致呈正相关,而渗透性恰好与之相反。研究揭示了火后泥石流的演变过程,为火后泥石流的防治和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

邓元杰,侯孟阳,贾磊,汪亚琴,张晓,姚顺波[7](2022)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策略》文中提出长征沿线革命老区普遍存在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生态补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基于2018年土地利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因子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测算长征沿线革命老区310个县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然后采用区域差异化生态补偿估算方法,对该地区生态补偿优先级和生态补偿额度进行划分和估算,并探讨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的生态补偿策略。结果表明:2018年,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系统提供总服务价值量为25937.4亿元,森林服务价值占比最高(58.8%),其次是草地和水域。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总额为1834.05亿元,区域内所能获得的实际补偿资金与此数额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生态补偿总额仅占沿线革命老区GDP的0.04%,对地方财政压力小,在生态补偿实践中具有一定可操作性。2018年,长征沿线共有100个革命老区可作为生态补偿优先级地区,这与国家正在实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具有高度一致性。但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产生了较明显的偏差,重点优先级地区没有得到相应补偿。补偿策略上,一是立足于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特有资源,建立多元化、市场化以及综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二是继续优化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方式,提高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效率。

刘纪根,丁文峰,黄金权[8](2021)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与规划及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总结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基础理论重点与亮点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建设等取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还落后于水土保持实践。通过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即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其适用性、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机理及其技术研发、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生态过程及其效应评价,对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小芳,林丽蓉,高超,丁树文,朱新远,郭靖东[9](2021)在《CSLE模型中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因子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CSLE)是我国用于定量评价和预测区域土壤侵蚀的重要模型。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因子(T)是该模型中的7个关键因子之一,能反映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削减作用,其准确估算对基于CSLE模型的区域土壤侵蚀评价及动态对比分析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总结目前获取T因子的6种方法,并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研究表明:水利普查结果查询法和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查询法,获取便捷且应用广泛,但精度有待验证;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公式法计算简便且适用于流域等大尺度,但受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解译的限制;径流小区公式法精度较高,适用于小区等小尺度;坡度分级法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赋值法实际应用性强,可用于小流域、区域等尺度,但需考虑空间异质性。

张素,熊东红,吴汉,袁勇,李琬欣,张闻多[10](2021)在《基于RUSLE模型的孙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文中提出土壤侵蚀一直是我国开展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RUSLE模型分析了凉山州孙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特征,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孙水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954.32 t/(km2·a),土壤侵蚀严重区域主要集中于孙水河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坡耕地和中覆盖草地是流域内主要侵蚀土地利用类型;海拔2 000~3 000 m流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超过2 000 t/(km2·a);当坡度低于25°时,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15°~25°是该流域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带。研究成果可服务于凉山州孙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二、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RUSLE模型
        2.2.2 斜率变化
        2.2.3 地理探测器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侵蚀评价
    3.2 趋势变化分析
    3.3 侵蚀驱动因子探测
        3.3.1 侵蚀驱动因子探测
        3.3.2 交互探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 论
    4.2 结 论

(2)沱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RUSLE模型
        2.1.1 降雨力侵蚀因子
        2.1.2 土壤可侵蚀因子
        2.1.3 坡度坡长因子
        2.1.4 植被与水土保持因子
    2.2 地理探测器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侵蚀计算结果
    3.2 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3.3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4 结 论

(3)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侵蚀环境及水土流失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侵蚀环境
    1.1 侵蚀环境组成
    1.2 侵蚀环境作用特点
2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特征
    2.1 不同阶段水土流失特征
    2.2 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
3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
4 结 论

(4)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沱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沱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划
    2.1 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2.2 生态功能分区结果与分析
3 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沱江流域土壤侵蚀分析
    3.1 土壤侵蚀计算
        3.1.1 降雨力侵蚀因子
        3.1.2 土壤可侵蚀因子
        3.1.3 坡度坡长因子
        3.1.4 植被与水土保持因子
        3.1.5 沱江流域土壤侵蚀结果
    3.2 不同生态功能区内土壤侵蚀分布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5)基于地质建造的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大凉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 1 研究区概况
    1.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地质建造划分
    (1) 新生代松散堆积-碎屑岩建造。
    (2) 中生代陆内盆地碎屑岩建造。
    (3) 中生代陆内中酸性岩建造。
    (4) 二叠纪陆内基性-超基性岩建造。
    (5) 震旦纪—三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6) 前震旦纪中酸性岩建造。
    (7) 前震旦纪基性-超基性岩建造。
    (8)前震旦纪变质基底建造。
3 不同地质建造单元内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3. 1 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3. 2 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地质建造单元内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1) 新生代松散堆积-碎屑岩建造单元。
        (2) 中生代陆内盆地碎屑岩建造单元。
        (3) 中生代陆内中酸性岩建造单元。
        (4) 二叠纪陆内基性-超基性岩建造单元。
        (5) 震旦纪—三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单元。
        (6) 前震旦纪中酸性岩建造单元。
        (7) 前震旦纪基性-超基性岩建造单元。
        (8) 前震旦纪变质基底建造单元。
4 结 论

(6)四川省冕宁县华岩子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2 火行为特征
3 火烧迹地松散物源特征
4 火烧迹地渗透性与斥水性
5 火烧迹地侵蚀的降雨模拟试验
    5.1 产流特征
    5.2 产沙特征
6 火后泥石流形成机理
7 结论

(7)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1.3.1 1个标准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修正与确定
        1.3.2 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当量表构建
        1.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1.4 生态补偿优先级的计算
    1.5 生态补偿额度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
    2.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额度确定
    2.4 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优先级
        2.4.1 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优先级划分
        2.4.2 生态补偿优先区域与实际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对等关系
3 讨 论
4 结 论

(8)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2 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
    2.1 基础理论
        2.1.1 红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坡面侵蚀之间的关系
        2.1.2 崩壁土体抗剪强度随水分变化的规律
        2.1.3 紫色土壤中流在坡面侵蚀产沙中的作用
        2.1.4 西南喀斯特水土流失/漏失过程与机理
    2.2 水土保持关键技术
        2.2.1 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整治技术
        2.2.2 红壤退化阻控关键技术
        2.2.3 崩岗治理技术
        2.2.4 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2.3 水土保持科研平台建设
3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展望

(10)基于RUSLE模型的孙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数据处理
        (1)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2)降雨侵蚀力R因子。
        (3)植被与经营管理因子C。
        (4)土壤可蚀性因子K。
        (5)坡长坡度因子LS。
        (6)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2.3 不同海拔土壤侵蚀特征
    2.4 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特征
3 讨 论
    3.1 模型结果合理性
    3.2 土壤侵蚀分布的集中地带
    3.3 岩土性质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关系
    3.4 流域水土流失防控建议
4 结 论

四、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变化[J]. 姚昆,周兵,何磊,刘斌,罗涵,刘敦龙,李玉霞. 水土保持研究, 2022
  • [2]沱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钟旭珍,张素,吴瑞娟,敬远兵,门雷雷,周婷. 水土保持研究, 2022
  • [3]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侵蚀环境及水土流失特征[J]. 聂慧莹,冯华,王文龙,丰佳,潘明九,伍欢. 水土保持研究, 2022(02)
  • [4]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沱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J]. 钟旭珍,刘馨悦,姚坤,王丽霞,门雷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2)
  • [5]基于地质建造的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大凉山区为例[J]. 李樋,刘小念,刘洪,李佑国,李随民,张腾蛟,欧阳渊,王永华,张景华,李嘉.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1(06)
  • [6]四川省冕宁县华岩子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J]. 张绍科,胡卸文,王严,金涛,杨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05)
  • [7]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策略[J]. 邓元杰,侯孟阳,贾磊,汪亚琴,张晓,姚顺波.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 [8]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J]. 刘纪根,丁文峰,黄金权.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10)
  • [9]CSLE模型中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因子研究进展[J]. 黄小芳,林丽蓉,高超,丁树文,朱新远,郭靖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021(05)
  • [10]基于RUSLE模型的孙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J]. 张素,熊东红,吴汉,袁勇,李琬欣,张闻多. 水土保持学报, 2021(05)

标签:;  ;  ;  ;  

四川省土壤侵蚀类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