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甜素对CBH血清HBV复制指标转阴影响的观察

甘草甜素对CBH血清HBV复制指标转阴影响的观察

一、甘草甜素对CBH血清HBV复制指标阴转效果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由立[1](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肠道差异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案,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中医院门诊招募慢性乙肝患者1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有5例、肝郁脾虚证7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由6名健康志愿者构成,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三组样本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变化情况,比较各组菌群结构特征;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Elisa法检测甲基化感染相关蛋白DNMT1、MeCp2、E-cad、P53的浓度;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DNMT1、MeCp2、E-cad、P53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的三组18个样本DNA共检测出1980988条高质量的Clean reads,得到8352条OTUs,这些OTUs分属于11个菌门,19个纲,25个目,45个科,89个种,146个属,其中健康对照组(3399)>脾胃湿热组(2654)>肝郁脾虚组(2299),三组样本共有的OTUs有263个,健康对照组和脾胃湿热组之间有469个交叉OTU,和肝郁脾虚组之间有445个交叉OTU,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两组共有419个OTU,各组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健康对照组2748,脾胃湿热组1674,肝郁脾虚组2053。2.门水平上:本次研究三组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升高,B/E值下降;科、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证候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萨特菌属(Sutterella)、多尔氏菌属(Dorea)、毛螺旋菌下菌属(LachnospiraceaeUCG-008)、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9)、阿里松氏菌属(Allisonella)、Anaeroglobus属丰度升高,食物谷菌属(Victivallis)丰度降低,且脾胃湿热组检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两个菌属,肝郁脾虚组检出泰泽属(Tyzzerella);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检出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而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Intestinibacter菌属消失。经LEfSe分析,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差异显着。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ALT、AST、GGT、TBIL、DBIL、TBA明显升高,HBV-DNA拷贝数高于检测下限(>1.0E+3),(P<0.05);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AST、GGT有所降低(P<0.0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DNMT1、E-cad、P53、MeCp2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脾胃湿热组相比较,肝郁脾虚组E-cad、P53、DNMT1、MeCp2浓度有所上升,差异无意义(P>0.05)。5.脾胃湿热组DNMT1与B/E呈较强相关(r=0.772),E-cad、P53、MeCp2与B/E无明显相关(r<0.3,P>0.05),肝郁脾虚组E-cad与B/E呈较弱相关性(r=0.601),DNMT1、P53、MeCp2与B/E无相关性(r<0.4,P<0.05)。6.脾胃湿热组DNMT1与Proteobacteria呈较弱相关性(r=-0.589),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明显相关性;肝郁脾虚组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相关性(r<0.5,P>0.05)。结论:1.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性;2.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具有各自的优势菌种;3.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的进展与宿主的DNA甲基化有关,DNMT1、E-cad、MeCp2、P53在影响宿主甲基化的同时可能也参与了慢性乙肝的进程;4.慢性乙肝状态下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调和甲基化修饰,B/E值、差异菌Proteobacteria与甲基化蛋白DNMT1、E-cad、MeCp2、P53呈一定相关性,很有可能是肠道菌群通过甲基化修饰的方式干预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慢性乙肝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阳[2](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从病毒学、肝功能、免疫相关细胞因子、APRI、及生存质量等方面探讨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正大天晴公司提供),0.5mg/天,口服;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联合恩替卡韦(0.5mg/天)口服。两组患者均以2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用药后第24、48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肝功能: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AST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治疗48周后,治疗组降低IL-10、IL-2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指标: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肝脏弹性指数E值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降低APRI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毒学指标:治疗48周时治疗组降低HBe Ag滴度下降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积分:治疗48周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F-36量表:治疗48周后,治疗组改善一般健康(GH)、体能(PF)、身体疼痛(BP)、精力(VT)、心理健康(MH),精神影响(RE)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HBe Ag滴度、降低患者肝纤维化水平(从无创性评分方面)、降低部分炎症细胞因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梁宁[3](2019)在《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并最终导致死亡。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苦参类制剂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但是,在最新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中并未对任何中医药治疗进行推荐。本研究将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疗效和安全性的可靠性结论,同时对临床证据进行偏倚误差矩阵的方法学探究。研究方法(研究一)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不治疗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089)。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措施为苦参类制剂,不限制剂量疗程等,排除含有苦参的中药复方,对照措施为不治疗或安慰剂,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信息不全者采用打电话或发邮件的方式尝试与作者取得联系。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采用TSA软件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并在未达到所需样本量进行统计学显着性界值矫正。观察森林图并结合I2统计量评估异质性。通过观察漏斗图结合统计学检验的方法检测发表偏倚。采用GRADEpro GDT软件制作证据概要表。(研究二)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其他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106)。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对照类型为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抗病毒、免疫抑制、或保肝治疗药物,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资料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合并、TSA分析、敏感性和亚组分析、GRADE评价方法与研究一方法一致。(研究三)以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为例,采用误差矩阵工具对中医药临床证据概览进行了探索性评价,并对未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的改进意见。数据来源为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纳入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检索到的相关meta分析。三维误差矩阵构建包含四个步骤;1)评估系统误差风险。考虑证据类型和各类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2)评估随机误差风险。参照Cochrane手册计算各结局指标效应量的标准误;3)评估设计误差风险。依据临床重要性和相关性,对结局指标进行排序。同时考虑研究人群选择、干预措施设置、对照措施设置、研究场所和中心、研究类型(解释性/实用性)、研究结构(平行/交叉)、研究目标(优效性/劣效性/等效性)、和数据分析单位等可能影响设计误差风险的因素;4)依据前三个步骤评估结果,采用Excel表,分别以随机误差(x轴)、系统误差(y轴)和设计误差(z轴)构建三维误差矩阵图。结果(研究一)(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796篇后,排除文献323篇,436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未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属于随机对照试验,因信息不全仍在等待列表,最终纳入35项随机对照试验(37篇文献),共3556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项试验评估了全因死亡率,两组均未出现死亡。10项试验评估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未获得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死亡率或发病率的数据。19项评估了非严重不良事件的试验中,9项试验两组事件发生率均为0,剩余10项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类制剂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RR1.10,95%CI 0.76 to 1.59;I2=49%;10项试验,1050人);对于血清HBV-DNA和HBeAg阳性检出率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组阳性检出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HBV-DNA阳性检出率:RR 0.61,95%CI 0.55 to 0.68;I2=56%;29项试验,2914人;HBeAg阳性检出率:RR 0.71,95%CI 0.66 to 0.76;I2=19%;20项试验,2129人)。对非严重不良事件分开报告分析,苦参类制剂组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症状、疲劳、尿黄、黄疸的风险、降低腹胀的风险。后验性ALT复常率meta分析显示苦参类制剂组ALT复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RR 1.32,95%CI 1.21 to 1.44;I2=15%;8项试验,739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非严重不良事件mmeta分析尚需纳入更多试验,而血清HBV-DNA、HBeAg、、ALT复常率的meta分析达到了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表明与口服胶囊和混合给药途径相比,静脉滴注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二)(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排除符合文献后剩余119篇,109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为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是随机对照试验而暂未纳入,最终纳入10项试验,涉及898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0项试验中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包括胶囊口服、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疗程为1到12个月不等。对照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干扰素、硫普罗宁、胸腺肽和其它中药。未获得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发病率的数据。其它疗法相比,苦参类制剂对非严重不良事件(RR0.86,95%CI0.42to1.75;I2=0%;2项实验,163人)和血清HBV-DNA阴转((RR 1.14,95%CI 0.81 to 1.63;I2=92%;8项试验,719人)的效果尚不清楚。而苦参类制剂可能有助于血清HBeAg的阴转(RR 0.86,95%CI 0.75 to 0.98;I2=43%;7项试验,588人)及增加ALT复常率(RR 1.40,95%CI 1.13 to 1.73;I2=24%;4项试验,375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所有meta分析均未达到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P=0.002)、以及对照药物的设置(P<0.00001)可能对血清HBV-DNA阴转的效果产生影响。(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三)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已发表的相关meta分析进行评估,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的研究类型证据等级相对较高,但ROB评价和严格评价发现所有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较低,系统偏倚风险较高;在meta分析证据等级水平下,对于全因死亡和非严重不良事件,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存在显着风险(SE=0.36和SE=0.35)。对于严重不良事件结局,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风险为中等风险(SE=0.22)。对于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和血清HBeAg 阳性检出率,随机误差风险为低到中等风险(SE<0.16和SE<0.21)。此外三维矩阵图中存在大量灰色断层,表明当前研究存在设计误差风险,主要体现在研究人群诊断和纳入标准不清晰合理,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设置不清楚恰当、研究中心为单中心、研究无法判断为采用了优效性和实用性设计。结论和意义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当前临床试验多缺乏临床相关结局指标的数据,如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和发病率。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苦参类制剂在HBV-DNA和HBeAg阴转及ALT复常率方面效果更好,而不良事件发生率暂未发现存在差异;与其它药物相比,苦参类制剂HBeAg阴转和ALT复常效果可能更好,暂未发现存在HBV-DNA阴转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苦参类制剂对于抑制病毒复制及改善肝功可能具有一定效果,但对于能否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发生率尚不清楚。对未来研究的意义:建议未来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对苦参类制剂对临床终点结局的影响进行评估。三维误差矩阵图显示当前研究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设计误差方面均存在一定风险,未来研究可从降低三个误差维度风险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以提高未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维误差矩阵工具可作为证据合并和GRADE评估的补充方法,对证据整体进行概览,具体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改进。

黄宇[4](2018)在《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肝宁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尝试对其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和阐释,寻求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纤维化和降低肝硬化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90例符合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受试者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西医对照组(B组)和中医对照组(C组)各30例,A组受试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口服,同时服用肝宁方;B对照组受试者只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口服,C对照组只给予服用肝宁方;三组受试者前期均给予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疗程为6个月。采用量表方法分别对三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后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和中医证候积分等进行评测,同时收集三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治疗前、治疗后生化指标(病毒学、肝功能和肝纤四项)、肝硬化发生率、安全系数及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分析。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理状态评分改善情况比较:组内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项目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对照组和/或中医对照组改善心理状态效果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社会功能评分(SDSS总分)改善情况比较:组内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后SDSS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对照组和/或中医对照组改善SDSS总分效果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经X2检验,三组受试者愈显率(痊愈+显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1,P=0.001<0.05),且在三组受试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受试者中医症候疗效最明显。在中医症候积分及总积分方面,组内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中医症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对照组和/或中医对照组改善中医症候效果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肝组织纤维化分期(Ishak评分系统)有效率改善情况比较:在各主要生化指标方面:组内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后各主要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对照组和/或中医对照组改善主要生化指标效果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疗效方面:经X2检验,三组受试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3,P=0.039<0.05),且在三组受试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受试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疗效最明显。5.B超分级有效率改善情况比较:经X2检验,三组受试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01,P=0.025<0.05),且在三组受试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受试者B超分级疗效最显着。6.FibroScan有效率比较:经X2检验,三组受试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7,P=0.038<0.05),且在三组受试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受试者FibroScan疗效最明显。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整体疗效好、安全性可靠,可明显改善受试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肝纤维化指标,延缓甚或阻滞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进程,通过中西医优势互补实现综合兼顾、辨证施治,为开发和应用全新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为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临床思路和治疗方案,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巩淑萍[5](2018)在《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符合肝郁脾虚型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恩替卡韦片,0.5mg,日1次口服,同时口服清肝理脾法自拟方,水煎300ml,每次150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片,0.5mg,日1次口服,疗程为24周。观察用药12周、24周时的肝功能,病原学指标,抗病毒应答率,临床症候等的改善情况,以确定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17.40±1.52,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19.13±1.31,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4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8.53±1.83,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11.03±2.04,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在ALT、AST、TBIL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在降低ALT、AST、TBIL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4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6.7%和30.0%,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HBeAg转阴方面:两组治疗前HBeAg阳性例数均为30例。治疗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阳性数分别为18例和22例,转阴率分别为40.0%和2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HBe Ag阴转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24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阳性数分别为11例和18例,转阴率分别为63.3%和40.0%,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4)病毒应答率方面:治疗24周时,总应答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病毒应答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5)HBV DNA定量检测的比较:治疗后12周治疗组HBV DNA定量阴转率为30%,对照组为10%,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24周治疗组HBV DNA定量阴转率为70%,对照组为43.3%,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期间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可明显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优于单纯恩替卡韦治疗。2.清肝理脾法对于改善和恢复肝功能疗效显着,具有改善和修复肝损伤的作用。3.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转阴率和HBV DNA阴转率,抑制HBV的复制。

张俊立[6](2017)在《双参饮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双参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入选年龄186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试验组予以双参饮联合恩替卡韦胶囊,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胶囊,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LSM)、B超检查指标、肝功能指标、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指标、HBV-DNA水平、中医证候评分;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液分析、尿液分析、肾功能及十二道心电图。结果:1、受试者入组情况及人口学资料:入组病例共108例,试验组54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13例),对照组54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12例)。完成规定疗程的试验病例共计103例,试验组51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例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肝组织病理学(试验组13例、对照组12例)、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Fibroscan检测值、门静脉主干直径及脾脏厚度、肝功能、血清病毒标志物、HBV-DNA水平、中医证候评分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脏组织病理学:治疗前后完成两次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共22例,试验组12例,对照组1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肝纤维化分期(S)均值分别为2.50和2.30。试验组治疗后S均值为1.67,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后S均值为2.00,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改善。试验组活检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判断的逆转率(降低1期以上)为75%,对照组为30%,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能较好地改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炎症活动度均值较治疗前显着下降,且优于对照组(P<0.05)。3、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变化:治疗后试验组肝纤维化血清学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对照组HA、P-Ⅲ-P、Ⅳ-C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LN含量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变化。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肝纤维化血清学各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后血清HA、LN、P-Ⅲ-P及Ⅳ-C含量4项中有2项较治疗前基线值下降≥50%或恢复正常者为显效;4项中有2项较治疗前基线值下降≥25%为有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16%,其中显效率为52.94%,有效率为39.22%;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其中显效率为26.92%、有效率为42.31%。两组病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比较,P<0.01。4、Fibroscan检测值及B超指标变化:治疗后两组Fibroscan检测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后试验组肝门静脉主干直径、脾脏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缩小;对照组肝门静脉主干直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缩小,但脾脏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变化。试验组B超各指标变化均显着于对照组(P<0.01或P<0.05)。5、肝功能变化: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ST及TBil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6、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65.4%(P<0.01)。7、治疗前后血液分析、尿液分析、肾功能及十二道心电图(ECG)均无明显异常,试验过程中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双参饮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改善肝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不良反应。双参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安全、有效的药物。

金光军[7](2016)在《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补肾清透方对肾虚型慢性HBV携带者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全球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慢性HBV感染者约有2.4亿人,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疾病。慢性HBV携带者(ASC)常常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是全球目前较为关注的话题。目前用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长期持续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以及可重复性的优点,但是也有其局限性。中医对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目前主要集中在"肾虚湿热毒邪内伏肝血"的理论,中医治疗较西医将会产生"治本"的效应。能否通过中医药干预来改善慢性HBV携带者免疫功能将成为中医治疗HBV感染者的新的研究方向。补肾清透方能否改善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方法:为了解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体质,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流行病学分析。我们采用ASC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CRF),医生现场问卷调查、慢性HBV携带者自填问卷调查、中医专家医院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医证侯和中医体质进行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将200例HBeAg阳性的慢性HBV携带者,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及体质分类,选取"肾虚证"的HBeAg阳性的慢性HBV携带者予以中药"补肾清透方"干预。为了评估慢性HBV携带者在补肾清透方干预后免疫功能是否有所改善,我们通过ELISA检测Th1/Th2型细胞因子IL-2、IL-10、TNF-α和IFN-γ分泌情况,并观察HBV-DNA载量,评估"补肾清透方"在调节慢性HBV携带者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了解抗病毒疗效,为中医药及时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本研究发现,流行病学分析涉及的中医证候有13个,有证可辨中主要集中在肾阳虚、肝气郁结、肾阴虚、肾气虚、脾气虚等12个证型,其中以肾虚证为主,占68.9%(82/119)。200例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的中医体质类型根据量化评定表分为10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平和质,其中以合并肾虚质为主(24.5%,49/200)。干预48周后,干预组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升高的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IL-10水平降低的程度也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血清HBV-DNA下降>1 log10、>21og10、>3log10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结束后复查两组的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均无明显异常,显示补肾清透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本研究发现,慢性HBV携带者以"肾虚型"为主;中药"补肾清透方"治疗肾虚型慢性HBV携带者,可改善相关免疫功能指标,降低HBV载量,安全性良好。

靳晓利[8](2016)在《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认为,HBV诱导的机体适应性免疫是造成肝脏炎症的罪魁祸首,而非HBV本身。免疫机制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但核苷(酸)类似物易导致病毒变异;干扰素适应面窄,副作用大,价格昂贵,远期疗效欠佳。且这些药物对作为病毒RNA复制模板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均无作用,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导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侵袭而致。病变由气入血,肝脾不调,故见腹胀、纳呆及乏力;血脉受病,肝络瘀阻,发为胁痛,胆汁内淤,溢为黄疸。治疗上应扶正祛邪并举。经多年临床实践,创制出贞芪益肝方。全方由黄芪、女贞子、灵芝、田基黄、首乌藤、板蓝根等12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扶正的功效。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总结推广该方,我们开展了该方治疗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方面,通过和西药恩替卡韦片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方面,以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制备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从对肝细胞坏死、凋亡及再生作用方面评价该方疗效,探讨其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共观察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40例,用贞芪益肝方治疗,每日一剂,每次煎服300ml,每天2次;对照组31例,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片治疗,每次0.5mg,每日一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分析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2.实验研究将120只雌性KM小鼠随机分为6组:贞芪益肝方高、中、低剂量组、联苯双酯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予刀豆蛋白A(15mg/kg)尾静脉注射制备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治疗7天。每天分别从各组中取3只小鼠,取血及肝脏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干扰素-γ (IFN-γ)、中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Fas、FasL、Bax、Bcl-2、 PCNA含量。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疗效,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成果:1.临床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分级、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血清HBV-DNA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的临床观察统计结果显示: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胃部满闷、腹部胀满、寐艰多梦、大便粘滞和小便黄赤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促进血清HBeAg阴转,降低血清HBV-DNA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5%,对照组为51.6%,但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④在证候疗效比较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7.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研究(1)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ALT、AST水平的影响经刀豆蛋白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ALT及AST升高幅度减少,在血清AST降低幅度上,高剂量组优于联苯双酯组(P<0.05)。(2)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MDA、SOD水平的影响经刀豆蛋白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MDA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SOD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MDA升高幅度及SOD降低幅度减少。在血清SOD降低幅度上,高剂量组优于联苯双酯组(P<0.05)。(3)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TNF-α、IFN-γ、IL-4、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经刀豆蛋白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IL-4、IL-10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升高及降低幅度均减少。除血清IFN-y外,高剂量组优于联苯双酯组(P<0.05)。(4)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肝组织Fas、FasL、Bax、Bcl-2、PCNA含量的影响经刀豆蛋白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Fas、 FasL、Bax、PCNA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BCL-2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Fas、FasL、Bax、PCNA表达水平升高,BCL-2表达水平下降;在PCNA表达水平方面,贞芪益肝方高剂量组优于联苯双酯组。(5)肝脏病理学观察:正常对照组肝小叶中央可见中央静脉,小叶中可见肝细胞组成的肝板结构,肝板之间为肝血窦;模型组肝小叶中可见大片状坏死区域,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小叶结构破坏;贞芪益肝方高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肝小叶中肝细胞肿胀明显呈气球样改变;贞芪益肝方中剂量组肝小叶中可见点状坏死区域,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贞芪益肝方低剂量组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可见点状坏死区域,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临床研究贞芪益肝方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降低病毒载量;有较高的血清转换率;能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实验研究:(1)小鼠经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后,8小时后血清ALT及AST水平明显升高,造模成功。(2)应用贞芪益肝方后,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ALT及AST水平明显降低,说明贞芪益肝方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显着的保肝降酶作用。(3)应用贞芪益肝方后,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MDA水平升高及SOD降低幅度减少,说明贞芪益肝方具有抗氧化、减轻肝损伤的作用。(4)应用贞芪益肝方后,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NF-α、IFN-γ及IL-6水平升高幅度及IL-4和IL-10降低幅度均减少,病理损害减轻。说明贞芪益肝方可能通过下调促炎因子,上调抑炎因子,调节Thl/Th2因子平衡来减轻肝损伤。(5)应用贞芪益肝方后,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中Fas、FasL、Bax、PCNA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Bcl-2表达水平下降,推测贞芪益肝方具有促进受损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再生而发挥保肝作用。

曹文智,侯文利,郭小君,魏占芳,田秀琴[9](2016)在《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氧化苦参碱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γ-GT)、HBV-DNA定量、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耐药情况、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PC-Ⅲ)、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活动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LT、AST、TBil、γ-GT、HA、LN、Ⅳ-C、PC-Ⅲ、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DNA水平、耐药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均较轻,且短期内能自行缓解。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兴辉,陈利,曾雨清,肖兰春[10](2014)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以及规范管理。方法选取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恩替卡韦。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内血清HBV-DNA阴转率、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优于对照组;治疗6、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Child-Pugh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显着,且更具安全性。

二、甘草甜素对CBH血清HBV复制指标阴转效果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草甜素对CBH血清HBV复制指标阴转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概述
        1.3 证候探索
        1.4 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2.1 病原学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3.1 肠道菌群的结构
        3.2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3.3 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因素
        3.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4 肠道菌群在乙肝中的研究现状
    5 肠道菌群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5.1 脾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2 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
        5.3 肾阳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4 其它证型的微生态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一.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对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纳入标准
        3 实验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粪便标本采集
        4.2 肠道菌群DNA的提取
        4.3 肠道菌群DNA的 PCR扩增
        4.4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6 测序数据处理
        4.7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5.3 OTU聚类分析
        5.4 Alpha多样性分析
        5.5 Beta多样性分析
        5.6 组间显着性差异metastats分析
        5.7 群落结构分析与热图
        5.8 群落相似度比较
        5.9 LEfSe分析
    二.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血液标本采集
        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3.3 ELISA法检测血浆HBV慢性感染相关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HBV-DNA定量
        5.2 肝功能检测结果
        5.3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5.4 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1 四川地区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现状分析
    2 慢性乙肝相关菌属分析
    3 慢性乙肝不同证型相关菌属分析
        3.1 脾胃湿热证菌群分析
        3.2 肝郁脾虚证肠道菌群分析
    4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分析
    5 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型分析
    6 肠道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引言
1.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数据采集
3.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综合疗效判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标准》
    3.4 数据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病例入组情况
    4.2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4.4 免疫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IL-2、IL-10)
    4.5 病毒学指标
        4.5.1 HBsAg48周血清学转换情况
        4.5.2 HBeAg 治疗后血清学转换情况
        4.5.3 HBeAg下降滴度
        4.5.4 HBV-DNA 治疗后转阴率
        4.5.5 HBV-DNA病毒载量比较
    4.6 肝脏纤维化无创性指标的比较
        4.6.1 两组患者E值
        4.6.2 两组患者APRI
    4.7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8 SF-36量表前后各维度积分
5.部分讨论
    5.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5.1.1 病名
        5.1.2 中医对肝的认识
        5.1.3 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
        5.1.4 中医对其病机的认识
        5.1.5 中医对乙肝辨证论治的认识
        5.1.6 中药在治疗慢乙肝中的应用
        5.1.7 中医药的抗肝纤维化
    5.2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发展研究
        5.2.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5.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
        5.2.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5.2.4 HBs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5.2.5 HBe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5.2.6 乙肝临床疗效评价的进展
6.研究不足及展望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学综述 中医药抗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
        1.3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概况
    2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2.1 干预措施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Cochrane系统评价
        2.2 系统评价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的计算:试验序贯分析法
        2.3 基于误差风险的临床证据可视化评估方法:误差矩阵评估工具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空白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1 背景
    2 方法
        2.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策略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6 缺失数据处理
        2.7 异质性评估
        2.8 发表偏倚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2.12 敏感性分析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纳入研究特征
        3.3 纳入研究质量
        3.4 效应量估计
    4 讨论
        4.1 主要结果
        4.2 系统评价整体完成度和适用性
        4.3 临床证据质量
        4.4 系统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4.5 与已发表的meta分析的异同点
    5 结论
        5.1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1 背景
    2 方法
        2.1 纳入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策略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6 缺失数据处理
        2.7 异质性评估
        2.8 发表偏倚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2.12 敏感性分析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纳入试验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
        3.4 效应估计
        3.5 GRADE证据概要表(SOF表)
    4 讨论
        4.1 主要结果
        4.2 证据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4.3 证据质量
        4.4 综述开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倚
        4.5 与其他研究或综述的异同点
    5 结论
        5.1 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5.2 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误差矩阵工具评估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据的方法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三维误差定义和评估
        2.3 资料提取
        2.4 三维误差矩阵构建
    3 结果
        3.1 meta分析证据的误差评估
        3.2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误差评估
        3.3 临床证据的误差矩阵
    4 讨论
        4.1 本研究的局限性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启示
        4.3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病例一般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表选择
    3.2 分组方法
    3.3 给药方法
    3.4 测评方法
4 观察指标(所有检查均在本院检验科进行)
    4.1 病毒学及肝功能指标
    4.2 肝纤维化四项及肝脏硬度值
    4.3 肝硬化发生率、安全系数及不良反应
5 结果
    5.1 病例一般资料
    5.2 临床疗效评价
    5.3 对肝硬化发生率、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6 讨论
    6.1 西医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和认识
    6.2 恩替卡韦关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关依据
    6.3 中医关于肝纤维化的研究和认识
    6.4 肝宁方关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关依据
    6.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关依据
7 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一般资料的分析
    7.2 临床疗效分析
8 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结论分析
9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西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讨论
    (一) 立题理论依据
    (二) 清肝理脾法立法依据
    (三) 中药自拟方组成及现代药理分析
    (四) 疗效分析评价
    (五)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双参饮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技术路线图(表 1)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选择
        2.2 样本含量估算
        2.3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标准
        2.7 病例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随机方法
        3.2 治疗方案
        3.2.1 试验组
        3.2.2 对照组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指标
        4.1.1 主要疗效指标
        4.1.2 次要疗效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
        5 观察与记录要求
        6 疗效判断标准
        6.1 肝组织纤维化疗效判断标准
        6.2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疗效判断标准
        6.3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7 安全性判断标准
        8 统计分析
    结果
        1 受试人群分析
        2 治疗前两组病例基线水平比较
        2.1 性别
        2.2 年龄
        2.3 病情程度
        2.3.1 两组治疗前活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比较
        2.3.2 两组治疗前活检肝组织肝纤维化(S)分期比较
        2.3.3 两组治疗前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比较
        2.3.4 两组治疗前Fibroscan检测值比较
        2.3.5 两组治疗前B超检查门静脉主干直径及脾脏厚度比较
        2.3.6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
        2.3.7 两组治疗前血清病毒标志物比较
        2.3.8 两组治疗前HBV-DNA水平比较
        2.3.9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 治疗前后情况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活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活检肝组织肝纤维化(S)分期比较
        3.3 两组活检肝组织学疗效分析及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比较
        3.5 两组病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分析及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Fibroscan检测值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B超检查门静脉主干直径及脾脏厚度比较
        3.8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3.9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病毒标志物转变情况比较
        3.10 病毒学应答情况比较
        3.1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12 两组病例中医证候疗效分析及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2.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及药物选择
        2.1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2.2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3. 观察指标的选择
        3.1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3.2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3.3 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
        3.4 B超检查
        3.5 肝功能
        3.6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指标、HBV-DNA
        3.7 中医证候评分
        4. 组方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4.1 组方依据与方解
        4.2 药味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5. 疗效评价
        5.1 有效减轻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
        5.2 显着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5.3 显着降低Fibroscan、B超检查各指标值
        5.4 显着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肝功能
        5.5 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
        6. 安全性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补肾清透方对肾虚型慢性HBV携带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结果(第一部分)
    3.2 结果(第二部分)
        3.2.1 一般结果
        3.2.2 补肾清透方对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3.2.3 补肾清透方对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V-DNA的影响
    3.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慢性HBV携带者中医证候及体质分布特征
    4.2 补肾清透方对慢性HBV携带者人群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1.2 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第二章 贞芪益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2.1 研究概况
    2.2 研究方案
        2.2.1 诊断标准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4 疗效评定标准
        2.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2.6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2.7 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2.3 试验结果
        2.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2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2.3.3 治疗前后血清HBeAg、HBV-DNA的变化
        2.3.4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2.3.5 总有效率比较
        2.3.6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7 安全性评价
    2.4 讨论
第三章 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药物和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分组
        3.3.2 动物造模及处理
        3.3.3 标本采集
        3.3.4 指标观察与检测
        3.3.5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3.4.2 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MDA、SOD的影响
        3.4.3 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TNF-α、IFN-γ、IL-4、IL-6、IL-10的影响
        3.4.4 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肝组织Fas、FasL、Bax、BCL-2、PCNA含量的影响
        3.4.5 肝脏病理学观察
    3.5 讨论
        3.5.1 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特点
        3.5.2 肝损伤时的酶学表现
        3.5.3 氧自由基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3.5.4 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对肝损伤的影响
        3.5.5 Fas/FasL系统及Bcl-2家族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3.5.6 PCNA表达在肝损伤中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规范管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甘草甜素对CBH血清HBV复制指标阴转效果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D]. 徐由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2]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 陈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D]. 梁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恩替卡韦联合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D]. 黄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清肝理脾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观察[D]. 巩淑萍.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8(01)
  • [6]双参饮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D]. 张俊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补肾清透方对肾虚型慢性HBV携带者的影响研究[D]. 金光军. 浙江大学, 2016(06)
  • [8]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靳晓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 曹文智,侯文利,郭小君,魏占芳,田秀琴. 河北医药, 2016(01)
  • [10]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J]. 陈兴辉,陈利,曾雨清,肖兰春. 中国处方药, 2014(05)

标签:;  ;  ;  ;  ;  

甘草甜素对CBH血清HBV复制指标转阴影响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