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震颤性麻痹是怎么回事(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生[1](1992)在《震颤性麻痹是怎么回事》文中提出 这几年,老李总觉得自己作事越来越不得劲,连写字也变得困难起来。最近一年间,手指也开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了震颤性麻痹。震颤性麻痹是一种以震颤、全身强硬和运动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可发生于不同的年龄,但以60~70岁较常见。引起该病的原因很多,如脑炎、脑外伤、脑动脉硬化、脑软化、煤气中毒等。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脑的底节,属锥体外运动系统。震颤性麻痹大都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本病的主要症状有两方面:
唐海东[2](2010)在《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一个多世纪,美国在西方的中国形象史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美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作品一直层出不穷,成为中国形象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即以这些用英语写作的中国题材作品为主要论述对象,探讨其中国形象的流变史、形成机制和传播效用。由于中国题材创作者包括了白人作家、华裔作家和中国移民作家这些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主体,而这些不同文化身份对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具有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因而,本文将与塑造中国形象有关的美国英语文学分为“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和“原乡记忆”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指代由白人作家、华裔作家和中国移民作家创作的相关中国题材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中传达的中国形象。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论述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和原乡记忆。《导论》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美国的中国形象研究和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这三个由外到内的不同层面上的中国形象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课题史回顾,并列出了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六、十章是各编的“概述”,主要分析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国形象的演变轨迹。第二至五章讨论异域情调。第二章对中国形象制作史上一首划时代的诗歌、美国作家布勒特·哈特(Bret Harte)的《异教徒中国佬》("The Heathen Chinee")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分析了这首艺术水准差强人意的诙谐短诗风靡全美并影响后世的深层社会根源。第三章分析了萨克斯·罗默的“傅满洲”系列小说,剖析了“黄祸”套话的生成原因、演变过程和主要内涵。第四章对赛珍珠的小说《大地》进行了重新解读,分析了小说展现的中国形象之特殊性和历史地位。第五章对约翰·赫塞的小说《孤石》和《召唤》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从科技殖民者和美国来华传教士的角度剖析他们的中国经验之于其制作的中国形象的关键作用。这四章中探讨的美国作家观察中国时所采取的角度各不相同,在写作时代上也大致构成了一种延续关系,他们的作品分别展示了异域情调中鄙视、恐惧、同情、沟通这四种对待中国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第七、八、九三章探讨故国想像。第七章以华裔文学中常见的唐人街叙事为切入点,探讨了水仙花和雷庭招两位与异国情调化的唐人街叙事进行对抗写作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唐人街叙事作品。第八章以刘裔昌、黄玉雪、汤亭亭和赵健秀四位华裔作家的自传性作品为例,呈现了族裔自传中的中国形象,探究了族裔自传的创作机制及演变发展的文化历史动因。第九章分析了中国文化在华裔文学中的种种表现方式,追溯华美作家利用中国文化的个体和社会动机。第十一至十六章以历时的方式罗列了不同时期的原乡记忆。第十一章以李恩富、容闳、林语堂三位文化传播者的作品为例,分析早期西游学者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第十二章以德龄公主和黎锦扬两位作家为例,探究了商业化和娱乐化写作中体现的异国情调化的中国形象。第十三章介绍了一位以往被忽略的移民作家蒋希曾,并对他在海外进行的革命文学创作进行了文本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研究,厘清其作品中中国形象的来源和机制。第十四、十五两章分析了新移民中非常流行的英语文革写作,对其发展历程、主题、重点作品以及写作中的程式化倾向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国内新时期的“伤痕文学”进行了比照研究。第十六章则专章介绍新移民作家中最有成就的哈金的创作,研究其作品中展现的几个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通过对大量中国题材作品的讨论、分析和归纳,本文在第十七章《综论》中指出,写作语言及其蕴含的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品创作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以及作者身份这三点是决定某个特定中国形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在美国文化语境中,制作者身份是指种族、族裔以及性别这三种主要的身份标志,当然,作者的社会阶层、政治倾向、职业特征、采用的文类的特点、作者在中国的境遇等等因素,也对他塑造中国形象有直接的影响。本文认为,某一时期的中国形象既主要反映了美国文化内部的动力结构,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某些真实信息,而中国形象的演变既不能仅仅归因于中国自身事实上存在的历史性变化,也不能仅仅归因于作为形象制作者的“美国”自身文化结构的变化,而是这两者之间错综复杂、变动不居的联合作用和互动关系。中国形象是一面镜子,一面并不光滑的镜子,从中可以照见美国社会、文化和具体创作者自身的面相;但中国形象也是一块毛玻璃,透过它可以隐隐约约照见许多中国的真相。形象学既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也不是纯粹的人文科学。对中国评论者而言,如何对待中国形象,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他既要坚守人文学科固有的价值关怀,又要遵守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实证性和客观性。从某种程度而言,批评者是形象传播路程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
罗·米斯垂,张禹九[3](1994)在《游泳课》文中研究说明 今天老人的轮椅经过门厅时,听得见它吱吱嘎嘎地响:平常总是飞转而过,十分灵便。这或许跟他的坐法有点关系,或许跟他的体重偏在一侧有点关系。他去了大厅,大部分时间就坐在那里。跟进进出出的人聊上几句。他几天前跟我闲聊就是在那里。我在等电梯,刚从伊顿商店回来,买了一条新游泳裤。
祖慰[4](1987)在《荧屏在跳荡》文中指出 嗒嘘——,呵,好粗好长好久的一口气啊,象火箭点燃,喷出来了!真有意思,伏案爬格子写书时,觉得肺成了单向阀门,只吸不呼,那人又胀又凸,行将爆炸!可是一写完最后一个字,象火箭点燃,一口大气,憋了大半年的气,全喷了出来。从此.肺又成其为肺了,一吸一呼,规矩了。
潘维[5](2010)在《长兴日记:给J》文中认为1992年5月18日又一次读里克尔。整个下午,我在《杜依诺哀歌》和你之间徘徊。一极是光辉、神秘血液的引诱,另一极是北极,是冰与雪,是你。从我的房间到学校要经历多少漫长的困
姜杰[6](2021)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节选);《老年人健康指导》(节选)》文中提出
二、震颤性麻痹是怎么回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震颤性麻痹是怎么回事(论文提纲范文)
(2)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解题 |
二、 课题史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结构安排与几点说明 |
上编 异域情调 |
第一章 概述(一) |
第一节 唯美中国与哲学中国 |
第二节 苦力·黄祸·模范少数族裔:中国移民形象的演变 |
第三节 本土中国形象的演变 |
第四节 本编安排 |
第二章 异教徒中国佬:"阿新"大定型及其流播 |
第一节 《异教徒中国佬》的缘起、内容与反响 |
第二节 阿新大定型("喜剧性苦力"套话)的内涵 |
第三节 迷失的反讽:对《异教徒中国佬》的误读与利用 |
第三章 "黄祸":华人作为个体与种族的威胁 |
第一节 "黄祸论"的缘起与各相关国家的反应 |
第二节 美国文学中的"黄祸"面面观 |
第三节 "黄祸"的登峰造极之作:"傅满洲"系列 |
第四章 《大地》:理解与同情目光下的中国 |
第一节 《大地》在美国中国形象史上的地位 |
第二节 一样的《大地》,不一样的解读 |
第三节 一样的大地,不一样的《大地》 |
第四节 对《大地》中国形象的评价 |
第五章 赫塞:远游者的灵魂拷问 |
第一节 赫塞其人及其中国题材作品 |
第二节 《孤石》:从改变三峡到被三峡改变 |
第三节 《召唤》: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心灵史 |
中编 故国想像 |
第六章 概述(二) |
第一节 故国想像中的家园政治 |
第二节 故国想像的起点:《金山歌集》的母题及其变异 |
第三节 故国想像的流变 |
第四节 本编安排 |
第七章 抵制套话:现实主义的唐人街叙事 |
第一节 水仙花:欧亚裔的身份选择和唐人街现实主义叙事的滥觞 |
第二节 唐人街叙事与华美感性:雷庭招《吃碗茶》 |
第八章 "两个世界之间":族裔自传的多重指向 |
第一节 "做美国公民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刘裔昌《虎父虎子》 |
第二节 华裔女性的美国梦:黄玉雪《华女阿五》 |
第三节 冲破"强制静默"的华裔女性自画像:汤亭亭《女勇士》 |
第四节 镜子中的华裔男性标准像:赵健秀《唐人街牛仔的自白》 |
第九章 故国想像与文化中国 |
第一节 华美文学文化取向的演变 |
第二节 华美文学与中国文化"真伪之辨" |
第三节 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
下编 原乡记忆 |
第十章 概述(三) |
第一节 原乡记忆与自传 |
第二节 原乡记忆中的事实与虚构 |
第三节 中国记忆的不同指向与功能 |
第四节 本编安排 |
第十一章 文化传播者笔下的中国形象 |
第一节 民俗介绍中的温情和陷阱:李恩富《我在中国的童年》 |
第二节 启蒙叙事的早期代表:容闳《西学东渐记》 |
第三节 虚幻、空想的文化大同境界:林语堂《唐人街》 |
第十二章 原乡记忆中的异国情调 |
第一节 德龄公主的清宫秘史系列 |
第二节 娱乐化的东方情调:黎锦扬的《花鼓歌》 |
第十三章 跨文化的革命文学:蒋希曾的创作 |
第一节 蒋希曾的生平 |
第二节 别具一格的革命文学作品 |
第三节 蒋希曾作品的浮沉:时代与个人背景 |
第十四章 他者文化环境下的集体记忆——美华英语文革叙事中的中国形象(上) |
第一节 美国的文革形象 |
第二节 海外华人的文革叙事 |
第三节 美华英语文革叙事的主要脉络 |
第四节 个案分析:非性化环境中的反常性爱——闵安琪的创作 |
第五节 "海外的伤痕文学"? |
第十五章 他者文化环境下的集体记忆——美华英语文革叙事中的中国形象(下) |
第一节 自传的泛滥 |
第二节 异国合作模式与市场导向 |
第三节 隐性神话结构 |
第四节 英语文革写作关键词辨析 |
第十六章 超越自传形式与文革叙事:哈金笔下的中国 |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幽灵:《面对阴影》、《残骸》 |
第二节 文革面面观:《于无声处》、《辞海》、《光天化日》、《等待》 |
第三节 变化中的中国:《新郎》、《池塘》 |
第四节 在另一片土地上:《自由的生活》、《美丽的堕落》 |
第五节 哈金的意义 |
尾声 |
第十七章 (综论)中国形象:一面怎样的镜子?照见了谁? |
第一节 写作语言对中国形象的制约 |
第二节 时代语境对中国形象的制约 |
第三节 作者身份对中国形象的制约 |
第四节 中国形象:一面镜子,一块毛玻璃 |
附录一 哈特诗歌《中国人最近的愤怒》 |
附录二 蒋希曾诗歌《中国佬,洗衣匠》 |
附录三 相关作家(学者)、来华传教士及外交人员英中姓名对照表 |
附录四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5)长兴日记:给J(论文提纲范文)
1992年5月18日 |
5 月20日 |
5 月21日 |
5 月26日 |
5 月27日 |
5 月28日 |
5 月29日 |
5 月30日 |
6 月1日 |
6 月2日 |
6 月3日 |
6 月4日 |
6 月5日 |
6 月6日 |
6 月7日 |
6 月12日 |
6 月13日 |
6 月15日 |
6 月16日 |
四、震颤性麻痹是怎么回事(论文参考文献)
- [1]震颤性麻痹是怎么回事[J]. 黄建生. 家庭医学, 1992(01)
- [2]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 唐海东. 复旦大学, 2010(01)
- [3]游泳课[J]. 罗·米斯垂,张禹九. 世界文学, 1994(05)
- [4]荧屏在跳荡[J]. 祖慰. 上海文学, 1987(07)
- [5]长兴日记:给J[J]. 潘维. 西部, 2010(18)
- [6]《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节选);《老年人健康指导》(节选)[D]. 姜杰. 新疆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