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冲击粉碎机分级叶轮的优化设计

立式冲击粉碎机分级叶轮的优化设计

一、立式冲击粉碎机分级叶轮的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瑶[1](2019)在《AFG100型气流粉碎机的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粉体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如制药工业对制备粉体材料的设备、制备效率、成品粉体粒度及制备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细粉体可用于改善粉末加工并可以提高活性药物成分(API)的生物利用度,从而促进人体对药物的吸收。经调研知,制备药材超细粉体的一种重要设备为气流粉碎机,该设备某些工艺参数及结构参数的确定依靠大量实验并只能由经验得出,因而对于珍贵的中药材粉碎来说成本高昂。本文以中药材三七超细粉末为粉体出料对象,针对三七研究提高出料率的方法,通过使用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机AFG100,对粉碎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了基于工业级单片机的参数闭环控制方法:(1)对AFG100喷嘴位置分布进行了分析建模,发现了影响出料率的颗粒回流,在此基础上改变了AFG100喷嘴位置分布,由于腔体底部位置较宽广,且有物料堆积,因此增加了底部喷嘴,有效减少了绕喷嘴形成的回流。基于沟流理论,绕喷嘴形成的回流可导致物料在粉碎区循环无法粉碎,或脱离粉碎区沉降至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机AFG100的腔体底部,粉碎区或腔体底部的物料堆积有可能会造成腔体内部持料量过重,从而降低产品投出效率,增加底部喷嘴后将沉降在腔体底部的物料吹起,使颗粒集中在了粉碎区,提高了产品出料率。(2)针对喷嘴角度、分级转速、进料速度、背压这四个参数设计了正交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参数优化的结论:喷嘴角度和分级转速对出料率的影响较显着。(3)基于上述工艺参数对出料率的影响显着,为AFG100设计了基于工业级STC单片机和北京昆仑通态MCGS触摸屏的闭环控制系统,使进料速度实现了自动反馈调节控制,从而使参数的影响更可控,进一步提高了对喷式气流粉碎机的出料率。通过研究,为提高三七粉碎出料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参数设定及设备完善提出参考。

王晓天[2](2016)在《高速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研究与流场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旨在通过对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的研究,提升粉体产量,同时降低设备能耗。迄今为止,对二次风开闭情况、锤头数量、锤头高度等工艺参数的影响并没有做具体的说明。本文对分级式冲击磨的相关理论、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对分级式冲击磨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说明,对二次风开闭情况、磨盘转速、锤头数量(间距)、锤头高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粉体产量和设备单位能耗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磨机的二次风风门开启时,粉体产量比二次风风门关闭时高;锤头周向速度为130m/s时,粉体的产量比锤头周向速度为120m/s、110m/s、100m/s时高;而对于锤头数量和锤头高度的选择不可简单一概而论,是存在一个较优取值的。为了更好的分析实验现象,对LNI-66A型分级式冲击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结果对磨盘粉碎区域的流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对锤头数量(间距)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的锤头数量(间距)设计理论与实际生产情况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对锤头高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锤头高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是存在一个合理取值的。本文为冲击磨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并为工业生产及冲击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尚兴隆[3](2014)在《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与分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流粉碎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一项超微粉碎技术,由于其具有粉碎强度大、粉碎颗粒粒度细、分布窄、产品污染小、可使用惰性气体等优点,在医药、化工原料和特种粉末制备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气体动力学理论对气流粉碎机中影响气流粉碎和分级性能的超音速喷嘴内的流动状态进行了计算,包括喷嘴的各种工作状态下的设计参数、出口动能、出口速度和对撞射流中颗粒的运动情况。对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装置建立了三维模型,使用计算流体软件模拟计算了气流粉碎机内粉碎区、流化区和分级区的流场分布,分析了不同进口压力、背压和分级转速下的流场分布;并通过加入颗粒相模拟了颗粒在气流粉碎机内置的旋转叶轮作用下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低转速和小于0.4MPa的低进气压力下会造成分级叶轮气流外溢,影响分级效率,但低进气压力条件有利用于颗粒的循环流动。分离直径受分级轮转速影响较大,且分级高度越高,其分离直径沿高度分布越不均匀。分级转速越低离开分级机的超过该条件下分离直径的颗粒的总数越多。建立了一套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系统,其中包含粉碎、分级、收集和除尘单元。使用这套实验装置完成了常温下对脆性煤粉颗粒的低压亚音速超气流微粉碎实验,考察了粉碎过程中的分级机转速和引风机背压对颗粒的数量平均直径、均匀性水平和球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于1200r/min的分级转速下,系统的背压对粉碎粒度、粒度分布和球形度有较大的影响,在高转速下其影响较小。分级转速对颗粒的数均粒径、均匀性和球形度有显着的影响。在一定的背压范围内,在满足粒度要求下要选择合适的分级转速以增加粉碎分离效率。使用搭建的流化床气流粉碎系统对粗废旧橡胶颗粒进行了常温和低温冷冻气流粉碎实验,考察了进气压力、分级转速、冷冻温度对粉碎物料数均粒度、均匀性和球形度的影响,并分析了颗粒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进气压力对颗粒数均直径的影响较小,数均粒径最大仅减小了28.9%。进气压力大于0.7MPa时得到的颗粒大都为片层状结构。颗粒的数均粒径主要受分级转速的影响,低分级转速下的颗粒较粗且保持原料的团簇状形貌。随着转速的提高,颗粒断裂面变得规则和光滑,均匀性和球形度显着下降。低温下颗粒破碎断面较常温下更加平整和光滑,均匀性和球形度有所减小。

杨德明[4](2011)在《废弃电路板破碎分级系统优化与控制》文中提出废弃电路板是废旧电子电气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含有大量金属,如铜、铝、铁、镍、铅、锡、锌、金、银、钯、铑等,具有重要的回收价值。同时,还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处理过程中存在环境风险。因此,废弃电路板的回收和处置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废弃电路板物理法资源化工业生产线包括四个部分:多级破碎、物料分级、静电分选、除尘设备,尽管工艺工业化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在不同工艺之间的配合上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果粉碎和分级系统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整个生产线将会面临几个问题:效率过低、金属非金属未有效解离、颗粒过破碎、破碎不充分、堵料和设备过热等。为此,本文研究了废弃电路板冲击粉碎动力学特性,实验分析了物料参数对粉碎效果的影响,并根据生产线实际状况建立了破碎分级循环过程模型以及神经网络粒度预测模型,为废弃电路板破碎分级生产线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优化和控制新方法。对粉碎后的电路板颗粒应用不同的分布模型进行粉碎分布特性的分析,发现罗辛-拉姆勒(R-R)分布能更精确地描述废弃电路板冲击破碎的分布规律,说明此模型可应用于预测废弃电路板冲击破碎的分布特性。根据粉碎过程及粒度分布状况建立了精度高,适用性强的一级粉碎动力学模型,对电路板冲击粉碎的生产过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影响电路板冲击粉碎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进料颗粒粒径与进料质量对电路板冲击粉碎特性的影响作了实验分析,得出在描述废弃电路板颗粒冲击粉碎粒度分布的R-R模型中c、m值的变化规律。采用将粉碎颗粒粒级矩阵化的方法,为废弃电路板资源化生产线建立了破碎分级矩阵模型,并与实际生产线对比,确认了模型的有效性。运用MATLAB软件,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生产线的稳定状态分析。结果表明,3次循环即可让生产线达到稳定状态,生产线有着很好的应变性和很小的波动性。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不同系统总进料量分析,发现各部分物料量与进料量有着非常好的线性关系,该模型为生产线过程控制自动化奠定了基础。针对废弃电路板破碎分级粒度控制进行神经网络原理的理论分析,选用BP神经网络作为建模类型,使用MATLAB设计并训练了BP神经网络,并证明网络的收敛性。对仿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表明这一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实际生产过程,为控制器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何群英[5](2010)在《大功率微粉碎机的节能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影响微粉碎机性能的关键技术和结构,如粉碎机内分级导流体结构型,转盘直径,锤刀线速度、型式数量以及与齿板之间的间隙对粉碎效果、功率消耗的关系研究,对现有大功率立式微粉碎机的结构和工艺上进行创新改进,并运用粉碎机智能负荷控制系统,达到提高细粉分离效率、增加产量、降低能耗的目的。

王晓峰[6](2008)在《超微粉碎过程粉碎腔流场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产品加工的日益精细化,超微粉碎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超微粉碎设备的应用及市场情况,对超微粉碎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做了综述性的说明。针对国内的超微粉碎机效率和产品粒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实现了粉碎流场的可视化,为粉碎过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利用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的RNGκ?ε湍流模型,分别采用基于欧拉法的MIXTURE模型和离散相随机轨道模型,对粉碎腔内的气-固两相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压力场、速度场等的分布情况。通过改变转速、锤筛间隙和压力等因素,分析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粉碎腔内流场和粉碎效果的影响,从而为参数的优化提供研究资料。结合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总结出了多相流模型和离散相模型模拟过程的具体步骤和各项操作的采用条件,并对模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和解说,为类似模型的模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针对超微粉碎机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影响粉碎效率的各个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结论。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设备的改进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此类设备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郑慧[7](2007)在《苦荞麸皮超微粉碎及其粉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inn)Gaench),俗称苦荞、鞑靼荞麦(tartary buckwheat),为荞麦属的栽培品种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苦荞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其保健食品日益为人们所接受。随着苦荞粉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苦荞粉生产中,占苦荞籽粒干重24%的苦荞麸生产量日益增多,成为苦荞资源综合利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苦荞麸中富含功能物质和多种营养素,其中总黄酮含量约为苦荞粉的4.86倍,膳食纤维含量高达28%,但由于口感粗糙苦涩、不易消化,目前加工利用率低。为了解决苦荞麸皮开发中的难题,开发苦荞功能保健食品,本研究对苦荞麸皮进行超微粉碎处理制备苦荞微粉,全面系统的探讨了苦荞微粉的粉体特性,并进行了初步的苦味抑制工艺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苦荞麸皮超微粉碎及其成分变化;超微粉碎对苦荞麸皮物理特性的影响;超微粉碎对苦荞麸皮功能特性的影响;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苦荞微粉芦丁降解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1)用行星式球磨机超微处理苦荞麸皮,工艺简单,微粉的粉体均匀性好;超微粉碎处理后测定出的苦荞麸皮中基本成分略有增加;苦荞微粉A(d (0,5)= 79.777μm)生物类黄酮溶出率8.81%,增加1.31%;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27.82%,降低0.58%。(2)经过超微粉碎处理,苦荞微粉的物理特性得到改善,流动性提高。与苦荞麸皮粗粉相比,苦荞微粉C(d (0,5)=20.621μm)休止角52.38°,增加36.72°;滑角51.04°,增加6.59°;持水力2.30%,减小1.02%;持油力75.03%,减小43.47%;膨胀力56.13%,减小33.01%;水溶性27.66%,增加4.31%;粉体的色泽明度差和总色差分别提高77.21%和64.51%。(3)经过超微粉碎处理,苦荞微粉的功能特性有所改善。与苦荞麸皮粗粉相比,苦荞微粉C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增加;对胆酸钠的吸附量为44.96mg/g,降低5.60 mg/g;对Pb2+、Cd2+、Hg2+的吸附量为0.232、3.493、1.702mg/g,分别增加0.184、0.840、1.341 mg/g;对NO2-的清除率为33.21%,增加24.25%;8mg/mL的苦荞微粉C对·OH的清除率为20.04%,增加8.03%;对O2-·的清除率为7.53%,增加2.63%;对DPPH的清除率67.63%,增加56.85%。(4)超微粉碎处理不影响苦荞微粉中芦丁含量,不能抑制苦荞微粉中的芦丁水解为槲皮素。苦荞麸皮粗粉水解后芦丁保留量为11.18mg/g;水解后微粉中的芦丁全部降解,其槲皮素生成量随微粉粒径的减小而增加。(5)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苦荞微粉芦丁降解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蒸汽处理>高温水处理>微波处理>干热处理。苦荞微粉A蒸汽处理10min,水解后芦丁保留量高达73.52mg/g,芦丁保留率为89.52%。主要研究结论:(1)研究证明超微粉碎处理能提高苦荞麸皮中的功能成分溶出率、改善苦荞麸皮的加工适应性,是一种适于苦荞麸皮的深加工方式。(2)苦荞微粉粉体的均匀性好,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持油持水力、膨胀力、水溶性、清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抗氧化能力,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功能食品原料。(3)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苦荞中芦丁降解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干热处理、高温水处理、微波处理、蒸汽处理可抑制苦荞微粉中芦丁降解,减少苦荞麸中芦丁水解产生的槲皮素含量,降低由于芦丁降解产生槲皮素带来的苦涩口感。本研究的创新点:(1)将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苦荞麸皮的深加工中。(2)对苦荞麸皮微粉的粉体特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3)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对苦荞麸皮微粉中苦味物质的抑制效果。

孙成林[8](2002)在《粉体生产与冲击式粉碎机》文中指出介绍了粉体加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着重介绍了冲击式粉碎机的开发及应用

孙成林[9](2002)在《粉体生产与冲击式粉碎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粉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着重介绍冲击式粉碎机的开发及应用。

孙成林[10](2002)在《粉体生产与冲击式粉碎机》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粉体加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着重介绍了冲击式粉碎机的开发及应用

二、立式冲击粉碎机分级叶轮的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式冲击粉碎机分级叶轮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AFG100型气流粉碎机的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气流粉碎机分类及相关原理
        1.1.2 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机结构与粉碎原理
    1.2 国内外气流粉碎机研究情况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粉体理论介绍
        2.1.1 气流粉碎机在粉体中的应用
        2.1.2 功耗原理
    2.2 多相流理论
        2.2.1 流场中的理论分析
        2.2.2 两相流的基本性质
        2.2.3 基于fluent的控制方程
    2.3 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机中的流化情况
        2.3.1 颗粒的悬浮运动
        2.3.2 流化床的性质及作用
        2.3.3 流化床中的几种不稳定现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FG100 流场模拟仿真分析
    3.1 AFG100 模型的描述
    3.2 喷嘴布置对流场影响的仿真分析
    3.3 利用正交表来设计粉碎场仿真试验
        3.3.1 正交参数的选择
        3.3.2 正交表设计及正交分组步骤
    3.4 AFG100 型气流粉碎机粉碎区域两相流模拟仿真
        3.4.1 网格划分
        3.4.2 fluent中的仿真计算
        3.4.3 仿真结果的观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FG100 仿真结果分析及工艺参数控制
    4.1 AFG100 仿真结果分析
        4.1.1 直观分析的方法与结果
        4.1.2 方差分析的方法与结果
    4.2 AFG100 进料速度的闭环控制方法
        4.2.1 AFG100 生产设备系统简介
        4.2.2 单片机及MCGS简介
        4.2.3 控制系统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附录 B 程序

(2)高速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研究与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
    1.3 分级式冲击磨简介及存在的问题
        1.3.1 冲击磨的产量及能耗问题
        1.3.2 冲击磨的锤头参数问题
    1.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2 分级式冲击磨相关理论与工艺参数介绍
    2.1 超细粉碎基本理论
        2.1.1 颗粒的冲击粉碎理论
        2.1.2 冲击粉碎的能量要求
        2.1.3 分级式冲击磨的工作原理
        2.1.4 冲击式粉碎的特点
    2.2 分级式冲击磨结构简介及主要参数
        2.2.1 分级式冲击磨的结构简介及传动方式
        2.2.2 分级式冲击磨的主要参数
    2.3 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介绍
        2.3.1 磨盘转速
        2.3.2 分级机转速
        2.3.3 系统风量
        2.3.4 加料方式与加料速度
        2.3.5 入料粒度
    2.4 本章小结
3 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3.1 对工艺参数的初步实验研究
        3.1.1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3.1.2 实验结果
        3.1.3 本组实验小结
    3.2 利用 11kw冲击磨对锤头参数的实验研究
        3.2.1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3 利用 30kw冲击磨对锤头参数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分级式冲击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Ansys Workbench介绍
    4.2 物理模型的建立
    4.3 网格划分
    4.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定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5.1 磨盘粉碎区域流场分析
        4.5.2 锤头数量对流场的影响
        4.5.3 锤头高度对流场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与分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气流粉碎原理及设备
        1.1.1 撞击方式
        1.1.2 颗粒加速形式
        1.1.3 分级形式
    1.2 低温粉碎技术简介
        1.2.1 低温粉碎技术概述
        1.2.2 废旧轮胎回收技术的发展
        1.2.3 低温粉碎废旧轮胎技术介绍
    1.3 气流碎粉CFD模拟与实验研究
        1.3.1 气流粉碎流场的CFD模拟研究
        1.3.2 气流粉碎机结构参数的研究
        1.3.3 气流粉碎机操作参数研究
    1.4 气流粉碎过程中机械力化学效应
    1.5 气流粉碎过程模拟研究
    1.6 冲击粉碎函数研究
    1.7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
2 气流粉碎基础与分级原理
    2.1 喷嘴气体动力学分析
        2.1.1 喷嘴流动状态参数
        2.1.2 喷嘴工作状态
        2.1.3 喷嘴出口动能
        2.1.4 喷嘴出口速度
        2.1.5 喷嘴流量
        2.1.6 喷嘴出口对撞射流
    2.2 颗粒在气流中的加速
    2.3 气固两相流中颗粒运动方程
        2.3.1 颗粒受力分析
        2.3.2 颗粒运动方程
    2.4 颗粒分级特征参数
        2.4.1 分离直径
        2.4.2 分级机阻力
        2.4.3 分离效率
    2.5 本章小结
3 气流粉碎机内流场数值模拟
    3.1 CFD技术发展与现状
        3.1.1 CFD技术简介
        3.1.2 CFD中气固两相流模型介绍
        3.1.3 Fluent软件介绍
        3.1.4 CFD研究的内容
    3.2. 气流粉碎机模型的建立
        3.2.1 物理模型
        3.2.2 网格处理
    3.3. 流场计算
        3.3.1 流动控制方程
        3.3.2 湍流模型
        3.3.3 边界条件设定
    3.4 气流粉碎区流场分析
        3.4.1 喷嘴所在平面速度分布
        3.4.2 喷嘴出口到粉碎中心速度分布
    3.5 气流粉碎分级区分析
        3.5.1 分级叶轮轴向速度分布
        3.5.2 分级叶轮切向速度分布
        3.5.3 分级叶轮径向速度分布
    3.6 颗粒过渡区速度分析
    3.7 颗粒群分离结果分析
        3.7.1 颗粒分级效率结果
        3.7.2 颗粒分离直径模拟
    3.8 本章小结
4 低压亚音速常温气流粉碎煤粉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备与流程
    4.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操作参数对粉碎粒度的影响
        4.3.2 操作参数对粉碎粒度分布的影响
        4.3.3 操作参数对粉碎球形度的影响
        4.3.4 操作参数对粉碎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气流粉碎废旧橡胶颗粒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案
        5.1.1 实验装置与流程
        5.1.2 实验设备
        5.1.3 橡胶物料性质
    5.2 实验步骤
    5.3 常温粉碎胶粉结果与讨论
        5.3.1 进料性质对粉碎粒度的影响
        5.3.2 操作参数对粉碎性能的影响
        5.3.3 操作参数对粉碎颗粒形貌的影响
    5.4 低温粉碎胶粉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废弃电路板破碎分级系统优化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子废弃物现状特点
    1.4 破碎法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
        1.4.1 机械破碎法必要性
        1.4.2 破碎方法主要分类
    1.5 废弃电子线路板的破碎解离
        1.5.1 电路板破碎工艺特征
        1.5.2 干法破碎
        1.5.3 湿法破碎
        1.5.4 低温破碎
    1.6 废旧电器的破碎解离
        1.6.1 材料组成及组合方式
        1.6.2 废旧电器的机械破碎技术
    1.7 破碎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8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料、设备和技术路线
    2.1 引言
    2.2 原料和设备
        2.2.1 原料
        2.2.2 主要设备
    2.3 废弃电路板资源化生产线
    2.4 研究方法
        2.4.1 废弃电路板的破碎
        2.4.2 废弃电路板颗粒的分级
        2.4.3 MATLAB 软件的应用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颗粒冲击粉碎动力学模型
    3.1 冲击式粉碎原理
    3.2 废弃电路板冲击粉碎粒度分布及动力学模型
        3.2.1 粒度分布模型
        3.2.2 动力学模型
    3.3 实验部分
        3.3.1 设备和物料
        3.3.2 研究方法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粒度分布实验结果
        3.4.2 粒度分布模型的比较
        3.4.3 R-R 分布模型方程
        3.4.4 一级破碎动力学方程
    3.5 小结
第四章 废弃电路板颗粒冲击粉碎特性研究
    4.1 影响冲击粉碎性能的因素
        4.1.1 被粉碎物料颗粒的影响
        4.1.2 冲击粉碎机结构参数影响
        4.1.3 破碎机配套设施和参数
    4.2 进料粒径对粉碎效果影响
    4.3 不同进料量对粉碎效果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破碎分级循环过程矩阵仿真模型
    5.1 引言
    5.2 循环系统结构和理论基础
        5.2.1 冲击破碎机及破碎模型
        5.2.2 旋风分离和过程模型
        5.2.3 振动筛分和过程模型
        5.2.4 物料平衡方程
        5.2.5 静态情况下的计算公式
        5.2.6 静态平衡点的仿真
    5.3 实验材料和方法
    5.4 实验结果和讨论
        5.4.1 模型仿真结果和工业生产线的比较
        5.4.2 模型应用于动态平衡的分析
        5.4.3 比率变量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6.1 引言
    6.2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6.2.1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6.2.2 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
        6.2.3 BP 网络结构
    6.3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设计
        6.3.1 输入、输出层神经元数的确定
        6.3.2 隐层数目的确定
        6.3.3 隐层神经元数的确定
        6.3.4 模型结构的确定
        6.3.5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初始参数设计
        6.3.6 应用神经网络预测的一般步骤
    6.4 MATLAB 程序设计
        6.4.1 样本采集
        6.4.2 神经网络设计
        6.4.3 预测与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大功率微粉碎机的节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研究的背景
2 大功率微粉碎机的节能效果
3 节能型微粉机的结构创新设计
    3.1 粉碎与分离机构
    3.2 转盘直径
    3.3 粉碎锤刀的线速度
    3.4 锤刀形式和数量
    3.5 锤刀与齿板间隙
    3.6 粉碎机智能负荷控制系统的应用
4 性能试验和结果分析
5 结论

(6)超微粉碎过程粉碎腔流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简介
    1.2 超微粉碎设备研究进展
    1.3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情况和市场分析
    1.4 我国超微粉碎技术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
        1.4.1 制约我国超细粉碎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4.2 我国超细粉碎技术发展趋势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微粉碎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超微粉碎理论介绍
        2.1.1 物料粉碎的力学特性
        2.1.2 粉碎的基本形式
        2.1.3 物料的粉碎过程
        2.1.4 颗粒破碎与粉碎能耗理论
        2.1.5 热力学效率与能量利用率
        2.1.6 物料停留时间的分布
    2.2 粉碎的基本条件
        2.2.1 物料性质
        2.2.2 物料状态
        2.2.3 物料粒度
        2.2.4 粉碎能力
        2.2.5 粉碎方式
第三章 FLUENT 软件应用及模型的选取
    3.1 计算流体力学研究
        3.1.1 什么是计算流体动力学
        3.1.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形成与发展
        3.1.3 计算流体动力学与理论分析及试验测量方法的关系
        3.1.4 计算流体力学的分支
        3.1.5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工作步骤
        3.1.6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应用领域
    3.2 FLUENT 软件研究
        3.2.1 FLUENT 软件应用
        3.2.2 FLUENT 物理模型
    3.3 FLUENT 软件物理模型的选择
        3.3.1 离散相模型
        3.3.2 多相流模型
        3.3.3 多相流动物理模型的选择基本原则
        3.3.4 离散相模型的应用
        3.3.5 Mixture 模型的应用
    3.4 FLUENT 数值模拟控制方程
        3.4.1 质量守恒方程
        3.4.2 动量守恒方程
        3.4.3 能量守恒方程
    3.5 湍流模型
        3.5.1 应用湍流模型的原因与方法
        3.5.2 大涡模拟(LES)
        3.5.3 Reynolds 平均法(RANS)
    3.6 近壁面的处理方法
    3.7 固体颗粒运动方程
    3.8 数值计算结果检验
第四章 离散相模型对粉碎腔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4.1 离散相模型数值模拟的方案研究
        4.1.1 离散相模型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4.1.2 离散相模型的求解策略
    4.2 GAMBIT 内建模
        4.2.1 粉碎腔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2.2 基本假设
        4.2.3 建立几何模型
        4.2.4 划分网格
    4.3 FLUENT 软件内计算条件的设置
        4.3.1 模型求解器及运行环境的选择
        4.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3.3 射流源定义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1 粉碎腔内流场的分析
        4.4.2 转子转速的影响
        4.4.3 分流罩的影响
        4.4.4 锤筛间隙的影响
        4.4.5 有无齿圈的影响
        4.4.6 压力的影响
        4.4.7 颗粒相轨道的分析
第五章 多相流模型对粉碎腔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5.1 多相流模型数值模拟的方案研究
        5.1.1 多相流模型选择的注意事项
        5.1.2 混和模型
        5.1.3 混和模型的求解策略
    5.2 GAMBIT 内建模
        5.2.1 基本假设
        5.2.2 建立几何模型
        5.2.3 划分网格
    5.3 FLUENT 软件内计算条件的设置
        5.3.1 模型求解器及运行环境的选择
        5.3.2 定义材料
        5.3.3 边界条件的确定
        5.3.4 计算结果检验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粉碎机工作性能及实验的研究
    6.1 粉碎机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
        6.1.1 被粉碎物料的影响
        6.1.2 粉碎机转速的影响
        6.1.3 锤刀数量的影响
        6.1.4 锤筛间隙的影响
        6.1.5 粉碎室形状及转子安装方式的影响
        6.1.6 出料方式的影响
        6.1.7 吸风量的影响
    6.2 实验研究一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实验步骤
    6.3 实验研究二
        6.3.1 实验原料
        6.3.2 实验设备
        6.3.3 实验步骤
    6.4 实验研究三
        6.4.1 实验原料
        6.4.2 实验设备
        6.4.3 实验步骤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1.1 模拟过程总结
        7.1.2 实验过程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7)苦荞麸皮超微粉碎及其粉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苦荞及其加工利用现状
        1.1.1 苦荞的资源分布
        1.1.2 苦荞的形态结构
        1.1.3 苦荞与苦荞麸皮的营养及保健功能特性
        1.1.4 苦荞加工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超微粉碎技术的相关理论
        1.2.1 超微粉碎技术的发展及粉体定义
        1.2.2 超微粉体的特性
        1.2.3 超微粉体在人体内的消化机理
        1.2.4 超微粉体的制备方法
        1.2.5 超微粉碎设备
    1.3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1.3.1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2 超微粉体在食品工业中的前景
    1.4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苦荞麸皮超微粉碎及其成分变化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苦荞麸皮微粉的制备
        2.2.2 苦荞微粉的粒径测定
        2.2.3 苦荞微粉基本成分测
        2.2.4 苦荞微粉总黄酮含量测定
        2.2.5 苦荞微粉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超微粉碎时间对苦荞微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2.3.2 苦荞微粉的粒径累积分布
        2.3.3 苦荞微粉的基本成分测定
        2.3.4 苦荞微粉的总黄酮含量测定
        2.3.5 苦荞微粉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测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超微粉碎对苦荞麸皮物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苦荞微粉的显微形态观察
        3.2.2 休止角和滑角的测定
        3.2.3 持水力和持油力的测定
        3.2.4 膨胀力的测定
        3.2.5 水溶性的测定
        3.2.6 色度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苦荞微粉的显微形态观察
        3.3.2 休止角和滑角
        3.3.3 持水力和持油力
        3.3.4 膨胀力
        3.3.5 水溶性
        3.3.6 色度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超微粉碎对苦荞麸皮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苦荞微粉对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4.2.2 苦荞微粉对胆酸钠的吸附
        4.2.3 苦荞微粉对 Pb~(2+)、Cd~(2+)、Hg~(2+)的吸附
        4.2.4 苦荞微粉对 NO_2~-的清除
        4.2.5 苦荞微粉对自由基的清除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超微粉碎对苦荞麸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
        4.3.2 超微粉碎对苦荞麸吸附胆酸钠能力的影响
        4.3.3 超微粉碎对苦荞麸清除 Pb~(2+)、Cd~(2+)、Hg~(2+)能力的影响
        4.3.4 超微粉碎对苦荞麸清除 NO_2~-能力的影响
        4.3.5 超微粉碎对苦荞麸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苦荞微粉芦丁降解的影响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超微粉碎处理对苦荞麸中芦丁、槲皮素的影响
        5.2.2 超微粉碎处理对苦荞麸中芦丁降解的影响
        5.2.3 干热处理对苦荞微粉 A 芦丁降解的影响
        5.2.4 不同温度水处理对苦荞微粉 A 芦丁降解的影响
        5.2.5 微波处理对苦荞微粉 A 芦丁降解的影响
        5.2.6 蒸汽处理对苦荞微粉 A 芦丁降解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超微粉碎处理对苦荞麸中芦丁、槲皮素的影响
        5.3.2 超微粉碎处理对苦荞麸中芦丁降解的影响
        5.3.3 干热处理对苦荞微粉 A 芦丁降解的影响
        5.3.4 不同温度水处理对苦荞微粉 A 芦丁降解的影响
        5.3.5 微波处理对苦荞微粉 A 芦丁降解的影响
        5.3.6 蒸汽处理对苦荞微粉 A 芦丁降解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粉体生产与冲击式粉碎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冲击式粉碎机
    2.1 高速回转式冲击粉碎机的分类
    2.2 回转圆盘式冲击粉碎机
    2.3 DM型涡轮粉碎机
    2.4 带有内分级的QZP-1000型冲击式粉碎机
    2.5 JTM型微粉碎机
    2.6 ASK内分级螺旋辊磨式微粒磨粉机
    2.7 其他冲击式粉碎机
3 结语

四、立式冲击粉碎机分级叶轮的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AFG100型气流粉碎机的参数优化研究[D]. 张钰瑶.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高速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研究与流场分析[D]. 王晓天.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3]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与分级性能研究[D]. 尚兴隆.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4]废弃电路板破碎分级系统优化与控制[D]. 杨德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5]大功率微粉碎机的节能与应用研究[J]. 何群英. 机电技术, 2010(05)
  • [6]超微粉碎过程粉碎腔流场的研究[D]. 王晓峰. 江南大学, 2008(03)
  • [7]苦荞麸皮超微粉碎及其粉体特性研究[D]. 郑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粉体生产与冲击式粉碎机[J]. 孙成林. 中国粉体技术, 2002(03)
  • [9]粉体生产与冲击式粉碎机[J]. 孙成林.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02(03)
  • [10]粉体生产与冲击式粉碎机[A]. 孙成林. 第八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议暨2002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论文集, 2002

标签:;  ;  

立式冲击粉碎机分级叶轮的优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