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试验项目

日本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试验项目

一、日本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的实验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龙锦[1](2015)在《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从单台的计算机到今天由无数微处理器所连接成的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新科技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世界,也使得以其为技术支撑的传播媒介形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新媒介俨然成了国之利器,它在普惠大众的同时,也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争夺地球村话语权的决胜手段。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所掌握的这一利器却远远未能达到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抱负所相匹配的水准。另一方面,我们的邻居、从二战废墟中重新起步的日本,敏感的把握着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以弱求强,勇于创新,将其新媒介产业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如今,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已经从普及阶段进入了深度发展阶段,新媒介早已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日本人须臾不可离的生活助手,并进而造福全人类。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具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日本政府在发展新媒介产业的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哪些因素促发并促进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经验与教训能否为我所用?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考察分析,注重整体的扫描与把握,尽力追踪最新的数据;同时,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置于信息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一研究跨度长、范围广,具有相对的深度与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提出与推广切入,以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为大背景,在分析介绍日本信息社会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新媒介的不同呈现方式和发展重点以及日本新媒介产业的总体现状之后,以四章分别对日本的互联网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数字出版产业、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从历史脉络到现实态势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研究揭示与阐释。日本的互联网产业由于原有的相对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而初始发展迟缓,但进入21世纪后其宽带化、移动化的进展大大提速;在数字电视产业方面,日本虽率先研发出了高清晰度电视,但因其未能与世界数字技术的发展合流而被迫忍痛放弃,而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已经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也进展顺利;在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由于传统出版业的强大,日本的数字出版虽然早期有较好的发展,但一直步履维艰,不过移动终端为数字出版市场带来了活力,尤其是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图书市场规模在2010年后增长迅速;移动电话则是最有日本特色的新媒介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却又相对封闭,在逐渐开放后,在世界市场的话语权也在增强。在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了总体考察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所使用的三个自变量:理性的社会建构、国家的作用、非市场治理机制,进一步探寻并阐明了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本研究认为,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来自于国家的整体力量、民众的激情与理性、市场竞争的活力与非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等众多因素的相互交织,来自其“师夷长技”,不甘人后、善于学习的民族特性与“日本第一”理念的高度结合。信息科技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态势逼人是其发展的外部诱因,其具体表现为:警醒差距,力追领先国家;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发展的内部动因则是回应民生诉求、升华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摆脱生存困境,掌控自我命运;经济突围,凸显“IT立国”优势;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需求。而这一切的实现,又有赖于相对自由的信息通信竞争体制和日本特色的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的驱动。从中,可为我国新媒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新媒介产业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也需要开放的心态,而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讨论,要走以信息通信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之路,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新媒介开发应用与推广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新媒介定义的理解和认识的不统一,世界各国所使用的统计口径与方法也不一致,在有关新媒介产业的某些统计数据的选取和使用上可能会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本研究的跨度较大,而新媒介本身变化快速,难以在比较固定的范畴内对新媒介进行研究分析。

金壮龙[2](2003)在《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有关理论问题,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航天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探讨了目前国际上有关竞争力理论问题来源和基本内涵,着重研究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系统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了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提出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系统地进行了国内外分析比较,探讨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优势和劣势。最后分别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四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四部分内容进行研究。第一章,航天产业的特性。阐述了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它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航天产业就是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共同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航天产业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产业技术特性主要有:技术规模大、复杂程度高;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性强、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航天技术经济特性主要有:用途的多重性,即具有军用、民用和商用特性;高投资、高风险性;高效益。第二章,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分别阐述了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概况和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探讨了产业的概念、国际竞争力含义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研究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任何产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决定着一个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竞争优势可分为成本优势和标歧立异优势,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分析方法。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和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种因素。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经济环境中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前面四项。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国航天产业特点,确定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决定和影响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中国航天产<WP=5>业竞争力要素以及基本构架建立,为进一步开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首先进行了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实力、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地域环境)的国际间分析研究。其次,分别对国内需求条件(包括行业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国防需求)和国外需求条件(包括卫星应用、商业发射和军事需求)进行分析比较。再次,对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中国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航天产业组织、航天产业行业管理、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卫星应用与营运服务、空间科学、对外发射服务公司、发射基地和测控网、载人航天工程)进行分析,又对国外企业管理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国外航天管理机构、世界主要国家航天工业能力、卫星制造业、发射场、国际发射服务、国际空间合作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包括发展宗旨、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首先,从产业层面分别阐述了①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卫星应用产业、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及应用的产业化等发展战略);②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包括组建航天产业集团,实施航天产业集团战略管理,加大航天型号研制管理创新工作);③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④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⑤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其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共分七个方面:一是完善中国航天管理体制;二是加强航天行业管理;三是加快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四是促进航天立法工作;五是加大航天投融资力度;六是发展航天相关产业;七是扩大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八是建设海南发射场。本文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创新,第一,论文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探索,揭示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分别对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内在规律。第二,论文揭示了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第三,论文独创性地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应用到航天产业,初步建立了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既丰富和完善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又为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国内尚属首次。第四,论文运用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对中国航天产业?

斋藤成文,宫内一洋,王惠芳[3](1987)在《卫星通信的现状和动向》文中研究指明 一、日本(一)CS 系列1.CS—樱花和 CS 实验CS 是日本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于1977年12月15日由德尔它(美)2914型运载火箭,从美国肯尼迪宇宙中心发射。该星是旋转卫星,轨道初始重量为350kg,载有准毫米波转发器6台、微波转发器2台。当时,CS 的设计由邮政省和 NTT 协作进行,但由于1973年被列入日本国家宇宙开发计划,其后就由日本国家宇宙开发事业

赵江涛,王宪栋,范永辉[4](2018)在《2017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全球共进行了91次航天发射,其中美国29次,俄罗斯21次(含联盟STA和STB在库鲁的2次发射),中国18次,欧洲9次,日本7次,印度5次,伊朗1次,新西兰1次。全年发射有效载荷数量472个+OTV-5搭载小卫星(其中立方星及其它微小卫星295颗+OTV-5搭载小卫星),因发射失败等原因报废24个,部分报废1个。

王爱民[5](1987)在《各国卫星广播技术综述》文中指出根据1977年WARC—BS会议的决定,能在第一、三两区稳定地开展12GHz频段卫星广播业务的条件业已具备,为此,世界各国无不在积极地研究各自的广播卫星计划,并纷纷要求付诸实施。本文通过世界诸国、特别是卫星广播业务较发达国家的广播卫星计划,较全面、系统地综述了卫星广播技术的发展现状。水平及其将来的发展动态;不仅纵观了国外状况,而且亦介绍了我国的目前水平及未来计划。总之,本文旨在使该专业科研人员及时、全面了解世界各国卫星广播技术,以促进我国的卫星广播事业。

羽佳[6](1997)在《卫星在气象、资源、通信和导航领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利用卫星开发太空资源已取得累累硕果,本文论述卫星在气象观测、资源勘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方面的应用。

许菁菁,刘佳[7](2015)在《2015年世界航天发射计划》文中指出2015年世界航天发射活动将继续体现其迅猛发展的特点。在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空间探索等多方面均有不少值得我们关注的发射活动。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国外将实施74次宇航发射,其中为"国际空间站"提供的发射有13次,对地观测任务发射9次,通信卫星发射15次,导航卫星发射6次,还有7次保密的军用发射。而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5年型号工作会上公布,中国计划完成20次宇航发射和一系列型号飞行试验任务。

易克初,李怡,孙晨华,南春国[8](2015)在《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从分析卫星通信的特点入手,综述了卫星通信的卫星平台、可用频率资源和主要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概述了典型的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特点,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情况,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江澄[9](1984)在《国外卫星广播发展动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十年代将是卫星广播蓬勃发展进入实用的年代。本文对国外已发射的广播卫星和计划中的卫星广播系统情况作了简介,评述了近期国外卫星广播发展的一些特点和动向。

张希舜[10](1987)在《日、美、加、欧空局广播卫星与静止轨道平台概况》文中认为 一、日本日本自从1977年和1978年由美国代为发射了实验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以来,利用入轨的卫星进行了种类繁多的通信和广播实验,取得了大量的实用数据,进而为1983年2月和8月相继发射的两颗实用通信卫星及1984年1月和1986年2月两颗实用广播卫星创造了条件。这四颗实用通信和广播卫星使日本跨入了正式空间通信和广播卫星的实用时代。

二、日本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的实验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的实验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信息化进程与信息社会理论
    第一节 媒介与日本国民生活的信息化
        一、信息、信息社会及信息化
        二、电视时代的到来
        三、电话的普及
        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第二节 日本信息社会的理念建构及其扩散
        一、从《信息产业论》到“信息社会论”
        二、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扩散
        三、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早期实践
第二章 日本信息社会建设中的新媒介
    第一节 新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
        一、“新媒介”与高度信息社会建设(1984-1994)
        二、多媒介与高度信息通信社会建设(1994-2000)
        三、互联网与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建设(2001-2005)
        四、无所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与遍在网络社会建设(2006-2009)
        五、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国民主权社会建设(2010-2013)
        六、大数据时代的世界最高水准的IT社会建设(2013-)
    第二节 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概貌
        一、日本媒介产业的分类
        二、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经济规模
        三、日本的内容市场
第三章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从计算机通信网络到互联网
        二、互联网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三、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四、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日本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服务
        一、互联网商务
        二、信息与数据库
        三、社会性网络
        四、互联网广告
        五、在线音乐
    第三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二、互联网健康环境的营造
第四章 日本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从高清晰度电视到数字电视
        一、日本电视的概况
        二、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发
        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转移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三、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民间协力
        四、地面数字电视转移完成后的课题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融合的法律体系
        三、融合实践
第五章 日本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
        一、日本数字出版的概念
        二、以便携式存储介质为核心的光盘出版阶段(1985-1995)
        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出版阶段(1996-2005)
        四、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出版阶段(2006-)
    第二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主要领域
        一、电子辞典
        二、数字报纸
        三、数字期刊
        四、手机小说
        五、电子图书
    第三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部门的组织与管理
        二、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行业协会及其活动
第六章 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概况
        一、日本移动电话的基本概念
        二、日本的移动内容产业市场
    第二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发展历程
        一、从汽车电话到手机
        二、移动电话市场的高速增长
        三、移动电话的普及与升级
        四、移动运营商的分与合
    第三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主要增值应用
        一、手机互联网
        二、手机铃声
        三、手机游戏(移动游戏)
        四、手机钱包(手机支付)
第七章 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
    第一节 外部诱因:信息科技一日千里 国际竞争态势逼人
        一、警醒差距 力追领先国家
        二、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
    第二节 内部动因:回应民生诉求 升华生命价值
        一、摆脱生存困境 掌控自我命运
        二、经济突围 凸显“IT立国”优势
        三、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
        四、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第三节 新媒介发展的制度驱动
        一、激发竞争活力的信息通信体制改革
        二、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
结语: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航天产业的特性
    第一节 航天产业的内涵
    第二节 航天产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航天产业的技术特性
    第四节 航天产业的经济特性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
    第三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涵义
    第四节 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
    第五节 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第六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七节 竞争力理论与研究对象
    第八节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
第三章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生产要素分析
    第二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需求条件分析
    第三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分析
    第四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分析
    第五节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优势与劣势概括
第四章 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
    第二节 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
    第三节 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
    第四节 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
    第五节 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
    第六节 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第七节 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2017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
二、俄罗斯
三、中国
四、欧洲
五、日本
六、印度
七、其他

(7)2015年世界航天发射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具体发射日期已定的发射活动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2具体发射日期待定的发射活动

四、日本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的实验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D]. 龙锦. 上海大学, 2015(03)
  • [2]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D]. 金壮龙. 复旦大学, 2003(01)
  • [3]卫星通信的现状和动向[J]. 斋藤成文,宫内一洋,王惠芳. 无线电通信技术, 1987(03)
  • [4]2017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J]. 赵江涛,王宪栋,范永辉. 中国航天, 2018(03)
  • [5]各国卫星广播技术综述[J]. 王爱民. 计算机与网络, 1987(01)
  • [6]卫星在气象、资源、通信和导航领域中的应用[J]. 羽佳. 航天返回与遥感, 1997(04)
  • [7]2015年世界航天发射计划[J]. 许菁菁,刘佳. 国际太空, 2015(03)
  • [8]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J]. 易克初,李怡,孙晨华,南春国. 通信学报, 2015(06)
  • [9]国外卫星广播发展动向[J]. 江澄. 广播与电视技术, 1984(04)
  • [10]日、美、加、欧空局广播卫星与静止轨道平台概况[J]. 张希舜. 国外空间动态, 1987(03)

标签:;  ;  ;  ;  ;  

日本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试验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