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形象有虎头虎尾

“鹰”形象有虎头虎尾

一、“鹰牌”形象虎头虎尾(论文文献综述)

施丽婷[1](2021)在《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脿镇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以下均简称楚雄州),位置偏僻,山高林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虎笙”的发源地。“老虎笙”是当地彝族支系罗罗人每年正月初八要跳的祭祀性舞蹈,是虎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古傩仪的珍存,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2008年开始,法脿镇政府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将其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节事旅游品牌推出。节事旅游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概念,大众对于旅游的追求开始趋向于能够让情感外泄、互动体验的旅游形式。节事旅游一般由当地政府主办,将本地区的节庆活动与特殊事件以旅游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具有提升地方经济、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目前老虎笙节的影响力逐年下降,“老虎笙”的过度开发、活动内容长年雷同和品牌形象的缺失等问题,促使当地政府对“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视。本论文是对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进行研究,探讨如何结合节事旅游概念塑造出凸显民族特质的品牌视觉形象,为其它民族地区民俗节日活动塑造品牌视觉形象提供部分参考和借鉴。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老虎笙”起源、现状和价值,对节事旅游做了概念介绍。然后对“老虎笙”节事旅游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分析总结出主要问题,结合节事旅游理论和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提出指导策略和设计方法,将方法应用于“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中,呈现相应的视觉要素规范,并且用于节事旅游活动和对外宣传中。最后通过设计实践得到的元素,展开相应的设计运用,并探讨了品牌视觉形象的推广。结论部分就论文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作出展望。

李伯谦[2](2017)在《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已进入王国文明阶段》文中认为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自青海发源,流经云南、西藏、甘肃、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至上海汇入东海,全长58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该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农业发明较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过考古工作者60年的辛勤耕耘,已经确定,距今50004300年前,以浙江良渚古城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已率先进入了王国文明阶段。那么以湖北、湖南为重点的长江中游地区,地理

张晨暄[3](2017)在《民间虎俗信仰下儿童虎饰研究》文中指出上古时期的崇虎之风,历经数千年纵横交错的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阶段,在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渐沉淀为烙印在炎黄子孙内心深处的民间虎俗信仰,其影响遍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民间虎俗信仰作用于衣饰上,便产生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童饰——儿童虎饰,它是在民间虎俗信仰的产物,也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借儿童虎饰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本文将儿童虎饰置于民间虎俗信仰视角下,根据不同阶段崇虎表现的不同特征,对民间虎俗信仰的源起进行梳理,从虎之亚种的繁衍扩散、古羌戎崇虎民族的迁移、不同虎俗信仰的相互促进来探讨民间虎俗信仰的传播。结合文献资料与可信度高的童式虎饰图像,以论述儿童虎饰发展演进,并选取代表性地区分析,重点阐述当代儿童虎饰的现状。接着归纳出当代儿童虎饰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从民众对“虎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诉求、童式虎饰蕴藏的市场潜力、对传统民俗保护的国际趋势三个角度,挖掘儿童虎饰的生存空间。最后归纳当下儿童虎饰的传承举措,并借鉴国内外其他民俗保护路径与方法,试图从民间技艺传承、设计改造、品牌开发三方面构建当代儿童虎饰承继之径,以展望儿童虎饰的未来。

王悦婧[4](2014)在《商至西周时期青铜艺术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结合考古学和艺术史两学科的优势,将商周带有人的形象的青铜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型学的分类方法和风格研究的分析方法对人的形象的装饰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出土资料为主,以典型的传世文物为辅助,分类分型进行研究,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的装饰特点及时代特征。同时关注史前及商周时期带有人物形象的陶器、玉石器等材质,研究中国早期人物图像,即探讨早期艺术中人物形象的源与流,重点是挖掘这类图像产生的艺术之源和心理根源。从其产生及演变的特点解读这一图像模式,推论出这种带有人物形象的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及它反映出的先民对于自我认知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精神。首先,是对商和西周200多件带有人物形象的青铜器材料的梳理和介绍。除了出土信息不明确的30多件器物仅介绍现藏地和已有的考证、研究情况外,其他所有有详细出土情况的器物,都回归报告、简报,介绍完整的出土信息,因为这对后文的情境分析和社会功能分析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所有器物进行了简单的器类器型的分析。其次,是关于这批材料的图像学、风格学的一个分类。由于这批材料器型多样,难以单纯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研究,所以这一章是立足于图像本身,综合运用类型学、图像学、风格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把握这一图像模式发展演变的趋势。再把材料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以往的研究,初步分析和解读图像。再次,试图明晰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产生的根源。有一个基本认识:史前岩画、大量泥塑、陶塑人像以及各种玉石雕人像是青铜器中人物形象的艺术之源;人类的审美感知、灵魂观念的产生与原始信仰,也都与人物形象的产生有莫大的关系。第四章是讨论人物形象产生的心理根源。这个就不仅仅是局限于青铜艺术,而是涉及人类早期艺术的发展。细致分析和运用“原始思维”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社会学的一些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再放在中国哲学这个特殊的情境下,分析中国早期艺术中人物形象产生的心理根源。最后,是对青铜艺术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前文的论述实际上已经分类进行‘了解读,明晰了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发展演变的趋势和不同时期的特点,也分析这一图像产生的根源,即探究它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本章先是小结一下前文的研究结论,再进一步明晰这类带有人物形象的青铜器的社会功能,最后落脚于图像本身,看看之前的种种分析和解读在图像上是怎样表现的。本文以图像切入,进行分类、分析,最后再回归图像,验证研究的结论,力求始终立足于图像进行研究。

卢昉[5](2006)在《论商代及西周“人虎母题”青铜器的内涵及流变》文中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人虎形象的纹饰,或人虎紧密结合,或人虎合一,或人虎分离,其形象为人和虎结合在一起,表现人与虎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装饰风格的青铜器主要流行于商末至周初。由于其内涵的丰富和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其象征意义历来众说纷纭。 人虎母题青铜器在商代较为多见,西周时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青铜礼器上几乎不见人虎母题纹样,在车马器以及兵器上却出现了一些人虎一体或人虎组合的形象。这种人虎母题青铜器极富特色,这种人虎关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其人物形象代表什么?这些都是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商周人虎母题青铜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揭示其源流,发展,衰落及消亡的流变过程,指出这种造型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种类的青铜器上,有着不同的含义与象征,并期望能对商至西周人虎母题青铜器的流变及内涵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占先红[6](2000)在《“鹰牌”形象虎头虎尾》文中研究表明

二、“鹰牌”形象虎头虎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鹰牌”形象虎头虎尾(论文提纲范文)

(1)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六)论文研究框架
一、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及节事旅游概述
    (一)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概述
        1、法脿彝族“老虎笙”概况
        2、法脿彝族“老虎笙”现状
        3、法脿彝族“老虎笙”价值
    (二)节事旅游概述
        1、节事旅游的概念和分类
        2、节事旅游的产品化塑造
        3、节事旅游的影响
二、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现状
    (一)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现状
        1、组织规模
        2、经济效益
        3、活动体验
        4、未来发展
    (二)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存在问题
        1、知名度偏低且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2、没有独立和规范的视觉形象系统
        3、主题旅游文创产品相对空缺
    (三)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必要性
三、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策略
        1、紧密结合法脿彝族文化、地域文化打造品牌形象
        2、设计并规范“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
        3、开发和打造“老虎笙”为主题的旅游文创产品
        4、坚持政府主导的“老虎笙”节事活动运作模式
    (二)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方法
        1、视觉形象设计的主题定位
        2、视觉形象设计的信息元素
        3、视觉形象设计的表现运用
四、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实践
    (一)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形象定位
        1、品牌形象定位的分析
        2、品牌形象定位的确立
    (二)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基础要素设计
        1、标识设计
        2、标准字体设计
        3、吉祥物设计
        4、标准色和辅助色设计
        5、辅助图形设计
    (三)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应用要素设计
        1、导视系统设计
        2、应用系统设计
        3、舞台背景设计
        4、活动海报设计
五、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运用与推广
    (一)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运用
        1、文创产品部分
        2、科普宣传部分
    (二)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推广
        1、新兴媒体推广
        2、演出活动推广
        3、组合渠道推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作者简介(包含论文和成果清单)

(3)民间虎俗信仰下儿童虎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基本范围的厘定
    (二)选题缘由与学术基础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及意义
一、民间虎俗信仰的源起与传播
    (一)民间虎俗信仰的源起
        1. 虎的出现
        2. 虎崇拜
        3. 虎俗信仰
    (二)民间虎俗信仰的传播
        1. 虎之亚种的繁衍扩散
        2. 古羌崇虎民族的迁移
        3. 不同虎俗信仰的相互促进
二、儿童虎饰发展演进
    (一)古代儿童虎饰的孕育
        1. 儿童虎饰来源
        2. 宋元及以前的儿童虎饰
        3. 明代至清中期的儿童虎饰
    (二)近代儿童虎饰的演进
        1. 精致内敛的晚清儿童虎饰
        2. 多姿多彩的民国儿童虎饰
    (三)当代儿童虎饰的现状
        1. 当代儿童虎饰现状概述
        2. 当代儿童虎饰代表性地区分析
三、儿童虎饰之生存境遇与空间
    (一)儿童虎饰之生存境遇
        1. 大量精美虎饰流失
        2. 难以立足当代市场
        3. 虎饰技艺传承之困
    (二)儿童虎饰之当代生存空间
        1. 民众对“虎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诉求
        2. 童式虎饰所蕴藏的市场潜力
        3. 对传统民俗保护的国际趋势
四、儿童虎饰之当代发展启示
    (一)儿童虎饰的承继方式初探
        1. 现今儿童虎饰的传承举措
        2. 国内外其他民俗文化保护路径现状与启示
    (二)“兴民俗、着虎饰”——儿童虎饰发展的未来设想
        1. 承前启后——儿童虎饰的民间技艺传承
        2. 融会贯通——儿童虎饰的设计改造
        3. 勇于创新——儿童虎饰品牌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本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攻读本学位期间本人获奖情况
附录
后记

(4)商至西周时期青铜艺术中的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二、风格学和图像学的研究方法
        三、回归原初情境的历史分析
第一章 商至西周时期带有人物形象的青铜器的概况
    第一节 礼器及带有礼器性质的兵器
    第二节 面具、头像及人像
    第三节 车马器
    第四节 兵器
    第五节 特定主题或形制的器物
第二章 商至西周时期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分类
        一、单体的人
        二、人与虎的组合
        三、人与兽的混合(半人半兽)
    第二节 时代特征与总的演变趋势
        一、商和西周的时代特征
        二、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演变过程
        三、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的演变趋势
    第三节 图像的初步分析
        一、人首、人面形象的分析
        二、青铜面具的分析
        三、蹲踞形象的分析
        四、单体的人的其他姿势的分析
        五、人与虎组合的研究
        六、半人半兽的解读
第三章 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的艺术之源
    第一节 原始艺术中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商和西周时期玉器和青铜器上人物形象、兽面纹、神面像
        一、商周时期玉石器中的人物形象
        二、青铜艺术中的兽面纹与神面像
    第三节 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的源流
第四章 早期艺术中人物形象产生的心理根源
    第一节 “原始思维”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一、原始思维的特点
        二、互渗律
        三、原始思维的思维方式
        四、小结
    第二节 集体潜意识——以对神话的理解为例
    第三节 关于“自我”的认知
        一、早期艺术中的自我视角
        二、中国早期哲学中的自我视角
第五章 商至西周时期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的解读
    第一节 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发展演变的趋势
    第二节 带有人物形象的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人兽母题分析
        二、人与动物关系中谁为主导
        三、文化模仿与文化表象
    第三节 中国早期艺术形式的演变
        一、史前的艺术形式
        二、三代时期的艺术形式
        三、东周的艺术形式
第六章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论商代及西周“人虎母题”青铜器的内涵及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类型划分及分期断代
    (一) 礼器
    (二) 兵器
        第一类:人虎一体类
        第二类:人虎组合类
    (三) 车器
        第一类:人虎一体类
        第二类:人虎组合类
    (四) 乐器
    (五) 饰件
三、产生及渊源
四、影响及传播
五、含义及社会功能
    (一) 商代
    (二) 西周
六、流变及衰亡
七、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鹰牌”形象虎头虎尾(论文参考文献)

  • [1]楚雄法脿彝族“老虎笙”节事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施丽婷.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2]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已进入王国文明阶段[J]. 李伯谦.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14)
  • [3]民间虎俗信仰下儿童虎饰研究[D]. 张晨暄. 苏州大学, 2017(04)
  • [4]商至西周时期青铜艺术中的人物形象研究[D]. 王悦婧. 山东大学, 2014(01)
  • [5]论商代及西周“人虎母题”青铜器的内涵及流变[D]. 卢昉. 西北大学, 2006(11)
  • [6]“鹰牌”形象虎头虎尾[J]. 占先红. 企业研究, 2000(01)

标签:;  ;  ;  ;  ;  

“鹰”形象有虎头虎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