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文明建设实抓就灵(论文文献综述)
关玉玉[1](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
王蒙蒙[2](2021)在《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反对奢靡之风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
秦庆雯[3](2019)在《新时代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九大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的要求,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促使我们进一步把握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方向和基本规律,以提高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和质量水平。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落实党建工作科学发展、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有效途径。事业单位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只有不断加强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素质,增强作风意识,强化组织纪律,健全制度保障,并不断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党员头脑,才能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政治领导和保障护航服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层党组织基础。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论述了基层党组织的内涵,重点分析了基层党组织功能和作用,即基层党组织是党自身巩固和发展的组织基础,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和战斗堡垒,要突出政治功能。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详细论述了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政治性为中心,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加强党内关怀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义重大。第二部分:新时代事业单位基层党建及问题分析。本章详细分析了加强事业单位基层党建的背景,外部因素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等因素,使事业单位党务活动难度增加,内部因素是因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愈来愈多的高知人才,其思想自由性与党组织的政治统一性存在着一定的紧张感,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与党员个人发展难以平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与党员的情感归属感存在张力等。第三部分:XX单位党建剖析。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实践中,XX单位党委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的要求,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的具体情况,促进、激励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推动新时代党建、业务工作再上新台阶。本研究以XX单位党委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例,结合XX单位党建工作,试图归纳和总结出其在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经验,从而为其他事业单位基层党建提供借鉴与参考。第四部分:加强事业单位基层党建的对策分析。研究及实践表明,XX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提升了影响力、催生了优秀的业务工作成果,提供了一些经验可供事业单位参考和学习,如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基层党建活动;以基层民主促进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思想觉悟水平等。
金石[4](2020)在《毛泽东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也一直高度重视以反腐倡廉的新思想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头脑,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生机与活力。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正担负起新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反腐倡廉思想的新成果,并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攻坚战,取得了突破性的实践成果。新时代,党所面临的消极腐败风险依然存在,反腐倡廉的思想理论建设依然重任在肩。思想理论的前行常常要从源头上寻找动力与方向。因此,探索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前行轨迹、思想内容,并加以比较研究,会更加深刻认识他们的思想理论创新、历史价值,也会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内涵、守正创新、重大意义,滋养新时代反腐倡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推进。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远见卓识而适时地以率先垂范、思想改造、政策规章、群众运动、严厉处罚等措施有效地预防与整治腐败,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反腐倡廉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反腐倡廉思想的先河。邓小平在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面对腐败高发的态势,他继承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强调以发展解决问题的硬道理,不断推进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整治腐败,有力保障了党的基本路线的顺畅运行,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获得稳定快速发展到21世纪,走向、走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前行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守正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这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思想理论要始终与时代同行,要始终与实践同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理论是守正创新的结果,这是一项长期艰巨而重大的历史任务。
马天一[5](2019)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社会动员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
钟晓雅[6](2019)在《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启程以来,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岁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受世情与国情两个“具体实际”的影响和制约。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国际环境因素作为制定和执行国家内外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应对国际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每一个重要理论成果,都与国际环境的发展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际环境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弄清国际环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国际环境既是一种外部影响因素,又是一个动态影响过程,具有客观性、规定性、双重性、多变性特征;既是一个复合概念,又是一个系统概念,包含诸多构成要素。国际环境对国家的道路选择、制度规范、思想意识、发展方略、对外战略等方面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进行中国化,这有助于打破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实践逻辑,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话语权,发挥中国对优化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认知、践行和创新发展,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种子是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中萌发的,国际环境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期间,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文化环境都对近代中国产生深刻影响。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开始反思历史与现实,试图通过走“西学”之路,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困境,但种种道路都因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宣告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外的留学经历、中外社会思潮的论战、世界革命运动高涨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育成的重要外部条件,推动中国工人阶级迅速觉醒和成长。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接触、学习、信奉、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苏维埃俄国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中国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国际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攻与破、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战与和、苏共方面对中国革命的亲与疏、“第三世界”力量的增与减、世界权力结构重组和两极格局形成等外部环境变量相互交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政策的重要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20世纪上半叶国际环境准确研判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实践层面上走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由于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对一些国际问题的认识出现偏颇,犯了一些“左”倾和右倾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些失败与挫折。然而,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在曲折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创造的理论成果,又反作用于国际环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乃至对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潮流初步呈现,国际政治多极化初见端倪,苏东国家发生剧变,这成为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应对的国际环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把握世界大势,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在全党全社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目标,实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开创了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为其他国家寻找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国际环境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学发展观,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面,对于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十八大之后,世情、国情、党情再次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夙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面对前所未有的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优势;创新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如此,我们党还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历史研究以总结经验、启迪未来为理论旨归。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前提;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践基础;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崭新视野;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根本保障。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并继续践行。
徐群[7](2019)在《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规则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关于规则,德国伟大思想家恩格斯在他的专着《论住宅问题》里做了精彩的阐述:“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1(恩格斯,1872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律成为规则的两种主要形式,在以契约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时刻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规则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具有规范作用。在阶级社会中,规则表现为统治阶级意志与全社会共同意志的对立统一,是人的自由和社会秩序实现的重要基础。社会成员对规则的认同与遵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需要培育。鉴于本文研究的规则分为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所以,规则意识培育主要包括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两个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社会转型期,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带来一系列制度与规则缺位,旧规则的废止与新规则的建立不能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们对规则的无所适从,并进一步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道德冷漠、法治意识淡薄、道德和良知底线不断遭到挑战等规则意识缺失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公民规则意识的培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公民规则意识中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培育两个层面展开,通过对我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历史回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挖掘当前我国公民规则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从而得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规则意识培育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规则——规则意识——规则行为三者共同构建的动态规则体系具有相互支撑的内在作用机制。对规则的认知和内化,是公民形成规则意识的前提,而规则意识的养成又构成公民依规办事的内在基础,一旦依规办事成为一种习惯,反过来又有助于公民的规则意识的培育,三者互为前提,又相互支撑。(2)规则意识培育对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培育公民规则意识”主张本身就是全面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第二、促进公民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全体社会成员时刻将规则“镌刻于心”,树立规则意识,提升规则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规则氛围和规则行为习惯,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保证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需要公民具有规则意识,因为公民的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提供了软件支持。(3)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表现及深层次原因。道德领域的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突出表现在社会公德失范、职业道德缺失和家庭伦理失序。法治领域的规则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缺乏、厌讼情结浓重和法律神圣感缺失。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学校教育用力失衡、社会转型期规则的缺位和家庭教育的错位是造成当下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4)规则意识的培育对策思考,包括: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理论源泉。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挖掘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三是学习与借鉴世界上优秀文明成果,注意鉴别、吸收。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机制建设。一是构建小学、中学和大学协同培育机制;二是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培育机制,构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网。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重点人群。一是牢牢抓住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规则意识培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二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养成规则意识与践行规则的高度思维自觉和行动自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三是高度重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群体,提升他们的规则意识水平就是夯实整个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总之,公民规则意识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
蒋万庚[8](2019)在《论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这是我国高度重视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得出的重要实践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要求,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现代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郑大华[9](2018)在《继承、发展与超越——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毛泽东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奋斗目标、"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两步走"战略步骤。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赶超思想""现代化思想",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思想。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两个一百年"战略步骤,这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王艳芝[10](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1978-1992)》文中指出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认知、估值和定位,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由破到立"的里程碑式转变。本文从文化的概念谈起,阐释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本文所言及的传统文化。在理清传统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回顾了1921—1978年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政策的纵向历史发展过程。接着系统地梳理了 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的历史史实:1978-1979年,走出"文革",遭受十年"文革"蹂躏的中国传统文化,冲破了长期的黑暗,翘首企盼着光明的到来;1979-1981年,曙光初现,党中央呼吁必须把学习马列和学习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把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到与学习马列同等重要的地位;1982-1985,艰难前行,"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成为此时的主旋律,该时期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矛盾,一方面肯定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又在抵制封建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污染;1986-1992,复兴发扬,要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成为我国的主要的文化政策。从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的历史史实中,总结出了中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的内在逻辑及其表现特点。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总的来说是批判继承,但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或批判与继承并行,或在批判继承中进行创造,或在批判继承中复兴与发扬。在批判继承交叉直至继承发扬的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归纳出了该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的表现特点,党对传统文化地位的认识日益增强,党对传统文化优秀性内容的认识与日俱增,党对传统文化作用的认识逐步提高。重新审视与考察这一历史过程,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该时期党对传统文化的政策演变,得出了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政策的经验启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强国战略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引领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批判中求发扬。建党九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继承、弘扬以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该历史过程一再证明:凡是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并科学而理性地继承和弘扬之,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胜利;凡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偏颇或过多否定,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会出现失误和走向歧途。
二、精神文明建设实抓就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文明建设实抓就灵(论文提纲范文)
(3)新时代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五、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基本理论 |
一、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
二、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
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
第二章 新时代事业单位基层党建及问题分析 |
一、加强事业单位基层党建的背景 |
二、加强事业单位基层党建的重要性 |
三、事业单位基层党建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三章 XX单位党建剖析 |
一、XX单位基层党建的概况 |
二、XX单位基层党建的创新 |
三、XX单位基层党建的评估 |
第四章 加强事业单位基层党建的对策分析 |
一、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
二、因地制宜加强基层党建的创新 |
三、加强基层民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思想觉悟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后记 |
(4)毛泽东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的意义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框架结构 |
第2章 毛泽东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与历史价值 |
2.1 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与历史价值 |
2.1.1 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形成 |
2.1.2 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 |
2.1.3 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价值 |
2.2 邓小平反腐倡廉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与历史价值 |
2.2.1 邓小平反腐倡廉理论的形成 |
2.2.2 邓小平反腐倡廉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3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3章 毛泽东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异同关系 |
3.1 毛泽东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相同点 |
3.1.1 共同直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廉政思想 |
3.1.2 共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防腐拒变 |
3.1.3 共同强调整治党风反腐倡廉 |
3.1.4 共同主张民主监督整治腐败 |
3.2 毛泽东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不同点 |
3.2.1 反腐倡廉思想理论所处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不同 |
3.2.2 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策略各有特色 |
3.3 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3.3.1 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 |
3.3.2 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发展 |
第4章 毛泽东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理论比较研究的启示 |
4.1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任务长期艰巨而重大 |
4.1.1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任务长期艰巨 |
4.1.2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历史任务十分重大 |
4.2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理论要始终与时代实践同行 |
4.2.1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理论要始终与时代同行 |
4.2.2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理论要始终与实践同行 |
4.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不断守正创新 |
4.3.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的不断守正 |
4.3.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的不断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 |
(二)国外对该课题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际环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 |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
(一)国际环境的基本内容 |
(二)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国际意义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意义 |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科学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
(一)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影响 |
第二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程 |
一、近代中国的国际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一)当时国际经济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
(二)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三)当时国际文化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
二、在国际环境促动下育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
(一)国外留学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打开了思想视野 |
(二)思潮论战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辨明了理论信仰 |
(三)世界革命运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行动借镜 |
三、在国际革命力量帮扶下建立中国共产党 |
(一) 共产国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二)共产国际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
(三)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 |
第三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 |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
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及其影响 |
(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时期的国际环境 |
(二)国际环境对中国社会主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的影响 |
三、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
(一)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事业 |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世界意义 |
第四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一、20 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际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
(二)国际政治环境变换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三)苏东剧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
(一)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三)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 |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
(一)在应对国际环境影响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
(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筑牢中共执政基础 |
(三)实施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面 |
第五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
一、中共十八大以来国际环境新态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
(一)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
(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
(三)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契机 |
(四)全球性问题凸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五)世界文明交流融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深刻复杂 |
二、应对国际环境影响,创生国内治理新思想新战略 |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二)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
(三)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 |
(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安邦兴国之魂 |
(六)创新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三、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提出国际交往新理念新举措 |
(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
(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
(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
(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六章 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坚决回击国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否定 |
(三)必须始终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二、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
(二)任何时候都应以解决中国社会重大发展问题为根本任务 |
(三)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必须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三、紧跟时代潮流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
(一)科学判断时代主题,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定位 |
(二)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
(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 |
四、树立世界眼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视野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加强国际合作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借鉴他国经验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
五、坚持党的领导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
(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和削弱党的领导 |
(二)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三)要经得起“外部环境考验”,增强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国外有关规则的研究概况 |
二、国内有关规则的研究概况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规则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规则的概念 |
二、规范、规律、制度与规则的概念辨析 |
三、公民规则意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规则 |
二、西方文化中的规则 |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规则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规则意识的内容及其培育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规则意识的内容 |
一、道德意识 |
二、法治意识 |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历史沿革 |
一、启蒙与奠基(清末—民国时期) |
二、探索与停滞(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 |
三、恢复与重建(改革开放—20世纪末)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状况、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状况 |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状况 |
二、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状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公民道德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公民法治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中国封建文化糟粕的影响 |
二、西方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
三、转型期规则的缺位 |
四、学校教育用力失衡 |
五、家庭教育错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理论源泉 |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二、挖掘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
三、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法治文明成果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机制建设 |
一、构建学校规则意识培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
二、构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培育机制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的重点人群 |
一、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培育:从娃娃抓起 |
二、领导干部的规则意识培育:抓住“关键少数” |
三、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群体的规则意识培育:夯实社会基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继承、发展与超越——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赶超”西方到“中国梦” |
二、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三、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两个一百年” |
(10)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1978-199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由来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不足 |
1.5 创新之处 |
1.6 概念阐释 |
1.7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历史回顾 |
1.7.1 1921年—1935年:批判传统,部分否定传统文化 |
1.7.2 1936年—1948年:继承传统,部分改造传统文化 |
1.7.3 1949年—1965年:批判改造传统,后期反传统 |
1.7.4 1966年—1978年:反对传统,诋毁传统文化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的知识梳理(1978-1992) |
2.1 1978—1979年:走出"文革" |
2.2 1979—1981:曙光初现 |
2.3 1982—1985:艰难前行 |
2.4 1986—1992:复兴发扬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的内在逻辑及其表现特点 |
3.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的内在逻辑 |
3.1.1 批判与继承并行 |
3.1.2 批判继承中的创造 |
3.1.3 批判继承中的复兴与弘扬 |
3.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的表现特点 |
3.2.1 党对传统文化地位的认识日益增强 |
3.2.2 党对传统文化优秀性内容的认识与日俱增 |
3.2.3 党对传统文化作用的认识逐步提高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政策的经验启示 |
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强国战略地位 |
4.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引领传统文化 |
4.3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批判中求发扬 |
第5章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精神文明建设实抓就灵(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研究[D]. 关玉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反对奢靡之风重要论述研究[D]. 王蒙蒙. 燕山大学, 2021
- [3]新时代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秦庆雯.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4]毛泽东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比较研究[D]. 金石.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5]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社会动员理论与实践研究[D]. 马天一.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6]国际环境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D]. 钟晓雅.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当代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培育研究[D]. 徐群. 上海大学, 2019(02)
- [8]论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 蒋万庚. 独秀论丛, 2019(01)
- [9]继承、发展与超越——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之比较[J]. 郑大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3)
- [10]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1978-1992)[D]. 王艳芝. 安徽工程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