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稳定 X 波段振荡器

腔稳定 X 波段振荡器

一、用腔体稳定的X波段振荡器(论文文献综述)

贝伟锋[1](2008)在《X波段低相噪VCO及锁相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相噪微波固态频率源是现代民用、军用通信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对该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了相位噪声的定义,振荡器相位噪声的产生机理和锁相环原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对X波段低相噪压控振荡器(VCO)和低相噪压控介质振荡器(VCDRO)及频率综合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介绍了单边带相位噪声的定义及几种常用相位噪声的定义和相互关系,详细分析了振荡器相位噪声的线性与非线性模型,分析了降低振荡器相位噪声的方法和影响振荡器性能的器件因素。用S参数方法分析了负阻二端口网络振荡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步骤,在此基础上用N沟道GaAs场效应管实现了X波段低相噪压控振荡器,在偏离载波100kHz处的相位噪声为-90 dBc/Hz。在设计低相噪压控振荡器的基础上,分析了串联反馈介质振荡器和压控介质振荡器的原理。用GeSi HBT晶体管和小信号S参数设计方法实现了X波段低相噪压控介质振荡器,在偏离载波10 kHz处的相位噪声为-103.8 dBc/Hz。通过对锁相环工作原理和移频反馈频率综合源的相位噪声分析及其对外置分频器频综源和移频反馈频综源的相位噪声比较。综合考虑系统要求后,制定了移频反馈频综源设计的技术方案。本文采用移频反馈频综源设计的技术方案,利用低相噪、低杂散的微波倍频源作为本振驱动信号,与微波VCO输出的耦合信号进行混频,将中频信号锁相。同时,用倍频源的参考信号作为锁相的参考频率。利用低相噪压控振荡器作为微波源研制的频综源在9.96 GHz射频输出的相位噪声在偏离载波10 kHz处为-102.2dBc/Hz,360 MHz中频信号的相位噪声在偏离载波10 kHz处为-103.1 dBc/Hz。最后,采用低相噪压控介质振荡器作微波源研制的9.96 GHz频综源的相位噪声在偏离载波10 kHz处为-110.1 dBc/Hz,杂散优于-86 dBc。

张跃辉[2](2009)在《微波接收机本振模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波接收机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和武器制导系统。本振模块是微波接收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接收机的性能。本文以研制高性能微波接收机本振模块为目标,运用锁相环式频率综合技术的基本理论,设计了S波段锁相信号源和X波段锁相信号源;运用介质振荡器的理论知识,借助仿真软件设计出了X波段和Ku波段的高性能电调介质谐振器,成功应用在锁相电路中,实现了高性能的X波段和Ku波段信号源。本文首先介绍了频率综合技术的特点,国内外发展概况及本课题的技术指标,再结合课题将采用的频率综合方法,简单总结了锁相频率综合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然后结合课题要求,以理论分析及大量验证实验为基础,依次详细阐述了S波段锁相信号源、X波段锁相信号源、Ku波段锁相信号源的研究过程。包括方案论证、关键指标分析、频综总体设计、射频微波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单片机控制程序的编写、最终结果的测试与分析。最后根据项目的研究过程及成果,总结了本文对频率综合技术及其应用的贡献,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本文研究的工作涉及了锁相频率合成器、取样锁相介质振荡器、电调介质振荡器、混频、放大、滤波等技术,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总结了相关经验。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本振模块满足课题的要求。设计出的基于电调介质振荡器的X和Ku波段锁相信号源指标远优于课题要求,为以后设计高性能的X和Ku波段信号源奠定了基础。

吴文敬[3](2019)在《基于相关干涉仪的掠海辐射源定位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达目标搜索与定位是反舰导弹飞行末端的重要引导方式之一。相对于反舰导弹,反—反舰导弹系统为实施有效拦截,需要对具有严重威胁并会带来致命后果的微波辐射源进行迅速精确定向,以便实施有效拦截。这类问题属于辐射源测向研究领域,相关干涉仪理论与技术相对于其它技术途径具有响应及时和适用于机动平台等突出优点,这对于反—反舰导弹系统尤为重要。在现代反舰导弹家族中,末端低空掠海飞行反舰导弹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类型,由于海面散射杂波的多径干扰,使反—反舰导弹系统对于反舰导弹末端引导雷达高精度测向变得十分困难。当大型舰船上的相关干涉仪以低仰角姿态被动探测低空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时,因为海面散射引起的多路径效应导致相关干涉仪不能精确定位,甚至出现定位的空间坐标是目标镜像的情况。国内外针对短波测向定位的研究比较多,研制出了很多测向系统,比如相位干涉仪、相关干涉仪以及乌兰韦伯测向天线阵等,但是这些系统都不能解决辐射源引起的多路径问题。考虑到系统构造的复杂程度、性价比、可靠性、体积以及成本等问题,本文选择相关干涉仪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相关干涉仪的掠海辐射源定位系统。该系统的研究对提升我国海面舰船防御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海面多径雷达散射效应的几何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随后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低仰角海杂波多径散射的相关干涉仪目标定位算法。在对系统进行综合规划的基础上,为系统射频组成模块分配关键技术指标。完成射频模块设计、加工和调测,最后对射频前端系统进行测试。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当舰船上的相关干涉仪以低仰角的姿态被动探测低空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时,海面产生的多路径效应会导致测向偏差。传统标准相关干涉仪算法采用谱峰搜索的方式会导致运算时间过长,在不降低测向精度的情况下,提出利用基于维度拆分的相关干涉仪算法,该算法可大大提升测向速度,有利于实时测向。针对海面引起的多路径散射信号问题,提出利用空间谱估计算法,包括MUSIC算法和ESPRIT算法,对多目标进行空间坐标的定位分析。最后提出利用MVDR空域滤波和数字波束形成算法,对多路径散射矢量和信号进行空间方位的抑制,以达到降低多路径散射信号影响的效果。2、利用P-M谱构建海面模型,并因此建立多路径效应的几何模型。根据反舰导弹和相关干涉仪的高度、两者之间的距离、收发天线的方向图信息以及海面起伏特性,确定出海面雷达波有效散射区域。然后依据光亮点计算模型,在有效散射区域内寻找到与掠海辐射源有关的所有光亮点。最后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理论验证。系统工作过程和原理(以本文仿真场景为例)是:当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天线为垂直极化)向舰船袭来时,相关干涉仪先打开垂直极化扫描方式,存储直达信号和海面散射多径信号的混合信号的空间相位β1。再打开水平极化方式,存储此时海面散射多径信号的空间相位β2。然后根据空间相位β1和β2,运用干涉仪算法和MUSIC算法可以计算出混合信号的空间坐标方位角30和俯仰角82°,总散射信号空间坐标方位角40和俯仰角860。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空间坐标关系,可以得出导弹的空间坐标方位角小于30,俯仰角小于820。后采用MVDR空域滤波算法来消除散射信号的影响,可以看出,加入MVDR空域滤波算法后,散射信号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分别被抑制了大约23dB和17dB,得到导弹的空间坐标方位角20,俯仰角800。比较导弹的方位角为00、俯仰角为790的场景设置,本文方法使相关干涉仪测向精度获得显著改善。(注:该部分提到方位角和俯仰角,是在本文的仿真场景下得到的)。3、相关干涉仪硬件系统的设计,总体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双极化无源相控阵天线,移相器,功分器,微波开关电路,延时线,低噪声放大器,带通滤波器,混频器,振荡器,中频滤波器(包括在混频器中),鉴相器以及微处理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微波电路模块负责把接收到的微弱的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信号进行接收、滤波、放大和混频,得到200MHz中频信号。通过鉴相器得到包含信号空间相位函数,然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从函数中解出相应的空间坐标值,得到反舰导弹的直达信号的空间相位,测出反舰导弹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本文主要设计了射频前端系统,所设计的接收机系统在参考超外差接收机的基础上,增加I、Q两路支路以加强对镜像信号的抑制,并用ADS仿真软件对射频前端系统进行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显示:该接收机系统动态范围86dB,噪声系数3.5dB,灵敏度-96dBm,系统带宽10MHz。最后在技术可行性分析基础上,为各个射频模块分配适合的关键技术指标。4、根据各个模块的技术指标,进行射频模块电路的设计。主要包括:阵列天线、移相器、开关电路、功分器、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本振等前端电路。先对各个模块电路进行原理图仿真,从理论上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然后实验验证方案,所设计模块技术指标基本与仿真结果一致。本文设计的下变频器,采用一个四次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把中心频率10GHz的射频信号与2.55GHz本振信号下变频到200MHz的中频信号,以避免直接产生9.8GHz本振信号时频率源不稳定和相位噪声过大的问题,且镜像抑制混频器能很好地抑制镜像信号的干扰。5、实验验证设计的射频前端模块。将阵列天线、功分器、开关电路、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和本振模块搭接,用一个带宽为2~18GHz的标准喇叭天线作为发射天线,发射天线与信号发生器连接,产生中心频率为10GHz及功率为-20dBm的单频点信号。观察频谱分析仪可看出当天线为垂直极化时的输出中频功率大约为-42dBm;当天线为水平极化时的输出中频功率大约为-44.5dBm。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并达到所需预期指标。因为缺少相关的测试仪器和该射频前端系统设计的不完备性,所以没有对动态范围、系统噪声系数、1dB压缩点以及IOP3等指标进行测试。6、在电子对抗中,压制干扰是常见的对抗方式之一。为了保证在侦查行动中,有效对敌方超高频频段信号进行压制以及保证我方大功率电子干扰设备隐蔽性,设计一款高度有效降低、尺寸减小,工作频带在800MHz~1.5GHz宽带天线尤为重要。在双圆锥宽带天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个天馈网络以展宽限制尺寸的天线带宽。最后在外场试验中,峰值200W的发射极连接所设计的低轮廓宽带天线可以很好地屏蔽200米以内相应频段的信号;高温超导带通滤波器相对于普通微带滤波器具有更好的带外抑制能力和更低的带内损耗,降低系统电磁信号之间的互调干扰,因此在卫星通信和军事领域同样可以取代腔体滤波器。高温超导滤波器应用于基站收发系统中,可以降低接收机的噪声系数,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从而扩大基站覆盖范围和信道容量;在4G、5G无线基站中,配备了更多的收发系统就需要更多的高功率放大器和更多更大的散热片,为了降低基站成本、重量和散热问题,必须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Doherty功率放大器具有在保证输出功率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效率的优势,因此在现代无线通讯系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了一款工作在1.7GHz~1.9GHz频段的Doherty功率放大器,饱和输出功率大于41dBm,饱和效率基本大于60%,功率回退6dB时效率依然在50%以上,相比其他的功率放大器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唐启朋[4](2020)在《毫米波透过率测试系统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幕是现代战争重要组成部分,而烟幕云团的毫米波衰减率是研究烟火药配方与功能添加剂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所以独立自主开发出一套能满足烟幕衰减率测量的毫米波频段的专用测试系统显得极其重要。本文根据南京理工大学提出的“3mm/8mm毫米波透过率测试系统”的技术需求,研究了W和Ka频段收发模块,结合其他部件如定制的天线,线性电源、架设平台和相关软件等,集成了一套完整测试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外场条件爆炸成烟的毫米波发烟剂透过率测试,也可借助可供燃烧反应的微波暗室,用于研究毫米波的衰减效应。根据目前毫米波主要通过X波段或者Ku波段倍频产生的方式。本文分别设计了X波段频率源模块、W和Ka波段发射模块、W/Ka波段接收模块、中频模块等,这些模块实现各自的功能并有各自的指标约束,它们的有序级联构成了毫米波收发模块的整体电路。整篇文章先围绕着这些模块的电路设计和实现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又对各个模块的调试方法、测试方式和测试结果作了详细说明。毫米波收发模块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W频段发射模块输出频率为95GHz,输出功率大于15dBm,相位噪声为-83dBc/Hz@1kHz,-92dBc/Hz@10kHz,-92dBc/Hz@100kHz;Ka频段发射模块输出频率及功率为36GHz和32dBm,相位噪声为-92dBc/Hz@1kHz,-96dBc/Hz@10kHz,-99dBc/Hz@100kHz;W和Ka波段毫米波接收模块输出中频信号频率分别为1.6GHz和1.2GHz,变频增益分别为11.3dB和8.2dB,噪声系数分别为5.01dB和2.98dB,由于中频模块噪声系数影响极小,因此完全满足接收机噪声系数的设计要求;中频模块增益控制范围大于30dB,检波器输出电压线性范围为0.5V2.3V,对应的功率变化线性范围为36dB,满足不低于32dB的线性动态范围设计要求。最后结合定制的天线等部件完成了系统集成并交付用户验收,完全满足用户测量要求。

张骁勇[5](2008)在《X波段频率合成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电子设备关键器件—频率合成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频率合成器的频谱纯度、相位噪声和跳频速度等指标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依据应用系统的不同,对各项指标要求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文介绍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杂散来源和输出频谱特性;讨论了锁相环(PLL)的基本结构、相位模型、频率响应、噪声及杂散性能;利用DDS分辨率高和频率转换时间短,以及PLL对杂散的抑制能力较强的特点,将DDS与PLL进行组合,实现了该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采用DDS+PLL+倍频的技术将DDS的超高频率分辨率、极高的频率准确度和容易实现程控等优点与锁相环良好的窄带跟踪滤波特性相结合,研制了频谱纯净的X波段频率合成器。该频率合成器采用单片机(MCU)控制DDS和PLL,通过DDS激励PLL实现C波段的频率输出,经过二倍频得到X波段的输出频率。本文阐述了X波段频率合成器的具体方案、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实际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单片机与AD9850的硬件接口电路、串行工作流程、PLL的设计以及C波段和X波段滤波器的设计。根据系统要求,选择了合适的器件来搭建电路,进行了合理的电路布局和电磁兼容设计。通过实测,获得了系统的相噪和杂散频谱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8.869.22GHz范围内基本实现了相位噪声-80dBc/Hz@10kHz,杂散抑制-50dBc,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李强法[6](1975)在《用腔体稳定的X波段振荡器》文中研究指明对于采用高Q值TE011模式反射腔稳频的X波段耿振荡器,叙述了它的牵引机理和实验结果。该振荡器的温度系数小于-7×10-7/℃,在距载频100kHz处每1kHz带宽的调频噪声低至8Hz,且具有数百兆赫宽带的机械调谐能力。此外,还讨论了与振荡频率滞后现象有关的一些实验结果,功率、调频噪声与腔体牵引频率的关系,以及偏压问题。

白现臣[7](2012)在《高功率微波源注入S波段两腔大间隙速调管放大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个高功率微波源(HPM)输出功率的继续提高受到了腔内强场击穿等物理机制的限制。为进一步提高HPM系统的输出功率,研究人员提出了多个HPM源空间相干功率合成的方案,这要求多个HPM源必须是频率一致和相位锁定的。与高功率微波振荡器相比,高功率微波放大器如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具有频率、相位稳定的优点,因此成为了HPM空间相干功率合成的首选器件之一。但在向更高的频段发展时,大型的速调管放大器功率合成阵列的商用大功率种子源面临着输出功率不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利用高功率微波源作为种子源,注入锁定多台速调管放大器进行功率合成的思路。作为该思路的初步验证工作,本文开展了利用一台S波段相对论返波振荡器(RBWO)作为种子源,驱动并锁定一台高注入功率、两腔、大间隙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WKA)频率和相位的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基于电路理论和粒子模拟程序,系统研究了金属膜片-回流杆结构对WKA谐振腔高频特性及WKA基本工作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WKA谐振腔的间隙宽度是相同工作频率常规RKA的2倍以上,能够承受更强的电场而不发生击穿,因而允许数十MW的高注入功率;在抑制WKA谐振腔空间电荷效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回流杆而非金属膜片,一旦加载了回流杆,只需要填充少量的金属膜片就能够把间隙附近的空间电势压力抑制到较低的水平;回流杆的尺寸对间隙电场分布特征和电子负载电导的影响较小,因此回流杆的加载并不会明显影响WKA的基本工作特性如束流调制和微波提取效果等。在物理分析方面,研究了高注入功率条件下大间隙速调管的微波注入和束流群聚特征。根据等效电路模型得到了谐振腔与电子束及外电路的阻抗匹配条件,为WKA输入腔的设计打下了理论基础;随着注入功率的增加,WKA的束流群聚过程由小信号线性区过渡到大信号非线性区,这分别和小信号的Webster去聚理论以及考虑到电子超越现象的Roe理论的预言结果基本一致;在高注入功率条件下出现的第二峰值电流与多重电子超越现象密切相关,利用电子多重超越效应可把WKA输入腔的群聚电流深度由第一峰值电流的饱和值80%继续提高到92%,从而获得更高的群聚束流功率。在粒子模拟方面,对RBWO种子源驱动的高注入功率、两腔WKA进行了优化设计和三维粒子模拟研究。采用优化结构模型,在二极管电压595kV、电流4.9kA、导引磁场约1.5T、净注入功率约36MW、工作频率3.6GHz时,束流群聚深度达92%,两腔WKA的输出功率约为1.05GW,功率效率超过36%。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两腔WKA输出功率对RBWO种子源的注入频率、净吸收功率以及二极管电压的依赖关系,研究了WKA对以上输入参数的容忍度。模拟结果指出:两腔WKA的输出频率被RBWO种子源的注入频率线性锁定;高注入功率条件下电子束调制的强烈非线性效应,显著提高了两腔WKA输出功率对高功率种子源RBWO注入功率变化的容忍度;由于省去了品质因数较高的中间腔,两腔WKA的3dB相对工作带宽达到了2.5%,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RBWO种子源注入频率变化的容忍度。同时,分析了加速器二极管电压变化对RBWO-WKA系统锁相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RBWO种子源初始相位、注入频率以及电子直流渡越效应等三种与二极管电压变化有关的因素中,RBWO种子源初始相位的变化对两腔WKA锁相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然而无论如何,只要二极管电压的变化量足够小,就能利用RBWO种子源锁定两腔WKA的相位,这要求在实验中对加速器的主开关实施外部触发措施。在实验研究方面,详细阐述了RBWO-WKA实验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及关键设备的准备情况。利用电子束直流冲击法检验了两腔WKA的工作机制,结果说明在150ns的电脉宽下,所设计的两腔WKA工作在放大机制。研究了RBWO-WKA的基本工作特性:两腔WKA的输出频率被RBWO种子源的注入频率线性锁定;在注入功率约22.5MW,注入频率3.55GHz,二极管电压530kV,电流4.1kA,约束磁场1.6T时,两腔WKA的检波功率约229MW,半高宽70ns,功率效率10.9%,功率增益约10dB;结合粒子模拟结果,分析了两腔WKA实验功率和效率偏低的原因。同时,观察了加速器主开关的触发特性对RBWO-WKA系统锁相效果的影响。在主开关工作于电触发模式时,二极管电压稳定在530kV,工作频率稳定在3.55GHz左右,单炮次时RBWO注入信号和WKA输出信号的实时相位差稳定在±16°之内,多炮次时的相对相位差则锁定在±11°之内,保持锁相的时间超过40ns。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两个采用类似锁相技术的两腔WKA具有实现高效率相干功率合成的潜力。

高永森[8](2008)在《X波段DRO频率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微波电子设备等技术的发展,寻求更低相位噪声和更高稳定度的本振源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介质谐振压控振荡器(DRVCO)由于其优异的噪声性能和稳定度广泛应用于频率合成和微波振荡源中。本文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对如何提高介质振荡器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振荡器的原理出发,根据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公式,分析了公式中与改善振荡器相位噪声有关的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从最有可能提高振荡器性能方面着手,提出了改善振荡器相位噪声的方法,即提高振荡器电路的有载品质因数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两种结构的介质振荡器进行了比较,选择了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这种结构,它的频率电调谐范围相对于另一种结构要宽。为了提高介质谐振器的有载品质因数,势必会降低它与微带线的耦合度,减小了微带线耦合能量,难以满足振荡器振荡的幅度条件,本文利用了两极放大并联反馈这种较为新颖的结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在理论上估算了两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的相位噪声相对于单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的改善情况。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分别研制了X波段10.4GHz的两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和单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并进行了比较。测试结果显示采用两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好于单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且输出功率也高于单级的,相位噪声改善了5dB,二次谐波改善了10dB,根据实验条件,已达到研究目的。同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X波段PLL+DRVCO频率源。

高勇[9](2008)在《高可靠性X波段小型化接收前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接收前端作为雷达接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完成对雷达天线接收到微弱回波信号的低噪声放大、变频、滤波、增益控制等功能;雷达接收系统的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频率选择性、高干扰抑制度等主要性能都在接收前端中体现。现代机载雷达接收系统中普遍采用两次变频模式的接收前端。论文对最新机载雷达接收前端电路的产品化进行了研究,在X波段内设计800MHz带宽的小型化接收前端。800MHz带宽微带滤波器的设计和两个本振频点的选择为接收前端设计难点;电调衰减器、低噪声放大器、数控衰减器、混频器1、中频放大器、混频器2采用单片或模块电路,实现接收前端电路多功能、高集成度。该研究课题可直接应用到机载雷达产品中,对机载雷达接收系统前端小型化、多功能化和提高接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论文还对最近几年日渐成熟的采用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的微波多芯片组件(MMCM)发展和应用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一种采用LTCC工艺的全X波段小型化接收通道的MCM设计的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电路实施和测试数据分析。

洪俊,方小勇,严亚周,郭健[10](2014)在《二次注入锁定低相噪光电振荡器及其稳定性控制电路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首次提出采用二次注入锁定的方案来实现低相噪光电振荡器的设计,通过注入锁定长光纤环光电振荡器来实现单模、低相噪的振荡信号,并以之为二次注入源,注入锁定另一长光纤环光电振荡器,通过该方案进一步提高注入源稳定性,最终实现超低相噪的振荡信号.实验表明,通过一次注入锁定,X波段光电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在10 kHz频偏由-121 dBc/Hz降低到-135 dBc/Hz,二次注入后下降到-146 dBc/Hz,目前国内无如此高指标报道,接近美国海军实验室报道指标.为推进光电振荡器走向实用阶段,基于锁相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稳定性控制电路并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了该电路的有效性.

二、用腔体稳定的X波段振荡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腔体稳定的X波段振荡器(论文提纲范文)

(1)X波段低相噪VCO及锁相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相噪固态源概述
    1.2 低相噪固态源国内外发展概况
    1.3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振荡器相位噪声分析
    2.1 相位噪声的概述
    2.2 振荡器相位噪声的产生机理
        2.2.1 振荡器相位噪声的线性分析
        2.2.2 振荡器相位噪声的非线性分析
    2.3 降低振荡器相位噪声的措施
    2.4 影响振荡器性能的器件因素
第三章 X波段负阻低相噪压控振荡器设计
    3.1 用于振荡器的有源器件介绍
    3.2 负阻概念
    3.3 二端口负阻振荡器设计
        3.3.1 用S参数分析振荡器设计原理
        3.3.2 用S参数设计二端口振荡器的步骤
        3.3.3 Z参数、Y参数与S参数的相互关系
    3.4 X波段压控振荡器设计
        3.4.1 GaAs FET振荡器电路结构选择
        3.4.2 静态工作点选择
        3.4.3 压控振荡器设计
    3.5 VCO测试与结果分析
        3.5.1 VCO测试
        3.5.2 VCO测试结果分析
第四章 X波段低相噪压控介质振荡器设计
    4.1 介质振荡器性能概述
    4.2 串联反馈介质振荡器原理
    4.3 压控介质振荡器原理
    4.4 VCDRO设计
        4.4.1 有源器件选择
        4.4.2 静态工作点选择
        4.4.3 有源电路设计
    4.5 VCDRO测试与结果分析
        4.5.1 VCDRO测试
        4.5.2 VCDRO测试结果分析
第五章 X波段移频反馈频率综合源设计
    5.1 锁相环工作原理
        5.1.1 环路基本模型
        5.1.2 锁相环的线性性能分析
    5.2 移频反馈频率综合器相位噪声性能分析
    5.3 系统指标
    5.4 系统方案
    5.5 9.6GHz本振源性能分析
    5.6 移频反馈锁相电路设计
        5.6.1 器件性能分析
        5.6.2 PLL辅助电路设计
        5.6.3 锁相环路设计
    5.7 电磁兼容设计
    5.8 锁相电路测试
        5.8.1 VCO锁相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5.8.2 VCDRO锁相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2)微波接收机本振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频率合成技术概述
    1.2 频率合成技术的发展
    1.3 频率合成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1.5 课题简介
第二章 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的基本理论
    2.1 锁相环路的组成
    2.2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2.3 锁相环关键指标分析
第三章 S 波段锁相信号源
    3.1 2.63-3.38GHz 频综设计
        3.1.1 方案设计
        3.1.2 主要器件选择
        3.1.3 指标分析
        3.1.4 电路设计与调试
        3.1.5 测试结果
    3.2 2.9425-3.6925GHz 频综设计
        3.2.1 方案设计及器件选择
        3.2.2 指标分析
        3.2.3 电路设计与调试
        3.2.4 测试结果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 波段锁相信号源
    4.1 设计方案
    4.2 取样锁相介质振荡器
        4.2.1 取样锁相的基本原理
        4.2.2 性能测试
    4.3 锁相模块
    4.4 其它电路模块设计
    4.5 测试结果
    4.6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 波段PLL-VCDRO 信号源
    5.1 11.87GHz 和12.245GHz 信号源设计方案
    5.2 介质振荡器简介
        5.2.1 介质振荡器的类型
        5.2.2 介质振荡器的调谐
        5.2.3 介质振荡器的设计与调试
    5.3 其它电路模块
    5.4 测试结果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KU波段PLL-VCDRO 信号源
    6.1 设计方案
    6.2 关键器件选择
    6.3 测试结果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的工作及贡献
    7.2 本文的不足与改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相关干涉仪的掠海辐射源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相关干涉仪研制背景和意义
        1.1.2 低轮廓天线、高温超导滤波器和Doherty功放研制背景和意义
    1.2 测向技术发展及现状
        1.2.1 测向体制
        1.2.2 国内外测向技术简介
    1.3 多路径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海面模拟的现有主要方法
    1.5 低轮廓天线、高温超导滤波器和Doherty功放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干涉仪测角原理和DOA估计算法
    2.1 相关干涉仪的测角原理
        2.1.1 阵元相位差输出模型
        2.1.2 传统的标准相关干涉仪算法
        2.1.3 改进的标准相关干涉仪算法
        2.1.3.1 仿真实例
        2.1.4 维度拆分算法原理
        2.1.4.1 仿真实验
    2.2 DOA估计算法
        2.2.1 Music算法用于信号DOA估计
        2.2.1.1 仿真实例
        2.2.2 信号DOA估计的ESPRIT算法
        2.2.2.1 ESPRIT算法用于信号DOA估计的原理
        2.2.2.2 仿真实例
    2.3 空域滤波和数字波数形成
        2.3.1 仿真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面多路径效应的建模与仿真
    3.1 引言
    3.2 多路径效应基本几何模型
        3.2.1 镜面反射模
        3.2.2 漫反射模型
    3.3 海面特性及描述
        3.3.1 海面的基本特性
        3.3.2 海面的分形描述
        3.3.3 基于海谱的海面描述
        3.3.3.1 频谱
        3.3.3.2 方向谱
    3.4 海面模拟
        3.4.1 基于海浪高度起伏为高斯分布的海面模拟
        3.4.2 基于分形的海面模拟
        3.4.3 基于海谱的海面统计模拟
        3.4.3.1 基于海谱的海面统计模拟
        3.4.3.2 仿真参数设置
        3.4.3.3 基于海浪谱的海面模拟结果
        3.4.4 几种海面模拟方法的比较
    3.5 海面的多路径效应的建模与仿真
        3.5.1 海面的多路径效应
        3.5.2 海面多路径效应的几何模型
        3.5.2.1 辐射源发射信号模型
        3.5.2.2 多路径信号的求解
        3.5.2.3 有效散射区的计算
        3.5.2.3.1 收发天线方向图圆锥与海面的截面
        3.5.2.3.2 漫散射区域的“闪烁表面”
        3.5.2.3.3 海面雷达波有效散射区
    3.6 多路径效应仿真结果与分析
        3.6.1 仿真场景
        3.6.2 仿真参数
        3.6.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前端系统规划论证
    4.1 射频接收前端的基本结构
        4.1.1 接收机射频前端的系统结构
        4.1.1.1 超外差结构
        4.1.1.2 零中频结构
        4.1.1.3 低中频结构
        4.1.1.4 数字中频结构
    4.2 射频接收前端主要技术指标
        4.2.1 本设计中射频前端主要技术指标
        4.2.2 接收机技术指标
        4.2.2.1 灵敏度
        4.2.2.2 噪声系数
        4.2.2.3 动态范围
    4.3 接收机的系统设计和仿真
        4.3.1 接收机的系统框图
        4.3.2 接收机的性能仿真
        4.3.2.1 系统动态范围
        4.3.2.2 链路增益
        4.3.2.3 噪声仿真
    4.4 射频前端系统各个模块的技术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前端各个模块的设计
    5.1 X波段阵列微带天线
        5.1.1 阵列天线指标
        5.1.2 天线单元仿真实现
        5.1.3 组阵的研究与设计
        5.1.4 泰勒线阵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5.1.5 阵列实测结果
    5.2 移相器的设计
        5.2.1 微带反射式模拟移相器的设计
        5.2.2 模拟移相器实物加工与测试
        5.2.3 五位数字移相器的设计
        5.2.3.1 联合仿真设计
    5.3 开关电路的设计
    5.4 X波段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5.4.1 低噪声放大器的实测结果
    5.5 滤波器设计
        5.5.1 实测结果分析
    5.6 混频器的设计
        5.6.1 X波段单平衡混频器的设计
        5.6.1.1 实测结果
        5.6.2 四次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的设计
        5.6.2.1 四次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的仿真
        5.6.2.2 四次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的测试
    5.7 振荡器设计
        5.7.1 介质振荡器设计
        5.7.1.1 串联反射型DRO
        5.7.1.2 介质块电路
        5.7.2 介质振荡器整体设计
        5.7.2.1 实测结果分析
        5.7.3 频率源的设计
        5.7.3.1 锁相环的结构组成
        5.7.3.2 锁相环的设计
        5.7.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8 功率放大器设计
        5.8.1 X波段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5.8.1.1 测试结果
    5.9 射频前端系统验证
        5.9.1 射频前端系统整体验证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轮廓大功率宽带天线和高温超导滤波器以及Doherty功放设计
    6.1 低轮廓大功率宽带天线的研制
    6.2 高温超导带通滤波器
    6.3 Doherty功率放大器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毫米波透过率测试系统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毫米波的特点及应用
    1.2 毫米波收发模块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毫米波收发模块理论基础
    2.1 毫米波接收机类型
        2.1.1 超外差接收机
        2.1.2 零中频接收机
        2.1.3 低中频接收机
    2.2 微波频率合成器
        2.2.1 锁相频率合成器
        2.2.2 DDS频率合成器
        2.2.3 DDS+PLL频率合成器
        2.2.3.1 DDS做PLL的参考信号
        2.2.3.2 DDS与PLL输出信号混频
第三章 毫米波透过率测试系统收发模块设计
    3.1 课题指标和系统方案制定
        3.1.1 课题技术指标
        3.1.2 系统方案设计
    3.2 X波段频率源模块设计
        3.2.1 X波段频率源功能和技术指标
        3.2.2 X波段频率源的设计
        3.2.2.1 频率偏置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
        3.2.2.2 锁相环相位噪声的计算和仿真
        3.2.3 微波频率源模块的实现
    3.3 W频段毫米波收发模块的设计
        3.3.1 W频段毫米波收发模块电路设计
        3.3.2 W频段毫米波模块的实现
    3.4 Ka频段毫米波模块的设计
        3.4.1 Ka频段毫米波模块电路的设计
        3.4.2 Ka频段毫米波模块电路的实现
    3.5 中频模块设计
        3.5.1 关键器件的选择
        3.5.1.1 增益可变放大器选择
        3.5.1.2 功率检波器的选择
        3.5.2 中频模块电路设计
        3.5.3 中频模块的实现
    3.6 信号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毫米波透过率测试系统各模块测试与系统集成
    4.1 X波段频率源模块的调试与测试
    4.2 W频段毫米波收发模块的测试
        4.2.1 W频段毫米波发射模块的测试
        4.2.2 W频段毫米波接收模块的测试
    4.3 Ka频段毫米波收发模块的测试
        4.3.1 Ka频段毫米波发射模块的测试
        4.3.2 Ka频段毫米波接收模块的测试
    4.4 中频模块的测试
    4.5 毫米波透过率测试系统集成与测试
        4.5.1 毫米波发射机集成
        4.5.2 毫米波接收机集成
        4.5.3 系统功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5)X波段频率合成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频率合成技术概述
    1.2 频率合成技术现状与展望
    1.3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基本理论
    2.1 DDS 的工作原理
        2.1.1 DDS 的结构
        2.1.2 DDS 的频谱分析
    2.2 DDS 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2.2.1 DDS 的性能特点
        2.2.2 DDS 的应用
    2.3 DDS 芯片介绍
        2.3.1 ADI 公司的DDS 产品AD98xx 系列
        2.3.2 其他公司的DDS 芯片简介
第三章 锁相环原理
    3.1 锁相环基本原理
        3.1.1 鉴相器
        3.1.2 环路滤波器
        3.1.3 压控振荡器
    3.2 锁相环的线性分析
        3.2.1 锁相环的线性相位模型与传递函数
        3.2.2 锁相环的频率响应
    3.3 锁相环的相位噪声分析
        3.3.1 锁相环相位噪声模型
        3.3.2 锁相环的低相位噪声设计
第四章 DDS+PLL 混合频率合成技术
    4.1 DDS+PLL 频率合成概述
    4.2 DDS+PLL 频率合成常用方案
        4.2.1 参考源由DDS 提供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
        4.2.2 PLL 内插DDS 频率合成技术
        4.2.3 环外混频式DDS+PLL 频率合成技术
    4.3 DDS+PLL 系统的杂散抑制
    4.4 DDS+PLL 系统的相位噪声
    4.5 DDS+PLL 系统的跳频时间
第五章 X 波段频率合成器的设计
    5.1 项目的指标及功能要求
    5.2 系统的方案设计与论证
        5.2.1 系统方案的原理框图
        5.2.2 系统工作原理
        5.2.3 系统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5.3 DDS 与MCU(单片机)模块的设计
        5.3.1 DDS 的工作方式和初始化
        5.3.2 频率控制字的设置
        5.3.3 单片机对DDS 的控制过程
        5.3.4 DDS 与MCU 模块电磁兼容的问题
        5.3.5 DDS 后级滤波器和放大器的设计
    5.4 PLL 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PLL 模块使用的主要器件及指标
        5.4.2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5.4.3 R 分频器与N 分频器的设置
        5.4.4 单片机对PLL 的控制
        5.4.5 功率分配器的设计
        5.4.6 PLL 模块PCB 板图设计考虑的问题
    5.5 X 波段放大倍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5.1 C 波段滤波器和X 波段滤波器的设计
        5.5.2 放大器和倍频器的设计
    5.6 X 波段频率合成器的调试
    5.7 X 波段频率合成器的实物图
    5.8 X 波段频率合成器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7)高功率微波源注入S波段两腔大间隙速调管放大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功率微波源及其相干功率合成
        1.1.1 高功率微波研究现状
        1.1.2 高功率微波相干功率合成
    1.2 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发展概况
    1.3 高功率微波源注入的两腔大间隙速调管放大器
        1.3.1 研究思路的提出背景
        1.3.2 向更高频段发展的初步设想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感性加载大间隙谐振腔的高频特性
    2.1 大间隙谐振腔的基本特性
    2.2 金属膜片-回流杆对谐振腔高频特性的影响
        2.2.1 对空间电荷效应的影响
        2.2.2 对谐振频率和固有品质因数的影响
    2.3 金属膜片-回流杆对 WKA 基本工作特性的影响
        2.3.1 回流杆尺寸对间隙电场分布的影响
        2.3.2 回流杆尺寸对电子负载电导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注入功率时的束流群聚特征
    3.1 基本模型和物理图像
    3.2 调制信号的注入和吸收
    3.3 调制电子束的群聚理论
        3.3.1 运动学理论
        3.3.2 Webster 去聚理论
    3.4 高注入功率时的束流群聚特征
        3.4.1 调制束流的群聚特征分析
        3.4.2 第二峰值电流的定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高注入功率两腔 WKA 的三维设计和模拟
    4.1 高注入功率两腔 WKA 的设计思想
    4.2 两腔 WKA 输入腔的设计和模拟
        4.2.1 输入腔基本参数的确定
        4.2.2 矩形注入扁波导的设计
        4.2.3 输入腔的 3 维粒子模拟
    4.3 两腔 WKA 输出腔的设计和模拟
        4.3.1 膜片-回流杆结构
        4.3.2 同轴提取波导及其支撑杆
        4.3.3 电子束收集极
    4.4 两腔 WKA 整管三维粒子模拟
        4.4.1 微波提取效果
        4.4.2 输出功率与输入参数的关系
        4.4.3 相位锁定与注入参数的关系
    4.5 RBWO 提取波导和过渡波导的设计
        4.5.1 RBWO 提取波导
        4.5.2 单边渐变过渡波导
    4.6 小结
第五章 高注入功率两腔 WKA 的实验研究
    5.1 两腔 WKA 的加工和测试
        5.1.1 两腔 WKA 的工程设计
        5.1.2 谐振频率的测量
    5.2 实验设计及准备
        5.2.1 双脉冲加速器
        5.2.2 双二极管负载
        5.2.3 RBWO 高功率种子源
        5.2.4 两腔 WKA 的约束磁场
        5.2.5 延时触发控制系统
    5.3 微波测量和辐射模式分析
        5.3.1 测量布局及测量方法
        5.3.2 测量系统标定
        5.3.3 微波辐射模式分析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两腔 WKA 的电压和电流
        5.4.2 两腔 WKA 工作机制检验
        5.4.3 RBWO 种子源的高频振荡
        5.4.4 电压稳定性对锁相效果的影响
        5.4.5 两腔 WKA 的微波功率和脉宽
        5.4.6 RBWO-WKA 的锁频和锁相效果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果
    6.2 主要创新工作
    6.3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X波段DRO频率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频率源概述
    1.2 频率源发展动态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振荡器的基本理论
    2.1 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2.1.1 正反馈模型
        2.1.2 单端口系统(负阻)模型
    2.2 振荡器的基本指标
    2.3 微波振荡器的分析方法
    2.4 振荡器相位噪声计算的线性化方法
第三章 DRVCO 的工作原理、设计与实现
    3.1 介质谐振器(DR)场分析
    3.2 介质谐振器与微带线之间的耦合
    3.3 DR 微带耦合模型的研究
        3.3.1 带阻式耦合
        3.3.2 带通式耦合
    3.4 介质谐振振荡器基本形式
        3.4.1 并联反馈型
        3.4.2 串联反射型
    3.5 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设计
        3.5.1 两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设计
        3.5.2 两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的调试与测试
        3.5.3 单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的设计
        3.5.4 单级放大并联反馈型介质振荡器的调试与测试
    3.6 结果分析
    3.7 DRVCO 的变容管电调原理
第四章 微带线定向耦合器的设计
    4.1 微带线定向耦合器的基本原理
    4.2 微带线定向耦合器的设计.
第五章 锁相介质振荡器的设计与实现
    5.1 锁相环基本原理和组成
    5.2 锁相环路的噪声模型
    5.3 PLL+DRVCO 的设计与实现
    5.4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DF4106控制程序

(9)高可靠性X波段小型化接收前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2 雷达接收机理论
    2.1 雷达接收机概述
        2.1.1 接收机的发展历程
        2.1.2 超外差雷达接收机
    2.2 超外差雷达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2.2.1 接收前端
        2.2.2 中频接收机
    2.3 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
        2.3.1 噪声系数
        2.3.2 接收机主滤波器带宽
        2.3.3 接收机灵敏度
        2.3.4 接收机功率增益
        2.3.5 动态范围
        2.3.6 组合频率干扰
        2.3.7 各路信号之间的隔离度
    2.4 接收前端主要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2.4.1 噪声系数测试
        2.4.2 增益测试
        2.4.3 镜像抑制度测试
        2.4.4 通频带宽测试
        2.4.5 通道相位稳定度测试
    2.5 接收机的设计发展趋势
        2.5.1 技术发展方向
        2.5.2 工艺实现方向
3 X波段小型化接收前端实现
    3.1 概述
    3.2 接收通道主要技术指标
    3.3 技术指标分配
        3.3.1 增益
        3.3.2 噪声系数
        3.3.3 动态范围
        3.3.4 接收通道中频频率选择
        3.3.5 镜像频率抑制度分析
    3.4 接收前端可靠性设计
    3.5 接收前端电路实现
        3.5.1 低噪声放大器电路实现
        3.5.2 镜像频率抑制滤波器实现
        3.5.3 主中电路实现
    3.6 接收前端系统电路设计
        3.6.1 电磁兼容性设计
        3.6.2 混合集成电路实现
        3.6.3 接收前端测试指标
4 采用LTCC工艺MCM组件技术的全X波段接收前端设计
    4.1 设计方案
        4.1.1 LTCC接收前端设计原理:
        4.1.2 LTCC接收前端实施方案:
    4.2 电路实现
        4.2.1 LTCC多层基板设计
        4.2.2 X波段耦合带通滤波器
        4.2.3 L波段带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
        4.2.4 接收前端的MCM实现
    4.3 性能指标测试及分析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10)二次注入锁定低相噪光电振荡器及其稳定性控制电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二次注入锁定OEO的理论研究
3 稳定性控制电路的研制
4 实验与分析
5 结论

四、用腔体稳定的X波段振荡器(论文参考文献)

  • [1]X波段低相噪VCO及锁相技术研究[D]. 贝伟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2]微波接收机本振模块研究[D]. 张跃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3]基于相关干涉仪的掠海辐射源定位系统研究[D]. 吴文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毫米波透过率测试系统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D]. 唐启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X波段频率合成器的研究[D]. 张骁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6]用腔体稳定的X波段振荡器[J]. 李强法. 低温与超导, 1975(S1)
  • [7]高功率微波源注入S波段两腔大间隙速调管放大器的研究[D]. 白现臣.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2)
  • [8]X波段DRO频率源的研究[D]. 高永森.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9]高可靠性X波段小型化接收前端研究[D]. 高勇.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二次注入锁定低相噪光电振荡器及其稳定性控制电路的研制[J]. 洪俊,方小勇,严亚周,郭健.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4(09)

标签:;  ;  ;  ;  ;  

腔稳定 X 波段振荡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