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圆盘耙刀片技术的改进

缺口圆盘耙刀片技术的改进

一、缺口圆盘耙耙片工艺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万国伟[1](2017)在《液压驱动型联合耕整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耕整地作业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环节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黏重板结,作物留茬高度普遍偏高,且秸秆量大导致后续土壤耕整以及播种难度大;种床整备长期采用旋耕方式,进行淹水灌溉,稻田耕作层厚度逐渐减小,土壤通透性变劣,土壤容重不断增加,导致土壤结构变差。联合耕整技术可减少耕作机具下地次数及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减少水分散发,提高土壤保墒能力;联合耕整作业同时可降低作业成本。本课题以圆盘耙片为主要工作部件,以降附减阻为目标,研究一种驱动型联合耕整机,降低作业功耗,提高机具作业效率,满足油菜播种农艺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土壤物理机械特性的相关测试与分析。采用筛析法测定分析了油菜播种的土壤类型,利用应变控制式直剪仪,采用快剪法测得播种油菜的土壤含水率为25.79%时,其内摩擦角为18.78?,摩擦系数为0.34,内聚力为52KPa;采取实地调查测量法对土壤耕层等相关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参数进行测定,试验测得沙壤土容重为1.24g/cm3,耕作层为17cm,犁底层为8.7cm;同时测得稻油轮作水稻田耕作层为16.5cm,犁底层为9.5cm,且在土壤耕作层含水率为29.37%时,土壤孔隙度为25.27%,土壤耕作层容重为1.39 g/cm3。该部分研究为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后续圆盘耙片切削土壤的仿真分析提供数据参考。2)设计了一种液压驱动型联合耕整机,对比分析了被动式与驱动式联合耕整机结构组成和工作特征,二者均可实现松土、翻土、平土和碎土功能。被动式联合耕整机纵向工作部件依次为波纹圆盘刀、松土铲、缺口圆盘耙片、碎土辊,研究得出被动式联合耕整机因长江中下游区地块面积小,秸秆量大,且机组作业速度受限,其松土和翻土能力难以保证,因此提出了一种液压驱动型联合耕整机的设计方案,开展了圆盘耙片力学分析,确定了圆盘耙片的工作偏角为23?,联合耕整机作业幅宽为2000mm。圆盘耙组根据不同作业速度与工况可实现60-168r/min无极调速,并依靠仿形地轮保证耕深的稳定性。3)基于ANSYS/LS-DYNA软件对缺口圆盘耙片切削土壤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了圆盘耙片切削土壤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显式动力学分析其切削过程,分析了MAT147材料的土壤本构模型以及确定了土壤材料相关参数取值范围;对比研究了被动式圆盘耙片与液压驱动式圆盘耙片的工作特点,仿真得到被动式圆盘耙片耕作阻力为266N,分析计算获得了切削能耗。4)开展了驱动型联合耕整机相关试验与分析。空载试验测得圆盘耙组转速为60-168r/min,液压驱动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土槽试验测得圆盘耙片耕作阻力随耕作深度增加而增大,被动式圆盘耙片在前进方向上的耕作阻力为303.4N,仿真测得被动式圆盘耙片完全进入土壤的耕作阻力为266N,误差在合理范围内;在少量青草秸秆地表,田间试验测得圆盘耙组的功耗为13.6kw,田间对比试验表明液压驱动式圆盘耙组相比被动式其作业翻垡和抛翻能力强,机组通过性好,且在适宜土壤含水率时,其碎土质量好;加装钉齿耙与碎土辊后,联合耕整机田间试验表明其作业效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钱啸冬[2](2015)在《森林防火开沟器的设计及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发生森林火灾时,为防止火灾扩大蔓延和方便灭火救援,在森林之间、森林与村庄、学校、工厂等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这时就需要有专门的机具来进行耕翻作业。本课题是基于多功能森林消防车不仅能提供各种高效的灭火功能,而且可以开辟森林防火带的设计思想,研究开发与多功能消防车配套的、能够在火情紧急时快速开辟森林防火线的森林防火开沟器。通过查阅国内外研究,设计出两款开沟器样机,分别为缺口圆盘耙开沟器和铧式犁开沟器,其中刀片部分初步是借鉴农业设计经验。对两款开沟器刀片进行静力学分析和开沟试验后,得到两款刀片满足一定强度与刚度,满足作业要求,随后对两款开沟器进行开沟试验比较,最终选择铧式犁开沟器作为森林消防用开设防火线的开沟器。铧式犁开沟器采用三个铧式犁组成开沟器刀片组,单个铧式犁设计耕深200mm,设计耕宽250mm,对铧式犁进行了基于Pro/Engineer的曲面设计;设计了上、中、下三个悬架,其中上悬架与消防车固接,起到支撑作用,同时还在中间悬架与下悬架之间设计了两个弹簧,目的是当刀片部分遇上坚固物体时,可以实现回弹的作用;设计了液压缸及液压回路。对铧式犁开沟器的刀片进行优化,设计出一款适用于林地防火要求的防火犁,据防火犁的作业要求对犁铧、犁胸、犁翼的曲面进行合理的选择,分别为二次锥面、单叶双曲面、斜螺旋面。该防火犁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对其翻垄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起土过程中的力的由来、受力分析和翻垄原理,防火犁的耕翻过程应该是对宽深比要求不高的窜垄。利用ANSYS软件对防火犁进行了切削土壤动力学仿真分析。对土壤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包括土壤的组成、土壤的本构理论和MAT147(MATFHWASOIL)土壤模型;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防火犁切入土壤的效果图、土壤三向应力云图及切削过程中的土壤反力等结果。当刀片完全进入土壤时,土壤的等效应力最大为5.36N,主要集中在刀片上部。从刀片开始入土到完全入土,土壤平均反力为3.04kN。刀片完全入土后土壤平均反力为7.89kN。开沟器整机所消耗的平均功率为23.67kW。对铧式犁开沟器进行了牵引阻力、开沟稳定性、杂草覆盖率的试验研究。牵引阻力试验结果显示单个防火犁的牵引阻力为6.9kN,与动力学仿真结果基本符合;开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单个防火犁耕深稳定性在95%左右,耕宽稳定性在94%左右,且耕深、耕宽的平均值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杂草覆盖率试验结果显示覆盖率基本维持在98%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何进,李洪文,陈海涛,卢彩云,王庆杰[3](2018)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少耕播种、秸秆残茬管理及表土耕作技术等。在回顾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概况、技术模式和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秸秆残茬管理、表土耕作技术与机具、免少耕播种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动态。结合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应用需求,在分析归纳现阶段保护性耕作技术难点的基础上,从改进机具关键作业部件加工工艺与材料、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具结构优化、提升机具智能化测控与信息化管理、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和形成因地适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曹肆林[4](2014)在《宽幅联合整地机折叠式通用机架的改进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整地是新疆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的作业环节,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联合整地机采用多种工作部件联合作业,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松土、碎土、平整和镇压等工序,形成土壤细碎、上虚下实的理想种床结构,可显著提高整地作业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性,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已经在新疆地区广泛应用。随着精准播种、超宽膜植棉技术的应用,以及大中型拖拉机的逐步推广,联合整地机朝着大型化发展的趋势明显。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用的联合整地机工作幅宽主要集中在6m-8m,普遍采用可以折叠的通用机架,其工作部件如球面圆盘、缺口圆盘、钉齿框、碎土辊、镇压器等均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工作部件的配置方案也已定型,于是机架结构设计已经成为影响联合整地机整体性能的关键。本文选择了新疆农垦科学院设计的1LZ系列联合整地机中工作幅宽最大的1LZ-7.2联合整地机的折叠式通用机架为对象,进行改进设计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概括总结了联合整地机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几种典型联合整地机的结构及应用范围,并对农用机械机架的研究现状做出分析,明确本文研究的实用价值。(2)分析明确了宽幅联合整地机机架的设计要点,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中的参数化和特征造型技术建立1LZ-7.2联合整地机机架及整机的三维实体模型,对装配体进行可视化的虚拟装配、干涉检查。(3)对折叠式通用机架进行有限元分析。首先针对机架的翼架及牵引架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出翼架和牵引架受力的大小,然后应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机架的有限元模型,对翼架和牵引架施加以力和约束后,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找到机架的最大应力处和最大位移处,对机架进行强度校核和结构改进。(4)利用ADAMS软件翼架折叠翻转过程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了翼架在折叠过程中翼架与液压缸铰接点处的速度和受力,并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出影响铰接点处压力大小的因素。在确定优化变量和约束条件后,以铰接点处最小受力为优化目标进行分析,获得了工作装置最优尺寸参数。(5)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找出影响机具作业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最优水平组合,机具在工作速度11km/h、前列耙组偏角9°、后列耙组偏角11°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作业质量。通过本文对宽幅联合整地机折叠式通用机架的改进设计研究,有效解决了原有机架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在批量生产的机型上得到了应用,有效提高提高了整机的可靠性,为农用折叠式机架的研究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陈玉泉[5](1969)在《缺口圆盘耙耙片工艺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缺口圆盘耙在我国水田和旱地耕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厂在一九六九年开始生产的绳索牵引双向耙就是采用缺口耙片(图1)。

郑侃,陈婉芝,杨宏伟,郑智旗[6](2016)在《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秸秆还田机械化是保证秸秆还田作业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也是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的基础。总结了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四大农业种植区的秸秆还田机械化主要技术模式及工艺现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介绍了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和秸秆整秆还田3种机械化秸秆还田方式的定义、特点,以及相关配套机具的工作原理与典型机器;并对秸秆还田机械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田阳[7](2019)在《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利用秸秆资源,杜绝秸秆资源浪费和焚烧现象,但是由于秸秆不易腐烂,留在地表影响播种质量和出苗率,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增加等不良现象。东北棕壤土区耕地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和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土壤耕层出现了“浅、实、少”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相关专家提出结合秸秆还田和构建合理耕层结构的秸秆深埋还田。秸秆深埋还田既能培肥地力又能提供良好的播种环境,形成结构合理、深厚、肥沃的耕层提高耕作环境本课题来源于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旱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指标研究(201503116)”针对东北棕壤土区耕层构建障碍性问题,在对国内外秸秆还田机及其关键部件和关键技术深入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气固耦合仿真、离散元仿真和田间试验等理论研究方法对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的捡拾粉碎装置、输送装置、开沟分土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了研究,研制了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并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依据东北平原棕壤土区合理耕层技术指标要求,结合秸秆深埋还田的农业技术要求,确定了实现秸秆深埋还田的工艺流程和整机设计方案。(2)论文完成了捡拾粉碎装置的参数设计,采用甩刀式刀辊和动定刀支撑的方式实现秸秆的捡拾粉碎。当作业速度为3~4km/h,要求捡拾率和粉碎率都大于90%时合理的转速范围为1900~2100 r/min。(3)通过对气力输送装置输送过程的理论分析,应用气固两相流体力学和CFD-DEM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秸秆和气流在气力输送装置内的运动规律。利用Fluent和EDEM软件模拟分析了改变转速、叶片弯角和输送管结构对输送性能影响。当风机转速为1 800 r/min、叶片为30°弯角、输送管1和输送管2的边径比分别为0.2和0.125弯管型输送管2时输送装置的输送性能最好。气力输送装置正交试验表明,风机转速参数最优组合为叶片弯角30°,秸秆覆盖量为1.2 kg/m2,风机转速为1 800 r/min。(4)利用偏心圆设计方法以滑切特性为基础设计了逆旋开沟刀,其主要结构参数包括:刃口曲线偏心系数e为1.2、ra为284 mm、αa为65°、rb为335 mm、αb为56°的圆弧,侧切刃长度为70mm;动态滑切角τk由36°~41°递增;耕幅为102mm;折弯角度为70°,折弯半径为55 mm隙角为5°。基于离散元理论方法,采用EDEM软件,进行开沟装置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隙角、弯折角度和弯折半径;开沟后沟内土壤颗粒残留数量为6%,同时沟壁、沟底平整保证了开沟质量。田间试验表明开沟分土装置作业速度的增加和刀具转速的降低,都会降低开沟深度,但对开沟宽度影响不大。当作业速度为3~4km/h,刀盘合理的转速范围为215~245 r/min。(5)对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进行试验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对回归方程进行了优化求解。结果表明作业速度为3km/h时深埋合格率为93.2%,开沟深度为268.7 mm秸秆粉碎合格率为92.5%。作业速度为4km/h时深埋合格率为90.4%,开沟深度为264.7mm秸秆粉碎合格率为91.9%。

陈瑞贤[8](1983)在《SDZ型营林山地弹齿整地机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 近年来,我们对北方林区山地带状整地机械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设计研制了SDZ型营林山地弹齿整地机(如图1)。样机的生产试验表明,其作业质量良好,符合营林生产的技术要求,与手工作业相比,工效提高50余倍。 SDZ型营林山地弹齿整地机可与东方红-54/75等中等功率的拖拉机配套,适宜于坡度15°以下的荒山荒地、次生林地、采伐迹地等造林前的带状整地。

张殿卿[9](2019)在《不同刀具水田搅浆埋茬效果与功耗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田机械化整地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一个重要作业环节,整地质量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水稻机插秧的作业效果、水稻秧苗根系生长发育、田间管理等后续作业环节。传统的整地模式工序较为繁琐,整地时期长,耗时费力,效率较低。保护性耕作少免耕理念的提出推进了水田整地技术的发展,不仅农机市场上开始出现许多的免耕灭茬搅浆机,即一次作业可以完成旋耕埋草、平地起浆要求的新机型。而且关于水田埋茬搅浆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然而现有的水田搅浆的研究大多针对水田搅浆机的设计创新和作业效果调查,少有对水田搅浆机的作业机理的研究。旱作旋耕作业后的秸秆三维空间分布状态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却没有人对水田搅浆作业后秸秆在泥浆层中的长度分布与数量分布百分比。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刀具的搅浆作业效果:包括搅浆深度稳定性、埋茬深度、秸秆垂直空间分布、作业能耗与刀型、转速、刀座排列方式以及土壤基本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实验室田间原位耕作力学实验台基础上,进行了田间原位搅浆试验,对其耕深稳定性、埋茬效果、作业能耗进行研究,并且在大田条件下对1GKN-260B水田埋茬耕整机进行了埋草起浆、作业油耗性能评价。为南方水稻种植区的水田整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具体如下:(1)为了研究土壤物理参数(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和力学参数(土壤紧实度)对搅浆作业效果(搅浆深度稳定性、埋草、能耗)的影响,本文对试验地块土壤参数和秸秆密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其结果显示试验地块秸秆密度392.14 kg/亩。上水前0-20 cm 土层土壤的平均含水率在22.20%,平均容重1.40 g/cm3,总孔隙度47.29%,并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和含水率逐渐减小,0-45 cm 土层平均土壤紧实度1241.21 kPa,并且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2)为了研究水田搅浆作业的搅浆深度稳定性、埋草、搅浆机理,本文基于实验室田间原位耕作力学试验台,进行了田间原位搅浆试验台架的搭建,并针对IT225、IIT195、IIIT175三种旋耕刀进行了水田埋茬搅浆试验,评价各刀具在刀辊转速分别为280 r/min、348 r/min、510 r/min时的埋茬性能、工作能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转速条件下,ⅠT225旋耕刀的耕深稳定性最好,ⅢT175旋耕刀的耕深稳定性次之,ⅡT195旋耕刀的耕深稳定性最差,ⅠT225旋耕刀作业后的秸秆余量最少80.10g,植被覆盖率B=92.87%。同一转速条件下,三种旋耕刀的扭矩功耗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带水旋耕作业时,刀辊转速是影响旋耕作业扭矩功耗的关键因素。并选出作业性能较好的IT225旋耕刀。(3)为了对专用搅浆刀和常规IT225旋耕刀搅浆作业后的埋茬效果进行更精细的评价,基于国标《水田平地搅浆机(GB/T24685-2009)》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秸秆垂直空间分布的调查方法,把搅浆作业后的泥浆层分为0-5 cm、5-10 cm、10-15 cm三个深度区间,用自制的面积30 × 30 cm2,高40 cm样桶,在尽量不扰动秸秆位置的情况下,将方形样桶缓慢压入泥浆中,将每一层的秸秆全部取出,冲洗、晾晒、采用Digimizer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每一层的秸秆量与长度分布.其结果显示专用搅浆刀作业后秸秆主要分布在5-10 cm的泥浆层,且5-10 cm的长秸秆居多;IT225旋耕刀作业后的秸秆主要分布在0-5 cm,且多数短秸秆裸露在地表,部分长秸秆倾斜分布在0-5 cm与5-10 cm泥浆层间。(4)为了研究1GKN-260B水田埋茬耕整机的作业油耗,本文对上水后的试验地块持续进行土壤紧实度调查,从上水完成开始计时,采用25点随机取样法,每隔3 h测试一次,调查分析土壤紧实度随泡水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在上水后12h、24h、36 h、48 h进行一次搅浆作业,对比每次作业油耗,分析对应时间土壤紧实度对作业油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泡水时间的增加,土壤紧实度逐渐下降,并且在0-12 h快速下降,12-36 h 土壤紧实度缓慢下降,36-48 h 土壤紧实度基本稳定在300 kPa左右。拖拉作业油耗也随着泡水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泡水36h以后进行水田埋茬搅浆作业油耗较小,成本低。

魏国俊[10](2010)在《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秸秆机械化还田是目前秸秆利用技术中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式,而使用的秸秆还田机主要以专用型和普通旋耕机直接更换专用刀具实现秸秆还田机功能的机型为主。因此,提出设计一种辅助埋草、碎土装置在普通旋耕机上直接安装实现水田埋草(茬)能力的想法,并进行了安装埋草、碎土装置后机具的性能试验,以及与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水田秸秆还田机的田间比较试验。本文结合水田耙工作原理,将水田耙埋草、起浆板分割成多个小型埋草、起浆板,并进行适当结构优化后分别安装在普通旋耕机的刀库上。安装小型埋草、起浆板后的机具同时具备了旋耕机和水田耙的功能,因此,理论上分析是可行的。田间性能试验检测机具作业质量、可靠性等指标与Q/321181AHC006-2006《埋草(埋茬)耕整机》标准的符合性,结果表明:样机的安全性、作业质量指标、可靠性指标等均符合标准要求。通过与生产中在用的其它水田用秸秆还田机的试验比较:耕深13.6cm,耕深稳定性85.1%,两个测试值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植被覆盖率87.4%,在对比的机型中处于中等水平;平整度1.5cm,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单位幅宽功耗8.50kW/m,在比较的机型中,功耗最低;油耗30.07kg/ha(两次作业)低,处于第2位。试验结果表明该小型埋草、起浆装置的结构设计是可行的,达到预期设计的使用要求。

二、缺口圆盘耙耙片工艺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口圆盘耙耙片工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液压驱动型联合耕整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联合耕整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 联合耕整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内耕整关键部件研究现状
        1.4.1 圆盘刀部件研究现状
        1.4.2 碎土部件研究现状
        1.4.3 开沟部件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壤物理机械特性测试与分析
    2.1 土壤质地测试
    2.2 土壤直剪试验
    2.3 土壤耕层试验
        2.3.1 土壤耕层测试
        2.3.2 土壤耕作层测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合耕整机设计与分析
    3.1 被动式联合耕整机总体设计
        3.1.1 设计方案分析
        3.1.2 总体结构及工作过程
        3.1.3 被动联合耕整机试验
        3.1.4 被动式联合耕整机优化与改进
    3.2 液压驱动式联合耕整机设计与分析
        3.2.1 液压驱动圆盘耙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2.2 工作过程
        3.2.3 液压驱动系统设计与分析
        3.2.4 圆盘耙组力学分析及参数计算
        3.2.5 整机结构与传动系统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NSYS/LS-DYNA切削过程仿真与分析
    4.1 ANSYS/LS-DYNA基本原理及算法
    4.2 土壤模型
        4.2.1 土壤材料模型
        4.2.2 土壤材料参数分析及其取值
    4.3 切削模型参数设定
    4.4 K文件输出及关键字修改
    4.5 圆盘耙片切削土壤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5.1 切削过程分析
        4.5.2 耕作阻力测试与分析
        4.5.3 切削能耗测试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型联合耕整机试验与分析
    5.1 圆盘耙组转速测试
    5.2 土槽试验
    5.3 圆盘耙组功耗测试与分析
    5.4 田间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符号注释说明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
    申报国家专利

(2)森林防火开沟器的设计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开沟装备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开沟装备概况
        1.2.2 开沟装置的研究方法现状
        1.2.3 有限元分析在开沟装置中的应用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森林防火开沟器整机设计
    2.1 森林防火开沟器的设计要求
        2.1.1 结构与功能要求
        2.1.2 主要技术指标
    2.2 缺.圆盘耙开沟器整机设计
        2.2.1 上悬架的设计
        2.2.2 下悬架的设计
        2.2.3 缺.圆盘耙的设计
    2.3 铧式犁开沟器整机设计
        2.3.1 下悬架的设计
        2.3.2 中间悬架的设计
        2.3.3 铧式犁的设计
        2.3.4 液压回路的设计与液压缸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森林防火开沟器刀片静力学分析及试验
    3.1 建立三维实体模型
    3.2 两款刀片静力学分析
        3.2.1 静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步骤
        3.2.2 定义刀片部分材料库
        3.2.3 定义接触类型及求解器选择
        3.2.4 划分网格
        3.2.5 定义载荷和约束
        3.2.6 静力学分析结果
    3.3 两款森林防火开沟器试验比较
        3.3.1 缺.圆盘耙开沟器试验效果
        3.3.2 铧式犁开沟器试验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火犁优化及翻垄理论分析
    4.1 防火犁的优化
    4.2 防火犁受力分析
        4.2.1 阻力的由来
        4.2.2 阻力的性质
    4.3 防火犁的翻垄原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火犁切削土壤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土壤的特性分析
        5.1.1 土壤的组成
        5.1.2 土壤的本构理论
        5.1.3 土壤本构模型
        5.1.4 MAT147(MAT_FHWA_SOIL)模型参数介绍及取值
    5.2 刀片动力学分析
        5.2.1 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步骤
        5.2.2 有限元模型前期处理
        5.2.3 有限元模型的加载
        5.2.4 求解控制设置并求解
        5.2.5 动力学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森林防火开沟器的试验研究
    6.1 试验目的
    6.2 开沟器牵引阻力试验
    6.3 开沟器性能试验
        6.3.1 开沟的稳定性
        6.3.2 杂草覆盖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保护性耕作概况
    1.1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
    1.2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现状
    1.3保护性耕作实施效应
2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机具现状
    2.1秸秆残茬管理技术与机具
    2.2表土耕作技术与机具
    2.3免少耕播种关键技术与机具
        2.3.1重力切茬防堵技术与机具
        2.3.2动力驱动防堵技术与机具
        2.3.3秸秆流动防堵技术与机具
    2.4深松技术与机具
3展望
    3.1机具关键部件加工工艺与材料改进
    3.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具结构优化
    3.3提升机具智能化测控与信息化管理
    3.4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农机与农艺融合
    3.5形成因地适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4结束语

(4)宽幅联合整地机折叠式通用机架的改进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分析
        1.2.1 国外联合整地机的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联合整地机的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相关农机机架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宽幅联合整地机的结构分析与机架设计
    2.1 宽幅联合整地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结构分析
        2.1.1 松土碎土部件
        2.1.2 平地部件
        2.1.3 表土加工部件
        2.1.4 镇压部件
    2.2 联合整地机的工作部件配置方案和工作原理
        2.2.1 联合整地机的工作部件配置方案
        2.2.2 联合整地机系列产品的主要技术规格
        2.2.3 联合整地机的工作原理
    2.3 机架的结构设计
        2.3.1 设计要求
        2.3.2 机架各零部件设计
        2.3.3 机架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翼架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理论
        3.1.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3.1.2 有限元法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3.2 联合整地机翼架的有限元分析
        3.2.1 翼架结构模型的建立
        3.2.2 翼架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3.2.3 翼架模型网格划分
        3.2.4 翼架模型受力分析及载荷加载
        3.2.5 翼架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
    3.3 翼架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牵引架的改进设计
    4.1 牵引架的有限元分析
        4.1.1 侧倾状态下的力学分析
        4.1.2 过沟过埂状态下的力学分析
    4.2 牵引架设计对机具转弯半径的影响
        4.2.1 转弯半径对机具作业性能的影响
        4.2.2 转弯半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牵引架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翼架翻转机构的优化分析
    5.1 MSC.ADAMS软件概述
    5.2 翼架翻转运动仿真
        5.2.1 模型导入
        5.2.2 模型的属性设置
        5.2.3 运动过程仿真
        5.2.4 仿真结果分析
    5.3 翼架翻转机构的优化
        5.3.1 模型修改
        5.3.2 定义目标函数
        5.3.3 优化变量及设计研究
        5.3.4 优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宽幅联合整地机的试验研究
    6.1 联合整地机主要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
    6.2 田间试验研究
        6.2.1 试验基本条件
        6.2.2 试验因素和水平范围
        6.2.3 试验方案和结果分析
        6.2.4 试验小结
    6.3 检测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还田机械化主要技术模式及工艺现状
2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主要方式及配套机具
    2.1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
    2.2 根茬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
    2.3 整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3 展望

(7)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秸秆还田机械研究现状
        1.2.1 国外秸秆还田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秸秆还田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4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总体设计
    2.1 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方案
    2.2 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整机的总体结构
        2.2.2 工作机理
        2.2.3 主要技术参数
    2.3 传动系统设计
    2.4 破茬装置的设计
        2.4.1 破茬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4.2 破茬盘设计
        2.4.3 运动分析
    2.5 覆土装置设计
    2.6 镇压装置的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捡拾粉碎装置的设计
    3.1 秸秆捡拾粉碎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动刀的选型
    3.3 定刀设计
    3.4 动刀辊转速和回转半径
    3.5 动定刀排列
    3.6 捡拾粉碎装置的试验
        3.6.1 试验条件及方法
        3.6.2 田间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
    4.1 .气力输送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4.2 玉米秸秆气力输送理论研究
        4.2.1 球形颗粒的悬浮速度
        4.2.2 玉米秸秆输送管内的运动机理
        4.2.3 玉米秸秆群在管道内的运动方程
    4.3 玉米秸秆物理参数的测定
    4.4 气力输送装置参数计算
        4.4.1 气力输送系统计算
        4.4.2 风机设计
        4.4.3 螺旋设计
    4.5 气力输送装置的仿真分析
        4.5.1 CFD-DEM耦合数值模拟基础原理
        4.5.2 CFD-DEM耦合理论分析
        4.5.3 玉米秸秆多球元模型的建立
        4.5.4 颗粒参数选取
        4.5.5 仿真结果与悬浮试验的比较分析
        4.5.6 CFD-DEM耦合仿真模型
        4.5.7 输送装置工作性能的仿真
    4.6 输送装置的试验
        4.6.1 试验条件及方法
        4.6.2 正交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沟分土装置的设计
    5.1 秸秆深埋试验
    5.2 开沟分土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3 开沟部件运动分析
        5.3.1 正逆旋的运动分析
        5.3.2 开沟方式的选择
    5.4 开沟装置结构参数
    5.5 开沟刀设计
        5.5.1 开沟刀的结构
        5.5.2 侧切刃的设计
        5.5.3 正切刃的设计
        5.5.4 开沟刀结构参数
    5.6 开沟刀的仿真
        5.6.1 土槽和开沟刀模型的建立
        5.6.2 颗粒黏结模型
        5.6.3 开沟装置仿真参数
        5.6.4 仿真试验方法
        5.6.5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5.7 开沟装置的仿真分析
        5.7.1 仿真试验方法
        5.7.2 仿真结果分析
    5.8 开沟分土装置的试验
        5.8.1 试验条件及方法
        5.8.2 田间试验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田间试验
    6.1 试验条件及设备
    6.2 整机试验
        6.2.1 正交试验
        6.2.2 试验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

(9)不同刀具水田搅浆埋茬效果与功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工作假说与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试验地土壤物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2.1 试验研究区概况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秸秆密度测量
        2.2.2 土壤容重
        2.2.3 土壤总孔隙度
        2.2.4 土壤含水率
        2.2.5 土壤内聚力
        2.2.6 土壤紧实度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秸秆密度调查情况
        2.3.2 土壤容重与总孔隙度
        2.3.3 土壤含水率
        2.3.4 土壤紧实度随土层变化情况
        2.3.5 水稻土土壤内聚力随土层变化情况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冬季稻茬地不同旋耕刀的搅浆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装备
        3.1.3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搅浆作业深度与稳定性的测试
        3.2.2 植被覆盖率的测定
        3.2.3 工作能耗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搅浆作业深度与稳定性分析
        3.3.2 植被覆盖率
        3.3.3 作业能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旋耕刀与搅浆刀的埋茬起浆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装备
        4.1.3 试验设计
    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1 搅浆作业深度与稳定性的测试
        4.2.2 搅浆作业后秸秆的垂直空间分布情况测试
        4.2.3 工作能耗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搅浆作业深度与稳定性分析
        4.3.2 搅浆作业后秸秆的垂直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4.3.3 工作能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免耕灭茬搅浆机埋茬与能耗试验研究
    5.1 试验概况
    5.2 试验装备
    5.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1 土壤紧实度随泡水时间变化的测试调查
        5.3.2 搅浆深度的测试方法
        5.3.3 搅浆后地表平整度
        5.3.4 埋茬效果测试及评价
        5.3.5 作业油耗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土壤紧实度随泡水时间变化的测试调查
        5.4.2 搅浆深度与地表平整度
        5.4.3 埋茬效果测试与评价
        5.4.4 作业油耗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10)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田秸秆还田机技术现状
    1.3 秸秆还田机经济效益分析
    1.4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工作原理和试验样机分析
    2.1 水田耙工作原理
    2.2 水田耕整机工作原理
    2.3 旋耕机工作原理
    2.4 水田秸秆还田机工作原理及试验样机
第三章 试验设计
    3.1 性能检测试验
    3.2 对比试验
    3.3 试验仪器
    3.4 试验前准备和要求
    3.5 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性能试验
    4.2 对比试验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缺口圆盘耙耙片工艺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液压驱动型联合耕整机设计与试验[D]. 万国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2]森林防火开沟器的设计及性能分析[D]. 钱啸冬.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2)
  • [3]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J]. 何进,李洪文,陈海涛,卢彩云,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4)
  • [4]宽幅联合整地机折叠式通用机架的改进设计研究[D]. 曹肆林.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缺口圆盘耙耙片工艺的改进[J]. 陈玉泉. 锻压机械, 1969(06)
  • [6]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郑侃,陈婉芝,杨宏伟,郑智旗.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9)
  • [7]气力式秸秆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田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8]SDZ型营林山地弹齿整地机的初步研究[J]. 陈瑞贤. 林业科学, 1983(01)
  • [9]不同刀具水田搅浆埋茬效果与功耗试验研究[D]. 张殿卿.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10]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D]. 魏国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缺口圆盘耙刀片技术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