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化脓性胆囊炎致胆囊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蒋康怡,高峰畏,雷泽华,谢青云,赵欣,乌建平,付金强,杜波,王志旭,龚杰,薛谦[1](2022)在《循“A-B-D”路径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常规路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和坏疽性胆囊炎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循"A-B-D"路径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化脓性和坏疽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乐山市人民医院采用循"A-B-D"路径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45例急性化脓性和坏疽性胆囊炎病例作为观察组(ABD观察组),同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乐山市人民医院采用常规路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50例急性化脓性和坏疽性胆囊炎病例(常规对照组)作对比,比较2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参数。结果本研究纳入ABD观察组45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6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9例),常规对照组5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4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26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胆囊情况、术前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D观察组无胆管损伤病例,常规对照组发生胆管损伤4例(8.0%),但2组的胆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中ABD观察组中转开腹1例(2.2%),中转开腹率低于常规对照组(10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他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A-B-D"路径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清晰地辨明胆囊管与肝外胆管的解剖结构,能够有利于防止胆管损伤,并能降低中转开腹率,值得临床尤其是区县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林建华,池出淮,王继生,周斌[2](2021)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42例临床诊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CT检查31例,MRI检查22例,PET-CT 2例,超声造影2例。术前诊断明确或倾向XGC者7例,考虑胆囊癌者1例,胆囊壁增厚不除外胆囊癌者4例。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其中腹腔镜下切除(LC)30例,直接开腹10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1例出现胆漏,经穿刺引流后治愈,其余恢复良好。笔者认为XGC炎症有轻重之分,轻-中型XGC易诊断为普通胆囊炎,但不影响其治疗决策,首选LC;重型XGC有时难以与胆囊癌鉴别,常需开放手术,术中常规行冰冻检查。
李攀[3](2021)在《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湖北省中医院外一科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腹痛情况、体征情况、炎症标记物五个指标评估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自拟清胆汤的中医渊源及现代药理研究。研究设计:1.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12月湖北省中医院外一科病房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予以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予以相同西医治疗方案。统计分析并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2.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腹痛VAS评分、年龄、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腹痛情况(包括腹痛VAS评分、腹痛完全消失时间)、体征情况(体征完全消失时间)、中医症候积分几项指标评估上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与对照组经过治疗炎症标记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炎症标记物比较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安全性评价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胆囊炎两种治疗方案疗效均明确,口服自拟清胆汤可提高疗效且在改善症状、体征情况上具有优势。2.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在控制炎症情况(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上相比未见明显优势,可能与本次研究观察炎症指标无法即时检测、时间跨度稍大(6天)有关。3.自拟清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更有优势,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研究。
马郖[4](2021)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回顾分析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急诊LC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疗效差异,拟初步探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方 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组:采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急诊LC的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1)术前指标: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②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③入院时实验室指标PCT、IL-6、CRP。(2)围手术期指标:①观察A组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学资料变化;②比较A组行PTGD术后3月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③比较A组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④比较A组LC前和B组行急诊LC前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⑤对比分析A组LC前和B组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的差异;⑥对比两组LC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⑦对比两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⑧比较两组行LC时的中转开腹率;⑨LC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胆道损伤、改变手术方式)。(3)术后比较指标:①术后第一天两组实验室指PCT、IL-6、CRP的差异;②LC术后住院天数;③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瘘、腹腔感染和胆管狭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半年。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选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共55例,急诊行LC的患者为B组共118例。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半年,失访9例。(1)术前指标:两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①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资料显示:可见胆囊水肿程度明显减轻、胆囊变小、胆总管压迫症状减轻。②A组患者行PTGD术后3月胆囊缩小且胆囊壁变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11.91±0.258vs6.44±0.123cm,P=0.007;胆囊壁厚度:0.67±0.037vs 0.36±0.015cm,P<0.001);③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显着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0.25±0.029vs0.05±0.003pg/ml,P<0.001;IL-6:89.03±6.615vs4.35±0.300 pg/ml,P<0.001;CRP:61.32±7.058vs6.04±0.674mg/dl,P<0.001)。④A 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胆囊更小且胆囊壁更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6.44±0.163vs10.56±0.309cm,P<0.001;胆囊壁厚度:0.36±0.015vs0.61±0.325cm,P<0.001)。⑤A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6±0.003vs0.27±0.032pg/ml,P<0.001;IL-6:4.35±0.300vs88.05±9.485pg/ml,P<0.001;CRP:6.04±0.67vs65.38±6.681mg/dl,P<0.001)。⑥A 组比 B 组患者LC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62.22±2.162 vs 152.33±6.140min;术中出血量:14.17±0.768 vs 67.50±7.780ml P值为<0.001)。⑦A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vs 22.0%,χ2=4.273,P=0.039)。⑧A组LC中转开腹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vs 8.5%,χ2=4.947,P=0.026。⑨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小于 B 组(3.6%vs15.3%,χ2=4.925,P=0.026,P<0.05)。其中包括:术中胆总管损伤:A组0例,B组1例;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A组2例,B组5例;改变手术方式:A组0例,B组中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下部分胆囊切除术2例,共计12例。(3)术后比较指标:①A组患者LC术后第一天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均低于B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0.003 vs 0.16±0.031pg/ml;IL-6:4.15±0.282 vs 16.89±1.949pg/ml;CRP:5.32±0.510 vs 15.98±2.004mg/dl,P<0.001)。②A组患者LC术后住院天数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0.065 vs 3.36±0.154天,P<0.001)。③B组急诊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1.8%vs 11.8%,x2=4.781,P=0.029,P<0.05)。其中包括,胆瘘:A组0例,B组有胆瘘3例;腹腔感染:A组1例,B组8例;胆管狭窄:A组0例,B组3例。[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PTGD序贯LC与急诊LC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型相比,可能通过有效引流胆汁、降低胆囊压力、控制感染,从而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使得LC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LC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关东耀[5](2020)在《术前T细胞亚群、NLR与PLR在预测胆囊炎严重程度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胆囊炎严重程度中的临床意义,分析T细胞亚群、NLR及PLR的相关性,对评估术前胆囊炎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顺序入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囊炎患者共245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43例,根据患者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胆囊炎1 1 4例、慢性胆囊炎1 3 1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报告分为单纯性胆囊炎57例、化脓性胆囊炎107例、坏疽性胆囊炎81例。收集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日、放置引流管天数等;检测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血常规指标,计算NLR、PLR值。分别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NLR、PLR与胆囊炎之间的关系;患者的住院日、放置引流管天数与CD3、CD4、CD8、CD4/CD8、NLR、PLR的关系;分析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与NLR及PLR的相关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胆囊炎患者共245例(男性102例,女性143例,年龄范围23-87岁,平均年龄62.2±14.9岁,住院日范围2-15天,平均住院日7.2±2.5天,放置引流管人数133例,放置时间范围3-10天,平均放置时间4.8±1.4天)。在入组的所有患者中,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急性胆囊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慢性胆囊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CD4/CD8水平在急、慢性胆囊炎患者中比较分析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急性胆囊炎患者的NLR、PLR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患者的住院日、放置引流管天数与CD3、CD4、CD8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与CD4/CD8无相关性(P值>0.05);而与NLR和PLR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化脓性胆囊炎及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均低于单纯性胆囊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CD4/CD8水平在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及坏疽性胆囊炎中比较分析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术前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低于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化脓性胆囊炎及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术前NLR、PLR均高于单纯性胆囊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术前NLR、PLR均高于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4/CD8与NLR、PLR无相关性,(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CD3、CD4、CD8分别与NLR、PLR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0.05)。坏疽性胆囊炎患者CD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9,CD4的AUC为0.737,CD8 的 AUC 为 0.761,具有一定准确性;NLR 的 AUC 为 0.920,PLR 的AUC为0.928,具有较高准确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中CD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26,CD4的AUC为 0.645,CD8 的 AUC 为 0.603,NLR 的 AUC 为 0.676,PLR 的 AUC 为 0.608,具有较低的准确性。结论:1.术前NLR、PLR对预测坏疽性胆囊炎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预测指标,CD3、CD4、CD8对预测坏疽性胆囊炎有一定准确性,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2.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的下降,伴随NLR、PLR水平升高,表示胆囊炎严重程度加重,对胆囊炎严重程度有一定评估意义。
杨玉权,王小明[6](2020)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33例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33例经病理证实为X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均行腹部超声检查,均提示有胆囊结石,其中术前诊断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7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胆囊癌或疑似胆囊癌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XGC。本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26例(中转开腹率15.38%),开腹手术7例;胆囊完整切除28例,胆囊大部分切除5例;胆囊结肠内瘘3例,其中2例行胆囊切除+结肠修补术,1例行胆囊切除+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出现肠瘘1例,感染2例,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XGC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可避免手术范围的扩大,治疗上首选胆囊切除术,且效果良好。
马浩越[7](2020)在《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由于老年人通常合并有各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治疗老年人群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选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LCBDE)+胆囊切除术(LC)还是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胆囊切除术(LC),临床上依然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LCBDE+LC治疗老年人群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LCBDE+LC治疗的患者共480例,分为腹腔镜老年组(≥65岁,221例)及腹腔镜非老年组(<65岁,259例)。另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ERCP/EST+LC治疗的65岁及以上患者共110例。定义为内镜老年组(≥65岁,110例)。分别对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患者的术前风险因素、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腹腔镜老年组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与肝脏疾病的合并率明显高于腹腔镜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非老年组的术前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均很高(腹腔镜老年组98.8%,腹腔镜非老年组99.1%),腹腔镜老年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日、总住院日明显高于腹腔镜非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去42例失访患者,共有18例(18/438,4.1%)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胆总管结石复发,分别为腹腔镜老年组(11/237,4.6%)及腹腔镜非老年组(7/201,3.5%),复发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后胆总管狭窄。2.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两组患者相关基本资料、相关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均很高(腹腔镜老年组98.8%,内镜老年组99.1%),内镜老年组的住院总费用与总住院日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P<0.05),内镜老年组患者的总手术时间明显少于腹腔镜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老年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腹腔镜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它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去39例失访患者,共有15例(15/330,4.5%)患者在随访中出现了胆总管结石复发,分别为腹腔镜老年组(11/237,4.6%)及内镜老年组(4/93,4.3%),复发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后胆总管狭窄。结论:虽然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合并率更高、手术风险更高,但是LCBDE+LC对于治疗老年人群的胆总管结石与胆囊结石依然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李锦粱[8](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现以非常成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若遭遇困难手术致使中转开腹会无形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成本。通过收集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构建一种可以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的列线图,并通过病人临床资料对该列线图进行验证。为外科医生提供指导并提高诊疗效率,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的中转开腹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11-2018.11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73例,排除标准包括:(1)术中操作其他部位器官组织;(2)术中送检快速冰冻病理。按照3:1随机分为训练集580例与验证集193例。根据主观方式与客观方式对手术难度进行评估,将术者认为术中没有遇到技术困难的手术定义为标准手术,计算标准手术的平均时间并将其称为标准手术时间,将手术时间≥1.5倍标准手术时间或中转开腹的手术定义为有难度手术。训练集中128例为有难度手术并纳入手术困难组、剩余452例纳入手术简单组。记录两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是否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结果,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该模型于训练集与验证集中预测手术难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基于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R语言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的列线图,于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进行内、外部验证,记录两次验证的一致性指数(C-index),绘制校正曲线。结果:年龄偏大、1周内存在腹痛症状、纤维蛋白原升高、胆囊长径及壁厚增加、结石位于胆囊颈部、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训练集中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手术难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包含各独立危险因素的对应分数,通过总分评价患者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难度。该列线图训练集内部验证得到C-index为0.796,验证集外部验证得到C-index为0.809,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校正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结论:通过收集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成功建立一种可以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可以对手术难度进行良好的预测。对于本列线图评分较高的患者,提前规划手术方案或将患者转至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降低中转开腹率。
左钢钢[9](2020)在《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AC)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时机。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唐山工人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2例),其中85例患者在PTGBD后又接受了LC治疗,在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54例患者在PTGBD后512天内接受LC(平均时间7天),为早期手术组;31例患者于66100天内行LC(平均时间79天),为延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人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分级:28例“+”,26例“++”;延期手术组26例“-”,5例“+”,两组比较,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高于延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分级:48例“-”,6例“+”;延期手术组1例“-”,12例“+”,18例“++”,两组比较,延期手术组患者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高于早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46.9±9.3)min较延期手术组(75.6±9.0)min短(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1.1±9.3)ml较延期手术组(12.5±6.4)ml多(P<0.01);两组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情况;早期手术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延期手术组术后胆漏1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P=0.13);早期手术组患者的人均住院日(13.6±2.7)d短于延期手术组(16.7±2.7)d(P<0.01);早期手术组人均住院费用为(2.6±0.49)万元,明显少于延期手术组(3.2±0.65)万元(P<0.01);早期手术组无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延期手术组脱管3例,堵塞1例(P=0.016)。结论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配合规范的内科治疗后炎症明显缓解。7天左右,患者即可行LC治疗,此时胆囊炎症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要病理变化,纤维化程度较低,组织松脆易于分离,手术难度相对较小。早期手术能使患者在一次住院周期内就能彻底治愈,避免了二次住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图5幅;表6个;参131篇。
高洋[10](2020)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对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阴性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患者和SIBO阳性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患者对熊去氧胆酸(UDCA)溶石及改善胆囊壁厚度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探究SIBO对UDCA在小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改变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提高UDCA对慢性胆囊炎伴胆结石患者的溶石及改善胆囊壁厚度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消化科确诊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8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要求在氢呼气试验检查前4周内未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乳果糖、制酸剂或影响胃肠动力药物;2周内未行灌肠术,无急性肠炎史;检查前24h禁食乳制品、豆制品、麦面制品、高纤维素蔬菜等产氢食品,并避免过饱食;检查前12h禁食、禁水;检查当日刷牙漱口,禁止吸烟(包括避免二手烟)。将所有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通过氢呼气试验分为SIBO阴性对照组42例和SIBO阳性治疗组44例。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有6例退出,其中SIBO阴性对照组2例,SIBO阳性治疗组4例。完成治疗随访共80例,SIBO阴性对照组和SIBO阳性治疗组各40例。两组分别给于UDCA,10mg/kg,每晚一次口服治疗。口服治疗6个月后,由初诊超声科医师行腹部彩超检查,记录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结石直径、数目及胆囊壁厚度的变化。结果:1.随访6个月,SIBO阴性对照组胆囊结石显效率为42.5%,SIBO阳性治疗组胆囊结石显效率为20%,SIBO阴性对照组临床溶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SIBO阳性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6个月,SIBO阴性对照组胆囊结石有效率为67.5%,SIBO阳性治疗组胆囊结石有效率为45%,SIBO阴性对照组临床溶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SIBO阳性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6个月,SIBO阴性对照组胆囊壁厚度为2.77±0.4mm,较治疗前胆囊壁厚度3.74±0.36mm明显好转,SIBO阴性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t-test),t=132.46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SIBO阳性治疗组胆囊壁厚度为3.18±0.55mm,较治疗前厚度3.75±0.41mm好转,SIBO阳性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t-test),t=24.9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IBO阴性对照组治疗前胆囊壁厚度(3.74±0.36mm)与SIBO阳性治疗组治疗前胆囊壁厚度(3.75±0.41mm)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 t-test),t=0.029,P>0.05,无统计学差异;SIBO阴性对照组治疗后胆囊壁厚度(2.77±0.4mm)与SIBO阳性治疗组治疗后胆囊壁厚度(3.18±0.55mm)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 t-test),t=3.73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SIBO阴性对照组和SIBO阳性治疗组多次组内及组间比较可以得出:SIBO阴性对照组在口服UDCA治疗6个月后,胆囊壁厚度(2.77±0.4mm)的改善程度上明显优于SIBO阳性治疗组胆囊壁厚度(3.18±0.55mm)(t=3.735,P<0.05)。结论:SIBO可以减少UDCA在小肠的吸收利用,降低UDCA对于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二、慢性化脓性胆囊炎致胆囊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化脓性胆囊炎致胆囊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循“A-B-D”路径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常规路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和坏疽性胆囊炎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手术方式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重要声明 |
(3)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病例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3.3 安全性评价 |
4.研究结论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
1.1 胆囊的解剖与生理 |
1.2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 |
1.3 急性胆囊炎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
1.4 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分型与并发症 |
1.5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6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
2.中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
2.1 中医对胆的认识 |
2.2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型 |
2.3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
2.4 自拟清胆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VAS评分 |
附录3.中医症候积分量化标准 |
附录4.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rizzi综合症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术前T细胞亚群、NLR与PLR在预测胆囊炎严重程度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临床病例特点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与胆囊炎关系 |
3.1.1 性别、年龄与急、慢性胆囊炎关系 |
3.2 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LR、PLR与胆囊炎关系 |
3.2.1 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与急、慢性胆囊炎关系 |
3.2.2 术前NLR、PLR与急、慢性胆囊炎关系 |
3.2.3 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NLR、PLR与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及坏疽性胆囊炎关系 |
3.3 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与NLR、PLR的相关性 |
3.4 术前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LR、PLR与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天数的相关性 |
3.5 术前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及NLR、PLR对坏疽性胆囊炎的预测 |
3.6 术前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及NLR、PLR对化脓性胆囊炎的预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NLR及T细胞免疫与胆囊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6)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33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实验室检查 |
2 结果 |
2.1 手术方式及术中所见 |
2.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3.1 发病机制 |
3.2术前诊断和治疗 |
3.3 病理检查 |
(7)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2 手术方法 |
2.1 LCBDE+LC |
2.2 ERCP/EST+LC |
3 观察指标 |
4.术后并发症定义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的比较 |
1.1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的比较 |
1.3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
1.4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1.5 腹腔镜老年组与腹腔镜非老年组随访情况的比较 |
2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的比较 |
2.1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术前症状与检验结果的比较 |
2.3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
2.4 腹腔镜老年组与内镜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
2.5 患者术后随访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手术难度评估及分组 |
3 临床资料采集 |
4 分析方法 |
结果 |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手术难度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
4 列线图构建及验证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9)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设备资料 |
1.1.3 治疗方法 |
1.1.4 观察指标 |
1.1.5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1.2.2 术中情况比较 |
1.2.3 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3.1 PTGBD相关问题 |
1.3.1.1 PTGBD的时机 |
1.3.1.2 PTGBD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1.3.1.3 PTGBD时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
1.3.1.4 PTGBD的拔管指征 |
1.3.2 PTGBD后LC手术时机的选择 |
1.3.3 胆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
1.3.3.1 胆管损伤的因素 |
1.3.3.2 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
1.3.4 血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
1.3.4.1 血管损伤的因素 |
1.3.4.2 血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
1.3.5 注意事项及不足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胆囊炎的外科治疗 |
2.1 开腹胆囊切除术 |
2.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2.3 胆囊次全切术 |
2.4 胆囊造瘘术 |
2.5 保胆取石术 |
2.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ASA分级标准、CCI评分标准、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标准 |
附录 B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3版东京指南) |
附录 C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8版东京指南)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对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组名单 |
个人简历 |
四、慢性化脓性胆囊炎致胆囊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循“A-B-D”路径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常规路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和坏疽性胆囊炎的对比研究[J]. 蒋康怡,高峰畏,雷泽华,谢青云,赵欣,乌建平,付金强,杜波,王志旭,龚杰,薛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2
- [2]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42例临床诊疗分析[J]. 林建华,池出淮,王继生,周斌.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06)
- [3]自拟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 李攀.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D]. 马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术前T细胞亚群、NLR与PLR在预测胆囊炎严重程度中的临床意义[D]. 关东耀. 延边大学, 2020(05)
- [6]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33例诊治分析[J]. 杨玉权,王小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0(03)
- [7]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D]. 马浩越. 青岛大学, 2020(01)
-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D]. 李锦粱. 青岛大学, 2020
- [9]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D]. 左钢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对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D]. 高洋.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