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ezier曲面的适应性细分和三角形化的四叉树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付德亮[1](2013)在《激光加工运动控制及数控编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加工由于其加工材料的广泛性,在保证加工高效率的同时,加工精度也很高,在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等领域用来加工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目前,数控激光加工技术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组合化等方向发展。我国的激光加工技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精度的激光加工技术方面对我国进行了长时间的封锁。借鉴当前我国数控机床加工系统的控制模式,开发高性能的数控激光加工系统,有助于推动我国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对实验室一台激光加工机床的改造,研究激光加工中激光束的运动轨迹以及后处理。改造后的机床采用200M数控系统,介绍了数控系统安装时的注意事项。由于数控系统改造后能够实现三轴联动,阐述了系统内三个运动轴的参数设置。分析了该系统与X、Y、Z三轴的驱动器的连接及信号和D306N型驱动器的拨码开关的设置。通过对影响激光淬火、激光切割和激光熔覆的加工效果的工艺参数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基本相同,分别是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和扫描速度。通过与普通数控铣床加工比较得知,它们的控制方式相似,只是激光加工时激光束不接触工件表面。在CAM软件中把铣刀直径设置成光斑直径,铣刀长度设为激光的离焦量。然后生成激光束的运动轨迹,通过CAM软件生成激光束运动轨迹的文件。通过对UG软件中自带的后处理生成机床专用的后处理文件过程的介绍,根据机床采用的的数控系统和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控程序的格式,在后处理软件中对机床的参数、程序、NC程序格式进行设置,生成三轴联动的数控机床的后处理器。利用生成的专用后处理器对一个零件的刀轨文件进行后处理,生成加工的NC程序。最后通过UG上面的ISV仿真模块对机床加工过程进行模拟,验证其加工路径是否合理。
刘超[2](2009)在《基于点云数据的人体头发的三维重建》文中认为本文结合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原型技术在组织器官数学化修复中的应用”,深入的研究了散乱点云采集、预处理及自由曲面重构技术。基于节点参数校正的NURBS四边域曲面重构方法的提出,大大提高了产品模型重构的速度和精度,减少后处理的难度,增强了重构模型的可操作性,缩短产品模型重建的生命周期。依照自己研究改进的NURBS曲线曲面重构算法,以Windows Vista为开发平台,以Visual C++6.0为开发环境, MFC为基础,并结合OpenGL开发三维图形重构系统,生成NURBS曲面模型。并通过与Geomagic Studio 9.0软件重构的模型进行对比,判断NURBS曲面模型的准确和可操作性。基于节点参数校正的NURBS四边域曲面重构算法使网络划分能够更好地适应曲面的曲率变化特性,这在进行曲面的应力分析和功能测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数控加工和快速成型工艺等后续加工带来极大的便利。
王海南[3](2008)在《逆向工程技术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逆向工程(RE)又称为反求工程或反向工程,是以实物样件为基础,通过现代三维数字化设备获取样件的三维几何信息并将其重构成CAD曲面模型和实体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加工出产品的一种先进技术;逆向工程以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品原型和实物模型来制造产品,除实现对原型的仿制外,通过重构产品零件的CAD模型,在探寻和了解原设计的基础上,可实现原型的修改和再设计,以达到设计创新和产品开发的目的。逆向工程的应用不但提高了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精度,而且缩短了产品的试制周期,降低了成本。目前,逆向工程广泛应用于制造领域的各个行业,成为吸收和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论文以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研究课题为背景,综合分析了文物保护的要求和逆向工程技术的特点,对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文物的保护方法进行了逆向工程应用研究,并以两件布依族陶器文物及两面木质地戏面具的保护为例,探讨逆向工程技术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中应用研究的方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文物样件的数字化。根据文物外形特点,对逆向工程中的三维数字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比,结合文物样件逆向要求采集方法简单、采集成本低、精度高、易处理等原则,选用激光三角法对其进行数据测量。2.文物点云数据处理。分析对比了点云数据处理中的各种方法,优选三点对齐、交互式滤波和基于三角面片的数据精简方法对文物点云数据进行多视点云对齐、噪声去除及数据精简,并通过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实现。3.文物曲面重建。研究分析了曲面造型中常用的曲面重建方法和文物外形曲面的特征,结合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中曲面造型的功能特点,采用曲面重建广泛应用的NURBS曲面方法对文物的三维曲面进行重建。4.重构的文物曲面评估。从文物保护的要求及文物曲面特征出发,将重构的文物CAD模型曲面与其点云数据对比进行误差分析,对曲面重建的精度进行评价,以验证曲面重构的准确性和模型优化的效果。5.文物曲面的三维CAD实体模型重建。采用实体造型中广泛应用的三维造型软件Solidworks对文物曲面进行CAD实体建模,并对模型的局部特征进行适当的再设计,以实现文物实体模型的优化与完善。
许建中[4](2007)在《虚拟战场环境的三维地形构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战场都是由一定的时间、空间和作战单元构成的。虚拟三维地形做为空间的构成是虚拟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战争,特别是精确打击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构建逼真可信的虚拟三维地形,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重点对构建虚拟三维地形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实现。三维地形构建的技术产生了很多算法,几个主要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地形建模、地形模型的简化、地形多分辨率模型和地形真实感绘制。本文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本文提出了一套从源地图进行数据采集生成三维地形场景的整个实现思路和方法。从数据来源到数据组织,再到地形地物数据采集、三维地形地物构建及真实感渲染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相关技术和细节描述。对实现的某些细节进行了多方案同步描述,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和算法加以实现。其次,在构建三角网时,对无约束的渐次插入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进行了改良,通过对传统的LOP(Local Optimization Procedure)方法进行了改正,提高了算法在工程实现中的速度,并在改良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约束线段的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此外,设计和实现了一个三维地形生成系统,对该系统的功能和设计结构进行了简要的描述,给出了系统中各种数据(地形图元数据、地物图元数据、三维场景数据及导出数据)处理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图。本文的创新点:1、通过对传统LOP算法的改正,实现对渐次插入Delaunay拆分方法的改良。Lawson的LOP方法希望插入的点尽量靠近三角形的重心,所以基本都对待插入点进行排序优化,且只考虑插入点与被插入三角形及与邻近三角形之间的空间关系。改进后的LOP方法在待拆三角形插入新点后产生三角边变化的基础上,对每个交换了对角线而形成的三角形再迭代运用Delaunay法则由里向外更新邻接三角形,提高了构建效率,改进的LOP算法对待插入点没有位置要求,即使插入点落在三角形的边界上亦可通过向周围三角形的扩散调整而很好的融入三角网中。改进算法对数据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能有效地提高LOP算法的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算法的速度。2、给出了一种有线段约束条件下的Delaunay三角拆分算法。根据前述改良的算法,进一步加入地质边沿等线段约束条件,构造了有线段约束条件下的Delaunay三角拆分算法。本算法容许约束线段做为集合存在,这些线段集合可组合形成其它几何形状的约束条件集。该算法容易理解和实现,且实现效果满足要求。
郝跃宏[5](2007)在《基于四叉树法和波前法的混合网格划分算法的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网格生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计算力学、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等工程领域,成为解决数值解析与模拟等复杂问题的强有力手段。本文对网格生成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对现有曲面网格划分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主要分析探讨了映射法、Delaunay三角剖分法、铺砌法、四叉树法、波前法和三角合成法等常用算法。将四叉树法、波前法和三角合成法相结合,在映射法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网格划分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裁剪曲面边界离散成多边形,然后使用四叉树法对待划分裁剪参数曲面按细分要求进行递归分解,最终生成规则的栅格点,再利用波前法的原理生成三角形网格,通过三角合成法生成三角形与四边形混合网格。针对网格划分算法的具体实现细节,采用了一些可以增强算法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算法效率的措施。在上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该曲面自动网格划分算法成功应用于板料成形模拟的CAE软件中,该算法具有自适应能力强,网格生成速度快,稳定可靠等优点。
曹新明[6](2005)在《反求工程中散乱数据拓扑和三角曲面重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曲面重构是逆向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散乱数据曲面重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散乱数据的预处理、三角化、曲面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三角网格模型的简化技术: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控制简化精度的三角网格模型简化算法。该算法基于删除边单元操作,通过合理选择表征网格模型细节的检测点集及建立删除边的优先队列,使简化三角网格模型既保留了初始三角网格模型的细节特征,又有较大的压缩比例。散乱数据的空间三角化:研究了散乱数据的空间网格剖分和空间网格综合优化两个问题。网格剖分是采用网格前沿技术直接在三维空间进行,它由初始三角形的边界开始,依据散乱数据点的分布不断扩展边界环,直至其封闭为止。而综合优化则是从网格的形状和形态两个方面,对初始网格进行优化以得到两者俱佳的三角网格。基于拟和理论的曲面重构:这种方法要求生成的曲面严格通过简化后的三角网格中的顶点,同时,这些曲面要能够尽量地靠近被简化掉的数据顶点。具体的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拟合条件下的三角域曲面边界线的确定,本文经过推演给出了求解方程组;二是对耦合参数的确定;三是在考虑相邻两片三角域曲面连续性的同时将拟合的规则纳入,给出了求解方程组以达到G 1连续。
常素萍[7](2004)在《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中基于STL网格缺陷修复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板料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能够对板料成形过程中的塑性变形、微观组织的变化和材料破坏机理进行有效的分析,优化和改善模具设计和工艺过程,缩短模具的设计和加工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模具的加工质量,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板料加工领域。论文根据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的要求,对模拟的前置处理,有限元分析和后置处理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有限元前置处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前置处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以及有限元分析对网格的基本要求。针对板料成形过程有限元模拟前处理中数据模型建立时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有限元前置处理中数据结构的处理。前置处理中的网格模型作为有限元模拟分析的前提,网格质量对计算结果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论文介绍了网格模型建立的原则及网格划分技术,以STL文件格式为基础,建立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的网格模型。论文主要针对有限元前置处理系统中网格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重点分析了STL文件中的复杂网格缺陷的修复。网格缺陷的存在影响后续的有限元计算,一般的有限元模拟软件只能对简单的缺陷进行手工修复。论文通过分析STL文件中一些典型网格拓扑结构缺陷的具体特征,提出了正常网格造型的判别准则和确定边界的算法,针对STL文件中网格造型的不同拓扑结构错误的自动识别和修复算法,实现对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前置处理系统对网格模型的修复。
吴光琳,林建平,李从心,阮雪榆[8](2002)在《参数曲面的快速实时插补》文中认为提出了一种参数曲面的快速实时插补算法。该方法由离散化的三角平面片与行切平面的截交线判断并计算插补周期内的进给量,并据此得出初始插补点。该方法大大缩短了参数曲面实时插补的时间,明显提高了插补的效率。
吴光琳,林建平,李从心,阮雪榆[9](2001)在《数控加工中组合曲面的离散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了一种组合曲面的离散化方法 ,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数控加工的特点和要求 ,在满足数控加工精度的情况下尽量简化离散算法以提高组合曲面离散的效率 ,从而为数控加工组合曲面的实时插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王洪亮,王小椿[10](2001)在《任意曲面离散求交的投影算法及其实现》文中提出提出一种任意曲面离散求交的投影算法。曲面首先被离散为一系列三角形平面子面片 ,然后将这些平面三角形面元分别投影到正投影面和水平投影面上 ,再将得到的两个投影映射到二维空间。在二维空间 ,求出两相交三角形的交线段 ,其集合就是两曲面交线的逼近。在详细描述算法原理后 ,给出了算法的实现步骤
二、Bezier曲面的适应性细分和三角形化的四叉树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ezier曲面的适应性细分和三角形化的四叉树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加工运动控制及数控编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的来源 |
1.2.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数控激光加工机床的现状 |
1.3.1 数控激光加工机床的结构 |
1.3.2 激光切割 |
1.3.3 激光熔覆 |
1.3.4 激光淬火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本论文的主要结构 |
2. 数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
2.1 系统控制单元 |
2.2 系统的供电和接地 |
2.2.1 系统供电 |
2.2.2 接地 |
2.2.3 信号屏蔽线 |
2.3 人机界面的控制单元 |
2.4 电机驱动单元 |
2.4.1 伺服驱动器 |
2.4.2 数控系统与伺服驱动器的连接 |
2.5 数控系统参数的设置 |
2.6 本章小结 |
3.激光表面加工激光束运动轨迹的控制研究 |
3.1 激光加工工艺参数的控制及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
3.1.1 工艺参数对激光淬火的影响 |
3.1.2 工艺参数对激光切割的影响 |
3.1.3 工艺参数对激光熔覆的影响 |
3.2 激光加工的运动原理 |
3.3 激光加工运动轨迹的控制 |
3.3.1 激光加工运动轨迹的特点 |
3.3.2 工作坐标系的找正 |
3.3.3 激光束的设定 |
3.3.4 激光束路径的生成 |
3.4 复杂曲面的激光加工中激光束的路径分析 |
3.5 激光加工轨迹的生成原理 |
3.6 本章小结 |
4. UG∕Post 在三轴联动数控激光加工中的开发应用 |
4.1 三轴数控机床激光束位置的求解 |
4.1.1 基本原理 |
4.1.2 计算步骤 |
4.2 后置处理任务流程 |
4.2.1 非线性运动误差的校核与处理 |
4.2.2 进给速度的校核与修正 |
4.3 UG∕Post Builder 在三轴数控激光加工中的应用 |
4.3.1 三轴联动数控加工的 UG 后处理模块生成过程 |
4.3.2 三轴数控机床加工的 UG 后处理过程 |
4.4 三轴联动数控激光机床的后处理实例 |
4.4.1 基于 UG∕Post Builder 开发的后置处理器 |
4.4.2 后处理器的应用 |
4.5 数控激光加工机床的 ISV 仿真 |
4.5.1 定义机床装配模型 |
4.5.2 定义运动学模型 |
4.5.3 定义机床运动控制器和机床的运动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点云数据的人体头发的三维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曲面重构技术的研究概述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据采集 |
2.1 三维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及获取方法 |
2.1.1 三维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 |
2.1.2 三维信息获取方法 |
2.2 3DSS 系列三维扫描仪简述 |
2.2.1 系统原理 |
2.2.2 系统构成 |
2.2.3 单目3DSS 的性能指标 |
2.3 实验操作的基本流程 |
2.3.1 单目3DSS 系统基本操作 |
2.3.2 扫描前处置 |
2.3.3 扫描操作 |
2.4 获取头发的点云数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点云预处理 |
3.1 点云数据分析 |
3.2 点云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
3.2.1 点云数据的平滑 |
3.2.2 点云数据的精简 |
3.3 点云数据的平滑 |
3.3.1 游离点去除方法研究 |
3.3.2 减小噪声方法研究 |
3.4 点云数据的精简 |
3.4.1 曲面曲率的理论知识 |
3.4.2 基于曲率精简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曲面重构方法 |
4.1 曲面重构的基本理论 |
4.2 逆向工程中的曲面重构方法 |
4.2.1 以 NURBS 曲面为基础的四边域曲面重构方法 |
4.2.2 以三角 Bezier 曲面为基础的三边域曲面重构方法 |
4.3 NURBS 曲线曲面 |
4.3.1 NURBS 曲线曲面的定义 |
4.3.2 节点参数校正的 NURBS 曲线插值 |
4.3.3 节点参数校正的 NURBS 曲面插值 |
4.4 Bezier 曲线曲面 |
4.4.1 Bezier 曲线曲面的定义 |
4.4.2 Bezier 曲线拟合 |
4.4.3 Bezier 曲面拟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对比分析 |
5.1 NURBS 曲面重构 |
5.1.1 系统的开发平台与图形技术支撑 |
5.1.2 NURBS 曲面重构实例 |
5.2 Bezier 曲面重构 |
5.2.1 软件支撑 |
5.2.2 Bezier 曲面重构实例 |
5.3 原型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3)逆向工程技术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逆向工程概述 |
1.1.1 逆向工程产生的背景 |
1.1.2 逆向工程的基本概念 |
1.1.3 逆向工程系统基本结构 |
1.1.4 逆向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1.2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1.2.1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 |
1.2.2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物样件点云数据的采集 |
2.1 数据采集的原则 |
2.2 数据采集的方法比较 |
2.2.1 接触式测量法 |
2.2.2 非接触式测量法 |
2.2.3 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量的优缺点及几种测量方式的比较 |
2.3 三维测量方法分析 |
2.3.1 复杂曲面产品的特点 |
2.3.2 所选文物测量方法策略 |
2.3.3 文物测量方法的选择 |
2.4 文物的数据采集 |
2.4.1 所选的测量仪器 |
2.4.2 数据的采集 |
第三章 文物点云数据的处理 |
3.1 点云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技术 |
3.1.1 坐标变换 |
3.1.2 数据对齐 |
3.1.3 数据滤波 |
3.1.4 特征提取 |
3.1.5 数据精简 |
3.1.6 数据分割 |
3.2 文物点云数据处理选用的软件 |
3.2.1 目前几种流行的逆向软件介绍 |
3.2.2 本课题研究软件的选用 |
3.3 文物点云数据处理的过程 |
3.3.1 对点云的质量和数量的处理——Point Phase |
3.3.2 对点云的质量和数量的处理——Wrap Phase |
3.3.3 对点云的质量和数量的处理——Polygon Phase |
第四章 文物的曲面重构 |
4.1 曲面重构基本概念 |
4.2 曲面重构理论基础及基本技术 |
4.2.1 几种基本曲面的介绍 |
4.2.2 曲面拟合技术 |
4.2.3 逆向工程中曲面重构技术 |
4.2.4 CAD建模过程中曲面重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 文物曲面重构的过程 |
4.3.1 文物曲面重建的特点 |
4.3.2 文物曲面重构的过程 |
第五章 重构的文物曲面模型评价 |
5.1 重建曲面模型的精度和光顺度评价方法概述 |
5.2 重构曲面的模型评价 |
5.2.1 文物曲面模型的精度评价 |
5.2.2 重构的文物曲面模型的光顺度评价 |
5.3 控制误差和提高精度的策略 |
第六章 文物CAD实体模型重建 |
6.1 概述 |
6.2 实体建模过程 |
6.2.1 建模软件的选用 |
6.2.2 建模过程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 |
(4)虚拟战场环境的三维地形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三维地形构建的研究现状 |
1.2.1 地形建模技术 |
1.2.2 地形模型简化技术 |
1.2.3 多分辨率地形模型数据组织 |
1.2.4 地形的真实感绘制 |
1.3 虚拟战场环境下三维地形构建特点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地形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
2.1 地形原始数据的采集 |
2.2 地形数据高程模型 |
2.2.1 高程数据的获取方式 |
2.2.2 几种方式的使用时机 |
2.3 地形数据的预处理 |
2.3.1 地图的初始信息设定 |
2.3.2 各种高程数据的预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维地形的构建 |
3.1 采样数据的DELAUNAY 三角拆分法 |
3.2 无约束DELAUNAY 三角拆分法的改良 |
3.2.1 改良算法过程 |
3.2.2 LOP 核心算法的改进 |
3.2.3 算法的分析与效果 |
3.3 基于改良算法的有约束加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地形绘制 |
4.1 地形纹理贴图 |
4.1.1 全纹理贴图 |
4.1.2 Tile 纹理贴图 |
4.2 地物系统与战场特效 |
4.2.1 植被系统的渲染 |
4.2.2 其它地物的渲染 |
4.2.3 战场特效 |
4.3 提高地形渲染效率算法 |
4.3.1 LOD 方法 |
4.3.2 基于视点的剔除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与介绍 |
5.1 系统结构及功能 |
5.2 系统数据处理 |
5.3 系统的扩展考虑 |
第6章 总 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5)基于四叉树法和波前法的混合网格划分算法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网格生成技术的工程背景 |
1.3 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历史 |
1.4 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选题依据及章节安排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复杂曲面的常用网格生成算法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要求及质量评价 |
2.2.1 有限元网格划分要求 |
2.2.2 网格质量评价 |
2.3 曲线曲面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
2.4 曲面网格生成的常用算法及其优缺点 |
2.4.1 映射法 |
2.4.2 Delaunay 三角剖分法 |
2.4.3 铺砌法(Paving) |
2.4.4 四叉树法 |
2.4.5 波前法(AFT) |
2.4.6 三角合成法 |
2.5 常用网格生成算法综合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四叉树法与波前法的混合网格划分算法 |
3.1 引言 |
3.2 算法基础 |
3.3 算法设计 |
3.4 曲面边界的离散 |
3.4.1 环方向的确定 |
3.4.2 曲线离散算法 |
3.5 单张曲面的网格划分 |
3.5.1 曲面网格的细分 |
3.5.2 曲面离散数据点的处理 |
3.5.3 三角形单元的生成 |
3.5.4 四边形单元的生成 |
3.5.5 算法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算法实现的关键技术及其软件开发 |
4.1 引言 |
4.2 网格划分中的数据结构 |
4.3 曲面之间的拓扑关系 |
4.3.1 实体模型的表示方法 |
4.3.2 边界表示法常用的数据结构 |
4.4 网格优化 |
4.5 系统开发 |
4.5.1 OpenGL 概述 |
4.5.2 OpenGL 的工作原理 |
4.5.3 OpenGL 的主要功能 |
4.5.4 用户界面开发工具-FLTK |
4.6 算法的优点和缺点 |
4.7 应用实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6)反求工程中散乱数据拓扑和三角曲面重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样件表面数据获取技术 |
1.2.2 三角网格模型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 |
1.2.2 曲面重构技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反求工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数据获取 |
2.2.1 测量方法 |
2.2.2 数据补偿 |
2.2.3 噪声过滤 |
2.3 数据形态与拓扑建立 |
2.3.1 测量数据的输出形式 |
2.3.2 散乱数据规则化 |
2.4 数据分区 |
2.4.1 数据分区的意义 |
2.4.2 数据分区方法 |
2.5 曲面重构 |
2.5.1 NURBS曲线曲面的描述 |
2.5.2 参数曲面拟合 |
2.5.2.1 数据点的参数化 |
2.5.2.2 拟和方法 |
2.6 反求工程中的其它方法 |
2.6.1 基于层切数据的模型重构 |
2.6.2 基于特征的模型重构 |
2.6.3 基于自由变形的模型重构 |
2.7 小结 |
第3章 散乱数据的空间三角化 |
3.1 三角化方法分类 |
3.1.1 按剖分对象分类 |
3.1.2 按算法原理分类 |
3.2 三角网格剖分综述 |
3.2.1 经典Delaunay三角化算法 |
3.2.1.1 Bowyer算法 |
3.2.1.2 Watson算法 |
3.2.1.3 四叉/八叉树方法 |
3.2.1.4 换边/面法 |
3.2.1.5 网格前沿法 |
3.2.2 散乱点集的三角剖分 |
3.2.2.1 2D散乱点集的三角剖分 |
3.2.2.2 3D散乱点集的三角剖分 |
3.2.2.3 散乱点集三角剖分存在的问题 |
3.3 3D散乱点集的空间三角剖分 |
3.3.1 基本定义 |
3.3.2 三角网格初始化 |
3.3.3 三角网格扩展 |
3.3.3.1 边界环扩展 |
3.3.3.2 边界环分裂 |
3.3.3.3 边界环融合 |
3.3.3.4 边界环封闭 |
3.3.3.5 部分主过程 |
3.4 空间网格综合优化 |
3.4.1 顶点优选法 |
3.4.2 网格自适应细分 |
3.4.3 应用实例与优化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角网格模型简化算法的研究及实现 |
4.1 检测点的选取 |
4.2 选择删除边的顺序 |
4.3 利用检测球判断某条边是否能被删除 |
4.4 点到三角片的距离 |
4.5 删除操作的合法性检查 |
4.5.1 奇异三角片的检查 |
4.5.2 法矢连续性检查 |
4.5.3 狭长三角片的检查 |
4.6 删除边单元操作 |
4.7 重新分配检测球 |
4.8 待删除边重新排序 |
4.9 删除三角片法 |
4.10 算法应用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拟合的空间几何连续三角域曲面造型 |
5.1 引言 |
5.2 Bernstein.Bezier三角域曲面 |
5.2.1 重心坐标 |
5.2.2 bernstein基和 B-B三角域曲面描述 |
5.2.3 de Casteljau递推算法与曲面分割 |
5.2.4 B-B三角曲面的升阶 |
5.3 参数曲面连续性 |
5.4 拟合准则下G~1连续的B-B三角曲面构造 |
5.4.1 网格顶点法矢和参数曲面方向导矢 |
5.4.2 三次 B-B三角曲面边界控制点的构成 |
5.4.3 B-B三角曲面间的G~1连续条件 |
5.4.4 耦合参数的确定 |
5.4.5 拟合条件下G~1连续的控制顶点求解 |
5.5 算法应用 |
5.5.1 数据结构 |
5.5.2 应用实例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中基于STL网格缺陷修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 论 |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板料成形过程分析的主要方法 |
1.3 板料成形有限元数值模拟的一般步骤 |
1.4 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技术的发展概况 |
1.5 有限元前置处理的研究概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节 |
2 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前置处理系统 |
2.1 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系统的分析 |
2.2 板料成形有限元前置处理分析 |
2.3 前置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 |
2.4 前置处理系统数据的设计和组织 |
2.5 本章小结 |
3 板料有限元前置处理中网格模型的建立 |
3.1 网格模型对有限元分析计算的影响 |
3.2 网格模型建立的原则 |
3.3 网格自动划分技术 |
3.4 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 |
3.5 STL文件格式的网格模型 |
3.6 本章小节 |
4 有限元前置处理中网格缺陷的修复 |
4.1 网格模型文件的缺陷分析 |
4.2 简单缺陷的修复 |
4.3 单元边界信息的确定 |
4.4 网格拓扑结构的缺陷 |
4.5 网格拓扑结构中典型缺陷的分析 |
4.6 网格拓扑结构中缺陷的修复 |
4.7 网格结构优化 |
4.8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数控加工中组合曲面的离散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控加工中曲面离散化的特点 |
2 曲面离散过程中的平坦性检验 |
3 组合曲面中单张曲面的离散化 |
4 求解组合曲面间交线 |
5 组合曲面交线的处理 |
6 结束语 |
(10)任意曲面离散求交的投影算法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投影算法的原理 |
1.1 一条线与一个平面的贯点 |
1.2 两个三角形平面的交线 |
2.3. 两个三角形的交线段 |
2 算法描述 |
2.1 曲面三角化 |
2.2 坐标映射 |
2.3 相交三角形对测试 |
2.4 交线计算 |
3 算法实现 |
3.1 线面贯点算法 |
3.2 贯点测试算法 |
3.3 相交三角形对求交算法 |
4 结束语 |
四、Bezier曲面的适应性细分和三角形化的四叉树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加工运动控制及数控编程的研究[D]. 付德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2]基于点云数据的人体头发的三维重建[D]. 刘超. 吉林大学, 2009(08)
- [3]逆向工程技术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 王海南. 贵州大学, 2008(02)
- [4]虚拟战场环境的三维地形构建技术研究[D]. 许建中.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5]基于四叉树法和波前法的混合网格划分算法的研究和实现[D]. 郝跃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6]反求工程中散乱数据拓扑和三角曲面重建关键技术研究[D]. 曹新明. 湖南大学, 2005(02)
- [7]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中基于STL网格缺陷修复技术的研究[D]. 常素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8]参数曲面的快速实时插补[J]. 吴光琳,林建平,李从心,阮雪榆. 机械制造, 2002(01)
- [9]数控加工中组合曲面的离散化[J]. 吴光琳,林建平,李从心,阮雪榆. 模具工业, 2001(11)
- [10]任意曲面离散求交的投影算法及其实现[J]. 王洪亮,王小椿.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