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伟雪,孙恺荪[1](1983)在《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文中指出 从一九八○年五月至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合大队地应力分队,在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地区,以实测地应力工作为中心,进行了局部地应力场的初步研究工作。为配合这项研究,沿煤岭弧形断裂进行了试验性的岩组分析。在对煤岭弧形断裂较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布置在该断裂一定部位上岩组样品的显微组构分析、变形现象的观察,得出该断裂带内岩石的变形特点,对变形时岩石中主应力方位做出推断,并与该地区实测地应力的结果相比较,试图为该地区地应力场演化特点提供佐证。
程伟雪,孙恺荪[2](1983)在《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文中认为从一九八○年五月至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合大队地应力分队, 在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地区,以实测地应力工作为中心,进行了局部地应力场的初步研究工作。为配合这项研究,沿煤岭弧形断裂进行了试验性的岩组分析。在对煤岭弧形断裂较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布置在该断裂一定部位上岩组样品的显微组构分析、变形现象的观察,得出该断裂带内岩石的变形特点,对变形时岩石中主应力方
孙叶,王宗杰,沈士贞,田洪清,程伟雪,侯宗仁,杨建华,张景寿[3](1983)在《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局部地区边界条件、岩石力学性质或其它因素的改变和变化,当构造应力活动时,将引起局部应力场的出现。这些现象在构造模拟实验中经常可见,在力学理论上也认识一致,但在地质构造领域中实测和探讨局部地应力场的问题,国内则很少研究。我们这次在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实测和研究局部地应力场,是结合北京市地震地质会战工作需要而进行探索性工作的,并以期将来更好地为工程建设和找矿服务。在这次工作中得到陈庆宣先生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
孙叶,王宗杰,沈士贞,田洪清,程伟雪,侯宗仁,杨建华,张景寿[4](1983)在《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文中提出由于局部地区边界条件、岩石力学性质或其它因素的改变和变化,当构造应力活动时,将引起局部应力场的出现。这些现象在构造模拟实验中经常可见,在力学理论上也认识一致,但在地质构造领域中实测和探讨局部地应力场的问题,国内则很少研究。我们这次在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实测和研究局部地应力场,是结合北京市地震地质会战工作需要而进行探索性工作的,并以期将来更好地为工程建设和找矿服务。在这次工作中得到陈庆宣先生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
程伟雪,孙恺荪[5](1983)在《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一九八○年五月至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合大队地应力分队, 在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地区,以实测地应力工作为中心,进行了局部地应力场的初步研究工作。为配合这项研究,沿煤岭弧形断裂进行了试验性的岩组分析。在对煤岭弧形断裂较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布置在该断裂一定部位上岩组样品的显微组构分析、变形现象的观察,得出该断裂带内岩石的变形特点,对变形时岩石中主应力方
王士德,张之一,吴新国[6](1982)在《北京西山“八宝山断裂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探讨》文中认为 “八宝山断裂带”位于北京西山东南侧的山麓地带。它包括呈北东方向延伸、相邻且近于平行排列的八宝山一房山断层(F1)和黄庄一高丽营断层(F2)(见图1)。在“有关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的新资料”一文中曾做过综合简报(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第三期)。现就两条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中谬误难免,敬请指正。一“八宝山断裂带”研究历史概述早在二十年代,叶良辅和谢家荣等就开始研究这个“断裂带”。1935年,陈恺、
刘元章[7](2018)在《依据地热井资料探讨北京八宝山断裂北段的基本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地热井的地层资料,绘制了横穿八宝山断裂带北段的地质剖面图,对八宝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对几个地热钻孔的地层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中存在众多倾角不同、规模不一且相互错断的逆断层,反映出八宝山断裂受逆冲作用非常强烈,同时具有多期性;剖面中存在两条较大的断层,一条是八宝山断裂带的主断层,另一条是雾迷山组小断块被顶托至上部后所形成的次断层,在八宝山一带,次断层的上盘被推覆至主断层线之上将其掩盖,地表仅显示一条断层,即平常所说的八宝山断层,由此可见这并非八宝山断裂带的主断层,在研究及监测中应注意加以区分。此外,根据钻孔地层厚度资料估算,本段主断层倾角约为40°,最大切割深度约为5 000 m。根据地层切割与沉积关系,认为八宝山断裂带最终形成于中生代晚期。
张路锁[8](2010)在《河北省煤田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河北省煤田构造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动力学、煤田地质与煤炭资源勘查理论,以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为核心,深入分析区域构造格局及演化对煤田构造的控制作用,以煤田构造特征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河北省煤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案。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生产矿井调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测试分析方法,详细论述了各赋煤构造带煤田构造特征与成因演化机制,查明不同动力学背景下煤系变形的成因及特征差异,初步建立起河北省控煤构造样式的分类体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研究区煤系赋存的基本规律。以近年来地质与勘查成果为基础,运用区块预测方法对各赋煤构造带的煤炭资源潜力重新进行预测和潜力评价,为煤炭资源勘查提供依据。
赵占元,单文琅[9](1994)在《北京西山南大寨逆冲推覆构造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南大寨逆冲推覆构造,为推土机式的双重逆冲构造。它的主干逆冲断系及其间断夹块,一起构成背形叠置双冲式;主逆冲岩席及断夹块叠在一起形成推覆体堆,如同一个推土机沿底冲断面向前位移,致使主断面下盘出现由一系列次级逆冲断层域交织而围限的透镜状断片域,类似于推土机前侧的堆积区,称为前积带。南大寨逆冲推覆构造的这种总体结构特征,可以与Boyer和Elliott所提出的理想冲断带模型相对比。
张保民,程伟雪,苏岳鲁[10](1981)在《北京八宝山断裂的岩组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研究北京八宝山断裂的构造特征,沿断裂带以104米为间距布置了观测、采样点(磁家务,大灰厂,八宝山),用岩组分析的方法对岩石显微组构要素进行测量, 并对其岩组图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有关该断裂构造特征方面的信息。
二、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7)依据地热井资料探讨北京八宝山断裂北段的基本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区域构造概况 |
2 深层地质剖面与岩层接触关系分析 |
3 断裂特征分析 |
3.1 构造特征 |
3.2 成因与时代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8)河北省煤田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田地质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
1.2.2 河北省煤田地质研究和煤炭资源勘查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 |
2 河北省煤田构造特征与构造分区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1.1 内蒙古-燕山造山带 |
2.1.2 太行山构造带 |
2.2 深部构造特征 |
2.2.1 地球物理场特征 |
2.2.2 地壳岩石圈结构与多层次滑脱特征 |
2.3 区域构造演化历程 |
2.4 河北省赋煤构造单元分区 |
2.4.1 太行山东麓赋煤构造带(Ⅰ) |
2.4.2 河北平原赋煤构造带(Ⅱ) |
2.4.3 燕山南麓赋煤构造带(Ⅲ) |
2.4.4 华北北缘赋煤构造带(Ⅳ) |
2.4.5 冀北隆起赋煤构造带(Ⅴ) |
2.5 本章小结 |
3 太行山东麓赋煤构造带构造特征及赋煤规律 |
3.1 区域地质背景 |
3.2 基底及深部构造特征 |
3.3 邯郸-峰峰矿区构造特征 |
3.3.1 邯郸-峰峰矿区构造规律 |
3.3.2 地质构造发育的统计分析 |
3.4 构造成因与演化 |
3.4.1 显微构造分析和岩组分析 |
3.4.2 沉降史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分析 |
3.4.3 煤田构造形成与演化 |
3.5 邯郸-峰峰矿区构造模式 |
3.6 邯郸-峰峰矿区深部构造特征与找煤方向 |
3.6.1 深部构造特征 |
3.6.2 深部找煤方向 |
3.7 本章小结 |
4 河北平原赋煤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 |
4.1 区域地质概况 |
4.2 平原区构造格局与构造特征 |
4.2.1 平原区主要断裂 |
4.2.2 平原区构造单元 |
4.2.3 平原区构造特征 |
4.2.4 平原区构造组合及变形特征 |
4.3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C-P煤系变形的控制作用 |
4.3.1 石炭-二叠系中生代构造变形 |
4.3.2 石炭-二叠系新生代构造形成机制和动力学背景 |
4.3.3 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概述 |
4.4 煤系赋存有利区段(大城预测区)构造控制及勘查前景 |
4.4.1 平原区赋煤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
4.4.2 平原区煤层赋存状况 |
4.4.3 大城预测区煤炭资源勘查前景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燕山南麓赋煤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 |
5.1 区域地质背景 |
5.2 燕山南麓赋煤构造带构造分区 |
5.2.1 蓟玉开平赋煤构造亚带 |
5.2.2 蔚县赋煤构造亚带 |
5.3 蓟玉开平赋煤构造亚带构造特征 |
5.3.1 区域地质背景 |
5.3.2 东欢坨矿区构造及赋煤特征 |
5.4 蔚县赋煤构造亚带构造特征 |
5.4.1 区域构造特征及总体规律 |
5.4.2 聚煤期划分及古气候条件 |
5.4.3 中生代地层沉积与构造演化 |
5.4.4 蔚县煤田构造及赋煤规律 |
5.5 本章小结 |
6 华北北缘赋煤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 |
6.1 区域地质概况 |
6.2 华北北缘赋煤构造带构造分区 |
6.2.1 承德兴平赋煤构造亚带 |
6.2.2 宣下赋煤构造亚带 |
6.3 承德兴平赋煤构造亚带特征 |
6.3.1 含煤地层特征 |
6.3.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6.3.3 聚煤作用分析 |
6.4 宣下赋煤构造亚带特征 |
6.4.1 地层发育 |
6.4.2 构造特征 |
6.4.3 煤层与煤质 |
6.4.4 古构造应力场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冀北隆起赋煤构造带煤系变形特征及赋煤规律 |
7.1 主要煤田煤田地质特征 |
7.1.1 康保煤田 |
7.1.2 沽源煤田 |
7.2 康保煤田构造特征与聚煤规律 |
7.2.1 含煤地层概况 |
7.2.2 主要构造特征 |
7.2.3 控煤构造及构造演化 |
7.2.4 聚煤规律与找煤方向 |
7.3 本章小结 |
8 河北省煤田构造演化与控煤构造样式 |
8.1 河北省各聚煤期岩相及沉积古地理特征 |
8.1.1 中-晚石炭世含煤建造 |
8.1.2 早二叠世含煤建造 |
8.1.3 早侏罗世含煤建造 |
8.1.4 早白垩世含煤建造 |
8.1.5 古近纪含煤建造 |
8.2 河北省煤田构造格局形成与演化 |
8.2.1 石炭-二叠纪原型盆地形成构造背景 |
8.2.2 石炭-二叠系中新生代演化地球动力学背景 |
8.3 构造样式与控煤构造样式 |
8.3.1 挤压控煤构造样式 |
8.3.2 伸展控煤构造样式 |
8.3.3 走滑控煤构造样式 |
8.3.4 反转控煤构造样式 |
8.3.5 滑动控煤构造样式 |
8.4 本章小结 |
9 河北省煤炭资源特点分析与潜力评价 |
9.1 河北省煤炭资源特征 |
9.1.1 煤田类型及分布概况 |
9.1.2 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
9.1.3 煤炭资源探明程度 |
9.1.4 煤炭资源质量结构 |
9.2 河北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 |
9.2.1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9.2.2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9.3 河北省煤炭资源预测与潜力评价 |
9.3.1 煤炭资源预测 |
9.3.2 河北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J]. 程伟雪,孙恺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3(04)
- [2]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J]. 程伟雪,孙恺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3(00)
- [3]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J]. 孙叶,王宗杰,沈士贞,田洪清,程伟雪,侯宗仁,杨建华,张景寿.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1983(00)
- [4]北京八宝山断裂带煤岭弧形断裂附近局部地应力场[A]. 孙叶,王宗杰,沈士贞,田洪清,程伟雪,侯宗仁,杨建华,张景寿.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4), 1983
- [5]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A]. 程伟雪,孙恺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4), 1983
- [6]北京西山“八宝山断裂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探讨[J]. 王士德,张之一,吴新国.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82(Z1)
- [7]依据地热井资料探讨北京八宝山断裂北段的基本特点[J]. 刘元章. 地震学报, 2018(05)
- [8]河北省煤田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D]. 张路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9]北京西山南大寨逆冲推覆构造的初步研究[J]. 赵占元,单文琅.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4(05)
- [10]北京八宝山断裂的岩组分析[J]. 张保民,程伟雪,苏岳鲁.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