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防灾工作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田野[1](2021)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文中指出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然而,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气象灾害往往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降低作物产量并影响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变化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而为了让农业在我国正常发展,我国气象局需要做好工作。因此,农业气象服务分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气象防灾措施的研究将有助于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
周婕[2](2021)在《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气象服务不仅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在各行各业之中有着重要的前提保障,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及时且准确的气象服务直接会影响着农业的整体产能产量,对于农业领域的防灾减灾方面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比如冰雹、雷电、龙卷风之类的自然灾害,有着良好的预警作用,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水平能力。简述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有效应用。
和海霞,胡鑫伟[3](2021)在《美国自然灾害预警现状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减灾能力建设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增强抵御灾害能力、减少应急救援次数、降低生命财产损失。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所2018年研究表明,联邦政府在减灾上每多投入1美元,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就少支出6美元。自然灾害预警是减灾能力建设落实落细的重要抓手,能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灾害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信息,是预警响应工作的"发令枪",是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官翔飞[4](2021)在《高层建筑火灾致因因素及防火安全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高层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从高层建筑物易发火灾的特点及其起因分析研究,结合高层建筑特点提出了防火安全管理措施及对策。具体而言,包括高层建筑相关政策、初期设计、中期实施以及后期管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在高层建筑设计布局、加强疏散通道管理以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政办[2021]3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7月16日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岳磊,王志涛[6](2021)在《社区老龄化防灾安全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将会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社区改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社区的防灾安全适老化建设也凸显出必要性和重要性。老年人等防灾弱势群体,因为在生理功能,心理建设等方面的退化,导致在灾害信息收集、避难行为模式、灾害救援需求等多方面与常人大不相同,差异化的防灾需求与同质化的防灾建设导致了在灾害防治的全周期无法有效的保障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因此本文借鉴日本防灾社区适老化相关建设经验,从老龄化防灾法律保障、基层自主防护、社区长期照护及设施改造建设四方面入手,分析相关特点并总结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社区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方面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加强我国社区老龄化防灾安全建设提供借鉴。
耿博壕[7](2021)在《“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遭受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区域,面对各种灾害风险挑战,如何保障城市安全以及提升城市韧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人防规划是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将空袭打击作为灾害对象进行早期预判和谋划准备的一种规划工作,也是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人防规划一直面临着规划不成体系、管理手段不健全、实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人防规划工作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人防规划的所具备的韧性特征,识别影响人防规划体系的因素,运用韧性城市理论指导开展本研究。本论文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规划为例,探索建立省—州—县三级人防规划体系,并分别明确各级人防规划重点及主要框架内容。针对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城市建设等要求提出制度创新的方向,促进提升人防建设的实施效果。形成一个对上统筹战略引领,对下管控落实有效的人防规划体系。将促进解决当前人防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提升城市防护能力和综合韧性提供借鉴。
蔡洋[8](2020)在《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作为典型高气象敏感性行业之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从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切入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以南京市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不同气候变化影响因子对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影响旅游的三种极端天气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旅游应对极端天气的三种途径,实现了气候变化定量分析与旅游管理定性化归纳的对接。本文还构建了包括旅游、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在内的五维绿色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为分析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尝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1)基于灰色理论的研究表明,气温变化对南京市旅游业的影响程度最大,风速变化次之,降水变化再次之,相对湿度变化最小。气温、风速、降水、相对湿度变化与旅游业收入序列曲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7、0.97、0.52、0.76,与旅游业人数序列曲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为0.93、0.99、0.60、0.74。另一方面,剔除节假日后,人体舒适度指数和旅游人数存在协整关系。人体舒适度指数对旅游人数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印证了旅游业是高气象敏感性行业。(2)极端天气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不愿去”极端天气、“不能去”极端天气、“不敢去”极端天气。“不愿去”极端天气主要影响人体舒适度、“不能去”极端天气主要影响旅游交通、“不敢去”极端天气则属于剧烈的易导致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极端天气,对旅游景观、旅游设施和旅游者具有破坏性影响。(3)采用能源消费法对南京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发现,2006-2014年南京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由2006年的157.93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569.7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5.32%。并且同期南京市旅游业关联行业的碳排放量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南京市旅游业的碳排放主要是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旅游碳排放所带动的,并且其在南京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仍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4)构建了包括旅游、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在内的五维绿色旅游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据此对南京旅游业“绿度”进行了纵向和横向评价。纵向评价结果发现:2006-2016年南京旅游业绿色旅游综合程度持续增强,综合指数从2006年的0.17大幅上涨到2016年的0.82;横向评价结果发现:在国内40座旅游城市中,南京绿色旅游综合发展程度位列第16,排名位居中游偏上水平。基于南京旅游业的“绿度”评价结果,南京发展绿色旅游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同时进行:培育绿色理念,推行绿色标准,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经营。
姜浩[9](2020)在《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城市化、工业化高速推进,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极端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气象灾害不仅会给金融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剧烈冲击,而且会造成社会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威胁社会秩序稳定和地区公共安全。因此,提升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赢得时间,最大限度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已经迫在眉睫。事实证明,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原有的灾害预警和服务方式不足之处逐渐显现。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城市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为基础,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气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防灾减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当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措施有哪些问题和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气象科技竞争,应当如何抓住云计算、大数据高速发展有利契机推进城市防灾减灾智能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演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为例,立足实际,指出发展智慧气象是提升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能力的关键。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基础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智慧气象预警服务体系、系统以及移动APP的先进经验,结合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业务发展实际,从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强化部门间信息共用共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智慧气象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国内外其他城市开展智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汝男[10](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近几年发生的多次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将地震损失降至最低,我国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但目前尚属起步阶段,地震安全社区在我国的建设发展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社区的经济性因素。因此,本文基于工程经济基本原理,结合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地震安全社区的经济性评价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对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理念和特点进行初步介绍,并阐述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内容和标准以及技术途径,简单分析建设地震安全社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以工程经济评价、全寿命周期和成本效益分析理论为基础,对地震安全社区的经济性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在单个建筑经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内容和特点,遵循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和程序,构建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包括一个目标层,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十七个二级评价指标。然后,根据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地震安全社区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将直觉模糊理论引入层次分析法,即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计算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震安全社区的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客观评价地震安全社区的经济性水平,为地震安全社区经济性评价和项目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和理论依据,推动地震安全社区的发展建设。
二、做好防灾工作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防灾工作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提升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建设的重要性 |
1.1 加强气象灾害防治工作 |
1.2 促进可持续发展,预防气象灾害 |
1.3 建立气候灾害预防的好处 |
2 我国目前传统的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存在的不足 |
2.1 宣传引导作用不足 |
2.2 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
2.3 建设方法落后 |
3 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
3.1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 |
3.2 气象局相关政策和工作流程的改进 |
3加强气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
4.1 建立预警系统 |
4.1.1 干旱防御 |
4.1.2 风暴防御 |
4.1.3 雷电防御 |
4.1.4 冰雹预防 |
4.2 建立“三农”服务专项长效机制 |
4.2.1 加强基层气象设施建设 |
4.2.2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防御小组 |
4.2.3 气象服务站的设立 |
4.2.4 任命村级信息管理员 |
5 结语 |
(2)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农业气象灾害概述 |
2 气象服务的主要功能 |
3 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要点 |
3.1 预警能力 |
3.2 数据整理 |
3.3 灾害应急 |
3.4 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效果 |
4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作用的对策 |
4.1 设立完整的灾害天气预测系统 |
4.2 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体系 |
4.3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 |
5 结语 |
(3)美国自然灾害预警现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基本情况 |
业务特点 |
(一)两个转变 |
1. 从单灾种预警向综合预警转变 |
2. 从致灾因子预警逐渐向灾害影响预警转变 |
(二)三种机制 |
1. 中长期预警和短临预警有机协同 |
2. 中央和地方分级发布预警 |
3. 公众预警和专业预警分类发布 |
启示与借鉴 |
(4)高层建筑火灾致因因素及防火安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层建筑的火灾致因分析 |
1.1 火势蔓延影响因素 |
1.2 火灾疏散影响因素 |
1.3 消防救援过程因素 |
1.4 火灾概率影响因素 |
2 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现状 |
2.1 消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
2.2 设施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
2.3 工程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
2.4 安全管理需要进一步从严 |
2.5 消防材料需要进一步把控 |
3 试论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措施 |
3.1 科学合理做好日常监督管理 |
3.2 齐抓共管,建立多维监督机制 |
3.3 拓展渠道,规范材料购买途径 |
3.4 强化职责划分,优化技术手段 |
3.5 全面宣传树立现代消防意识 |
4 结语 |
(6)社区老龄化防灾安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社区老龄化防灾研究现状 |
1.1 社区防灾理念的发展 |
1.2 我国社区老龄化防灾研究 |
2 日本社区老龄化防灾经验借鉴 |
2.1 综合性的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
2.2 自主性的灾害救援互助措施 |
2.3 长期性的照护服务管理体制 |
2.4 精细化的适老化改造建设 |
3 日本社区老龄化防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3.1 完善老年人权益立法保障,构建综合性法律权益保障体系 |
3.2 综合养老市场化发展,构建全周期的长期照护体系 |
3.3 结合老旧社区改造,加快建设适老化安全保障设施 |
3.4 加强基层互助引导,建立社区自主防灾网络 |
3.4.1 改变传统宣传教育方式 |
3.4.2 灾害志愿团体专业化建设 |
3.4.3 建设老年人互助组织 |
4 结语 |
(7)“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灾害风险挑战 |
1.1.2 韧性城市建设成为趋势 |
1.1.3 韧性城市对人防规划体系的影响 |
1.2 概念界定 |
1.2.1 韧性理论的主要思想 |
1.2.2 韧性城市的概念 |
1.2.3 人防规划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选择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探索人防规划融入韧性城市研究 |
1.4.2 完善现行人防规划体系 |
1.4.3 促进健全人防建设管理制度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韧性城市的研究动态 |
1.5.2 人防规划体系的研究动态 |
1.5.3 以上研究综述对本研究的启示 |
1.6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韧性城市与人防规划的关系 |
2.1 现行人防规划体系的瓶颈 |
2.1.1 与各系统融合度不够 |
2.1.2 人防规划体系内部缺乏统筹 |
2.1.3 人防工程设施建设成效不显 |
2.1.4 人防管理制度落后 |
2.1.5 群众参与的忽视 |
2.2 韧性城市理念与人防规划体系的融合 |
2.2.1 人防规划中的社会韧性构建 |
2.2.2 人防规划中的工程韧性构建 |
2.2.3 人防规划中制度韧性构建 |
2.3 以韧性城市理论指导人防规划建设 |
2.3.1 稳健性 |
2.3.2 恢复性 |
2.3.3 适应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防规划体系的影响因素 |
3.1 战略防护背景 |
3.1.1 战略定位和规划要求 |
3.1.2 重要经济目标情况 |
3.2 城镇发展格局 |
3.2.1 城镇体系结构 |
3.2.2 地理区位及交通概况 |
3.2.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3.3 人防发展基础 |
3.3.1 现状人防工程及防护效能分析 |
3.3.2 城市人防适建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三级五类人防规划体系 |
4.1 省级人防综合防护体系规划 |
4.1.1 确定全省人防发展战略 |
4.1.2 划定省域整体防护格局 |
4.1.3 划分全省防护等级 |
4.1.4 确定省级及以上重要经济目标及协同防护 |
4.1.5 人防规划省级五类体系 |
4.1.6 制定各州(市)人防发展指引 |
4.1.7 制定省级保障措施 |
4.2 州(市)级人防防护体系规划 |
4.2.1 确定全州人防发展战略 |
4.2.2 划定州域整体防护格局 |
4.2.3 确定州市级及以上重要防护目标及防护方案 |
4.2.4 划分州域防护等级 |
4.2.5 州域协同防护 |
4.2.6 人防规划州级五类体系 |
4.2.7 制定各县市人防发展指引 |
4.3 县(市)级人防建设规划 |
4.3.1 划定城市整体防护格局 |
4.3.2 禄丰市五类人防体系规划 |
4.3.3 制定保障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人防规划 |
5.1 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融合 |
5.2 与城市应急防灾融合 |
5.2.1 与城市应急管理融合 |
5.2.2 人防设施平时利用引导 |
5.2.3 人防平时宣传教育 |
5.3 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融合 |
5.3.1 人防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的关系 |
5.3.2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 |
5.4 与城市平时建设相融合 |
5.4.1 人防建设与山地特色相结合 |
5.4.2 人防建设与城市发展阶段相融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引入韧性城市理念 |
6.2 构建三级五类人防规划体系 |
6.3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
6.4 完善人防管控制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表格索引 |
(8)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 南京气候概况 |
2.2.1 南京常规天气气候特征 |
2.2.2 南京极端天气气候特征 |
2.3 南京旅游业概况 |
2.3.1 南京旅游业资源状况 |
2.3.2 南京旅游业构成状况 |
2.3.3 南京旅游业发展状况 |
2.4 研究方法 |
2.4.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2.4.2 人体舒适度指数 |
2.4.3 生产函数法 |
2.4.4 内容分析法 |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
3.1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机理分析 |
3.1.1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基本途径 |
3.1.2 气候变化的天气气候表现对旅游业的基本影响机理 |
3.1.3 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基本机理 |
3.2 典型单气象因子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3.2.1 研究背景 |
3.2.2 典型单气象因子的选择依据 |
3.2.3 气温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3.2.4 降水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3.2.5 相对湿度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3.2.6 风速变化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3.3 气象指数(多气象因子)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3.3.1 研究背景 |
3.3.2 人体舒适度指数对南京旅游人数的影响 |
3.3.3 人体舒适度指数对南京旅游经济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极端天气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4.1 研究背景 |
4.1.1 “不愿去”类型极端天气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4.1.2 “不能去”类型极端天气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4.1.3 “不敢去”类型极端天气对南京旅游业的影响 |
4.2 案例分析 |
4.2.1 长江游轮沉船事件简介 |
4.2.2 长江游轮沉船事件原因分析 |
4.2.3 长江游轮沉船事件启示 |
4.3 政策分析(气象灾害的应对政策选择) |
4.3.1 气象灾害的应对政策概况 |
4.3.2 气象灾害的政策工具选择:以台风、暴雨灾害为例 |
4.3.3 气象灾害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
4.3.4 气象灾害政策工具选择的启示 |
4.4 南京旅游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路径及措施 |
4.4.1 加强灾前预防能力 |
4.4.2 加强灾时控制能力 |
4.4.3 加强灾后复产能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京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
5.1 南京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选择——低碳旅游 |
5.1.1 研究背景 |
5.1.2 低碳旅游的基本理论 |
5.1.3 低碳旅游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5.1.4 南京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特征分析 |
5.1.5 南京旅游业实现低碳旅游的途径 |
5.2 南京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选择——绿色旅游 |
5.2.1 研究背景 |
5.2.2 绿色旅游影响气候变化的作用机理 |
5.2.3 绿色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 |
5.2.4 南京旅游业“绿度”分析 |
5.2.5 南京发展绿色旅游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因“气”制宜打造旅游产业 |
6.2.2 遏止气候变暖发展低碳旅游 |
6.2.3 依据绿色理念谋划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暴雨灾害 |
2.1.2 气象灾害预警 |
2.1.3 公共气象服务 |
2.1.4 智慧气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现状 |
3.1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概况 |
3.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现状访谈与调查设计 |
3.2.1 对智慧气象业务系统建设相关负责人访谈设计 |
3.2.2 对政府部门问卷调查设计 |
3.2.3 对社会公众问卷调查设计 |
3.3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机构和职能 |
3.4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机制 |
3.4.1 政府主导机制建设情况 |
3.4.2 部门联动机制建设情况 |
3.4.3 社会参与机制建设情况 |
3.5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平台建设 |
3.5.1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系统总体框架 |
3.5.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已实现的平台功能 |
3.6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流程 |
3.6.1 暴雨灾害性天气会商流程 |
3.6.2 暴雨预警信号制作签发流程 |
3.6.3 暴雨预警信号制作服务流程 |
3.7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典型案例分析 |
3.7.1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概况 |
3.7.2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 |
3.7.3 基于智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应对 |
3.7.4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服务效果和社会评价情况 |
第四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气象灾害部门协作联动效率不高 |
4.1.2 气象预警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
4.1.3 智慧气象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
4.1.4 智慧气象公众认识程度较低 |
4.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 |
4.2.2 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4.2.3 智慧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
4.2.4 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
4.2.5 智慧气象建设宣传不到位 |
第五章 国内外智慧气象暴雨预警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
5.1 日本:全球智能气象业务系统 |
5.1.1 观测设备“现代化” |
5.1.2 暴雨预警服务“智能化” |
5.1.3 推进机制“协同化” |
5.2 美国:国家暴雨洪涝灾害预警服务系统 |
5.2.1 暴雨洪涝灾害实时预警系统 |
5.2.2 暴雨洪涝灾害精准服务系统 |
5.2.3 智能网络科普系统 |
5.3 贵州:“气象+大数据”助力防灾减灾 |
5.3.1 灾前:提高预防与研判能力 |
5.3.2 灾中:加强决策与救援力度 |
5.3.3 灾后:提升评估与分析效果 |
5.4 湖北:“e天气”APP |
5.5 对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发展的启示 |
5.5.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智慧气象发展 |
5.5.2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引入市场化机制 |
5.5.3 努力提升气象科技含量 |
5.5.4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准则 |
第六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优化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制定智慧气象科学发展规划 |
6.2 建立协同联动的智慧气象技术体系,强化部门间信息共用共享 |
6.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6.4 大力发展气象科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6.5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气象预警服务技术创新 |
6.6 扎实推进智慧气象宣传工作,发挥气象宣传工作的导向功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B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调查问卷(政府部门) |
附录C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调查问卷(社会公众)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件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地震安全社区防灾减灾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地震安全社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地震安全社区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技术路线 |
2 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和经济评价理论 |
2.1 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理念及特点 |
2.1.1 地震安全社区概念 |
2.1.2 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理念 |
2.1.3 地震安全社区特点 |
2.2 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的技术途径 |
2.2.1 基础隔震技术 |
2.2.2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 |
2.2.3 地震“安全岛” |
2.3 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内容及标准 |
2.3.1 地震安区社区建设内容 |
2.3.2 地震安全社区建设标准 |
2.4 建设地震安全社区的费用与效益分析 |
2.4.1 费用分析 |
2.4.2 效益分析 |
2.5 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理论基础 |
2.5.1 工程经济评价基础理论 |
2.5.2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5.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 |
3.3 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
3.3.2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3.3 经济评价指标的内涵分析 |
3.4 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方法选取及基本理论 |
3.4.1 选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2 经济评价方法的选取 |
3.5 构建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工程案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指标权重计算 |
4.3 综合评价计算 |
4.4 经济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判断矩阵专家打分表 |
附录2 定性指标等级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3 定性指标等级评价样本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做好防灾工作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措施[J]. 田野. 河北农机, 2021(12)
- [2]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 周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11)
- [3]美国自然灾害预警现状及启示[J]. 和海霞,胡鑫伟. 城市与减灾, 2021(06)
- [4]高层建筑火灾致因因素及防火安全探究[J]. 上官翔飞. 今日消防, 2021(10)
- [5]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6]社区老龄化防灾安全建设研究[A]. 岳磊,王志涛.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 2021
- [7]“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耿博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蔡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9]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D]. 姜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地震安全社区经济评价体系研究[D]. 孙汝男.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