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应电动势中的一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雨薇[1](2019)在《基于间接矢量控制的异步电机转矩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步电机因其可靠性高、成本低等优点在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矢量控制方案则因其优异的控制性能受到人们青睐。尽管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课题,但是各应用场合对驱动系统的转矩控制精度、运行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高性能矢量控制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为此,本文将从磁链观测、转子时间常数在线辨识、无速度传感器控制三个方向开展研究,以提高系统转矩控制精度和可靠性。电压模型是结构最简单的磁链观测器,但是存在众所周知的纯积分问题。尽管基于带通滤波器的改进方案可以有效滤除反感应电动势中的直流分量并抑制反感应电动势中的高频噪声,但是其动态性能仍有待提升。为此,本文将以复矢量分析方法阐述带通滤波器方案的演化过程,进而提出带通滤波器方案的优化实现策略及参数设计方法。最终,基于估计磁链构建转矩闭环控制,提高了系统转矩控制精度。电机定子电流和转子磁链的点乘值、转矩、d轴定子电压均可作为设定物理量来构成一个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MRAS),实现转子时间常数的在线辨识。但是辨识系统中比例积分调节器参数的选取缺乏理论依据,同时辨识系统的稳定性也需要深入分析。为此,本文提出通过修改传统转矩模型中参考转矩计算式进而构造一种改进转矩模型,以此避免错误平衡点问题。本文提出在传统d轴定子电压模型中引入定子频率和转矩电流信息以扩大辨识模型的有效作用区间。此外,分析了MRAS中比例积分调节器参数对三个辨识系统转子时间常数收敛动态过程的影响,这为调节器参数的优化选取提供了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用于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的dq旋转坐标系下的静态补偿电压模型存在固有的代数环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控制系统中引入一个低通滤波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选取不当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截止频率随转子角频率自适应变化的设计方案,避免了磁链崩溃的不稳定现象。此外,本文深入分析了定子电阻偏差对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翟瑶[2](2016)在《微型电涡流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涡流传感器是一种建立在电涡流效应原理上的传感器,这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非接触测量专用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主要用来测量探头和与被测物体之间的静态和动态距离,被测物体一般为导体,引起探头的一些电学参数发生变化,传感器的电子电路感应并处理该变化量,由此得到被测物体的位移量。除了距离之外,电涡流传感器还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物体表面为金属导体的厚度、应变、硬度等做种物理量,还能测量振动、转速、温度、速度、加速度等非电量,还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中的无损探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EMS微加工技术的微型电涡流传感器。这是一种基于平面线圈的电涡流传感器,其主要结构包含两个线圈,其中一个用以输入信号,产生交变磁场,称之为激励线圈;另一个线圈的两端会相应的产生感应电动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导电材料接近传感器,那么根据电涡流原理物体表面会有电涡流产生,造成能量损耗,从而影响感应电动势的值。基于这种检测原理所设计的微型电涡流传感器可以有效地检测距离、缺陷、材料等性质。接下来利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于可能影响传感器性能的参数进行了模拟仿真,并且结合MEMS加工工艺的条件和限制最后确定了传感器的线圈匝数、宽度、高度、间隔等具体结构参数。并且对所使用的MEMS加工工艺中光刻、电镀等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提高加工质量和成品率。在传感器加工过程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绝缘层材料的选择,绝缘层材料是填充电学结构之间的空间的材料,防止电学结构彼此连接,传统的微加工绝缘层材料有正光刻胶,SU-8光刻胶、二氧化硅等等,但是这些材料自身的缺点会限制传感器的性能,在这里我们研究了两种绝缘层材料:氮化铝改性水玻璃和聚酰亚胺,经过试验和比较,最终选择聚酰亚胺作为绝缘层。在完成传感器制作之后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传感器可以在超过1.5mm范围内有效测量与测试物体之间的距离,灵敏度达到20um,同时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十分接近。除此之外,也可以有效地检测物体上的缺陷以及区分不同材料。最后分析了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时所达到的温度,从而保证了传感器工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张转转[3](2020)在《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物理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物理思维障碍。教师语言是教学中最重要且占时最多的工具,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希望尝试从教师语言运用的角度找到克服学生思维障碍策略的突破口。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和语用学进行的文献梳理与理论研究。笔者以高中生产生物理思维障碍的原因为基础,对思维障碍进行了整合与分类,具体概括为十三类思维障碍。在语用学部分笔者主要是针对教师语言、语用和语用原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文献梳理。第二部分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笔者对应学生可能存在思维障碍,及以往调查高中生物理迷思概念的问卷和笔者实习期间批改的试题,编制了一套调查学生思维障碍的三阶测试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得到了学生存在的概率较大的五种思维障碍,分别是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形象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表征阶段的片面性思维障碍和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并通过每个测试题进一步对这五大类思维障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笔者采用访谈法,对出现以上五大思维障碍的学生和有经验的教师,针对“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这一主题进行了访谈。第三部分笔者尝试从教师语用的视角下提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策略,分别是巧用语言的侧重表达,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克服形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严格语言的逻辑性,克服抽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合理利用语音要素和语言形式,克服学生片面性造成的思维障碍;利用诘问语句,克服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这五方面策略,并给出教学案例,检验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希望本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希望能够为一线的同行教师所参考,也希望能够对之后从教学语言这个角度去研究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策略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
隋义[4](2015)在《纯电动汽车用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电动汽车这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交通工具来说,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与混合动力汽车不同,纯电动汽车完全由电机驱动,一旦电机系统发生故障不能工作,纯电动汽车将完全瘫痪以致不能继续运行,因此研究具有高容错能力的电驱动系统是未来电动汽车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为了提高电机系统的容错性能,本文研究了具有高可靠性、高容错运行能力的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该方案可作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的高性能电力驱动执行方案,此外,该技术还可推广到舰船推进、航空航天等其它对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场合。本文围绕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方案和参数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电动汽车应用背景及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基本设计原则,首先提出了基于单层和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的电磁方案。通过深入分析单层和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方案,进一步提出一种新型的单双层混合式分数槽集中绕组方案。针对分数槽集中绕组中的1对极次谐波导致永磁体涡流损耗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不等匝分数槽集中绕组方案,将分数槽集中绕组中的1对极谐波予以消除。将单层、双层以及单双层混合式分数槽集中绕组进行了对比,给出了该类电机的电磁方案选择原则。针对分数槽集中绕组在槽内左右分层的特点,推导了该类绕组的槽漏抗计算公式;针对分数槽集中绕组谐波比漏磁导系数计算复杂、依赖有限次数累加、计算精度低的问题,推导了分数槽集中绕组谐波比漏磁导系数的精确计算公式,为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其次,对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绕组开路故障容错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对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电路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结合电动汽车应用背景,针对电机一至三相绕组的开路故障,提出了不约束中性点电流的重构圆形旋转磁场容错控制策略,同时还提出了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在全桥驱动形式下基于最大转矩铜损比的容错控制策略。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这两种容错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从转矩输出和效率等方面对这两种容错控制策略进行了评价。对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在开路故障下的容错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再次,对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短路故障分析与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典型绕组短路故障。为了考虑绕组形状和真实位置分布对短路电流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导线并绕的绕组短路故障分析模型。分析了单根导线上和并绕导线间发生短路故障时,各并绕支路的电流、铜损以及每匝绕组铜损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探测线圈的短路故障检测方法,研究了单根导线上以及并绕导线间发生短路故障时的短路故障检测方法。第四,对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温升及冷却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二维温度场分析模型。对五相外转子电机的外机壳、气隙等传热壁面的传热系数、定子绕组的等效分析模型及等效导热系数确定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水冷以及强制风冷的冷却效力及影响区域,设计了该电机的冷却系统,进而对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在额定及过载情况下的温度场分布进行分析,同时对电机在故障情况下的温度场分布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研制了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样机和控制器,搭建了系统测试平台。测量了电机的空载反电动势、转矩和效率等基本电磁性能,并对电机的磁隔离以及抑制短路电流的能力进行了评估。验证了不约束中性点电流的重构圆形旋转磁场容错控制策略和基于最大转矩铜损比的开路故障容错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本文提出的开路故障容错控制策略,电机可以在多种故障下容错运行。
柯珊[5](2016)在《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优劣。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己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此,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历史重任则落到了科学教育的肩上。高中物理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担负着提升和培养国民科学素质的使命。物理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却普遍认为物理是高中阶段最难的学科。这主要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有关。由此看来,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成效是物理教师和物理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将问题聚焦于“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并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状况如何;(3)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4)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核心内容(Core Contents)是指高中物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是联系学科中各部分的中心和纽带。核心内容反映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并能整合或解释学科体系中的很多其他内容。每个核心内容实质上都是一个核心内容团(Core Content Cluster),它包含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物理学知识结构和科学方法的丰富的组织体系,在物理学的内容结构中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程度。为了确定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高中物理电磁学领域为例,分别从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物理课程的结构体系以及物理学科专家的视角三个方面,研究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并最终确定,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及电磁感应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领域的核心内容。之后,笔者对四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教材在知识结构、科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核心内容的呈现状况。为了研究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本研究分别从学科内容(内容本质与科学方法)和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特征与教学策略)这两个维度的四个方面,对核心内容的录像课,运用TIMSS的编码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发现,在同一节物理课中,教师在学科内容本质、科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特征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水平,在趋于一致的同时,更关注学科的内容本质。而且,教师组织核心内容的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核心内容的学科本质、蕴含在核心内容中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核心内容的特征以及核心内容的类型等要素,才能确保选择并运用最为恰当的教学策略。此外,通过研究还发现,教师、高中物理课程与教材以及教学资源与环境是对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产生影响的三大因素,而最为关键的则是来自教师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合理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深入挖掘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提升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并努力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水平,进而促进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价值的实现,实现学生科学素质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游德锐[6](2020)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就需要人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人终身学习的的习惯。不仅如此,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必然离不开大量的具有综合性、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学习物理学过程中恰好可以培养人的这些品质。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两个文件,文件也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以上原因,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在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已有的研究文献、构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化教学模式”为手段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通过社会与国家对学生所需能力及素养的要求和文献综述来阐明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分析。首先要是对问题和问题意识、问题化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研究的所需的理论基础进行说明;最后说明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第四部分是结合案例分析问题化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问题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优势,进而提出课堂中设计问题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举例说明问题涉及的类型。第五部分是对物理教师用问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要求。第六部分是总结及展望。主要说明了本论文研究的结论、研究不足之处和对今后的一些展望。
王伟[7](2019)在《寄生式时栅位移传感器的行波信号优化方法及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移测量是数控机床、精密加工设备、国防武器装备的关键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精密加工制造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时栅技术代表着一种新的位移传感器技术,由于其制造成本低、精度高等特点,已逐渐被科研界、企业界看好。为了解决极端条件下(大型,中空,强冲击振动)回转轴系角度测量问题,衍生出一套寄生式时栅技术。本文通过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揭示寄生式时栅测量过程中蕴含的测量误差,并对其误差进行分类与来源推导,首次将时栅位移传感器的系统误差分为了空间项误差和时间项误差,寻找出了各个误差项在感应行波信号中对应的数学表达式。对行波优化方法开展了研究,进行了方法创新,成功地提出了对极内一次误差补偿算法、对极内二次误差补偿算法和差分校准算法,针对上述算法分别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实验以验证所提出方法和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分别有效地消除了由于漏磁通、绕线不均带来的一次误差,由安装不均带来的安装误差以及由于相位非正交和幅度不均带来的二次误差。这大大地改善了寄生式时栅的误差分布特性,为后期的自修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寄生式时栅位移传感器的误差进行了基于感应信号的理论分析。其误差包含了对极内一次误差项,对极内二次误差项,对极内的奇数次误差项以及整周齿不均误差项。揭示了其蕴含的数学含义并对电行波信号进行建模,建立了电行波信号与误差项的对应关系。该研究为后面的行波波形优化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对极内一次误差消除算法。该算法由对径补偿算法和三参数拟合算法组成,有效地减少了由于漏磁通、绕线不均,寄生电容带来的对极内的一次谐波误差。首先研究了一次谐波误差产生的原因,建立了一次谐波误差在感应信号中的数学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对径位置的行波信号表达式。联立对径位置处的行波信号,并建立状态方程,求解出行波信号中含有的残留电压的幅度、相位、偏置三个参数。实验表明了该算法的准确性,有效性与实用性。(3)提出了对极内二次误差消除算法。该算法能有效地减少二次误差项。因为不对称性的存在,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幅度不均、相位非正交等情况,这会导致输出角度的二次谐波误差。该算法对测量过程进行空间映射,建立一套空间轴与时间轴的坐标系。利用两轴特性进行误差补偿,实验数据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抑制励磁信号幅度不均导致的二次误差。(4)提出了解决安装误差的校准算法。通过对信号特征分析(三角函数的差分结果为其自身的初相位相移90°),然后构造信号进行差分的条件:让被测件以低速缓慢移动,精准地采样每个周期的信号,然后前后周期信号进行差分运算。以其输出作为传感器的理想输出信号,寻找相距180°的任意两点并建立特征方程进行安装误差的修正。理论与实验表明,该算法不仅有效地消除了由于安装误差引起的一次误差,而且很大程度的抑制误差中的高频次谐波成分,部分消除了由于安装误差导致的二次误差。(5)重新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数字化解算系统,该系统具有小型化、集成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对寄生式时栅位移传感器误差项进行分析并寻找到与感应信号的映射关系,提出了能压制误差的补偿算法等基础后,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解算系统。该系统提供了一套通用的传感器解决方法,包括了激励信号的产生,感应信号的获取与预处理,传感器角度的实时输出。该软件集成了本文从提出的所有理论与方法,并已经在寄生式时栅角位移传感器上开始应用。
王艳[8](2011)在《深部矿产资源的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开采,已造成浅部(<500 m)矿山资源枯竭,后备接替资源匮乏的局面,目前,矿山危机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成矿理论研究和国际找矿经验表明我国存在第二采矿空间,即地下500-1500 m大陆深部蕴藏着潜力巨大的矿产资源。深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缓解我国的矿山危机问题。然而,深部矿产资源勘探由于浅部采空、环境噪声严重等特殊情况,给勘探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频域CSAMT和时域LOTEM电磁方法勘探深度大、场源大小和方向可控、信噪比较高,且对低阻敏感,具有探测深部矿产资源的潜力。为此,本文提出采用时频(CSAMT和LOTEM)联合电磁探测方法进行深部(500-1500 m)矿产资源的探测,缩短与国际探测深度的差距,并解决我国面临的矿产资源危机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频域CSAMT法和时域LOTEM法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单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探测时的优势和不足,发现两种方法在单独探测时均存在不可避免的难题。然而,若两种方法联合,则可取长补短,突出优势,从而突破探测深度瓶颈,提高探测的成功率。随后,将两种方法进行联合,并对时联合探测方法的方案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采用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方法进行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可行性,可为我国深部矿产资源的探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方法保障。本论文研究过程中主要获得如下研究成果和结论:(1)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阐述了频域CSAMT法和时域LOTEM法探测深部矿产资源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探讨了时、频两种方法探测深部矿产资源的可行性。采用均匀半空间模型,通过对发射频率和激发场强的研究,发现电偶极子更适合作为两种方法深部探测的发射场源;通过电阻率、接发距和时域电磁场的关系研究,深入探讨了时域信号的特点。(2)采用层状大地模型,对CSAMT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通过几种方法的仿真结果对比,确定了大收发距下的贝塞尔函数收敛问题的解决方法;随后,通过不同模型电磁场曲线的对比分析,得出高、低阻的电磁场曲线特征及CSAMT法分辨高、低阻的能力;并研究了妨碍CSAMT法深部探测的各种效应(非平面波效应、假极值效应和静态效应)的特征及其对探测结果影响。(3)采用层状大地模型,对LOTEM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利用Guptasarma数字滤波法稳定、高精度的频一时域电磁场转换优势,解决了大收发距下电偶极LOTEM法电磁场的计算问题;随后,分析了高、低阻在感应电动势和磁(?)曲线上的特征反映以及LOTEM法分辨高、低阻的能力;LOTEM法由于数据量庞大、电磁场及电阻率计算过程复杂、数据反演理论不成熟等问题,直接降低了其深部探测的效率。(4) CSAMT和LOTEM法的分别研究表明:LOTEM法相对CSAMT法曲线光滑无假极值效应,且由于其接收磁场或磁场的变化率,因而不存在静态效应和趋势项;其次,CSAMT法横向分辨能力高、穿透高阻能力强,而LOTEM法纵向分辨能力高、且无高阻屏蔽现象;另外,CSAMT法的理论和反演方法成熟,可为LOTEM法的数据反演提供有效借鉴;最后,两种方法的观测装置相近,具备联合应用的条件。因此,两种方法联合可提高CSAMT法深部探测结果的可信度和LOTEM法的反演效率,从而达到深部资源成功探测的目的。(5)针对深部矿产资源探测,对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方法的观测装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为提高深部微弱信号的提取能力,可采用电偶极发射并在转折频率前采集信号;其次,不断加密频率并不能无限制提高频域纵向分辨率,但采用基频小于或等于最佳发射频率的3或5频的伪随机发射方式,可在分辨出深部异常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接收信号幅度(提高了△fmin1.5倍);另一方面,时域可通过发射周期性和双极性方波,并大容量存储原始数据,从而实现双极性阈值叠加压制尖峰和其它噪声的目的;最后,设计了环阵列固体不极化电极,可同时实现高效、高精度的深部资源探测。(6)针对深部探测中电极性能低的问题,进行了接收电极极差和稳定性研究。通过对净反应速度、环境浓度、环境温度、扩散速率等电化学因素与极差和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得出了降低极差、提高稳定性的方法;另外,采用电阻网络元模拟法,对接地电阻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低接地电阻的电极设计方法和野外施工要求;最后,研究了电极中趋势项电化学噪声对CSAMT法视电阻率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噪声可显着降低CSAMT法对深部矿产资源的探测能力。(7)针对时频联合电磁探测的数据处理,进行了时域和频域的全区视电阻率计算、人机联合反演以及联合LOTEM数据校正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全区视电阻率计算结果能够客观反映地下地质信息,尤其是深部地电信息,从而可降低计算的复杂度,提高解释结果的可信度;其次,人机联合反演方法(频域包含自动迭代功能)能快速获取地电模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LOTEM法的工作量,提高其在深部探测中的效率;另外,LOTEM联合校正对时频转换方法和修正反演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时频转换方法可以用来识别CSAMT法中存在的假极值、静态效应和趋势项,但由于逼近能力的不同而导致其校正误差大;而修正反演法则可以成功识别并校正CSAMT法中的静态效应和趋势项。本论文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1)发现电极中低频趋势项对CSAMT法的深部探测结果存在明显影响,并提出了校正方法。研究表明正值趋势项会导致低频对应的深部电阻率值迅速增大,而负值趋势项则可导致低频对应的深部电阻率值迅速降低,从而屏蔽了深部真实的地质信息;联合LOTEM数据的反演修正法,可成功校正趋势项,还原低频真实信息,提高频域CSAMT和时频联合电磁探测结果的可信度;(2)提出环阵列固体不极化电极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电解法、固体电解质均匀包裹制作成锥形一体化固体不极化电极,并运用环阵列设计电极结构和叠加压噪法处理信号,从而同时实现金属电极的高效和不极化电极的高精度,为深部微弱电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技术支持;(3)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方法研究。基于CSAMT法和LOTEM法的优势和不足,对联合探测方法的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了联合探测方法可扬长避短,实现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目的。综上,本研究表明,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方法可突破目前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深度的技术瓶颈,为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对缓解我国矿山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缩短与国际发达国家深部探测技术的差距。
黄开智[9](2019)在《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和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始,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思考“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理念下,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现实问题。该问题的回答,将为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是对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方法过程进行系统阐明。其次是对本文的理论研究。分三个层次开展,一是指明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教育心理学基础;二是对论文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三是形成核心概念的界定。再次是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通过此次调查,整体上摸清了当前阶段高中物理教师对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基本态度、认识水平、落实现状、执行策略、研究力度以及所出现的问题等方面,为后续进一步研制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最后是对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有效教学进行策略和实践研究。基于相关理论和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有效的教学活动策略和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一级策略),并指明了每个层次策略的内涵及涉及的方面。对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从有效的教材解读、有效的教学内容选取、有效的教学目标制定和有效的课堂例题设置四个方面,进行了策略和案例研究;对有效的教学活动策略,从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提问和有效的实验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策略和案例研究;对于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开展评价策略研究,具体是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制定和实施,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策略和案例研究。该章节,一共提出29个二级策略和30个具体教学案例,其中还有大量的原则和三级策略。文末对研究的不足与创新之处进行了小结,以期望该研究在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进一步完善,让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
周圣峰[10](2011)在《高三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高中学生物理建模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高中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如何有效的进行物理模型教学成了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研究学生在物理模型建立方面的现状,为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在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物理模型研究状况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本研究逐步厘清了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常见分类方法,了解了常见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上能力的概念,给出了物理建模能力概念,把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过程细分为八个指标:物理情景分析、任务分析、研究对象确定、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突出主要因素和忽略次要因素、模型初建、模型的评价修改、模型确认。并对八个指标进行了细化和量化,主要采用了测量和口语报告的方法对高三学生实施了测量研究。为能较全面了解学生对物理模型的了解情况和在平时学习的关键环节上对物理模型的关注意识,又辅助做了问卷和个别访谈。通过对各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学生物理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掌握相对较少,缺乏建立物理模型的基本思维过程;(2)在面对缺少数据和现成模仿模型的物理问题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不能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本质,最终建立科学合理的物理模型;(3)对物理情境的直观描述个别学生做的比较好,但仍有大部分同学存在问题,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能力:(4)对原来已学过的经典物理模型的特点掌握不够准确,特别是它们的适用条件不是很清楚;(5)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定义、分类及建模意义了解较少,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建立正确合理物理模型的能力;(6)学生平时在学习中不是特别重视物理模型的主动学习,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学习物理模型建立能力是没有用处的;(7)通过研究还可以看出学生的物理模型建立能力与他们的物理考试成绩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感应电动势中的一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应电动势中的一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间接矢量控制的异步电机转矩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链观测 |
1.2.2 转子时间常数在线辨识 |
1.2.3 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改进电压模型的转矩闭环控制 |
2.1 数学模型 |
2.1.1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1.2 传统改进电压模型 |
2.2 带通滤波器方案的优化实现 |
2.3 仿真与实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RAS的转子时间常数在线辨识算法 |
3.1 基于定子电流点乘转子磁链的转子时间常数在线辨识算法稳定性分析 |
3.1.1 理论分析与参数设计 |
3.1.2 仿真与实验研究 |
3.2 基于改进转矩模型的转子时间常数在线辨识算法 |
3.2.1 理论分析与参数设计 |
3.2.2 实验研究 |
3.3 基于改进d轴电压模型的转子时间常数在线辨识算法 |
3.3.1 无参数误差时的理论分析 |
3.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3 实验研究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静态补偿电压模型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 |
4.1 静态补偿电压模型的间接磁场定向实现方案 |
4.2 SCVM稳定性分析 |
4.2.1 理论分析与改进策略 |
4.2.2 仿真与实验研究 |
4.3 定子电阻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1 理论分析 |
4.3.2 仿真与实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微型电涡流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磁传感器发展现状 |
1.2.1 线圈探头 |
1.2.2 磁阻传感器 |
1.2.3 霍尔效应传感器 |
1.2.4 超导量子干涉仪 |
1.2.5 不同探头结构和磁传感器之间的比较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微型电涡流传感器的理论分析与设计 |
2.1 电涡流检测理论 |
2.1.1 电磁检测和电涡流检测 |
2.1.2 电涡流变压器模型 |
2.1.3 电涡流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 |
2.2 微型电涡流传感器的设计 |
2.2.1 理论设计 |
2.2.2 结构设计 |
2.2.3 微型电涡流传感器的热效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型电涡流传感器工艺流程设计 |
3.1 MEMS技术 |
3.2 介质层材料 |
3.2.1 聚酰亚胺 |
3.2.2 氮化铝改性水玻璃的尝试 |
3.3 传感器的制作 |
3.3.1 加工工艺过程 |
3.3.2 加工中常见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型电涡流传感器的测试 |
4.1 距离检测 |
4.2 缺陷检测 |
4.3 材料检测 |
4.4 动态检测 |
4.5 结构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3)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物理思维障碍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物理思维 |
2.1.3 物理思维障碍 |
2.2 研究综述 |
2.3 物理思维障碍的类型 |
2.3.1 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差造成的思维障碍 |
2.3.2 缺少批判性思维品质造成的思维障碍 |
2.3.3 思维不够灵活造成的思维障碍 |
3 语用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3.1 教师语言 |
3.2 语用 |
3.3 语用研究综述 |
3.3.1 教学语言的语音特征 |
3.3.2 教学中的语用原则 |
4 高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3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 |
4.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高中生存在的思维障碍概率统计 |
4.4.2 形成思维障碍的具体原因分析 |
4.5 基于语言克服物理思维障碍教学情况的访谈调查 |
4.5.1 访谈对象及提纲的编制 |
4.5.2 访谈结果分析 |
5 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策略 |
5.1 巧用语言的侧重表达,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 |
5.1.1 适当调节语言的语调和节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
5.1.2 强调板书语言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 |
5.1.3 增强语言描述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
5.2 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克服形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 |
5.2.1 讲解生活故事,逐步建立物理图景 |
5.2.2 注重板画语言的绘制,展示物理图景 |
5.2.3 辅以多媒体语言,建立生动的物理图景 |
5.3 转化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克服抽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 |
5.3.1 通过有层次的提问语,引导学生的推理分析 |
5.3.2 口语转化为板书语言,展现推理过程 |
5.3.3 物理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降低学生抽象思维的难度 |
5.4 合理利用语音要素和语言形式,克服学生片面性造成的思维障碍 |
5.4.1 调节关键词句的语音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
5.4.2 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对问题表征全面 |
5.5 利用诘问语句,克服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 |
6 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教学案例 |
6.1 《楞次定律》教学案例 |
6.2 《楞次定律》教学效果 |
7 结论 |
7.1 论文总结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4)纯电动汽车用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容错技术在电驱动系统的应用 |
1.2.1 双余度电机 |
1.2.2 容错永磁电机 |
1.3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
1.3.1 容错永磁电机本体方案 |
1.3.2 容错控制策略 |
1.3.3 绕组故障分析与检测 |
1.3.4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关键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方案及参数计算 |
2.1 引言 |
2.2 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方案 |
2.2.1 单层及双层分数槽集中绕组 |
2.2.2 单双层混合式分数槽集中绕组 |
2.2.3 不等匝分数槽集中绕组 |
2.2.4 绕组结构形式特性分析 |
2.3 漏抗参数计算 |
2.3.1 槽漏抗计算 |
2.3.2 谐波漏抗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绕组开路故障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重构圆形旋转磁场的开路故障容错控制策略 |
3.2.1 驱动电路拓扑结构 |
3.2.2 通以对称五相电流时五相绕组的磁动势 |
3.2.3 一相开路故障的容错控制策略 |
3.2.4 多相开路故障的容错控制策略 |
3.3 基于最大转矩铜损比的开路故障容错控制策略 |
3.3.1 一相开路故障的容错控制策略 |
3.3.2 多相开路故障的容错控制策略 |
3.4 开路故障容错运行特性分析 |
3.4.1 容错控制策略对比 |
3.4.2 容错运行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短路故障分析与检测方法 |
4.1 引言 |
4.2 绕组短路故障分析模型 |
4.2.1 典型的绕组短路故障 |
4.2.2 绕组短路故障参数化分析模型 |
4.3 绕组短路故障参数化分析 |
4.3.1 单根导线上的短路故障及其抑制 |
4.3.2 并绕导线间的短路故障及其抑制 |
4.3.3 短路故障特性分析 |
4.4 短路故障检测方法 |
4.4.1 基于探测线圈的短路故障检测方法 |
4.4.2 考虑导线并绕的短路故障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温升及冷却问题研究 |
5.1 引言 |
5.2 温度场求解模型及热参数计算 |
5.2.1 温度场求解模型 |
5.2.2 热参数计算 |
5.3 冷却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3.1 自然冷却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 |
5.3.2 不同冷却方式的影响区域分析 |
5.4 故障情况下的温度场分析 |
5.4.1 开路故障下的温度场分析 |
5.4.2 短路故障下的温度场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的研制与测试平台 |
6.2.1 样机的研制 |
6.2.2 控制器设计 |
6.2.3 测试平台 |
6.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6.3.1 空载反电动势测试 |
6.3.2 效率测试 |
6.3.3 样机容错能力评估 |
6.4 开路故障容错控制策略验证 |
6.4.1 重构圆形旋转磁场的容错控制策略验证 |
6.4.2 基于最大转矩铜损比的容错控制策略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 物理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
(三)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诉求 |
(四)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
二、研究问题 |
(一)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确定 |
(二)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状况 |
(三)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
(四)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影响因素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有关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 |
(一)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 |
(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
(三)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 |
(四)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带来的启示 |
二、有关核心内容的研究 |
(一) 相关概念的辨析 |
(二) “核心内容”(CORE CONTENTS)的概念界定 |
三、有关学科教学的研究 |
(一) 有关课堂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小结 |
第二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分析 |
一、从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看核心内容 |
二、从物理课程的结构体系看核心内容 |
三、从学科专家的视角看核心内容 |
四、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 |
一、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二、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三、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四、小结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分析设计 |
一、课堂教学分析维度的确定 |
(一) 课堂教学研究范式 |
(二) 本研究的课堂教学分析维度 |
二、核心内容教学分析框架的具体阐述 |
(一) “学科内容本质”方面 |
(二) “学科科学方法”方面 |
(三) “学生学习特征”方面 |
(四) “教学策略”方面 |
(五) 确定具体的分析要素 |
三、课堂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一) 确定课堂教学的分析方法 |
(二) 第一次编码的数据处理 |
(三) 第二次编码的数据处理 |
(四) 课堂教学研究的综合分析 |
四、小结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课堂教学分析案例 |
一、第一次编码结果及分析 |
(一) “学科内容本质”方面 |
(二) “学科科学方法”方面 |
(三) “学生学习特征”方面 |
(四) “教学策略”方面 |
二、第二次编码结果及分析 |
(一) 对“电场电场强度”课堂教学(DQ1)的深度分析 |
(二) 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堂教学(FD1)的深度分析 |
三、课堂教学研究的综合分析 |
(一) 课堂教学的分析结果 |
(二) 课堂教学分析维度的总体特征 |
(三) 课堂教学各个分析维度的具体特征 |
四、小结 |
第六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教师的影响 |
(一) 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
(二) 对学生的理解与分析 |
(三) 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挖掘与剖析 |
(四) 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
(五) 对教学理念的内化与贯彻 |
二、高中物理课程与教材的影响 |
三、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
(一) 学校实验设备 |
(二) 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高度关注 |
四、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一)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确定对物理学科的教与学有重要价值 |
(二)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水平有待提高和完善 |
(三)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更关注内容本质的体现 |
(四)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策略的实施取决于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学的掌控 |
(五)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教师、教材和教学资源 |
二、建议与启示 |
(一)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是教师展开核心内容教学的前提 |
(二) 深入挖掘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是教师组织核心内容教学的基础 |
(三) 全面提升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是教师推进核心内容教学的关键 |
(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核心内容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三、反思与展望 |
(一) 研究的局限性 |
(二)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数据 |
1.2.2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问题与问题意识 |
2.1.2 问题化教学模式 |
2.1.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心理学 |
2.2.2 构建主义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经验总结法 |
2.3.3 调查法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问卷设计及数据 |
3.2 数据分析 |
3.2.1 物理观念(题号1-3) |
3.2.2 科学思维(题号3-8) |
3.2.3 科学探究(题号:8) |
3.2.4 科学态度(题号7、9) |
3.3 调查数据总结 |
第四章 问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4.1 问题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
4.1.1 问题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
4.1.2 问题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
4.1.3 问题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
4.1.4 问题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
4.2 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原则 |
4.2.1 问题要具有恰当的挑战性 |
4.2.2 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
4.2.3 问题要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经历与感受 |
4.2.4 问题应该尽量要与学生已有经验产生冲突 |
4.3 问题设计的类型 |
4.3.1 评价型问题 |
4.3.2 创新型问题 |
4.3.3 “无疑”问题 |
4.3.4 类比问题的设计 |
4.3.5 问题组的设计 |
第五章 用问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
5.1 教师要有强烈责任心 |
5.2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
5.3 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 |
5.4 教师本身要有质疑精神 |
5.5 教师知识要渊博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感谢 |
(7)寄生式时栅位移传感器的行波信号优化方法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典型角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补偿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光栅及相关方法 |
1.2.2 磁栅及精度提高方法 |
1.2.3 旋转变压器及精度提高方法 |
1.2.4 时栅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时栅原理与寄生式时栅测量方法 |
2.1 引言 |
2.2 时栅测量模型 |
2.3 行波构建运动的坐标系 |
2.3.1 磁场时栅的行波 |
2.3.2 电场时栅的行波 |
2.3.3 光场时栅的行波 |
2.4 寄生式时栅位移传感器测量方法 |
2.4.1 寄生式时栅的传感单元 |
2.4.2 寄生式时栅的主体结构 |
2.4.3 寄生式时栅的测量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寄生式时栅的误差分析与信号波形重构 |
3.1 引言 |
3.2 时间项误差分布特性 |
3.2.1 对极内一次谐波误差 |
3.2.2 对极内二次谐波误差 |
3.2.3 对极内奇数次谐波误差 |
3.3 空间项误差分布特性 |
3.3.1 安装偏心一次谐波误差 |
3.3.2 椭圆二次谐波误差 |
3.3.3 节距高频次谐波误差 |
3.4 波形重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行波优化的误差分离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一次谐波误差消除算法 |
4.2.1 三参数拟合 |
4.2.2 对径补偿法 |
4.3 二次谐波误差消除算法 |
4.3.1 时栅位移传感器动态数学几何轴 |
4.3.2 同步补偿算法 |
4.3.3 算法仿真验证 |
4.4 安装位置误差自补偿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寄生式时栅的角度解算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相位数字化解算理论 |
5.2.1 函数相关分析法 |
5.2.2 基于FFT的频谱分析法 |
5.2.3 基于AP-FFT的频谱分析法 |
5.3 改进的CORDIC算法 |
5.4 解算系统的硬件电路 |
5.5 软件设计 |
5.5.1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5.5.2 误差分析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解算系统性能实验验证 |
6.2.1 波形验证 |
6.2.2 线性度验证 |
6.2.3 动态响应验证 |
6.2.4 稳定性验证 |
6.3 对极内一次误差优化实验 |
6.3.1 残留电压分析实验 |
6.3.2 一次误差消除实验 |
6.4 对极内二次误差优化实验 |
6.4.1 幅度不均实验 |
6.4.2 空间不正交实验 |
6.5 安装误差优化实验 |
6.5.1 光栅为基准的消除实验 |
6.5.2 自基准的消除实验 |
6.6 整周误差分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深部矿产资源的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CSAMT研究概况 |
1.2.2 LOTEM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深部矿产资源电磁探测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电磁场基本理论 |
2.2.1 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
2.2.2 均匀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及波动方程 |
2.3 深部矿产资源频域电磁探测基本原理 |
2.3.1 均匀半空间水平电偶极子的电磁场 |
2.3.2 均匀半空间垂直磁偶极子的电磁场 |
2.3.3 趋肤深度 |
2.4 深部矿产资源时域电磁探测基本原理 |
2.4.1 LOTEM法均匀半空间场公式 |
2.4.2 早、晚期视电阻率公式 |
2.5 CSAMT法激发场源研究 |
2.5.1 发射频率与发射电流 |
2.5.2 发射频率与激发强度 |
2.5.3 不同条件下的激发场强 |
2.6 LOTEM法观测参数影响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部矿产资源频域电磁响应建模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偶极子频域电磁场数值计算 |
3.2.1 水平电偶极子电磁场基本公式 |
3.2.2 快速汉克尔变换 |
3.2.3 积分核的收敛性计算 |
3.3 远区频域电磁响应特征分析 |
3.3.1 远区H型模型电磁场响应特征分析 |
3.3.2 远区K型模型电磁场响应特征分析 |
3.4 全区频域电磁响应特征分析 |
3.5 非平面波、假极值和静态效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时域电磁场响应建模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GUPTASARMA线性滤波方法 |
4.3 时域水平层状半空间电偶极子的场 |
4.4 LOTEM法全区电磁场响应特征分析 |
4.5 视电阻率计算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部矿产资源的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方案研究 |
5.1 引言 |
5.2 场源及测量方式设计 |
5.3 发射方式研究 |
5.4 双极性阈值叠加方法 |
5.5 环阵列组合固体不极化电极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接收电极性能仿真研究 |
6.1 引言 |
6.2 电化学因素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研究 |
6.2.1 净反应速度 |
6.2.2 环境因素 |
6.2.3 扩散现象 |
6.3 电阻网络元模拟法及接地电阻仿真 |
6.4 趋势项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深部矿产资源的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7.1 引言 |
7.2 全区视电阻率计算 |
7.2.1 频域全区视电阻率定义 |
7.2.2 频域全区视电阻率计算 |
7.2.3 时域全区视电阻率定义 |
7.2.4 时域全区视电阻率计算 |
7.3 一维时频快速反演研究 |
7.3.1 一维频域人机联合自动迭代反演 |
7.3.2 时频转换法 |
7.3.3 一维时域人机联合快速反演 |
7.4 联合效应校正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1.1.2 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认识 |
1.2 研究意义 |
1.2.1 提升专业素养 |
1.2.2 提供操作案例 |
1.2.3 彰显素质教育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过程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人本主义理论 |
2.1.3 教育心理学理论 |
2.2 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外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研究综述 |
2.2.4 研究综述小结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3.2 有效教学 |
2.3.3 策略 |
第3章 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问卷设置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对象及分析 |
3.4 统计结果及分析 |
3.5 调查小结 |
第4章 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及实践情况 |
4.1 有效的教学设计内涵及方面 |
4.1.1 有效的教材解读与处理策略及案例分析 |
4.1.2 有效的教学内容选取策略及案例分析 |
4.1.3 有效的教学目标制定策略及案例分析 |
4.1.4 有效的课堂例题设置策略及案例分析 |
4.2 有效的教学活动内涵及方面 |
4.2.1 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及案例分析 |
4.2.2 有效的问题提问策略及案例分析 |
4.2.3 有效的实验探究策略及案例分析 |
4.3 有效的教学评价内涵及方面 |
4.3.1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制定和实施策略及案例分析 |
4.3.2 有效的学业质量评价策略及案例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
5.1 总结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课题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三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物理模型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对物理建模的研究 |
2.1.1 国外对物理建模的研究 |
2.1.2 国内对物理建模的研究 |
2.2 国内外对物理模型教学的研究 |
2.2.1 国内对物理模型教学的研究状况 |
2.2.2 国外对物理模型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界定概念与提出"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过程"分析框架 |
3.1 物理模型概念及其分类方法 |
3.1.1 物理模型的概念 |
3.1.2 物理模型的分类 |
3.2 物理建模能力 |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 |
3.2.2 建立物理模型常用方法 |
3.2.3 物理建模的思维过程 |
3.3 本研究中物理习题和原始物理问题的界定 |
3.3.1 对物理习题的界定 |
3.3.2 对原始物理问题的界定 |
3.3.3 原始物理问题与物理习题的比较 |
第四章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4.1 研究内容的确定 |
4.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3 研究方法的选取 |
4.3.1 问卷法 |
4.3.2 测验法 |
4.3.3 个人访谈 |
4.3.4 口语报告 |
4.4 研究的主要流程 |
第五章 研究过程及数据分析 |
5.1 研究的准备 |
5.1.1 问卷的设计 |
5.1.2 测量试题的设计 |
5.1.3 口语报告的设计及报告记录的信息处理方法设定 |
5.2 研究的实施过程 |
5.3 研究数据的处理分析 |
5.3.1 问卷分析 |
5.3.2 物理模型建立能力测量分析 |
5.3.3 实施访谈、访谈记录分析 |
5.3.4 口语报告指标评价统计 |
5.3.5 口语报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教学建议 |
6.1 示范校高三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现状分析 |
6.2 关于中学生物理模型建立能力的教学建议 |
七、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问卷答题情况统计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部分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五 早期口语报告记录 |
附录六 后来口语报告记录(共14位同学) |
附录七 汇文中学高三一班、五班物理模型测量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统计 |
致谢 |
四、感应电动势中的一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间接矢量控制的异步电机转矩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雨薇.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2]微型电涡流传感器的研究[D]. 翟瑶.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3]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D]. 张转转.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纯电动汽车用五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的关键技术研究[D]. 隋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5]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D]. 柯珊.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6]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D]. 游德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寄生式时栅位移传感器的行波信号优化方法及其实验研究[D]. 王伟. 北京工业大学, 2019
- [8]深部矿产资源的时频联合电磁探测方法研究[D]. 王艳. 吉林大学, 2011(09)
- [9]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和实践研究[D]. 黄开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三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能力的现状研究[D]. 周圣峰.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