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例SARS死亡病例免疫学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丹文,翁衡,刘云涛,尹鑫,张军,张俭,陈鹿鸣,周袁申,曾靖,蔡彦,温万鑫,张清华,陶兰亭,孙良生,蔡天金,王维亮,蔡书宾,秦新东,林晓丰,徐晓花,邹海梅,华俏丽,卢佩佩,林景楠,张开源,欧爱华,李际强,颜芳,邹旭,林琳,丁邦晗,郭建文,覃铁和,黎毅敏,管向东,莫晓能,张忠德[1](2021)在《广州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 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166例, 进行临床特征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纳入无症状感染者5例, 非重症123例, 重症38例;其中男性69例(41.6%), 女性97例(58.4%), 年龄(47.0±23.5)岁。39例(23.5%)已接种1剂或2剂国产灭活疫苗, 接种2剂疫苗的病例重症比例为7.7%, 低于接种1剂疫苗的11.5%和未接种疫苗的26.8%, 但三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最常见为发热(134例, 83.2%), 且有39.1%的病例发热峰值大于或等于39℃;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疲倦乏力、口干等。重症病例出现发热的比例(97.4%)显着高于非重症病例(76.4%)(P<0.01), 且重症病例发热峰值超过39℃的比例(65.8%)也显着高于非重症病例(30.9%)(P<0.01)。病程中病毒核酸N基因、ORFlab基因的最低ct值中位数分别为20.3、21.5, 最低ct值分别为11.9、13.5。入院48 h内有9.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下降, 52.4%的病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 32.5%的病例C反应蛋白升高, 57.4%的病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 65.3%的病例白介素6升高, 35.7%的病例白介素10升高。重症病例出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介素6升高的病例比例显着高于非重症病例(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发热峰值越高, 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越大(P<0.01), OR均大于>3:95%CI 2~7, 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 非重症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 中药汤剂使用率达到96.7%, 重症病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率达到100%,在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基础上, 配合中和抗体、康复者血浆等免疫治疗。重症病例入院至转重症时间中位数为5 d, 治疗后完全退热时间中位数为6 d, 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9 d;28 d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广州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冠肺炎病例, 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比例高、体温峰值高、发热持续时间长、病毒载量高、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重症发生率高。其中, 重症病例的老年人占比高, 与非重症病例相比表现出发热比例更高、高热占比更高、发热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高龄和高热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治愈疾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2](2021)在《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文中研究指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我国通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大流行是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总结了COVID-19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康复、防控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制订了《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中华医学会《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成人COVID-19患者的诊治与疫情防控。
靳英辉,詹庆元,彭志勇,任学群,尹训涛,蔡林,袁玉峰,岳冀蓉,张笑春,杨启文,纪建光,夏剑,李一荣,周福祥,高亚东,余追,徐峰,涂明利,谭力铭,杨旻,陈芳,张晓菊,曾玫,朱渝,刘新灿,杨简,赵东赤,丁玉峰,侯宁,汪付兵,陈昊,张永刚,李玮,陈文,施月仙,杨秀芝,王学军,钟燕军,赵明娟,李柄辉,马琳璐,訾豪,王娜,王云云,余绍福,李路遥,黄桥,翁鸿,任相颖,罗丽莎,范曼如,黄笛,薛竑飏,余临心,高锦萍,邓通,曾宪涛,李宏军,程真顺,姚晓梅,王行环[3](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诊断、治疗与出院管理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更新版)》文中指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暴发以来迅速在全球蔓延,造成数以千万人感染及数十万患者死亡。基于研究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是诊治COVID-19的有力武器。在疫情早期阶段,该团队制定并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标准版)》。疫情暴发后大量相关临床研究陆续开展并发表,新的证据可能会改变以前的推荐意见,更新指南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该团队成立了由临床专家和方法学家组成的工作组,通过咨询一线临床专家提出并确定了与COVID-19管理相关的29个临床问题。通过系统检索有关COVID-19预防及诊疗的直接证据,使用GRADE方法评估证据质量并制订推荐意见,最终形成34条建议,其中6条强推荐,14条弱推荐,3条弱不推荐,11条为基于共识的建议;共涵盖4个方面,分别为药物预防,诊断(包括临床表现、RT-PCR检测、呼吸道标本、IgM和IgG抗体检测、CT检查、胸部X线片及无症状感染的CT特征),治疗方法[包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朵尔、法匹拉韦、干扰素、瑞德西韦、抗病毒药的组合、羟氯喹/氯喹、白介素-6抑制剂、白介素-1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清肺排毒汤、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康复者血浆、肺移植、有创或无创通气、体外膜肺氧合支持(ECMO)]以及出院管理(包括复阳患者管理及出院标准)。此外,还制订了针对推荐意见的指南实施工具流程图,以期有力支持医护人员对COVID-19患者的照护。
冯伟生,杜斌,冯宝举[4](2020)在《恢复期去红细胞成分血治疗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及安全性探索》文中研究指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细胞免疫在机体清除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血浆治疗基础上对细胞免疫进行研究。恢复期去红细胞成分血中含有血液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全部成分,这一方法较血浆治疗增加了细胞免疫治疗部分。目前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干扰素、血小板、特异性效应细胞及记忆细胞等在清除冠状病毒的免疫过程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成分血中以上各要素在输注安全性、治疗机制及在免疫紊乱和过度炎症反应干预方面等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的救治提供一个可选的参考方案。
娄虎,颜军[5](2020)在《重大传染病疫情中体育锻炼对应激心理神经免疫的路径与对策》文中认为从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角度,探索重大传染病疫情中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策。通过回顾SARS、H1N1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公众的负向心理状态,结合运动免疫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有关成果进行逻辑分析。研究认为,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恐惧、焦虑、抑郁、强迫、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负向心理状态,进而造成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有所下降。疫情时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拮抗心理应激,改善公众心理状态,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建议选择动作简单易学、具有人际互动性、有反馈和奖励、时间固定在上午和下午、持续30 min左右的中小强度有氧运动。
张驰[6](2018)在《基于质谱的常见呼吸道病原体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吸道感染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特别是对于儿童的生命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能够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超过80%的病例由病毒感染引起,而重症及死亡病例则主要归因于细菌的感染。准确掌握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可以为制订相关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临床上及早明确病原体,进行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则是控制感染的关键环节。目前常规使用的病原体鉴定方法:如病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存在着耗费时间长、灵敏度低等缺点。以PCR技术为代表的分子检测方法灵敏快速,但大多无法兼顾病原体覆盖广度和样本检测通量这两个关键因素。同时,一些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却因昂贵的检测费用而难以广泛应用。鉴于此,本课题的目标是建立一种高效、廉价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使用MassARRAY系统作为检测平台,利用多重PCR与MALDI-TOF质谱技术联用来鉴定目标病原体。通过对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病学、检测方法的指南和文献进行综述,我们选择在呼吸道感染中常见、并且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病原体纳入检测范围。对于每一种目标病原体,选择种间特异且种内保守的基因作为检测靶基因。根据不同的病原体类别,其序列的收集使用到了本研究中优化的四种不同策略,对收集到的序列多重比对的同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结果选择靶基因中最为保守的区域作为设计靶点。最终设计完成了常见呼吸道病毒(RV-MS)和呼吸道细菌(RB-MS)两套检测试剂。RV-MS是一个24重的检测方法,可同时鉴定21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RB-MS是一个12重的检测方法,可同时鉴定11种引起人类肺炎、脑膜炎或者百日咳的重要细菌性病原体。我们使用阳性的临床样本及分离纯培养的菌株来评价新方法的特异度,评价结果说明,RV-MS和RB-MS能够准确鉴定目标病原体,且不会与其他非目标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对于灵敏度的评价,我们使用新方法检测10倍稀释的质粒梯度。结果表明,对于每一种目标病原体,两种方法的检出限大约在10拷贝每反应至100拷贝每反应之间。这样的高灵敏度能够实现混合感染样本中低丰度病原体的鉴定。为了评价RV-MS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应用该方法对336份取自呼吸道病毒急性感染患者的鼻咽拭子样本进行了筛查,筛查结果同PCR或反转录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去除掉4份RNase-P阴性的样本,RV-MS在307(92.5%)份样本中检测得到了阳性结果,PCR相关方法在297(89.5%)份样本中得到了阳性结果,在这其中,有306(92.2%)份样本检测结果一致,其中包括了 25(7.5%)份检测为阴性的样本和281(84.6%)份检测为阳性的样本。为了评价RB-MS的临床应用能力,我们应用该方法对204份鼻咽拭子样本进行检测,这些样本取自因肺炎而住院的儿童。在这其中,有167(81.9%)份样本检测阳性,其中包括了 93(55.7%)份多重感染样本。我们使用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对阳性的结果进行验证,一致率为81.4%。对于未能验证的阳性结果,我们使用灵敏度更高的3D数字PCR对其再次验证,结果表示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新方法相对于PCR相关方法有更高的灵敏度。RV-MS和RB-MS具有高效的检测能力以及良好的应用价值。首先,新的方法可以在两孔反应内同时鉴定32种病原体,其检测重数要比多重荧光定量PCR多4-5倍,可以显着节约样本的用量。其次,新的方法可以使用384孔板来提升检测通量,380份样本的病毒、细菌同时筛查可在一个工作日之内,由一名技术人员完成。第三,两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且方法内检测目标可灵活增减。第四,如果不计算核酸提取的费用,每个样本完成32种病原体检测的成本约为50元人民币,单个病原体检测成本低于2元人民币,在目前的检测技术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五,新的方法基于MALDI-TOF质谱平台研发,并不局限于MassARRAY平台,因此实际工作中可选择适当的质谱平台,从而拓展了应用范围。综上所述,本课题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早期的病原体筛查、或者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都是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同时也为症候群相关病原体筛查技术研发提供了范例。
刘利锋[7](2010)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者长期的体液免疫记忆反应》文中认为经过采取传统的隔离和对症治疗等措施,SARS疫情在2003年6月份得到控制,但SARS(?)可能从动物宿主跨种传播导致SARS再次爆发。抗体尤其是抗体的中和活性滴度以及维持时间决定着机体对SARS病毒的再次感染是否具有免疫保护力,SARS-COV体液免疫研究还有些未知领域:针对结构蛋白的抗体动态变化规律,抗体抵御病原体的作用机制等。为了揭示SARS康复者长期的体液免疫记忆反应规律,在SARS康复者康复后的第3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我们连续留取了19个康复者的血清标本(还留取了其中4名康复者第5年的标本)。用优化的S蛋白、N蛋白、受体结合区(RBD)蛋白间接ELISA方法,与商品化试剂盒一起对上述标本进行了IgG抗体检测。用假病毒中和方法进行了抗体的中和活性检测。我们的研究有以下发现:(1)S蛋白、N蛋白特异抗体下降趋势有所不同。N蛋白特异抗体在第3个月到第12个月下降快,之后在稍高于阈值的低水平缓慢下降,而S蛋白特异性抗体从第3个月到第36个月在较高水平(相对于N蛋白)缓慢下降。(2)商品化的试剂盒检测和S蛋白间接ELISA检测的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10和1:100,但是,在第36个月,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的抗体阳性率是42%,低于S蛋白间接ELISA检测的阳性率100%,以上结果表明S蛋白间接ELISA的灵敏度高于商品化试剂盒。(3)在康复后的第36个月,89%(17/19)的随访者能检测到中和性抗体,平均抑制率为48%。(4)S蛋白特异抗体与中和活性的相关系数为0.717,明显高于SARS-CoV抗体与中和活性的相关系数0.571。(5)RBD蛋白IgG抗体和S蛋白特异抗体变化趋势类似,平均OD值缓慢下降。RBD蛋白间接ELISA勺灵敏度也高于商品化的试剂盒。RBDIgG抗体和抗体的中和活性相关系数是0.737,高于S蛋白抗体与中和活性的相关系数0.717。总之,本研究揭示了SARS-CoV及其病毒成分的抗体动态变化规律,证实了体液免疫记忆反应能维持3年,RBD蛋白是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区域,抑制与受体结合是抗体具有中和活性的主要机制。SARS康复者长期的免疫记忆反应研究将有助于理解SARS-CoV感染的机制,有助于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制。
汤芳[8](2009)在《SARS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随访观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的流行曾带来世界范围内的灾难,其传染性之强、传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远超出人们的想象。SARS过后,遗留下的未解之谜还很多,在SARS流行病学方面仍存在众多热点问题值得探讨。医务人员(healthcare workers, HCW)是SARS感染的高危人群,其感染的危险/保护因素研究较多而结果并不一致。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来自同一医院感染SARS的HCW病例51名,与SARS患者密切接触的HCW对照426名,利用标准调查问卷,对其在诊疗SARS患者时的危险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性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胸外心脏按压操作(调整OR=4.52,95%CI=1.08–18.81)和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调整OR=3.27,95% CI=1.41–7.57)是HCW感染SARS的主要危险因素。戴12层棉纱口罩、16层棉纱口罩、多层防护口罩、预防服药、鼻腔清洗和防护知识培训6个因素是SARS发生的保护因素。近期研究表明SARS发生、发展和预后等与宿主遗传因素有关。本研究选取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白介素12受体β1(interleukin-12 receptorβ1, IL12Rβ1)作为候选易感基因,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的方法,探讨IL12Rβ1基因多个SNP位点多态性与SARS的易感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705A/G、+1158T/C、+1196G/C位点的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1664C/T(CT)和(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ORs(95%CI)分别为2.09(1.90–7.16)和2.34(1.79–13.37)。单体型分析发现,+705A/G、+1158T/C以及+1196G/C三个位点存在强烈的连锁不平衡(D’=0.90–0.98),+1664C/T与其它三个位点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连锁不平衡,ATGC和GCCT单体型是最普遍的单体型,GCCT单体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ORs(95%CI)为2.31(1.72–8.47)。提示IL-12Rβ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SARS发病存在关联,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显着性关联。SARS感染后机体体液免疫状况,包括抗体水平及抗体持续时间是预防再次发生疾病流行的关健因素之一,然而对于抗体动态变化规律的持续时间和影响因素目前未有定论。本研究选取44例临床确诊并且血清抗体阳性的SARS患者进行了4年的追踪随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检测血清SARS-CoV特异性IgG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同时收集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等相关资料,估计可能影响抗体水平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发病后第12、27、40、50个月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80%、62%、32%;IgG抗体滴度的GMTs分别为1:31、1:27、1:13、1:6。生存分析显示不同激素用量、疾病严重程度和抗体转阴时间之间有显着性关联(P=0.033和P=0.024),激素用量越大,抗体水平下降越明显。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4年后抗体滴度降低到保护性水平以下,保护性免疫只能持续有限时间。激素使用、疾病严重程度是影响抗体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虽然SARS病人的保护性免疫只能持续有限时间,但保护性抗体消失后,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记忆性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是决定机体再次接触SARS-CoV后是否患病的关键。本研究进行了SARS康复期患者SARS-CoV特异性T、B细胞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结果显示SARS康复期患者在发病6年后,不仅血清IgG抗体消失,而且体内SARS-CoV特异性记忆性B细胞水平也已不能检出,提示自然感染SARS-CoV后体液免疫反应及免疫记忆的持续时间有限。体内记忆性T细胞免疫应答能够维持一定水平,产生的淋巴细胞斑点数显着高于密切接触者和正常健康人群,其对于再次暴发的SARS流行能否提供免疫保护作用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结合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综合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等方法,阐明了SARS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宿主遗传易感因素在SA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SARS队列进行6年的随访观察,阐明了人群免疫水平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ELISPOT试验方法,首次提出保护性抗体消失后,SARS康复期患者记忆性B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不会长期存在,而记忆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可在体内长期维持免疫记忆。本研究结果不仅为预防可能再次暴发的SARS提供防控措施和临床治疗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SARS疫苗开发、新药研制提供可以借鉴的新思路。
白冰珂[9](2007)在《SARS CoV动物溯源及其结构蛋白免疫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对SARS CoV的动物溯源及其结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调查了类SARS CoV在家养果子狸及野生哺乳动物中的流行,揭示了类病毒颗粒与人树突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杆状病毒表达的N/S蛋白免疫小鼠后引发的免疫反应,为研究SARS CoV的起源、进化及其和宿主细胞作用的机制,以及SARS CoV疫苗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第一章以综述的形式描述了SARS的爆发流行,其致病因子SARS CoV的一些生物学性状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另外对杆状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内高效表达外源基因也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在第二章里,我们用RT-PCR和ELISA检测不同地区的家养果子狸结果表明五峰和宜昌地区比其它地区呈现较高的SARS CoV特异性的抗原及抗体阳性。同时,我们还选取了湖北五峰后河自然保护景区作为研究地点,采集了鼬獾(Melogale moschata),猪獾(Actonyx collaris),狗獾(Meles meles),白腹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及野生果子狸(Paguma larvata)样品,血清检测结果显示白腹巨鼠中的抗体阳性率最高(33.33%),野生果子狸、鼬獾和猪獾分别为5.41%、16.67%和14.29%。这种对蝙蝠之外的一些野生哺乳动物可能携带的类SARS样冠状病毒进行的初步调查,为追溯SARS CoV的来源以及研究其跨物种传播机制与流行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在第三章里,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构建两种重组的AcMNPV,分别表达蝙蝠来源的S蛋白vAcRps和人SARS CoV的E,M蛋白vAcME,共感染sf细胞后有类病毒颗粒的形成,证明了不同来源SARS CoV的膜蛋白S,M,E可以在细胞内自发组装成类病毒颗粒。此类病毒颗粒可以与树突细胞(DCs)相互作用,促使IL-6,IL-10和TNF-α分泌以及表面分子标记CD40,CD80,CD86和CD83上调表达。将此类病毒颗粒和人源SARS CoV类病毒颗粒(整合了人源SARS CoV的S,E,M蛋白)分别与DC相互作用发现前者可以诱发更强的免疫反应,尤其是IL-6和TNF-α的分泌大幅度提高。在体外不能有效地增殖蝙蝠来源的SARS-like CoV(SL-CoV)的情况下,整合了蝙蝠S蛋白的类病毒颗粒和人树突细胞的作用可以做为一种模型来研究SL-CoV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在第四章,我们利用插入哺乳类细胞活性启动子元件的杆状病毒分别表达蝙蝠来源的SL-CoV的N和S蛋白,采用直接注射重组病毒的方法免疫小鼠后都可以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其中IFN-γ的检测水平远高于IL-4,表明免疫小鼠以Th1型细胞免疫为主。另外特异性的抗SARS CoV的IgG抗体也有较高水平的产生。因此,含有哺乳动物启动子元件的重组杆状病毒可以有效地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外源蛋白,且对宿主本身安全,从而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活病毒载体疫苗。
罗宏[10](2006)在《SARS愈后2年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SARS患者愈后2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于2005年5月对100例愈后2年的SARS确诊病例和29例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随访调查,收集流行病学基线资料和体检资料,同时抽取5ml抗凝肘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CD3+、CD4+及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1 .100例SARS确诊病例CD4/CD8小于1.5者70例,大于1.5者有30例;病例组CD3+CD4+细胞率(30.29±7.69%)明显低于对照组(43.15±2.99%),(t=6.12,P<0.01);病例组CD3+CD8+细胞率(69.51)明显高于对照组(49.45 ),(Z=-2.54,P<0.05);病例组CD3+/CD8+(56.43)明显低于对照组(94.55),(Z=-4.84, P<0.01);病例组淋巴细胞绝对值(0.83±0.44)明显低于对照组(1.87±0.68),(t=9.71 ,P<0.01);2.不同性别、年龄、有无吸烟、有无饮酒者的CD4/CD8值没有差别(t值分别为-1.90、-0.09、1.40、0.395,P均大于0.05);3.病例组中CD4/CD8值在应用免疫调节剂和未应用免疫调节剂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t=2.81 P<0.05),应用免疫调节剂组CD4/CD8值明显低于未应用免疫调节剂组;在有无应用糖皮质激素两组间无差异(t=1.097 P>0.05);激素应用总量、日平均量、单日最大剂量及应用时间与CD4/CD8值无相关关系,(r分别为-0.21、0.162、0.073、-0.125,P均大于0.05);4.发病期间淋巴细胞百分比最低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最低值、SaO2最低值、PaO2最低值、肺部病变范围与CD4/CD8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29、0.05、0.165、0.179、0.001、P均大于0.05);5. CD4/CD8值与骨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肺纤维化发生情况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078 ,0.001、P均大于0.05);结论1.70.00%CD4/CD8值下降甚至倒置,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2. SARS COV感染使免疫系统发生的病理损害可能长期存在;免疫系统损伤是SARS的重要发病机制;3.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加重了免疫功能损害,并非引起免疫功能损害的原因,SARS治疗时慎用免疫调节剂;4. SARS愈后2年的免疫功能损害可能是疾病的发展过程。
二、19例SARS死亡病例免疫学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例SARS死亡病例免疫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诊断、治疗与出院管理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更新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南制定方法 |
1.1 目标用户 |
1.2 目标人群 |
1.3 指南制订组组成 |
1.4 利益冲突评估 |
1.5 临床问题的生成 |
1.6 证据综合和推荐意见的制订 |
2 证据及推荐意见 |
3 药物预防 |
3.1 问题1:哪些药物可以预防暴露前人群感染SARS-CoV-2? |
3.2 问题2:哪些中药制剂可以预防暴露前人群感染SARS-CoV-2? |
3.3 问题3:哪些药物可以预防暴露后人群(接触或照顾COVID-19患者)感染SARS-CoV-2? |
3.4 问题4:哪些中药制剂可以预防暴露后人群(接触或照顾COVID-19患者)感染SARS-CoV-2? |
4 诊 断 |
4.1 问题5:对于COVID-19疑似患者,哪些典型临床表现可帮助临床医师区分SARS-CoV-2与其他病毒感染? |
4.2 问题6:疑似COVID-19患者行核酸RT-PCR检测时,下呼吸道标本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或检出率)是否优于上呼吸道标本? |
4.3 问题7:对于疑似COVID-19患者,IgM和IgG抗体联合核酸RT-PCR检测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或阴性预测值)是否优于单独核酸RT-PCR检测? |
4.4 问题8:当疑似患者的核酸RT-PCR检测为阴性时,胸部CT或X线检查是否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如果是,哪一种检查更有效? |
4.5 问题9: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鉴别COVID-19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的CT影像表现有哪些? |
5 治 疗 |
5.1 问题10: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否应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2 问题11:阿比多尔是否应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3 问题12:法匹拉韦是否应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4 问题13:干扰素是否应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5 问题14:瑞德西韦是否应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6 问题15:抗病毒药物联合是否应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7 问题16:是否应使用羟氯喹/氯喹(chloroquine,CQ)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疗效? |
5.8 问题17:白介素-6抑制剂是否应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9 问题18:白介素-1抑制剂是否应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10 问题19:是否应该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1 1 问题20:清肺排毒汤是否可用来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12 问题21:连花清瘟颗粒/胶囊是否可用来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13 问题22:是否应该使用恢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1 4 问题23:肺移植是否可以用于治疗COVID-19患者以改善临床结局? |
5.15 问题24:有创或无创通气的适应证有哪些? |
5.16 问题25: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适应证是什么? |
6 出院管理 |
6.1 问题26:COVID-19患者的出院标准是什么? |
6.2 问题27:核酸检测复阳的COVID-19出院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检查有何表现? |
6.3 问题28:出院后RT-PCR检测显示再次阳性的患者的管理措施? |
6.4 问题29:出院后是否需要进行RT-PCR复检以监测COVID-19患者? |
7 指南实施工具 |
8 讨 论 |
(5)重大传染病疫情中体育锻炼对应激心理神经免疫的路径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重大传染病疫情导致心理应激的典型负面特征 |
2 体育锻炼应对心理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心理神经免疫路径 |
3 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居家体育锻炼的对策 |
4 小结 |
(6)基于质谱的常见呼吸道病原体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
1.1 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 |
1.2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 |
1.2.1 常见呼吸道感染细菌的病原学 |
1.2.2 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病原学 |
1.3 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方法 |
1.3.1 形态学检查与病原体培养 |
1.3.2 免疫学方法 |
1.3.3 分子检测方法 |
1.4 立题依据与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 |
2.1 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用样本 |
2.3 试剂和耗材 |
2.3.1 实验所用试剂 |
2.3.2 实验所用耗材 |
2.4 相关软件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室常用溶液的配制 |
3.1.1 LB培养基的配制 |
3.1.2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3.1.3 多重PCR底物混合液的配制 |
3.1.4 PCR、荧光定量PCR引物及探针溶液的配制 |
3.2 新方法检测试剂的设计 |
3.2.1 目标病原体的选择 |
3.2.2 检测靶基因的选择 |
3.2.3 获取检测靶基因序列 |
3.2.4 靶基因序列多重比对 |
3.2.5 使用Assay Designer软件设计检测试剂 |
3.2.6 检测试剂的在线验证与评价 |
3.3 样本的采集 |
3.4 样本中病毒核酸的提取 |
3.5 样本中细菌核酸的提取 |
3.6 检测靶基因质粒梯度的制备 |
3.6.1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纯化 |
3.6.2 目的基因连接载体 |
3.6.3 准备平板 |
3.6.4 转化感受态细胞 |
3.6.5 蓝白斑筛选,接种细菌 |
3.6.6 菌液PCR验证 |
3.6.7 接种扩增、提取质粒 |
3.6.8 制备梯度质粒 |
3.7 质谱检测 |
3.7.1 引物溶液的配制 |
3.7.2 多重PCR反应 |
3.7.3 SAP反应 |
3.7.4 单碱基延伸反应 |
3.7.5 树脂纯化 |
3.7.6 质谱检测 |
3.8 巢式PCR检测 |
3.9 荧光定量PCR检测 |
3.10 3D数字PCR检测 |
3.11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
4.1 目标病原体以及检测靶基因的选择 |
4.1.1 RV-MS的目标病原体及检测靶基因选择 |
4.1.2 RB-MS的目标病原体及检测靶基因选择 |
4.2 靶基因序列分析与检测试剂的设计 |
4.2.1 参考序列 |
4.2.2 序列下载、多重比对以及保守区选择 |
4.2.3 检测试剂的设计 |
4.3 RV-MS特异度、灵敏度的评价 |
4.3.1 RV-MS特异度的评价 |
4.3.2 RV-MS灵敏度的评价 |
4.4 RB-MS特异度、灵敏度的评价 |
4.4.1 RB-MS特异度的评价 |
4.4.2 RB-MS灵敏度的评价 |
4.5 RV-MS的初步应用 |
4.6 RB-MS的初步应用 |
4.7 数字PCR验证 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英文缩略词表 |
(7)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者长期的体液免疫记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病毒的可能来源和跨种传播 |
1.2 SARS-CoV的主要结构蛋白 |
1.2.1 SARS-CoV S蛋白、受体和受体结合区(RBD) |
1.2.2 SARS-CoV N蛋白 |
1.3 SARS-CoV的实验室诊断 |
1.4 SARS-CoV的免疫应答 |
1.4.1 SARS-CoV的体液免疫反应 |
1.4.2 SARS-CoV的细胞免疫反应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实验流程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本研究的实验流程 |
2 研究对象、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试剂配制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常见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肠杆菌(E.coli)化学感受态的制备 |
2.3.2 转化 |
2.3.3 质粒的大量提取(QIAGEN试剂盒) |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3.5 质粒定量 |
2.3.6 pRBD质粒转染293T细胞(用LIPOFECTAMINE 2000) |
2.3.7 ELISA初步检测RBD表达 |
2.3.8 RBD蛋白的纯化与浓缩 |
2.3.9 蛋白定量(Bio-Rad Protein Assay) |
2.3.10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2.3.11 Western Blotting |
2.3.12 SARS-CoV IgG检测(商品化试剂盒) |
2.3.13 S蛋白、N蛋白、RBD蛋白间接ELISA |
2.3.14 功能性假病毒的获得 |
2.3.15 功能性假病毒的滴度测定 |
2.3.16 中和抗体检测操作流程 |
2.4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RBD质粒琼脂糖电泳 |
3.2 ELISA初步检测RBD转染后的表达 |
3.3 SDS-PAGE分析纯化的RBD蛋白 |
3.4 RBD蛋白免疫印迹 |
3.5 RBD蛋白定量 |
3.6 假病毒制备所用质粒琼脂糖电泳 |
3.7 功能性假病毒的滴度测定 |
3.8 SARS-CoV,S蛋白和N蛋白IgG动态变化 |
3.9 抗体的中和活性及与SARS-CoV、S蛋白IgG相关性 |
3.10 RBD IgG抗体动态变化以及与中和活性的相关性 |
3.11 4名康复者第五年IgG抗体和抗体的中和活性检测 |
4 讨论 |
4.1 SARS-CoV及其结构蛋白抗体动态变化 |
4.1.1 S蛋白、N蛋白特异抗体动态变化 |
4.1.2 S蛋白间接ELISA的灵敏度高于商品化试剂盒 |
4.1.3 SARS康复者抗体的中和活性 |
4.1.4 S蛋白特异IgG抗体与中和活性相关性 |
4.1.5 RBD蛋白特异IgG抗体与中和活性相关性 |
4.2 抗体长期存在机制与意义 |
4.2.1 抗体长期存在的机制 |
4.2.2 抗体长期存在的意义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SARS研究概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文章发表 |
致谢 |
(8)SARS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随访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
某医院SARS |
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SARS |
感染易感基因的病例对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
SARS |
病例的前瞻性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
SARS |
病例记忆性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附录1 |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
从事非典型肺炎一线医护人员调查表 附录3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附录4 |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附录5 |
个人简历 |
(9)SARS CoV动物溯源及其结构蛋白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SARS CoV概况 |
2. SARS CoV的起源 |
3. SARS CoV的实验室检测现状 |
4. SARS COV引起的免疫应答 |
5. SARS COV疫苗研究进展 |
6.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SARS CoV的动物溯源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来源的SARS CoV膜蛋白组装类病毒颗粒的构建及其与人树突细胞的相互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杆状病毒表达的SL-CoV结构蛋白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己发表和撰写的文章 |
致谢 |
(10)SARS愈后2年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
四、19例SARS死亡病例免疫学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的真实世界研究[J]. 郑丹文,翁衡,刘云涛,尹鑫,张军,张俭,陈鹿鸣,周袁申,曾靖,蔡彦,温万鑫,张清华,陶兰亭,孙良生,蔡天金,王维亮,蔡书宾,秦新东,林晓丰,徐晓花,邹海梅,华俏丽,卢佩佩,林景楠,张开源,欧爱华,李际强,颜芳,邹旭,林琳,丁邦晗,郭建文,覃铁和,黎毅敏,管向东,莫晓能,张忠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10)
- [2]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8)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诊断、治疗与出院管理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更新版)[J]. 靳英辉,詹庆元,彭志勇,任学群,尹训涛,蔡林,袁玉峰,岳冀蓉,张笑春,杨启文,纪建光,夏剑,李一荣,周福祥,高亚东,余追,徐峰,涂明利,谭力铭,杨旻,陈芳,张晓菊,曾玫,朱渝,刘新灿,杨简,赵东赤,丁玉峰,侯宁,汪付兵,陈昊,张永刚,李玮,陈文,施月仙,杨秀芝,王学军,钟燕军,赵明娟,李柄辉,马琳璐,訾豪,王娜,王云云,余绍福,李路遥,黄桥,翁鸿,任相颖,罗丽莎,范曼如,黄笛,薛竑飏,余临心,高锦萍,邓通,曾宪涛,李宏军,程真顺,姚晓梅,王行环.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0(10)
- [4]恢复期去红细胞成分血治疗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及安全性探索[J]. 冯伟生,杜斌,冯宝举.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06)
- [5]重大传染病疫情中体育锻炼对应激心理神经免疫的路径与对策[J]. 娄虎,颜军. 中国体育科技, 2020(05)
- [6]基于质谱的常见呼吸道病原体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张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者长期的体液免疫记忆反应[D]. 刘利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0(12)
- [8]SARS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随访观察研究[D]. 汤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09)
- [9]SARS CoV动物溯源及其结构蛋白免疫学特性的研究[D]. 白冰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07(02)
- [10]SARS愈后2年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D]. 罗宏.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