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氧树脂用于桥梁建筑箱梁粘接(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磊[1](2021)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结构体系与静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
彭政玮[2](2021)在《环氧树脂沥青在双塔不对称斜拉桥钢箱梁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大跨径斜拉钢箱梁桥建设中,桥面铺装作用重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但从已通车的钢桥面铺装情况来看,我国对钢桥面铺装的建设与国外技术相比差异较大,铺装层所出现的病害也更多。国内的交通组成形式极为复杂,重载、超载车辆占比较高,因此,为保证大跨度钢桥面的行车质量及使用寿命,必须加强桥面铺装层的材料性能、与结构的适宜性、施工的便利性及经济性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大跨径钢桥面铺装设计及环氧树脂沥青铺装层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对湖北省内4座环氧树脂沥青铺装层的跨长江桥梁所处的气候条件、结构形式、铺装层产生的病害类型进行调研,分析了各种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石首长江大桥的桥面铺装结构层设计及实施方案;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桥面开展了相关力学分析,并结合大桥的现场检测结果,分析了铺装层应用性能及通车后的现状,得出的结论如下:(1)通过对湖北省内应用环氧树脂沥青的4座跨越长江大桥的钢桥面铺装的调研,分析了桥面铺装各种病害产生的原因,根据石首长江大桥为双塔不对称斜拉桥钢箱梁结构特点,总结提出了桥面铺装层结构及铺装方案,行车道桥面采用下层EA+上层改性SMA双层铺装,能适应桥梁的结构特点、交通条件、气候特征及功能需求。(2)利用Abaqus对石首长江大桥的铺装层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铺装层最不利荷载位置确定以及不同厚度、弹性模量、车载作用下铺装层受力分析,进一步验证环氧树脂沥青在钢桥面铺装过程应用性能。有限元分析可知:铺装层最不利的载荷位置分别是横向荷载位于加劲肋的中心位置,以及纵向荷载位于单个横隔板的最远端位置,设计上下层铺面时,要尽量避免给这些位置施加过多荷载;铺装层厚度的变化对于拉应力的影响不明显,而总体上厚度的变化会显着增加剪应力,宜将厚度限定在60-70mm范围内为最佳;铺装层弹性模量的变化对于拉应力和剪应力都是正向增益关系,同时弹性模量的变化与竖向位移呈现负向增益关系,合适的上面层弹性模量宜选择在1000~1500MPa之间,下面层弹性模量在1600~2100MPa之间;从竖向位移和拉应力等分析表明,车辆载荷的增加对上层铺面影响更大,但从等效应力和剪应力等分析表明,车辆载荷的增加对下层铺面影响更大。(3)EA10环氧树脂沥青混合料所需材料的质量十分关键,环氧树脂结合料及防水粘结层要求较高。混合料施工要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施工配合比,铺装时应“无水源”作业,摊铺按半幅全断面一次性摊铺,碾压时要求初压温度≥155℃,复压温度≥110℃,终压温度≥90℃。(4)由检测、试验结果可知,石首长江大桥桥面铺装层的平整度、厚度等项目检测结果均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验证了环氧树脂沥青铺装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适合作为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的钢桥面铺装。通过近一年半的运营情况表明,石首长江大桥行车道桥面采用下层EA+上层改性SMA双层铺装,能与桥梁结构相适应,且效果良好。但该铺装结构应用于本桥的不对称结构、交通量及温度条件下的长期路用性能如何,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张敬川[3](2021)在《嵌入式压阻传感器在混凝土构件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时有效获取土木工程结构在使用中的性态参数,是评估结构在服役期间安全性能的关键。现有的传感元件包括应变片、应力计、光纤光栅、压电陶瓷大都具有成本高、耐久性差、灵敏度低、长期监测耐久性不好的缺点。以往研究表明,橡胶基/水泥基压阻传感器具有感知性能优越、制备工艺简单、使用寿命长、节能环保等特点,有望将其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领域。目前,有关橡胶基/水泥基压阻传感器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分别停留在传感器元件/实验室构件层面,因此,将其提高至更高层面(实验室构件/实际工程构件)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依托某25m磁浮轨道梁静载试验项目,并将实验与有限元模拟结合,研究了橡胶基压阻传感器在混凝土柱智能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水泥基压阻传感器在磁浮轨道梁智能监测中的应用。主要的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不同形状的橡胶基压阻传感器预埋至混凝土柱中,通过循环加载、单轴加载的方式研究传感器在混凝土中的压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圆柱状橡胶基压阻传感器,平面状橡胶基压阻传感器更适用于混凝土的智能监测,其能感知混凝土内部的较小应变,并且阻值与试件应力/应变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2)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平面状橡胶基压阻传感器在不同电极材质与尺寸、不同复合材料材质与尺寸、不同混凝土材质与尺寸、不同工况加载时的监测性能以及对混凝土构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感器参数的改变对其监测性能及构件强度的影响呈规律性,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参数。基于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研究,提出了橡胶基压阻传感器在混凝土内部应变监测以及倒塌预警中的应用方法。(3)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25m磁浮轨道梁在预应力张拉、静力加载前后的受力分布,明确了试验梁的破坏形式以及在加载过程中混凝土损伤、裂缝开展情况,明确了水泥基压阻传感器的布设位置,以及在加载各阶段不同布设点的应力大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水泥基压阻传感器的磁浮轨道梁智能监测模型。(4)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状态、不同填料掺量水泥基压阻传感器的压阻性能,研究了传感器埋入磁浮轨道梁、混凝土柱后的电阻变化趋势,以及在预应力张拉前后锚固区传感器的电阻变化。结果表明,传感器含水量越高,其初始电阻率及最大电阻率变化率越大;传感器在埋入混凝土后的前7天电阻变化较大,7天后趋于稳定;预应力张拉后,水泥基传感器能有效监测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有效性。
吴刚[4](2021)在《预应力碳纤维板楔形夹片式锚具的受力仿真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
代腾飞[5](2021)在《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间脱粘和早期裂缝十分普遍,已影响到公路桥梁的正常使用。已有研究和实践主要将裂缝成因归结为干缩裂缝,对极早龄期的收缩裂缝及由此造成的层间脱粘重视不够。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以及实例应用等方法,研究了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与层间粘结性能提升措施。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裂缝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极早龄期的收缩和层间脱粘是桥面铺装层开裂的主要成因。(2)研究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收缩的来源构成,提出基于孔隙水饱和度的塑性收缩裂缝控制方法、基于水化反应程度的混凝土收缩预测方法和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温度梯度确定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裂缝成因进行分析,供决策参考。(3)通过切槽方法控制结合界面粗糙度,采用沿结合面劈裂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切槽参数对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确认界面粗糙度是影响层间结合的主要因素,层间结合强度远低于完整混凝土的强度。建立主要切槽参数下粘结劈拉强度预测模型,供工程切槽处理效果评价参考。
赵洋洋[6](2021)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连续梁桥在交通量及环境作用下劣化严重,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是选用最优加固方案将预计的损失降至最低。目前的优选技术很少考虑到赋权方法的片面性、方案可信度及证据理论的排他性假设。鉴于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相关病害及处治措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桥面系的多种加固方法,并分析特点和适用性,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依据。2.建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定义11个定量指标的数学公式及8个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3.在分析目前的赋权方法及优选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1)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片面性及目前组合赋权法的不足,提出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赋权模型。群体AHP法、熵权法及变异系数法为组合赋权模型的单一赋权法基础。为解决群体AHP法的赋权不一致问题,提出构造专家熵模型确定专家客观权重,整合专家的主、客观权重,得到专家权重,结合专家组下的指标权重矩阵后,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2)针对证据理论的排他性假设的局限性,提出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改进证据组合的加固方案优选模型;3)灰色关联法确定基本概率分配函数(BPA),然后以2)中新证据组合模型融合证据体,得到信任函数,以此对方案排序。4.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韩庄大桥的维修加固工程为依托,验证了本文所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技术的可行性。通过与单一赋权法的对比,表明所提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权重模型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计算过程,表明本文方法的加固方案优选结果整体不确信度从平均值12.11%降低到了0,较大提高了加固决策的准确性及说服力。通过本文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证据理论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在桥梁加固方案优选中的优越性。
赵宇[7](2021)在《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越来越便利,我国桥梁的数量也从七、八十年代的上万座到二十一世纪的百万座,高铁桥梁总长更是超过一万公里。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桥梁的安全性和行车的舒适性的要求逐渐增加,人们追求的观念从量上升到了质。而沥青铺装层作为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和车辆荷载的桥梁结构,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性能和行车的舒适性。桥梁铺装层分为沥青面层和防水粘结层,既有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又有防止外界水等因素造成损害的作用。在东北季冻地区,夏天高温炎热,冬季低温寒冷,对桥面铺装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重交通下,各种病害现象频频出现。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行车的舒适性,本文考虑东北季冻区环境下桥面铺装的病害现象,将其归纳分类并分析其产生机理,之后给出规范中沥青铺装层材料的性能指标。采用硅藻土橡胶颗粒改性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上面层的材料并通过室内试验测试其相关的路用性能,通过小梁弯曲试验得到其在低温环境下,最大弯拉应变为2926με,通过车辙试验得到其在高温环境下动稳定度为3198次/mm,通过冻融劈裂试验得到其冻融劈裂比为89.4%,性能都符合规范中的技术指标。之后通过单轴蠕变试验测得其粘弹性性能参数。然后运用剪切试验和拉拔试验测量几种性能优异的防水粘结层的粘结性能和剪切性能,并且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粘结性能、剪切性能、温度性能、厚度、成本造价、施工难易度这几个影响因素,最后优选出适合季冻区环境下使用的防水粘结层为SBS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然后将选出的材料应用在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季冻区普通公路高适应性耐久型桥面铺装材料推广”中,并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整桥模型研究桥面沥青铺装层的力学性能,得到位移的模拟值和测量值误差小于5%,满足精度要求。最后进行参数分析,发现超载现象对防水粘结层影响更大,刹车现象对沥青面层影响更大,对于加载位置,跨中处比支点处铺装层的位移和应力更大。
魏雪萍[8](2021)在《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迅速发展,节段预制拼装施工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桥梁的建设中,该技术很好地满足了城市桥梁建设发展的需求,提高了现代化桥梁的建设水平。梁段的工厂化预制能极大改善混凝土的品质,也可减少对桥位环境的污染,且保持桥下交通通畅还能缓解交通压力,在施工质量、工期、经济和适用性方面都呈现出其技术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施工技术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该施工工艺所具有的技术复杂性也增加了桥梁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难度,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研究,可以减少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事故,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对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阶段的风险展开评价研究,首先结合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施工特点和类似工程相关资料,分析、识别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建立初始评价指标体系。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评价指标的精准度,对初始指标的重要度进行调查,并利用累计信息贡献率和偏相关分析分别剔除无显着影响和反映信息重复的指标。最终经筛选构建了以施工环境风险、施工人员安全风险、施工技术风险、施工机械风险和安全管理风险为基本内容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的繁杂性和不确定性,选取C-OWA(Combination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将权重结果引用到风险概率和损失量化值的计算中,建立基于含权故障树的风险概率量化模型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风险损失量化模型,风险损失考虑了经济损失、生命损失、工期损失、环境损失和社会损失5个方面。最后结合风险概率和损失量化值,得到风险度量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对高冲突数据信息进行证据融合,有效处理多证据下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运用此评价模型进行工程实例验证,通过风险测度及等级界定,以证据信息融合结果为依据,得出工程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对高风险因素提出必要的风险防范对策,为该类桥梁施工安全风险的管控提供一定的借鉴。
石熠林[9](2021)在《钢—混组合梁抗弯性能提高途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混凝土组合梁能充分发挥材料性能优势,兼具承载能力强,截面高度小,自重轻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社会的发展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承载性能有了更高的需求。本文主要以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的钢材和混凝土作为变化参数,探究使用不同材料对钢-混组合梁抗弯性能的影响,采用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并得出相关结论:(1)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承载进行受力分析,将截面换算法、考虑相对滑移的截面换算法、折减刚度法和极限平衡法进行了分析推导与总结。以应变失效为准则,分析了各失效模式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方式,总结了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方法。(2)通过钢材拉伸试验,探究了Q355钢材和T700钢材的拉伸本构关系,通过混凝土立方体轴心抗压和劈裂抗拉试验,得到试验所用的C50、C75、C100混凝土和以C50混凝土为基准,体积掺量分别为0.5%、1.0%、1.5%的混凝土立方体轴心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设计并制作了9组钢-混组合梁。Q355钢材与C50混凝土、C50对应的体积掺量为0.5%、1.0%、1.5%的钢纤维混凝土、C75、C100混凝土组合,制作6片梁;T700钢材与C50、C75、C100的混凝土组合,制作3片梁。(3)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分析表明:钢-混组合梁随着混凝土翼缘板中钢纤维掺量的增大,极限荷载对应的跨中挠度明显增大,主要表现为钢-混凝土组合梁延性的提高;增强混凝土强度与提高钢材屈服强度都能增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极限承载能力,增强混凝土的强度提高了弹性阶段的抗弯刚度,从而提高了极限承载能力,提高钢材屈服强度会延长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弹性阶段,从而提高承载能力和极限荷载对应的挠度;增大混凝土强度对组合梁极限承载能力的提升效果会随着钢材屈服强度的提高而减弱;钢-混凝土组合梁在弹性阶段满足平截面假定,使用截面换算法可对截面应变进行预测,试验所得的挠度在弹性阶段与折减刚度法计算结果接近,极限承载能力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接近。(4)总结了适用于钢纤维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抗拉压的本构关系、栓钉的本构关系,利用ANSYS软件,对9组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可利用有限元模拟的方式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变参数计算分析。
郭鹏飞[10](2021)在《超长空间异型桁架卸载过程稳定性分析及现场监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钢结构以其轻质高强的优势在建筑市场的地位逐年上升,从而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得到了广大建筑师的亲睐。大跨度钢结构以其独特的空间大优势、优美的外部造型和优异的受力性能,被充分地应用于各种公共建筑以及个别民用建筑中。由于其特殊性,如果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坍塌破坏,将会造成难以衡量的经济损失,同时很可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对结构安装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和现场实时监测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巴中体育中心项目为依托背景,首先,通过ANSYS/APDL对超长空间异型桁架进行卸载过程的动力响应分析;其次,对于现场存在的杆件弯曲缺陷,使其在有限元模型中得到较真实的体现;最后,通过对外立面网壳结构关键杆件布设应变片,同时对结构的吊装、卸载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考虑提前卸载对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影响;(1)对结构的动力失稳判别准则进行了总结,确定了外立面网壳结构在卸载作用下的动力失稳判别准则(即改进的B-R运动准则)。同时运用ANSYS瞬态动力分析法对结构的卸载过程进行模拟。首先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保证结构在卸载之前要满足设计要求。(2)针对现场结构的实际杆件缺陷,基于三维曲梁单元刚度矩阵对空间曲杆进行理论分析,同时通过MATLAB计算得出的理论数值与ANSYS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最后为后续相关杆件缺陷能够在结构中得到较真实的体现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等效荷载法模拟结构的卸载过程,研究了结构在不同卸载条件下、不同卸载速率下的动力响应,探讨了此类结构在卸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确保结构卸载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对外立面网壳结构吊装、卸载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通过对比结构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结果显示,结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时各杆件应力位移均满足规范要求,确保了卸载方案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的可靠性。
二、环氧树脂用于桥梁建筑箱梁粘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氧树脂用于桥梁建筑箱梁粘接(论文提纲范文)
(2)环氧树脂沥青在双塔不对称斜拉桥钢箱梁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环氧树脂沥青研究现状 |
§1.2.2 钢桥面铺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氧树脂沥青钢桥面铺装调研分析 |
§2.1 钢桥面铺装调研 |
§2.1.1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 |
§2.1.2 天兴洲长江大桥 |
§2.1.3 荆岳长江大桥 |
§2.1.4 鄂东长江大桥 |
§2.2 桥面病害成因分析 |
§2.3 石首长江大桥工程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铺装层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 |
§3.2 最不利荷载位置的确定 |
§3.2.1 荷载布置 |
§3.2.2 网格划分 |
§3.2.3 计算结果分析 |
§3.3 不同铺装层厚度分析 |
§3.3.1 铺装层厚度选择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4 不同弹性模量分析 |
§3.4.1 弹性模量选择 |
§3.4.2 计算结果分析 |
§3.5 不同车载分析 |
§3.5.1 车载选择 |
§3.5.2 计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铺装层施工 |
§4.1 桥面铺装方案 |
§4.2 环氧树脂沥青混合料设计 |
§4.3 施工准备 |
§4.4 施工流程 |
§4.5 下面层EA10施工 |
§4.5.1 EA10生产 |
§4.5.2 EA10运输 |
§4.5.3 EA10摊铺 |
§4.5.4 EA10碾压 |
§4.5.5 EA10养护 |
§4.6 环氧树脂沥青粘结层刷涂 |
§4.7 上面层SMA13施工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铺装层质量检测与桥面现况 |
§5.1 检测内容及方法 |
§5.1.1 检测内容 |
§5.1.2 检测方法 |
§5.1.3 桥梁外观检测 |
§5.2 检测结果 |
§5.2.1 竣工检测结果 |
§5.2.2 铺装层压实度和平整度检测 |
§5.2.3 铺装层抗滑检测 |
§5.2.4 铺装层弯沉检测 |
§5.2.5 桥梁线形检测 |
§5.2.6 通车后现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3)嵌入式压阻传感器在混凝土构件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结构健康监测 |
1.2.2 智能传感器 |
1.2.3 智能结构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嵌入式橡胶基压阻传感器在混凝土柱智能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研究与分析 |
2.2.1 原材料 |
2.2.2 试件制备 |
2.2.3 测试方法 |
2.2.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 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
2.3.1 模型信息 |
2.3.2 理论分析 |
2.3.3 电极、复合材料及混凝土材质对传感器监测性能的影响 |
2.3.4 电极、复合材料及混凝土尺寸对传感器监测性能的影响 |
2.3.5 不同试验工况对传感器监测性能的影响 |
2.3.6 传感器材质、尺寸及埋设位置对混凝土柱强度的影响 |
2.4 监测方法及应用 |
2.4.1 应变监测 |
2.4.2 倒塌预警 |
2.5 本章小结 |
3 嵌入式水泥基压阻传感器在磁浮轨道梁智能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项目背景 |
3.3 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
3.3.1 材料参数 |
3.3.2 模型信息 |
3.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4 实验研究与分析 |
3.4.1 原材料 |
3.4.2 试件制备 |
3.4.3 测试方法 |
3.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50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信息 |
附录B 水泥基压阻传感器应力-电阻率变化率曲线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会议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5)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面铺装层相关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研究现状 |
1.2.3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层间粘结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损伤调查及病害分析 |
2.1 主要桥面铺装形式 |
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调查 |
2.2.1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典型病害 |
2.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及使用寿命统计 |
2.3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成因分析 |
2.3.1 桥梁结构形式 |
2.3.2 铺装层结构设计 |
2.3.3 铺装层早期裂缝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措施研究 |
3.1 塑性收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1.1 塑性收缩变形预估 |
3.1.2 塑性收缩开裂评价 |
3.2 温度收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3 干缩和化学减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4 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措施 |
3.4.1 防止塑性收缩开裂措施 |
3.4.2 防止温度收缩变形开裂措施 |
3.4.3 防止化学减缩变形开裂技术措施 |
3.5 桥面铺装层裂缝实例分析 |
3.5.1 工程概况 |
3.5.2 裂缝调查与检测 |
3.5.3 裂缝的类型 |
3.5.4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判断 |
3.5.5 裂缝的影响程度 |
3.5.6 裂缝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面铺装混凝土层间粘结性能提升措施研究 |
4.1 粘结性能提升措施分析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思路 |
4.2.2 试验原材料 |
4.2.3 试件制作 |
4.2.4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后浇混凝土强度影响 |
4.3.2 切槽法构造粗糙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4.3.3 切槽法构造粗糙度效果评价 |
4.3.4 主要切槽参数对粘结劈拉强度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4.4 主要切槽参数下劈拉性能数值模拟 |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4.2 材料参数与本构关系 |
4.4.3 粘结面界面处理 |
4.4.4 边界约束条件建立与网格划分 |
4.4.5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切槽参数对粘结面劈拉强度影响预测模型 |
4.5.1 粘结劈拉强度神经网络模型 |
4.5.2 粘结劈拉强度多项式拟合模型 |
4.5.3 两种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现状 |
1.3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的现存问题 |
1.3.1 优选方法的问题 |
1.3.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的问题 |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 |
1.4.1 模糊数学 |
1.4.2 灰色关联 |
1.4.3 证据理论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相关病害及加固方法 |
2.1 典型病害 |
2.1.1 预应力孔道灌浆不密实 |
2.1.2 梁体裂缝 |
2.1.3 梁中下挠 |
2.2 一般病害 |
2.2.1 桥面铺装层 |
2.2.2 混凝土缺陷 |
2.2.3 钢筋锈蚀 |
2.2.4 伸缩缝病害 |
2.3 加固方法 |
2.3.1 上部结构加固方法 |
2.3.2 下部结构加固方法 |
2.3.3 桥面系养护维修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 |
3.1 优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建立目的 |
3.1.2 构建原则 |
3.1.3 影响因素 |
3.1.4 指标体系 |
3.2 指标定义及量化 |
3.2.1 定量指标 |
3.2.2 定性指标 |
3.2.3 指标的标准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1.1 群体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4.1.2 熵权法 |
4.1.3 变异系数法 |
4.1.4 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赋权方法 |
4.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建立 |
4.2.1 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计算流程 |
4.2.2 基于灰色关联法计算Mass函数 |
4.2.3 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改进证据组合方法确定最优方案 |
4.2.4 改进证据组合优选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工程背景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描述 |
5.1.3 桥梁病害及结构性能评定 |
5.1.4 加固方案 |
5.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流程 |
5.2.1 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及赋值 |
5.2.2 基于组合赋权法确定优选指标的综合权重 |
5.2.3 加固方案优选计算 |
5.3 优选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铺装层中沥青混合料的研究现状 |
1.2.2 防水粘结层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沥青桥面作用及病害机理 |
2.1 沥青桥面的病害 |
2.1.1 裂缝及其成因 |
2.1.2 变形及其成因 |
2.1.3 坑槽及其成因 |
2.1.4 脱层及其成因 |
2.2 沥青铺装层的作用 |
2.2.1 沥青面层的作用 |
2.2.2 防水粘结层分类及作用 |
2.3 沥青桥面性能指标 |
2.3.1 沥青面层的性能指标 |
2.3.2 防水粘结层的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沥青桥面铺装层各层性能分析 |
3.1 硅藻土橡胶颗粒面层作用及基本性能 |
3.1.1 硅藻土橡胶颗粒改性沥青混合料作用 |
3.1.2 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
3.1.3 沥青面层基本性能 |
3.2 沥青混合料面层粘弹性性能 |
3.2.1 粘弹性材料基本原理及模型 |
3.2.2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性能 |
3.3 防水粘结层性能分析及选择 |
3.3.1 防水粘结层重要性及基本性能 |
3.3.2 粘结性能 |
3.3.3 抗剪切性能 |
3.3.4 温度性能 |
3.3.5 综合分析及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体工程沥青铺装层受力分析 |
4.1 实体工程测量数据 |
4.1.1 桥面施工及埋设传感器 |
4.1.2 数据采集及整理 |
4.2 有限元建模分析 |
4.2.1 有限元计算原理 |
4.2.2 有限元软件相关介绍 |
4.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沥青铺装层参数分析 |
4.3.1 沥青面层厚度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3.2 桥梁刚度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4 沥青铺装层工况分析 |
4.4.1 车载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4.2 车辆刹车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4.3 荷载加载位置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节段预制拼装梁桥国内外应用发展现状 |
1.2.2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节段预制拼装梁桥风险管理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1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概述 |
2.1.1 节段预制工法 |
2.1.2 现场拼装工法 |
2.1.3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施工法的应用优势 |
2.1.4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的施工工艺流程 |
2.2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风险的内涵及度量 |
2.2.2 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及相应特点 |
2.3 D-S证据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
2.3.1 D-S证据理论 |
2.3.2 D-S证据理论在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 |
3 建立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3.1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3.1.1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风险识别的依据 |
3.1.2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风险源分类 |
3.2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初始指标的确定 |
3.2.1 施工环境风险 |
3.2.2 施工人员安全风险 |
3.2.3 施工技术风险 |
3.2.4 施工机械风险 |
3.2.5 安全管理风险 |
3.3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构建 |
3.3.1 风险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3.3.2 风险评价指标筛选过程 |
3.3.3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 构建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
4.1 C-OWA指标赋权模型的构建 |
4.1.1 C-OWA算子赋权方法的优越性分析 |
4.1.2 C-OWA算子赋权方法原理及步骤 |
4.2 基于含权重故障树的施工安全风险概率量化模型构建 |
4.2.1 施工安全风险概率统计 |
4.2.2 施工安全风险概率量化模型 |
4.3 基于FCA的施工安全风险损失量化模型构建 |
4.3.1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损失分类 |
4.3.2 施工安全风险损失量化模型 |
4.4 D-S证据理论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4.1 基本信任分配函数 |
4.4.2 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 |
4.4.3 Dempster合成规则 |
4.4.4 风险测度及危险等级界定标准 |
5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实例分析 |
5.1 项目概述 |
5.1.1 工程概况 |
5.1.2 项目所处地区特性 |
5.1.3 节段预制梁结构参数及施工方法 |
5.2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5.2.1 基于C-OWA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2.2 施工安全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量化计算 |
5.2.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6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
6.1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汇总 |
6.2 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
6.2.1 施工环境风险管控策略 |
6.2.2 施工人员安全风险管控策略 |
6.2.3 施工技术风险管控策略 |
6.2.4 施工机械风险管控策略 |
6.2.5 安全管理风险管控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 原始风险要素重要度评分数据 |
附录 C 施工安全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综合调查问卷 |
附录 D 施工安全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量化计算基础统计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钢—混组合梁抗弯性能提高途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钢-混组合梁的概念与特点 |
1.1.2 钢-混组合梁的优缺点 |
1.1.3 钢-混组合梁的分类 |
1.2 钢-混组合梁的研究概况 |
1.2.1 基本性能的研究 |
1.2.2 剪力连接件的研究 |
1.3 钢-混组合梁的工程应用 |
1.3.1 国外工程应用 |
1.3.2 国内工程应用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钢-混组合梁的受力分析及计算方法 |
2.1 普通换算截面法 |
2.1.1 截面换算 |
2.1.2 截面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2.1.3 法向应力计算 |
2.2 考虑相对滑移的弹性分析 |
2.2.1 法向应力计算 |
2.2.2 基本计算思路 |
2.3 折减刚度法 |
2.3.1 挠度分析 |
2.3.2 抗弯强度分析 |
2.4 极限平衡法 |
2.4.1 中和轴位于钢梁上翼缘 |
2.4.2 中和轴位于钢梁腹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装配式钢-混组合箱梁的设计与试验 |
3.1 截面失效模式分析 |
3.1.1 混凝土被压碎 |
3.1.2 剪切破坏 |
3.1.3 腹板受压屈曲 |
3.1.4 腹板受剪屈曲 |
3.1.5 连接界面的破坏 |
3.1.6 钢-混组合箱梁的设计步骤 |
3.2 试验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3.2.1 组合梁截面设计 |
3.2.2 混凝土与钢材主要性能试验探究 |
3.2.3 组合梁试件的制作 |
3.3 试验加载及量测方案 |
3.3.1 试验加载方案 |
3.3.2 试验测点布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试验现象描述及分析 |
4.1.1 现象描述 |
4.1.2 现象分析 |
4.2 荷载-挠度分析 |
4.2.1 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与普通混凝土组合梁对比分析 |
4.2.2 QC50、QC75、QC100 |
4.2.3 TC50、TC75、TC100 |
4.2.4 QC50、QC75、QC100与TC50、TC75、TC100 |
4.3 纵向应变与平截面假定 |
4.3.1 顶底面沿纵向不同截面的纵向应变 |
4.3.2 平截面假定 |
4.4 有限元模型分析 |
4.4.1 模型的建立 |
4.4.2 本构关系 |
4.4.3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超长空间异型桁架卸载过程稳定性分析及现场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空间箱梁桁架结构概述 |
1.1.2 施工卸载过程倒塌事故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结构动力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2 杆件缺陷研究现状 |
1.3 大跨空间钢结构安装方法及监测技术 |
1.3.1 大跨空间钢结构安装方法 |
1.3.2 大跨空间钢结构监测技术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结构卸载过程稳定性分析的关键问题 |
2.1 引言 |
2.2 网壳结构失效模式定义与分类 |
2.2.1 结构失效模式定义 |
2.2.2 结构失效模式分类 |
2.3 空间异型桁架结构动力失稳判别准则 |
2.4 空间异型桁架结构卸载过程数值模拟方法 |
2.4.1 等效荷载法 |
2.4.2 等效杆端位移法 |
2.4.3 恒力千斤顶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杆件缺陷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杆件施工弯曲缺陷的形成 |
3.2.1 桁架分块结构有限元模型 |
3.2.2 模型参数 |
3.2.3 荷载取值 |
3.2.4 分块结构吊装方案及测点布置 |
3.2.5 吊装过程受力分析 |
3.3 缺陷杆件受力分析 |
3.3.1 圆截面杆件数值模拟分析 |
3.3.2 双曲双扭箱梁有限元模拟分析 |
3.3.3 模拟数值与理论数值对比分析 |
3.4 有限元模型中较真实反映杆件弯曲缺陷 |
3.4.1 杆件弯曲幅值与弯曲方向的随机性准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间异型桁架卸载过程的动力稳定性分析 |
4.1 工程背景 |
4.2 入口桁架结构特点 |
4.3 ANSYS动力分析模型及方法 |
4.3.1 有限元模型 |
4.3.2 模型参数 |
4.3.3 荷载取值 |
4.3.4 瞬态动力分析法 |
4.3.5 瞬态动力分析参数 |
4.4 完善结构在卸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分析 |
4.4.1 结构静力分析 |
4.4.2 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 |
4.5 缺陷结构在卸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影响 |
4.5.1 结构静力分析 |
4.5.2 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 |
4.6 胎架提前卸载对缺陷结构的动力稳定性影响 |
4.6.1 结构静力分析 |
4.6.2 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构卸载过程模拟及现场试验研究 |
5.1 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
5.2 监测仪器设备 |
5.2.1 DH3816 静态应变采集仪 |
5.2.2 动态应变测试系统 |
5.3 结构测点布置方案 |
5.3.1 外立面网壳应力测点布置 |
5.4 外立面网壳胎架支撑有限元分析 |
5.4.1 外立面网壳结构胎架布置 |
5.4.2 胎架有限元模拟 |
5.4.3 临时支撑卸载的基本方式 |
5.4.4 入口桁架卸载方案 |
5.5 超长空间异型桁架卸载过程模拟与监测 |
5.5.1 胎架支撑竖向反力对比分析 |
5.5.2 立面网壳卸载过程模拟值和实测值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四、环氧树脂用于桥梁建筑箱梁粘接(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结构体系与静力性能研究[D]. 郭亚磊.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2]环氧树脂沥青在双塔不对称斜拉桥钢箱梁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D]. 彭政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嵌入式压阻传感器在混凝土构件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敬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4]预应力碳纤维板楔形夹片式锚具的受力仿真分析与优化[D]. 吴刚. 南昌大学, 2021
- [5]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D]. 代腾飞. 广西大学, 2021(12)
- [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D]. 赵洋洋. 河北大学, 2021(09)
- [7]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D]. 赵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8]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D]. 魏雪萍.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9]钢—混组合梁抗弯性能提高途径试验研究[D]. 石熠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10]超长空间异型桁架卸载过程稳定性分析及现场监测[D]. 郭鹏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