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日本的体力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杜冬琴[1](2008)在《中日体质健康测定标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是对国民个体的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等进行测试与评定.发挥体育对增强人民体质的积极作用的有效手段。所以对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寻找最能反映人们体质健康状况的测定标准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无结构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与日本新体力测定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中日两国均把身体素质分为和健康相关的和运动技能相关的两部分,并把与健康相关的素质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2.中日两国在体质测定中把身体成分这一新理论动态作为重要的测定指标之一。3.中日两国在测定指标中均重视了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测定,表明对通过运动促进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视。4.中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在青少年阶段是按照学制阶段的年级为单位进行分组,日本整套标准则是以年龄为单位进行分组的。5.我国老龄人的年龄范围比日本的老龄人阶段少了10年。而且,日本在对65岁~79岁的老龄人的测试方法中采用了三段测定法。最后,针对我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分析研究所暴露的问题,提出了:1.中国有氧耐力测试的项目和方法应进一步研究并逐步完善。2.中国体质健康标准中,青少年阶段的分段标准应该以年龄为分段标准。3.我国测试标准应加大老龄人阶段的跨度,以适应广大老龄人的需要。4.以健康状况调查为起始的三段测试法可以作为我国的借鉴。
周薇[2](2017)在《美、日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体系的启示》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美、日两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体系进行研究,为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美国FITNESSGRAM体质测评系统、日本新体力测定进行分析,并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从提高体质测试指标效度、改进符合我国实际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方法、我国测试反馈系统等角度提出完善我国体质健康测评体系的建议。
刘绍曾[3](1982)在《国外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定及其研究工作简介》文中指出 一、前言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它在评价人的体质状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仅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考核内容,而且也将其测验作为国家的一项体育制度,作为衡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近几十年,一些国家在青少年体质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不断
姜志明,顾渊彦[4](2002)在《日本老龄人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标准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目前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制定老龄人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标准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紧迫任务。1999年 ,日本文部省体育局颁布了新的体力测定标准 ,新标准和原标准有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把测定标准的年龄跨度延长到了 79岁是一个最为注目的变化。根据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体育需求 ,介绍日本的经验 ,为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老龄人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标准、促进我国老龄人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陈艳[5](2010)在《日本老龄人体质测定标准解读及其启示》文中提出2000年日本颁布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该标准增加从65岁至79岁年龄段体质测定标准,对65岁以上老人的体育与健康进行指导干预。论述该项标准出台的原因、标准的指标体系与测定步骤、该标准与实施老龄人运动处方的关系。通过解读,总结日本在制定老龄人体质测定项目、测定方法等方面所取得的先进经验,为中国制定老龄人体质测定标准提供借鉴。提出斟酌我国老龄人口的年龄区段划分等相关建议。
于可红,母顺碧[6](2004)在《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对中、美、日三国的体质研究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认为 ,三国体质研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体质概念的理解、研究方向、指导思想和评价内容等方面 ;三国对体质研究的相同点表现在 :体质研究均随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深入 ;研究对象均由学生开始 ,逐渐转向全民 ,并建立了相应的锻炼标准和健身计划。据此 ,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质研究的建议。
罗彭,王强[7](2005)在《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阐述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的沿革与背景,从培训教材内容、两国教材整体结构、教材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教材整体结构看:日本教材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我国教材偏重于相关理论的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偏少且空洞,缺乏系统性。从教材的内容看:日本教材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我国则欠缺。建议我国在教材建设上增加体力测定与评价的方法,运动障碍与预防、救急措施等内容。
蔡旺[8](2016)在《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检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体适能是指,个人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体适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概念源自体适能研究,是指对增进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有特殊作用的素质,包括人体成分、肌肉力量耐力、心肺耐力、柔韧性等。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检测仍然存在检测项目和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标准缺乏、检测年龄范围窄(仅为60~69岁)等问题。2010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且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在进一步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全面超越世界水平,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问题。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减少,社会财富创造减速;老年人病残率增加,医疗费用增多等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问题,同时老年人易患病,易伤残的特点,也会加大养老、医疗保险负担。然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等尚不完善,老年福利机构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等,仍不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采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优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转变养老观念,普及健康素养知识等一系列措施。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符合我国现实条件,适用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能够在健康管理服务中实际应用的健康体适能检测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可行之策。研究内容1.检测指标的确定依托健康体适能的概念,检测指标主要选择身体形态、成分,肌肉力量、耐力,心肺适能,柔韧性以及协调平衡性相关指标。2.各组成指标权重的确定以专家对各级指标权重打分为基础,参考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借助归一化处理方法,以百分制计算各组成指标的权重。3.评价方法的选择体适能的评价方法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方法,同时也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健康体适能指标检测的评价,主要从单个指标的评分和综合评分角度展开,同时使用雷达图的方式对体质健康的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选择健康管理、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领域的28位专家进行咨询,其中25位完成了两轮咨询。专家的选择标准是:(1)对体适能检测较为熟悉,拥有3年或以上的相关工作经历;(2)具有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3)清楚本研究目的,能积极完整填写2轮咨询问卷。2.研究方法2.1文献分析法:系统全面地对文献资料进行查找收集,研究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国内外对体适能的最新认知理念,研究健康体适能检测内容的最新进展等。2.2头脑风暴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就“健康体适能检测指标体系”进行开放式的讨论,鼓励大家积极提出健康体适能检测指标,形成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池。2.3专家访谈法:对1位专家进行了2轮访谈。通过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对形成的健康体适能检测评价指标池进行分析,逐条讨论评价指标的典型性、可行性、安全性问题,以确定其是否适合应用于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检测。2.4德尔菲法:以书面形式匿名地多轮次征求和汇总专家意见,经过2轮咨询后,最后获得有统计意义的专家判断结果。德尔菲法能够充分利用咨询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预测性和评估行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3.统计方法在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上,本研究采用Excel2007版进行数据的双录入和整理,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用频数、均值等描述统计数据的集中程度;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描述统计资料的离散程度。统计假设检验水准为α=0.05。为有效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本研究中以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以及专家意见变异系数衡量专家咨询的可靠性程度。3.1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的专家积极系数表示专家对研究的重视和积极合作程度,用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来反映,问卷回收率越高,说明专家积极系数越高。3.2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一般由专家对评价指标做出判断的依据和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熟悉程度2个因素决定。3.3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专家意见的一致程度用Kendall’s协调系数来反映。每轮咨询表回收完毕后,使用Kendall’s协调系数计算专家意见的协调性。3.4指标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值由该指标的标准差除以均数得到。变异系数值越小,专家们对某一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本次问卷设计了指标重要性、可行性两个Likert 5级评分,以及百分制指标权重评分3个纬度,由专家给予评判,计算每一个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对变异系数异常的指标进行甄别。3.5指标体系权重:根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优劣确定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当专家意见协调系数较高(大于0.7),取专家评分(Pij)均值,把归一化处理结果作为指标权重(Ki);当专家意见协调系数较低(小于0.7),指标权重计算包含2个参数,专家对指标的评分(Pij)和专家权威程度(Aa)。研究结果1.指标初步筛选从政策文件、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指标初步筛选得到指标池内容和内涵。分别为5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2.预调查经过预调查确定,一级指标仍然为5个,二级指标则减少为23个。3.专家咨询结果3.1专家基本情况:接受咨询的25位专家分别是医学健康管理、体育教学及科研、体质健康研究、公共卫生研究、老年医学研究、康复医学领域的代表。专家的平均年龄为47.92岁,专家的学历80%为硕士以上学历,84%的专家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76%的专家对健康体适能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或“非常熟悉”。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2.86%和100%。专家的权威程度系数为0.831。3.2专家咨询意见:3.2.1在第1轮专家咨询中,一级指标权重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253,二级指标权重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561,对全部指标权重的总协调系数为0.516,经过X2检验,P<0.01。专家直接提出的修改意见中,有7个指标符合删除、修改标准。专家对各个二级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均值在4.24~4.80之间,变异系数在0.10~0.19之间,小于0.25;对各个二级指标可行性评价的均值除“内脏脂肪指数”大于0.25外,均在3.76~4.88之间,变异系数在0.10~0.22之间,小于0.25;专家对各二级指标权重评价的均值在13.28~35.16之间,指标权重变异系数在0.20~0.32之间,小于0.40。3.2.2第2轮专家咨询中,一级指标权重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595,高于0.4~0.5的一般范围,相对于第1轮咨询结果,有大幅度的提高。二级指标权重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622,相对于第1轮咨询结果,提高了0.061,对各级指标权重的总协调系数为0.686,经过X2检验,P<0.01。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均值在4.16~4.68之间,有所增加;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评价变异系数均在0.10~0.18之间。第2轮专家咨询中,专家对二级指标指标可行性评价均值在4.08-4.76之间;变异系数在0.11-0.23。专家对各二级指标权重评价的均值在23.48~54.20之间;权重变异系数0.14~0.27,小于0.40。研究结论本研究立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选择了25位对健康体适能较为熟悉的专家,经过2轮专家咨询,构建了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系数。该指标体系一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能够在健康管理服务中实际应用的健康体适能检测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科学准确评估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状况,改善老年人健康素养提供参考。
孙双明,叶茂盛[9](2017)在《美、俄、日和欧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发现国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存在5大趋势:1)对体质健康测试的理念逐渐趋同,已经从单纯重视身体形态和身体力量的初级阶段,转而开始关注身心协调和适应现代生活;2)全社会参与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3)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4)因对比研究的需要国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体系逐渐趋同,但是评价结果运用仍存在较大差异;5)各国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保障机制日趋完善。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顾渊彦[10](1993)在《日本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下)》文中认为 二、日本现行大纲改革情况 日本当前正处于执行第五次修订教学大纲,准备接受第六次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过渡时期。 通过访问,我们初步认识到在日本,对现行大纲的修订及新大纲的制定是有不同观点的。 我们对体育方面的访问对象主要是文部省和东京教育委员会的官员以及各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其
二、介绍日本的体力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日本的体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体质健康测定标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的依据 |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咨询法 |
2.2.3 比较法 |
3 研究内容 |
3.1 中日两国在体质理论上的研究与发展过程 |
3.1.1 中国在体质理论上的研究与发展过程 |
3.1.2 日本在体质理论上的研究与发展过程 |
3.2 中日两国各年龄段测定标准 |
3.2.1 我国各年龄段测定标准 |
3.2.2 日本各年龄段体力测定标准 |
4 中日在体质理论和体质测定标准上的比较分析 |
4.1 中日在体质理论研究上的相同点 |
4.1.1 日本和中国对体质的理解大致相同 |
4.1.2 各国体质研究的对象均由学生开始 |
4.1.3 中日两国对体能的分类观点基本相同 |
4.1.4 中日两国均把身高体重指数作为测定指标 |
4.1.5 中日两国均重视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测定 |
4.2 中日两国制定的体质测定标准存在不同点 |
4.2.1 中日两国对评价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测试项目不同 |
4.2.2 中日两国划分组别的标准不同 |
4.2.3 我国体质测定标准测试项目少于日本(见表11) |
4.2.4 我国测试老龄人对象的年龄跨度比日本小 |
4.2.5 日本在年龄20岁前后测试项目较中国变化大 |
4.2.6 中国体质测定标准中的测试内容不全面 |
4.2.7 我国制定的选测项目之间不具有可替代性 |
4.3 中日两国在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上的差异 |
4.3.1 在反映有氧耐力素质上测试原理和方法不同 |
4.3.2 中日两国老龄人阶段测定原理和方法不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中日两国在体质理论上取得了共识 |
5.2 中日两国均把身高体重指标作为测定指标之一 |
5.3 中国有氧耐力测试的项目和方法应进一步研究并逐步完善 |
5.4 中国体质测定标准中的分段标准应以年龄为标准分段 |
5.5 中国测定标准应加大老龄人的年龄跨度 |
5.6 三段测试法可以作为我国制定老龄人阶段测试方法的借鉴 |
参考文献 |
(2)美、日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体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日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体系的概况 |
1.1 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系统 |
1.2 日本的新体力测定 |
2 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体系的比较 |
2.1 测试项目的比较分析 |
2.2 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2.3 测评反馈的比较分析 |
3 对我国体质健康测评体系的启示 |
3.1 提高测试指标效度 |
3.2 改进评价方法 |
3.3 完善测试反馈系统 |
4 结语 |
(3)国外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定及其研究工作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国外有关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验制度的综述 |
(一)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定和研究工作。 |
(二)测试项目向着少而精、统一化方向发展 |
(三)评价方法 |
三、建议 |
(5)日本老龄人体质测定标准解读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老龄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出台 |
二、日本老龄人体质测定标准 |
(一) 健康状况问卷 |
(二) 行动能力调查与测定 |
(三) 体力测定 |
三、日本老龄人体质测定和运动处方的对应关系 |
(一) 康复性处方 |
(二) 养生性处方 |
四、日本老龄人体质测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 |
附件: |
(6)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美、日、中体质研究状况 |
1.1 美国 |
1.2 日本 |
1.3 中国 |
2 美、日体质研究与中国体质研究的比较 |
2.1 差异 |
2.1.1 对体质概念的理解的差异 |
2.1.2 在科研方向和与社会的联系上的差异 |
2.1.3 在指导思想和目的性上的差异 |
2.1.4 在评价内容和评分方法上的差异 |
2.1.5 在运用先进科研仪器、设备上的差异 |
2.2 相同性 |
3 建议 |
(7)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的沿革与背景 |
1.1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的沿革与背景 |
1.2 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的沿革与背景 |
2 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比较分析 |
2.1 教材内容的比较 (表1) |
2.2 两国教材整体结构特点 |
2.3 两国教材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比较 |
3 结论与建议 |
(8)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检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
1.1.2 本研究的切入点与健康体适能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头脑风暴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2.3.1 专家积极系数 |
2.3.2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 |
2.3.3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
2.3.4 指标变异系数 |
2.3.5 指标体系权重 |
2.4 技术路线 |
2.5 指标选取原则 |
2.6 质量控制 |
2.6.1 专家的选择 |
2.6.2 问卷的填写 |
2.6.3 指标修改标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指标初步筛选 |
3.1.1 确定指标池 |
3.1.2 确定指标内涵 |
3.2 预调查 |
3.2.1 预调查表的制定 |
3.2.2 预调查的开展 |
3.3 专家咨询法结果 |
3.3.1 专家基本情况 |
3.3.2 专家积极系数 |
3.3.3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 |
3.3.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肯德尔系数) |
3.3.5 指标变异系数 |
3.4 指标体系筛选结果 |
3.5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6 检测指标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四章 讨论 |
4.1 选题讨论 |
4.2 专家咨询结果讨论 |
4.2.1 德尔菲法的可靠性 |
4.2.2 专家积极系数 |
4.2.3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 |
4.2.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
4.2.5 指标变异系数 |
4.3 指标体系构建结果讨论 |
4.4 与其他检测指标的比较 |
4.4.1 与我国国民体质测定项目的比较 |
4.4.2 与日本新体力测定项目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果 |
5.1.1 专家基本情况 |
5.1.2 专家咨询意见 |
5.1.3 检测评价指标体系 |
5.2 创新与不足 |
5.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2.3 下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美、俄、日和欧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美、俄、日和欧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况 |
2.1 美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况 |
2.2 俄罗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况 |
2.3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况 |
2.4 欧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况 |
3 美、俄、日和欧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特征 |
3.1 美、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社会参与 |
3.1.1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社会参与模式 |
3.1.2 美国的第三方外包模式 |
3.2 日、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政府保障 |
3.2.1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法律保障 |
3.2.2 俄罗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组织保障 |
3.3 美、俄、日和欧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理念趋同性和应用差异性 |
3.3.1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理念趋同性 |
3.3.2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应用的差异性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四、介绍日本的体力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体质健康测定标准的比较研究[D]. 杜冬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2]美、日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体系的启示[J]. 周薇. 湖北体育科技, 2017(08)
- [3]国外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测定及其研究工作简介[J]. 刘绍曾.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82(04)
- [4]日本老龄人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标准及对我国的启示[J]. 姜志明,顾渊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01)
- [5]日本老龄人体质测定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 陈艳. 体育文化导刊, 2010(11)
- [6]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J]. 于可红,母顺碧. 体育科学, 2004(07)
- [7]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的比较研究[J]. 罗彭,王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02)
- [8]老年人健康体适能检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蔡旺.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9]美、俄、日和欧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述[J]. 孙双明,叶茂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03)
- [10]日本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下)[J]. 顾渊彦. 课程.教材.教法, 19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