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黔东上震旦统岩石成因类型及沉积相

湘西黔东上震旦统岩石成因类型及沉积相

一、湘西、黔东上震旦统岩石成因类型及沉积相(论文文献综述)

邓倩[1](2021)在《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地质历史上生命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古海洋中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沉积环境和生物发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该时期沉积地层中的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对了解震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古海洋环境、生物演化和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协同作用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论文工作以华南扬子板块和塔里木盆地为例,对震旦系–下寒武统典型地层剖面上岩石有机碳含量(TOC)、微量元素分布、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3Ccarb和δ18Ocarb)以及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ker)等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系统的分析,主要讨论了:(1)华南扬子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埃迪卡拉生物群发育的协同演化关系;(2)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和库鲁克塔格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地层的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3)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条件及成藏特征;(4)塔里木盆地和华南扬子地区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从斜坡相的洞坎上剖面到盆地相的凤滩剖面,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的干酪根和碳酸盐碳同位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反映了不同水体深度和不同沉积环境中主导微生物类群的差异和海洋氧化还原分层的影响。氧化还原敏感的微量元素比值参数U/Th、V/(V+Ni)、V/Cr和Ni/Co指示了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的深水以缺氧-硫化条件为主,并存在多幕式的短暂氧化事件。这种多幕式的短暂氧化事件促进了海洋生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岩石干酪根普遍比全岩更加富集Co、Cu、Ni、Mo等微量元素,表明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中的生物对这些微量元素可能存在选择性富集作用。震旦纪陡山沱中期埃迪卡拉生物群兴起时,干酪根中这些与生物发育相关的微量元素含量的增加,体现了古海洋中微量元素与生物发育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什艾日克剖面的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雅尔当山剖面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都沉积于缺氧环境中。当时的古海洋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在上升洋流和热液的共同作用下沉积物中富集了Ba、Cu、Mo、Ni、V、Zn等营养微量元素,其浓度分别高达10000 ppm、130 ppm、79 ppm、66ppm、1935 ppm、244 ppm,远远高于上地壳中平均含量。玉尔吐斯组偏轻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平均-34.89‰)指示了什艾日克剖面早寒武世早期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生物类型,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相对较高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平均-32.65‰)指示了雅尔当山剖面早寒武世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混合的生物类型。西山布拉克组中大量浮游藻类、较高的碎屑输入和沉积速率,导致其有机碳含量比玉尔吐斯组低,但烃源岩发育层段厚度比玉尔吐斯组更大。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玉尔吐斯组的发育模式与塔西北地区相似,古生产力的提高和缺氧的保存条件是控制轮探1井下寒武统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轮探1井寒武系轻质原油相对富集三环萜烷,可能与原油较高的演化程度、较远的运移距离和特殊的母质来源有关。根据地质背景、原油与潜在烃源岩的热成熟度、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推测轮探1井的寒武系轻质油与下伏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扬子板块的下寒武统地层在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发育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两个板块下寒武统底部碳酸盐碳同位素均存在负异常,反映了早寒武世的海侵和缺氧沉积事件。受海平面上升和构造活动的影响,两个板块均发育了一套优质的下寒武统烃源岩,是深层油气资源的重要母质来源。两个板块下寒武统烃源岩富集了与生物发育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反映了当时古海洋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同时具有催化活性(如Ni、Fe、Mo、V等过渡金属元素),对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也存在催化作用。总体来看,扬子板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的过渡金属元素浓度比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高,这可能也是造成两个板块下寒武统有机质演化程度差异的潜在因素之一。

胡泽祥[2](2021)在《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文中提出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已向深层、超深层不断拓展,最新的勘探成果也展示了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川中古隆起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有望成为超深层古老海相油气勘探的又一重要突破口。论文以角探1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比高石梯-磨溪区块,综合分析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沉积储层特征,并结合烃源条件,探讨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井。主要成果如下:(1)钻探资料表明角探1井寒武系底界深度为7421m,钻揭灯影组345m,在灯四段内完钻。综合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结合岩屑薄片鉴定,明确角探1井灯四段顶底特征。其中顶部以硅质云岩、藻云岩为主,底部以藻云岩、泥-粉晶云岩为主。角探1井钻遇灯影组主要岩性为藻云岩、砂屑云岩、泥-粉晶云岩,部分井段见硅质。合成记录在整个地震道上波峰波谷对应较好,寒武系底界为中连续-中振幅波峰。角探1井灯四段与高磨地区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其厚度大且未能钻穿灯四段。(2)通过角探1井岩屑薄片鉴定,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研究认为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四段属于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主要发育丘滩复合体、滩间局限泻湖,其中丘滩复合体是油气储集的有利的沉积相带。研究区纵向上灯四中下部是丘滩复合体发育最有利的层段,丘滩复合体厚度高达300m,岩性主要以藻云岩为主;根据地震资料,研究区平面发育于台缘带,呈近E-W向长条形展布,其内部有多个丘滩体发育,侧向叠置,边界清晰,地震瞬时属性刻画总面积高达1400km2。(3)分析显示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四段优质储层发育,角探1井钻遇储层总厚高达172.9m。角探1井储集岩主要为藻云岩、砂屑云岩、泥-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空腔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五种类型。角探1井储层类型主要为孔洞型为主。优质储层厚度大,主要发育中下部。与高磨主体对比,高磨台缘带灯四段优质储层一般发育在顶下100m范围内,角探1井优质储层底界距顶约200m。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认为丘滩体为储层提供发育物质基础,岩溶作用为储层进一步提供溶蚀空间。(4)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丘滩体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丘滩体较高磨地区更厚更宽,利用地震瞬时平面属性进行刻画的丘滩体至少发育三个带。研究区整体为单斜构造,角探1井气柱高度大于局部闭合度,气藏为构造-岩性圈闭气藏。油气聚集时期,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在古构造的相对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盖层为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直接覆盖和侧向封堵,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

杜秋定[3](2020)在《湘黔桂地区新元古代中期盆地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元古代武陵造山作用的结束,代表了华南陆块的最终聚合。因此,造山带结束时代的认识对华南陆块形成与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武陵造山运动结束时代及机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造山的时间发生在820-800 Ma,主要原因是在华南诸多省份广泛存在的角度不整合面,不整面以下冷家溪群及相当地层的沉积时限为860-830 Ma,不整合面之上板溪群及相当地层沉积的最大时限为820 Ma。冷家溪群(四堡群、梵净山群)、板溪群(高涧群、下江群、丹洲群)在沉积建造、变形样式、变质作用方面有显着差异和明显的沉积作用间断。而且该时间820 Ma大规模S型花岗岩则属于“造山”或“后造山”型花岗岩。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应在890-850Ma之间,造山期田里片岩记录的最后一期变质变形作用时代为940 Ma,双溪坞地区与岛弧有关岩浆作用为890 Ma,赣东北西湾地区蛇绿混杂岩仰冲型花岗岩侵位时间为880 Ma,浙北及攀西地区约850 Ma的双峰式火山岩、碱性杂岩及同期辉绿岩脉代表了非造山岩浆作用。这样湘黔桂盆地广泛分布的角度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冷家溪群、四堡群、梵净山群)则同属于裂谷作用沉积的地层。扬子和华夏板块之间在约900 Ma经过四堡造山运动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华南地块;随后870-850 Ma,华南地块发生了初始裂解,大规模裂解的机制是由地幔柱为驱动力。但是,其它研究者认为扬子和华夏地块间通过增生造山的方式实现了最终的拼合。扬子板块的西缘在新元古代一直处于板块俯冲阶段。Rodinia超大陆外缘增生造山,超大陆内部岩石圈伸展-裂解,这个模型的驱动机制是扬子和华夏板块处于Rodinia超大陆的边缘,俯冲带的后撤引发了超大陆内部发生裂解。在湘西南芷江-隆回石桥铺地区冷家溪群与板溪群(高涧群)地层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但是在湘西南城步地区尚未发现冷家溪群与高涧群良好的接触关系。城步地区岩体的侵入时代及岩体类型有不同认识:侵入云场里组叶溪江和浆坪两个岩体年龄分别为828 Ma和805 Ma,这些有幔源物质加入的I型花岗岩认为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岛弧(或陆缘弧)花岗岩(柏道远等,2010)。Huang et al.(2019)获得江南造山带西段叶溪江和报木坪的年龄为805 Ma,807 Ma,两个岩体为S型花岗岩,叶溪江与报木坪岩体是扬子和华夏板块拼合后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上升侵位。在湘西南地区侵入高涧群早期地层砖墙湾组与黄狮洞组中一些花岗岩岩体测年为835.6Ma,840Ma(黄建中等,2018),由此确认岩体围岩属于新元古代板溪期沉积,推测冷家溪群与高涧群之间为连续沉积。这些岩体的时代与源岩性质、地层的识别对华南盆地演化的认识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对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中期盆地充填序列及充填物自身的沉积序列和物源结构面的转换分析,识别新元古代中期盆地的性质。论文重点剖析:1)芷江冷家溪群与板溪群结构转换的沉积物与地球化学特征;2)城步地区花岗岩体的时代、源岩性质及动力学背景;3)综合分析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中期盆地充填序列及冷家溪群(四堡群、梵净山群)与板溪群(高涧群、下江群、丹洲群)之间、板溪群(高涧群、下江群、丹洲群)内部、板溪群(高涧群、下江群、丹洲群)与上覆冰期地层之间沉积结构转换特征。本论文初步认识如下:(1)传统上,根据板溪群内部岩石沉积组合特征将其一分为二:即上板溪群和下板溪群。综合扬子地块板溪群沉积充填序列及新元古代中期不同阶段广泛发育的多幕式岩浆活动。板溪期沉积序列应该划分三个阶段是较为可行的。即1)盆地开启与初始海侵阶段(820-800 Ma);2)构造热事件与差异隆升阶段(800-760 Ma);3)区域沉降阶段(760-720 Ma)。(2)华南新元古代沉积盆地从盆地开启至冰期事件地层沉积存在三次沉积-构造转换面。研究表明:1)板溪群与冷家溪群角度不整合面代表了一定时间的沉积间断。角度不整合之下为冷家溪群陆棚-三角洲相,明显的向上变浅的沉积演化序列特征。不整合面之上的板溪群底部为一套陆相沉积物,洪积、冲积扇及河流组成的低水位沉积物,是盆地充填、封闭和回返的过程,代表盆地性质发生转变。因此,这个角度不整合代表了盆地的消亡和新生。2)板溪系内部五强溪组、架枧田组的底与下伏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开启早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同裂谷相变很大,使得盆地边缘区地层序列不完整。盆地深度增加,沉积海盆萎缩、海平面迅速大幅度下降、滨岸线逐渐向盆地迁移,造成了局部地区陆架暴露,与盆地内部构造掀斜作用有关,这并非造山运动的结果。3)板溪系晚期与南华系之间沉积转换特征也较为明显。板溪系沉积晚期是一个特殊的沉积时期。板溪系沉积结束后,就是全球规模的Sturtian冰期。板溪群、下江群等顶部与南华冰间之间普遍存在一个平行不整合或地层缺失记录。湘黔桂盆地局部地区,板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等上部地层又表现出向上变浅的进积型海退序列。泗里口剖面长安组底部低水位杂砂砾岩沉积楔状体的出现,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进积沉积序列转换面。(3)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城步花岗岩的同位素数据表明,侵入时代为822.3±9.9 Ma,而下交点的206Pb/238U年龄为808±11 Ma代表了后期叠加地质事件的年龄。湘西城步地区S型花岗岩侵入的围岩为冷家溪群,并非高涧群沉积早期地层;冷家溪群与高涧群在该地区并非连续沉积,不存在新元古代残留海(洋)盆。湘西芷江地区角度不整合面以下冷家溪地层获得锆石U-Pb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沉积间断时间为832-808 Ma,冷家溪群最大沉积年龄为832Ma,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不早于822 Ma。这与江南造山带西段桂北-梵净山-芷江一线冷家溪群、四堡群、梵净山群的最大沉积年龄相似;经造山运动后,裂谷盆地开启后接受沉积物的时限是一致地,与传统认为江山造山带西段桂北裂谷盆地早于其它地区开启有所不同。

梁霄[4](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王萌[5](2020)在《黔北地区寒武系明心寺组沉积特征及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黔北地区位于中上扬子板块的东南缘,研究区的沉积演化特征与中上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沉积环境分析是古地理重建的重要内容,黔北地区寒武系黔东统明心寺组沉积环境、沉积演化特征缺乏系统的研究,以致对中上扬子地区明心寺组沉积期的古地理格局的认识不能够统一。因此,本文着重对黔北地区明心寺组的沉积特征、沉积相进行分析,重点厘清明心寺组上段滨岸相的展布范围,为中上扬子区寒武系明心寺组沉积期的古地理重建提供新的资料和依据。本文将在大量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室内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搜集区域地质资料,在三级层序划分的前提下,将研究区明心寺组地层划分为上下两段。结合黔北地区寒武系明心寺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及薄片鉴定划分沉积相类型,分析研究典型剖面的沉积演化序列。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编绘岩相古地理图,分析研究区的沉积演化模式,绘制明心寺组下段-上段沉积演化模式图;最后针对黔北地区明心寺组上段滨岸相的古地理意义进行探讨。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黔北地区黔东统明心寺组下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绿色、灰黄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灰色亮晶颗粒灰岩、暗灰色泥晶灰岩等,岩石中发育水平层理,主要为浅水陆棚相沉积;黔北地区明心寺组上段广泛发育滨岸相沉积,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绿色-浅灰色、青灰色薄-中厚层状石英粉-细砂岩,经室内薄片鉴定,石英颗粒磨圆较好,岩石成分成熟度高。岩石中发育低角度冲洗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痕。(2)分别以明心寺组上段和下段为编图单元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区内明心寺组下段主要为浅水陆棚相沉积,深水陆棚相在东南角发育,滨岸相发育范围较小;明心寺组上段,滨岸相沉积范围在研究区内广泛延伸,陆棚相沉积区大幅缩小,研究区明心寺组沉积期整体表现为进积型海退沉积过程。(3)分析遵义松林剖面石英砂岩特征微量元素的比值Sr/Ba<1,V/(V+Ni)的值在0.03~0.43(平均值0.13)之间,V/Cr的值在0.72~3.03(平均值1.53)之间,Ni/Co的值在1.35~8.37(平均值3.57),以上结果表明明心寺组沉积环境为浅水富氧环境;La-Sc-Th、Th-Sc-Zr/10和Ti/Zr-La/Sc图解表明碎屑物源区具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推测源区构造背景可能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有关。(4)黔北地区明心寺组上段滨岸相沉积重点指示了中上扬子区寒武系明心寺组沉积期的古地理展布特征可能并非是简单的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加深的格局,这也为探讨中上扬子区寒武纪黔东世大地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方向。

谢环羽[6](2020)在《中-上扬子地区寒武-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模式》文中指出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调研的前提下,通过系统分析典型露头剖面的岩性和沉积序列发育特征,并结合古生物牙形石、全岩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岩石薄片分析及典型钻井、测井和地震的综合层序分析,对中—上扬子地区寒武—奥陶系进行露头—测井—地震沉积地层等时对比和层序划分,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为恢复古地理气候环境提供重要依据。并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下,分析研究区寒武—奥陶系不同时期沉积相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对其沉积模式进行研究。将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划分为6个可区域性对比的三级层序,奥陶系划分为8个可区域性对比的三级层序。通过对比反映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全岩碳同位素旋回与反映沉积古水深相对变化的沉积旋回,分析揭示,在古气候和沉积充填速率影响不大的背景下,中—上扬子地区层序寒武系层序CSQ1—CSQ4和层序CSQ6发育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层序CSQ5的发育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奥陶统下部层序OSQ1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而层序OSQ2—层序OSQ8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即扬子板块向华夏板块的俯冲会聚所产生的挤压构造作用,属于较为典型的前陆挤压层序。研究提出中—上扬子地区寒武—奥陶纪碳酸盐台地类型演化为:碳酸盐缓坡台地(早寒武世早中期)—碳酸盐镶边台地(早寒武世晚期—早奥陶世)—碳酸盐缓坡台地(中奥陶世早中期)—淹没型台地(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

冯光俊[7](2020)在《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高温高压甲烷吸附与页岩气赋存》文中研究表明甲烷吸附是页岩气赋存的核心,对揭示页岩气富集成藏机理及资源量精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上扬子区下寒武统暗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围绕原位储层高温高压甲烷吸附与页岩气赋存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采用资料调研、野外调查、实验测试、模型计算、理论分析的思路展开系统研究,凝练出如下成果与认识:(1)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广泛发育,下段为深水-半深水陆棚沉积,上段为浅水陆棚沉积,由矿物岩石学特征识别出5种岩相类型,其中炭质页岩和炭质硅质页岩是形成页岩气储层的优质岩相类型。下寒武统页岩储层矿物组成复杂多样,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含有长石、碳酸盐类矿物及少量黄铁矿,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下寒武统页岩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介于-34.7‰-31.0‰,属于Ⅰ型干酪根;有机质丰度整体较高,TOC含量平均为3.65%,下段TOC含量明显高于上段;等效镜质组反射率和激光拉曼光谱学分析表明有机质演化处于过成熟阶段。(2)借助手标本观察、光学显微镜和氩离子抛光-射扫描电镜定性-半定量研究了下寒武统页岩孔裂隙发育形貌及成因类型,识别出5类裂缝类型和3大类6亚类孔隙类型,有机质孔、脆性矿物边缘粒间孔及微裂缝相对发育,过成熟演化和深埋压实作用致使部分孔隙塌陷闭合。联合高压压汞、低压氮气吸附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全尺度定量表征显示下寒武统页岩孔隙度偏低,孔径整体较小,微孔优势发育而宏孔发育不足,孔径分布为微孔单峰型和微孔-介孔双峰型,孔隙结构具有分形非均质性。有机质是下寒武统页岩微纳米孔发育的物质基础,石英等脆性矿物搭建的刚性骨架结构是避免储层孔隙遭受压实破坏的重要保障。(3)开展系列温度下高压甲烷吸附实验,系统分析超临界甲烷过剩吸附高压段“倒吸附”的定量特征、影响因素、理论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对比研究超临界甲烷吸附表征模型适用性,通过吸附相体积、吸附分子层数计算及吸附热动力学分析,揭示了超临界甲烷吸附为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吸附机理为三维堆积的微孔充填吸附与二维铺展的单层吸附并存。页岩储层超临界甲烷吸附具有温度依赖性,温度对过剩吸附的影响效应在一定高压时出现反转;随着温度升高,最大吸附量和吸附相密度线性减小,而吸附饱和所需的压力不断增大,页岩吸附能力减弱。甲烷吸附控制因素分析表明微孔结构是页岩吸附能力的直接主控因素,有机质具有更高的表面自由能可以促进甲烷吸附。(4)构建了原位储层吸附气和游离气含量精确估算模型,对比分析了吸附模型选择及计算方法对原位含气量(尤其是深层页岩气)精确估算的影响,模型地质外推阐明了原位储层页岩气赋存对各类地质要素的差异响应。揭示了现今储层温压场-地层水耦合控制下页岩气赋存随深度变化的相态分布规律,随储层埋深增大,吸附气含量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减小,游离气含量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吸附气和游离气赋存存在“等量点”,转换深度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向深部迁移。提出了页岩气赋存在垂向上的优势赋存深度带概念,由浅至深依次为浅部吸附气优势带、优势相态转换带和深部游离气优势带,可为不同埋深储层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参考。(5)剖析了研究区QJ1井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埋藏-受热-生烃演化史,判识主力生气充注期在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之间。结合覆压孔渗和核磁共振实验,分析储集空间演化和储集能力演化,揭示了储层埋藏沉降-构造抬升过程中页岩气赋存相态动态转化的“四段式”模式:未成熟生物气吸附、成熟热解气吸附、吸附气解吸转化和游离气吸附转化,进一步结合保存条件阐明了储层超压/欠压及吸附欠饱和的地质成因。基于突破压力、扩散系数和渗透率测试,分析了储层自封闭性及页岩气扩散运移各向异性。明确了有机质过度演化和封闭性较差的底板条件是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气富集成藏的主要风险因素,勘探开发应重点关注适中的热演化程度和有利的保存条件。该论文有图120幅,表27个,参考文献278篇。

王健[8](2020)在《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早寒武世时期,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由于强烈的拉张作用,形成了初始的洋壳,两个板块的碳酸盐台地之上沉积形成了一套黑色岩系,这套黑色岩系是我国重要的钒、镍、钼、铀、重晶石等的矿源层,有用元素种类十分多样。本文选取湘西北地区的黑色岩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重点对这套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矿物赋存状态和成矿作用开展了讨论,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通过研究矿化元素组合,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划分为了:(1)U-V-Ni-Mo型,(2)U-V-Cu型,(3)U-V型三种主要的元素组合类型。(2)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主量元素特征参数n(Al2O3)/n(Al2O3+Fe2O3)、TFe2O3/TiO2-Al2O3/(Al2O3+Fe2O3)、Mn O/TiO2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沉积构造环境以陆缘裂陷的中心带和靠近中心带的边部区域为主。n(SiO2)/n(Al2O3)、n(Si)/n(Si+Al+Fe)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沉积过程中有生物热水作用的参与。(3)研究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参数V/(V+Ni)、Cu/Zn、V/Cr、Ni/Co、δU、δCe等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形成于以缺氧为主的沉积环境,Sr/Ba、Co/Zn、δEu及Zn-Ni-Co图解、Lg U-Lg Th图解、Cr-Zr图解指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特征。(4)对研究区碳氧同位素的研究得出,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在沉积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海底喷流热液所携带的深源物质的参与。εNd指示黑色岩系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以古老上地壳物质为物源的特点。通过研究,获得铀多金属矿化U-Pb同位素年龄为503±29Ma,获得三组Sm-Nd同位素全岩年龄分别为586±113Ma;584±82Ma;454±44Ma。(5)首次在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同时发现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钛铀矿、铀石四种最为主要的原生铀矿物,并发现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的铀多金属矿化矿物赋存位置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沉积物的裂隙、矿物间隙、溶蚀孔洞、气泡孔洞,这些发现和认识为下一步的有用矿物的单体解离,元素萃取回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6)首次在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发现硒汞矿和灰硒铅矿赋存在一起,硒元素大都富集在地幔和地核中,硒矿物的形成往往与拉张的裂谷环境关系密切,此次硒汞矿和灰硒铅矿的发现,从矿物学角度再次证明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成岩成矿的过程中有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的参与。(7)在湘西北黑色岩系U-V-Ni-Mo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高温矿物组合为:晶质铀矿(含钇族稀土)+辉钼矿+辉砷镍矿+闪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铀石+方铅矿+硒汞矿+灰硒铅矿;在U-V-Cu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高温矿物组合为:钛铀矿+晶质铀矿(含钇族稀土)+金红石+立方体状方铅矿+闪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砷黝铜矿+硒(硫)铅矿+硫砷锌铜矿;在U-V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中高温矿物组合为钛铀矿+沥青铀矿+铀石+闪锌矿+方铅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的铀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归纳为:在牛蹄塘组地层沉积的时期,扬子陆块处于全球海平面升高的大背景下,深部洋流将海底热水喷流作用所携带的磷、钒、铜、镍、钼、钡、铀等元素携带至表层,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初步富集,其后生物在死亡下沉腐烂的过程中,使海水溶解氧含量逐步降低并最终变为缺氧环境,同时生成H2S等气体让周围逐步变为还原环境,增加了有机质的保存。同时,海底喷流热水中所携带的矿化元素通过出溶作用和还原作用在岩石的溶蚀孔洞、裂隙等空间内沉淀富集。还原作用的产生一方面是受生物体沉积腐烂过程中产生的H2S等气体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黑色岩系中所含的有机质在海底喷流热水的中高温条件下发生裂解生成H2S、H2、CH4、CO等还原性气体,这些气体将成矿溶液中所携带的铀多金属元素,还原形成晶质铀矿、铀石、钛铀矿、砷黝铜矿、闪锌矿、重晶石等。

李泽鹏[9](2020)在《湖南花垣-锦和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与铅锌矿成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陆边缘是成矿作用最显着的地带之一,花垣-锦和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鄂西-湘西-黔东成矿带中段。构造运动频繁,铅锌矿产资源丰富。前人在该地区针对“花垣式”铅锌矿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结合区域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方面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本文依托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研究计划项目“湘西—鄂西成矿带西段构造(盆地)演化与铅锌成矿规律研究”,在野外地质踏勘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集样品,和收集整理前人的资料,对资料中研究区缺乏碳、氧同位素数据,进行采样送检,结合材料,在花垣—锦和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铅锌矿成矿关系等方面的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从沉积学、古生物学和野外实地踏勘和调查入手,通过研究区地球化学的测试分析,对区内寒武纪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开阔台地、台缘斜坡相、盆地等的分布范围。2、研究区构造背景稳定,在寒武纪清虚洞期广泛发育巨厚的碳酸盐沉积和较厚的礁滩沉积,为铅锌矿的成矿提供了理想的铅锌矿成矿的贮集空间。3、研究区铅锌矿床主要产于寒武系清虚洞组藻礁灰岩中,矿体受地层岩性及时代控制明显,具有热液充填型矿床特征,根据前人成果的基础,本文建立了研究区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并根据研究区古地理特征对铅锌成矿进行了预测与选区。

顾志翔[10](2020)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文中提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国内外许多海相层系油气田都与膏盐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家在膏盐岩对碳酸盐岩层系成烃、成储及成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有关膏盐岩成因的争论却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复杂构造-沉积背景下的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成因模式及其对盐下油气成藏影响等方面认识较为薄弱,制约了膏盐岩相关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寒武系由于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具有复杂构造-沉积背景,随着深层-超深层盐下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发现了安岳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然而具有良好油气显示的其他地区却未能取得较大突破。为了进一步弄清膏盐岩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本次研究以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为研究对象,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岩石薄片、区域地质调查、地化分析、储层物性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的岩石类型及分布规律、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查明了膏盐岩岩石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揭示了膏盐岩分布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以含膏白云岩类及石膏岩类为主,主要分为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膏盐岩与白云岩韵律性互层、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三种膏盐岩组合类型,总体上具有分布广、夹层多、单层厚度变化大、石膏岩多、石盐岩较少等特点。含膏盐岩层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的龙王庙阶(清虚洞组、龙王庙组、石龙洞组)和中寒武统高台组、覃家庙组,分别在川东南-黔西北、渝东北-鄂西形成2个膏盐岩厚值区,含膏盐岩层位由川东南-黔西北龙王庙组(清虚洞组)向东北方向的渝东北-鄂西覃家庙组(高台组)呈现渐新的变化趋势。重庆-泸州、利川-彭水地区分别为下寒武统发育的两个膏盐岩厚度中心,平面上整体呈南西向展布过渡为北东向展布的“山字型”及近南北向“环带状”特征;中寒武统膏盐岩分布范围更广,厚度中心主要在万州-利川地区,呈近南北向“牛眼状”展布特征。下寒武统至中寒武统厚度中心具有由川东南-黔西北地区向渝东北-鄂西地区迁移的趋势。(2)分析了膏盐岩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古盐度及古温度,明确了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环境四川盆地在龙王庙期至中寒武世古地理格局为主体为台、台上有湖、西部有陆、东缘有盆、北缘有盆。从早寒武世晚期开始,四川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海退,沉积环境变得相对封闭,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下蒸发作用强烈。古温度和古盐度恢复结果显示整体上具有同步性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温度21.30℃,Z值124.29,Sr/Ba比平均值4.75),并在龙王庙期中晚期至中寒武世达到最高,是膏盐岩最为有利的发育阶段。在海平面较高时,碳酸盐岩台地中浅滩较为发育,以膏盐岩沉积为主的滩间泻湖就发育于浅滩之间的地貌洼地处,当海平面降低时,浅滩构连成壁,则可形成多个规模大小不一的滩间泻湖,而膏盐岩主要形成于这种封闭-半封闭的滩间多泻湖环境,其沉积作用主要受构造运动、古地貌和古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具有明显蒸发成因特征。(3)建立了具有蒸发成因的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多泻湖”成因模式四川盆地寒武系发育多个规模大小不一泻湖,综合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差异性与水动力、水体封闭程度及水深等要素,建立了具有蒸发成因的静水泻湖、扰动泻湖及混积潮洼的“多泻湖”膏盐岩成因模式。静水泻湖为潮上带-潮间带上部水体相对较深且循环受限的凹陷处,表层海水蒸发形成高盐度海水与底部低盐度海水置换,加之其他环境高盐度卤水回流至此,形成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扰动泻湖及混积潮洼为潮上带相对低洼处、潮上带暴露区的浅水环境中,水体动荡,形成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膏盐岩单层厚度一般较薄,常见暴露构造。寒武系膏盐岩主要形成于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静水泻湖,其次为川东地区的扰动泻湖及川西南地区的混积潮洼。(4)阐明了膏盐岩对烃源岩及白云岩储层成岩各阶段孔隙演化的影响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的发育对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烃具有催化作用,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过程。(准)同生期,含膏白云岩类相较于不含膏盐岩的白云岩类溶蚀率高,岩溶膏模孔是与膏盐岩共生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浅埋藏期,膏质成分可为后期石膏的溶蚀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对碳酸盐岩进行交代作用增大和改善储层孔隙;表生岩溶阶段的岩溶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中-深埋藏阶段TSR反应加强埋藏溶蚀作用。埋藏阶段的溶蚀孔洞具继承性,龙王庙组膏盐岩在同生-准同生阶段对白云岩储层孔隙的贡献最大。(5)提出了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控藏评价参数与标准选取膏盐岩厚度及其岩性组合特征、构造(断裂)活动强度、上覆地层保存状况、烃源岩发育特征、储集层特征、(质纯)泥质岩盖层发育状况等,作为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控藏综合评价参数,评价认为四处盆地内的川中南部、川东南西部、渝东西部3个区带为有利区带,川西南东部盆地边缘的乐山-绥江地区为较有利区带,其余4个区带均为不利区带。

二、湘西、黔东上震旦统岩石成因类型及沉积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西、黔东上震旦统岩石成因类型及沉积相(论文提纲范文)

(1)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微量元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1.1.2 古海洋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1.1.3 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碳循环与稳定碳同位素
        1.1.4 关键地质时期微量元素/碳同位素与生物发育、有机质富集的协同演化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震旦–寒武纪过渡时期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华南洞坎上和凤滩剖面震旦系–下寒武统全岩/干酪根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2.1 引言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基本地质概况
        2.2.2 研究剖面与地层
    2.3 样品与分析方法
        2.3.1 矿物组成分析
        2.3.2 总有机碳含量分析
        2.3.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2.3.4 干酪根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
        2.3.5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2.3.6 干酪根微量元素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2.4.2 有机/无机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2.4.3 不同沉积相的全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2.4.4 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
        2.4.5 干酪根和全岩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2.4.6 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中微量元素、氧化还原环境与生物发育的协同演化模式
    2.5 小结
第3章 塔里木盆地柯坪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震旦系–下寒武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影响
    3.1 引言
    3.2 区域地质背景
        3.2.1 基本地质概况
        3.2.2 研究剖面与地层
    3.3 样品与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3.4.2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地层对比
        3.4.3 有机碳含量与干酪根碳同位素的分布差异性
        3.4.4 主、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热液活动和陆源碎屑输入的指示
        3.4.5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古环境和古生产力分析
        3.4.6 塔里木盆地东、西地区下寒武统有机质富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模式
    3.5 小结
第4章 塔里木盆地轮探1 井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发育及其成藏特征
    4.1 引言
    4.2 区域地质背景
    4.3 样品与分析方法
        4.3.1 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与主微量元素分析
        4.3.2 核磁共振分析
        4.3.3 岩石热解分析
        4.3.4 干酪根催化加氢热解实验
        4.3.5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轮探1 井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4.2 轮探1 井震旦系–下寒武统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4.3 轮探1 井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条件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4.4.4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地球化学特征
        4.4.5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的油源对比分析
        4.4.6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藏勘探发现的地质意义
    4.5 小结
第5章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5.1 扬子古板块与塔里木古板块的可比性
    5.2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5.3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情况对比
    5.4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量元素浓度对比与有机质演化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2)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区域地质及勘探情况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位置
        2.1.2 区域沉积地质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2 研究区勘探情况
        2.2.1 地震勘探情况
        2.2.2 灯影组钻探情况
3 地层划分及对比
    3. 1 地层特征概述
    3.2 灯影组四段地层
        3.2.1 灯四段底界
        3.2.2 灯四段顶界
    3.3 地层对比及地层展布特征
        3.3.1 地层对比
        3.3.2 地层展布特征
4 川中裂陷槽北缘沉积相
    4.1 主要岩石类型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 不同沉积相测井响应特征
        4.3.1 丘滩复合体亚相
        4.3.2 局限泻湖亚相
    4.4 丘滩体地震相特征
    4.5 沉积相展布
        4.5.1 纵向分布特征
        4.5.2 平面分布特征
5 川中裂陷槽北缘岩溶作用
    5.1 同生-准同生期岩溶作用
    5.2 表生期岩溶作用
        5.2.1 灯四段风化壳岩溶的物质基础及流体输导体系
        5.2.2 灯四段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特征
    5.3 埋藏期岩溶作用
    5.4 灯四期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
    5.5 灯四期岩溶发育模式
6 储层特征分析及主控因素
    6.1 储层基本特征
        6.1.1 岩性特征
        6.1.2 储集空间类型
    6.2 储层分类评价
        6.2.1 储层类型划分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6.2.2 不同类型储层岩性特征
        6.2.3 不同类型储层储渗特征
    6.3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6.4 储层展布特征
        6.4.1 储层纵向发育特征
        6.4.2 储层平面发育特征
    6.5 德阳-安岳裂陷槽裂陷槽北缘灯影组主控因素
        6.5.1 沉积相
        6.5.2 表生岩溶作用
        6.5.3 断层
7 含气性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建议
    7.1 含气性综合评价
        7.1.0 烃源条件
        7.1.1 储集条件
        7.1.2 储集条件
        7.1.3 盖层条件
        7.1.4 圈闭条件
        7.1.5 含气性综合评价
    7.2 有利区块优选
    7.3 井位部署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湘黔桂地区新元古代中期盆地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拼合与裂解事件
        1.3.2 探讨新元古代中期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沉积响应的关系
        1.3.3 莲沱组地层沉积时限以及与南华系的关系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3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序列
        2.2.1 峡东小区
        2.2.2 湘北小区
        2.2.3 湘西北小区
        2.2.4 湘西南小区
        2.2.5 黔东南小区
        2.2.6 桂北小区
    2.3 新元古代火山岩及火山作用
    2.4 主要控盆断裂及其演变
        2.4.1 青峰-襄樊-广济断裂
        2.4.2 扬子地块东南缘边界断裂
        2.4.3 石门-华容-临湘褶断带
        2.4.4 安化-宁乡-浏阳断裂
        2.4.5 从江-黎平-靖州-洪江-怀化断裂,融安-三江断裂
    小结
第3章 沉积充填序列及盆地演化阶段性
    3.1 地层对比
        3.1.1 新元古代早期地层特征
        3.1.2 板溪系地层特征
    3.2 板溪期沉积盆地充填阶段性
        3.2.1 盆地开启与初始海侵阶段(820-800Ma)
        3.2.2 构造热事件与差异隆升阶段(800-760Ma)
        3.2.3 区域沉降阶段(760-720Ma)
    小结
第4章 板溪系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4.1 区域性不整合面的分布及特征
        4.1.1 桂北地区接触关系特征
        4.1.2 梵净山地区接触关系特征
        4.1.3 怀化芷江地区接触关系特征
        4.1.4 湘中沅陵-桃源地区
        4.1.5 岳阳地区接触关系特征
        4.1.6 湘西隆回-城步地区接触关系特征
    4.2 板溪期早期沉积特征及古环境分析
    4.3 板溪期中期沉积特征及古环境分析
    4.4 板溪期晚期沉积特征及古环境分析
    小结
第5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动力学研究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分析方法
    5.2 盆地开启同位素年代学
        5.2.1 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2.2 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3 盆山转换期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5.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4 盆山转换期花岩岗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量元素特征
        5.4.2 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5.4.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5 沉积岩物源与构造背景分析
        5.5.1 源岩的风化、沉积分选与再旋回分析
        5.5.2 沉积岩物源分析
    5.6 花岗岩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5.6.1 岩石成因
        5.6.2 构造背景分析
第6章 讨论
    6.1 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及裂谷盆地开启时代约束
    6.2 盆山转换地球动力学分析
        6.2.1 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6.2.2 盆山转换动力学机制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黔北地区寒武系明心寺组沉积特征及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3 岩石类型及沉积特征
    3.1 碳酸盐岩类
    3.2 碎屑岩类
4 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1 沉积相类型
    4.2 典型剖面分析
    4.3 沉积相对比
    4.4 岩相古地理特征
    4.5 沉积演化
5 地质意义探讨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上扬子地区寒武-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2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简述
    2.3 区域沉积背景
        2.3.1 研究区寒武系沉积背景
        2.3.2 研究区奥陶系沉积背景
第三章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
    3.1 露头剖面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3.1.1 层序CSQ1
        3.1.2 层序CSQ2
        3.1.3 层序CSQ3
        3.1.4 层序CSQ4
        3.1.5 层序CSQ5
        3.1.6 层序CSQ6
    3.2 钻井与测井的层序地层特征
    3.3 地震的层序地层特征
    3.4 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
第四章 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
    4.1 露头剖面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4.1.1 层序OSQ1
        4.1.2 层序OSQ2
        4.1.3 层序OSQ3
        4.1.4 层序OSQ4
        4.1.5 层序OSQ5
        4.1.6 层序OSQ6
        4.1.7 层序OSQ7
        4.1.8 层序OSQ8
    4.2 钻井与测井的层序地层特征
    4.3 地震的层序地层特征
    4.4 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
第五章 寒武系—奥陶系层序发育主控因素
    5.1 寒武系层序发育主控因素
    5.2 奥陶系层序发育主控因素
第六章 中—上扬子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模式
    6.1 主要岩石类型与特征
    6.2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6.3 寒武系沉积模式
    6.4 奥陶系沉积模式
    6.5 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台地类型演化及其主控因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高温高压甲烷吸附与页岩气赋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目的层页岩发育特征
    2.5 小结
3 源岩矿物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 矿物学特征
    3.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3 小结
4 储层孔裂隙全尺度表征与分形非均质性
    4.1 孔裂隙形貌定性-半定量表征
    4.2 孔隙结构全尺度定量表征
    4.3 孔隙结构分形非均质性
    4.4 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4.5 小结
5 页岩储层高温高压超临界甲烷吸附研究
    5.1 超临界甲烷吸附理论与实验特征
    5.2 超临界甲烷吸附表征与机理
    5.3 超临界甲烷倒吸附及其地质意义
    5.4 超临界甲烷吸附能力影响因素
    5.5 超临界甲烷吸附温度依性
    5.6 小结
6 页岩气赋存及其动态转化
    6.1 页岩气原位赋存地质模型
    6.2 页岩气赋存地质响应
    6.3 地质演化过程中页岩气赋存动态转化
    6.4 下寒武统页岩气富集成藏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黑色岩系国外研究现状
        1.2.2 黑色岩系型铀资源国外研究现状
        1.2.3 黑色岩系国内研究现状
        1.2.4 黑色岩系型铀资源国内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主要创新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区域地层
        2.2.3 地质构造
        2.2.4 岩浆活动
3 湘西北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元素组合类型划分
    3.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1 n(SiO_2)/n(Al_2O_3)特征参数
        3.2.2 n(Al_2O_3)/n(Al_2O_3+Fe_2O_3)特征参数
        3.2.3 n(Si)/n(Si+Al+Fe)特征参数
        3.2.4 TFe_2O_3/TiO_2-Al_2O_3/(Al_2O_3+Fe_2O_3)图解
        3.2.5 Mn O/TiO_2特征参数
        3.2.6 成矿构造环境讨论
    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1 V/(V+Ni)&Cu/Zn特征参数
        3.3.2 V/Cr& Ni/Co特征参数
        3.3.3 Sr/Ba&Co/Zn特征参数
        3.3.4 δU&U-Th特征参数
        3.3.5 Cr-Zr图解
        3.3.6 Th-Hf-Ta图解
    3.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1 Ce异常古氧化还原条件判断
        3.4.2 Ce异常成矿环境精细研究
        3.4.3 Y/Ho特征参数
        3.4.4 La/Yb-∑REE图解
        3.4.5 Eu异常
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碳、氧同位素
    4.2 钐钕同位素
    4.3 同位素定年
        4.3.1 U-Pb同位素定年
        4.3.2 Sm-Nd同位素定年
        4.3.3 成矿年代讨论
5 湘西北黑色岩系矿物赋存状态
    5.1 U-V-Ni-Mo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5.1.1 铀矿物赋存状态
        5.1.2 多金属矿物赋存状态
        5.1.3 矿物赋存位置
        5.1.4 矿物组合
    5.2 U-V-Cu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5.2.1 铀矿物赋存状态
        5.2.2 多金属赋存状态
        5.2.3 矿物赋存位置及矿物组合
    5.3 U-V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5.3.1 铀多金属矿物赋存状态
        5.3.2 钒赋存状态
        5.3.3 矿物赋存位置及组合
6 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成矿作用
    6.1 成矿地质背景
    6.2 生物地球化学成矿作用
    6.3 海底热水喷流成矿作用
        6.3.1 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6.3.2 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6.3.3 热水喷流矿物学证据
        6.3.4 海底喷流生物热水证据
    6.4 有机质与铀多金属矿化间的关系
    6.5 成矿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湖南花垣-锦和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与铅锌矿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3.1 概述
    3.2 各相带岩相、古生物标志
        3.2.1 寒武纪纽芬兰世
        3.2.2 寒武纪第二世
        3.2.3 寒武纪第三世
        3.2.4 寒武纪芙蓉世
第四章 寒武纪清虚洞期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
    4.1 开阔台地相
    4.2 台缘斜坡相
    4.3 盆地相
第五章 寒武纪岩相古地理与铅锌矿的成矿关系
    5.1 典型矿床简介
        5.1.1 花垣渔塘铅锌矿床
        5.1.2 盘石铅锌矿床
    5.2 围岩蚀变
    5.3 岩相古地理与构造
    5.4 岩性的控矿作用
    5.5 矿床地球化学
    5.6 流体包裹体
    5.7 矿床成因
    5.8 成矿动力学与成矿模式
    5.9 铅锌矿成矿远景评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膏盐岩成因研究现状
        1.2.2 膏盐岩层控藏机制研究现状
        1.2.3 油气勘探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及主攻方向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认识
        1.4.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第3章 寒武系岩石类型及特征
    3.1 岩石类型
        3.1.1 碎屑岩
        3.1.2 碳酸盐岩
        3.1.3 膏盐岩
    3.2 膏盐岩岩性组合特征
        3.2.1 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
        3.2.2 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组合
        3.2.3 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
    3.3 膏盐岩空间分布特征
        3.3.1 剖面分布特征
        3.3.2 平面展布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寒武系沉积环境类型及特征
    4.1 碎屑滨岸-陆棚
        4.1.1 三角洲与碎屑滨岸
        4.1.2 碎屑潮坪
        4.1.3 碎屑陆棚
    4.2 碳酸盐岩台地
        4.3.1 混积潮坪
        4.3.2 蒸发潮坪
        4.3.3 蒸发泻湖
        4.3.4 局限潮坪
        4.3.5 局限泻湖
        4.3.6 开阔潮下
        4.3.7 浅滩
    4.3 斜坡-盆地
    4.4 膏盐岩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4.4.1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4.4.2 中寒武世
    4.5 小结
第5章 膏盐岩成因模式
    5.1 膏盐岩沉积环境
    5.2 古盐度及古温度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
        5.2.2 数据有效性分析
        5.2.3 碳、氧同位素特征
        5.2.4 古盐度及古温度特征
    5.3 “多泻湖”成因模式
        5.3.1 静水泻湖
        5.3.2 扰动泻湖
        5.3.3 混积潮洼
    5.4 小结
第6章 膏盐岩油气地质意义
    6.1 膏盐岩对烃源岩的影响
    6.2 膏盐岩对储层的影响
        6.2.1 同生-准同生阶段
        6.2.2 浅埋藏阶段
        6.2.3 “表生岩溶”阶段
        6.2.4 中-深埋藏阶段
    6.3 膏盐岩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6.4 成藏要素分析及有利区带评价
        6.4.1 烃源岩分布特征
        6.4.2 储层分布特征
        6.4.3 膏盐岩盖层及分布特征
        6.4.4 生储盖组合
        6.4.5 区带划分与评价
    6.5 小结
第7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湘西、黔东上震旦统岩石成因类型及沉积相(论文参考文献)

  • [1]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D]. 邓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2]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D]. 胡泽祥.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湘黔桂地区新元古代中期盆地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研究[D]. 杜秋定.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5]黔北地区寒武系明心寺组沉积特征及古地理研究[D]. 王萌.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中-上扬子地区寒武-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模式[D]. 谢环羽.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高温高压甲烷吸附与页岩气赋存[D]. 冯光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8]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D]. 王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02)
  • [9]湖南花垣-锦和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与铅锌矿成矿关系研究[D]. 李泽鹏.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D]. 顾志翔. 长江大学, 2020

标签:;  ;  ;  ;  

湘西黔东上震旦统岩石成因类型及沉积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