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文鞭影》订误(论文文献综述)
张若琳[1](2019)在《传统蒙学教材龙文鞭影语文教学功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文鞭影》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为深远的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成书于明清时期,在古代蒙学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当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它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功用。但迄今为止,《龙文鞭影》的教学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充分地挖掘出来。本文从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方法与《龙文鞭影》中涉及的古代蒙学教育内容进行比对和辨析,探寻《龙文鞭影》这部蒙学教材在古代蒙学中发挥的功用及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并给出一些当代语文教育中可利用《龙文鞭影》作为教材来进行辅助教学的建议。本论文分为引言、绪论和三个章节,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和统计法来进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与主题相关的研究综述。第一章探寻了《龙文鞭影》在古代蒙学中的地位,包括其源流、属性、成书的时代背景和当时教育领域的特征,以及《龙文鞭影》的作者及其编撰的不同版本。第二章主要从古代蒙学教育的要素组成的角度,分析在《龙文鞭影》问世至清末这段时间,其在“语文”[1]教学领域所发挥的功用,试图从中获得一些可供当代教育借鉴的启示;第三章从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龙文鞭影》的当代语文基础教育价值。最后一部分是小结,结合《龙文鞭影》在古代蒙学和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效用,给出一点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挖掘、开发和利用该书的建议。
郭婷[2](2018)在《《龙文鞭影》对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价值探究》文中提出中国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长河的筛子让教育文化在发展中或被传承,或被摒弃。辩证看待和吸收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源是教育进步的途径之一。中华民族自古注重蒙学教育,故而历史上优秀的蒙养教材如数家珍。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的蒙养教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幼学琼林》、《千家诗》、《笠翁对韵》等。本论文以古代蒙养教材为研究基础,以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龙文鞭影》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龙文鞭影》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现实价值。本文对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再从这些蒙学作品中挖掘《龙文鞭影》的主要特征及教育功能。最后通过研究《龙文鞭影》的特征及教育功能,结合分析原“人教版”和“统编本”教材,发现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龙文鞭影》特征突出,教育功能显着,从语言特征上而言,《龙文鞭影》对偶押韵,句子短小,且易于成诵,满足小学年龄阶段学生喜欢大声诵读的爱好和小学阶段需要完成大量积累的阶段任务;内容上来看,《龙文鞭影》典故丰富,利于积累;思想上,内涵丰富,典型教化,其中大部分的典故都是积极的,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教化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时代原因,其中也不乏一些封建思想存在。《龙文鞭影》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价值主要可以从:语言形式、编写体例、具体内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究。
陆睿[3](2012)在《中国传统家礼文献叙录》文中认为家礼文献是历代浩瀚典籍中极为宝贵的一种,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一部分厚重的礼文化。本文以传统家礼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家礼文献进行叙录,以展现这种文献的特点。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余论、附录。绪论部分对家礼的概念造行界定和分类,将家礼文献分为综论类、常仪类、蒙学类、闺教类等四类,并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随後的四章分别对四类文献进行论述,每章分为雨节,第一节对本类文献的源流及其发展演变进行论述,第二节则挑选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叙录,以展示本类文献的基本风貌。余论部分则简单阐述进行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当代意义并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文章最後附录四类文献中已亡佚者或存亡待考者。
徐仁甫[4](1993)在《《龙文鞭影》订误》文中提出 湖南岳麓书社刊行《传统蒙学丛书》,内有《三字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年间肖良有撰。后经舒城杨臣铮增订,并改名《龙文鞭影》。清人李晖吉、徐潜仿照《龙文鞭影》体例合编一部《龙文鞭影》二集。以后书坊将肖撰、杨增之四卷与李、徐所编之二集合刊流行,有裨幼学。
徐仁甫[5](1988)在《读书札记——订误》文中研究说明《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肖良有撰。后经舒城杨臣铮增订,并改名为《龙文鞭影》。清人李晖吉、徐淇仿照《龙文鞭影》体例,合编一部《龙文鞭影二集》。以后书坊将肖撰增四卷本与李、徐所编之二集合刊流行,有裨幼学。 全书共辑两千余典故。正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逐联押韵。全书按韵部编排,读起来流畅顺口。每条下有小注,说明故事梗概。
杨嘉慧[6](2020)在《《古今韵史》研究》文中指出陈继儒是晚明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研究陈继儒,对于认识晚明社会及文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是十分有意义的,目前学界对陈继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思想、性格、交游等方面。陈继儒一生着述丰富,尤其在小品文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目前对陈继儒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窗幽记》上,还有大量的作品未被整理与研究,这对于陈继儒的相关研究是个较大的缺憾。《古今韵史》是署名陈继儒的作品中惟一与他人合作的作品,是与程铨共同编撰的,内容丰富且庞杂,能够反映陈、程二人的美学思想及晚明社会的时代风尚,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古今韵史》成书的时代背景和陈继儒的思想倾向,细致地分析《古今韵史》的文本,揭示其反映出的时代风气及文献和文学价值。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类并整理了可供参考研究的资料。第一章着重梳理了《古今韵史》成书的时代背景和陈继儒的思想倾向,并结合陈继儒和程铨的两篇序言,探究了二人编撰《古今韵史》的目的。第二章是对《古今韵史》文本的详细分析,通过全面探究韵人、韵事、韵语、韵诗、韵词、韵物的特征,总结出各个部分的选编标准。第三章是《古今韵史》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观研究,文中按身份将女性分为了宫廷女子、士大夫女眷、女妓、民间女子和女冠五个群体,分析了其中表现出的女性形象及反映出的女性观。第四章首先通过对《古今韵史》摘录的着述进行整理和分类,来探究其文献价值;其次又从体制特征、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美学思想四个方面探究了《古今韵史》的文学价值。总之,《古今韵史》作为一部摘抄笔记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从编者对《古今韵史》的编排、具体条目的选择和摘录看,本身就足以反映编者的审美取向,以及大发展、大变革环境下的晚明时代风气。另一方面,《古今韵史》保存了许多他书未详的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献辑佚价值,且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语言清丽简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李枫[7](2019)在《《辽海书徵》校注补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毓黻先生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与文献学家,其所作《辽海书徵》,脱胎於《奉天通志·艺文志》的书徵部分,本论文是对《辽海书徵》一书进行的校注、补正工作。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即对《辽海书徵》的校注、补正。首先,完成《辽海书徵》的校勘工作,以国家图书馆藏国立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1942年石印本为底本,以《东北文史丛书》编1委员会点校、渖阳古旧书店1983年出版的《奉天通志·艺文志》的书徵部分作为对校本,进而得出一个相对完善的版本,校对力求全面、细致。其次,由於金氏在着录各书时,对版本、作者以及内容等的介绍相对简略,且很多资讯随时间流逝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会导致不熟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无从下手之弊,因此本文另外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完成对《辽海书徵》的注释、补正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辽海书徵》着录、徵引书目的版本存续、作者生平、以及金氏未录之其他书目的记载情况,进行注释、补正。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探讨了《辽海书徵》对《奉天通志·艺文志》书徵部分的增补、订正与因袭进而讨论了《辽海书徵》在文献学领域的价值。
徐长生[8](2020)在《清代福建官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官刻,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文化或主流文化,与家刻、坊刻共同构成了中国雕版刻书史的三大主体。清代福建的官刻,具有它独特的发展轨迹,但目前对它的研究非常薄弱。对清代福建的官刻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明晰它在福建和中国古代刻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将史料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运用历史学(书籍史、印刷史)、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等学科理论,对清代福建的官刻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以刻书者为纲,对清代福建官刻的刻书者进行详细论述,包括各级官员、衙署和官办书院的考证;除了考证刻书者外,还例举了部分刻本,对其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刊刻情况、版本源流和藏佚情况等进行考证。其次,对清代福建官刻的特征,从刻书者的类型、资金的来源与使用、书板的贮藏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第三,对清代福建官刻本的传播进行分析。最后,对清代福建官刻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对清代福建的官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弥补了以往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在刻书者、版本学、目录学、传播学等方面亦有所突破,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龙文鞭影》订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文鞭影》订误(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蒙学教材龙文鞭影语文教学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古代蒙学教材体系中的《龙文鞭影》 |
一、《龙文鞭影》的作者和文本演变 |
二、《龙文鞭影》的源流 |
三、《龙文鞭影》的时代背景、成书与属性 |
第二章《龙文鞭影》对古代蒙学语文教学的功用 |
一、《龙文鞭影》产生的教育背景 |
二、《龙文鞭影》对儿童基础读写能力和伦理道德培养的功用 |
(一)历史典故积累 |
(二)诗文体制的基础训练 |
(三)艺术手法的应用 |
(四)伦理道德观念的塑造 |
(五)识字巩固与写字训练 |
第三章 《龙文鞭影》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功用 |
一、《龙文鞭影》对语文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功用 |
(一)语言文字知识、文史常识的积累 |
(二)文言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 |
二、《龙文鞭影》对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功用 |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2)《龙文鞭影》对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符号说明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母语教材建设及蒙学教材的发展 |
第一节 母语教材建设及小学语文教材的任务 |
一、母语课程标准的发展 |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任务 |
第二节 蒙学教材的发展及《龙文鞭影》的地位 |
一、从综合性到分类别的蒙养教材 |
二、《龙文鞭影》的发展及历史的地位 |
第二章 《龙文鞭影》的主要特征及教材价值 |
第一节 《龙文鞭影》的特征 |
一、内容特征 |
二、形式特征 |
第二节 《龙文鞭影》的教材价值 |
一、对偶押韵,易于成诵 |
二、典故丰富,利于积累 |
三、思想丰富,典型教化 |
第三章 借鉴《龙文鞭影》改进小学语文教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材现状分析 |
一、选文 |
二、识字写字教育 |
三、教材理念 |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行 |
五、问题化导向增强 |
第二节 《龙文鞭影》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
一、识字写字部分 |
二、阅读部分 |
三、写作与口语交际部分 |
四、综合性学习部分 |
五、借助《龙文鞭影》提高语文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传统家礼文献叙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目录 |
绪论 |
研究缘起 |
概念界定及家礼的分类 |
研究现状 |
1 综论类 |
1.1 综论类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概述 |
1.2 综论类家礼文献叙录 |
2 常仪类 |
2.1 常仪类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概述 |
2.2 常仪类家礼文献叙录 |
3 蒙学类 |
3.1 蒙学类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概述 |
3.2 蒙学类家礼文献叙录 |
4 闺教类 |
4.1 闺教类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概述 |
4.2 闺教类家礼文献叙录 |
余论 |
附录 |
综论类家礼文献存目 |
常仪类家礼文献存目 |
蒙学类家礼文献存目 |
闺教类家礼文献存目 |
徵引及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古今韵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史回顾 |
二、本选题的意义 |
第一章 《古今韵史》的时代背景及编撰目的 |
第一节 《古今韵史》的时代背景及陈继儒的思想倾向 |
一、《古今韵史》的时代背景 |
二、陈继儒的思想倾向 |
第二节 《古今韵史》中“韵”的含义及编撰目的 |
第二章 《古今韵史》解读 |
第一节 韵人之神韵 |
第二节 韵事之奇 |
一、宫廷逸闻 |
二、名人轶事 |
三、民情习俗 |
第三节 韵语中的“韵外之致” |
一、“问答”之有余意 |
二、自述类的清静美 |
三、偶句之“美” |
第四节 韵诗之“情韵” |
一、韵诗的韵律美 |
二、韵诗中的情思 |
第五节 韵词之婉约美 |
一、名媛词之含蓄情深 |
二、名贤词之清新自然 |
第六节 韵物的审美功能 |
第三章 《古今韵史》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 |
第一节 《古今韵史》中的女性形象及特点 |
一、宫廷女子 |
二、士大夫女眷 |
三、女妓 |
四、民间女子 |
五、女冠 |
第二节 《古今韵史》中的女性观 |
一、对才情女子的欣赏 |
二、保守中有开放 |
第四章 《古今韵史》的文献和文学价值 |
第一节 《古今韵史》的文献价值 |
第二节 《古今韵史》的文学价值 |
一、《古今韵史》的体制特征 |
二、《古今韵史》的人物塑造 |
三、《古今韵史》的语言艺术 |
四、《古今韵史》的美学思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辽海书徵》校注补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价值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学方法 |
二、历史学方法 |
【凡例】 |
《辽海书徵》小引 |
《辽海书徵》卷第一 先正遗着之一 |
《辽海书徵》卷第二 先正遗着之二 |
《辽海书徵》卷第三 先正遗着之三 |
《辽海书徵》卷第四 先正遗着之四 |
《辽海书徵》卷第五 地方志乘 |
《辽海书徵》卷第六 掌故杂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後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8)清代福建官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福建官刻的源流 |
第一节 宋元明时期的福建官刻 |
一、宋代福建官刻的勃兴 |
二、元代福建官刻的沉寂 |
三、明代福建官刻的繁荣 |
第二节 清代福建官刻的兴盛与式微 |
一、清初福建官刻的停滞 |
二、清中期福建官刻的恢复与兴盛 |
三、清末福建官刻的式微 |
第二章 清代福建道以上各级官刻 |
第一节 总督、巡抚、学政等刻书 |
一、镇闽将军 |
二、闽浙总督 |
三、福建巡抚 |
四、福建督学道、提督学院 |
五、福建布政使司 |
六、提督东营副总兵 |
七、福建按察使司 |
第二节 各道刻书 |
一、福建盐法道 |
二、分巡巡海兴泉永道 |
三、分巡巡海汀漳龙道 |
四、分巡延建邵道 |
五、分巡台厦(湾)道 |
第三节 晚清新设衙门刻书 |
一、福建官书局 |
二、福建通商总局 |
三、总理船政事务衙门 |
第三章 清代福建各府(州)、县官刻 |
第一节 闽东地区 |
一、福州府 |
二、兴化府 |
三、福宁府 |
第二节 闽南地区 |
一、泉州府 |
二、漳州府 |
三、永春州 |
第三节 闽北地区 |
一、延平府 |
二、建宁府 |
三、邵武府 |
第四节 闽西地区 |
一、汀州府 |
二、龙岩州 |
第五节 台湾地区 |
一、南明郑氏时期(1661-1683) |
二、台湾府时期(1683-1888) |
三、附台湾行省时期(1888-1894) |
第四章 清代福建官办书院与新式学校刻书 |
第一节 书院的性质、功能和书院刻书的归属问题 |
一、书院的性质和功能 |
二、书院刻书的归属问题 |
第二节 福州四大书院刻书 |
一、鳌峰书院 |
二、凤池书院 |
三、正谊书院 |
四、致用书院 |
第三节 各府(州)、县官办书院刻书 |
一、各府(州)、县官办书院刻书情况 |
二、各府(州)、县官办书院刻书举例 |
第四节 新式学校的出现及其刻书 |
一、新式学校的出现 |
二、新式学校的刻书 |
第五章 清代福建官刻的特征 |
第一节 版本和内容特征 |
一、版本特征 |
二、内容特征 |
第二节 编纂、校对和刊刻 |
一、官刻本的编纂 |
二、官刻本的校勘 |
三、官刻本的刊刻 |
第三节 刻书者的类别 |
一、各级官员 |
二、各级衙署 |
三、专门的刻书机构 |
四、书院山长等 |
第四节 资金的来源与使用 |
一、官员刻书的资金来源 |
二、方志刻的资金来源 |
三、书院刻的资金来源 |
四、官刻资金的使用 |
第五节 刻工及其特点 |
一、福建的刻工 |
二、福建刻工的特点 |
三、刻字费 |
第六节 书板的贮藏与管理 |
一、关于藏板的争议 |
二、书板的贮藏 |
三、藏板所有权的变更 |
四、不许买卖 |
五、官刻书板的命运 |
第七节 活字及其优缺点 |
一、福建的活字 |
二、活字的优缺点 |
第八节 官刻与家刻、坊刻之间的关系 |
一、官刻与家刻的关系 |
二、官刻与坊刻的关系 |
第六章 清代福建官刻本的传播 |
第一节 统治者对刻书业的管理 |
一、管制之书 |
二、违碍之书 |
三、党禁之书 |
第二节 官刻本的传播渠道 |
一、官方渠道 |
二、非官方渠道 |
第三节 官刻本的传播对象 |
一、上层精英 |
二、科举士子 |
三、下层群众 |
第七章 清代福建官刻的历史作用 |
第一节 巩固统治 |
第二节 弘扬正学 |
第三节 促进教育 |
第四节 保存文献 |
第五节 工艺传承 |
第八章 结论 |
附录1 知见清代福建官刻名录 |
附表2 清代福建建置沿革表 |
附表3 知见清代福建各级官员与衙署刻书统计表 |
附表4 知见清代福建刻工名讳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一、图书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论文 |
四、在线数据 |
索引 |
图索引 |
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龙文鞭影》订误(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蒙学教材龙文鞭影语文教学功用研究[D]. 张若琳. 淮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龙文鞭影》对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价值探究[D]. 郭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中国传统家礼文献叙录[D]. 陆睿. 浙江大学, 2012(06)
- [4]《龙文鞭影》订误[J]. 徐仁甫. 文献, 1993(04)
- [5]读书札记——订误[J]. 徐仁甫. 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 1988(01)
- [6]《古今韵史》研究[D]. 杨嘉慧. 集美大学, 2020(08)
- [7]《辽海书徵》校注补正[D]. 李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清代福建官刻研究[D]. 徐长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