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县级数值预测解释方法试验

吉林省地县级数值预测解释方法试验

一、吉林省地县级数值预报释用方法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尹佳琪[1](2020)在《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提出东北地区是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1%。低温冷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由于春季热量条件不充足,易发生延迟型低温冷害,造成玉米品质、产量下降。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极端天气现象增加。本研究改进生长季平均温度距平指标边界值界定,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利用滑动平均模拟、离差标准化等方法定义风险因子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及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指数计算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延迟型冷害风险评估模型。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9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形势。稳定通过10℃界限起始日期平均每年提前0.1d,终止日期延后约0.15d。热量条件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总体高值区向东北方向延伸扩大。(2)19812015年东北地区低温冷害80年代发生频次最高,随时间呈波动减少趋势,19811996年重度冷害发生站点数最多,19972015年轻度冷害发生站次高于重度、中度冷害。不同程度冷害发生频次均大幅度减少,冷害站次比下降趋势大小顺序为:重度>中度>轻度,21世纪低温冷害发生频率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仍有地区发生重度冷害。根据M-K突变检验分析,1997年为东北地区生长季平均气温值突变年,同时也是轻度、重度低温冷害站次比序列的突变年,自1997年开始东北地区生育期的月平均积温和显着增加,发生冷害站点明显减少,在21世纪初下降趋势十分显着。(3)19812015年间东北地区轻度冷害与中度冷害发生频率总体不高,在40%以下,而重度冷害发生频率较高,80年代最为严重,90年代其次,21世纪初则是所有程度冷害发生频率都在30%以下,随时间变化严重冷害发生频率有所降低。轻度冷害高发区为辽宁、吉林西部、中部;中度低温冷害的高发区位于辽宁全省、吉林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四盟的南部部分地区;重度冷害发生频率较高区集中在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北部与吉林东部长白山山脉,东北地区整体上由西北到东南发生频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4)风险区域分布情况:黑龙江东部、内蒙古北部新巴尔虎右旗处于高风险区,牡丹江市、朝阳市、葫芦岛市以及赤峰市处于次高值区,向吉林中、西部逐渐减小,吉林与内蒙古交界处大部分地区中等风险系数在0.0025以下。本研究确定的冷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可为东北地区春玉米低温冷害发生风险可能性进行评估,为农业生产播种的时间安排、耕作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尉大为[2](2020)在《广义相加模型在北京市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次数关联性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北京市2016年3月—2019年2月救护车出车次数以及同期的气象因素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探讨广义相加模型在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情况的关联性研究中的应用,从而为相关医疗急救资源的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http://wjw.beijing.gov.cn)、北京急救中心网站(http://www.beijing120.com/),收集2016年3月—2019年2月每周的救护车出车情况;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网(http://data.cma.cn/)获取北京市2016年3月—2019年2月的日气象观测数据,统计指标主要包括平均气压(hPa)、平均最高气压(hPa)、平均最低气压(hPa)、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温差(℃)、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m/s)、平均日照时数(h)、平均地表温度(℃)、平均最高地表温度(℃)、平均最低地表温度(℃)。利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6对救护车出车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绘制时间序列图、曲线拟合;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次数间的相关性;利用R 3.5.2软件构建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次数的关联程度。结果:1.北京市2016年3月—2019年2月救护车出车次数的整体趋势是逐渐上升的,该段时间内急救中心共发出急救车1141627次,同期因五种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消化系统疾病)共派出救护车出车次数共有626593次,占救护车总出车次数的54.89%,其中五种主要疾病内部的占比分别为外伤(27.99%)、心血管病(24.37%)、脑血管病(20.86%)、呼吸系统疾病(13.40%)、消化系统疾病(13.38%);同期平均气压约1000hPa,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最高约35℃;最低约0℃,平均日温差基本稳定在5℃-15℃之间,平均相对湿度约50%,平均风速基本稳定在2m/s,平均日照时数约7h。2.2016年3月—2019年2月,外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的救护车出车次数相对较高,外伤、消化系统疾病的救护车出车次数与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救护车出车次数与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3.气象因素分别在不同的滞后周期对于各种疾病有着不同的滞后效应影响。滞后一周时,平均气温小于5℃和高于25℃,救护车出车有增加的趋势,滞后一周平均气温对于救护车总出车次数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即RR=0.20%(95%CI:0.03%-0.37%);平均相对湿度在低于40%和高于60%,救护车出车次数呈现增加较多的趋势,滞后一周平均相对湿度对于救护车总出车次数的RR=0.11%(95%CI:0.04%-0.18%)。平均气压在高于1020hPa对心血管病造成的影响更大且呈正相关,而改变量无统计学意义。滞后一周,平均气温在5℃以下,随着气温的降低,心血管病的救护车出车次数有增加的趋势;同时高于25℃,随着气温的增加,救护车出车次数有升高的趋势,滞后一周平均气温对于心血管病救护车出车次数的RR=0.66%(95%CI:0.31%-1.00%)。结论:1.北京市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次数的相关性较密切,以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等影响较为显着。2.2016年3月—2019年2月北京市因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外伤派出的救护车出车次数较多。3.基于广义相加模型发现不同气象因素在当周、滞后1周、滞后2周造成疾病的救护车出车次数的改变量也不同,广义相加模型在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次数关联性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鹏[3](2019)在《面向风电消纳和大气减污的源—网—车单向协控技术》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节能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压力与日俱增。一方面,大气污染物排放频繁超过重点人居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显着增加了雾霾天气的爆发概率;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风电装机已达较高比例,但弃风问题依然严重,大量风电急需被消纳利用。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发展电动车(Electric Vehicle,EV)产业,实施以电代油的能源发展规划。在各类EV中,私家插电式EV(Plug-in EV,PEV)预计占有相当比重。因此,通过调控管理手段,提高PEV用能中的风电比重和电源-电网-电动车(简称源-网-车)系统应对空气重污染预警的响应力度,对落实电能替代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源-网-车系统协联调控(简称协控)涉及的基础建模、协控机制、决策方法与安全校核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帮助消纳电网过剩风电,提升系统对重点人居环境的大气减污效能,并切实达到降低充电负荷管控的技术难度与实施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与扩展性、避免泄露车主隐私的目的。针对我国供电调度自动化系统尚未监测PEV个体充电行为信息的技术现状,本文沿着数据挖掘-理论建模-参数辨识的思路,研究了实际PEV集群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的辨识方法和疏导弹性的统计与评估技术。针对自然充电负荷,提出了大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了解析计算模型,构建了特征参数辨识模型,并将其疏导弹性分为两类,分别给出了统计与评估方法。基于居民负荷实际数据,验证了数据挖掘方法和参数辨识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疏导弹性的统计与评估结果。所提方法不依赖对PEV个体充电行为信息的采集,能节约相关信息采集与数据传输系统的投资与运维成本,并保护车主充电行为隐私。辨识的特征参数可用于整定充电负荷疏导信号,疏导弹性指标评估结果可反映充电负荷参与有序化调控的潜力。为降低有序化调控充电负荷资源的技术难度和实施成本,提出一种源-网-车系统单向协控模式,并从吸收过剩风电和避免充电同步化角度,设计了一种有序化疏导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的单向协控机制。充电桩只需从电网侧单向接收分群错时充电的复合随机型分时电价(Time-of-Use Pricing,TOUP)信号、利用事先设计的本地响应算法自主决策PEV起充时间,容易纳入我国现有电力调控体系。构建了集群充电负荷响应模型,提出了一种面向冬季弃风消纳的季节性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整定模型,探讨了TOUP低谷电价的取值范围。该机制有助于充电负荷与过剩风电形成平稳互补的协同态势,可有效避免馈线负荷短时陡升效应,能产生较大安全与经济收益。为提升PEV吸收过剩风电的灵活性并兼顾配电馈线的调节需求,基于充电桩单向接收复合随机型TOUP信号、自主决策PEV起充时间的协控模式,研究了有序化疏导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的短期协控方法。设计了协控系统基本框架,通过精细化处理车主计划离家时间信息,改进了本地充电响应算法和集群充电响应负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的日前整定模型和安全校核与校正算法。所提方法可帮助充电负荷与过剩风电形成灵活互补的短期协同态势,并能满足馈线调节需求,不依赖电网对PEV个体信息的监测,可避免车主隐私泄露,具有良好技术经济性、较高的可靠性和扩展性。为针对性地提升PEV充电负荷资源和燃煤机组应对重污染天气预警的响应力度,在源-网-车系统单向协控模式下,研究了PEV-电热联合系统的短期协控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荷电状态的阶梯电价(State of Charge Tired Pricing,SOCTP)方案,以引导PEV在重污染天气下自动适当减少源自高边际影响燃煤机组的充电量。提出一种依据空气质量指数时空分布信息计缴燃煤机组排污税的新思路,以提升环境容量裕度资源的使用效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集成SOCTP、复合随机型TOUP和新型排污计税方案的PEV-电热联合系统日前协控模型。算例表明:SOCTP、复合随机型TOUP和新型排污税计缴方案的协同作用,可提升PEV-电热联合系统对重点人居环境的大气减污效能。

高丽丹[4](2018)在《内蒙古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推广成效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是将单一先进种植技术整合集成进而推广应用的一项粮食增产计划。通过高产核心攻关田、展示田和示范田的建设,快速实现了粮食作物区域高产和超高产,同时也为挖掘地区优势作物的增产潜力提供了依据。在高产创建工作中,实际是行政组织、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生产者三者共同协作,将区域化、小范围、小面积的高产、超高产转化为大面积同步增产的推进过程。本文对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成效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阿荣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和水稻5大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011-2015年,5大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99.1%和99.6%。2011年,阿荣旗开始实施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和水稻5大作物的高产创建项目。到2015年,实施地点从开始的2个乡镇发展到11个乡镇,参与农户数由2011年的1180户扩展到2015年的5180户,实施面积由2011年的近0.34万hm2扩大到2015年的2.13万hm2,实现了全旗5大作物主产区的全覆盖。5年来高产创建累计建设万亩示范片6.9万hm2,共计增产8.49万t,总增值1.614亿元,实施效果非常显着。针对全旗5大作物生产过程中品种乱、杂、多,当地主推品种增产潜力有限,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投入高等突出问题,在高产创建实施过程中,阿荣旗引进并推广玉米品种罕玉5,大豆品种黑河38与垦鉴27,水稻品种稼禾1和龙粳36,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与兴佳2号等。并结合生产实际,阿荣旗提升凝练形成适宜粮食作物增产的技术体系10余套,为带动全旗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撑。在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中,阿荣旗旗委、旗政府成立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旗农牧业局成立专家组和技术服务团队,乡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进行整体统筹协调推进。通过行政领导包片、技术干部蹲点,实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同时,高产创建工作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购置补贴,粮丰工程等多个项目资源,实现各个项目最大的叠加效应。

王尔美[5](2018)在《玉米长势与生物量遥感监测研究》文中提出玉米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一直是农业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遥感监测具有客观、时效、监测范围广等优势,有利于对玉米生长过程实施动态监测。本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沭阳县为研究区域,选用Landsat-8卫星和多时相环境(HJ)卫星对夏玉米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光谱特征的夏玉米光谱识别研究分析。首先,在分析Landst-8卫星大丰区遥感影像不同波段反射率的基础上,利用B5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值可以将农作物与其它地物区分开来,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植被指数NDVI、DVI、RVI、GVI,通过构建不同作物的多植被指数阈值及其分类规则,提取到大丰区夏玉米的种植面积数据及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大丰区玉米种植面积为27720.65 hm2,总体精度达到94.92%。说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取夏玉米种植面积,为江淮玉米种植区县域玉米面积提取提供了参考。2)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夏玉米生物量估测研究。首先,将高分辨率HJ-1A遥感数据与夏玉米生物量模型相结合,以LAI作为耦合作物模型的关键参数,估测夏玉米全生育期生物量,然后与实测值进行对比,模拟值与实测值在拔节初期、中期、抽雄期差幅依次分别为10.36%、18.87%和15.10%,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较明显,在拔节期对夏玉米生物量模型进行模型参数的相关调整,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最后,抽雄到乳熟期夏玉米生物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差幅分别为0.67%和0.65%,说明参数调整有效提高了夏玉米生物量模型的估测精度。3)县域玉米生长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将GIS、RS、GPS、组件技术以及数据库综合集成,采用传统的C/S模式,利用Delphi编程语言开发了县域玉米生长监测信息系统(MISMGC)。选用2016年夏玉米生长期的田间基础数据和环境星遥感影像对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方便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浏览、查询与分析管理性能的同时,较好实现对夏玉米长势进行有效监测,还可依据监测数据进行空域显示和统计比对分析。本系统对于江淮区域县域夏玉米信息化生产管理与决策具有较好技术支撑作用。

张亦冰[6](2018)在《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种设备一直以来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既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特种设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涉及到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故而特种设备安全被列为国家公共安全的一种。由此可见,保证特种设备的产品质量和安全运行,防止事故发生,降低事故影响,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些年来,政府部门与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部分研究是从生产、使用单位和基层监管部门的视角出发,关注微观层面的风险因素对特种设备安全和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的影响,还没有相关研究从监管的视角出发,关注宏观层面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依托先进的风险管理和安全监管理论,对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有很大的必要性。本研究旨在针对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及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从监管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基础理论,探索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作用机理,构建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机理模型,分析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结构关系,设计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模型,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为例,对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等级进行测算,以此指导区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方向、策略和措施,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战略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用,进而科学、合理地控制我国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实现从多个环节预防事故发生的最终目的。通过深入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对选题来源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研究背景;其次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研究、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研究、风险预警相关方法研究三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最终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章,理论基础及理论研究框架。首先从安全监管理论、区域科学与系统科学理论、风险及风险管理理论三个方面对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次提出并初步界定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构建了风险概念模型;最后,分析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构成,设计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框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基于扎根理论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机理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专家访谈资料、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案例和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为分析材料,对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最终,提炼出宏观环境、体制制度、监管状态、行业状况和事故影响5个主范畴以及14个范畴,另有相关概念51个,以此构建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定义,明确了宏观环境是影响区域特种设备安全的客观条件因素,体制制度、监管状态、行业状况和事故影响是影响区域特种设备安全的系统要素,其中体制制度会对监管状态和行业状况造成影响,监管状态会影响行业状况和事故影响,行业状况直接引发事故,并造成影响。第四章,基于PLS-SEM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结构关系分析。根据扎根理论的分析结果,构建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结构关系模型,建立了体制制度、监管状态、行业状况、事故影响四个风险要素两两之间的结构关系假设,设计了调查问卷及测量量表,通过问卷调研获取数据,运用PLSSEM对风险结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验证并修正了结构关系假设,进一步明确了风险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验证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作用机理,为后续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计算奠定了基础。第五章,基于SEM-ANP-CM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在明确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内涵和指标体系构建目的的基础上,根据扎根理论的分析结果,按照核心范畴、主范畴、范畴、概念的层次划分和各层级要素,结合专家的意见,构建了包括12个定性指标、25个定量指标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根据PLS-SEM对结构关系的分析结果,设计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采用正态曲线法,根据样本数据的分布特点,结合专家意见,确定单项指标等级区间,采用云模型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定量和定性指标等级隶属度进行计算,综合各指标权重及等级隶属度,计算各维度以及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等级,以此完成了预警模型的构建。第六章,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等级测算。以2015年为例,运用所构建的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等级及各维度安全风险等级进行了测算,并根据风险等级高低进行了排序。31个省从好到差依次排序为:北京、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四川、河北、山东、重庆、天津、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宁夏、山西、陕西、湖北、吉林、贵州、辽宁、甘肃、上海、河南、海南、湖南、新疆、青海、江西、广西、云南、西藏;与此同时,绘制了基于我国地图的各省风险等级分布图,并从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等级、各维度安全风险等级、单个区域综合情况三个角度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应对策略。根据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作用机理的分析,结合预警模型的构建和实证测算结果,从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给出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应对策略。国家层面,以中央政府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为主体,提出了综合应对策略,设计了在不同风险预警等级下,针对各省级行政区域的应对策略;省级层面,以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为主体,提出了综合应对策略,以2015年为例,指出了各省级行政区域应该优先改善和重点控制的风险指标,并针对每一项风险指标提出了应对策略。第八章,结论与展望。首先根据上述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归纳了研究成果;其次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列举了创新点;最后提出了本文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科学明确地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构建了以宏观环境、体制制度、监管状态、行业状况、事故影响为核心的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机理模型;(2)构建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结构关系模型,建立了体制制度、监管状态、行业状况、事故影响四个风险要素两两之间的结构关系假设,采用PLS-SEM对其进行了验证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风险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时也验证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作用机理,为后续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3)构建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结合PLS-SEM对风险结构关系的分析结果,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正态曲线法,根据样本数据的分布特点,结合专家意见,确定单项指标等级区间,最终采用云模型(Cloud Model)的方法构建了风险预警模型。(4)以2015年为例,搜集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实际数据,对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等级进行了测算,绘制了基于我国地图的各省风险等级分布图,并从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等级、各维度安全风险等级、单个区域综合情况三个角度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给出了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为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机构了解各省现状提供了参考,为其决策提供了依据。

陈立英[7](2016)在《全球卫星定位气象水汽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卫星定位气象水汽观测是应用卫星信号纵向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接收机时所引起的延迟量来反演接收机区域天顶大气层水汽的累积量。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了全国范围超过1000站的地基GPS/MET大气水汽观测网,并配套了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处理核心软件采用GAMIT软件进行反演解算。在业务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台站的控制文件坐标精度对解算结果精度影响很大,提高台站的坐标精度是目前提高系统解算精度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将基于国家气象探测中心的全球卫星定位水汽观测数据国家级处理平台建设项目为基础,对卡尔曼滤波法、中值滤波法、算数均值滤波法、限幅滤波法在坐标更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提高台站先验坐标的精度,进而提高反演结果精度。经过解算和试验,水汽反演结果的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满足了业务系统的要求。

李冶平[8](2012)在《哈尔滨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及评价》文中认为水资源是众多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安全保障。伴随现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城市在工业、生活等方面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开采及补给平衡矛盾日益明显。因为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从水质、水量、供应能力上、、开采成本上等诸多方面来看,比地表水更具优势,因而地下水已成为众多城市飞速发展的主要用水来源。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哈尔滨城发展也更加表现的举足轻重。本文主要基于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GMS构建哈尔滨市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机模型,本区含水系统立体结构的建立是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地质资料和本次勘测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利用GMS(GroundwaterModelingSystem)6.5软件中的SOLID模块,采用钻孔间插值法进行的。并根据现有数据进行模型的建立、识别和验证,利用计算机技术高工作效率、高精度等特征对哈尔滨地区地下水资源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1)现状开采条件下5年、20年、50年后地下水位逐渐平缓,高差有所减小,但整体态势比较相似。(2)新增水源地开采条件下5年、20年、50年后地下水位变幅较大,水位主要降落于各拟建水源地附近。经50年地下水流动,在新增水源地开采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位下降约0至10m。(3)由GMS中地下水流量计算模块可知各均衡期水资源量,详如下表所示。可见扩大开采对于地下水资源量起到了一定的激发作用,2015、2030、2060年对地下水资源量比扩大开采前水资源量明显上升。伴随时间推移,研究区地下水流场流动系统逐步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依据地下水系统所具有的结构复杂、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建立的工作量较繁重的特点。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GMS,除了具有强大的地下水流模拟功能外,其灵活的数据输入输出以及使各种赋值(参数、分层以及补排项)更具极大地水文地质意义,在处理地下水模拟模型以其特有的优势条件;在运用MODFLOW建立地下水模型时,熟练把握边界及河流处理等方面的技巧,可快速提高建模工作效率和模型精度。

陈红[9](2011)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黑龙江省1971~2005年74至78个气象站的5-9月降水资料,6-8月温度资料,月雷暴日数,逐日风速,逐日降雪资料,通过对所需基础数据的量化处理,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分别对黑龙江省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雷暴、大风、暴雪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并结合GIS技术制成风险图,进行风险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及研究区地域特点,根据灾害界定标准确定灾害程度,在分析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和发生频率的基础上,利用历史上发生的天气现象与灾害程度建立极端天气现象、灾害性天气与受灾程度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不同级别的灾害。(2)利用信息扩散理论首先对单灾种进行风险估算,最后进行综合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灾种的特性,对方法中的离散论域进行校正,直接计算出不同程度灾害的风险概率值,利用GIS技术进行风险区划。(3)单灾种风险评估结果。黑龙江省旱、涝高风险区均集中在西南部。一般干旱高风险区以西南部为主,强干旱高风险区以东南部为主,一般洪涝与强洪涝高风险区均以西南部为主。旱、涝受灾指数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随着受灾指数的增加,受灾风险逐渐降低,干旱受灾指数风险从西南至东北逐渐降低,洪涝受灾指数风险呈从北部、中北部向四周逐渐降低的过程。总体上,黑龙江省干旱灾害风险高于洪涝灾害风险;黑龙江省一般低温冷害高风险区零散分布于中部及西南部地区,严重低温冷害范围广,较集中,高风险为北部大于南部。综合而言,黑龙江省低温冷害为北部、东部大于南部、西部;随着雷暴日数的增加,黑龙江省雷暴发生风险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性,出现不同雷暴日的情况下,雷暴发生风险的最高值区均集中在中部和中南部,最低值区位于东部平原;以≥10.8m/s的大风资料为基础,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大风日数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持续性,自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大风日数逐渐减少。黑龙江省发生1d、2d、3d、4d大风的风险,高风险区自松嫩平原至三江平原地区,以中南部为主呈带状分布,低风险区集中在大兴安岭、伊春、南部牡丹江地区。总体上,中部地区出现大风灾害的风险较高,而林区和山地出现大风的风险要低于平原地区;黑龙江省暴雪集中在春、冬两季,对年暴雪日数2~32d的风险评估得出,暴雪发生风险随着暴雪日数的增多而降低,南部风险高于北部。(4)综合风险评估结果。选取黑龙江省一般干旱、一般洪涝、一般冷害、风速为10.8m/s的大风、暴雪日数为20日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综合风险评估,东部以及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和齐齐哈尔、大庆的部分市(县)为低风险区。综合气象灾害风险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且西部、南部风险高于东部和北部。(5)信息扩散理论简单易行,分析结果意义清楚。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能实现灾害风险分析,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区划到最小地域单元,从而提高科学使用价值,对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伍漫春[10](2011)在《绿洲区域尺度水盐遥感研究 ——以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为例》文中认为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低产农业土壤障碍因子,与土壤沙漠化、土壤退化、土壤侵蚀和土壤污染共同构成了长期困扰人类的5大土壤问题。土壤盐渍化一般出现在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地下水位高且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类的地区。土壤盐渍化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同时还会对生物圈以及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及时、准确、实时监测及预防土壤盐渍化对促进农业生产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遥感具有客观反映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化的监测能力,在盐渍化土壤监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随着定量遥感应用研究的不断发展,对盐渍化土壤信息的定量化提取要求越来越高,像元尺度信息的提取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利用不同尺度数据的转换构建土壤盐渍化预测模型是实现盐渍化土壤遥感制图的关键,高光谱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盐渍化进行定量化是一项困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土壤水盐运移过程和运移机理研究也是土壤盐渍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从实测高光谱数据与遥感影像识别算法相结合来加以修正多光谱数据或者发展新的方法,来适应定量提取区域尺度土壤盐渍化信息的新要求。本研究将实测的高光谱植被和土壤数据引入到土壤盐渍化监测中,探索其应用于土壤盐渍化监测中的潜力。通过对试验区不同盐渍化程度的植被和土壤高光谱数据进行变换与分析,选择对盐渍化程度响应最敏感的光谱波段,建立综合光谱指数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并与卫星影像的综合光谱指数建立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尺度效应转换,用修正的TM影像综合光谱指数、土壤水分来建立水盐一体化区域尺度盐渍化监测模型,利用实测数据与以往实验室的成果对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实测植被和土壤高光谱数据进行各种光谱变换,其中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对土壤盐渍化监测最具有应用潜力。(2)利用综合光谱指数来监测土壤盐渍化比单纯采用植被指数或土壤盐分指数监测土壤盐渍化的效果更好,R2达到了0.7765。(3)利用TM影像的综合光谱指数与实测的综合光谱指数监测盐渍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测的综合光谱指数监测土壤盐渍化效果更好。因此,利用实测的光谱指数去修正TM影像的光谱指数,通过尺度效应转换,使其精度达到更高。(4)利用综合光谱指数、土壤水分建立了水盐一体化区域尺度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和实验室以往的成果分别对此模型进行了验证,其Person值为0.839,结果表明:此模型对土壤盐渍化监测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基于实测的高光谱数据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的水盐一体化区域尺度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指标简单且易于获取,能够对今后的土壤盐渍化动态监测以及水盐一体化建模思路提供科学依据。

二、吉林省地县级数值预报释用方法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地县级数值预报释用方法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低温冷害的研究进展
        1.2.1 低温冷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2.2 玉米产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1.2.3 延迟型低温冷害指标
        1.2.4 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作物概况
        2.1.1 研究区域气候概况
        2.1.2 研究区域玉米种植概况
    2.2 资料来源
        2.2.1 研究区域气象数据来源
        2.2.2 研究区域农业生产资料
        2.2.3 研究区域低温冷害灾情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热量条件变异系数
        2.3.2 冷害站次比及频率计算方法
        2.3.3 M-K突变检验分析方法
        2.3.4 产量资料的滑动平均模拟及离差标准化方法
        2.3.5 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价区划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东北地区热量条件时空分布特征
        3.1.1 生育期内5—9 月平均温之和变异系数空间分布特征
        3.1.2 稳定通过10℃界限起止日期、持续日数的年际变化
        3.1.3 稳定通过10℃有效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3.1.4 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3.1.5 稳定通过20℃积温和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指标的准确率检验
        3.2.1 延迟型低温冷害指标的选取
        3.2.2 延迟型低温冷害指标的优化
        3.2.3 延迟型低温冷害指标的验证
    3.3 延迟型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及突变分析
        3.3.1 延迟型低温冷害随时间变化趋势
        3.3.2 延迟型低温冷害突变年分析
        3.3.3 延迟型低温冷害空间分布特征
    3.4 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的风险评估体系
        3.4.1 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的危险性分析
        3.4.2 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区域的暴露度分析
        3.4.3 东北地区玉米受低温冷害影响的脆弱性分析
        3.4.4 东北地区各区域的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3.4.5 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的综合风险评估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东北地区热量条件时空分布特征
        4.1.2 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年际变化规律及灾变分析
        4.1.3 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
        4.1.4 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的风险评估体系
    4.2 讨论
        4.2.1 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指标的改进
        4.2.2 分离其他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4.2.3 厄尔尼诺现象与低温冷害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2)广义相加模型在北京市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次数关联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救护车出车资料
        2.1.2 气象资料
    2.2 方法
        2.2.1 数据处理
        2.2.2 Poisson分布
    2.3 统计建模
        2.3.1 广义相加模型
        2.3.2 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
        2.3.3 广义相加模型在R软件中的实现
3 结果
    3.1 北京市救护车出车次数的情况概述
    3.2 北京市救护车出车次数季节性描述
    3.3 北京市气象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北京市气象因素与疾病救护车出车次数关系时序图
    3.5 北京市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次数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3.6 北京市气象因素对救护车出车情况的影响
        3.6.1 救护车总出车次数与时间、气象因素的曲线拟合
        3.6.2 救护车出车次数气象因素的滞后效应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面向风电消纳和大气减污的源—网—车单向协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外部条件与研究内涵
        1.2.1 外部条件梳理
        1.2.2 研究内涵阐述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1.3.1 PEV自然充电负荷特性模拟问题
        1.3.2 PEV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问题
        1.3.3 PEV与发输电系统协同调控问题
        1.3.4 PEV与配电系统协同调控问题
        1.3.5 电力市场环境下PEV运营与调控问题
        1.3.6 PEV充电负荷需求响应问题
    1.4 现有研究的借鉴作用和尚需探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理论基础
第2章 PEV集群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辨识和疏导弹性评估
    2.1 引言
    2.2 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辨识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方案
        2.2.1 特征参数辨识的总体思路
        2.2.2 特征参数辨识的技术方案
    2.3 自然充电负荷数据挖掘
        2.3.1 居民负荷基础数据源构建
        2.3.2 自然充电负荷数据挖掘过程阐述
        2.3.3 基本负荷与气候敏感负荷标幺曲线模板库生成
        2.3.4 基本负荷与气候敏感负荷标幺曲线识别
        2.3.5 具体时段的基本负荷与气候敏感负荷确定
        2.3.6 自然充电负荷确定
    2.4 自然充电负荷解析模型
        2.4.1 单一充电功率异质型PEV集群的自然充电负荷解析模型
        2.4.2 多充电功率异质型PEV集群的自然充电负荷解析模型
    2.5 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辨识
    2.6 自然充电负荷疏导弹性统计与评估
        2.6.1 充电负荷时间转移潜力统计与评估
        2.6.2 充电量弹性裕度统计与评估
    2.7 算例分析
        2.7.1 算例数据构建
        2.7.2 自然充电负荷数据挖掘性能分析
        2.7.3 自然充电负荷特征参数辨识性能分析
        2.7.4 自然充电负荷疏导弹性评估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PEV时空有序化充电的风-网-车单向协控机制设计
    3.1 引言
    3.2 源-网-车系统单向协控模式
        3.2.1 单向协控模式技术途径
        3.2.2 单向协控模式与双向协控模式对比
    3.3 面向PEV时空有序化充电的风-网-车单向协控机制
        3.3.1 复合随机型TOUP的结构
        3.3.2 单向协控机制疏导充电负荷的工作过程
        3.3.3 单向协控机制疏导充电负荷的技术特色
    3.4 季节性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整定
        3.4.1 本地充电响应算法
        3.4.2 集群充电响应负荷模型
        3.4.3 季节性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整定
        3.4.4 低谷充电电价取值范围确定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数据构建
        3.5.2 启发式求解性能分析
        3.5.3 输电层面性能分析
        3.5.4 馈线层面性能分析
        3.5.5 经济收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兼顾风电消纳和馈线调节的PEV时空有序化充电短期协控方法
    4.1 引言
    4.2 PEV时空有序化充电短期协控系统的基本框架
    4.3 本地充电响应算法与集群充电响应负荷模型
        4.3.1 本地充电响应算法
        4.3.2 集群充电响应负荷模型
    4.4 日前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整定
        4.4.1 决策变量和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5 日前复合随机型TOUP参数校核与校正
        4.5.1 安全校核与校正算法概述
        4.5.2 日前随机安全校核
        4.5.3 日前最优校正
        4.5.4 安全校核与校正算法执行流程
    4.6 算例系统信息
        4.6.1 输电系统信息
        4.6.2 馈线系统信息
        4.6.3 PEV信息
    4.7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4.7.1 测试方法
        4.7.2 输电层面性能分析
        4.7.3 馈线层面性能分析
        4.7.4 馈线调节影响分析
        4.7.5 风电竞价影响分析
        4.7.6 通信需求分析
        4.7.7 模型和算法优劣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重点地区大气减污的PEV-电热联合系统短期协控方法
    5.1 引言
    5.2 PEV-电热联合系统的协控手段与过程
        5.2.1 阶梯电价方案与本地充电响应算法
        5.2.2 阶梯电价方案的启动与整定
        5.2.3 基于AQI时空分布的发电排污税计缴方案
        5.2.4 PEV-电热联合系统协控过程
    5.3 PEV-电热联合系统日前协控模型
        5.3.1 凝汽燃煤机组模型
        5.3.2 CHP燃煤机组模型
        5.3.3 决策变量与目标函数
        5.3.4 约束条件
    5.4 算例系统信息
        5.4.1 输电系统信息
        5.4.2 PEV和馈线信息
        5.4.3 区域供热信息
        5.4.4 气域AQI信息
        5.4.5 其他参数信息
    5.5 算例分析
        5.5.1 场景设置
        5.5.2 时空差异化排污税计缴方案调控效果分析
        5.5.3 阶梯电价调控效果分析
        5.5.4 系统煤耗与排放指标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PEV相关信息
附录B 式(2-12)的理论证明
附录C 电源参数信息
附录D 含抽水蓄能梯级水电站调控模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内蒙古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推广成效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动态
        1.3.1 玉米高产动态
        1.3.2 大豆高产动态
        1.3.3 小麦高产动态
        1.3.4 马铃薯高产动态
        1.3.5 水稻高产动态
    1.4 阿荣旗粮食生产现状
        1.4.1 现状概况
        1.4.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4.3 科技发展现状
2 调查项目及方法
    2.1 调查项目
        2.1.1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基础优势
        2.1.2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生产技术
        2.1.3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实施情况
    2.2 调查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比较分析法
        2.2.3 实地勘察与测产比较法
        2.2.4 综合归纳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基础优势调查结果
        3.1.1 自然条件
        3.1.2 阿荣旗粮食高产创建优势
    3.2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技术规程
        3.2.1 阿荣旗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2.2 阿荣旗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2.3 阿荣旗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2.4 阿荣旗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2.5 阿荣旗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3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实施情况及效果
        3.3.1 创建规模逐年扩大
        3.3.2 作物产量水平大幅提升
        3.3.3 主推品种
        3.3.4 主要推广增产技术体系
        3.3.5 保障措施
4 讨论
    4.1 土地经营体制影响高产创建效果
    4.2 乡土人才缺乏影响高产创建效果
    4.3 技术推广方式影响高产创建效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玉米长势与生物量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遥感
        1.1.2 作物遥感监测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地点
    3.2 遥感数据与预处理
        3.2.1 遥感影像获取
        3.2.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3 地面试验与数据获取
第四章 基于光谱特征的夏玉米识别与种植面积提取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预处理
        4.1.2 植被指数提取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地物光谱特征分析
        4.2.2 主要作物植被指数分析
        4.2.3 玉米识别与种植面积提取
        4.2.4 玉米面积提取精度验证
    4.3 讨论
第五章 夏玉米全生育期生物量遥感估测
    5.1 材料与研究方法
        5.1.1 试验区域与数据调查
        5.1.2 遥感数据处理
        5.1.3 模型构建
        5.1.4 植被指数计算
        5.1.5 模型精度检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玉米萌发到拔节期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
        5.2.2 玉米拔节期到抽雄期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
        5.2.3 玉米抽雄到乳熟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
    5.3 讨论
第六章 县域玉米生长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的相关技术
        6.1.1 组件式GIS的概述
        6.1.2 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
    6.2 系统分析与设计
        6.2.1 系统目标分析
        6.2.2 系统功能说明
    6.3 系统实现与运行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缩写和符号清单
作者简介

(6)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1.3.2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1.3.3 风险预警相关方法研究现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理论研究框架
    2.1 安全监管理论
        2.1.1 安全的概念
        2.1.2 安全规制理论
    2.2 区域科学与系统科学理论
        2.2.1 区域科学理论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3 风险及风险管理理论
        2.3.1 风险的概念
        2.3.2 风险管理理论
    2.4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理论研究框架
        2.4.1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定义及特征
        2.4.2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构成
        2.4.3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框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扎根理论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机理研究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风险要素及机理研究思路
        3.1.1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3.1.2 风险要素及机理研究思路
    3.2 文献研究及资料搜集
        3.2.1 文献回顾与探讨
        3.2.2 资料搜集与分析工具
    3.3 资料分析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4 理论模型及机理分析
        3.4.1 风险要素及机理模型构建
        3.4.2 风险要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LS-SEM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结构关系分析
    4.1 基于PLS-SEM的风险结构关系分析思路
        4.1.1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
        4.1.2 风险结构关系分析思路
    4.2 结构关系模型假设
        4.2.1 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结构关系模型假设
        4.2.2 体制制度与监管状态的关系模型假设
        4.2.3 监管状态与行业状况的关系模型假设
        4.2.4 体制制度与行业状况的关系模型假设
        4.2.5 行业状况与事故影响的关系模型假设
        4.2.6 监管状态与事故影响的关系模型假设
    4.3 问卷设计与统计分析
        4.3.1 量表设计
        4.3.2 问卷设计及调研
        4.3.3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模型验证及修正
        4.4.1 体制制度与监管状态的关系验证及修正
        4.4.2 监管状态与行业状况的关系验证及修正
        4.4.3 体制制度与行业状况的关系验证及修正
        4.4.4 行业状况与事故影响的关系验证及修正
        4.4.5 监管状态与事故影响的关系验证及修正
    4.5 实证结果分析
        4.5.1 风险因素选择分析
        4.5.2 风险结构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SEM-ANP-CM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5.1 基于SEM-ANP-CM的风险预警模型构建思路
        5.1.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5.1.2 云模型(Cloud Model)
        5.1.3 模型构建思路(SEM-ANP-CM)
    5.2 指标体系构建
        5.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5.2.3 指标体系构建及说明
    5.3 预警模型构建
        5.3.1 指标权重确定
        5.3.2 指标等级划分
        5.3.3 指标等级隶属度确定
        5.3.4 预警等级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等级测算
    6.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1.1 样本选择
        6.1.2 数据来源
    6.2 预警等级测算过程
        6.2.1 指标权重计算
        6.2.2 指标等级划分
        6.2.3 指标隶属度计算
        6.2.4 预警等级测算
    6.3 预警等级结果分析
        6.3.1 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等级分析
        6.3.2 各维度安全风险等级分析
        6.3.3 单个区域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7.1 国家层面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7.1.1 综合应对策略
        7.1.2 地区分级应对策略
    7.2 省级层面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7.2.1 综合应对策略
        7.2.2 指标分级控制策略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附录A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因素主要研究成果汇总表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结构关系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D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指标权重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E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定性指标数据调查问卷
附录F 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指标数据表
附录G 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指标体系隶属度矩阵

(7)全球卫星定位气象水汽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内容
        1.1.3 存在问题
        1.1.4 解决办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基GPS水汽观测研究现状
        1.2.2 GPS定位滤波方法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相关规范及定义
第2章 数据试验设计
    2.1 应用算法
        2.1.1 算法介绍
        2.1.2 对比分析
    2.2 数据说明
        2.2.1 数据规范
        2.2.2 台站列表
        2.2.3 数据样例
    2.3 先验坐标计算
        2.3.1 数据准备
        2.3.2 卡尔曼滤波法计算
        2.3.3 中值滤波法计算
        2.3.4 算数均值滤波法计算
        2.3.5 限幅滤波法计算
    2.4 精密坐标更新
        2.4.1 数据准备
        2.4.2 卡尔曼滤波计算
        2.4.3 中值滤波法计算
        2.4.4 算数均值滤波法计算
        2.4.5 限幅滤波法计算
    2.5 实验验证
    2.6 结果对比
    2.7 水汽精度检验
    2.8 更新自动化
第3章 试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试验系统总体设计
        3.1.1 试验系统概述
        3.1.2 系统设计原则
        3.1.3 系统数据流程
        3.1.4 系统存储设计
        3.1.5 系统数据库设计
        3.1.6 关键技术
    3.2 系统环境配置
        3.2.1 开发环境
        3.2.2 运行环境
    3.3 系统的实现与功能介绍
        3.3.1 数据预处理模块
        3.3.2 数据处理模块
        3.3.3 坐标更新模块
        3.3.4 数据分析模块
        3.3.5 产品加工服务
        3.3.6 业务运行监控模块
        3.3.7 系统管理模块
第4章 试验系统安装部署
    4.1 安装环境
        4.1.1 服务器配置
        4.1.2 软硬件配置
    4.2 软件安装配置
        4.2.1 数据库服务器安装
        4.2.2 互联网服务器安装
        4.2.3 预处理服务器安装
        4.2.4 解算服务器安装设置
        4.2.6 解算应用程序安装
        4.2.7 产品加工服务器安装设置
        4.2.8 其他设置
    4.3 系统维护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哈尔滨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的分析与构建
    3.1 含水层三维结构模型
    3.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3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3.4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第4章 模型预报
    4.1 预报方案
    4.2 源汇项预报
    4.3 预报结果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自然灾害评价研究进展
        1.1.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气象灾害特性
    1.3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1.3.1 气象灾害评估的基本思路
        1.3.2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区概况、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资源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风险评估模型
        2.3.1 信息扩散理论的基本原理
        2.3.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相关动态研究
        2.3.3 信息扩散理论的特点及优点
第3章 黑龙江省旱涝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3.1 分析方法
        3.1.1 确定旱涝的标准
        3.1.2 干旱和洪涝灾害受灾指数的计算方法
    3.2 黑龙江省旱涝风险评估
        3.2.1 黑龙江省旱、涝灾害发生风险评估
        3.2.2 黑龙江省旱、涝受灾指数风险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低温冷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4.1 低温冷害指标的确定
    4.2 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模型
    4.3 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雷暴发生风险及区划研究
    5.1 黑龙江省雷暴发生规律分析
        5.1.1 黑龙江省雷暴时间变化规律
        5.1.2 黑龙江省雷暴空间变化规律
    5.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龙江省雷暴发生风险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大风分布特征及风险分析
    6.1 大风指标的确定
    6.2 黑龙江省大风发生规律分析
        6.2.1 黑龙江省大风时间变化规律
        6.2.2 黑龙江省大风空间分布特征
    6.3 黑龙江省大风风险区划分析
        6.3.1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大风概率风险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暴雪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
    7.1 黑龙江省暴雪发生规律分析
        7.1.1 黑龙江省暴雪时间分布规律
        7.1.2 黑龙江省暴雪空间分布
    7.2 黑龙江省暴雪风险区划分析
        7.2.1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暴雪概率风险区划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8.1 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8.2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绿洲区域尺度水盐遥感研究 ——以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盐渍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地物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
1.4 区域尺度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图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野外地物光谱数据采集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特征
2.3 试验方案设计
    2.3.1 时间选择
    2.3.2 目标选取
    2.3.3 采样数量及样地大小的选择
    2.3.4 土壤样本参数测定
2.4 地物目标特性与测量
    2.4.1 植被
    2.4.2 土壤
2.5 ASD 光谱仪测量原理
    2.5.1 野外光谱测量的影响因素
2.6 野外光谱测量时仪器的使用规范
    2.6.1 ASD 光谱仪的设计与使用规范
    2.6.2 ASD 光谱仪的技术参数
2.7 ASD 光谱仪使用操作规范
    2.7.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2.7.2 相对几何位置
    2.7.3 光谱平均次数的选择
    2.7.4 白板校正
    2.7.5 能见度的要求
    2.7.6 云量要求
    2.7.7 人员站位与着装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影像和试验数据预处理
3.1 引言
3.2 研究所用数据源
    3.2.1 几何精校正
    3.2.2 辐射校正
3.3 实测高光谱数据预处理
    3.3.1 实测高光谱数据的分类
    3.3.2 植被和土壤实测高光谱曲线取平均
    3.3.3 植被和土壤实测高光谱曲线的平滑
    3.3.4 剔除植被和土壤水汽吸收波段
3.4 高光谱数据变换
    3.4.1 光谱连续统去除
    3.4.2 光谱倒数
    3.4.3 光谱对数
    3.4.4 光谱均方根
    3.4.5 光谱一阶微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单相关分析
3.6 植被和土壤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特征及敏感波段分析
    3.6.1 基于高光谱植被和土壤盐分指数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3.6.2 常见的高光谱植被指数的计算公式
    3.6.3 高光谱植被指数变量的选择
    3.6.4 基于高光谱植被指数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3.7 基于高光谱土壤盐分指数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3.8 基于实测综合光谱指数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3.9 模型检验
3.10 基于 TTM影像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3.10 基于TM 影像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3.10.1 基于TM 的综合光谱指数的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3.10.2 尺度效应转换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土壤水分反演及与土壤盐渍化相关分析
4.1 引言
4.2 土壤水分的反演
    4.2.1 原理与方法
4.3 土壤水分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水盐一体化的区域尺度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5.1 引言
5.2 混合像元光谱分解
    5.2.1 最佳端元选取
    5.2.2 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水盐一体化的区域尺度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5.4 模型验证
    5.4.1 利用实测数据进行检验
    5.4.2 利用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模型进行检验
5.5 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引言
6.2 主要结论
    6.2.1 实测高光谱数据土壤含盐量敏感波段选择与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6.2.2 土壤水分信息反演以及与土壤含盐量的相关性
    6.2.3 基于水盐一体化区域尺度土壤盐渍化监测模型
6.3 特色与创新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吉林省地县级数值预报释用方法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及综合风险评估[D]. 尹佳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广义相加模型在北京市气象因素与救护车出车次数关联性研究中的应用[D]. 尉大为.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3]面向风电消纳和大气减污的源—网—车单向协控技术[D]. 刘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4]内蒙古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推广成效调查报告[D]. 高丽丹.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5]玉米长势与生物量遥感监测研究[D]. 王尔美.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6]基于监管视角的区域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要素及预警研究[D]. 张亦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7]全球卫星定位气象水汽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D]. 陈立英.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5)
  • [8]哈尔滨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及评价[D]. 李冶平. 吉林大学, 2012(04)
  • [9]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 陈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5)
  • [10]绿洲区域尺度水盐遥感研究 ——以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为例[D]. 伍漫春. 新疆大学, 2011(11)

标签:;  ;  ;  

吉林省地县级数值预测解释方法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