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亚太地区新秩序

中国与亚太地区新秩序

一、中国与亚太地区新秩序(论文文献综述)

于红丽[1](2020)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开始持续上升。美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国,自然愈发重视亚太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国际体系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被空前重视。为应对国内外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要把全球战略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其目标是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和伙伴关系网络,加大亚太地区军事投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以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防止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权的挑战。“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冷战结束后首次遭到质疑。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全面重视对其造成挑战的亚太地区。这一战略也是此后特朗普强化对华竞争的先声,是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调整的前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是奥巴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相比较特朗普“印太”战略推进进程的尚未完成,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显得更加完整,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深入研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特朗普“印太”战略的实质。同时,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美国亚太战略带来的挑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实施、评价及影响,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质,以及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与特朗普总统新“印太”战略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了中国应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战略与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了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和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形成。首先,研究了全球国际体系出现的转型取向和亚太地区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国的相对性衰落和中国的结构性崛起对于全球以及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其次,梳理了冷战后到奥巴马政府之前的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在阐述美国亚太战略的连续性。最后,论述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过程,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再到“亚太再平衡”所经历的演进过程。第二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依托。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是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主导,拓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影响。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牢靠的同盟体系和霸权威望等战略资源可资利用。第三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首先,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高美军在亚太地区“反拒止”和作战能力,降低对其他地区的战略介入。其次,巩固美国的亚太辐辏安全体系。其中包括优化美国亚太同盟体系,重塑安全伙伴网络等。最后,打造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新体系。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扩展在本地区内的价值观同盟。第四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价。首先,对“亚太再平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离岸平衡”战略传统的延续和“选择性干预”战略的强化,是两者的战略复合。其次,评价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认为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战略红利,但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且付出了巨大战略成本。最后,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系列国内国际反响,美国国内、亚太地区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国家对该战略有着差别化的反应。第五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与启示。“亚太再平衡”战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持续崛起的势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特朗普政府在同样重视亚太地区的前提下,改变了战略实践的风格与方式。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更趋“冷战化”,放弃了“离岸平衡”的做法,更强调单边性质的强力施压,更重视军事手段的使用,其实质是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否定之否定的加强版。“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因应“印太”战略提供了战略启示,我国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美国的战略限度有着明确的判断,坚持核心国家利益的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

黄德凯,李博一[2](2019)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与亚太安全新秩序的构建》文中指出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安全秩序孕育着一种变动趋势。在这一动态性的地区安全秩序演变过程中,以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和美国不断调整亚太战略所带来的地区安全秩序变化最为显着。亚太安全秩序的变动,既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机遇。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亚太安全秩序变动形势,中国应在深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基础上,找准同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进行合作的突破点与切入口,推动亚太安全秩序朝着有利于中国周边外交部署的方向进行重塑,进而构建有利于中国的"稳定、和平、合作、发展"的地缘区域综合环境。在中国同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在重塑亚太地区安全秩序的进程中,有效可行的合作发力点在于地区反恐合作领域。作为可行性较强的地区反恐合作,中国可在充分利用自身反恐经验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对接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对反恐的战略需求以及利用该地区缺乏反恐合作主导力量等有利条件,将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反恐合作作为构建亚太安全新秩序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切实搭建起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在反恐领域的合作架构并使之常态化和机制化,并逐渐通过从单一领域到综合安全,由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建构思路,推动建立有利于中国周边外交部署与国内发展的亚太安全新秩序。

马方方[3](2017)在《亚太地区秩序重塑与中美分歧“柔性”管控》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地缘重心东移的前提下,未来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建立并保持相对稳定,或取决于包括中美在内的多重力量间的软权力均衡。与"硬权力均衡"多体现为"势均力敌"相比,"软权力均衡"主要体现为地区力量之间对彼此的认同、包容,及至实现和谐共处的一种状态。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走向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但实现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领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中美只有正确看待彼此在亚太的结构性矛盾,理性认知彼此的软权力现状,"柔性"管控分歧,提升战略互信以促合作,亚太新秩序的建立方能实现。

柳丰华[4](2020)在《中美俄在亚太:政策演变与博弈趋势》文中提出中、美、俄三国在亚太地区的合作与竞争,是影响亚太局势和地区格局的最重要因素。国际体系中的中美俄三角格局奠定了亚太地区中美俄关系的基调。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防范与遏制地区大国,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中国的对亚太政策经历了从睦邻友好与务实合作到主动塑造亚太地区合作架构,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转变。俄罗斯由于国力衰退,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重心都在欧洲等原因,其对亚太政策包括保障东部边界安全,发展与亚太国家的贸易、能源和军事技术合作,融入地区经济一体化等,因而在亚太地区影响有限。美国与中国的遏制与反制,成为亚太地区中美俄三边关系的主轴。亚太地区格局将向均衡、多元复合的区域秩序演进。

刘少华[5](2008)在《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结束后,亚太区域合作实践表明,亚太地区形成了与世界其它地区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区域合作特征,其重要表现就是由中小国家组成的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案例剖析为基础,研究东盟在后冷战时期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东盟在东亚峰会合作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东盟在亚太区域政治合作中占有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剖析东盟在APEC合作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东盟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有独特地位,发挥独特作用;通过探讨东盟在东盟地区论坛合作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东盟在亚太区域安全合作中掌握主导权,占有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主要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合作机制性质的定位以及合作内容、合作进程、合作方式、合作目标的选择与确定等方面研究东盟在亚太政治、经济、安全合作中占有主导地位或独特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或独特作用的表现。本文认为,冷战结束后,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能够拥有主导地位或独特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或独特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冷战结束后,亚太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的变化、国际格局的转型与地区国际秩序的重构;亚太主要国家亚太区域合作政策的变化;大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等,这些因素为东盟能够在亚太区域合作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主观方面,东盟的自身追求;推行大国平衡战略,与亚太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亚太地区次区域合作中合作成功的典范。这些为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拥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创造了主观条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总结和提炼了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博弈理论等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有关地区合作理论与观点,并利用这些理论与观点对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在理论分析过程中,作者建构了新的理论分析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区域合作与博弈策略—主导作用与行为能力—规范规则与行为手段。本文认为,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也面临严重困境,虽然东盟正在采取措施,提高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行为能力与行为手段,以保持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已经取得的地位与作用;但文章认为,如果东盟国家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区域合作与主权让渡的关系,加强东盟权威,提高东盟的国际行为能力和行为手段,那么东盟要想继续保持其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已经取得的地位与作用是困难的。

魏永艳[6](2019)在《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地处东亚地区,是东亚国家的重要成员,东亚地区的安全与繁荣与中国休戚相关,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探索东亚安全共同体蓝图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也是践行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需要。“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外交蓝图对21世纪中国国家繁荣与稳定,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区域安全宏观建构的重要转向,强化东亚安全共同体之中国构想的学术研究,对于思考将东亚经济共同体迈向东亚安全共同体的路径和可行性,破解东亚安全困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1世纪初,东亚区域力量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区域秩序与区域安全框架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区域内生的共同体秩序与域外同盟秩序形成对比,区域秩序的多元化建构正在形成。以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理论与东亚区域安全一体化进程相结合,中国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与区域共同发展需求的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设想。中国应以建构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作为破解东亚安全困局的现实选择。本文对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概念、特征、理念、目标及功能进行了多维探索,试图为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搭建结构性框架。在对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区域资源依托和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路径。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东亚区域秩序的建构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东亚力量多元化和利益多样化的区域现实在安全共同体的秩序框架内能够实现平等协商与合作共赢,以期实现东亚走出“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与“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叠加的安全困局。建设东亚安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为东亚安全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实现路径。在日韩对东亚区域安全建设助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与东盟成为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与东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正在实施,争取打造成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区域典范。2018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公布,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已经非常明显。在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的路径选择上,以中国+东盟为核心驱动力,遵循中国+东盟+X的扩展模式,实现中国+东盟+蒙俄与中国+东盟+朝韩的两翼合围,在可以推进的领域进行共同安全利益的务实合作,重拾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优势空间。传统的观点认为10+3(中日韩)是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核心国家,其中10+2(中韩)的阻力略小,如果日本加入东亚安全共同体变得遥遥无期,10+3(中俄韩)也可以成为东亚安全共同体核心国家的替代选项。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针对客观时局的变化,审时度势,合理布局,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设想还是可以预期的。只有实现东亚区域安全的总体建构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的繁荣与稳定。

崔宪涛[7](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于水镜[8](2019)在《新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嬗变 ——基于对《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五个版本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联解体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俄罗斯如今已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外交政策不断调整,对国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俄外交政策的纲领性文件——《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以下简称《构想》)是研究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它全面地介绍了俄罗斯领导人对世界发展的观点及其对外政策主张,集中阐述了俄外交活动的主要原则和优先方向。迄今为止,俄罗斯共出台过五个版本的《构想》,分别是在1993年、2000年、2008年、2013年和2016年。本论文的研究以时间为线索,从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算起,到2018年5月6日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结束止。论文以五个版本的《构想》文本为基础,围绕其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从文本的变化及特点入手,同时结合俄罗斯的外交实践与某些重大俄国内、国际事件,展开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发展的探索。本文由序言、四章和结论组成。序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与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第一章以1993年版《构想》为基础分析叶利钦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这期间俄外交经历了一开始的“一边倒”的亲西方阶段、温和保守主义阶段以及后来的全方位对外政策。在这一时期,如何在虚弱的国力基础上维持国际地位,为国家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但国内政治、经济的种种困难又使得俄外交实践常常力不从心。1993年4月出台的首版《构想》,明确了俄罗斯对本国世界大国的定位,强调维护自身利益,与西方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同时对独联体、亚太国家开始予以关注。但是,包括叶利钦在内的主要外交决策者并没有放弃对西方的幻想,《构想》也带有明显的亲西方色彩。1996年普里马科夫出任俄外长后,俄罗斯对外政策进入全方位外交阶段。在“多极化”思想的指导下,俄罗斯外交更加多样化,对于地区及国际事务态度更加积极且具有独立性,与西方出现的分歧逐渐增多。总体来看,本阶段俄罗斯外交受限于国家实力的衰弱,《构想》中提出的诸多目标未能得以实现。第二章通过对2000年版《构想》的研究,探索普京前两个总统任期俄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特点。普京执政的八年,是俄罗斯全面发展、走向复兴的八年。稳定国内局势,发展民族经济、恢复综合国力是俄罗斯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2000年出台的《构想》提出俄罗斯外交政策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原则,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优先方向。《构想》中继承了叶利钦时期对国家的基本定位——积极谋取世界大国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俄罗斯积极倡导构建世界新秩序,加强对国际安全问题的关注,并且开始注重本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本阶段俄罗斯外交以平衡性为主要特点,具有灵活、务实的风格。第三章则是结合2008年版《构想》,分析“梅普组合”时期俄外交政策。本阶段,俄罗斯外交政策强势特征凸显,这一点在梅德韦杰夫上台后颁布的2008年版《构想》中就已经充分体现。一方面,俄罗斯在经历连续、快速发展的几年后,国家实力增强,大国自信日益彰显;另一方面,俄罗斯已经不再满足于影响国际政治,而是进一步谋求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本阶段俄罗斯国家发展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因此不论与西方国家斗争还是合作,出发点都是为本国经济的振兴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在《构想》中就已经强调俄不会使自己“陷入消耗性的对抗中,不会破坏经济和内部发展去进行新的军备竞赛。第四章重点研究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也就是其第三个总统任期内的俄外交政策,本阶段共出台了两版《构想》,分别是在2013年和2016年。就在2013年版《构想》出台仅一年后,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令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大幅度滑坡,双方开始长期的制裁战。受此影响,俄罗斯在2016年11月30日出台新版《构想》,调整外交政策。在《构想》中,俄罗斯对国家目标的定位进行了调整,国家目标有所收缩。俄不再强调国家竞争力,转而更加注重世界秩序的公平性,并对恐怖主义问题关注度提高。对于西方,俄罗斯并没有放弃合作的意愿,同时,俄更加注重发展东方外交,包括对同中国的合作表现得也更加积极,首次在《构想》中将中俄关系作为单独一部分进行论述。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通过对俄罗斯近三十年的外交政策嬗变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其对外政策的强势特征日益凸显,对欧洲文明的认同日趋清晰,逐渐加强了文化因素在外交中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把握俄外交政策的发展脉络:以谋求大国地位为主线,以建立“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统一经济、人文空间”为重要战略目标,以稳定性和延续性为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俄罗斯的发展之路也对我们起到借鉴意义,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互惠共赢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与内政的稳定是外交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吴心伯[9](2013)在《奥巴马政府与亚太地区秩序》文中提出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合作的开展推动着亚太地区秩序的转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着力打造跨太平洋体系,以塑造新的亚太地区秩序。该秩序的特点是以美国主导的共同体秩序为核心,并带有大国协调秩序和两极秩序的元素。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以制衡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巩固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目标,加大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的力度,重塑地区政治经济格局。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凸显了地区秩序中的安全因素,提升了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巩固了美国对亚太秩序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些战略举措增加了中国在亚太所承受的外交与安全压力,掣肘着东亚合作的发展,并加剧了地区秩序两极化的张力。与此同时,奥巴马的亚太战略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形势下美国在地区事务中角色的恰当定位、安全牌的限度、如何处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调节东亚秩序与亚太秩序的关系等问题上。展望未来的亚太新秩序,其塑造力量将更加多元,支撑机制会更加多样,秩序运行的规则将更多地带有亚洲的印记,太平洋两岸在该秩序中的地位亦将更加对称。

王胜男[10](2020)在《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治理”一词在近现代国际政治语境中未曾见到。最早发明这一概念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距今也不到30年。目前有关“全球治理”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是共同的解释都聚焦于“全球化”与“全球困境”两个语境。换言之,“全球治理”是伴随新时期的“全球化”到来,引发了以往未曾见到或者是未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全球困境”产生而产生的。很显然,“全球治理”属于国际政治现象,涉及“体系、行为体、价值与目标”,应当说,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应有尽有,那么,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是不是能够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构成新的国际政治理论诠释?回顾国际关系领域的几大流派可以发现:国家间关系取决于国际体系、国家行为体与人性之间的互动,权力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的追逐目标,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成为密不可分话语叙述。从发展历史来看,现实主义相对历史悠久,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主义理论在研究国家之间的预防战争与追求和平方面,延伸并扩大了有关国际体系与其他行为体的“角色”作用,个人、公民团体、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体角色”纳入讨论范围。自冷战结束以来,建构主义的出现,扩大了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视角,对权力、身份、观念与秩序进行了更广度的讨论,进一步将身份角色、观念角色等国际社会领域的概念纳入到国际关系中来,其中“安全共同体”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但国家行为体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的主导角色,国家安全作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的叙事基本没有颠覆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全球主义”路径日渐浮现出来,但这一新视角并不意味着国家主导角色的丧失,其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的图景,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理论从全球视角出发,作为研究国家关系新的理论现象与内容,既继承了上述传统理论的精髓,又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国家关系的方法与视觉,拓宽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困境”的出现,以往被视为“低级政治”的非传统领域的东西变成了被优先考虑的“高级政治”的内容,如此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导致全球各国紧密联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简而言之,现有的全球化的全面深化,打破了国家封闭的“海洋孤岛”,全球体系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这种相互依赖性全球性结构导致合作越成功共同收益就越多,反之,对抗越激烈损失就越大。任何国家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事务,而回避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与互动,完全不参与现有的国际事务纷争之中,试图维持本身的“角色孤立”已经不尽可能。近30年来,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严峻现实,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引起学人的关注,并常常被放在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中心的位置。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需求,面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全球治理动态发展来看,国家的“角色定位”具有多维度。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确定不同角色。而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定位”的作用尤其突出。大国“角色定位”一旦形成,对全球治理的实践、体系结构的稳定影响巨大。可以说,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如果减少“角色冲突”,全球治理体系就存在了一个持久性的基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模式。反之,如果“角色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也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彼此联系、依赖与博弈关系的全球治理的系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角色冲突”,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性竞争”逐渐向“对抗性竞争”偏移。“对抗性竞争”危害在于将会全面延伸到其他领域,因此,中美之间如何相互认知适应、追求共同利益、规避对抗竞争、追求相对收益与共同收益就成为“合作优势”的基本动机。当然,相互依赖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领导权的现实主义本质属性,但合作共赢的目标极大修正了对抗性竞争“零和博弈”的走向,因此,构建中美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本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了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认知、角色预期、角色定位、角色冲突、受众效应、角色嬗变与新时代“角色再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按照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与全球主义三个路径方向,融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借用全球治理宏观理论,将角色中层理论与竞合关系的微观理论有机结合,集中在全球治理、区域治理与大国双边角色互动三个层面,同时,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公域治理和全球区域治理等六个主要领域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在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国际政治不仅步入“百年未曾有的大变局”时代,人类也面临迄今未曾见到的全球治理困境。因此,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合作性角色”,如何推动中美两国的良性的“竞合关系”,对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对全球治理困境的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与亚太地区新秩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与亚太地区新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框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亚太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
        (一)国际体系全球转型
        (二)亚太地区地位上升
        (三)美国的相对性衰落
        (四)中国的结构性崛起
    二、美国亚太战略的历史沿革
        (一)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
        (二)小布什政府的亚太战略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
        (一)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
        (二)从“转向亚太”到“亚太再平衡”
第二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
        (一)巩固主导地位
        (二)拓展经济利益
        (三)扩展价值观念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硬实力依托
        (一)综合国力
        (二)同盟体系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软实力依托
        (一)霸权威望的作用
        (二)亚太身份的强化
第三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重点
    一、军事战略重心的转向
        (一)强化军事存在
        (二)提高作战能力
        (三)集中战略资源
    二、辐辏安全体系的巩固
        (一)修复信任关系
        (二)升级同盟体系
        (三)塑造伙伴网络
    三、多边合作关系的推进
        (一)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二)创新盟国多边军事合作机制
        (三)深化与东盟的多边领域合作
        (四)扩展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同盟
第四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评价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一)“离岸平衡”传统的延续
        (二)“选择性干预”的战略强化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
        (一)获取部分战略红利
        (二)增加地区不稳定性
        (三)升高战略实施成本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响
        (一)美国国内的战略定性
        (二)亚太国家的战略反应
        (三)其他国家的战略认知
第五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及启示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
        (一)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
        (二)“亚太再平衡”向“印太”的转变
        (三)“印太”战略更加趋于“冷战化”
    二、“亚太再平衡”对中国因应“印太”战略的启示
        (一)明确美国对华战略定位与战略限度
        (二)坚持底线思维以实力应对中美竞争
        (三)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战略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南亚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与亚太安全新秩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亚太安全秩序变动的根源及构建新秩序的挑战
    (一) 亚太安全秩序的变动
        1.亚太安全秩序变动的根源
        2.构建亚太安全新秩序面临的挑战
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反恐合作成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缘由
    (一) 南亚东南亚在亚太安全秩序中占据重要地位
        1.南亚东南亚是亚太地区安全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南亚东南亚是构建亚太安全新秩序的重要节点。
    (二) 南亚东南亚地区面临的首要安全问题是反恐
    (三) 南亚东南亚反恐合作进程中缺失主导力量
    (四) 中国的反恐经验可以作为合作机制深化扩展的基础
三、中国推动南亚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的困难与挑战
    (一) 国家间的政治不信任
    (二) 南亚东南亚复杂的政治、民族与宗教关系
    (三) 域外大国的介入使地区反恐合作与安全秩序的构建更为复杂
四、中国参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的策略
    (一) 整体思路:从单一领域到复合安全, 从部分试点到整体推进
    (二) 合作模式: 从一方主导到多方联动
    (三) 合作内容:中国提供制度、反恐经验、技术支持等公共产品
    (四) 对于域外大国:实行“欢迎+参与”的方式

(3)亚太地区秩序重塑与中美分歧“柔性”管控(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在亚太地区秩序重构中的角色
二、多重力量间的软权力均衡:亚太新秩序的应有之义
三、亚太秩序重塑背景下的中美分歧“柔性”管控

(4)中美俄在亚太:政策演变与博弈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三角关系的理论内涵
二、国际体系中的中美俄三角关系
    (一)1991-2011年:美主要“挤”俄,其次防华
    (二)2011年至今:美主要遏华,其次罚俄
三、中美俄对亚太地区政策
    (一)美国对亚太政策
    (二)中国对亚太政策
    (三)俄罗斯对亚太政策
四、中美俄在亚太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博弈
    (一)朝鲜半岛核问题
    (二)反导问题
    (三)南海问题
    (四)台湾问题
五、结语

(5)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引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创新
    五、论文架构和基本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盟和亚太区域合作机制
    第一节 地区合作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现实主义的地区合作理论
        二、新现实主义的地区合作理论
        三、新自由主义的地区合作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地区合作理论
        五、地区合作理论对亚太地区合作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东盟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
        一、东盟的合作机制
        二、东盟的合作方式
    第三节 亚太区域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二、东盟地区论坛
        三、东亚峰会
第二章 东盟与亚太区域政治合作
    第一节 后冷战时期亚太国际政治的转型
        一、亚太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
        二、亚太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型
        三、亚太国际政治秩序的重构
    第二节 后冷战时期亚太国家的亚太区域政治合作政策
        一、加强双边政治合作
        二、发展亚太区域多边政治合作
        三、支持和认可东盟在亚太区域政治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节 东盟在亚太区政治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决定亚太区域政治合作机制
        二、确定自身的主导地位与主导作用
        三、决定东亚峰会的性质、定位与目标
第三章 东盟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第一节 后冷战时期亚太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一、亚太网状经济格局的发展
        二、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期亚太国家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一、积极推行双边经济合作
        二、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多边经济合作
        三、支持东盟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东盟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倡导并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的论坛性质
        二、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合作内容与合作进程
        三、倡导并坚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四、坚持亚太贸易投资自由化反对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
        五、以东盟方式为基础构建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特点与方式
第四章 东盟与亚太区域安全合作
    第一节 后冷战时期亚太国际安全的转型
        一、地区安全问题显现
        二、区域多边安全合作兴起
    第二节 后冷战时期亚太国家的亚太区域安全合作政策
        一、加强亚太区域双边安全合作
        二、开展亚太区域多边安全合作
        三、支持东盟在亚太区域多边安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节 东盟在亚太区域安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主导创建亚太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二、主导亚太区域多边安全合作进程
        三、主导亚太区域多边安全合作运行方式
第五章 东盟与亚太区域合作的理论探讨和东盟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论探讨
        一、区域合作与博弈策略
        二、主导作用与行为能力
        三、规范规则与行为手段
    第二节 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大国争夺亚太区域合作主导权
        二、东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人们对东盟的质疑与批评
    第三节 东盟加强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地位与作用的措施
        一、构建东盟共同体,加快东盟一体化建设
        二、制定《东盟宪章》,健全组织机构
        三、确立东盟法律人格地位
结语 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地位与作用的前景探析
参考文献
后记

(6)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
    四、论文逻辑思路
    五、研究方法说明
    六、论文结构安排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背景
    一、中国东亚安全环境的审视
        (一)东亚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二)东北亚面临的安全困境
        (三)东南亚安全局势复杂多变
    二、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国考量
        (一)东亚安全秩序的历史反思
        (二)东亚安全秩序的现实困境
        (三)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国角色
    三、中国东亚安全战略新思维
        (一)从零和博弈到共同安全
        (二)从军事安全到综合安全
        (三)从武力对抗到合作安全
        (四)从短期安全到可持续安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目标
    一、形态目标: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
        (一)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概念
        (二)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特征
        (三)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对传统安全共同体的超越
    二、理念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原则设想
        (一)开放包容的认同原则
        (二)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
        (三)合作安全的共享原则
    三、结构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设想
        (一)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包容性
        (二)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多样性
        (三)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互惠性
    四、功能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功能设想
        (一)东亚经济安全的保障功能
        (二)东亚非传统安全的保障功能
        (三)东亚政治安全的保障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资源依托
    一、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内在资源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
        (二)中国军事发展的维和效应
        (三)中国外交发展的政治效能
        (四)中国文化内涵的和合效应
    二、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外在资源
        (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坚实基础
        (二)东亚共同安全面临的挑战
        (三)东亚安全机制的积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制约因素
    一、东亚领土争端的隐患
        (一)东北亚国家领土争端问题
        (二)东南亚国家领土争端问题
    二、大国战略博弈的掣肘
        (一)中美战略竞争
        (二)中日战略抗衡
        (三)美俄战略博弈
    三、信任赤字的负面效应
        (一)东亚国家对中国和平诚意的疑惧
        (二)东亚国家对中国实力的疑惧
        (三)东亚国家对中国构想的疑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东盟安全核心机制的建构
        (一)经济合作促动政治安全合作
        (二)以东盟为核心凝聚东亚安全架构
        (三)以中国为动力推动“小马拉大车”
    二、中国+东盟+X安全扩展模式的推进
        (一)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启动:中国+东盟+蒙俄
        (二)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国+东盟+蒙俄+朝韩
        (三)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中国+东盟+蒙俄+朝韩+日
    三、中美在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中的合作
        (一)非传统安全上的合作机制
        (二)传统安全上的协调机制
        (三)东亚整体安全架构的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四、 劳务合作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后记

(8)新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嬗变 ——基于对《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五个版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序言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首版《构想》与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
    第一节 1993年版《构想》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1993年版《构想》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1993年版《构想》的实践与俄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对叶利钦时期外交政策的几点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00年版《构想》与普京的务实外交
    第一节 2000年版《构想》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从2000年版《构想》看俄外交的变化与特点
    第三节 2000年版《构想》的外交实践及其成效
    第四节 对普京务实外交政策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08年版《构想》与俄罗斯强势外交政策
    第一节 2008年版《构想》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2008年版《构想》与俄外交政策强势特征初显
    第三节 2008年版《构想》出台后俄外交政策的转变
    第四节 对俄罗斯强势外交的解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京第三总统任期俄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2013年版《构想》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的俄罗斯外交
    第三节 2016年版《构想》与俄外交策略的调整
    第四节 对普京第三总统任期外交特点的思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9)奥巴马政府与亚太地区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一冷战后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演变
二奥巴马的亚太战略对地区秩序的影响
三美国面临的挑战
四结论

(10)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1章 全球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理论
    1.1 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1.1.1 全球化发展与新全球化的出现
        1.1.2 全球治理体系的三个历史阶段
        1.1.3 全球治理体系演变的基本原因
    1.2 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
        1.2.1 全球治理的概念界定
        1.2.2 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
        1.2.3 全球治理的实践范畴
    1.3 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1.3.1 全球治理理论的现实价值
        1.3.2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范式
        1.3.3 全球治理角色理论的框架
第2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1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认知”
        2.1.1 中国的“角色认知”
        2.1.2 美国的“角色认知”
    2.2 中美两国彼此之间的“角色预期”
        2.2.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角色预期”
        2.2.2 中国对美国霸权的“角色预期”
    2.3 冷战后中美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1 中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2 美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第3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角色冲突”
    3.1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1.1 “多元合作”与“单极霸权”的治理冲突
        3.1.2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模式之争
    3.2 中美在区域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2.1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虹吸效应
        3.2.2 美国“印太战略”的对华遏制围堵
    3.3 中美在大国关系互动层面的“角色冲突”
        3.3.1 中美贸易战的冲突持续升高
        3.3.2 中美科技战的零和性博弈凸显
        3.3.3 中美核心利益的碰撞全面升级
    3.4 中美两国“角色冲突”的受众效应
        3.4.1 “角色冲突”带来不同的“受众效应”
        3.4.2 “角色冲突”引发的中美“角色困境”
第4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 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1 “中国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4.1.2 “中国方案”影响着国际规范的导向
        4.1.3 “中国角色”促进了国际制度的发展
    4.2 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2.1 全球治理“举旗者”蜕变为“搅局者”
        4.2.2 霸权体系“保护者”蜕变为“讹诈者”
        4.2.3 自由秩序“灯塔国”蜕变为“破坏者”
    4.3 中美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2 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第5章 新时代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
    5.1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重要基础
        5.1.1 中美构建良性的“竞合角色”重要性
        5.1.2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新机遇
    5.2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性角色”的实践积累
        5.2.1 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5.2.2 全球安全治理合作
        5.2.3 全球公域治理合作
    5.3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四、中国与亚太地区新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D]. 于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2]南亚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与亚太安全新秩序的构建[J]. 黄德凯,李博一.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01)
  • [3]亚太地区秩序重塑与中美分歧“柔性”管控[J]. 马方方. 和平与发展, 2017(04)
  • [4]中美俄在亚太:政策演变与博弈趋势[J]. 柳丰华. 俄罗斯研究, 2020(06)
  • [5]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 刘少华. 复旦大学, 2008(03)
  • [6]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D]. 魏永艳. 吉林大学, 2019(10)
  • [7]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 [8]新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嬗变 ——基于对《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五个版本的研究[D]. 于水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9]奥巴马政府与亚太地区秩序[J]. 吴心伯.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08)
  • [10]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王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中国与亚太地区新秩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