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一、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宵旭[1](2020)在《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作为经济体供给端的基本单元以及社会财富和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其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行为直接关乎宏观经济层面的供给质量。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经济增长数量向经济发展质量转变的攻坚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新常态下中国“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然而,资本要素市场改革滞后所引致的资本价格扭曲、资本错配严重掣肘了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并成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中一块不容忽视的“绊脚石”。鉴于此,本文从资本结构性配置视角,利用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微观数据,探究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的影响。结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既定战略目标、当下日益凸显的“脱实向虚”格局、开放型经济体制构建的发展新模式以及“减税降费”政策等事实,分别从企业创新、企业金融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税负四个维度,深入而全面地考察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动态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资本错配所导致的企业资本使用成本与生产率“错位”,虽然使得一部分企业因资本使用成本过低而获得了比较优势,但这一非市场力量维持的竞争优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且进一步恶化了企业间的要素禀赋结构,在整体上降低了中国上市企业的发展质量。具体地:(1)资本错配抑制了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增长,提高了企业创新风险,造成创新的实质性损失。相比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资企业,资本错配对主板上市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国内企业创新活动的冲击更加严重。表面上,融资约束的正向中介效应削弱了资本错配对国有企业创新数量的负向作用,提高了民营企业创新质量,降低了整体企业创新风险,但在实质上,资本错配通过变相提高高生产率民营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加剧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进一步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创新风险,造成其创新数量的下降和社会整体的创新损失。加快矫正金融要素市场扭曲,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监管体系,充分推动资本要素市场化,是有效化解当前中国企业创新投融资困境,减少企业创新损失的关键所在。(2)资本错配助推了企业金融化行为,并造成金融渠道获利减少。该效应存在非对称性,在国有企业、第二产业企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金融化更为凸显;在民营企业、小规模企业、第一和第三产业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金融渠道获利更减少更为明显。进一步地,结合企业生产率,发现资本错配主要通过提高低生产率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而加剧了整体企业的金融化,通过降低低生产率企业的金融渠道收益而减少了整体企业金融渠道收益,对高生产率企业则不存在显着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资本错配增强企业金融化的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企业实体利润率、增加企业短期贷款渠道而实现。同时,实体利润率的减少和短期贷款的增加可以弱化资本错配对企业金融渠道获利的负向影响。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资本错配所导致的企业资本使用成本与生产率错位对企业金融化的助推,进一步提高企业实体利润率,化解企业生产投资中所面临的“短贷长投”现象。(3)资本错配促进了中国企业OFDI水平的提高,且对国内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大规模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同非避税投资、“顺梯度”投资相比,国内企业的“逆梯度”投资和避税投资显着上升,即资本错配所引致的部分OFDI存在制度逃离和避税动机。此外,资本错配显着降低了企业的OFDI决策、非避税投资决策以及向低、中、高收入国家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但明显提高了企业的避税投资倾向。由资本错配所引致的OFDI会对国内投资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按照企业所有制、要素密集度和企业规模划分样本发现,该替代作用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大规模企业中更为严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存在异质性,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其海外投资水平的提升会缓解资本错配对国内投资的负向影响。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还要认识到其OFDI可能存在的风险及“质量”问题。加快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降低行业内企业间的资本错配,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措施,是提高中国企业OFDI质量,充分发挥内引外联作用,实现国内投资与海外投资良性互动,减少中国资本外逃的关键所在。(4)资本错配弱化了“减税降费”政策的有效性,显着提高了上市企业的实际税负,且主要提高了民营上市企业、小规模上市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这类“弱势”企业的税负水平。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创新产出以及金融化水平的提升均可以缓解资本错配对企业实际税负的提升作用,帮助企业降低税负。政府补贴对企业税负的降低作用会随着资本错配程度的加重而有所下降。在资本错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补贴越多,企业税负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中国纳税实务中“列收列支”问题的存在。在财政分权大框架下,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优化税制结构,是扩大中国整体税基水平,实现“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有效发挥的重要抓手。本研究所得结论揭示了资本错配和企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上市企业行为动机提供了新视角。在丰富和拓展有关要素资源配置、企业创新、企业金融化、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税负等相关文献的同时,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增加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顾维佳[2](2018)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相关性研究 ——基于烟草电力重点行业的实证》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经济体制上来说是一种混合经济,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既遵循市场规律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又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对市场低效部分进行完善、通过财税政策对资源进行再次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税收和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很重要,因此公共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税收既是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物质保障,也是政府进行资源再分配的主要财源,也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重要方式之一。因为从税收的来源看,税收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成本、改变理性经济人对市场的判断,对经济配置中资源的占用和资本的积累产生内源推动,最终影响经济的总体发展。但从公共经济学的税收分配来看,税收的最终目的足为国聚财,财政支出的重要其目的之一就是发展经济,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多少。所以笔者认为税收对经济并不足不仅仅是削弱的关系,合理的税负既是社会稳定运行的行政保障,也能通过财政支出方式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也就是税收与经济存在最优的平衡。因此本文选择云南省重点行业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相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8年初向云南省税务局和统计局提出书面申请,取得使用2006-2017年度相关经济和税收数据用于本文的研究。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规律到特殊个人的思路分析经济和税收的相关性,分别从全球经济视角、中国经济视角、两部地区视角研究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间的一般规律及不同之处:再从云南省独特的税源结构和经济发展实际阶段出发,结合本土实情,通过对GDP和流转税从总量、质量、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成用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占比三种方法研究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之间的关系;最后应用计量经济学最小二乘法(OLS),使用2007-2017十年间云南省GDP和流转税的真实数据,从GDP对流转税的作用和流转税通过财政支出对GDP的影响两个方面,再次验证云南省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的相关性。最后,笔者选取云南省两大支柱行业进行重点分析,一个是占云南省税收收入和GDP比重大的烟草行业,另一个是云南省近年来来税收增长最迅速的电力行业。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行业实际出发,分析其“十一五”以来行业和税收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根据行业特点探究新形势下探究云南省的税收与经济的优化发展之路。论文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经济增减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增减,且这个影响具有时间的延后性,经济增减变化在前、对应的税收收入增减变化在后,这符合税款核算和缴纳的规定;同时,税收收入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财政支出进行建设和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税收负担过重对经济发展也存在抑制作用。以上是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一般规律。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相关性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存在其特殊性。从地域上看,云南省流转税收入主要集中在几个经济较发达、GDP贡献率高的城市;从产业上看,云南省流转税收入以第二产业为主;从行业上看,云南省GDP排名前五的行业集合决定了全省80%的税源。本文使用云南省近十年来的经济数据,通过回归模型的推导,得出两个数据:一是云南省GDP关于流转税收入的弹性估值为0.032,即云南省每增加100元人民币的GDP可以带来3.2元的收入;二是在当前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税收政策条件下,对于云南省来说入库流转税收入最大化的实际税负为GDP的23.48%,即云南省实际流转税负担不超过实际GDP的23.48%时税收收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实际流转税负担超过了实际GDP的23.48%就会导致经济受到抑制而不能正常经营。因此可以得出云南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且决策者在考虑政策制定时不能超过实际税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最优平衡点。

黄晶[3](2017)在《我国税负水平及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到“十二五”时期以前,在投资导向的经济政策拉动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税收收入呈现连续多年超GDP增长态势。随着税负水平的不断增长,国民特别是产业界日益感觉税收负担过重,减税成为最强呼声。“十二五”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呈现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高质量无水分的可持续增长,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亟需改变等特点。经济的新常态必然带来税源负税能力和结构的变化,也将改变税负水平。当前的税负水平是否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特点的需要,使税负研究有了新的尝试目标。本文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三种口径的税负水平和税收结构做一般性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地方税制建设、供给侧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新特点和新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宏观税负的总量和结构,并讨论税负水平进一步优化的路径。通过梳理税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利用改革开放,特别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的经济和财政税收数据,测算分析大、中、小三种口径的税负水平及变化趋势,探讨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税负水平进行整体性评价,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别测算静态和动态的最优税负水平,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尝试性地给出我国税收负担的合理水平,并通过与实际税负的对比,对实际税负水平进行评价。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当前较为适合经济增长的中口径税负约为21-22%,如果经济增速的继续回落,则税负的理论最优值还应继续降低。而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实际税负已经超过该水平,并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在税负总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除经济增速全面放缓外,还具有资源节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及区域协调发展等新特点,将与之密切相关的税收问题作为税负结构分析的切入点。分析税负分级次的结构特点,重点针对当前资源节约利用,建设地方税体系和绿色税收的需要,选择资源税为分析对象,探讨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改革后,资源税作为地方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资源合理利用的绿色税收,其税负水平设计应兼顾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在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获得平衡。选取水资源这一当前资源税扩围的试点品目,利用CGE模型,从实证分析角度估计了经济增长损失可接受范围的水资源税负区间为3-11%,为其他资源类税收改革提供思路。分析税负产业结构特点,结合经济“新常态”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利用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供给侧改革的开场戏“营改增”试点改革对第三产业的税负影响效应,分析发现如果增值税抵扣链条完整,则改革后第三产业绝大部分行业的流转税负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减税效应明显。分析税负区域结构特点,利用赛尔指标、省级截面数据模型估计和聚类分析等方式,讨论区域税负差异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受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等影响,区域税收增速发生不同程度放缓甚至下降的情况下,税负水平的调整问题。实证数据表明,税负水平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税负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税源对税负增长的承受能力更强,税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最小。通过对不同口径和维度的税负分析,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税负水平偏高并缺乏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地方政府的刚性支出需求可能进一步刺激非税收入的增长,税种及区域性税负结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下一步税制改革应抑制税负水平的进一步攀升,在保持税负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税制本身的不断完善,对税负结构进行优化。而且,税负优化问题不能单纯地通过税制完善解决,还需要同步协调解决明晰的事权与财力、协调的税收与收费、匹配的收入与支出和全面的预算透明等问题。

石培琴[4](2014)在《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2009年左右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呈缩小趋势,西部地区发展更快;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增多,标准不断提高、个人负担不断降低,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和养老保障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优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和不均衡越来越突出;区域内、省际内不均等比较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基本公共服务结构差异等问题显现。这些都表明,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推进中是继续坚持以前渐近式的扩大投入、增加项目、提高标准思路,还是要进行调整?需要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寻找答案。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不断缩小。公共服务主要源自于正外部性,一类是让大家生活得更好,比如接受教育、享受公共文化、免于贫困(社会救助、保障住房等)、免于疾病等;一类是与劳动力流动相关,能够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公共服务”,特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需要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基本”是指与人们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紧密相关、还受国家财政供给能力约束的公共服务。社会扣除理论、公平正义观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平正义论等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我国包容性发展中的财政选择、民生财政、区域平衡发展等理论,都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在具体供给中,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政府、市场、社会各得其所、共同发挥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包括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行分税制、建立公共财政、实施转移支付等。实践层面,首先回顾了国外的做法与经验。选取典型国家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成后,从上个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起,到近期欧债危机后欧盟各国快速推进的福利改革都表明,改革完善已成为主流。主要经验有:公共服务提供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各国不同、量身定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逐步完善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方式要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等;改革未有尽头,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各国都“在路上”,并且会一直“在路上”。主要教训有:跃进式、追赶式、渐近式福利,都会遇到财政汲取能力的天花板,只要超过了财政收入,就会遭遇福利困境或福利陷阱;由于制度惯性,福利困境会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显现,任何国家都会遭受福利改革之困,新兴国家可能引起社会动荡,老牌福利国家会遭遇利益集团的阻挠。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建国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事项少、广覆盖、区域均等、城乡分割、个人负担较低”的低水平均衡时期(1949—1977年),“覆盖面不断缩小、区域差距不断加大、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群体差距不断加大、个人负担不断加重”的逐步失衡时期(1978—-2002年),“广覆盖、趋于均衡、个人负担降低”逐步迈向新的均衡时期(2003年—至今)。从理论和实践分析看,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生于经济社会发展,尝试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分析框架。由于公共服务需求单边增长、公共服务供给受财政能力约束有上限,故公共服务供给在经历瓦格纳增长后,必然会在财政能力约束下出现瓦格纳调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一般会经历较低且相对稳定、持续增长、水平合理且相对稳定等三个阶段。进入瓦格纳调整即相对稳定阶段后,公共服务供给就要从扩大投入、数量扩张到提高质量和提升效率转变,从满足需求到引导管理预期的转变。按照供求框架的分析,当前我国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难点在财政收入增长空间变窄、公共服务支出压力增大,由此判断我国正在向第三个阶段转变:即将进入巩固完善时期,要更加关注机会均等、更加关注质量效率、更加关注预期引导,主要目标是:全面覆盖,公平均等,负担均衡,要把握四个基本原则:公平正义,一体化;基本适度,可持续;政府主导,多元化;事权清晰,均等化,要在数量标准的基础上,关注质量标准及可及性标准。

刘颖[5](2014)在《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从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可知,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结构主导型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经济全球化从其实质来看,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也正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升级和创新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制造业国家、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日益加深。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革、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变化,国际分工格局也出现新的趋势。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①税收制度通过对劳动力、资本和生产率施加影响进而对一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产生影响,通过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利益配置调节来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节作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当前税制所面临的外部大环境已经从如何促进“增长”转变为如何适应并促进“转型”,从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应该如何促进税制的优化,形成怎样的税制结构,才能建立一个融收入功能与调控功能为一体、充分发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税制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首先应用并拓展迈克尔·波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集聚、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等四个方面阐述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动作用机制,从激励引导和矫正作用方面突出税制所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其次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今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动态匹配是发展目标,揭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对税制演进与产业结构变化做关联性分析,指出产业结构所体现的经济结构制约着税制结构的发展演变,而税制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对于产业结构的顺利发展演进同样具有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随后研究重点是分析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从我国税制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集聚、中小企业发展效应等方面,对当前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进行具体分析,认为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低税负正向激励不足,以高税负的约束机制实施的税制也严重缺失,同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本文还对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主要税种与二、三产业增长关系进行验证,从实证结果得出各主要税种都存在进一步改革空间的结论;以浙江省为案例,从产业税收构成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主要问题,并从亩产税收视角对浙江省传统产业、集聚性较强产业——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分析,认为地方可以运用适当的税收政策工具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税制结构有不断趋同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进行国际比较与借鉴。在总结各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税制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税制优化路径并围绕具体税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调整要素结构来看,实施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以及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税制优化;从调整需求结构来看,实施有利于扩大内需、调整投资结构与方向、发展贸易平衡战略的税制优化;从促进产业集聚来看,实施促进产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税制优化;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实施鼓励与扶持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优化。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提高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竞争力为切入点,围绕迈克尔·波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理论模型展开分析,从模型中的辅助性要素——“国家税收制度”如何对决定产业竞争优势四个关键要素发挥促进作用的视角出发,结合管理学、产业经济学以及税收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探讨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税制优化路径。二是研究工具的创新。近年来已有的实证分析更多地是对主要税种与GDP(或地区GDP)建模研究,但是对于各个税种与主要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较少。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税收的税种来源构成,根据主要税种与各产业增加值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在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等方面,五大主要税种还存在较大的改革优化空间。三是研究论据的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后,“浙江模式”所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非常迫切,浙江省产业结构呈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税收结构进行分析,以传统制造业(纺织业)为例、从亩产税收视角对税收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做阐述,认为税制可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沈健[6](2010)在《征管约束下的税制优化》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税收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税制的多目标调节与税收征管的矛盾亦日益突出,特别是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以来出现的税制优化与税收征管的矛盾越来越来明显,导致我国税收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不理想。税制优化与税收征管是税收管理中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现实中人为地把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并且片面强调税制优化的主导地位容易导致税收管理质量与效率的下降,为解决税制优化与税收征管的矛盾,本文着重从税收征管的角度就税制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税收管理有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财政原则、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从税收原则内容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税收征管一直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没有税收征管,税制优化也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税制优化与税收征管互相依赖,紧密相连,税制及其结构的优化必须符合上述原则,同时应遵循其特定的原理与方法。无论是税基优化还是税率设计,商品税、所得税在符合一定原则的前提下都有其规律与方法,而税制结构优化强调的是主体税种与辅助税种要相互协调与配合,使税制达到整体最优,而非某个或某几个税种设计的最优。再次,对税制进行优化会产生相应的宏观、微观经济效应,在税制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调控目标来进行税制的优化选择,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调控作用。税制优化还受社会历史状况、人文条件和制度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是影响征管的主要因素,在税制优化过程注意这些因素将使税制更具实践操作性。税收征管从总的方面可以概括为申报征收、管理服务和税务稽查三个方面,由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税收征管同样也有其基本规律和方法。税收征管是伴随着税收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历经几个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一门边缘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税收征管根据税收制度的要求进行,并且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征管模式、管理体制、法制建设、管理人员素质、征管手段的应用以及治税环境构成税收征管的基础,对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税源监控、申报征收、纳税服务、税务稽查与资源组织是税收征管的内容,即税收征管的能力与水平,这种能力与水平不是无限的,要受到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税制优化与税收征管互相依赖、互相协调、相互制约,税制决定征管的内容,但税收征管的能力、征管成本对税制优化会产生制约,具体表现为对税制模式、税制本身、税基选择以及税率的设计产生影响。在一定的征管能力与水平下,在对税制模式的优化选择、税制的适当简化以及对小纳税人的管理过程中,必须把征管实践性作为税制优化的标准,实现税制优化与税收征管的协调。我国税收管理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税收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并不高,突出的问题是税制的多目标导致了与税收征管的脱节。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税制及其目标、税收征管质量、税收征管基础及征管水平的分析,指出了税制优化忽视税收征管约束是我国税收管理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同时具体分析了流转税、所得税及其他税种等在税制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及对税收征管造成的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美国作为世界上税制最为复杂的国家,其税收管理的质量并不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其具有强大的税收征管能力与水平,为复杂税制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使得美国的税收管理也优于其他国家。而发源于法国的增值税,由于增值税制设计比较合理,与税收征管的协调性比较好,对法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为我国的增值税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发展中国家中,俄罗斯与印度尼西亚的税制改革在社会的动荡中历经几个阶段的反复调整、完善,其税收改革中的教训值得我们思考,税制与经济发展水平,与税收征管的能力不协调是税收制度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税收管理的质量与水平。而我国香港地区的“简税制、轻税负、重征管”税收管理思路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国税制的优化首先需要依据现阶段征管能力与水平,从税制结构的优化开始,选择增值税、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的主体税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开征社会保障税作为所得税的补充,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在各具体税种的优化中,首先要改革流转税制,调整增值税与营业税课征范围,改革消费税,与增值税配合实现一般调节与特殊调节的结合。其次,要优化所得税制,一是要转变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改分类制为混合制,降低边际税率,缩减税率档次,扩大税基,适当调整扣除标准。二是要做好新老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衔接、加强与其他税种的政策协调、缩小税法与会计的差异、降低征纳成本、完善反避税措施等。三是开征社会保障税,实现由费改税的转变,消除制度不统一、统筹层次低、征缴体制不合理等弊病。再次,要优化行为税制,特别是改革土地增值税制设计,调节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交易行为,同时要简化小税种设计,方便税收征管。最后,要重视和发展财产税和资源税,研究开征物业税,转变房地产开发交易环节成本高,保有环节成本低的现状,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改革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资源税设计,促进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

刘晓宁[7](2001)在《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源结构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为税源发展提供有力基础、使税源结构更加合理、为税源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三个方面入手 ,运用了经济结构发展的理论 ,结合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税源结构发展的经济数据对比分析 ,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说明三种税源结构形态的发展和利弊。南京属于以第二产业占主导的税源结构 ,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实现收益型税源的持续增长

刘华,王韬,萧艳汾,范艳霞[8](2001)在《不同所有制结构税负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出国有经济的增长速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迅速崛起的非国有经济的税收贡献率与其经济贡献率极不相称,税收收入依赖于国有经济的状况仍未改变,国有企业继续担当着改革成本承担者的角色。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不利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本文从分析各经济类型税负差异的原因入手,提出了提高非国有经济税收贡献的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税务学会课题组[9](2000)在《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国家税务总局《清费立税》课题组[10](1999)在《费改税中长期目标及进一步完善税制基本设想》文中研究指明 一、实施费改税的再认识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税制由单一税制转变为复合税制,并日臻完善。客观分析我国20年的经济和税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成就,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一些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税制改革的步伐落后于经济发展,表现为只有在税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时期,才着手进行税制的研究与改革,也就是说税制改革没有超前意识。二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税收制度和管理措施中,有时没有考虑我国的实际,如1984年的第二步利改税,虽然对国营企业第一次征收所得税是重大

二、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资本错配的研究动态
        2.1.1 资本错配的形成原因研究
        2.1.2 资本错配的经济后果研究
    2.2 资本错配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动态
        2.2.1 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
        2.2.2 要素错配与企业创新
    2.3 资本错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动态
        2.3.1 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宏观因素
        2.3.2 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微观因素
    2.4 资本错配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动态
        2.4.1 制度环境、政府干预与企业OFDI
        2.4.2 金融发展、要素扭曲与企业OFDI
    2.5 资本错配与企业实际税负的研究动态
        2.5.1 公司治理与企业税负
        2.5.2 外界环境与企业税负
    2.6 文献评论
第三章 资本错配对上市企业行为影响的理论框架
    3.1 资本错配的理论分析
        3.1.1 资本的定义
        3.1.2 资本错配的内涵及形成机理
    3.2 资本错配影响上市企业行为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2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金融化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3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OFDI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4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税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四章 资本错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损失的实证分析
    4.1 问题提出
    4.2 实证研究设计
        4.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2.2 资本错配的典型事实
        4.2.3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3 资本错配与企业创新的实证研究
        4.3.1 基准模型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内生性讨论
        4.3.4 异质性研究
    4.4 基于融资约束的机制研究: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对比分析
        4.4.1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数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4.4.2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4.4.3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风险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错配与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实证分析
    5.1 问题提出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3 资本错配与企业金融化的实证研究
        5.3.1 主要实证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内生性讨论
        5.3.4 异质性分析
    5.4 资本错配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传导机制:实体利润率与短贷长投
        5.4.1 实体利润率
        5.4.2 短贷长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错配、企业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的非平衡发展
    6.1 问题提出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6.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3 资本错配与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
        6.3.1 基准模型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内生性讨论
        6.3.4 异质性分析
    6.4 资本错配影响了何种海外投资?
        6.4.1 资本错配与海外投资的避税动机
        6.4.2 资本错配与海外投资区位选择
        6.4.3 资本错配与海外投资决策
    6.5 进一步的考察:资本错配引致的海外直接投资挤出了国内投资吗?
        6.5.1 资本错配和海外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
        6.5.2 资本错配和海外投资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国内投资的影响
        6.5.3 资本错配和海外投资对不同要素密集度企业国内投资的影响
        6.5.4 资本错配和海外投资对不同规模企业国内投资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本错配对企业实际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问题提出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7.2.2 实证研究设计
    7.3 资本错配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
        7.3.1 基准模型
        7.3.2 稳健性检验
        7.3.3 内生性讨论
        7.3.4 异质性分析
    7.4 进一步研究:资本错配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实际税负过高问题?
        7.4.1 资本错配与OFDI对企业税负的交互影响
        7.4.2 资本错配与创新对企业税负交互影响
        7.4.3 资本错配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税负的交互影响
        7.4.4 资本错配与政府补贴对企业税负的交互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相关性研究 ——基于烟草电力重点行业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文献研究
        2. 国内文献研究
        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四) 理论基础
    (五) 本文创新点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一般相关研究
    (一) 发达国家经济与税收的关系
    (二) 我国区域经济与税收的关系
    (三) 西部三省经济与税收的关系
第三章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一) 云南省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 行业经济总量分析
        2. 行业经济质量分析
        3. 行业经济结构分析
    (二)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1. 宏观税负分析法
        2. 税收弹性系数分析法
        3. 财政与税收占比分析
    (三)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1. 云南省GDP对流转税的作用分析
        2. 云南省流转税对GDP的反作用分析
第四章 云南省重点行业与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一) 云南省烟草制品行业与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1. 云南省烟草制品行业及税收现状分析
        2. 云南省烟草制品业的发展境遇分析
        3. 云南省烟草制品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二) 云南省电力行业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1. 云南省电力行业及税收现状分析
        2. 云南省电力行业发展和税收的回归分析
        3. 云南省电力行业的发展境遇分析
        4. 云南省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税负水平及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税收负担测算口径研究
        1.2.2 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负水平研究
        1.2.3 税负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1.2.4 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特点及税负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数据说明
        1.3.1 研究内容
        1.3.2 分析口径
        1.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税负总体情况及最优税负水平的实证分析
    2.1 影响税负水平的主要因素
        2.1.1 经济因素
        2.1.2 非经济因素
    2.2 改革开放以来各经济发展阶段的税负水平
        2.2.1 政府收入负担基本情况
        2.2.2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税负分析
    2.3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3.1 最优税负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3.2 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最优税负水平的估计
        2.3.3 最优税负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第3章 分税制对税负水平的影响分析
    3.1 分级次的税负分析
        3.1.1 政府收入(大口径)的分级次收入情况
        3.1.2 财政收入(中口径)分级次收入情况
        3.1.3 税收收入(小口径)分级次收入情况
    3.2 区域分级次税负分析
        3.2.1 区域财政收入(中口径)分级次负担分析
        3.2.2 区域税收收入(小口径)分级次负担差异分析
    3.3 分级次税种结构分析
        3.3.1 税种结构基本特点
        3.3.2 中央级税种结构特点
        3.3.3 地方级税种结构特点
        3.3.4 CGE模型估算
第4章 产业税负结构及“营改增”对第三产业税负的影响
    4.1 分产业税负结构分析
        4.1.1 产业税负结构总体特点
        4.1.2 区域产业税负结构分析
    4.2 “营改增”对第三产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模型测算
        4.2.3 模型结果的分析
第5章 税收负担对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5.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历程
        5.1.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5.2 区域税负塞尔指标分析
        5.2.1 赛尔指标的设置
        5.2.2 区域税负差异的赛尔指标分析
    5.3 我国地区税负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分析
        5.3.1 区域税负与经济协调性的一般性描述
        5.3.2 区域税负与经济协调性的实证研究
第6章 我国税负水平评价和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化路径
    6.1 我国当前税负水平的评价
        6.1.1 中国当前税负水平仍然偏高
        6.1.2 税负水平的高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基础
        6.1.3 地方财政支出的刚性需求可能导致非税收收入的过度增长
        6.1.4 税种结构仍存在优化空间
        6.1.5 税负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6.2 经济新常态下税负水平优化的主要原则
        6.2.1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6.2.2 兼顾政府与市场的原则
        6.2.3 兼顾收入与支出的原则
        6.2.4 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原则
    6.3 优化我国税负水平的路径分析
        6.3.1 优化税负水平的路径分析
        6.3.2 税负水平优化的其他配套措施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目标与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2.1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特征
        2.1.1 公共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2.1.2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内涵
        2.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内涵
        2.1.4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内涵
    2.2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2.2 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4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理论
    2.3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
        2.3.1 实现“中国梦”
        2.3.2 促进经济发展
        2.3.3 促进社会和谐
3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与实现机制
    3.1 政府供给还是市场供给
        3.1.1 公共产品理论表明:政府和市场共同供给
        3.1.2 正外部性理论表明:政府和市场共同供给
        3.1.3 供给包括提供与生产
        3.1.4 新公共管理运动
        3.1.5 实践中的多元供给模式
    3.2 中央提供还是地方提供
        3.2.1 西方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3.2.2 我国事权划分研究
        3.2.3 政府职能划分
    3.3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
        3.3.1 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方向
        3.3.2 以公共财政为基础
        3.3.3 以分税制为保障
        3.3.4 以转移支付为手段
4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际经验借鉴
    4.1 西方发达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概述
        4.1.1 主要类型
        4.1.2 发展阶段
    4.2 分领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4.2.1 教育领域
        4.2.2 健康领域
        4.2.3 社会保障领域
        4.2.4 公共就业领域
        4.2.5 保障住房领域
    4.3 不断完善均等化制度设计
        4.3.1 建立完善相关财政制度
        4.3.2 转移支付体系类型复杂
        4.3.3 均等性转移支付制度安排
    4.4 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政策启示
        4.4.1 主要教训
        4.4.2 主要经验
        4.4.3 政策启示
5 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历史演变
    5.1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低水平均衡时期(1949—1977年)
        5.1.1 主要政策措施
        5.1.2 分领域推进
        5.1.3 主要成效
        5.1.4 主要问题及反思
    5.2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失衡时期(1978—2002年)
        5.2.1 主要政策措施
        5.2.2 分领域推进
        5.2.3 成效及问题
        5.2.4 原因分析
        5.2.5 理论反思
    5.3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迈向新的均衡时期(2003—至今)
        5.3.1 主要政策措施
        5.3.2 分领域推进
        5.3.3 特点成效
        5.3.4 存在问题
        5.3.5 原因分析
        5.3.6 理论反思
    5.4 对历史演变的总体认识
6 从供求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1 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分析框架
        6.1.1 公共服务需求单边增长
        6.1.2 公共服务供给有上限
        6.1.3 瓦格纳调整的政策启示
    6.2 基于供求分析框架对我国实践的判断
        6.2.1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即将进入巩固完善时期
        6.2.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即将面临三个转变
        6.2.3 调整政策方向
    6.3 难点:面临供求双重压力
        6.3.1 财政收入增长空间变窄
        6.3.2 公共服务支出压力增大
    6.4 机遇:经济稳定发展有基础
7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完善时期的思路建议
    7.1 目标原则
        7.1.1 总体目标
        7.1.2 基本原则
    7.2 改进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7.2.1 完善均等化标准
        7.2.2 完善供给方式
        7.2.3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
        7.2.4 加强统筹整合
        7.2.5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配置
    7.3 完善相关财政制度
        7.3.1 完善预算制度
        7.3.2 进一步明晰事权和支出责任
        7.3.3 优化支出结构
        7.3.4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
        7.3.5 进一步推进法制化进程
    7.4 完善其他配套建设
        7.4.1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7.4.2 完善干部考核机制
        7.4.3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税制优化问题
        1.2.2 产业结构、税制与经济增长关系
        1.2.3 产业结构与税制、税制结构的互动关系
        1.2.4 税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2.5 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 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1.4.2 税制与税制优化的概念界定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
    2.1 产业分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2.1.1 产业分类方法
        2.1.2 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依据
        2.2.1 产业结构演变模式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与钻石体系
        2.2.3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2.3 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分析
        2.3.1 生产要素
        2.3.2 需求条件
        2.3.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2.3.4 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
    2.4 税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定位
        2.4.1 积极作用
        2.4.2 局限性
3. 产业结构演变与税制变迁的实践互动
    3.1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问题
        3.1.1 世界产业结构发展规律
        3.1.2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3.2 税制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分析
        3.2.1 世界税制发展规律
        3.2.2 我国税制发展及现状
        3.2.3 税制变迁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联分析
4. 我国税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分析
    4.1 税制对生产要素的效应分析
        4.1.1 生产要素
        4.1.2 税制与生产要素调整的适应性分析
    4.2 税制对需求结构的效应分析
        4.2.1 需求情况
        4.2.2 税制与扩大内需的适应性分析
    4.3 税制对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4.3.1 产业关联度
        4.3.2 税制与产业集聚的适应性分析
    4.4 税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4.4.1 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4.4.2 税制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5. 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
    5.1 主要税种与二、三产业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5.1.1 变量选取与平稳性检验
        5.1.2 模型设立与估计
        5.1.3 实证检验的主要结论
    5.2 税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5.2.1 浙江省产业结构概况
        5.2.2 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基于产业税收视角
        5.2.3 浙江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亩产税收视角
6.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国际比较与借鉴
    6.1 21世纪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特征
        6.1.1 产业结构高科技化
        6.1.2 呈现经济服务化趋向
        6.1.3 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
        6.1.4 产业生态化趋势日益显现
    6.2 国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
        6.2.1 促进资源环境保护的税制
        6.2.2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制
        6.2.3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制
        6.2.4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
    6.3 经验与启示
        6.3.1 保护资源环境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6.3.2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6.3.3 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6.3.4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经验与启示
7.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税制优化路径研究
    7.1 调整要素结构的税制优化
        7.1.1 优化资源环境税制
        7.1.2 实施创新驱动税制
        7.1.3 提升人力资本税制
    7.2 调整需求结构的税制优化
        7.2.1 扩内需促消费的税制优化
        7.2.2 调整投资方向与结构的税制优化
        7.2.3 发展贸易平衡战略的税制优化
    7.3 促进产业集聚的税制优化
        7.3.1 税制应有利于强化企业垂直关联
        7.3.2 税制应支持物流业加快发展
        7.3.3 税制应支持劳动力要素流动
    7.4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制优化
        7.4.1 制定针对性税收法律法规
        7.4.2 降低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征管约束下的税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国外研究状况
        1.2.2.国内研究状况
        1.2.3.文献评述
    1.3.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框架
        1.3.3.研究方法
    1.4.相关概念与定义
    1.5.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税制优化及其效应
    2.1.税收原则
        2.1.1.财政原则
        2.1.2.效率原则
        2.1.3.公平原则
    2.2.税制优化理论
        2.2.1.最优商品税理论
        2.2.2.最优所得税理论
        2.2.3.最优税制结构理论
    2.3.税制优化的效应
        2.3.1.微观经济效应
        2.3.2.宏观经济效应
    2.4.影响税制优化的因素
        2.4.1.社会历史状况
        2.4.2.人文条件
        2.4.3.制度环境
    本章小结
3.税收征管理论及实践
    3.1.税收征管理论
        3.1.1.税收征管的本质
        3.1.2.税收征管的发展历程
        3.1.3.税收征管的内容及特点
    3.2.税收征管的基础
        3.2.1.税收征管模式
        3.2.2.税收管理体制
        3.2.3.税收法制建设
        3.2.4.管理人员素质
        3.2.5.税收征管手段
        3.2.6.税收环境分析
    3.3.税收征管的内容
        3.3.1.税源监控
        3.3.2.申报征收
        3.3.3.纳税服务
        3.3.4.税务稽查
        3.3.5.资源组织
    本章小结
4.征管约束下的税制优化
    4.1.税制与征管的关系
        4.1.1.税制对征管的促进作用
        4.1.2.征管对税制的约束作用
        4.1.3.征管与税制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4.2.征管影响税制优化的具体分析
        4.2.1.对税制模式选择的影响
        4.2.2.对税制选择的影响
        4.2.3.对税基选择的制约
        4.2.4.对税率设计的影响
        4.2.5.税收征管与纳税人类型
    4.3.税制的优化选择
        4.3.1.税制优化的标准
        4.3.2.税制模式的优化
        4.3.3.简化税制设计
        4.3.4.建立推定税制
    本章小结
5.我国税收管理现状分析
    5.1.我国现行税制及其目标
        5.1.1.我国税制的建立与发展
        5.1.2.我国现行的税制设计
        5.1.3.我国税制优化的目标
    5.2.我国税收征管基础分析
        5.2.1.我国税收征管模式
        5.2.2.我国税收管理体制
        5.2.3.我国税收法制建设
        5.2.4.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
        5.2.5.我国的税收环境
        5.2.6.我国税务人员素质
    5.3.我国税收征管的能力
        5.3.1.税源监控能力
        5.3.2.申报征收能力
        5.3.3.纳税服务能力
        5.3.4.税务稽查能力
        5.3.5.资源组织能力
    5.4.我国税制与征管的矛盾
        5.4.1.流转税制对征管的影响
        5.4.2.所得税制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5.4.3.财产行为税制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5.4.4.个私工商税收征管
    本章小结
6.境外税制设计与改革
    6.1.发达国家及地区税制设计
        6.1.1.美国税制设计分析
        6.1.2.法国增值税制度分析
        6.1.3.香港税制分析
    6.2.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
        6.2.1.俄罗斯的税制改革
        6.2.2.印度尼西亚税制改革
    本章小结
7.我国税制优化的构想
    7.1.税制结构的优化
        7.1.1.主体税种的选择
        7.1.2.双主体模式的选择
        7.1.3.其他税种的选择
    7.2.流转税制的优化
        7.2.1.优化增值税
        7.2.2.改革消费税
        7.2.3.调整营业税
    7.3.所得税制的优化
        7.3.1.完善个人所得税
        7.3.2.规范企业所得税
        7.3.3.开征社会保障税
    7.4.优化行为税制设计
        7.4.1.优化土地增值税制设计
        7.4.2.优化其他行为税
    7.5.重视和发展财产税与资源税
        7.5.1.研究开征物业税
        7.5.2.调整资源税制设计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源结构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为税源总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1、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产业扩张, 为税源总量的增长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税源总量随产业结构调整而迅速扩张。
二、产业结构调整使税源结构更为合理
    1、产业结构呈现全面升级和优化态势, 为税源结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提供条件。
        (1) 构筑了完善的工业现代化体系。
        (2)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 农业结构日趋合理。
    2、我市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占主导,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税源结构。
    3、促进产业升级和加速结构变动使税源结构更为合理。
        (1) 以发展高新技术, 建设“三个基地”为重点, 提高工业基础实力, 培育富含科技含量的税源。
        (2) 以培育“三个中心”为重点, 推进服务业发展, 增强积聚力和辐射力, 积极培植新的税源。
        (3) 以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农民增收为重点, 做强做大农村经济, 为第三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产业结构调整为税源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1、 从动态角度分析:
    2、从静态角度分析:

(9)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税基格局与所有制成长格局的非对称性
    (一) 迅速崛起的非国有经济的税收贡献与其经济贡献极不相称, 税收收入依赖于国有经济的状况未有改变, 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向, 国有企业继续担当着改革成本承担者的角色
    (二) 产业税负格局与产业的所有制格局不相对称
    (三) 区域税负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所有制格局不对称
    (四) 涉外经济的税负水平与其经济贡献、全国平均税负水平差距较大, 内资经济与涉外经济税负不公的矛盾突出
二、税基格局与所有制成长格局非对称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 制度安排的局限
    (二) 税收区别待遇政策的约束
    (三) 非国有经济法定税基与实际征税的税基相差很大
三、税基格局与所有制成长格局相协调的税收对策
    (一) 按照国民待遇原则, 规范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税收政策, 谋求税基的统一
    (二) 均衡调整税负结构, 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税基
    (三)完善税制促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空间, 改善产业的所有制结构, 均衡产业税负和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税负
    (四) 制定税收政策,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
    (五) 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税收管理, 保证税基的完整

(10)费改税中长期目标及进一步完善税制基本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费改税的再认识
二、中长期费改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费改税目标与完善税制目标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我国现行税种的基本方向。
        1. 流转税。
        2. 所得税。
        3. 特定行为目的及其他税类。
    (二)农业税制的改革方向。
    (三)地方税体系的建立。
四、费改税与完善税制相结合的配套措施
    (一)正确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二)完善法律的立法程序,切实以法治税。
    (三)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适时调整税收政策。
    (四)正确摆正组织收入与调控经济的关系。
    (五)对保留的收费要切实规范管理。

四、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错配对中国上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D]. 武宵旭. 西北大学, 2020(06)
  • [2]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相关性研究 ——基于烟草电力重点行业的实证[D]. 顾维佳. 云南大学, 2018(04)
  • [3]我国税负水平及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化路径研究[D]. 黄晶.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5)
  • [4]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 石培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5]产业转型升级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力视角[D]. 刘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14(12)
  • [6]征管约束下的税制优化[D]. 沈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01)
  • [7]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源结构优化分析[J]. 刘晓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2)
  • [8]不同所有制结构税负差异分析[J]. 刘华,王韬,萧艳汾,范艳霞. 税务研究, 2001(04)
  • [9]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分析[J]. 广西壮族自治区税务学会课题组. 税务研究, 2000(01)
  • [10]费改税中长期目标及进一步完善税制基本设想[J]. 国家税务总局《清费立税》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1999(47)

标签:;  ;  ;  ;  ;  

税基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