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电衬垫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彭光辉[1](2019)在《小尺寸屏蔽体孔缝仿真建模及屏蔽体内部场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干扰日益突出。屏蔽技术是抑制电磁干扰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外界电磁干扰仍然能通过孔缝耦合进屏蔽体内部,因此需要开展小尺寸屏蔽体孔缝仿真建模及屏蔽体内部场分布研究,对设备屏蔽壳体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制了使用频率上限为18GHz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装置,实测表明,所研制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装置在10kHz10GHz的电压驻波比VSWR?2,在10GHz18GHz的电压驻波比VSWR?4.1。论文以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结果为基础,基于等效模型对电磁场的泄漏和原始模型对电磁场的泄漏一致的原则,将导电衬垫等效为各向同性物质,利用粒子群算法对含导电衬垫缝隙的等效电参数进行求解,确定了含有导电衬垫的屏蔽体缝隙的等效电参数。论文研究了屏蔽体屏蔽效能仿真方法和测试技术。以电大尺寸频率范围为重点,利用平面波叠加模拟混响场,分析了随机生成平面波的参数要求;利用MATLAB-FEKO联合仿真模拟混响室,并对叠加后的场环境进行统计检验,验证了平面波叠加模拟混响场环境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等效电参数表征仿真模型中含有导电衬垫缝隙,利用平面波叠加生成混响场对屏蔽壳体进行照射,基于空间采样方法对屏蔽壳体的屏蔽效能进行统计计算,并利用实测结果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在欠模和过模频段内,对混响室法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屏蔽效能测试方法建议。论文对小尺寸屏蔽体场分布进行研究,针对屏蔽体内部谐振状况,将其划分为无谐振模式、欠模和过模三个频段,对于无谐振模式和欠模频段直接利用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过模频段对仿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利用FEKO软件对三种模式下屏蔽体内部场分布开展了深入研究,分析得到了屏蔽体内不同频段的场分布规律。
张奕[2](2018)在《隐身飞机口盖衬垫屏蔽效能仿真及测试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隐身飞机锯齿形口盖的电磁屏蔽性能是影响飞机整体电磁兼容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实际测试的种种限制,电磁屏蔽仿真成为一个关键的突破口。为提高隐身飞机电磁屏蔽性能,导电衬垫的安装不可或缺。但其电磁仿真结构复杂,电参数未知,故导电衬垫屏蔽效能仿真和测试装置的研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制了使用频率上限为18GHz的测量导电衬垫屏蔽效能的带状线装置,可用来测量宽度不大于5mm的导电衬垫的屏蔽效能,测量方便快捷。同时,结合电磁场理论和传输线理论,构建了针对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的等效模型,并介绍了相应的优化方法,可得相应导电衬垫的等效电参数。为验证等效模型的正确性,成功改进了10GHz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装置。最后通过HFSS仿真,以金属腔体为载体,研究了锯齿形缝隙的一般性规律。并结合隐身飞机口盖结构,制作典型试样,通过实际测试评估了隐身飞机口盖锯齿形缝隙的屏蔽效能。实测表明,导电衬垫屏蔽效能带状线测量装置可用频段为500MHz18GHz,在此频段内,电压驻波比(VSWR)?2,动态范围为34dB。改进后的10GHz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装置在全频段VSWR?2.1,成功地将原有7GHz上限使用频率提高到10GHz。同时,利用带状线装置实测导电衬垫的屏蔽效能,并与根据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等效模型的仿真对比,验证了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等效模型的正确性。通过仿真和实际试验,总结了锯齿形缝隙屏蔽效能的特征。
李亚[3](2019)在《导电衬垫电磁脉冲适应性试验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导电衬垫是军用电子设备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防护中的重要部件之一,由于导电衬垫材料本身并非连续导电,当它们遭受强EMP辐照时电阻会增大,甚至可能会出现烧蚀现象,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屏蔽性能。为保证导电衬垫在EMP环境中的屏蔽性能有效性,美国军用标准MIL-DTL-83528《导电衬垫通用规范》中规定需进行导电衬垫的EMP适应性测试,以便在机箱机柜设计时选择合适的导电衬垫,保证系统整体在EMP环境中的屏蔽性能满足要求。而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测试标准与测试装置。研制导电衬垫EMP适应性试验装置有助于正确选择导电衬垫,保证电子设备在电磁脉冲环境中的屏蔽完整性,确保武器装备在电磁脉冲环境中的功能有效性,也为我国导电衬垫相关测试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前期预研基础。本文研制的导电衬垫电磁脉冲适应性试验装置主要包括振铃波脉冲电流发生器和导电衬垫测试夹具。振铃波脉冲电流发生器的原理为利用RLC串联电路放电产生脉冲电流。因电路中电压高、电流大,采用三电极气体火花开关作为主回路开关器件。经计算和实测分析,确定了储能电容、调波电阻和脉冲电流检测电阻的数值和类型,并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出电阻的寄生电感,以便于测试分析回路中的电流波形参数。根据标准中对受试衬垫尺寸的规定,设计出导电衬垫测试夹具,并完成试验装置结构设计。实测表明,振铃波脉冲电流发生器能够输出频率为1MHz1.5MHz、衰减时间为500ns1300ns、峰-峰值为9kA±10%的振铃波脉冲电流,符合标准MIL-DTL-83528中的相关要求。利用所研制的试验装置对导电衬垫进行电磁脉冲适应性测试,并根据测试数据对导电衬垫电磁脉冲适应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韦泽青[4](2018)在《电子装备屏蔽防护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机箱、机柜和方舱是常用的电子装备,具有一定的电磁屏蔽性能,电磁屏蔽性能的好坏对装备内部的设备或元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对电子装备进行研制时,通常是以仿真和以往的测试数据为依据进行设计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用于指导电子装备的设计,对其实际屏蔽性能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很多问题而不能使其达所需要的电磁屏蔽性能,从而必须返修来解决,这样就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提高电子装备研制效率,将通过实际测试和仿真而获得的影响装备屏蔽性能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研究装备的屏蔽防护指标体系,同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对装备的评估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电子装备屏蔽防护评估的研究需求,通过理论分析、实际测试和仿真的方法,建立了电子装备屏蔽防护指标体系,研究了各个指标的数据处理方法,并选取了合适的评估方法对以方舱为代表的电子装备进行了评估验证。首先,通过孔缝泄漏原理和电磁拓扑理论对机箱、机柜和方舱三类装备的电磁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这三类装备的电磁泄漏要素及电磁耦合途径,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做好了准备。然后,以方舱作为代表,通过分析方舱的电磁防护特性,提出了具有副子指标的指标体系模型;通过导电衬垫电化学腐蚀实验,得出了导电橡胶、金属丝网衬垫和金属弹性衬垫这三类导电衬垫的抗腐蚀能力;利用实际测试以及仿真手段对电子方舱壁板、屏蔽门、通风结构、透光结构、互连结构和空调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影响这些结构屏蔽效能的具体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方舱电磁屏蔽防护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指标的特性,将指标体系子指标层中的各个指标分成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并且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定性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利用了实际测试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定量指标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然后结合理想点排序法对电子方舱进行综合贴近度计算,得出了各个方案的屏蔽防护性能的优劣性排序,并且通过对电子方舱的实例分析验证了方舱屏蔽防护评估体系与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朱敏波,邱扬,田锦[5](1998)在《导电衬垫材料的屏蔽效能研究》文中认为导电衬垫材料是计算机防信息泄漏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屏蔽材料,在研制TEMPEST计算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6种常用的导电衬垫材料的屏蔽效能的测试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工程参考价值的结论。
裘宏儿[6](1999)在《导电衬垫材料的应用》文中指出导电衬垫材料在抑制电子设备缝隙电磁泄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电子设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屏蔽材料。文章结合有关资料和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着重介绍了导电衬垫材料的选用、压缩量确定、安装方式、配接面表面处理等具体应用技术。
滑晓飞[7](2013)在《电子设备电磁密封结构屏蔽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电磁屏蔽的结构分析是降低电子设备电磁泄漏的主要手段之一,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提高电子设备的屏蔽效能称为电磁密封。电子设备常因结构拼接、散热等因素难免留有缝隙。非接触搭接是电子设备箱体常见的连接形式,搭接处会不可避免的存在缝隙,降低了箱体的电磁密封性能。因此,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密封的结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借助传输线矩阵法和矩形波导理论,在平面波干扰下,以几种典型非接触搭接金属箱体为研究对象,对以下内容做了主要研究:(1)对搭接长度、缝隙宽度、缝隙长度等参数对箱体屏效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的数值计算和定性的理论分析。同时结合波导理论计算分析了不同搭接形式对箱体屏效的影响,提出了能够实现高屏效搭接的结构途径。另外,也对屏蔽体的谐振点、谐振模式和谐振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各搭接因素对谐振点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设计提供依据。(2)研究了在搭接缝隙处安装导电衬垫对箱体屏蔽效能的影响,分析了导电衬垫的屏蔽机理。对衬垫的宽度、厚度等几何参数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衬垫电导率、相对磁导率等电参数以及衬垫的不同安装方式分别进行了仿真对比,得到了影响衬垫屏效的关键因素和一般规律,并借助缝隙阻抗的等效电路原理对结果进行了验证。(3)分析了在搭接缝隙处安装指形金属簧片的屏蔽效能,对比研究了三种不同常用指形金属簧片的屏效差别。同时,对簧片的厚度、指间缝隙、宽度、指宽以及高度等参数对屏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缝隙阻抗等效电路分析了指形金属簧片的参数对箱体屏效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指导工程实际。
吴杰[8](2020)在《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射电望远镜系统间及台址内电子设备众多,电磁兼容性能(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问题突出。台址内电磁发射一方面会辐射到射电望远镜台址周围,降低观测系统信噪比,增加数据处理难度;另一方面会通过天线旁瓣进入接收机系统,对射电望远镜观测任务造成严重干扰。因此,分析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发射特性,并提出一套可行的系统级EMC评估方法,对射电望远镜的EMC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射电望远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台址内主要分系统电磁发射特性进行分析,并预估了其对射电望远镜系统的干扰量;给出了台址内分层级薄弱环节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抑制思路,并对影响要素进行研究;结合评估理论,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EMC评估方法及体系。本文的研究思路“EMC需求分析→台址内电磁耦合要素分析→分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及干扰量预估→分层级EMC抑制→系统级EMC设计评估”,也适用于解决其他领域复杂EMC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引入电磁拓扑理论,建立了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拓扑结构及电磁耦合序列图,为干扰量预估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2)结合系统设备辐射发射功率电平、辐射发射路径损耗及天线旁瓣增益,构建了干扰量计算模型;对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主要分系统的电磁发射特性进行分析,并预估了各系统到射电望远镜系统馈源口面的干扰量。(3)对台址内干扰源进行共性分类,采用了“三层屏蔽+滤波”的EMI抑制思路;分别对建筑物、机箱/机柜、设备壳体及电气引入类的抑制方法进行研究,结合仿真和实际测试,分析了影响其屏蔽效能的因素;给出了台址内电磁兼容设计方案,并以计算机系统为例,进行了测试验证。(4)通过不同方法优劣对比,确立了射电望远镜系统的赋权方法及评估方法;建立了以射电望远镜系统电磁兼容性能为目标层、以主要分系统为准则,包含多项指标的分层评估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射电望远镜台址内系统的EMC性能,满足屏蔽设计评估需求;针对不同指标,分别采用了差值变换法、区间变换法和德尔菲法来完成数据归一量化处理;采用了理想点排序法进行评估,并对层次分析法求取的指标权重用熵权法进行客观性修正,并针对不同设计案例,给出了评估结果。
李雷[9](2011)在《电磁屏蔽方舱泄漏要素的屏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化战争中电磁权的争夺往往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电磁屏蔽方舱作为一种防护性能、密闭性能、运输灵活性能都很好的电磁保护载体,广泛应用于武器系统、指挥中心、电子对抗、野战勤务及医疗保障体系等,在设计、生产制造及使用过程中保持方舱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成为提高战斗力的一个重要保证。本文首先讨论了方舱的电磁屏蔽原理,接着给出了缝隙、通风窗、内外蒙皮双层屏蔽等结构的屏蔽效能计算公式。其次,研究分析了方舱泄漏要素的电磁特性,如壁板、焊接缝、铆接缝和电缆转接口,对关键部位门缝给出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列出一些工艺上的选择以保证门缝的屏蔽效能。然后对影响方舱屏蔽效能的时效性因素腐蚀也作出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电化学腐蚀控制的技术和评估应用方法,并对关键部位如门缝插簧结构和导电衬垫配接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和处理方法进行了举例说明。最后,分析了基于电磁拓扑理论的方舱总体屏蔽模型,并用XFDTD软件对转接口贯通线进行了建模仿真,从结果分析出了影响贯通线转接口屏蔽效能的几个因素,结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蒋全兴,周忠元,景莘慧,周香[10](2011)在《电磁防护材料性能的评价方法》文中提出阐述了东南大学电磁兼容研究室近三十年来所接触的电子产品常用电磁防护材料电磁特性的评价方法,并针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和适用领域,以及在材料电磁防护性能表述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最后,介绍了目前防护材料电磁特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动态。
二、导电衬垫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电衬垫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小尺寸屏蔽体孔缝仿真建模及屏蔽体内部场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有导电衬垫缝隙结构电磁仿真难题 |
1.2.2 小尺寸屏蔽体屏蔽效能研究进展 |
1.2.3 小尺寸屏蔽体场分布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 |
2.1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原理 |
2.1.1 导电衬垫介绍 |
2.1.2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 |
2.2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装置原理 |
2.3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装置的设计 |
2.3.1 内导体段尺寸设计 |
2.3.2 50 Ω匹配电阻的选择 |
2.3.3 谐振腔体的尺寸设计 |
2.4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装置优化 |
2.4.1 转移阻抗装置HFSS建模 |
2.4.2 电阻长度的仿真优化 |
2.4.3 装置可测试衬垫尺寸范围仿真 |
2.5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装置性能测试 |
2.6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的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屏蔽系统缝隙结构仿真建模技术 |
3.1 屏蔽系统含有导电衬垫缝隙结构仿真建模难点 |
3.2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与屏蔽体屏蔽效能的关系 |
3.3 导电衬垫等效电参数求解 |
3.3.1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等效原理 |
3.3.2 导电衬垫等效电参数求解模型 |
3.3.3 粒子群优化算法模型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响室下小尺寸屏蔽体屏蔽效能仿真方法研究 |
4.1 不相干平面破叠加混响室场环境模拟 |
4.1.1 平面波叠加角谱理论 |
4.1.2 平面波叠加混响室场强统计特性分析 |
4.1.3 叠加平面波参数设置 |
4.2 MATLAB-FEKO联合仿真构建混响场环境 |
4.2.1 FEKO软件介绍 |
4.2.2 叠加平面波混响室场环境构建 |
4.3 平面波叠加模拟混响室场环境性能评估 |
4.3.1 场强幅值检验 |
4.3.2 场均匀性检验 |
4.3.3 统计特性检验 |
4.4 平面波叠加混响室下小尺寸蔽体屏蔽效能仿真 |
4.4.1 仿真模型的构建 |
4.4.2 屏蔽效能的仿真计算 |
4.4.3 屏蔽效能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响室下小尺寸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技术研究 |
5.1 混响室下过模状态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原理 |
5.1.1 频率搅拌嵌套混响室法屏蔽效能测试原理 |
5.1.2 最低可用频率 |
5.1.3 搅拌带宽的选取 |
5.1.4 基于S参数屏蔽效能计算 |
5.1.5 过模小尺寸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与分析 |
5.1.6 仿真和实测屏蔽效能对比分析 |
5.2 混响室下欠模状态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技术研究 |
5.2.1 混响室法欠模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原理 |
5.2.2 欠模小尺寸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尺寸屏蔽体场分布研究 |
6.1 矩形谐振腔电磁场分布研究 |
6.1.1 矩形谐振腔体内电磁场 |
6.1.2 矩形谐振腔体内电磁场分布及模态分析 |
6.2 含有孔缝腔体场分布研究方案 |
6.3 无谐振模式下腔体场分布 |
6.4 欠模状态下腔体场分布 |
6.5 过模屏蔽体内部场分布 |
6.5.1 入射角度变化对腔体场分布的影响 |
6.5.2 屏蔽体几何结构微小变化对统计场分布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隐身飞机口盖衬垫屏蔽效能仿真及测试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缝隙的屏蔽效能仿真 |
1.2.2 导电衬垫屏蔽性能测试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18GHz带状线衬垫屏蔽效能测试装置研制 |
2.1 装置基本原理 |
2.1.1 导电衬垫介绍 |
2.1.2 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 |
2.2 装置结构设计 |
2.2.1 连接器结构方案 |
2.2.2 支撑介质安装方式 |
2.2.3 主体段模型设计 |
2.3 带状线HFSS仿真优化 |
2.3.1 仿真模型设置及结果分析 |
2.3.2 接地层底板尺寸的确定 |
2.3.3 主体段l1和w的尺寸优化 |
2.3.4 带状线形状优化 |
2.3.5 压板和介质的影响 |
2.3.6 最终的模型和仿真结果 |
2.4 微带线设计 |
2.4.1 微带线结构 |
2.4.2 微带线仿真优化 |
2.5 装置结构与性能测试 |
2.5.1 装置结构图 |
2.5.2 装置性能测试 |
2.6 应用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等效模型构建 |
3.1 转移阻抗原理 |
3.2 10GHz导电衬垫转移阻抗测试夹具改进 |
3.2.1 测试原理 |
3.2.2 原始测试装置结构 |
3.2.3 测试装置改进方案 |
3.2.4 改进方案仿真结果 |
3.2.5 装置测试及应用分析 |
3.3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等效模型 |
3.3.1 缝隙仿真关键性难点 |
3.3.2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等效原理 |
3.3.3 导电衬垫电参数优化模型 |
3.3.4 粒子群算法 |
3.4 导电衬垫转移阻抗等效模型验证 |
3.4.1 试样转移阻抗和屏蔽效能测试 |
3.4.2 粒子群算法优化试样等效电参数 |
3.4.3 仿真与实测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隐身口盖锯齿形缝隙屏蔽效能评估 |
4.1 直线形单缝的屏蔽效能 |
4.2 锯齿形缝隙屏蔽效能仿真分析 |
4.2.1 单缝的屏蔽效能 |
4.2.2 口盖形缝隙的屏蔽效能 |
4.3 隐身口盖锯齿形缝隙测试分析 |
4.3.1 屏蔽室法 |
4.3.2 隐身口盖锯齿缝隙结构设计 |
4.3.3 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导电衬垫电磁脉冲适应性试验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导电衬垫EMP适应性研究现状 |
1.2.2 脉冲电流发生器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试验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2.1 试验装置总体方案 |
2.2 脉冲电流发生器原理分析 |
2.2.1 脉冲电流波形分析 |
2.2.2 波形发生电路原理 |
2.2.3 脉冲发生电路参数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振铃波脉冲电流发生器设计 |
3.1 开关元件的设计 |
3.1.1 脉冲发生电路中的典型开关 |
3.1.2 气体放电基本理论 |
3.1.3 场畸变开关设计 |
3.2 开关触发电路设计 |
3.2.1 触发电路原理 |
3.2.2 脉冲变压器设计 |
3.2.3 触发电路性能测试 |
3.3 关键器件分析与选型 |
3.3.1 储能电容选型 |
3.3.2 电阻分析与选型 |
3.3.3 回路电感设计 |
3.4 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装置性能测试和应用分析 |
4.1 试验装置总体结构 |
4.2 脉冲电流发生器波形符合性测试 |
4.2.1 波形分析方法 |
4.2.2 测试及结果分析 |
4.3 导电衬垫EMP适应性测试及研究 |
4.3.1 试验过程及结果 |
4.3.2 导电衬垫EMP适应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本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电子装备屏蔽防护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子装备电磁泄漏要素分析 |
2.1 孔缝泄漏原理及电磁拓扑理论 |
2.1.1 孔缝泄漏原理 |
2.1.2 电磁拓扑理论 |
2.2 方舱电磁泄漏要素及耦合途径分析 |
2.3 机箱电磁泄漏要素及耦合途径分析 |
2.4 机柜电磁泄漏要素及耦合途径分析 |
2.5 电子装备屏蔽效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装备屏蔽防护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屏蔽防护指标体系模型的确定 |
3.2 电子装备使用条件分析 |
3.2.1 导电衬垫电化学腐蚀实验 |
3.2.2 频段条件要求 |
3.3 指标体系指标层的建立 |
3.4 指标体系子指标层的建立 |
3.4.1 壁板屏蔽性能指标分析 |
3.4.2 屏蔽门屏蔽性能分析 |
3.4.3 通风结构屏蔽性能分析 |
3.4.4 观察结构屏蔽性能分析 |
3.4.5 互连结构屏蔽性能分析 |
3.4.6 空调结构屏蔽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装备屏蔽防护的综合评估 |
4.1 评估体系子指标层(设计层)的数据处理 |
4.1.1 评估指标的数据处理方法 |
4.1.2 定性指标的处理 |
4.1.3 定量指标的处理 |
4.2 电子装备屏蔽防护的评估方法 |
4.2.1 评估模型 |
4.2.2 多属性评估方法 |
4.2.3 层次分析法 |
4.2.4 AHP-TOPSIS法 |
4.3 方案评估实例分析 |
4.3.1 评估算例 |
4.3.2 方案实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电子设备电磁密封结构屏蔽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电磁兼容 |
1.1.1 电磁兼容的研究内容 |
1.1.2 电磁兼容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3 电磁兼容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创新性 |
第二章 非接触搭接结构的电磁屏蔽特性分析 |
2.1 电子设备箱体的屏蔽效能计算 |
2.1.1 屏蔽效能及其计算 |
2.1.2 电磁屏蔽原理 |
2.1.3 传输线矩阵法 |
2.1.4 Robinson 解析法 |
2.2 非接触搭接结构的屏蔽效能分析 |
2.2.1 非接触搭接的几种箱体结构 |
2.2.2 非接触搭接箱体的各参数 |
2.2.3 搭接结构的波导等效 |
2.3 计算结果分析与对比 |
2.3.1 搭接长度与屏蔽效能的关系 |
2.3.2 搭接缝隙宽度与屏蔽效能的关系 |
2.3.3 螺钉分段与屏蔽效能的关系 |
2.3.4 搭接缝隙高度与屏蔽效能的关系 |
2.3.5 缝隙泄漏及其等效电路 |
2.4 几种非接触搭接结构的屏效对比及分析 |
2.4.1 几种非接触搭接结构搭接长度的对比 |
2.4.2 几种非接触搭接结构螺钉分段的对比 |
2.4.3 几种非接触搭接结构的对比及分析 |
2.4.4 弯折波导等效 |
2.5 谐振点 |
2.5.1 谐振腔理论 |
2.5.2 对搭接箱体的谐振点分析 |
2.5.3 搭接长度对谐振点的影响 |
2.5.4 搭接缝隙宽度对谐振点的影响 |
2.5.5 螺钉分段对谐振点的影响 |
2.5.6 腔体谐振与缝隙谐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装导电衬垫的屏蔽特性分析 |
3.1 导电衬垫的屏蔽机理 |
3.2 导电衬垫的屏效分析 |
3.2.1 导电衬垫的参数 |
3.2.2 建模设置 |
3.2.3 导电衬垫对箱体屏效的影响 |
3.3 电参数对衬垫屏效的影响 |
3.3.1 电导率与衬垫屏效的变化规律 |
3.3.2 相对磁导率与衬垫屏效的变化规律 |
3.4 几何参数对衬垫屏效的影响 |
3.4.1 衬垫厚度与衬垫屏效的变化规律 |
3.4.2 衬垫宽度与衬垫屏效的变化规律 |
3.5 不同安装方式对衬垫屏效分析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装指形金属簧片的屏蔽特性分析 |
4.1 常见的几种指形金属簧片 |
4.1.1 指形金属簧片的参数及安装 |
4.2 不同指形金属簧片的屏效分析对比 |
4.2.1 有无簧片时的箱体屏效对比 |
4.2.2 不同簧片屏效的对比 |
4.3 指形金属簧片的参数对箱体屏效的影响 |
4.3.1 簧片厚度对屏效的影响 |
4.3.2 指间缝隙对屏效的影响 |
4.3.3 簧片宽度对屏效的影响 |
4.3.4 簧片指宽对屏效的影响 |
4.3.5 簧片高度对屏效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射电望远镜系统在电磁兼容方面需求 |
1.1.2 射电望远镜系统电磁兼容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射电望远镜EMC研究现状 |
1.2.2 系统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重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耦合要素分析 |
2.1 电磁拓扑理论 |
2.2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耦合要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要分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
3.1 干扰量预估模型 |
3.1.1 馈源口面干扰功率电平限值计算 |
3.1.2 设备到馈源口面辐射发射功率电平计算 |
3.2 天线驱动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
3.2.1 促动器电磁发射特性分析 |
3.2.2 促动器电磁发射干扰量预估 |
3.3 计算机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
3.3.1 计算机电磁发射特性分析 |
3.3.2 计算机电磁发射干扰量预估 |
3.4 照明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
3.4.1 LED灯电磁发射特性分析 |
3.4.2 LED灯电磁发射干扰量预估 |
3.5 监控系统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干扰量预估 |
3.5.1 视频监控设备电磁发射特性分析 |
3.5.2 视频监控设备电磁发射干扰量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耦合抑制研究 |
4.1 基于屏效需求的分层级薄弱环节EMI抑制 |
4.2 建筑物电磁耦合抑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台址内建筑物电磁兼容设计方案 |
4.2.2 金属丝网屏蔽效能研究 |
4.2.3 屏蔽门屏蔽效能研究 |
4.3 机箱机柜电磁耦合抑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机箱机柜电磁耦合要素分析 |
4.3.2 通风窗屏蔽效能研究 |
4.3.3 机箱/机柜电磁兼容设计方案 |
4.4 设备壳体电磁耦合抑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1 金属屏蔽材料屏蔽效能影响因素研究 |
4.4.2 增强非屏蔽材料屏蔽效能的方法分析 |
4.5 电气引入类电磁耦合抑制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5.1 不同状态下多芯线缆屏蔽效能测试分析 |
4.5.2 过孔线缆是否滤波处理必要性测试分析 |
4.6 主要分系统EMI抑制方案及测试验证 |
4.6.1 主要分系统电磁兼容设计方案 |
4.6.2 计算机主机电磁兼容设计测试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兼容设计性能评估 |
5.1 系统级EMC设计性能评估的基本理论 |
5.1.1 多属性决策理论 |
5.1.2 系统级评估流程 |
5.1.3 系统级评估模型 |
5.1.4 指标赋权方法 |
5.1.5 系统级评估方法 |
5.2 台址内EMC设计性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指标体系架构 |
5.2.2 指标要素修正 |
5.2.3 指标归一量化处理 |
5.2.4 指标层指标确立 |
5.3 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评估方法 |
5.3.1 理想点排序法 |
5.3.2 层次分析法 |
5.3.3 信息熵求权法 |
5.3.4 结合熵权法的AHP-TOPSIS综合评估方法 |
5.4 设计方案评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电磁屏蔽方舱泄漏要素的屏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电磁屏蔽方舱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磁屏蔽原理及屏蔽效能计算 |
2.1 电磁屏蔽原理 |
2.2 屏蔽效能计算公式 |
2.2.1 屏蔽的一般性问题 |
2.2.2 双层屏蔽的计算公式 |
2.2.3 缝隙的屏蔽效能计算 |
2.2.4 通风波导的屏蔽效能计算 |
2.2.5 观察玻璃的屏蔽效能计算 |
第三章 电磁屏蔽方舱泄漏要素的电磁特性分析 |
3.1 壁板材料电磁特性分析 |
3.1.1 方舱壁板的结构 |
3.1.2 壁板材料电磁特性分析 |
3.2 固定部件接缝的电磁泄漏分析 |
3.2.1 铆接 |
3.2.2 焊接 |
3.3 活动部件接缝的电磁泄漏分析 |
3.3.1 屏蔽门缝隙的电磁泄漏分析 |
3.3.2 屏蔽门缝隙设计制造工艺上的选择 |
3.3.3 导电衬垫的屏蔽性能分析 |
3.4 电缆转接口的电磁特性分析 |
3.5 方舱的腐蚀机理研究 |
3.5.1 方舱腐蚀机理 |
3.5.1.1 电化学腐蚀机理 |
3.5.1.2 方舱腐蚀因素 |
3.5.2 腐蚀对方舱屏蔽效能的影响 |
3.5.3 方舱制造及使用中腐蚀的控制 |
3.5.4 方舱腐蚀控制的实际应用举例 |
3.5.4.1 插簧结构 |
3.5.4.2 密封条式导电衬垫 |
3.5.5 腐蚀电位的测试及评估应用 |
3.5.5.1 军事装备上应用的腐蚀检测技术 |
3.5.5.2 腐蚀电位的检测技术 |
3.5.5.3 腐蚀电位技术的评估应用 |
第四章 方舱的电磁泄漏要素建模及仿真分析 |
4.1 基于电磁拓扑理论的电磁屏蔽方舱总体屏蔽模型 |
4.1.1 电磁拓扑理论介绍 |
4.1.2 屏蔽方舱的电磁拓扑分析 |
4.2 时域有限差分法理论与 XFDTD 软件 |
4.2.1 时域有限差分法理论介绍 |
4.2.2 XFDTD 软件介绍 |
4.3 转接口贯通线的电磁屏蔽仿真分析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仿真分析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电磁防护材料性能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屏蔽的基础理论 |
1.1 实心屏蔽理论 |
(1) 反射损耗 |
(2) 吸收损耗 |
(3) 多次反射修正系数 (B) |
1.2 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屏蔽 |
1.3 屏蔽完整性 |
2 从MIL-STD-285到IEEE Std 299、GB/T 12190 |
3 关于ASTM D 4935和SJ 20524-1995 |
3.1 ASTM D 4935 |
3.2 SJ 20524-1995材料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 |
4 导电衬垫测试技术 |
4.1 IEEE Std 1302 |
4.2 MIL-DTL-83528C和SAE ARP 1173 |
4.3 SAE ARP 1705A |
5 近年来屏蔽材料测试技术的发展动向 |
5.1 测试频率不断向高端扩展 |
5.2 混波室测试法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
6 结语 |
四、导电衬垫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尺寸屏蔽体孔缝仿真建模及屏蔽体内部场分布研究[D]. 彭光辉. 东南大学, 2019(06)
- [2]隐身飞机口盖衬垫屏蔽效能仿真及测试装置的研制[D]. 张奕. 东南大学, 2018(05)
- [3]导电衬垫电磁脉冲适应性试验装置的研制[D]. 李亚. 东南大学, 2019(06)
- [4]电子装备屏蔽防护评估技术研究[D]. 韦泽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5]导电衬垫材料的屏蔽效能研究[J]. 朱敏波,邱扬,田锦. 功能材料, 1998(06)
- [6]导电衬垫材料的应用[J]. 裘宏儿. 电子机械工程, 1999(01)
- [7]电子设备电磁密封结构屏蔽特性分析[D]. 滑晓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射电望远镜系统台址内电磁兼容性能分析与评估[D]. 吴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电磁屏蔽方舱泄漏要素的屏蔽特性研究[D]. 李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10]电磁防护材料性能的评价方法[J]. 蒋全兴,周忠元,景莘慧,周香.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