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浸变阻器烧毁原因的分析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郭苏鑫[1](2021)在《三相五柱式变压器直流偏磁的计算分析》文中认为由于相同电源容量下三相变压器与单相变压器相比具有损耗低,外形尺寸小,节约了材料等优点,国内在大型配电网中已经采用了大量的三相变压器为用户输送电能,一般的配电变压器多采用三相三柱式变压器,而三相五柱式变压器由于旁柱与上下铁轭的存在为零序电流和零序磁通形成回路提供了条件,变压器零序阻抗降低,减少了零序损耗,配电网为满足特殊的电气性能时多使用这种变压器。同时电力变压器作为电网中转换电压输送电能的重要设备,其安全、稳定地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以及输送的电能质量。根据高压输电系统的电压向量与中压或低压受电系统的电压向量关系确定变压器绕组联结方式,由于联结方式的不同,原、副边电流的相位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三相五柱变压器的心式结构和零序磁路的存在,三相之间的磁路相互影响,与单相变压器和三相三柱变压器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对三相五柱变压器发生直流偏磁时的特征进行计算分析。本文通过对三相五柱变压器实体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省略掉了实体模型中对变压器磁场影响很小的夹件、垫脚等结构,建立了有限元磁场模型,并根据该变压器实际绕组联结方式构造等效电路图,列出电路方程矩阵,将磁场模型中计算所得参数代入电路方程中进行迭代求解直至稳定。由于变压器实际绕组电阻极小,导致电路稳定的时间常数很大,因此在计算过程中人为在变压器高压绕组中三相均串联适当大小的电阻来加速稳定,减少迭代次数,提高计算效率,在计算稳定后使用电压补偿的方式将串联电阻所分电压补偿至绕组两侧,以消除由于人为串联电阻给计算结果带来的电流波形相位偏移、幅值减小等影响,在满足一定的补偿条件后得到较为准确的计算结果。三相五柱变压器在结构上较三相三柱变压器多两侧旁柱,磁通不仅在三相铁心之间流动,而更容易在三相铁心与靠近铁心的旁柱之间形成磁通回路,导致直流偏磁特征不同于单相变压器和三相三柱式变压器,本文针对三相五柱变压器空载时发生直流入侵时励磁电流的波形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三相励磁电流的波形规律及谐波分布。对单相变压器使用同样的方法做仿真计算并进行试验验证,将单相变压器直流偏磁特征与三相五柱变压器进行对比同时验证磁路耦合模型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负载时在中压侧接额定负载,此时变压器为六绕组线圈。研究不同直流偏置下原、副边电流波形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励磁电流波形与空载时进行对比有无区别,同时由于三相之间相互影响,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本文重点对励磁电流波形发生畸变时的几个特殊时刻进行了分析,得到该时刻的变压器磁场分布,更详细的解释了直流偏磁下三相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本文通过对三相五柱变压器空载和负载情况进行直流偏磁计算分析,得出了三相绕组电流和励磁电流的波形变化规律,对变压器的磁场分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对于三相变压器的模型耦合和计算以及直流偏磁对变压器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石文鑫[2](2020)在《单相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电流磁通特性》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电能传输的核心装备,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对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十分关键。电力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会造成电流突增、磁通饱和等问题,匝间短路故障下变压器持续运行会导致绕组线圈烧毁,进而引发更大的事故,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据统计,绕组匝间短路在变压器绕组故障中约占50%-60%。因此针对于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的研究对于维护变压器运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7027)、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20166014)、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303007SF),对单相变压器发生匝间短路时的电流及磁通特性开展研究。针对单相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造成的电流突变、励磁饱和等问题,研究发生匝间短路故障后变压器的运行耦合原理和短路电流特性。基于变压器匝间短路运行原理,构建变压器匝间短路电路-磁场计算模型,在磁场模型中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绕组电感,基于匝间短路电路模型求解短路电流。将磁场计算模型与匝间短路电路模型进行迭代,进而实现电路-磁场模型的耦合。利用电路-磁场计算模型计算变压器匝间短路实际运行状况,获得变压器在不同短路位置、不同短路比例和不同负载水平条件下的绕组电流,总结电流变化特性;构建短路电流随短路比例和负载率变化的数学关系,详细分析匝间短路电流随短路条件发生改变时的变化规律。搭建单相变压器匝间短路实验平台,测量短路电流数据,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验证了电路-磁场计算模型以及匝间短路原理的正确性。在总结变压器匝间短路电流变化特性的基础上,分析计算变压器发生匝间短路时的磁通变化规律,以此表征变压器在不同匝间短路状态下的励磁特性。仿真计算原副边绕组在不同短路位置、不同短路比例及不同负载下的铁芯主磁通和绕组漏磁通,总结归纳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压器匝间短路状态下,短路匝附近铁芯励磁饱和,漏磁急剧增大,原边绕组匝间短路励磁饱和程度相对于副边绕组短路更加严重。
苏昊[3](2020)在《变压器直流偏磁振动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地磁感应电流(GIC),高压直流输电(HVDC)以及非线性电力电子元件会使电力变压器运行于交直流混杂的特殊环境。直流扰动会造成变压器铁心正负半周励磁不对称,产生严重的磁致伸缩效应,进而导致铁心饱和、振动加剧、铁心松动。这将进一步降低变压器绝缘强度,削弱抗电流冲击能力,甚至引起变压器设备损坏,造成严重事故。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7027)、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303007SF)、吉林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20166014),针对交直流混杂环境下的变压器电磁参数辨识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并且进一步探索直流影响下变压器励磁电流与铁心异常振动的变化特性。为了研究变压器在直流扰动下的偏磁问题,依据电磁耦合原理建立计算模型。研究不同有限元方法在变压器磁场模型求解方面的适用性,并基于能量平衡原理计算相关电感参数;将计算得到的电感参数代入已考虑直流影响的电路模型,进一步计算直流扰动下的电流参数;根据循环迭代原理实现变压器磁场-电路模型的耦合。以三相三柱式变压器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根据所提计算方法建立仿真模型,验证磁场-电路耦合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以单相变压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遭受直流扰动时电感参数,铁心磁场以及变压器漏磁场的变化特性。研究发现变压器励磁饱和程度会随着入侵直流水平的升高而加深,同时也伴随着铁心磁感应强度和铁心周边漏磁的逐渐增强。针对变压器铁心振动问题,建立交直流混杂环境下的变压器励磁-振动谐响应分析模型,仿真计算不同直流扰动水平下的变压器电磁特性。根据励磁电流在直流扰动下的波形畸变程度表征变压器励磁饱和程度,分析励磁电流和振动加速度的时谐特性,深入挖掘两者与励磁状态的对应关系,并总结其规律。针对380V三相三柱式Y/A变压器建立模块化动模实验平台,分别利用励磁电流辨识模块、振动监测模块对励磁电流和铁心振动信号进行辨识和采集。将实验所测数据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正确性。研究发现受直流分量影响,励磁电流呈现“半波畸变、半波衰减”的特点,同时铁心振动加剧,振动频谱幅值升高且在100Hz处的变化最大。对变压器遭受直流扰动时的异常绕组电流进行研究,以此表征铁心振动情况。针对具有相同容量和电压变比的三相组式与柱式变压器,建立不同直流扰动下处于不同运行方式的变压器仿真模型,研究分析其电磁特性;分析绕组异常电流和铁心振动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并总结其规律。搭建动模实验平台验证仿真结果,同时进一步比较组式与柱式变压器的抗直流扰动能力,并制定基于异常电流的振动表征判据。研究发现可以通过空载电流的变化情况表征铁心振动,且三相组式变压器的抗直流扰动能力强于三相三柱式变压器。
王阳[4](2020)在《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文中提出大型电力变压器是整个发电及输变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变压器铁心接地引线上耦合了多种异常信号和故障信号,如铁心过饱和故障信号、变压器内部局部放电故障信号、铁心叠片松动故障信号、受断路器或开关操作影响的冲击信号等,铁心接地电流是评估变压器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完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在线监测技术,对掌握变压器健康状态、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可靠供电至关重要。本项目组自2004年以来开展了对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的“广视角(宽量程、宽频带)、不眨眼”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成果在大型水电厂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变压器故障检测与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信号调理放大器幅频响应带宽达不到设计要求、信号调理放大器变量程控制复杂且易受干扰、传感器与信号调理放大器物理结构上分置造成传感器输出的弱信号易受干扰等问题。完善信号调理技术,设计一种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智能传感器对设备提出高准确性、抗干扰性、微型化、高可靠性的设计要求。研究接地电流信号调理方案并设计智能传感器相关电路,实现对接地电流信号“广视角”全息高可靠传感与就地抗干扰调理。分析信号调理器的可靠性设计要求,从集成电路可靠性、电磁兼容性和调理器结构安装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将电流传感器与调理电路封装在一个屏蔽盒中,实现信号调理器物理结构集成化,减小设备体积,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对电路功能进行实验测试,校验电气性能,改进电路不足,将调试后的信号调理器应用于电站现场。经实验和现场测试证明,研究设计的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满足预期技术指标,能够在实际工程中稳定可靠运行,达到了课题研究目的。
崔震[5](2019)在《长输管道阴极保护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油气管道工程的快速发展,管道建设里程逐步在扩大。大多数管道铺设在地下,并被运输物质、土壤、地下水及杂散电流腐蚀。腐蚀机制导致管壁变薄甚至穿孔泄漏,使得集输管道和长输管道的腐蚀问题日益严重。这种常发生在长输管道的现象,将带来相应产能问题、环保和资源问题。阴极保护方法是防止或延缓地下等电解质环境中的长输管道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重要技术。目前可以通过利用外加电流法的阴极保护装置,减轻或避免腐蚀带来的危害。结合开关电源、通信原理、虚拟仪器等技术,本文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长输管道阴极保护装置。该阴极保护装置能够高精度采集输出电压、输出电流,长输管道的参比电位、温度等数据,通过RS-485总线将数据传输至LabVIEW平台设计的上位机;同时可以通过上位机准确实时调节参比电位,极大降低了长输管道的腐蚀速率。设计的阴极保护装置的体积趋于小型化,智能化、适于远程集中控制。以L245NS管道试件作为实验中的保护对象,搭建实验平台对阴极保护装置进行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研究的阴极保护装置结构合理、响应迅速并且工作稳定,适用于长输管道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工程。
王格万[6](2019)在《交直流混杂模式下变压器激磁特性与构件损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直流输电(HVDC)中单极大地回路运行或双极不平衡运行时导致不同地点形成电位差,地磁暴产生地磁感应电流(GIC),中性点接地的变压器、铁心电抗器等电磁设备将遭受以上直流的干扰,同时直流驱动的轨道交通和大量非线性电力电子元件运行时均可能产生直流,从而使交流系统中含有较高的直流分量,导致变压器等电磁设备出现偏磁现象,直流扰动下变压器产生的局部损耗与温升是备受关注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7027)、吉林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20166014)、吉林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20190303007SF),开展变压器在交直流混杂模式下电磁特性、关键电磁参数辨识方法、构件损耗计算以及异常特征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针对变压器交直流混杂模式下激磁电流畸变、谐波含量增加、铁心激磁饱和及局部损耗升高等问题,建立变压器非线性磁场和等值电路模型,通过能量平衡原理实现磁场与电路之间的电磁耦合,基于电磁耦合原理构建交直流混杂模式下的变压器状态方程,磁场与电路分别采用有限元与高阶数值迭代方法进行求解。利用端口电气信息研究激磁电流辨识方法,对激磁电流进行傅里叶变换,进一步研究变压器在不同运行方式、直流水平及负载率时构件的漏磁和涡流损耗分布,深入分析变压器激磁电流畸变、谐波含量、铁心饱和状态及构件在不同运行方式、不同直流扰动下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探寻异常特征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利用谐波含量表征激磁饱和状态,提出一种变压器直流扰动下铁心饱和失稳判据,并通过拟合的方法构建激磁谐波与构件损耗的映射关系数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与动模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变压器激磁电流辨识方法的正确性、铁心饱和失稳判据及异常特征信息之间映射方法的有效性。为交直流混杂模式下变压器铁心饱和失稳判定和构件损耗计算提供可行方法。
李潇然[7](2019)在《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油浸式配电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对其状态参数进行检测以实现故障的预判和快速诊断是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发展趋势。针对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存在无检测系统、检测系统成本过高等问题,开展了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基于油浸式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系统的测试参数、功能和性能指标,提出了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各模块功能的实现进行研究。考虑到现场较为严重的电磁干扰现象,进行了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状态参数检测系统搭建了变压器油液顶层温度、油液压力、油液液位、绕组热点温度、机体振动、高压侧三相电压、高压侧三相电流、低压侧三相电压、低压侧三相电流共17路参数测试子系统,开展了各子系统传感器选型和调理电路设计的工作;基于以微控制器STM32F103ZET6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各子系统数据的采集、LCD显示和以太网传输等功能;由LabVIEW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上位机包含数据接收存储软件和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实现了各子系统数据的接收、存储、回放、处理分析以及变压器状态报表输出的功能,为变压器状态的判别和故障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对所设计的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试结果表明,该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性能和测量不确定度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邓俊青[8](2018)在《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智能控制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以及节能、稳压性能的充分发挥,与其控制器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且由于使用的有载分接开关(OLTC)不同,其控制器功能也有所差别。目前,针对永磁机构操动的OLTC在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其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并设计一款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控制器。在分析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器的整体设计方案,实现了变压器运行参数监测、自/手动调容、自/手动调压等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了智能控制器的变压器电能数据采集、容量和电压档位监测、OLTC控制、人机交互、GSM通信、时钟、故障报警、板载电源及各种保护电路和程序的设计。变压器电能数据采集部分采用了专用电能计量芯片ATT7022CU设计,有效提高了采集数据的精度。OLTC控制部分设计了控制信号隔离、互锁电路,以及操动机构的高性能驱动及保护电路,实现了对OLTC的可靠控制。GSM通信部分基于SIM800C模块设计,实现了远程对变压器进行调容调压控制、运行模式设定、运行参数查询以及故障报警等功能。在调容调压程序设计中,提出了一种自动调容、调压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以变压器运行状态、负荷值、调容点、低压侧电压平均值、电压上下限整定值共同作为调容调压判据,采用延时判断和迟滞比较方法,能够保证调容调压操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避免了 OLTC因负荷或电压短时波动而频繁动作的弊端。在控制器整体设计过程中,均采用了多种软、硬件抗干扰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研制了控制器样机并搭建实验平台,对控制器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所设计控制器的可行性。
王硕,赵莹,李春密[9](2017)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互感和自感》的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互感和自感》一课提出了新的物理问题,对电磁感应知识进行了应用.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加深电磁感应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互感和自感》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并从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角度对该课教学进行思考与改进.
李正明[10](2016)在《基于DSP的100kVA磁控变压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在智能电网建设力量的不断深入、超/特高压大电网的形成及用户负荷变化的加剧,输电线路对地的充电容量显着增加,造成线路轻载或空载时超前无功功率过大而使受端电压上升,超前电流使电力损耗增大及切除负荷后产生工频过电压等严重后果。快速响应的可调无功电源成为解决无功平衡和电压控制问题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阐述对磁控变压器控制策略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分析了磁控变压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主要研究磁控变压器的控制器模块技术;研究并设计控制器模块与变压器本体的接口方式,采用霍尔闭环传感器连接变压器本体,对变压器参数进行采集;通过晶闸管构成功率电路连接到变压器本体中的直流绕组侧,完成对直流绕组中电流的控制。并设计控制器模块与变压器本体、集成部分模块的连接。控制器模块主要由通讯模块、启停模块、DSP2812主控板、驱动模块、故障检测/保护电路、电压/电流控制模块、功率模块、电源模块、检测模块九部分组成。在硬件设计方面,本次研发采用TI公司生产的高性能低功耗的32位定点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主控制器,主要由信号数据采集电路、运算和控制、PWM电路、电源电路等四部分组成,使之能够实现自动采样计算、无功自动调节、故障保护、数据存储等功能。最后对控制器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了分析,预使控制器集无功补偿,电能监测,电网数据传输和存储等功能于一身。
二、油浸变阻器烧毁原因的分析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浸变阻器烧毁原因的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三相五柱式变压器直流偏磁的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直流偏磁 |
1.2.2 有关三相变压器的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相五柱变压器直流偏磁空载计算分析 |
2.1 三相五柱变压器实体结构及参数 |
2.2 变压器直流偏磁基本原理 |
2.3 磁场-电路耦合模型 |
2.3.1 空载时变压器磁场模型 |
2.3.2 三相五柱变压器空载电路模型 |
2.3.3 电压补偿 |
2.4 计算结果 |
2.4.1 电压补偿前励磁电流计算结果 |
2.4.2 电压补偿后的计算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相五柱变压器负载下的直流偏磁计算分析 |
3.1 三相五柱变压器负载计算耦合模型 |
3.1.1 三相五柱变压器负载电路方程 |
3.1.2 三相五柱变压器负载磁场模型 |
3.2 励磁电流及绕组电流计算结果 |
3.3 典型时刻的磁场分布 |
3.3.1 直流入侵下变压器磁场分布规律 |
3.3.2 空载直流偏磁磁场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相五柱变压器直流偏磁与单相变压器直流偏磁的对比分析 |
4.1 单相自耦变压器直流偏磁 |
4.1.1 单相自耦变压器仿真模型 |
4.1.2 单相四柱变压器直流偏磁试验 |
4.2 三相变压器与单相变压器直流偏磁结果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2)单相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电流磁通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绕组故障诊断方法概述 |
1.2.2 变压器匝间短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电路-磁场耦合原理的匝间短路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棱边有限元法计算与分析 |
2.2.1 计算原理 |
2.2.2 算例分析 |
2.3 电路-磁场耦合原理 |
2.3.1 磁场模型计算电感 |
2.3.2 电路模型计算电流 |
2.4 基于电路-磁场耦合原理的匝间短路故障电路模型 |
2.4.1 匝间短路耦合原理 |
2.4.2 原边绕组匝间短路原理 |
2.4.3 副边绕组匝间短路 |
2.4.4 变压器匝间短路电路-磁场模型耦合迭代原理 |
2.4.5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电流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匝间短路电流运行原理 |
3.3 变压器匝间短路电流特性仿真 |
3.3.1 原边绕组首端匝间短路电流分析 |
3.3.2 原边绕组中部及末端匝间短路电流分析 |
3.3.3 副边绕组首端匝间短路电流分析 |
3.3.4 副边绕组中部及末端匝间短路电流分析 |
3.4 试验验证 |
3.4.1 原边绕组首端匝间短路试验电流 |
3.4.2 原边绕组中部及末端匝间短路试验电流 |
3.5 影响短路电流因素分析 |
3.5.1 不同短路条件及不同负载率下电流波形 |
3.5.2 短路电流与短路比例及负载率的变化规律 |
3.6 变压器匝间短路电流特性总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匝间短路磁通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变压器原边绕组匝间短路磁通分布 |
4.2.1 原边绕组首端匝间短路磁通分布 |
4.2.2 原边绕组中部及末端匝间短路磁通分布 |
4.3 副边绕组匝间短路铁芯磁通分析 |
4.3.1 副边绕组首端匝间短路磁通分布 |
4.3.2 副边绕组中部及末端匝间短路磁通分布 |
4.4 变压器匝间短路磁通特性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变压器直流偏磁振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变压器遭受直流扰动的原因 |
1.1.2 直流扰动对变压器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直流偏磁问题研究概述 |
1.2.2 变压器振动特性问题研究概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直流偏磁计算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法 |
2.3 两种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比 |
2.3.1 计算原理 |
2.3.2 仿真分析 |
2.4 基于磁场-电路耦合原理的电磁参数辨识方法 |
2.4.1 基于磁场模型的电感计算原理 |
2.4.2 基于电路模型的电流计算原理 |
2.4.3 电磁耦合迭代原理 |
2.4.4 仿真分析 |
2.5 变压器直流偏磁电磁特性分析 |
2.5.1 单相变压器电路模型 |
2.5.2 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直流混杂环境下Y/Δ变压器励磁-振动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Y/Δ变压器励磁电流辨识原理 |
3.3 振动谐响应原理 |
3.4 仿真分析 |
3.5 动模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流扰动下变压器异常电流表征振动特性 |
4.1 引言 |
4.2 仿真分析 |
4.2.1 三相组式变压器振动仿真 |
4.2.2 三相三柱式变压器振动仿真 |
4.3 动模实验 |
4.3.1 三相组式变压器振动实验 |
4.3.2 三相三柱式变压器振动实验 |
4.4 误差分析 |
4.5 基于异常电流的振动表征判据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 |
1.2.1 接地电流产生原理 |
1.2.2 接地电流信号特征分析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智能传感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变压器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接地电流信号调理技术难点分析 |
2 信号调理方案研究与电路设计 |
2.1 信号调理方案研究 |
2.2 信号传感环节 |
2.3 调理电路设计 |
2.3.1 放大电路设计 |
2.3.2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
2.3.3 量程切换电路设计 |
2.3.4 电源电路设计 |
2.4 信号测量电路设计 |
2.4.1 微计算机与时钟电路设计 |
2.4.2 采样与存储电路设计 |
2.4.3 复位与通讯电路设计 |
2.4.4 电源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信号调理器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
3.1 可靠性设计要求 |
3.2 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 |
3.2.1 核心电路可靠性设计 |
3.2.2 印制线路板可靠性设计 |
3.2.3 电子电路热设计 |
3.3 电磁兼容性设计 |
3.3.1 抑制干扰源 |
3.3.2 切断干扰耦合途径 |
3.3.3 封装屏蔽设计 |
3.4 调理器结构与安装设计 |
3.4.1 结构与安装的的设计需求 |
3.4.2 调理器的结构设计 |
3.4.3 设备的安装设计 |
3.4.4 线缆敷设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信号调理器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电路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
4.2 电流传感器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4.2.1 线性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4.2.2 幅频响应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 调理电路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1 预实验调试 |
4.3.2 线性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3 幅频响应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4 量程切换电路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5 方波输入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 电路不足与优化方案 |
4.5 调理器现场工程测试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长输管道阴极保护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阴极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2 阴极保护装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长输管道阴极保护及方案设计 |
2.1 长输管道阴极保护基本理论 |
2.1.1 阴极保护原理 |
2.1.2 阴极保护类型 |
2.1.3 阴极保护参数 |
2.1.4 阴极保护设施 |
2.2 阴极保护装置的总体方案 |
2.2.1 阴极保护工程概况 |
2.2.2 阴极保护装置的规格计算 |
2.2.3 系统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阴极保护装置硬件设计 |
3.1 阴极保护装置主电路研究 |
3.1.1 主控电路设计 |
3.1.2 开关电源主电路的研究 |
3.1.3 PWM驱动电路设计 |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2.1 参比电极电位采集电路 |
3.2.2 输出电流采集电路 |
3.2.3 输出电压采集电路 |
3.3 A/D采集电路设计 |
3.4 D/A转换电路设计 |
3.5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6 其他电路设计 |
3.6.1 管道温度采集电路 |
3.6.2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3.6.3 显示电路设计 |
3.6.4 辅助电源设计 |
3.6.5 JTAG调试接口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阴极保护装置软件设计 |
4.1 阴极保护装置软件设计的实现 |
4.2 A/D子程序 |
4.3 D/A子程序 |
4.4 PID控制算法子程序 |
4.5 串口通信子程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程监控上位机 |
5.1 LabVIEW工程实验平台 |
5.2 Modbus-RTU通信协议的实现 |
5.2.1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2.2 数据转换处理程序设计 |
5.3 上位机显示界面设计 |
5.4 创建应用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集成与测试 |
6.1 系统集成 |
6.2 系统测试 |
6.2.1 主要技术参数测试 |
6.2.2 主要波形测试 |
6.3 阴极保护装置在模拟环境中的测试实验 |
6.3.1 实验准备 |
6.3.2 实验环境 |
6.3.3 实验方案 |
6.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交直流混杂模式下变压器激磁特性与构件损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直流扰动下变压器构件损耗及温升机理 |
1.1.2 变压器构件损耗及温升的危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直流混杂问题研究概述 |
1.2.2 直流扰动下变压器损耗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直流混杂模式下变压器关键参数计算原理 |
2.1 有限元方法 |
2.1.1 计算原理 |
2.1.2 仿真分析 |
2.2 电磁耦合原理 |
2.2.1 磁场模型计算电感 |
2.2.2 电路模型求解电流 |
2.2.3 电磁耦合迭代原理 |
2.2.4 算例分析 |
2.3 关键参数辨识原理 |
2.4 激磁电流谐波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直流混杂模式下变压器激磁特性研究 |
3.1 交直流混杂模式下变压器电磁耦合原理 |
3.2 直流扰动下变压器电磁特性仿真分析 |
3.3 直流扰动下变压器激磁状态研究 |
3.3.1 仿真与实验分析 |
3.3.2 铁心饱和失稳判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直流混杂模式下变压器构件损耗计算 |
4.1 涡流损耗计算原理 |
4.2 仿真分析 |
4.2.1 模型处理 |
4.2.2 空载运行 |
4.2.3 负载运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压器直流扰动下异常特征信息之间的拟合关系 |
5.1 折算系数 |
5.2 异常特征信息之间的关系 |
5.2.1 空载运行 |
5.2.2 负载运行 |
5.3 计及负载率的构件损耗映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在线监测法 |
1.2.2 变压器振动信号在线监测与诊断 |
1.2.3 多参量测试融合的在线监测系统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分析 |
2.1 油浸式变压器工作原理 |
2.1.1 变压器空载运行情况 |
2.1.2 变压器负载运行情况 |
2.2 油浸式变压器状态参数分析 |
2.2.1 油浸式变压器故障分类 |
2.2.2 油浸式变压器油液液位 |
2.2.3 油浸式变压器绕组温度 |
2.2.4 油浸式变压器机体振动 |
2.2.5 油浸式变压器三相不平衡现象 |
2.3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分析 |
2.3.1 检测系统功能需求 |
2.3.2 硬件部分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各子系统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硬件实现方法 |
4.1 各子系统传感器选型及调理电路设计 |
4.1.1 油液顶层温度测量子系统 |
4.1.2 油液压力测量子系统 |
4.1.3 振动测量子系统 |
4.1.4 油液液位测量子系统 |
4.1.5 低压侧电压测量子系统 |
4.1.6 高压侧电压测量子系统 |
4.1.7 低压侧电流测量子系统 |
4.1.8 高压侧电流测量子系统 |
4.2 MCU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3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4.3.1 STM32 内部ADC电路 |
4.3.2 外部ADC电路 |
4.4 数据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4.5 以太网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6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4.7 电磁兼容性设计 |
4.7.1 屏蔽结构设计 |
4.7.2 合理接地 |
4.7.3 布线技术 |
4.7.4 电源干扰的抑制 |
4.8 本章小结 |
5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软件实现方法 |
5.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5.1.1 主程序 |
5.1.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5.1.3 以太网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5.1.4 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2.1 数据接收存储软件设计 |
5.2.2 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试验验证 |
6.1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试验验证 |
6.1.1 空载试验 |
6.1.2 负载试验 |
6.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6.2.1 各子系统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
6.2.2 各子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智能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系统组成及原理 |
2.1 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系统组成 |
2.2 调容调压方式及工作原理 |
2.2.1 调容调压方式 |
2.2.2 配套PMA-OLTC的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工作原理 |
2.3 开关和操动机构工作原理 |
2.3.1 开关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电磁和永磁操动机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 调容变压器节能原理及临界经济容量 |
2.4.1 调容变压器节能原理 |
2.4.2 调容变压器的临界经济容量 |
2.5 本章小结 |
3 智能控制器组成及硬件设计 |
3.1 控制器设计方案 |
3.1.1 设计需求 |
3.1.2 设计方案 |
3.2 三相电能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1 ATT7022CU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2 基于ATT7022CU的三相电能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3 三相电能数据采集实现 |
3.3 电磁和永磁操动机构驱动、监测及保护电路设计 |
3.3.1 电磁和永磁机构驱动电路设计 |
3.3.2 控制信号隔离、互锁电路设计 |
3.3.3 永磁机构动铁芯位置监测电路设计 |
3.3.4 电磁和永磁机构绕组续流电路设计 |
3.4 GSM通信和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
3.4.1 GSM通信电路设计 |
3.4.2 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
3.5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5.1 按键输入电路设计 |
3.5.2 显示电路设计 |
3.5.3 故障报警电路设计 |
3.6 控制器板载辅助电源设计 |
3.7 操作电源及其监控电路设计 |
3.7.1 操作电源设计方案 |
3.7.2 储能超级电容容量确定方法 |
3.7.3 操作电源电压、电流监测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 软件功能及模块划分 |
4.2 主程序流程设计 |
4.3 变压器容量和电压档位监测流程设计 |
4.4 按键流程设计 |
4.5 操作电源电压监测流程设计 |
4.6 三相电能数据采集流程设计 |
4.6.1 模拟SPI通信 |
4.6.2 软件校表 |
4.7 调容调压策略和流程设计 |
4.7.1 调容策略和流程设计 |
4.7.2 调压策略和流程设计 |
4.8 GSM通信流程设计 |
4.8.1 GSM模块检测和初始化配置流程 |
4.8.2 短信接收处理流程 |
4.8.3 短信发送流程 |
4.9 本章小结 |
5 智能控制器样机与调试 |
5.1 智能控制器实验样机及其功能参数 |
5.1.1 样机功能 |
5.1.2 样机主要技术参数 |
5.2 实验平台搭建及实验研究 |
5.2.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2 研究内容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智能控制器样机整体电路图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加的项目 |
(9)核心素养视角下《互感和自感》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背景分析 |
1.1 教材分析 |
1.2 学情分析 |
2 重难点分析 |
3 教学目标 |
3.1 物理观念 |
3.2 科学思维 |
3.3 实验探究 |
3.4 科学态度与责任 |
4 教学过程 |
5 教学反思 |
5.1 通过联系新旧概念建构物理观念 |
5.2 通过利用已知方法分析未知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
5.3 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学生“表现的‘出口’” |
5.4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正确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
(10)基于DSP的100kVA磁控变压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电压波动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1.2.2 采用磁控变压器产生的经济效益 |
1.2.3 磁控变压器节能降耗作用 |
1.3 磁控变压器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控变压器原理分析 |
2.1 磁控变压器原理 |
2.1.1 磁控变压器结构 |
2.1.2 磁控变压器的工作特性 |
2.1.3 工作特性与电网无功补偿的关系 |
2.2 磁控变压器的数学模型 |
2.2.1 电抗器状态 |
2.2.2 变压器状态 |
2.2.3 混成状态 |
2.3 磁控变压器控制策略 |
2.3.1 主控制模块与功能 |
2.3.2 控制模式与参数整定 |
2.3.3 数据处理模块 |
2.3.4 数字信号处理概述 |
2.3.5 磁控变压器闭环控制策略 |
2.4 仿真分析 |
2.4.1 设计参数 |
2.4.2 无功补偿量计算 |
2.4.3 谐波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主电路拓扑选择 |
3.2 BUCK励磁电路参数设计 |
3.2.1 设计及内容及要求 |
3.2.2 主电路设计 |
3.3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3.1 主控芯片介绍 |
3.3.2 电源电路 |
3.3.3 电流采样电路 |
3.3.4 电压采样电路 |
3.3.5 信号调理电路 |
3.4 驱动电路设计 |
3.5 人机界面 |
3.6 DSP最小系统及外围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2 控制系统的结构划分 |
4.3 控制系统DSP软件设计 |
4.3.1 主程序 |
4.3.2 初始化程序 |
4.3.3 PWM调制程序 |
4.3.4 AD采样程序 |
4.3.5 PI调节程序 |
4.3.6 串行接口程序 |
4.4 人机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测分析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油浸变阻器烧毁原因的分析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相五柱式变压器直流偏磁的计算分析[D]. 郭苏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单相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电流磁通特性[D]. 石文鑫. 东北电力大学, 2020
- [3]变压器直流偏磁振动效应研究[D]. 苏昊. 东北电力大学, 2020
- [4]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D]. 王阳.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长输管道阴极保护装置的研究[D]. 崔震.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6]交直流混杂模式下变压器激磁特性与构件损耗研究[D]. 王格万. 东北电力大学, 2019(07)
- [7]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D]. 李潇然.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智能控制器设计[D]. 邓俊青.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9]核心素养视角下《互感和自感》的教学设计[J]. 王硕,赵莹,李春密. 中学物理, 2017(11)
- [10]基于DSP的100kVA磁控变压器控制策略研究[D]. 李正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