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电网CE型锅炉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阳阳[1](2021)在《朝阳市传统村落中的传统风貌建筑节能改造方法研究 ——以唐杖子村八盘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焉富春[2](2021)在《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的评估》文中指出能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因其高效、节能以及环保等特点得到各国的大力支持。目前,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已经运用到许多建筑中,然而科学、正确的评价是推动系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本论文以中国北京某办公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以天然气三联供系统为参考系统,研究基于不同运行模式下生物质气化冷热电联供三联供系统的综合性能。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基于以电定热模式下运行时,系统取得最优的综合性能;然而,基于以热定电模式下系统的综合性能最差。环境性能对每种运行模式的综合性能影响最大,经济性能的影响最小。年二氧化碳排放、(火用)效率以及生物质能利用率是影响运行模式综合性能的主要指标。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系统的综合性能受许多影响参数的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生物质气化炉效率的变化对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最大,电价对综合性能的影响最小。为了验证层次分析法原理在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评估中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本论文还使用其他评估方法对系统的综合性能特性进行评估。
杜鸣[3](2021)在《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新能源正在向主体能源进行过渡,开展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由于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不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导致了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为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新能源消纳,大部分火电机组积极参与灵活性改造。灵活性改造后,火电机组在不同工况下运行具有不同的有功功率调节特性,大范围下的火电机组灵活运行将会造成系统内有功功率调节特性的变化。本论文关注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方面,在能源转型和灵活性改造的背景下,将全面分析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对机组本身和电力系统频率调节能力造成的影响。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基于机理分析,本文推导了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利用历史运行数据,建立了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在灵活性改造之后多个工况下的线性模型。然后对不同模型施加阶跃信号,仿真结果显示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的响应速率随着负荷的降低而下降。该现象表明低负荷下机组的调频能力减弱。(2)根据一次调频响应过程的一般形式,本文确定了锅炉蓄热充分且安全的极限利用形式,并提出了一种一次调频综合评估方法。然后针对评估方法中的每一个参数设计了求解算法,并利用示范机组的历史运行数据对全工况下的一次调频极限响应过程进行了定量描述,根据该结果进一步计算了全工况下的调差系数。结果显示,随着机组负荷的下降,锅炉释放的总热量逐渐减少,而受到低流量、低流速的烟气等的影响,一次调频过程需要支撑的时间却相应增加。总体来说,机组一次调频响应性能随机组负荷的下降而降低,调差系数同样随着机组运行工况的下降而减小。(3)综合考虑一次、二次调节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灵活运行火电机组对频差信号的响应能力。单台机组运行场景中,机组侧对负荷扰动的抑制能力随着机组运行工况点的下降而降低。然而多机组运行时存在机组组合的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得到普适性的结论。因此,本文考虑了电源侧两种典型的运行方式,在负荷频率控制的框架下完成了简单电力系统建模。仿真结果显示,无论火电机组采用深度运行或者启停运行方式,随着风电渗透率的增加,系统对负荷扰动的调节能力都呈下降趋势,但是深度运行方式能够保留系统转动惯量,进而保留系统的抗负荷扰动能力。(4)火电灵活性的开展加大了系统内多机协调问题的复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因子动态轨迹规划的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本文将LFC频率调节区中的各机组功率分配因子设置成自由状态,并借由无人机动态轨迹优化的思想,对功率分配因子在震荡区的动作轨迹进行动态规划,建立了以调节过程经济性和频率调节效果的双优化目标,并结合其余约束条件,将该互补协调问题转化成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以典型三区域九机组系统为算例对本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在LFC过程中调用不同机组的不同优势,同时提升调节过程中的频率调节效果和调节经济性。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本算法进行了稳定性的验证。(5)为应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恶化问题,针对现代电力系统规模化、复杂化等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模糊自抗扰控制方法,在改进型自抗扰控制器的基础上添加模糊规则,对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提供了自适应补偿量,该算法能有效提升负荷频率控制效果,基于IEEE9节点模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张绪辉,赵中华,崔福兴,高嵩,段传俊[4](2021)在《1030MW超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某1030 MW超超临界机组进行深度调峰试验,研究机组在500 MW、350 MW负荷下参与电网调峰的运行状况与经济性指标。结果表明:机组在350 MW深度调峰下能够运行1.5 h以上,但锅炉在低负荷下炉膛负压波动较大,稳燃能力呈下降趋势,脱硝装置在350 MW负荷下运行时已接近脱硝自动退出温度,水冷壁和再热器部分管段存在超温爆管的运行危险;机组发电煤耗随着负荷降低增大,尤其是在深度调峰期间,增大幅度更加显着。
陈欢乐,归一数,陈伟,王阳,卢宏林,明磊[5](2021)在《基于加热器切除的深度调频控制技术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超超临界机组锅炉蓄热能力有限、在电网低频事故等深度调频工况下一次调频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加热器切除,充分利用回热系统蓄能参与电网调频的深度调频控制技术。通过在典型660 MW超超临界机组上开展现场试验研究,获得不同加热器切除的响应特性和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据此设计基于加热器切除的深度调频控制策略,并加以实施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技术在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能够有效提升机组的深度调频响应性能,可作为电网大频差工况下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性能提升的新策略。
倪何,覃海波,郑奕杨[6](2021)在《考虑给水泄漏的锅炉升负荷仿真及其可靠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常规蒸汽动力系统在锅炉升负荷过程中,由于给水卸载管路泄漏导致的锅炉失水和泵汽蚀问题,采用基于残差修正的差异演化算法辨识获得增压泵和给水泵各级叶轮的扬程-流量-转速模型,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建立给水系统管路和阀门的流量-阻力模型、工质参数计算模型以及给水卸载调节阀的性能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锅炉升负荷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获得了给水系统主要参数在不同给水卸载流量下的变化情况,发现给水卸载管路调节阀的性能退化是导致锅炉升负荷过程中锅炉失水和泵汽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明确给水系统的性能可靠性随工作时间的退化规律,采用数学模型与Monte Carlo随机抽样的联合仿真方法,对某型船用给水系统在锅炉升负荷过程的性能可靠性进行了仿真研究,获得了该型锅炉在总体性能可靠度变化和给水卸载管路调节阀的性能可靠寿命.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蒸汽动力系统特有故障的故障机制及其退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工程应用价值.
张道省[7](2020)在《600 MW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下控制策略优化》文中指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的大力发展,给传统电网结构带来很大冲击,同时对传统火电的灵活性造成很大挑战。而机组灵活性的提高应该建立在保证机组参数稳定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聊城电厂二期600MW超临界机组在参与深度调峰过程出现的主汽压力温度波动大、自动投入率低等问题展开分析,对原有控制逻辑进行优化,提升了机组的稳定性、灵活性,提高了机组竞争力。
柳雯丽[8](2020)在《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绿色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和电关系国计民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随着电力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甘肃装机容量大,整体用电量小,电力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而且近些年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等不同部门都发了相关文件限制碳排放量,这些都对煤电企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使其面临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是每个火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自2011年投产发电以来为西北电网电力平衡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和环保政策的进一步收紧,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和战略。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的资源能力等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利用PEST分析法对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将定性分析出的影响因素通过聘请专家打分赋值,进一步利用IFE、EFE矩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对外部机会的利用较好,对现有机会和威胁能够作出适当的反应,并且能够比较有效的利用现有机会抵消部分外部威胁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对公司内部优势的发挥状况不佳,利用不充分,对于自身所存在的劣势没有科学地认识和足够的弥补措施。据此提出了SO、WO、ST、WT四个方面9种备选战略,最后通过构建SWOT-QSPM模型确定了利用内部优势、外部机会的增长型战略和利用外部机会、调整自身劣势的扭转型战略两个战略作为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的绿色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应该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走产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提高能效管控,实现企业绿色增效。
徐亮[9](2020)在《新疆地区生物质能联合光伏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冉佳[10](2020)在《臭氧氧化结合碱液吸收法脱硫脱硝过程研究》文中提出为实现工业烟气的高效脱硫脱硝,本文采用臭氧氧化-碱液吸收工艺,用化工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该工艺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首先,从前人的相关研究已经知道,臭氧氧化工艺适用于较低温度,利用化学反应平衡理论对该结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工艺适宜在150℃以下的较低温度下进行。其次,对O3氧化-Na OH吸收工艺展开研究,采用平推流反应模型和幂指型函数动力学作为氧化模型,研究了烟气温度、NO初始浓度、O3/NO摩尔比和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氧化率的影响,发现O3对NO的选择性很高,温度对NO氧化率的影响较小,停留时间和初始NO浓度有一定影响,O3/NO摩尔比的影响最大。同时,研究了吸收塔进口处烟气的温度、NO浓度、NO2/NO摩尔比以及吸收液用量等因素对SOx吸收率和NOx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Ox能得到充分吸收,以上因素对SOx吸收率的影响都较小,烟气温度对NOx吸收率影响不大,但NO浓度、NO2/NO摩尔比和吸收液用量则对NOx吸收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再次,针对Na OH-Na2S2O3吸收工艺,讨论了Na2S2O3浓度、SO2浓度和p H对SO2和NOx吸收率的影响。发现以上三个因素的增大都能促进NOx的吸收,因为在碱性溶液中,S2O32-能稳定存在且具还原性,联合SO32-的还原性共同实现NO2的还原。在Na2S2O3质量分数为10%、SO2浓度为300 mg/m3及p H为10的条件下,NOx的吸收率能达到83.32%。最后,在Ca SO3脱硫工艺中分别添加三种不同的硫酸盐添加剂,比较了不同添加剂在不同浓度下对NO2的促进作用,讨论了添加剂作用的机理,分析了SO42-作用的具体路径,得出还原性添加剂不适合用来脱除NOx,比如Fe SO4,因为其二价铁会消耗NO3-从而导致NO2歧化反应的进行,产生更多的NO。在添加剂浓度为0.35 mol/L时,以(NH4)2SO4、Mg SO4和Fe SO4为添加剂的Ca SO3脱硫工艺的NOx吸收率可达68.38%、70.35%和65.98%。可见,臭氧氧化-碱液吸收工艺可以实现NO的高效氧化,并能在高效脱除SOx的同时实现NOx的脱除。
二、山东电网CE型锅炉应用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电网CE型锅炉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与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系统的发展概述 |
1.2.2 研究现状 |
1.2.3 本文研究内容和步骤 |
第二章 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简介 |
2.1 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介绍 |
2.1.1 系统原理介绍 |
2.1.2 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主要设备 |
2.2 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不同运行模式的介绍 |
2.2.1 以热定电运行模式 |
2.2.2 以电定热运行模式 |
2.2.3 混合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案例研究 |
3.1 案例建筑的选取和建模 |
3.1.1 模拟软件介绍 |
3.1.2 案例建筑建模 |
3.1.3 案例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 |
3.1.4 案例建筑的不同房间的作息分布 |
3.2 案例建筑逐时负荷的计算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运行模式下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 |
4.1 基于不同运行模式下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系统函数建立 |
4.1.1 以热定电 |
4.1.2 以电定热 |
4.1.3 混合模式 |
4.2 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目标函数的建立 |
4.2.1 经济指标 |
4.2.2 能源指标 |
4.2.3 环境指标 |
4.3 数据分析 |
4.3.1 经济性能 |
4.3.2 能源性能 |
4.3.3 环境性能 |
4.4 结果对比 |
4.4.1 经济性能 |
4.4.2 能源性能 |
4.4.3 环境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评估 |
5.1 层次分析理论概述 |
5.2 层次分析理论数学建模 |
5.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5.2.2 递阶层次的构建与特性 |
5.2.3 构建模型的判断矩阵 |
5.2.4 模型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的检验 |
5.2.5 模型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的检验 |
5.3 基于AHP理论构建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综合性能评估模型 |
5.3.1 构建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系统递阶层次结构 |
5.3.2 构建比较矩阵 |
5.3.3 获取各层的指标权重 |
5.3.4 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系统评分方法 |
5.3.5 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系统评分标准 |
5.4 基于不同运行模式生物质气化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结果分析 |
5.5 敏感性分析 |
5.6 基于AHP理论构建天然气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评估模型 |
5.7 结果验证 |
5.7.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5.7.2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5.7.3 熵值法简介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3)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纯凝火电机组灵活运行调节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系统负荷频率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汽轮机调速系统全工况模型研究 |
2.1 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
2.2 计算实例 |
2.3 仿真分析 |
2.3.1 不同工况下响应性能对比 |
2.3.2 低负荷下定压、滑压运行方式的影响 |
2.3.3 理论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综合评估 |
3.1 理论分析及评估算法描述 |
3.1.1 一次调频过程中的机理分析 |
3.1.2 算法的整体描述 |
3.2 给煤量的能量传递时间计算 |
3.2.1 理论分析及解决方法 |
3.2.2 协调系统建模及参数估计 |
3.3 锅炉蓄热变化量计算 |
3.3.1 理论分析及解决方法 |
3.3.2 锅炉蓄热变化量的计算 |
3.4 计算实例 |
3.4.1 锅炉响应时间计算分析 |
3.4.2 机组蓄热变化量的计算 |
3.4.3 最大支撑幅度计算 |
3.5 评估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火电深度调峰对系统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4.1 机组的响应能力分析 |
4.2 不同风电渗透率下的系统仿真模型 |
4.2.1 LFC建模 |
4.2.2 风电系统建模 |
4.2.3 启停调峰 |
4.2.4 深度调峰 |
4.3 基于简化LFC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仿真初始环境设置 |
4.3.2 仿真结果 |
4.3.3 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功率分配因子动态轨迹优化的多机互补协调优化策略 |
5.1 优化控制策略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基于动态轨迹规划的功率分配因子优化策略 |
5.1.3 优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
5.2 算例仿真 |
5.2.1 算例分析 |
5.2.2 算法稳定性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改进型模糊自抗扰的优化控制 |
6.1 改进型模糊自抗扰控制 |
6.1.1 对象模型的变化 |
6.1.2 模糊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
6.1.3 针对迟延时间的改进 |
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1030MW超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组概况及试验过程 |
1.1 设备概况 |
1.2 试验过程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负荷变化速率 |
2.2 锅炉稳燃性能 |
2.3 受热面壁温 |
2.4 脱硝温度 |
2.5 调峰经济性 |
3 结语 |
(6)考虑给水泄漏的锅炉升负荷仿真及其可靠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给水卸载管路漏泄对锅炉升负荷的影响分析 |
2 主要模型 |
2.1 增压泵和给水泵的扬程-流量-转速模型 |
2.2 管路和阀门的流量-阻力模型 |
2.2.1 管路 圆形管路的流量-阻力模型如下式所示: |
2.2.2 阀门 |
2.3 工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 |
2.3.1 工质比焓 |
2.3.2 工质含汽率 |
2.3.3 工质温度 |
2.4 调节阀性能退化模型 |
3 锅炉升负荷过程仿真 |
3.1 较大卸载量下的升负荷过程 |
3.2 过量卸载量下的升负荷过程 |
4 锅炉升负荷过程可靠性研究 |
4.1 仿真结果及故障规律分析 |
4.2 给水系统总体性能可靠度 |
4.3 给水卸载管路调节阀的性能可靠寿命 |
5 结论 |
(7)600 MW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下控制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设备概况 |
二、深度调峰中存在的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1. 协调控制方案 |
2. 锅炉燃烧 |
3. 风煤水配比 |
四、控制策略优化方案 |
1.针对协调控制系统的优化 |
2.针对磨煤机挡板的优化 |
3.风、水逻辑参数优化 |
五、运行效果 |
六、结语 |
(8)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战略内涵与起源 |
2.1.2 战略管理内涵 |
2.1.3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工具 |
2.1.4 电力系统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核心能力理论 |
2.2.3 绿色发展理论 |
第3章 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 |
3.2.2 潜在竞争者 |
3.2.3 替代产品 |
3.2.4 购买者 |
3.2.5 供应商 |
3.3 外部环境要素(EFE)矩阵分析 |
第4章 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范坪热电有限公司概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组织结构 |
4.1.3 企业文化 |
4.2 资源分析 |
4.2.1 财务状况 |
4.2.2 设备状况 |
4.2.3 原料状况 |
4.2.4 燃料采购 |
4.2.5 人力资源 |
4.3 能力分析 |
4.3.1 生产能力 |
4.3.2 技术能力 |
4.3.3 市场营销能力 |
4.4 内部环境矩阵(IFE)分析 |
第5章 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绿色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
5.1 基于SWOT-QSPM模型战略选择 |
5.1.1 SWOT因素序列组合 |
5.1.2 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备选战略方案分析 |
5.1.3 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绿色发展战略选择的评价 |
5.2 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 |
5.2.1 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制定 |
5.2.2 绿色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
5.2.3 绿色发展战略关键举措 |
5.3 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绿色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3.1 加强成本管控 |
5.3.2 优化组织结构 |
5.3.3 激励核心员工 |
5.3.4 整合企业文化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臭氧氧化结合碱液吸收法脱硫脱硝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传统脱硫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
1.2.1 干法脱硫 |
1.2.2 半干法脱硫 |
1.2.3 湿法脱硫 |
1.3 传统脱硝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
1.3.1 低氮燃烧技术 |
1.3.2 SNCR技术 |
1.3.3 SCR技术 |
1.4 新型脱硫脱硝技术 |
1.4.1 光催化氧化法 |
1.4.2 等离子体法 |
1.4.3 化学氧化吸收法 |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模型 |
2.1 O_3的简介 |
2.1.1 O_3的物化性质 |
2.1.2 O_3的制备方法 |
2.1.3 O_3氧化机理 |
2.2 本文研究内容 |
2.3 工艺流程图 |
2.4 氧化过程适宜温度范围 |
2.5 臭氧氧化反应模型 |
2.6 吸收塔模型 |
2.7 物流中某组分变化量的表示方法 |
第3章 臭氧氧化-NaOH吸收结果及分析 |
3.1 氧化过程适宜温度范围 |
3.2 氧化阶段结果及分析 |
3.2.1 O_3/NO摩尔比的影响 |
3.2.2 停留时间的影响 |
3.2.3 NO初始浓度的影响 |
3.3 吸收阶段结果及分析 |
3.3.1 吸收液用量的影响 |
3.3.2 进塔烟气温度的影响 |
3.3.3 进塔烟气NO浓度的影响 |
3.3.4 进塔烟气NO_2/NO摩尔比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添加剂对湿法脱硫脱硝的影响 |
4.1 不同因素对NaOH-Na_2S_2O_3吸收工艺的影响 |
4.1.1 Na_2S_2O_3和SO_2浓度的影响 |
4.1.2 吸收剂pH值的影响 |
4.2 不同添加剂对钙基湿法脱硫脱硝的影响 |
4.2.1 (NH_4)_2SO_4 |
4.2.2 MgSO_4 |
4.2.3 FeSO_4 |
4.2.4 不同添加剂的比较 |
4.3 小结 |
第5章 可行性分析 |
5.1 理论可行性 |
5.2 经济性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山东电网CE型锅炉应用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朝阳市传统村落中的传统风貌建筑节能改造方法研究 ——以唐杖子村八盘沟为例[D]. 蒋阳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生物质气化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综合性能的评估[D]. 焉富春.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
- [3]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负荷频率控制优化研究[D]. 杜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1030MW超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特性试验研究[J]. 张绪辉,赵中华,崔福兴,高嵩,段传俊. 山东电力技术, 2021(02)
- [5]基于加热器切除的深度调频控制技术研究与实施[J]. 陈欢乐,归一数,陈伟,王阳,卢宏林,明磊. 中国电力, 2021(03)
- [6]考虑给水泄漏的锅炉升负荷仿真及其可靠性[J]. 倪何,覃海波,郑奕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04)
- [7]600 MW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下控制策略优化[J]. 张道省. 山东工业技术, 2020(05)
- [8]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绿色发展战略研究[D]. 柳雯丽.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9]新疆地区生物质能联合光伏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研究[D]. 徐亮.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10]臭氧氧化结合碱液吸收法脱硫脱硝过程研究[D]. 冉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