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孩子说清楚“什么”和“为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认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张乔昱[2](2021)在《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交往活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幼儿借助一定的合作策略完成合作。幼儿合作行为,即合作的幼儿双方在游戏中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通过协调、配合、计划分工等合作策略的使用,最终完成合作目标的行为。结构游戏,指幼儿通过运用结构游戏材料,依据自身兴趣喜好来进行建构、创作物体的游戏。目前对幼儿合作的研究集中在合作能力发展、促进实验研究上,国内关于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小中大班幼儿同伴合作的对比研究。大班是幼儿合作发展的关键期,幼儿间合作行为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而结构游戏是幼儿园中重要的游戏活动,越来越多的幼儿合作行为在结构游戏中产生。以往通过分析大班幼儿基于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现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选取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D幼儿园两个大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结构游戏为载体,系统观察幼儿合作行为,并将幼儿合作行为分为六个方面详细观察分析,分别是合作策略、合作发起主体、合作参与主体、合作目的、合作结果与合作规模。在合作策略方面,大班幼儿合作亚策略种类多样,协调策略占据绝对的优势,导向型策略中以融合型导向为主。在不同合作主体方面,相比教师来说幼儿发起合作的频率高,在教师参与的活动中,互相帮助、商量、计划分工亚策略使用较少,可见教师对幼儿结构游戏的干预较多。同时幼儿使用逆反策略在教师参与的结构游戏活动中较少,也表明教师参与游戏活动并指导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一是只有幼儿参与的合作行为中消极策略使用次数较多。二是教师参与游戏限制幼儿合作策略的使用。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幼儿的社会交往技巧发展不够全面和教师缺乏对幼儿合作行为系统的认知。在不同合作目的方面,大班幼儿以一起游戏的合作目的下合作策略使用较多,幼儿灵活性较高。但言语拒绝、攻击、命令等消极策略也使用频繁。存在的问题是幼儿寻求帮助时的策略缺乏灵活性。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幼儿观点采择能力不足。在不同合作结果方面,大班幼儿合作策略的有效性较高。合作结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幼儿使用拒绝策略较多,命令、请求、劝告、惩罚等策略使用频繁。有效的合作结果中幼儿常用的策略是协调和顺从。在不同合作规模方面,大班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规模偏小,以三人合作和两人合作为主。两人合作规模中拒绝策略使用较多,四人及以上合作规模效率高,搭建成果创新性足。存在的问题是小规模合作中言语拒绝策略使用频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导向型幼儿居多。最后,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一是优化结构游戏合作的外部条件。二是教师科学引导幼儿运用合作策略。三是重视幼儿的移情训练,减少消极策略的使用频次。四是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合作认知。五是教师鼓励和评价强化合作行为。
金春花[3](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认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朱春霞[4](2021)在《新媒体协助下的职业学校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某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全情投入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教师和家长应更多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近年来家校合作是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疫情期间,网络成为“停课不停学”的主阵地,同时新媒体平台也逐渐成为江苏省泰州某中等专业学校家校合作的平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多数家长和教师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而新媒体自带互动性、多样性和平等性,愈加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青睐,这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很大机遇。但是由于部分家长和教师认知和行动的不对等,实际上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主动性不强,家校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同时新媒体平台在家校合作中也存在干扰学生注意力、学生自主意识减弱、加重教师负担等应用效果异化的弊端。笔者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校、教师、家长及多媒体平台这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促进新媒体在职业学校进行家校合作的策略。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政策的决定,同时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开发宣传。其次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家校合作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家校合作,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再次家长提升教育理念,明确家长的责任,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加强新媒体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完善新媒体,丰富新媒体各项功能;融合新媒体,促进家校互动;弥补新媒体,创建和谐师生关系;规范新媒体,保护学生的隐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
邵丽[5](2021)在《金枝》文中提出上1整个葬礼,她自始至终如影随形地跟着我,吃饭坐主桌,夜晚守灵也是。我守,她就在不远处的地铺上斜欠着身子,用半个屁股着地,木愣愣地盯着我。我去宾馆休息,她立刻紧紧跟上,亦步亦趋。她根本不看我的脸色,也不听从管事人的安排,仿佛她不是来参加葬礼,而是要实现一种特殊的权力。这让我心中十分恼怒,不过也只是侧目而视,仅此而已。人来人往,没有人会多看她一眼,甚至没有人关心她是谁。一个笨拙的乡村妇女,臃肿、肥胖,衣着邋里邋遢。也没人想到她跟这场葬礼的关系。
程青[6](2020)在《盛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我和老唐结婚的第七个年头他终于决定买房,房价在当时看已经是涨上了天,但和后来相比其实才刚刚爬到山坡上。出乎我意料的是一向以理性着称的理工男老唐头脑一热竟然看中了沁芳园的房子,那可是刚开盘不久的崭新小区,位于城市的东北部,既是上风上水,又离机场和CBD都不算太远,周边不仅道路通达,河水流淌,树木茂密,建筑疏朗,而且设施一流,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私立医院、国际学校应有尽有,
钱亚玲[7](2020)在《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合作,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尤为重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家校合作已成为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规范指导家校合作,学校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家校合作措施,在家庭与学校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家校冲突事件却频频发生,这种家校关系的失序背离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孩子成为这场博弈中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此阶段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校冲突这种极不和谐的现象亟待解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家校合作理论、冲突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目前家校冲突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索化解策略。通过调查,发现家校冲突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复杂性、以儿童为中介的特点,家校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调查还发现家校冲突出现了一个新焦点,那就是学生之间的冲突,引发家长之间冲突,最终转化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家校冲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剖析家校冲突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家校冲突的化解策略。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家庭方面,父母明确和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树立家校合作的意识;在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能够摆正自己的立场。学校方面,学校管理层面要重视和优化家校合作,建立和完善防范家校合作的相关机制,加强教师管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层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是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技巧。社会方面,发挥新媒体的引领作用,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联合家庭与学校,共同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陆烨[8](2020)在《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中国,由祖辈协同父辈共同养育孙辈的“隔代教养”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类型的隔代教养方式打破了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权力结构,也改变了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本研究试图对隔代教养家庭中祖辈的教养方式、祖孙关系、祖孙互动行为等内容进行分析,以考察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此外,研究也根据实验干预的结果对隔代教养中祖辈的教养方式和祖孙互动行为提出了参考性建议。本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两项研究(研究1和研究2),考察家庭结构及其他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研究1以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的图形任务和多用途任务为测试材料对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做了测评,以自编的小学生隔代教养现状调查问卷采集了儿童的家庭环境信息,考察了隔代教养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2同样以儿童的创造力得分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期望等因素为自变量,考察了核心家庭和三代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结构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行为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1的结果表明:隔代教养对儿童的创造力有负面影响。与没有祖父母的家庭相比,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尤其是在祖父母为主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创造力较低。与女孩相比,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更有可能在创造力发展方面表现出劣势。此外,独生子女的创造力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但这种优势主要反映在核心家庭中,三代同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优势并不明显。研究2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期望均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相关。具体而言,母亲的宽容型教养、亲子关系的亲密性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正相关,父亲的权威型教养、亲子关系的冲突性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负相关。第二部分包含3项研究,重点探讨隔代教养家庭中,祖辈成人与父辈成人分别与儿童互动关系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其中,研究3旨在探索父辈、祖辈与儿童互动过程中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互动方式对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影响。研究4聚焦于儿童对父辈、祖辈一般内隐态度和创造力内隐态度的差异,及其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研究5则从“控制性”的角度考察了祖辈的一般权力感与儿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3的结果表明:祖辈和父辈分别与儿童互动之后,会影响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具体体现为:亲子互动后,儿童在创造力任务上的表现有显着提升;祖孙互动后,儿童在创造力任务上的表现没有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祖辈和父辈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差异:一是在提供给儿童的认知资源、人际资源方面,父母在互动中给予了儿童更多的认知资源和人际资源;二是在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方面,祖辈比父辈在教养方式上更宽容(对儿童情感需求满足度更高)、更专制(对儿童的行为限制更多),祖孙关系的冲突性更高。研究4的结果表明:儿童对祖辈、父辈的内隐情感态度不同——儿童对父母更亲近、更积极,也认为父母更开放、更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内隐情感态度的差异与儿童的创造性基本没有关系。研究5的结果表明:祖辈的一般权力感与儿童的创造力之间有一定关系,具体体现为祖辈权力感越高,儿童在TTCT图形新颖性维度的得分越高。第三部分,旨在通过2项研究(研究6和研究7)对“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祖辈进行行为或心理方面的干预,探索祖辈行为或心理上的变化对儿童后续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其中,研究6主要针对祖辈与儿童的互动行为进行三种不同方式的干预,并对不同干预组祖孙互动前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检测不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研究7,则通过提高祖辈权力感的方式,考察了祖辈权力感变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6的结果表明:三种干预方式对儿童创造力具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对照组中,祖孙互动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在2个指标(TTCT图形新颖性、AUT流畅性)上下降明显;认知干预组,祖孙互动前后儿童在各项创造力指标的得分上没有显着变化;情感干预组,祖孙互动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有显着提高,主要体现在TTCT图形精致性和AUT流畅性2个指标上。研究7的结果表明:操纵祖父母的权力感可能会影响祖父母与孙辈的互动,进而影响孩子的创造性表现,具体体现为干预组儿童在AUT流畅性、七巧板新颖性上的得分比对照组更好。本研究结论对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祖辈如何在儿童创造力培养中发挥更大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鑫怡[9](2020)在《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个案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海员家庭中,由于海员出海长时间离开家庭,孩子缺少来自父亲一方的陪伴和管教,教养孩子的重任几乎落在了海员配偶身上。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包括父母的教养观念、教育内容,还包括在教养孩子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反映出亲子交往的实质。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促进作用;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阻碍作用。海事社会工作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为海员及相关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包括解决海员家庭内部矛盾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本文主要针对海员配偶对子女的不合理教养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践模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纠正海员配偶的不合理教养观念和不恰当教养行为,并且使其学习正确、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和方法,解决亲子之间的问题及需求,从而改善海员配偶的不合理教养方式。本研究利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来源于不同海员家庭的20位孩子,均来自山东地区。根据调查对象所填的量表得出结果,海员配偶在教养方式上存在问题的有7位。研究结合个案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海员配偶在教养方式中的现状,包括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和亲子间的沟通与情感方面状况,并分析出影响海员配偶子女教养方式的诸多因素。最后,根据可行性和现实性原则,选取了三个存在不恰当教养方式的海员家庭进行个案介入,三位海员配偶的不恰当教养方式分别为:拒绝、否认型,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型和严厉、惩罚型。针对这三个个案的基本情况,分别采取叙事治疗模式、理性情绪疗法和任务中心模式进行介入,服务效果良好。在个案介入过程中,使海员配偶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养方式上的不足,纠正了其错误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并使海员配偶学习到正确、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和方法,促进亲子交流,畅通亲子关系沟通渠道,从而改善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使其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王雯萱[10](2020)在《普通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以云南、山东某两所学校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频频发生,被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日益增多,欺凌手段日益残忍,扒衣、殴打、当众羞辱等行为让人触目惊心,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日常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成为学校管理的难点,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校园欺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初中生成为高发的人群,本研究聚焦普通初级中学的校园欺凌,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校园欺凌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选取了云南和山东两个地区的两所普通初级中学,了解两所学校在校园欺凌方面的现状,总结发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及问题,对校园欺凌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改善初中阶段校园欺凌问题有所帮助。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阐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我国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上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支撑校园欺凌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云南、山东两所普通初级中学进行调查走访,对两所样本学校的概况和校园欺凌现状进行了描述,确定了调查研究的设计,根据云南、山东两所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现状调查总结,确定了校园欺凌的类型、特征、原因、影响、解决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为:校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的自身问题,家庭及父母教育的不完善,学校教育以及管理不到位,社会不良因素以及法律惩戒不足。第四部分就其问题和原因分析进行思考,提出建议:尽快校园欺凌要从法律角度明确欺凌认定标准、责任主体,加强对旁观者的管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整顿不良的网络信息,强化公众的监督意识;班主任要加强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制定校园欺凌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学会正确的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现阶段普通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大多发生在中高年级,男生之间、女生之间欺凌的频率较多,且发生的场所比较隐蔽,欺凌的类型多样,主要原因为家庭教育不充分,学校管理措施不足、个人自身约束能力不强等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学校风气、学生身心健康。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应对校园欺凌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校园欺凌纳入日常管理生活中。
二、对孩子说清楚“什么”和“为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孩子说清楚“什么”和“为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第二章 |
5 |
6 |
7 |
8 |
第三章 |
9 |
10 |
11 |
12 |
第四章 |
13 |
14 |
15 |
16 |
第五章 |
17 |
18 |
19 |
20 |
第六章 |
21 |
22 |
23 |
24 |
第七章 |
25 |
26 |
27 |
28 |
第八章 |
29 |
30 |
31 |
32 |
第九章 |
33 |
34 |
35 |
36 |
(2)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重要价值 |
2.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有待进一步研究 |
3.教师正确指导对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价值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概念界定 |
(1)合作行为 |
(2)结构游戏 |
2.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
(1)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特点 |
(2)幼儿合作行为的价值 |
(3)关于幼儿合作的影响因素 |
(4)关于幼儿合作行为的提升策略研究 |
3.结构游戏的相关研究 |
(1)结构游戏概念的研究 |
(2)结构游戏价值的研究 |
(3)结构游戏特点的研究 |
(4)结构游戏材料的研究 |
(5)结构游戏指导与评价的研究 |
4.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1)了解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 |
(2)分析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探讨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策略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观察法 |
(3)案例分析法 |
(4)访谈法 |
4.研究指标体系 |
(五)创新之处 |
二、大班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现状分析 |
(一)幼儿合作策略总体情况 |
1.幼儿合作亚策略分布情况 |
2.幼儿合作策略的分布情况 |
3.不同导向型策略的分布情况 |
(二)不同主体下幼儿合作策略的分布情况 |
1.不同发起主体下幼儿合作策略的分布情况 |
2.不同参与主体下幼儿合作策略的分布情况 |
(三)不同合作目的下幼儿合作策略的分布 |
(四)不同合作结果中幼儿合作策略的分布情况 |
(五)不同合作规模中幼儿合作策略的分布 |
(六)结论 |
三、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大班幼儿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只有幼儿参与的合作行为中消极策略使用次数较多 |
2.教师参与游戏限制幼儿合作策略的使用 |
3.幼儿合作目的为寻求帮助时策略缺乏灵活性 |
4.小规模合作中幼儿搭建效率低 |
(二)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1.内部原因 |
(1)幼儿的社会交往技巧发展不够充分 |
(2)教师缺乏对幼儿合作行为系统的认知 |
(3)幼儿观点采择能力不足 |
(4)小规模合作中自我导向型幼儿居多 |
2.外部原因 |
(1)场域影响 |
(2)环境影响 |
(3)家庭影响 |
四、结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现状的教育策略 |
(一)优化结构游戏合作的外部条件 |
(二)教师科学引导幼儿运用合作策略 |
(三)重视幼儿的移情训练,减少消极策略的使用频次 |
(四)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合作认知 |
(五)教师鼓励和评价强化合作行为 |
(六)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4)新媒体协助下的职业学校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某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二) 国内研究成果 |
(三) 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家校合作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 |
(一) 家校合作 |
(二) 新媒体 |
二、新媒体协助下的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 符号互动理论 |
(二) 同心圆理论 |
(三) 共同责任理论 |
三、新媒体协助家校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一) 智能手机的普及 |
(二) 新媒体强大的功能和用户 |
(三) 新媒体费用低 |
第二章 新媒体协助下泰州某中等专业学校家校合作情况的调查及调查分析 |
一、调查方法 |
(一) 问卷调查 |
(二) 访谈法 |
(三) 案例分析法 |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一) 基本情况分析 |
(二)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态度 |
(三) 家校沟通的内容 |
(四) 家校沟通的方式 |
(五) 新媒体平台传递的内容 |
(六) 家校合作方式的类型和使用频率 |
(七) 新媒体平台在中职家校合作效果的分析 |
(八) 信息平台在家校合作中的满意度 |
三、问卷调查的效度信度分析 |
(一) 信度分析 |
(二) 效度分析 |
第三章 新媒体平台协助下中等专业学校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媒体平台协助下中职校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 学校层面的问题 |
(二) 教师层面的问题 |
(三) 家长层面的问题 |
(四) 新媒体平台层面的问题 |
二、影响新媒体平台在职业学校家校合作的原因 |
(一) 学校窄化家长角色 |
(二) 教师缺乏提升家校合作的热情 |
(三) 家长缺乏家校沟通的主动性 |
(四) 家校合作的新媒体平台不够完善 |
第四章 新媒体平台在中等专业学校家校合作中应用的促进对策 |
一、学校转变观念,完善各方面条件 |
(一) 转变教育观念,邀请家长参与 |
(二) 加大对新媒体平台的开发和宣传 |
(三) 开展家长和教师对新媒体平台应用能力的培训 |
二、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引领家校合作 |
(一)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家校合作 |
(二) 积极提高自身素养 |
(三)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
三、家长提升教育理念,主动参与家校合作 |
(一) 家长积极提升教育理念 |
(二) 家长明确自己的责任 |
(三) 家长主动参与家校合作 |
四、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的融合 |
(一) 完善新媒体,丰富各项功能 |
(二) 融合新媒体,促进家校互动 |
(三) 弥补新媒体,创设和谐师生关系 |
(四) 规范新媒体,保护学生的隐私 |
第五章 利用新媒体进行家校合作的实践探索 |
一、构建班级网站,家校共育促进学生成长 |
二、完善班级微信群,文明使用促进学生发展 |
三、积累不同案例,不断完善家校合作策略 |
(一) 案例1: 平台跟踪伴终生 |
(二) 案例2: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三) 案例3: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金枝(论文提纲范文)
上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下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6)盛宴(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7)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访谈调查 |
第二节 问卷调查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第二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家庭原因 |
第二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学校原因 |
第三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社会原因 |
第三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化解对策 |
第一节 家庭方面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第三节 社会方面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关于家校冲突的访谈提纲 |
附录2: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3: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8)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
1 创造力理论 |
1.1 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 |
1.2 创造力成分模型 |
1.3 创造力系统理论 |
1.4 创造力投资理论 |
1.5 创造力发展理论 |
1.6 社会文化模型与理论 |
2 家庭因素影响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 资本的代际传递理论 |
2.2 家庭资源投资理论 |
3 隔代教养研究述评 |
3.1 隔代教养的概念 |
3.2 隔代教养的研究现状 |
3.3 隔代教养背景下的家庭资本转移与家庭资源投资 |
4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框架 |
4.1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4.2 本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家庭结构等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
1 研究1家庭结构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 |
1.1 引言 |
1.2 研究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 研究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儿童对祖辈/父辈互动方式和内隐态度的差异,及祖辈权力感对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影响 |
3 研究3 父辈、祖辈与儿童互动方式的差异比较及其对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研究4 儿童对父辈和祖辈的一般内隐态度、创造力内隐态度的差异比较及其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研究5 祖辈一般权力感与儿童创造力表现的关系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祖辈互动方式、权力感变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
6 研究6 祖辈互动方式变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7 研究7 祖辈权力感变化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研究方法 |
7.3 结果 |
7.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讨论与结论 |
1 总讨论 |
1.1 研究小结 |
1.2 祖辈教养方式、互动行为影响儿童创造力表现的路径分析 |
1.3 对隔代教养家庭中祖辈参与儿童教养的建议 |
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3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父母权威问卷 |
附录2-亲子关系量表(祖孙关系量表) |
附录3-TTCT图形补全任务举例 |
附录4-AUT多用途任务举例 |
附录5-研究3视频文本转录举例 |
附录6-研究5一般权力感量表 |
附录7-研究6Insight顿悟任务举例 |
附录8-研究6故事生成任务案例 |
附录9-研究7七巧板作品案例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个案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应用价值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应用价值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个案访谈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 |
1.3.3 关于海员及海员家庭的研究 |
1.3.4 社会工作介入教养方式的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海员配偶 |
2.1.2 教养方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ABC理论 |
2.2.2 叙事治疗理论 |
2.2.3 任务中心模式 |
3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 |
3.1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现状 |
3.1.1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观念 |
3.1.2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行为 |
3.2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影响因素 |
3.2.1 社会因素 |
3.2.2 职业因素 |
3.2.3 家庭因素 |
4 社会工作介入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个案工作计划 |
4.1 介入目标 |
4.1.1 总目标 |
4.1.2 分目标 |
4.2 介入策略 |
4.2.1 个案一:叙事治疗 |
4.2.2 个案二:ABC理性情绪疗法 |
4.2.3 个案三:任务中心模式 |
5 社会工作介入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实务过程 |
5.1 个案一实务介入过程 |
5.1.1 个案一基本情况 |
5.1.2 准备阶段:接案和预估 |
5.1.3 实施阶段:改善教养方式 |
5.1.4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
5.2 个案二实务介入过程 |
5.2.1 个案二基本情况 |
5.2.2 准备阶段:接案和预估 |
5.2.3 实施阶段:改善教养方式 |
5.2.4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
5.3 个案三实务介入过程 |
5.3.1 个案三基本情况 |
5.3.2 准备阶段:接案和预估 |
5.3.3 实施阶段:改善教养方式 |
5.3.4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
6 总结与反思 |
6.1 个案实践结论 |
6.1.1 社会工作理论能改善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
6.1.2 所采用的社会工作方法具有适用性 |
6.1.3 充分调动海员作为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
6.1.4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
6.2 反思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教养方式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
附录B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普通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以云南、山东某两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学校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
二、政府高度重视,各个地区相继颁布相关治理方案 |
三、校园欺凌影响的严重性 |
四、基于个人认识及感受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归纳总结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统计分析法 |
第二章 校园欺凌基本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校园欺凌的基本概述 |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 |
二、校园欺凌的基本类型 |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 |
四、校园欺凌的危害 |
第二节 我国关于校园安全相关法律规章 |
一、我国关于校园安全的相关法律 |
二、我国制定校园欺凌的规章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三、观察学习理论 |
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三章 云南、山东两所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研究 |
第一节 云南、山东两所初级中学基本情况介绍 |
一、云南、山东某两所初级中学的基本情况 |
二、云南某初级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三、山东某初级中学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研究设计思路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研究方法 |
三、调查难点 |
四、调查研究的设计思路 |
第三节 云南、山东某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
三、访谈记录和整理 |
四、问卷及访谈解读与分析 |
第四节 普通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
一、法律惩戒不完善的原因 |
二、社会环境的原因 |
三、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
四、家庭及父母教育的原因 |
五、个人自身的原因 |
第四章 普通初级中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对云南、山东某两所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管理对策 |
一、校园欺凌类型的管理对策 |
二、校园欺凌特征的管理对策 |
三、校园欺凌原因的管理对策 |
四、校园欺凌影响的管理对策 |
五、校园欺凌措施的管理对策 |
第二节 普通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管理建议 |
一、国家政策层面 |
二、社会层面 |
三、学校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五、个人层面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对孩子说清楚“什么”和“为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大班幼儿结构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D]. 张乔昱. 大理大学, 2021(08)
-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媒体协助下的职业学校家校合作现状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某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朱春霞. 扬州大学, 2021(09)
- [5]金枝[J]. 邵丽.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6]盛宴[J]. 程青. 当代, 2020(05)
- [7]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D]. 钱亚玲.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8]隔代教养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D]. 陆烨.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9]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个案介入研究[D]. 李鑫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普通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以云南、山东某两所学校为例[D]. 王雯萱.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