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免疫细胞变化及中医辨证的关系

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免疫细胞变化及中医辨证的关系

一、慢性胃炎胃粘膜幽门螺旋菌感染及免疫细胞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丁辛[1](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之间的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效应,与六种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3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体重、小肠长度、血清TNF-α、IL-6浓度、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机制。4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胆囊胆汁酸代谢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胆汁酸代谢上的改善机制。5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肠道菌群上的改善机制。方法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分析汇总幽门螺杆菌的中西医研究成果,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流行病学、形态学、菌体动力、生物化学、体内分布、致病机制、致病机理学说上的特征,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及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阐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的密切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合理性。2实验研究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4名,入选者须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表现;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对采集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培养至对数期后,调整为浓度0.5*109的菌液,制备血平板。以纸片扩散法对六种抗生素和连朴饮加减方进行药敏实验,重复3次,记录平均直径。SPF级6周龄Balb/c小鼠90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L组)、病理模型组(BL组)、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联合治疗组(ZX组)。适应性饲养6天后,除生理盐水组(SL组)外,每组小鼠以5×109CFU/ml克拉霉素耐药菌液0.2ml隔日灌胃2次,共19天。每间隔2天记录一次体重。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常规饲养3天,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小鼠检测,以胃组织尿素酶实验阳性和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幽门螺杆菌定植为造模成功的标志。造模成功后,各组干预14天,生理盐水组(SL组)和病理模型组(BL组)以生理盐水0.3ml/天灌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以0.5g/ml连朴饮加减方0.3ml/天灌胃;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以四联药物(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生理盐水溶液0.3ml/天灌胃;联合治疗组(ZX组)以含抗生素四联药物的连朴饮加减方溶液0.3ml/天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测量小肠段长度;固定胃组织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眶窦取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下完整胆囊,以液氮速冻后-80℃冻存,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胆囊胆汁酸进行定量。取盲肠内容物,以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菌体为螺旋形、单极鞭毛结构,具有高效的尿素分解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可以在胃粘膜上皮增殖。幽门螺杆菌对定植环境要求苛刻,其主要致病机理是免疫损伤,致癌效应与多次组织修复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有关。在胃粘膜微观辩证和患者整体症状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本质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药在改善微环境,免疫调节上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效果显着。在原方基础上,连朴饮加减方增加了抑菌和改善胃粘膜的药物,可以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连朴饮加减方在网络药理学上符合减轻炎症的潜在通路,能促进胃肠动力、提升胃泌素水平,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2.1基因检测显示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在纸片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中,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2mm、4mm、18mm、20mm、23mm,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耐药。浓度为0.5g/ml的连朴饮加减方抑菌圈直径为17.78±1.64mm。2.2抗生素四联组(XY组)在胃小凹结构中可见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聚集;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黏液中散在少量杆状幽门螺杆菌。与生理盐水组(SL组)比较,病理模型组(BL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BL组)比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连朴饮加减方联合四联治疗组(ZX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以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灌胃造模导致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连朴饮加减方干预14天可降低小鼠血清TNF-α浓度,减轻炎症。2.3在43种胆汁酸中,存在组间差异的13种胆汁酸为CUCA、αMCA、βMCA、λMCA、ωMCA、CA、ACA、7-keto DCA、TCDCA、TDCA、THDCA、TLCA、GUDCA。与生理盐水组(SL组)相比,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有TCDCA、TDCA、THDCA、TLCA、GUDCA共五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仅THDCA一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4感染了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下降(P<0.05),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在菌种和含量上生理盐水组(SL组)相似度最高;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且样本离散性最大;联合治疗组(ZX组)居于两者之间。结论1王氏连朴饮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在体外实验中,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杀效应,与阿莫西林的抗菌效应接近。3在小鼠体内,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杀效果;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4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胆汁酸生理稳态上具有优势。5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上具有优势。6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着,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并在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和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上有显着优势。

张曼玲[2](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张葳[3](2021)在《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病理表现特点为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根据公认的Correa胃癌的发展模式,将胃粘膜萎缩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称为癌前状态,故临床上目前如何有效干预肠上皮化生对防治胃癌发生、发展,阻断胃癌发展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西医学方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尚缺乏明确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不单能有效的控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病情,还可以延缓、阻断肠上皮化生发展,具有显着的优势。本课题通过前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证候学研究结果与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采用理气活血解毒法进行干预,临床实践中该法对萎缩、肠上皮化生甚至异型增生均具有明确疗效。长期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和肿瘤“炎癌转化”的相关性已被公认,NLRP3炎症小体是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NLRP3炎症小体被过度活化与其所诱导的一系列级联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在炎症反应的调控中,炎性信号转导途径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炎症的启动激活、放大及反应等“多米诺效应”反应链密切相关,然而理气活血解毒法是否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达到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链”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尚不确切。基于此,本课题拟采取网络药理学及免疫组化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通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文献综述、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免疫组化实验研究。文献综述部分总结撰写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效应特点和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依据。免疫组化实验研究部分,采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对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进行干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的变化,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分子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参白颗粒中的92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38个靶基因达到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效用,其中来源于中药莪术与柴胡的新莪术二酮、莪术二酮、胡薄荷酮、诺卡酮、香芹酮等为主要药效成分;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参白颗粒可通过白介素-12信号通路、CD4+T细胞的TCR信号通路、白介素-23信号通路、白介素-1信号通路、白介素-2信号通路、CD8+T细胞的TCR信号通路、NF-κβ经典通路、干扰素γ信号通路等10多条通路,经由代谢调控、能量通路、免疫反应、抗细胞凋亡等10个生物学过程,发挥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2)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通路关键分子得出,治疗前后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参白颗粒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多途径的协同效应特点,通过靶基因功能富集发现其多条信号通路,与NLRP3炎症小体、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2)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分子具有调控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NLRP3、caspase-1、IL-1β、IL-18、GSDMD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达到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病变进展。

巴图巴雅尔·乌云毕力格(Oyunbileg.B)[4](2021)在《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由理论研究、临床部分和实验部分三部分组成。1理论研究撰写综述三篇,第一篇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重点介绍有关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管理和治疗的全面信息,为防控等;第二篇总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等;第三篇总结了中医舌诊和舌苔菌群与脾胃相关性、重点介绍脾胃病与舌苔菌群关联。2 临床研究目的:望舌是为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辨证分型的重要手段,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痛苦,且对疾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和蒙古国不同种族CAG患者的中医证候、证素与不同CAG中医证候以及不同病理阶段的舌苔菌群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和中医诊疗,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揭示舌苔变化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学舌诊的内容。方法:本研究收集100例中国和100例蒙古国,共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一般资料、四诊信息入手,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索性研究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中蒙两国CAG患者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onferroni法校正后发现,中国18~44岁年龄区间人数显着高于蒙古国该区间人数。3、对两国BMI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发现蒙古国CAG患者异常体重人数较多,超过本国受试者总体数量一半,中国CAG患者的BMI则集中分布在正常体重范围。蒙古国肥胖的人数较中国更多,中国CAG患者正常体重人数多于蒙古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烟酒史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国Hp感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国CAG患者Hp感染明显高于中国。6、对两国无诱发因素和有诱发因素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onferroni校正,蒙古国无明显诱因患者较中国患者多,而中国饮食因素、情志因素、气候变化等诱发因素较蒙古国患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两国胃镜下伴随诊断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8、对200例中蒙两国CAG患者因子分析,得出蒙古国CAG病位在胃、脾、肝,病性为湿、气滞、热、血瘀、阳虚、气虚和阴虚,证候类型有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肝胃郁热证;中国CAG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为热、气滞、湿、气虚,证候类型有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9、对两国不同病理阶段(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上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病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型增生病理阶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蒙两国的主要证候类型为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中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未出现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主要以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为主,无明显的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弱证的表现。3实验研究目的: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多样性。方法:分别选取中蒙两国CAG患者18例(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各6例)作为病例组,中蒙两国健康人群各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舌苔菌群,统计分析舌苔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多样性。结果:(1)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属水平分布发现,萎缩和异型增生病理阶段蒙古国的物种总数及特有物种总数均高于中国,但健康人和化生阶段中国的物种总数及特有物种总数均高于蒙古国;中国异型增组的Neisseria(奈瑟菌属)丰度明显高于中蒙两国正常组、蒙古国异型增生组丰度,中蒙两国异型增生组的Leptorichia(纤毛菌属)丰度高于两国正常组(P<0.05)。(2)门水平舌苔菌群分布中,优势菌群主要为 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和 Patescibacteria细菌,中国健康组和异型增生组的Fusobacteria(梭杆菌门)丰度明显高于蒙古国的健康组和异型增生组(P<0.05)。(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水平上,中国健康组舌苔菌群群落中含OTU数目指数高于蒙古国健康组(P<0.05),但CAG不同病理阶段在菌群种类的数量以及菌群的复杂程度上并无差异(P>0.05)。结论:中蒙两国CAG患者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存在结构差异,舌苔菌群与CAG有密切关联。

陈思童[5](2021)在《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经验总结及健脾调肝解郁汤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总结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伴抑郁的临床经验,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并对经验方健脾调肝解郁汤的疗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研究方法:通过整理文献和收集临床医案,从疾病认识、诊疗思路、辨治体会等角度系统总结姚乃礼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伴抑郁的临床经验。并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对健脾调肝解郁汤进行临床观察。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脾胃科门诊并符合肝郁脾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伴抑郁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口服健脾调肝解郁汤加减治疗,每日一剂,每剂煎400ml,早晚分服200ml。治疗4周,随访4周。在用药前、用药4周及随访4周时各记录患者慢性胃炎中医症状量表评分、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Item 9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评分、17 条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Item 17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分;在用药前、用药4周时各记录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的疗效差异。研究结果:1.经验总结:病因方面,姚乃礼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六淫、饮食失宜、情志不遂、脾胃素虚。致病因素虽多,最终以伤及脾胃为根本。病机方面,姚乃礼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同病”乃本病的基本病机,并且“脾胃虚弱”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故姚乃礼教授在治疗上以补脾助运为第一要务,兼以疏肝行气。由此提出了“健脾调肝,行气解郁”的治疗思路,创立了“健脾调肝解郁汤”。2.临床疗效:本研究共纳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抑郁患者68例,因失访、未坚持治疗等原因脱落3例,完成65例临床观察。(1)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治疗4周后,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症状减分率,临床痊愈6例(9.2%),显效31例(47.7%),有效24例(36.9%),无效4例(6.2%),总有效例数61例,总有效率为93.85%。(2)抑郁疗效评价:治疗4周后,针对PHQ-9减分率,患者抑郁临床控制17例(26.2%),显效34例(52.3%),有效10例(15.4%),无效4例(6.2%),总有效例数61例,总有效率为93.85%;针对HAMD-17减分率,临床控制14例(21.5%),显效37例(56.9%),有效11例(16.9%),无效3例(4.6%),总有效例数62例,总有效率为95.38%。(3)复发情况评价: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症状评分,复发例数14例,复发率为21.5%;针对PHQ-9评分,复发例数13例,复发率为20.0%;针对HAMD-17评分,复发例数14例,复发率为21.5%。三者大致相当。(4)安全性评价:本次临床研究期间,完成65例临床观察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姚乃礼教授经多年临床积累,针对慢性胃炎伴抑郁形成了“健脾调肝,行气解郁”的治疗思路,创立了“健脾调肝解郁汤”。经临床验证,健脾调肝解郁汤可有效改善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以及抑郁状态,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李湘蓝[6](2021)在《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象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索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表现之间的关系,寻找胃镜下中医辨证存在的规律,以期将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表现结合,从而为临床中医证型诊断及更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参考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相关书籍、文献,设计临床资料信息采集表;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于南京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症候、胃镜报告资料;综合患者的四诊资料,判断本研究中各患者的中医证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病例筛选,共获得200例研究病例;将收集的病例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运用SPSS2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探索本研究中胃镜象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200例,男性92例,女性108例,男女比例为1:1.17。患者平均年龄为49.46±11.33岁,患病高峰年龄段为50-59岁和40-49岁,患病率分别为32.0%、27.5%,其次为30-39岁和60-69岁,各为18.0%、15.5%,小于30岁和大于70岁患病率较低,均为3.5%。2.患者中医症候出现频率从大到小前五位者为:胃脘胀满(62.0%)、口臭(56.5%)、胃脘疼痛(43.0%)、反酸(41.5%)、嗳气(40.5%)。舌苔、脉象多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根据慢性胃炎分型标准将纳入病例分为5类证型,本研究中医证型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占37.0%)>肝胃不和证(占21.5%)>脾胃虚弱证(占20.0%)>胃阴不足证(占12.0%)>胃络瘀阻证(占9.5%)。且各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年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性别、年龄不是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4.根据200例患者胃镜资料,胃黏膜充血水肿检出率最高,为65.5%。黏膜粗糙为56.5%,点片状、条状或弥漫性红斑(粘膜红斑)为41.5%,出血点/斑、黏膜白相、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0.0%、18.0%、8.0%。5.充血水肿、黏膜粗糙、黏膜红斑、黏膜白相、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在各中医证型中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在脾胃湿热证中最多见,点片状、条状或弥漫性红斑在肝胃不和证中最多见,黏膜白相在脾胃虚弱证中最多见,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在胃络瘀阻证中最多见;出血点/斑在各中医证型分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胃镜象以胃黏膜充血水肿、黏膜粗糙、黏膜红斑检出率较高,黏膜白相、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出血点/斑检出率较低。2.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胃镜象与中医证型有着密切联系,胃镜下胃黏膜表现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在脾胃湿热证中最多见,点片状、条状或弥漫性红斑在肝胃不和证中最多见,黏膜白相在脾胃虚弱证中最多见,颗粒样或结节样改变在胃络瘀阻证中最多见。

孙跃华[7](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张雪莲[8](2020)在《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进行六经归类,总结慢性胃炎的六经辨证分型特点,为临床从六经论治慢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集并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四诊信息,对其证候进行六经辨证分型分析,应用SPSS20.0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饮食偏好、主症、兼证、舌脉象、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0例CG发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1.35;发病年龄从18-76岁之间,以41-65岁的中年人为多见,约占63.3%,大多数患者病程≤1年,约占60.0%;发病患者的职业以工人为多见,约占30.8%,其次为退休人员,约占28.4%,职员约占20.8%;患者的饮食偏好以辛辣饮食为多见,约占32.5%。2.CG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约占38.3%,其次为脾胃虚弱证,约占35%;临床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约占58.3%,其次为反酸(32.5%)、嗳气(31.7%)、胃脘胀闷(25.0%);而胃脘疼痛又以隐痛为多见,约占25.0%,其次为胀痛,约占18.3%;常见中医兼证主要为胸闷、头晕、口干、寐差、大便溏、心悸、乏力等;临床常见的舌质是红舌(56.7%)、淡红舌(24.2%);常见的舌苔为薄白苔(30.8%)、薄黄苔(24.2%)、黄腻苔(21.7%);常见的脉象为弦滑脉(15.8%)和弦脉(13.3%)。3.120例CG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型表现以单经病为多见,约占71.7%,其次为两经合病,约占26.7%,三经合病仅占1.7%。在单经病变中,以少阳病为多见,约占20.8%,其次为太阴病,约占18.3%;两经合病以太阳少阳病为多见,约占7.5%。将慢性胃炎的六经证型拆分为单经形式,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少阳病,约占44.2%,其次为太阴病25.0%、少阴病24.2%、阳明病24.2%、太阳病20.8%、厥阴病5.8%。表明慢性胃炎多有少阳病表现,与少阳密切相关,这可为慢性胃炎从少阳论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结论:1.慢性胃炎的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年龄、职业及饮食偏好有关。2.慢性胃炎六经证型分布中,以单经病多见,其次为两经合病,慢性胃炎患者的单经病变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3.慢性胃炎病程较短者以阳经单经病为主,病程较长者以阴经两经病为主。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主要以少阳病多见,脾胃湿热证以阳明病多见,脾胃虚弱证以太阴病多见,胃络瘀阻证以厥阴病多见,胃阴不足证以少阴病多见。5.慢性胃炎可从少阳论治。

王雪迪[9](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在1980年代初期由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的两名学者发现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活检标本中。Hp与人体多种疾病息息相关,更是胃癌的独立致病因素。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Hp的根除方案也在逐渐完善与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耐药性等原因,导致根除率有所下降,而老年群体在此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由于Hp的感染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老年人群不仅感染率高,而且老年人由于抗生素使用较多、机体各项功能衰退等原因产生的抗生素耐药、不良反应的机率更高,以致于老年群体的根除率偏低。所以如何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老年群体的根除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导师结合前期多项临床观察,创造性的将荆花胃康胶丸替代一种抗生素,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种类,还能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根除率。因此,开展将此方案应用于老年群体的临床疗效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的:通过调查老年Hp感染群体的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个性特征以及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深入了解老年人Hp感染的特征,为情志、饮食调理及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防治Hp感染提供依据。通过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简称“单一抗生素方案”)与标准四联方案对比,探讨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老年Hp感染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设计。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60岁以上的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荆花胃康胶丸+胶体果胶铋胶囊的单一抗生素方案;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分散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的标准四联方案,疗程均为2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治疗前的中医证型、治疗前及疗程后4-8周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并记录症状积分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最多,占36.7%,其次为脾胃湿热证,占33.3%,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各占15.0%、8.3%、6.7%;两组Hp感染根除率在不同证型的先后顺序均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最高,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的根除率均为最低,且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2)60例老年Hp感染患者经过2周的根除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84.85%,对照组的根除率为81.48%。(3)两组方案对于老年Hp感染患者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的Hp根除率与年龄、性别、婚姻、身高、体重、吸烟、饮酒、文化程度、分餐具、外出就餐、中医证型等均无明显关联(P>0.05)。(5)两组于治疗期间共发生4例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1例,显示观察组的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老年Hp感染患者的根除率,还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较标准四联疗法更加安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陈远方[10](2020)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借助数据库数据检索、导出等功能开展回顾性研究,探索中医师治疗CG的用药规律,也为寻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方面的对接进行有益的探索,为CG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一)数据库构建:经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学习,参照专家共识及我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地域特征以及科研、临床工作的需求,制定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字段并构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患者门诊病例信息收集模版。详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资料后,对其进行初步数据清洗。随后,借助于R Studio公司开发R shiny包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并对4546例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二)数据库应用:1.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CG患者的门诊病案资料,运用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以及人机结合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学习中医师在辨证论治CG方面的组方用药规律。2.利用数据库收集19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Hp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一)建成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一共收录20323诊次、45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储存的病例资料内容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相关病史、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中西医治疗用药方案。数据库具有基础的数据储存、检索、查看等病例管理功能以及基于自然语义的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高效开展中医药诊治CG相关的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二)基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展开初步应用,测试数据库的可行性,探索数据库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信息全面,操作简便,在科研应用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准确性、可靠性的数据,是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的实用工具。2.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接诊的2312例慢性胃炎门诊患者中出现最多的症状分别为上腹胀、嗳气、上腹痛、反酸、胃纳差。病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虚湿阻化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7796张中医处方共涉及19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党参、炙甘草、木香、法半夏、陈皮、砂仁、延胡索、厚朴、茯苓、白术。计算机提取出全知识元的数量共10985个,其中核心知识元共248个。计算机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核心知识元分为了 6个类簇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现。构建的诊疗知识图谱显示对于气虚血弱的面色萎黄患者,临床医师多选用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对于阴虚便秘患者,临床医师多选择北沙参、石斛、玄参、墨旱莲、柏子等药物滋阴、润肠;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纳差、消瘦患者,多以山药、炒稻芽补益脾气、健脾开胃等。3.数据库中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分别占比58.7%、33.4%及7.9%,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41.1%、23.7%、11.6%、19.5%、4.1%。快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1%、35.2%、23.7%。相比其它证型,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更多为IM或PM而不是EM(P<0.001);相比与虚证患者,实证患者中IM及PM更多,而EM更少(P=0-008)。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3.7%、50.5%、31.1%、23.2%、10.0%。Hp菌株对两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比例达到31.1%,对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高达58.9%。脾虚湿阻化热证患者的gyrA-RDR及parC基因突变率显着较其它证型的突变率低(P=0.050),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16S rRNA基因突变率突变率显着高于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突变率(P=0.037)。不同证型患者的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808、0.894、0.490)。结论:1.基于R shiny搭建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能够全面收集、安全储存大量的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方便知识检索,有利于临床数据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临床病例管理、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中医药治疗CG知识图谱揭示了以传承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思想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辨证治疗CG的用药规律,发现CG的治疗总以补益脾胃为主,辅以调理气机,滋阴、疏肝、清胃也是CG的常用治法。临床中医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把握整体治疗方向的同时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以兼顾不同证型患者的相兼症状。3.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CYP2C19代谢型总体以EM分布最多。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脾胃湿热证及实证的患者相对有更多的IM与PM。Hp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均超过50%,超过一半的Hp菌株是多重耐药的。中医证型与gryA-RDR或parC基因、16S rRNA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的突变不相关。

二、慢性胃炎胃粘膜幽门螺旋菌感染及免疫细胞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胃炎胃粘膜幽门螺旋菌感染及免疫细胞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2 Hp的微生物学特征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2.2 Hp的菌体动力特征
        2.3 Hp的生化特性
        2.4 Hp的分布特征
    3 Hp的致病机制研究
        3.1 Hp的免疫损害
        3.2 Hp的毒力因子
    4 Hp的致病机理学说
        4.1 漏屋顶(leking roof)假说
        4.2 胃泌素(gastrin-link)假说
    5 Hp与脾胃湿热证关系密切
    6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6.1 连朴饮的方证研究
        6.2 连朴饮加减方药味研究
        6.3 连朴饮加减方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连朴饮加减方的组成与制备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患者筛选
        2.5 微生物实验耗材制备
        2.6 克拉霉素耐药Hp的制备
        2.7 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冻存与复苏
    3 结果
        3.1 临床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
        3.2 六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3.3 连朴饮加减方药敏结果
    4 讨论
        4.1 胃粘膜的选择
        4.2 Hp的分离
        4.3 Hp的鉴定
        4.4 培养基的选择
        4.5 培养环境的选择
        4.6 用于筛选的抗生素
        4.7 菌株的冻融与复苏
        4.8 菌株的筛选
第三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HAG小鼠胃炎疗效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造模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菌液的制备
        2.5 干预药物的制备
        2.6 动物模型建立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
        3.2 小鼠小肠长度对比
        3.3 胃粘膜W-S银染色对比
        3.4 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
    4 讨论
        4.1 造模方式
        4.2 药物浓度的调整
        4.3 Hp球形变解读
        4.4 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
        4.5 各组血清TNF-α、IL-6 浓度的解读
        4.6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思考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胆汁酸代谢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总体胆汁酸差异对比
        3.2 组间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胆汁酸
    4 讨论
        4.1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4.2 胆汁酸与Hp的相关研究
        4.3 Hp与“肝”的证素研究
第五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数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3.2 门水平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3.3 组间属水平差异分析
        3.4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3.5 Net Work分析
    4 讨论
        4.1 Hp与肠道菌群
        4.2 H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全文讨论
    1 连朴饮加减方疗效的综合评判
    2 问题与展望
    3 创新点
        3.1 沟通临床和科研的造模方式
        3.2 多组学分析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胆汁酸质谱MRM采集参数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3)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范畴与历史沿革
        2 中医病因病机
        3 治疗
        4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5 理气活血解毒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简介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
        4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CAG伴IM患者胃组织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1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
        2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3 诊断
        4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管理策略
        5 一般治疗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舌诊及舌苔菌群与脾胃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1 舌诊的发展概括
        2 舌诊在脾胃病的临床意义
        3 正常舌苔形成机制
        4 舌苔微生态与脾胃病的关系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报告表的制定
        4 研究内容
        5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
        2 一般资料
        3 四诊信息对比特点
        4 因子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国家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纳入标准
        3 病例排除标准
        4 16SrRNA实验过程
        5 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
        1 临床一般情况
        2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舌苔菌群的分布
        3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的分布
        4 中蒙两国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及丰富度指数组间差异检验
        5 中蒙两国健康组与异型增生组对比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舌苔菌群分布特点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卫生部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致谢
个人简历

(5)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经验总结及健脾调肝解郁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胃炎伴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胃炎伴抑郁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临床经验总结
        1 疾病认识
        2 诊疗思路
        3 辨治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健脾调肝解郁汤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象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分析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
    2 西医学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检测方法
        2.3 胃镜象特征
        2.4 病理特征
        2.5 西医治法
        2.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表设计
        2.2 观察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中医症候分布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胃镜象分布
        3.5 胃镜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中医症候分布
    3 中医证型分布
    4 胃镜象表现
    5 胃镜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信息采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2.1 胃炎
        1.2.2 慢性胃炎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选择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病因学研究
        1.3 慢性胃炎的诊断
        1.4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命名
        2.2 病因
        2.3 病机
        2.4 中医辨证分型
        2.5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2.6 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六经辨证分型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采集
        3.2 辨证分析
        3.3 调查内容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表1)
        5.1.2 职业分布情况(表2)
        5.1.3 病程分布情况(表3)
        5.1.4 饮食偏好分布情况(表4)
        5.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5.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8)
        5.4 中医舌脉象情况(表9、10、11)
        5.5 六经辨证结果分析
        5.5.1 六经辨证分型具体分布情况(表12)
        5.5.2 单经及多经证型分布情况(表13)
        5.5.3 拆分后六经病变分布情况(表14)
        5.5.4 病程与六经分型分布情况(表15)
        5.5.5 病程与单经分布情况(表16)
        5.5.6 中医与六经分布情况(表17)
        5.5.7 中医证型与单经分布情况分析(表18)
    6 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饮食偏好)分析
        6.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6.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6.4 六经辨证分型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胃炎临床资料收集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3.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机制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5.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6.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适应症
        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因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病机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辨证分型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进展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西医诊断标准
        4. 中医诊断标准
        5. 纳入与排除标准
        6. 终止及脱落标准
        7. 调查方法
        8. 治疗方案
        9. 观察指标
        10. 疗效评价标准
        11. 统计方法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情况
        4.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疗效评价
        4. 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5.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根除率影响因素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语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胃炎西医研究概况
        一、病因
        二、临床症状
        三、诊断方法
        四、治疗方法
    第二节 HP耐药情况及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
        一、Hp耐药情况
        二、Hp的耐药机制
        三、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
    第三节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一、中医病名认识
        二、病因病机研究
        三、辨证分型研究
        四、中医药治疗研究
    第四节 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数据库技术在古籍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二、数据库技术在现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三、数据库技术名医经验总结、传承中的应用
        四、数据库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五、小结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建立
        二、数据库功能介绍
        三、数据库基本内容介绍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应用——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知识图谱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病案一般信息
        二、处方用药信息
        三、知识图谱中核心知识元的聚类
        四、诊疗知识图谱
    第三节 讨论
        一、病案一般情况
        二、高频用药规律分析
        三、知识图谱中核心知识元的聚类分析
        四、诊疗知识图谱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应用——二: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Hp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临床资料收集
        六、质量控制
        七、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节 结果
        一、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
        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三、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四、中医证型与Hp耐药基因突变的关系
    第三节 讨论
        一、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二、中医证型与Hp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慢性胃炎胃粘膜幽门螺旋菌感染及免疫细胞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D]. 丁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伴IM的机制[D]. 张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中蒙两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证素与舌荅菌群的对比研究[D]. 巴图巴雅尔·乌云毕力格(Oyunbileg.B).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经验总结及健脾调肝解郁汤临床观察[D]. 陈思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象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D]. 李湘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张雪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单一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Hp感染的临床观察[D]. 王雪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D]. 陈远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免疫细胞变化及中医辨证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