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贫困地区农行的发展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延雷[1](2020)在《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金融扶贫作为一种政府脱贫减贫的手段,在脱贫攻坚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扶贫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现阶段各商业银行都充分发挥自身各项优势,积极参与到金融扶贫的实践工作中去,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形成了多样化的扶贫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政府及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对促进和鼓励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内在运行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金融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DE农行作为研究对象,对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作用机制和路径方面入手,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致贫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金融排斥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整理出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对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的背景、人员及组织框架、产品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中面临的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发展方式较为传统、金融扶贫渠道建设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结合DE农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和DE县产业结构特点,提出金融扶贫业务提升的措施,确立了优化客户结构、风险缓释物的多元化、业务转型发展、推动金融创新、渠道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措施提升金融扶贫水平,并由此提出资源配置、政策制度、专业扶贫方案、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业务流程优化等保障措施支持金融扶贫业务的提升。通过本文对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有助于农业银行DE县支行能够以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为DE县贫困人口的脱贫提供支持,推动DE县域内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县域地区商业银行金融扶贫业务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闵晗[2](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扶贫开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农行SY分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行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建制度、推产品、创模式,加大对SY市各县区的金融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并创造出了一套有特色、有品质、有亮点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彰显其金融价值,展现其金融担当。本文在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农行SY分行的五种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即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模式、惠农担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驻村帮扶和其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针对其发展的劣势和面临的威胁,从完善金融管理模式、发展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推进互联网金融扶贫、健全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后续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论文对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SY市扶贫工作的有效进行,而且对农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对于跟SY市具有类似情况的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常玉栋[3](2020)在《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制约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中,信贷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因素。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户金融需求被满足程度较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关注金融扶贫,信贷减贫的发展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信贷资源对农户收入是否带来影响,影响程度为多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地域、环境等有较大差别的不同农村地区,其信贷资源的投入差别和发展趋势如何,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以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要素分配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农户信用、农村金融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农村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等进行了文献回顾。通过分析美国、韩国、孟加拉等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及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经验,发现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与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系,强调政策性金融作用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推进合作社专业化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群体,以提高贫困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农户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些经验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农村金融发展既要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也需要关注贫困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注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于信贷支持农户减贫的减贫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于影响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在宏微观分析做出了分析判断后,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案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更加准确的剖析信贷影响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上,扶贫贴息贷款的商业化运作方式难以使贫困农户获得贴息贷款的支持,小额信贷的广泛普及扩大了信贷在贫困农户中的覆盖范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仍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有偏向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信贷资金在农村的供给和需求存在规模、结构上的双重不均衡,农村仍存在资金外流的现象。信贷资金不能在农村地区找到有效的投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功能缺位。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但对极度贫困农户的金融支持仍有许多不足。第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信贷本身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无法单独发挥作用,需要在与农户特征、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保障农户身体健康是实现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信贷对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与创新的支持不足。第三,在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上,农户借款选择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并不关键,非贫困农户易于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支持,贫困农户更易于从非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贷款金额大小与农户能否脱贫关联度不高,而贷款用途和借款经历对于农户增收影响显着。农户借款用途用于生产的,对于农户增收的正向效应显着。农户对于贷款便利性的要求不高。农村地区工资性收入对于非农业经营收入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可以有效抵消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减少。这对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实证支撑。第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的效果显着。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成功实践在于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逻辑发展农业产业。细化产业链条分工,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做好基层干部的激励引导,用好用活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通过政府信用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背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农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弥补信贷资金单独发挥作用支持农村发展的诸多不足。政府政策的制定应关注改善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减少政府意志的补贴激励。第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强化金融对农业产业的理解程度,重视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收集和数字化,建设基于完整产业链数字信息的供应链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为金融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强化农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逐步拓展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闭环。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保障金融机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益。第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大力扶持贴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户贷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绑定,使信贷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匹配,提升贷款的支农效率。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优化产品体验,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中发挥的作用,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信贷倾斜。
舒景慧[4](2016)在《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 ——以内蒙古农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自治区“六大工程”之首,并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在自治区扶贫、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行内蒙古分行按照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在全区57个贫困旗县全面开展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农总行对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在专项信贷产品的出台、业务流程的设计、合作协议的签订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两年的实践,“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已发展成为内蒙古地区的亮点工程。全力支持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既是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三农三牧”水平的具体要求,更是中国农业银行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对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全区广大农牧民的一份庄严承诺。本文着重分析农行内蒙古分行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做法、实施的效果,分析探讨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一步促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发展的建议。因此,本文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夏钰[5](2020)在《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政府从上至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陕西乃至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产业还是相对较为薄弱,存在缺乏对农业支持的现象。各金融机构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服务“三农”,是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以下简称陕西农行)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金融扶贫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以及在研究金融扶贫中的具体思路办法,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金融精准扶贫的前沿理论,研究学习成果并进行评析,设计出了本文的研究解决方法及思路。第二章,理论基础,解释了“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的概念,并阐述了金融扶贫相关理论。第三章,陕西省金融扶贫现状分析。详细描述了陕西省贫困经济情况及陕西农行金融扶贫的运作现状,对于农行目前采取的金融扶贫模式进行了介绍。第四章对陕西农行在开展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模式创新设计,主要提出了四种模式:政府增信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和“分贷统还”模式,旨在帮助改进陕西农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运作现状。第六章,提出对策建议,从政府、银行、社会发展等层面对陕西农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以及实施管理分别提出以下建议:一、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二、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三、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四、创新工作方式,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五、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六、加快政府担保体系建设,七、强化多方合作,发挥扶贫协同效应。目前,贫困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扶贫脱贫问题作出了大量研究。本文对现有的国内外金融扶贫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和评述,对陕西农行金融扶贫模式的研究,及金融扶贫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为了使扶贫达到最优效果,应该加强联合企业、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新的运作模式,并从政府、银行、社会等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扶贫环境,降低扶贫风险,创新金融产品,强强联合,三管齐下,这样才能强化精准金融扶贫的效果,以防出现返贫现象。
刘奕麟[6](2019)在《农行浑源支行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较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对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而金融则是促进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金融精准扶贫要找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本文将农行浑源支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就目前该行金融精准扶贫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工作开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次,对该行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剖析;最后,从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平台、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优化金融环境和加快扶贫服务站建设等6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对于基层银行业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具有一般参考意义,为基层银行业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典型事例,期望能为基层银行业通过金融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走上富裕提供借鉴。
朝鲁[7](2020)在《内蒙古农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是当前影响世界各国发展的共性问题。实现绝大部分贫困群体脱贫是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难题。对我国而言,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是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从2015年国家五部委首次提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以来,金融机构参与扶贫正式拉开序幕,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扶贫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扶贫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参与扶贫,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并发挥积极作用是本文将深入研究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疆,是全国扶贫的主战场之一,在全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界共同努力下,截止2019年末,全区有11家国家级贫困县实现“摘帽”,剩余20个国家级贫困县待摘帽,贫困人口1.6万人,贫困发生率0.11%,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整体脱贫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内蒙古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并检测已脱贫人口的脱贫质量和返贫风险,做到“摘帽”不摘责任和政策,保持扶贫工作的稳定性的连续性。内蒙古自治区后续的扶贫工作依然离不开以农行内蒙古分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参与,尤其是在深度贫困地区下沉金融服务、扶贫信贷的持续投放还有金融支持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扶贫等金融扶贫领域。本文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现状,将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扶贫中的定位和作用这一关键,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并借助数据表达的方法从农行内蒙古分行这一研究对象来分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进而就以上难点提出了加快建设扶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专项担保机制,强化金融扶贫合力等建议对策。以期从商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两个维度出发保证意见和建议的可行性。
彭中,刘杰,雷华跃[8](2016)在《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可持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对农业银行湖北、湖南分行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金融精准扶贫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论文以中国农业银行湖北、湖南两省分行为研究样本,对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进行模式调查、分析利弊得失,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耶赫[9](2016)在《银行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经验与建议——以农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扶贫工作中,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银行始终承担着重要的扶贫工作使命,这一方面和贯彻中央的要求、确定农行的历史定位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和农行寻找自身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众所周知,中央当初决定设立农业银行,就是根据当时中国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农业银行历史上的"三落四起",也无不和这种战略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再次恢复
宋海[10](2016)在《关于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认识》文中认为精准扶贫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必将对我国未来民生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对精准扶贫思想认识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扶贫资金在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了我国金融扶贫的发展进程和现阶段的主要做法,并就如何更好促进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实施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制度建设是金融扶贫的重要保障、构建面向农户的金融扶贫制度体系、完善以项目为导向的金融扶贫制度等具体措施和解决途径。
二、试论贫困地区农行的发展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贫困地区农行的发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 |
2 相关理论 |
2.1 金融扶贫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
2.1.1 精准扶贫与贫困人口认定 |
2.1.2 金融扶贫的内涵 |
2.1.3 金融扶贫的运行机制 |
2.1.4 金融扶贫的经济学含义 |
2.2 商业银行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资本相关的致贫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
2.2.3 金融减贫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 DE农行金融扶贫状况分析 |
3.1 DE县及地方扶贫工作概况 |
3.1.1 DE县概况 |
3.1.2 DE县扶贫工作概况 |
3.2 DE农行的金融扶贫现状 |
3.2.1 DE农行概况 |
3.2.2 金融扶贫组织架构及扶贫方式 |
3.2.3 主要金融扶贫产品介绍 |
3.2.4 DE农行金融扶贫实效 |
3.3 DE农行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金融扶贫客户结构失衡 |
3.3.2 传统业务模式影响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
3.3.3 金融扶贫的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
4 DE农行SWOT分析及金融扶贫提升目标和思路 |
4.1 DE农行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遇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2 金融扶贫工作提升目标和总体思路 |
4.2.1 总体目标 |
4.2.2 总体思路 |
4.2.3 支持重点 |
4.3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路径 |
4.3.1 优化金融扶贫客户结构 |
4.3.2 转型发展提高金融扶贫业务效率 |
4.3.3 渠道优化升级 |
5 DE农行金融扶贫业务提升保障措施 |
5.1 资源配置保障 |
5.1.1 加强信贷规模和费用资源保障 |
5.1.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
5.2 政策制度保障 |
5.2.1 强化金融扶贫优惠政策落实 |
5.2.2 强化专项金融服务方案设计 |
5.3 风险控制保障 |
5.3.1 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 |
5.3.2 坚持依法合规 |
5.4 专项考评与统计监测保障 |
5.4.1 设立金融扶贫专项业务指标 |
5.4.2 设立专职统计监测岗位 |
5.5 业务流程优化保障 |
6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访谈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3.4 SWOT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2 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 小额贷款扶贫相关理论 |
2.1.1 金融抑制理论 |
2.1.2 金融排斥理论 |
2.1.3 金融约束理论 |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2.3 金融创新理论 |
3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类型的分析 |
3.1 SY市和农行SY分行基本情况 |
3.1.1 SY市概况 |
3.1.2 农行SY分行概况 |
3.2 政府增信银政共管模式 |
3.2.1 概念 |
3.2.2 该模式下主要产品 |
3.3 惠农担模式 |
3.3.1 惠农担-粮食贷 |
3.3.2 惠农担-生猪贷 |
3.3.3 惠农担-柑橘贷 |
3.4 互联网金融模式 |
3.4.1 惠农e贷 |
3.4.2 惠农e付 |
3.4.3 惠农e商 |
3.5 驻村帮扶 |
3.6 其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
4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SWOT分析 |
4.1 优势 |
4.1.1 品牌效应强 |
4.1.2 扶贫贷款投放力强 |
4.1.3 对当地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大 |
4.1.4 敢于产品创新 |
4.2 劣势 |
4.2.1 金融服务覆盖不高 |
4.2.2 持续创新动力不足 |
4.2.3 扶贫队伍年龄偏大 |
4.2.4 逆向选择现象严重 |
4.3 机遇 |
4.3.1 政策扶持 |
4.3.2 当地市场发展动能强劲 |
4.3.3 农村金融需求增强 |
4.3.4 新技术的应用 |
4.4 威胁 |
4.4.1 金融同业竞争激烈 |
4.4.2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
4.4.3 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 |
4.4.4 金融环境欠佳 |
4.5 SWOT分析结论 |
5 农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发展建议 |
5.1 完善金融管理模式 |
5.1.1 提高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瞄准精度 |
5.1.2 加大金融扶贫贷款投放力度 |
5.1.3 延伸金融服务网络 |
5.1.4 优化信贷政策 |
5.2 积极发展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模式 |
5.2.1 土地流转贷款扶贫模式 |
5.2.2 两权抵押贷款扶贫模式 |
5.2.3 产业扶贫模式 |
5.2.4 旅游扶贫模式 |
5.3 深化推进互联网金融扶贫 |
5.3.1 打造更具特色和优势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 |
5.3.2 积极发挥线上扶贫商城作用 |
5.3.3 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 |
5.4 健全扶贫人才队伍和内部机制建设 |
5.4.1 建设高效扶贫团队 |
5.4.2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管理 |
5.4.3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 |
5.4.4 搭建容错纠错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逻辑与结构 |
三、数据来源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简要评述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国外研究简要评述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贫困 |
二、反贫困 |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
四、金融扶贫与信贷减贫 |
五、龙头企业 |
六、兼业农户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三、要素分配理论 |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五、信贷配给理论 |
第三章 信贷减贫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
一、美国的减贫方式 |
二、韩国的减贫方式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减贫经验 |
一、孟加拉的减贫经验 |
二、小额信贷2.0模式 |
第三节 其他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
一、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减贫经验 |
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减贫经验 |
第四节 经验总结与评价 |
第四章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进程、成效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基础环境 |
一、信贷减贫的外部环境变迁 |
二、信贷减贫的政策环境变迁 |
第二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实践 |
一、扶贫贴息贷款的实施 |
二、扶贫小额贷款的实施 |
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信贷减贫实践 |
一、信贷减贫的政策体系 |
二、信贷减贫的资金支持体系 |
三、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形式 |
第四节 当前信贷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情况 |
一、涉农信贷资金分布 |
二、从农村存贷款余额分析资金流出 |
三、信贷资金在扶贫中的作用 |
第五节 新金融形式的补充 |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布局 |
二、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
三、金融科技的作用 |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势发展 |
第六节 我国信贷减贫效应的总结与评价 |
第五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弹性分析 |
第一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间接作用机制 |
一、模型构建 |
二、模型分析 |
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户收入关系 |
第二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直接作用机制 |
一、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
二、非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用机制的关系分析 |
四、信贷发挥作用的配合机制分析 |
第三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弹性分析 |
一、思路和方法 |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基本情况 |
一、数据来源与概况 |
二、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说明 |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及信贷减贫方式分析 |
一、理论分析 |
二、变量选取 |
三、模型选择 |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农户收入与信贷的关联分析 |
一、概述 |
二、变量统计特征 |
三、模型选择 |
四、模型估计结果 |
第四节 主要结论 |
第七章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一节 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案例 |
一、菏泽牡丹产业介绍 |
二、信贷对菏泽牡丹产业的作用分析 |
三、信贷支持牡丹产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第二节 龙头企业与贫困县携手并进的“镇平模式” |
一、合作背景 |
二、关于“产业+资本”项目运作模式 |
三、以信贷为纽带的收益模式 |
四、正在实施的“想念农场”模式 |
第三节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评价 |
一、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不足 |
二、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成功经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作用 |
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 |
三、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效果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 |
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 |
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 |
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 ——以内蒙古农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 创新和不足 |
1、本文的创新点 |
2、本文的不足 |
一、“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 相关概念 |
1、风险补偿 |
2、精准扶贫 |
3、金穗强农贷 |
4、金穗富农贷 |
5、履约保证保险 |
(二) 相关理论基础 |
1、金融扶贫理论 |
2、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3、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4、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二、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背景及意义 |
(一) 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背景 |
(二) 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意义 |
三、“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具体内容、实施现状、效益及风险质量 |
(一) 具体内容 |
1、政府层面的核心内容 |
2、农行层面的核心内容 |
(二) 实施现状及成效 |
1、“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投放情况 |
2、“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推广情况 |
(三)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效益情况 |
1、社会效益 |
2、银行效益 |
(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风险质量 |
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存在问题 |
(一)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
1、“工程”未覆盖全区范围,政府资金贴息不及时 |
2、贷款出现风险后,政府风险补偿不及时 |
(二)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过程中银行层面存在的问题 |
1、“工程”覆盖面广,运行成本高 |
2、银行网点服务能力、人员不足问题 |
3、信贷规模相对紧缺 |
4、精准扶贫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
(三)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
1、百姓认识问题 |
2、社会宣传导向问题 |
3、贫困地区信用环境问题 |
五、“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工程”起步阶段,探索和摸索阶段 |
(二) 各层面认识“工程”实质内容有待加强 |
(三) 业务创新面临新的挑战 |
(四) 农行服务能力相对有限 |
(五) 客户抵押担保难仍亟待破题 |
(六) 政府审批风险补偿资金及贷款贴息资金效率有待于提高 |
六、国内外的经验与启示 |
(一) 国内的经验 |
1、“担保公司+贷款对象”模式——甘肃分行“双联惠农贷” |
2、“保险公司+贷款对象”模式——安徽分行“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 |
3、“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对象”模式——吉林分行“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 |
(二) 国外的经验 |
1、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 |
2、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
(三) 国内外的启示 |
七、完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的对策 |
八、与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准扶贫 |
2.1.2 金融服务精准扶贫 |
2.1.3 普惠金融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第三章 陕西省农行精准扶贫模式现状 |
3.1 陕西省贫困现状 |
3.1.1 陕西省贫困情况 |
3.1.2 陕西省金融机构概况 |
3.1.3 陕西农行助力金融扶贫概况 |
3.2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现状 |
3.2.1 存贷款余额差距过大 |
3.2.2 个人扶贫贷款构成单一 |
3.3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种类 |
3.3.1 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模式 |
3.3.2 信贷资金奖励模式 |
3.3.3 银企合作模式 |
3.3.4 陕西省农业银行服务“三农”三种典型模式比较 |
3.3.5 永寿县“温氏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
3.4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的特点 |
3.4.1 贷款客户信用良好,放贷风险基本可控 |
3.4.2 提升品牌形象,巩固农行主流地位 |
3.4.3 结合当地特色,支持重点产业 |
3.4.4 不断完善服务渠道网络 |
第四章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陕西省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模式存在问题 |
4.1.1 扶贫贷款发放效率低 |
4.1.2 农贷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4.1.3 扶贫信贷风险大 |
4.1.4 信贷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
4.2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2.1 辖区底子不清,摸底工作不到位 |
4.2.2 政府增信落地有欠账 |
4.2.3 信贷政策不灵活 |
4.2.4 贫困户信用意识薄弱 |
4.2.5 业务创新能力不强 |
4.2.6 贫困人口居住分散、贫困程度不一 |
4.2.7 信贷人员跟不上发展步伐 |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设计 |
5.1 政府增信扶贫 |
5.2 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 |
5.3 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模式 |
5.4 “分贷统还”模式 |
第六章 陕西省农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对策建议 |
6.1 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
6.2 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
6.3 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 |
6.4 创新工作方式,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 |
6.5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
6.6 加快政府担保体系建设 |
6.7 强化多方合作,发挥扶贫协同效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农行浑源支行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金融精准扶贫的概述 |
2.1 精准扶贫的简介 |
2.1.1 精准扶贫的概念 |
2.1.2 精准扶贫的背景 |
2.1.3 精准扶贫的目标 |
2.1.4 金融精准扶贫的意义 |
2.1.5 金融精准扶贫的作用 |
2.2 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 |
2.2.1 金融减贫理论 |
2.2.2 权利贫困理论 |
2.2.3 反贫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行浑源支行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 |
3.1 农行浑源支行简介 |
3.2 农行浑源支行金融精准扶贫调查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2 调查样本描述性分析 |
3.2.3 调查结果的分析 |
3.3 农行浑源支行金融精准扶贫成效 |
3.3.1 产业项目带动脱贫 |
3.3.2 精准扶贫滴灌贫困户 |
3.3.3 支付渠道普惠千万家 |
3.3.4 积极开展“政银企”合作 |
3.4 农行浑源支行在金融精准扶贫中所存在的问题 |
3.4.1 金融资金配置不合理 |
3.4.2 精准识别贫困户困难 |
3.4.3 金融扶贫的形式单调 |
3.4.4 金融信用风险较高 |
3.4.5 金融环境有待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行浑源支行金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金融精准扶贫的成本高人才匮乏 |
4.2 金融精准扶贫与产业经济匹配度不高 |
4.3 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不完善 |
4.4 农村金融环境有待优化 |
4.4.1 农民自身思想意识有差距 |
4.4.2 村民盲目贷款投资风险大 |
4.4.3 金融扶贫相关工作人员压力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行浑源支行金融精准扶贫的优化措施 |
5.1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平台 |
5.1.1 建立农业金融组织体系 |
5.1.2 构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
5.1.3 发挥支行的服务平台作用 |
5.2 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度 |
5.2.1 完善贫困户征信机制 |
5.2.2 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
5.2.3 执行定点帮扶 |
5.2.4 加大普惠金融扶贫 |
5.3 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方式 |
5.3.1 开发特色产品创新投入方式 |
5.3.2 创新扶贫信贷产品 |
5.3.3 创新扶贫服务体系 |
5.4 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
5.4.1 建立金融+农业保险的抗风险体系 |
5.4.2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
5.5 优化金融环境 |
5.6 加快扶贫服务站建设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内蒙古农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外研究概述 |
2.国内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1.研究条件 |
2.可能存在的问题 |
(五)预期的结果 |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
(一)基本概念 |
1.金融服务 |
2.金融扶贫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公共产品理论 |
3.公共选择理论 |
二、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概况及存在问题 |
(一)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概况 |
1.主要贫困状况 |
2.金融扶贫现状 |
(二)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主要内容 |
1.构建扶贫金融服务体系 |
2.拓展乡镇金融服务网络 |
3.优惠扶贫信贷融资服务 |
4.完善扶贫风险分担机制 |
5.创新担保模式建设 |
(三)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1.扶贫动力不足 |
2.扶贫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
3.扶贫产品契合度不强 |
4.扶贫信息共享机制不足 |
5.扶贫资金投放不足 |
三、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利润可持续性差 |
1.服务成本高 |
2.农牧业生产风险高 |
3.缺乏风险补偿 |
(二)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度大 |
1.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 |
2.贫困户对贷款认知不足 |
3.贫困户抗风险能力低 |
(三)金融扶贫成本高 |
1.贫困地区金融条件差 |
2.贫困地区缺乏产业支撑 |
3.贫困地区信用意识薄弱 |
(四)金融扶贫缺乏合力 |
1.扶贫共享机制不健全 |
2.联合扶贫体系建设不完善 |
四、对农行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 |
(一)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
1.提高商业利润可持续性 |
2.明确社会责任 |
(二)加强扶贫联动和信息共享 |
1.建立健全差异化的监管制度 |
2.搭建扶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
3.建立专项信贷担保基金 |
(三)优化金融扶贫产品体系 |
1.拓宽扶贫信贷绿色通道 |
2.完善扶贫信用评级 |
3.扩大抵质押品范围 |
(四)融合线上线下金融扶贫力度 |
1.突出互联网金融移动终端建设 |
2.探索金融便利店服务机制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8)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可持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对农业银行湖北、湖南分行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理论回顾: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基础性问题 |
(一)高昂的交易成本与提高贫困人口金融服务可得性之间的矛盾 |
(二)严格的准入条件与贫困人口经济上的天然弱质性之间的矛盾 |
(三)市场化的收益覆盖成本模式与贫困地区相对较低的投资收益率之间的矛盾 |
实践调查:农业银行湖北、湖南分行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选择 |
(一)农行湖北分行的扶贫实践——“双精”金融扶贫模式 |
(二)农行湖南分行的扶贫实践——产业开发扶贫模式 |
(三)总结及启示 |
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
(一)存在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9)银行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经验与建议——以农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农行从事金融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
(一)形成扶贫工作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1979 ~ 1985年) |
(二)形成开发式扶贫的理念和做法(1986 ~ 1993 年) |
(三)初步探索商业化金融扶贫的道路(1994 ~ 2000 年) |
(四)完善商业化扶贫模式(2001 ~ 2010 年) |
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金融扶贫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
(一)从历史进程中把握扶贫工作的连续性 |
(二)从继往开来中把握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特点 |
对做好新时期金融扶贫工作的建议 |
(一)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认识 |
(二)提升网点、网络的服务功能 |
(三)做好为广大农户的服务工作 |
(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
(10)关于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精准扶贫思想的认识 |
(一) “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产生的背景 |
(二) 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三) 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基础与重点 |
(四) 精准扶贫思想的意义和作用 |
(五) 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刻内涵 |
二、扶贫资金在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 |
(二) 扶贫资金数量不足、增长缓慢 |
(三) 扶贫资金漏出问题 |
(四) 扶贫资金投入的边际效应下降, 成本逐渐上升 |
(五) 农村扶贫资金投向与农户需求间存在矛盾 |
三、我国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农村扶贫的性质及扶贫资金的“公共地悲剧” |
(二) 体制上的深层次原因 |
(三) 扶贫资金瞄准产生偏离 |
(四) 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困难, 存在政绩与扶贫效果的矛盾 |
(五) 贫困县市场机制不健全, 资金短缺 |
四、现阶段我国金融扶贫主要做法 |
(一) 我国金融扶贫的发展进程 |
(二) 新时期金融扶贫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
(三) 现阶段我国金融扶贫的主要模式 |
五、我国金融扶贫面临的难点与制约因素 |
(一) 自然条件恶劣, 金融扶贫面临的条件差 |
(二) 基础设施落后, 金融扶贫成本增加 |
(三)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金融扶贫投入选择性较小 |
(四)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差, 信用评级困难增加 |
(五) 认识不一, 金融扶贫工作推进力度不足 |
(六) 手段匮乏, 金融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符 |
(七) 配套不够, 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动力不足 |
(八) 认识误区, 贫困户的内生需求不足 |
六、关于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制度安排的建议 |
(一) 制度建设是金融扶贫的重要保障 |
(二) 构建面向农户的金融扶贫制度体系 |
(三) 完善以项目为导向的金融扶贫制度 |
四、试论贫困地区农行的发展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DE农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延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中国农业银行SY分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闵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常玉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 ——以内蒙古农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为例[D]. 舒景慧.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5]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夏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农行浑源支行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刘奕麟. 燕山大学, 2019(06)
- [7]内蒙古农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 朝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可持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对农业银行湖北、湖南分行的调查[J]. 彭中,刘杰,雷华跃. 农村金融研究, 2016(09)
- [9]银行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经验与建议——以农业银行为例[J]. 耶赫. 农村金融研究, 2016(04)
- [10]关于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认识[J]. 宋海. 全球化,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