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锰、锌肥对冬小麦的营养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悦[1](2019)在《钾锌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钾是作物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随着农业发展和投入不足,加剧了土壤钾消耗,在黄土高原旱地问题更突出。锌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缺锌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世界上约有1/3人口,我国约有一亿人口受到锌营养不良困扰。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黄土高原旱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是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本文于2017年至2018年,在黄土高原旱地开展钾锌用量田间试验,钾和锌分别设5个水平,钾肥用量0、60、120、180和240 kg K2O ha-1,锌肥用量为0、6.8、13.6、20.5、27.3 kg Zn ha-1,研究施用钾锌引起的土壤供钾供锌能力,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以及钾锌吸收利用的变化。主要结果有:1、土施钾锌肥未对冬小麦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要素产生显着影响,但随钾肥用量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有增加,冬小麦的产量和生物量也有上升趋势。2、小麦花前干物质累积、花后干物质转移、转移效率和转移贡献率也未受钾锌用量显着影响。花后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和转移贡献率呈一致变化,分别在施钾、锌量120 kg ha-1和60 kg ha-1时最低。3、施用钾肥小麦花前钾素累积量和花后钾素转运量显着提高,分别较不施钾提高13%和8%,但土施钾锌肥对小麦籽粒氮磷钾钙镁硫含量均无显着影响。4、施锌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锌含量。施锌籽粒锌含量平均为21.8 mg kg-1,比不施锌提高27%。随施锌水平提高,籽粒锰含量显着降低,而适量施钾可以提高籽粒锰含量。5、土施锌肥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效锌含量,收获期土壤有效锌最高达3.45 mg kg-1,比不施锌增加170%。土施钾肥并没有显着提高速效钾,却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效硫含量,开花期和收获期20-40 cm土壤分别提高55%和54%。可见,在黄土高原旱地一年的田间试验中,施用钾锌肥并没有显着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但施用钾肥可以促进花前钾素累积和花后钾素转运,施锌能显着改善土壤供锌能力,提高冬小麦籽粒锌含量。
李春霞[2](2019)在《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与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与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认为必需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粮食生产中由于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及有机肥料投入数极低,单位面积耕地生物总产出水平不断增加,而土壤中微量元素被不断消耗,致使微量元素逐渐成为制约作物产量与营养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西北地区石灰性土壤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目前粮食作物生产上微肥的施用并不广泛,微量元素不同施用方法及其对作物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尚很薄弱;另一方面,因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的人体疾病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提高主要谷类作物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并满足人体营养需要成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籍此,本研究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西北地区小麦主产区土壤缺乏锰、铁和钼等三种微量元素的现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用量对小麦地上与根系生长、光合与抗逆生理、产量及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锰肥、铁肥和钼肥处理种子有效影响小麦的个体生长生理,促进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光合性能与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增加千粒重和单株粒重。(1)锰肥处理种子促进了小麦冬前根系生长及整个生长期的光合性能,以30mg·kg-1浓度浸种效果最为明显,分蘖期根表面积和根长分别增加115.7%和67.6%,分蘖期和越冬期根系活力分别增加62.8%和250.8%;并通过增强SOD酶活性和延缓生长后期绿叶面积的衰减进程,增加了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和源器官向籽粒的转化效率,单株粒重比对照增加15.9%,千粒重增加6.4%。(2)铁肥处理种子增强了小麦分蘖期的根系活力,显着增加了越冬期的根长、根直径和根表面积,同时增加了小麦开花前的叶面积和地上地下部的干物质累积,增加了灌浆期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净净光合速率,其中1 g·L-1 FeSO4种子处理的千粒重提高12.9%,5 g·L-1 FeSO4种子处理的单株粒重提高了4.8%。(3)钼肥处理种子显着增强了小麦越冬前的根系生长和花前的叶面积,增加了越冬期和返青期的干物质累积、返青期和灌浆期的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但降低了小麦抗氧化酶活性。根系活力随钼肥浓度增加而增加,浓度为2 g·L-1 Na2MoO4处理的根系活力最高,分蘖期和越冬期分别比对照(清水处理)高61.2%和48.0%,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分别提高8.3%、5.7%和13.0%。(4)铁肥和钼肥种子处理能提高小麦大田种植的出苗率,增加冬前分蘖,改善小麦群体生长状况,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产量。随着铁肥浓度的升高,小麦出苗率呈升高趋势,浓度5 g·L-1 FeSO4种子处理出苗率比对照提高16.8%,单位面积成穗数提高6.9%,13 g·L-1 FeSO4种子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3 g·L-1 FeSO4浓度效果较好,有效分蘖提高2.4%,增产8.5%。1 g·L-1 Na2MoO4浓度钼肥处理种子效果明显,出苗率较对照提高5.4%,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别增加8.4%、11.4%和21.1%。2.叶面喷施锰肥、铁肥、钼肥提高了小麦的叶面积指数,有效改善了小麦花后的光合性能,协调了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了花后的源库转运效率,提高籽粒产量。(1)拔节期喷施锰肥、铁肥和钼肥均显着提高了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以浓度0.5%MnCl2·4H2O、0.1%FeSO4和0.025%0.1%的Na2MoO4效果最显着,Pn分别较对照增加15.2%、29.6%和31.2%以上。开花期喷施铁肥和锰肥显着增加小麦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以0.4%FeSO4和1.0%1.5%的MnCl2·4H2O处理最高,喷施钼肥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2)拔节期喷施铁肥增加了灌浆前期的叶面积指数和灌浆后期的叶与茎鞘干重、穗重;喷施锰肥提高了开花期、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其中喷施浓度为1.0%MnCl2·4H2O处理的LAI和穗重较对照分别提高29.0%和16.2%以上,浓度0.1%Na2MoO4处理开花期LAI增加30.8%以上,穗重增加7.514.4%。开花期喷施0.0250.05%浓度Na2MoO4处理延缓了叶片衰老,灌浆前期叶面积指数较对照增加4.547.9%,叶重和穗重分别较对照增加11.113.0%和12.618.0%。(3)拔节期喷施锰肥、铁肥和钼肥显着增加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成穗数和籽粒产量(钼肥对穗粒数影响不显着),提高了花后的源库转运效率,以浓度0.5%MnCl2·4H2O、0.4%FeSO4、0.025 Na2MoO4处理效果最好,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2.0%、8.6%、4.3%,其中铁肥、锰肥处理的收获指数分别提高2.0%和7.6%;开花期喷施微肥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明显。3.锰肥、铁肥和钼肥不同处理能有效增加小麦籽粒中喷施元素含量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处理种子对小麦吸收具有激发效应,种子处理与喷施对小麦吸收均具有协同效用。(1)锰肥处理增加了小麦籽粒中的锰和钼含量,拌种和180 mg·kg-1 MnCl2·4H2O浸种处理小麦籽粒中的锰含量分别增加10.0%和27.5%;拌种和3060 mg·kg-1MnCl2·4H2O浸种处理籽粒中钼含量增89.0%和78.5%86.0%;开花期喷施1.5%和1.0%MnCl2·4H2O处理籽粒中锰和铁含量分别增加77.8%和36.2%。(2)铁肥处理增加了小麦籽粒中的铁和锰含量,其中浓度0.8%FeSO4种子处理籽粒中铁含量较对照增加190.3%,锰含量增加26.3%;0.1%和0.4%FeSO4开花期喷施处理籽粒铁含量分别增加13.9%和22.3%,锰含量增加17.2%和7.9%。(3)钼肥处理增加了小麦籽粒中的锰及铁、钼、锌四种元素含量,1g·L-1 Na2MoO4种子处理籽粒中锰含量提高15.8%,开花期喷施0.05%和0.1%Na2MoO4处理籽粒锰、铁、钼、锌含量分别增加1.7%和12.7%、140.2%和39.2%、278%和22.4%、21.4%和12.7%。综上,微肥处理种子的小麦大田增产幅度可达8.5%21.1%,高于拔节期喷施增产幅度4.3%12.0%,可能是通过在生长早期增强抗逆能力与根系活力进而提高吸收能力有关。锰肥、铁肥和钼肥处理种子和开花期喷施均能显着提高小麦籽粒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因此,微肥种子处理技术是提高大田作物籽粒微量元素营养和产量的重要途径。
王建伟[3](2012)在《硒锌对典型旱地主要作物产量及矿质营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玉米、小麦是我国北方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人体必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论文针对黄土高原中北部旱地土壤硒、锌缺乏,导致玉米、小麦籽粒中硒、锌含量低,难以满足人体健康需求的问题,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硒(亚硒酸钠)、锌(硫酸锌)肥的不同施肥方式、时期、用量对玉米、小麦产量及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探讨了施肥量、施用方式、施肥时期与玉米、小麦籽粒硒、锌含量的关系,目标在于优化黄土高原旱地玉米、小麦硒、锌强化方式,为提高玉米、小麦矿质营养品质,解决这一地区人体硒、锌缺乏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调控措施。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无论是土施,还是叶面喷施,硒、锌肥均对玉米、小麦产量及生物量无显着影响,对两种作物籽粒的氮、磷、钾、硫、钙、镁、铁、锰、铜等大中微量元素含量也无显着影响,土施硒有增加玉米籽粒氮、钾含量的趋势,叶喷锌有增加玉米籽粒铁含量的趋势。2.土施硒肥显着提高了玉米、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籽粒硒含量与硒肥用量成线性关系。土施亚硒酸盐态硒1g ha-1可以使玉米、小麦籽粒硒含量分别提高0.1-0.3μg kg-1和0.5μg kg-1。因此,在黄土高原缺硒旱地,土施亚硒酸盐态硒300-835g ha-1及180g ha-1可以使玉米、小麦籽粒硒含量提高到100μg kg-1。3.叶喷硒肥显着提高了玉米、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籽粒硒含量与硒肥用量成线性关系。叶喷亚硒酸盐态硒1gha-1可以使玉米籽粒硒含量提高8μg kg-1;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喷施亚硒酸盐态硒1gha-1可使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提高5-7μg kg-1和16μg kg-1。因此,在黄土高原缺硒旱地,叶喷亚硒酸盐态硒14gha-1可以使玉米籽粒硒含量提高到100μg kg-1,而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喷施亚硒酸盐态硒14gha-1和2gha-1可以使小麦籽粒硒含量提高到100μg kg-1,以灌浆期喷施最为经济有效。4.不同水平的土施锌肥对小麦、玉米籽粒锌含量、籽粒锌累积量、籽粒锌回收率均无显着影响。与对照相比,土施锌肥有增加玉米、小麦籽粒锌含量及籽粒锌累积量的趋势。土施条件下,玉米籽粒锌回收率很低,不超过3‰,小麦籽粒锌回收率和地上部总回收率不超过1.5‰和6‰。5.叶喷锌肥显着提高了玉米、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小麦而言灌浆期喷施效果优于抽穗期的。与土施相比,喷施锌肥的籽粒锌回收率相对较高,最高可达58‰。黄土高原旱地叶喷锌肥是提高玉米、小麦籽粒锌含量的有效措施。6.无论是硒、锌分别单独土施,还是配合土施,都对马铃薯、小白菜、大豆、玉米、小麦产量、生物量及可食部位氮、磷、钾、硫、钙、镁、铁、锰、铜含量无显着影响。硒肥单独土施或者与锌肥配合土施均显着提高了供试作物可食部位的硒含量,而锌肥单独土施或者与硒肥配施仅显着增加了小白菜叶片锌含量。硒、锌单独土施与配合土施对作物可食部位硒、锌含量的提高作用无显着差异。7.无论是硒、锌分别单独喷施,还是配合喷施,都对玉米产量、生物量及籽粒氮、磷、钾、硫、钙、镁、铁、锰、铜含量无显着影响。硒肥单独喷施或者与锌肥配合喷施均显着提高了供试作物可食部位的硒含量,而锌肥单独喷施或者与硒肥配合喷施均显着增加了玉米籽粒锌含量,硒、锌配合喷施也不影响各自强化作物可食部位矿质营养的效果。
陈铭,尹崇仁[4](1989)在《锰、锌肥对冬小麦营养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用盆栽试验研究京郊缺锰潮土(DTPA-Mn=3.54ppm Mn,DTPA-Zn=0.55ppm Zn)上生长的冬小麦的缺锰症及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品质和营养价值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锰增产,施锌减产;冬小麦籽粒对锰肥用量的效应方程为Y=16.4+0.160x~0.0135x2,F=1.45,n=28,使冬小麦减产的养分指标临界值为,籽粒锌浓度>106ppm,锰浓度<15.5ppm、N/Zn<327,P/Zn<49.6,K/Zn<33.6。施锰提高土壤有效锰含量、植株锰浓度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促使籽粒中的养分平衡;锰锌合施则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和营养价值有良好效应。
王书转[5](2016)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化学特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研究已成为农业和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施肥是微量元素进入土壤的一个重要途径,明确和揭示施肥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可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分析了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探讨了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变化产生的机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长期种植作物和施肥均降低了土壤pH值和碳酸钙含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2015年苜蓿连作耕层土壤pH值降低最多,较裸地相比降低了0.44个pH单位。粮豆轮作系统中耕层土壤碳酸钙含量较2002年相比降低了48%。苜蓿连作耕层土壤有机质积累显着,与裸地相比增加了134.9%。施肥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粮豆轮作系统中氮磷有机肥配施0-15cm和15-30cm土壤有效磷含量和不施肥相比分别提高了34.3倍和11.69倍。连续施肥条件下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均大于1。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其中粮豆轮作系统中氮磷有机肥配施耕层土壤增加较多,较不施肥相比增加了107.14%。(2)作物种植和施肥均增加了土壤有效铜、铁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效锰含量。苜蓿、小麦连作以及施用有机肥可显着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与2002年相比,2015年耕层土壤有效铜、锰含量增加量最大的分别是小麦连作系统中单施有机肥0.69 mg kg-1、粮豆轮作系统中氮磷有机肥配施58.91%。苜蓿连作耕层土壤有效锌、铁含量较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95倍和2.05倍。(3)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是矿物态,锰的氧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也较大。2015年和2002年相比,铜、锌、铁的形态分布变化不大,而锰的形态分布变化较大,表现为矿物态和交换态锰的占比有所提高,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锰的占比有所降低。(4)长期种植作物和施肥对土壤锌、铜的活化作用很小,但交换态锰和铁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015年苜蓿连作耕层土壤交换态锰增加最显着,较裸地相比增加了8.03倍。粮豆轮作系统中氮磷有机肥配施耕层土壤交换态铁增加较多,较不施肥相比增加了84.36%。各形态铜、锌含量随作物种植和施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但矿物态铜仅在施用化肥时有所增加。小麦连作系统中单施有机肥耕层土壤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铜增加较多,较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01mgkg-1、1.7mgkg-1、3.54mgkg-1。苜蓿连作耕层土壤氧化物结合态锌增加较多,较2002年相比增加了94.26%。作物种植仅降低了碳酸盐结合态锰含量。苜蓿连作0-15cm和15-30cm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锰含量降低较多,较2002年相比分别降低了59.95mgkg-1和35.65mgkg-1。小麦连作系统中15-30cm土壤有机结合态锰增加显着,较裸地相比增加了2.63倍。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各形态铁都有所增加。不施肥情况下,小麦连作系统中0-15cm和15-30cm土壤碳酸盐结合态铁较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14.52%和183.69%、有机结合态铁分别增加了1.08倍和3.3倍。施肥大都降低了土壤各形态锰和铁的含量。粮豆轮作系统中单施磷肥耕层土壤有机结合态锰增加显着,较不施肥相比增加了8.2倍。(5)长期作物种植和施肥条件下土壤ph值与有效铜、锰、锌、铁之间显着负相关,有效磷、胡敏酸、富里酸与之相反;土壤有机质、还原性物质总量与有效铜显着负相关,与有效锰、锌、铁则相反;土壤水分与有效铜、锌呈正相关,而与有效锰、铁呈负相关。与dtpa-cu、mn、zn、fe含量之间直接通径系数最高的分别为土壤水分0.781、胡敏酸0.652、有机质0.895、有机质0.83。与dtpa-cu、mn、fe含量之间直接负作用较高的分别为还原性物质总量-0.509、富里酸-0.595、碳酸钙-0.501。(6)长期作物种植和施肥条件下交换态铜、锰、铁与有效量间呈正相关,且对有效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最高,分别为0.829、0.445和0.122,故交换态是土壤有效量的直接和主要来源。碳酸盐结合态铜与有效铜呈正相关,且与交换态铜间接通径系数最大0.479,表明它可以通过向交换态铜的转化而增加土壤中有效铜的含量。矿物态铜与有效铜直接通径系数较高0.571,可视矿物态铜为土壤有效铜来源的储备库。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与有效锰、锌、铁的相关系数、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这两种形态是土壤有效量的来源。氧化物结合态锌与有效锌显着正相关,也是土壤锌的有效来源。(7)长期施用微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还原性物质总量。2015年施用铜肥表层土壤有机质和还原性物质总量增加最多,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5%和24.74%。施用微肥后土壤碳酸钙、有效磷、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大都有所降低。施用铜肥0-15cm、15-30cm土壤碳酸钙含量降低最显着,较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2.35%、41.25%。施用锌肥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最多,降低了55%。施用微肥后胡敏酸和富里酸比值均小于1。施用锰肥表层土壤胡敏酸含量降低最多,降幅为77.87%。施用锌肥亚表层土壤富里酸含量增幅最大,增加了2.27倍。长期施用微肥后,土壤铜、锌的全量及有效量增加显着,表层积聚现象明显。2015年表层土壤全铜、全锌含量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31.82%和108.71%;有效铜、锌含量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6.03倍和6.97倍。全锰、有效锰含量并没有明显增加。2015年和2001年相比,全锰含量增加幅度小于12%;2015年30-45cm土层有效锰含量和对照相比增幅最大26.54%,其它土层增幅均小于6%。施用微肥后土壤交换态铜、锌占全量的比例增加显着,不同形态锰占全量的比例变化不明显。土壤各形态铜、锰、锌含量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增加,尤其是表层土壤,矿物态锰则相反。表层土壤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铜增幅较大,较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3.46倍和16.35倍。各土壤性质与有效铜、锰、锌间相关性不显着,但对微量元素形态有所影响:胡敏酸与除交换态铜之外的其它形态铜以及有机结合态锰都显着负相关;富里酸与氧化物结合态锌显着正相关。有效铜与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铜显着正相关;交换态铜载荷在第二主成分里最大,这四种形态是土壤有效铜的来源。有效锰与交换态锰显着正相关;第一主成分里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锰的载荷较大,这三种形态与土壤有效锰关系密切。有效锌与交换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锌显着正相关,对有效锌贡献较大。(8)施用微肥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量之间存在以下相互作用关系:锌抑制铜,但铜不抑制锌;锰利于铜,而铜抑制锰;锌抑制锰,但锰不抑制锌;锰肥有利于土壤中有效铁含量的增加。
陈铭,谭见安,尹崇仁,朱理徽[6](1995)在《北京石灰性草甸土冬小麦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特点与锰、锌肥效应》文中提出本文用盆钵试验研究京郊石灰性草甸土冬小麦养分生物循环的结果表明:小麦对不同养分吸收、携出和归还数量的差异很大。根据随籽粒携出和以根茬归还的比例特点,可将养分划分为三种类型:1)低归还高携出型(N、R、K);2)低携出高归还型(Ca、Fe);3)中归还中携出型(Mg、Mn、Cu、Zn)。施锰增加植株对氮和锰的吸收及钾和锰随籽粒的携出;施锌则降低植株对锰的吸收和随籽粒携出的钾、钙、镁、铁、锰量。锰肥和锌肥有洁抗作用。
吕冰[7](2017)在《氮磷肥基追比例及叶面喷锌对中麦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于2015年-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以磷肥底追比例、氮肥底追比例及叶面喷施锌肥为调控因素,研究肥料运筹对早熟型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号产量及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试验结果如下:1.在施磷量一定时,磷肥分次施用对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显着。相同施氮量条件下,追肥比例过高,不利于产量及千粒重的提高。叶面喷施锌肥可以显着提高产量及千粒重。通过分析氮磷锌肥三种肥料处理的互作效应,磷肥追施各半、施氮比例5:5和喷施低浓度的锌肥处理的穗粒数最多,提高了20.4%;穗数最高的处理是磷肥全部底施、施氮比例3:7和喷施低浓度锌肥;产量和千粒重最高的处理为磷肥全部底施、施氮比例5:5和喷施较高浓度锌肥,分别达到8130.7 kg·hm-2和40.6g。2.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最高值出现在花后7天前后,之后逐渐下降。磷肥底追比例对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不显着;提高追氮比例,显着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喷施高浓度的锌肥能显着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鉴于本试验选用的为早熟型品种,且对氮肥的响应不太敏感,因此氮肥后移不易引起贪青晚熟,这可能是本研究结果有别于前人研究结果的主要原因。3.磷肥全部底施可提高籽粒中谷蛋白含量,而磷肥施用比例对清蛋白、球蛋白及醇溶蛋白含量影响较小。提高拔节期追施氮肥的比例,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叶面喷施锌肥有利于提高全粉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与营养品质有关的清蛋白和球蛋白,主要集中在麸皮中,而与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则以面粉中为多。4.形成时间、吸水率和容重随着施氮比例的提高而增加,最高值分别为5.14min、58.28%、809.66 g/L;稳定时间表现为5:5>3:7>7:3,即8.16min>8.15min>7.89min;湿面筋含量以5:5处理最高,为30.28%,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沉降值表现为5:5>3:7>7:3,处理间差异显着。叶面喷施锌肥有利于提高除出粉率外的各项加工品质指标。5.追施磷肥有利于促进中麦8号对Fe和Mn的吸收。提高追氮比例和喷施锌肥,促进了籽粒对Fe、Zn、Cu的吸收,而抑制了Mn的吸收。全粉中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为23.77 mg/kg、18.80 mg/kg、7.38 mg/kg、33.70 mg/kg;面粉中分别为Fe 3.25 mg/kg、Mn 1.44 mg/kg、Cu 2.55mg/kg、Zn 5.66 mg/kg;麸皮中分别为Fe 74.61 mg/kg、Mn 65.04mg/kg、Cu16.53 mg/kg、Zn 105.33 mg/kg。表明四种微量元素主要集中在麸皮中。
陈铭,尹崇仁[8](1993)在《冬小麦体内锌元素的积累与浓度分布模式和锰、锌肥效应》文中指出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缺锰潮土(DTPA-Mn=3.54mg·kg-1,DTPA-Zn=0.55mg·kg-1)上生长的冬小麦体内锌的积累和浓度分布模式及施用锰、锌肥的效应。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开花期是冬小麦积累锌速率最大的时期,冬前期和返青期的速率最小。锌的浓度分布模式随生育期和施锌肥而改变。施锌肥促进植株前期对锌的吸收与锌向地上部的转移和再分配.施锰肥对植株锌吸收有拮抗作用,但不改变锌的分布模式。
陈铭,尹崇仁[9](1992)在《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营养元素浓度的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石灰性缺锰(DTPA-Mn=3.54ppm)土壤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氮、磷、钾、钙、镁、铁、锰、铜、锌和钠浓度季节性变化和分布模式的效应。结果表明,随冬小麦生长发育的进程,磷和钾明显降低,镁、铁、锰、铜、锌趋于升高,在拔节期以前取样和分析测定对大多数元素的营养诊断和施肥是适宜的。在同一生育期。不同元素的浓度分布模式不同,移动性相近的元素分布模式大致相似。在不同生育期,钙和锰的浓度分布模式稳定,不受施锰、锌肥影响;钾、铁、铜、锌则因施锰、锌肥而改变;磷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及氮、钠在收获期的浓度分布模式也随施锌肥而改变。
侯叔音[10](2013)在《不同锌肥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形成及锌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锌不但为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而且通过食物链与人、畜健康密切相关。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上普遍缺乏有效锌,当土壤供锌不足时,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会受到显着影响,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甘肃省的马铃薯生产长期注重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施用,忽略了微量元素,对马铃薯块茎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旱作区布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锌肥品种(硫酸锌,糖醇锌)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和植株锌吸收与累积规律的影响,旨在为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块茎锌含量提供理想的锌肥品种。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锌肥可显着提高马铃薯的块茎产量,与对照相比,硫酸锌和糖醇锌处理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分别增加了12.7%和24.9%。有机小分子态糖醇锌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显着优于无机硫酸锌。施用锌肥也显着提高了马铃薯的大薯率,降低了中薯率和小薯率,从而提高了商品薯率:与对照相比,硫酸锌和糖醇锌处理的商品薯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个和7个百分点。2.施用锌肥显着增加了马铃薯生育期内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硫酸锌和糖醇锌处理的叶片和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0%和79.3%,20.0%和40.3%,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高25.8%和32.5%。糖醇锌的效果显着优于硫酸锌。施用锌肥后马铃薯各器官干物质累积的显着增加是块茎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施用锌肥对马铃薯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累积变化规律无显着影响。马铃薯生育期内各器官干物质积累规律表现为:随生育期的推进,根、茎、叶的干物质积累呈单峰曲线变化,根和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块茎增长期达到最大值,而叶在块茎形成期达到最大;块茎增长期干物质积累量占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最大。3.施用锌肥对马铃薯植株不同器官干物质的分配规律有不同影响。在成熟期,同不施用锌肥相比,施用锌肥处理提高了干物质在根和叶中的分配比例;两种锌肥处理间相比,糖醇锌处理提高了干物质在茎中的分配;施用锌肥对干物质在马铃薯块茎中的分配无明显影响。4.施用锌肥增加了马铃薯生育期内根、茎、叶和块茎的锌浓度,其中以叶片的增幅最大,硫酸锌和糖醇锌处理叶片的锌浓度范围在生育期内分别为21.58-72.49mg/kg和21.87-96.85mg/kg,比对照增加了3-5倍。硫酸锌和糖醇锌处理的块茎锌浓度在成熟期比对照增加了1.24mg/kg和1.63mg/kg。5.施用锌肥可显着提高马铃薯各器官的锌素积累量,成熟期施用锌肥处理的根、茎、叶、块茎和全株的锌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成熟期硫酸锌和糖醇锌处理整株的锌素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5%和49.4%。糖醇锌的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锌。6.施用锌肥提高了锌在马铃薯根、茎、叶中的分配率,降低了锌在块茎中的分配率。
二、锰、锌肥对冬小麦的营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锰、锌肥对冬小麦的营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钾锌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土壤中钾、锌存在形态及含量状况 |
1.2.2 土壤供钾、锌能力 |
1.2.3 钾锌肥对产量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1.2.4 钾、锌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 |
1.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
2.1 材料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1.5 指标计算 |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
2.2.2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2.2.3 土施钾锌肥花前花后干物质累积、转运和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的影响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土施钾锌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2.3.2 土施钾锌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
2.3.3 土施钾锌肥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累积与转运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1.4 指标计算 |
3.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2.2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花前花后氮磷钾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
3.2.3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籽粒硫钙镁含量的影响 |
3.2.4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花前花后硫钙镁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
3.2.5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籽粒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
3.2.6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花前花后铁锰铜锌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
3.3.2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钙镁硫吸收利用的影响 |
3.3.3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铁锰铜锌吸收利用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4.2.2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影响 |
4.2.3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氮磷钾的影响 |
4.3.2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硫的影响 |
4.3.3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铁锰铜锌的影响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与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与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肥、锰肥、钼肥的植物生理功能 |
1.2.2 微量元素在植物上的施用方法 |
1.2.3 提高作物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5.1 微肥处理种子对小麦根系、地上部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
1.5.2 微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1.5.3 微肥叶面喷施对小麦花后光合生理与抗衰老的影响 |
1.5.4 微肥叶面喷施对小麦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
1.5.5 微肥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0 试验区自然及土壤状况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种子处理试验 |
2.3.2 叶面喷施试验 |
2.4 测定项目 |
2.4.1 处理种子试验 |
2.4.2 叶面喷施试验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锰肥不同处理对小麦生长、生理和籽粒微量元素的影响 |
3.1 锰肥浸种和拌种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
3.1.2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3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干物质分配与累积的影响 |
3.1.4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3.1.5 锰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 锰肥喷施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锰肥喷施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性能的影响 |
3.2.2 锰肥喷施小麦花后叶片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 |
3.2.3 锰肥喷施小麦的花后干物质分配及累积 |
3.2.4 锰肥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
3.2.5 锰肥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锰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3.2 锰肥对小麦生理的影响 |
3.3.3 锰肥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3.4.1 锰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4.2 锰肥种子处理和叶面喷施对小麦光合生理与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3.4.3 锰肥种子处理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四章 铁肥处理对小麦生长、生理和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4.1 铁肥浸种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1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
4.1.2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3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单株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4.1.4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4.1.5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的群体动态与产量的影响 |
4.1.6 铁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 铁肥喷施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1 铁肥喷施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2 铁肥喷施小麦花后叶片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 |
4.2.3 铁肥喷施小麦的干物质分配及累积 |
4.2.4 铁肥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
4.2.5 铁肥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铁肥施用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3.2 铁肥施用对小麦生理的影响 |
4.3.3 铁肥施用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4.4.1 铁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4.2 铁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生理的影响 |
4.4.3 铁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五章 钼肥处理对小麦光合、衰老生理和籽粒微量元素的影响 |
5.1 钼肥浸种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5.1.1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
5.1.2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5.1.3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单株干物质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5.1.4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5.1.5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5.1.6 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的群体动态与产量的影响 |
5.2 钼肥喷施对小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钼肥喷施对小麦叶面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5.2.2 钼肥喷施小麦灌浆期叶片POD、SOD和 CAT酶活性及MDA含量 |
5.2.3 钼肥喷施小麦的干物质分配及累积 |
5.2.4 钼肥喷施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
5.2.5 钼肥喷施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钼肥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
5.3.2 钼肥施用对小麦光合及抗衰老生理的影响 |
5.3.3 钼肥施用对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5.4 小结 |
5.4.1 钼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5.4.2 钼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冬小麦生理的影响 |
5.4.3 钼肥处理种子和叶面喷施对冬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
6.1 讨论 |
6.1.1 锰、铁和钼肥施用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6.1.2 锰、铁和钼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6.1.3 锰、铁和钼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冬小麦抗逆性的影响 |
6.2 主要结论 |
6.2.1 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6.2.2 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对小麦抗逆生理的影响 |
6.2.3 锰、铁和钼肥叶面喷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6.2.4 锰、铁和钼肥叶面喷施对小麦光合与抗衰老生理的影响 |
6.2.5 锰、铁和钼肥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
6.3 创新点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硒锌对典型旱地主要作物产量及矿质营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硒锌在植物体中的生理作用 |
1.1.1 硒在植物体中生理作用 |
1.1.2 锌在植物体中生理作用 |
1.2 硒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1.2.1 硒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 |
1.2.2 锌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 |
1.2.3 国际与我国人体硒锌日推荐摄入量 |
1.3 土壤中的硒锌 |
1.3.1 我国土壤中的硒锌 |
1.3.2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中的硒锌 |
1.4 玉米小麦籽粒中的硒锌含量 |
1.4.1 世界玉米小麦的硒锌含量 |
1.4.2 我国谷物的硒锌含量 |
1.4.3 我国小麦玉米的硒锌丰缺问题 |
1.5 土壤和植物中硒和锌的形态 |
1.5.1 土壤和植物中硒的形态 |
1.5.2 土壤和植物中锌的存在形态 |
1.6 解决人体微量元素缺乏的途径 |
1.6.1 食物多样化 |
1.6.2 药剂或添加剂补充 |
1.6.3 生物强化 |
1.7 硒锌对作物的影响 |
1.7.1 硒对作物的影响 |
1.7.2 锌对作物的影响 |
1.8 其他元素对玉米小麦硒锌营养的影响 |
1.8.1 对玉米、小麦硒营养的影响 |
1.8.2 对玉米、小麦锌营养的影响 |
第2章 土施硒对玉米、小麦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2.1 材料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施硒对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2.2.2 土施硒对玉米、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2.2.3 土施硒对玉米、小麦籽粒中钙、镁含量的影响 |
2.2.4 土施硒对玉米、小麦籽粒中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
2.2.5 土施硒对玉米、小麦籽粒硒含量、累积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
2.2.6 土施硒对不同生育期小麦硒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
2.2.7 土施硒对土壤中有效性硒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对产量的影响 |
2.3.2 对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2.3.3 对硒含量的影响 |
第3章 叶喷硒对玉米、小麦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3.1 材料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叶喷硒对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3.2.2 叶喷硒对玉米、小麦籽粒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2.3 叶喷硒对玉米、小麦籽粒中钙、镁含量的影响 |
3.2.4 叶喷硒对玉米、小麦籽粒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
3.2.5 叶喷硒对玉米、小麦籽粒硒含量、累积量和籽粒硒回收率的影响 |
3.2.6 叶喷硒对小麦茎叶、颖壳硒含量、累积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对产量的影响 |
3.3.2 对硒含量的影响 |
第4章 土施锌对玉米、小麦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4.1 材料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施锌对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4.2.2 土施锌对玉米、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4.2.3 土施锌对玉米、小麦籽粒钙、镁含量的影响 |
4.2.4 土施锌对玉米、小麦籽粒微量元素的影响 |
4.2.5 土施锌对土壤中有效锌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对产量的影响 |
4.3.2 对大中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4.3.3 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章 叶喷锌对玉米、小麦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5.1 材料方法 |
5.1.1 试验地点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叶喷锌对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5.2.2 叶喷锌对玉米、小麦籽粒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5.2.3 叶喷锌对玉米、小麦籽粒中钙、镁含量的影响 |
5.2.4 叶喷锌对玉米、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对产量的影响 |
5.3.2 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6章 土施和叶喷锌玉米、小麦产量及营养效应比较 |
摘要 |
6.1 材料方法 |
6.1.1 试验地点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6.1.5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施锌方式小麦玉米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
6.2.2 施锌方式对拔节期小麦地上部、抽雄期玉米穗位叶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
6.2.3 施锌方式小麦玉米籽粒中锌累积量及籽粒锌回收率的影响 |
6.2.4 施锌方式小麦玉米籽粒中铁含量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对玉米、小麦产量的影响 |
6.3.2 对玉米、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
6.3.3 籽粒锌回收率 |
6.3.4 玉米、小麦组织锌含量与其籽粒锌含量的关系 |
6.3.5 玉米、小麦籽粒中铁与锌之间的关系 |
第7章 硒、锌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试验地点 |
7.1.2 试验设计 |
7.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7.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7.1.5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硒锌对作物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
7.2.2 硒锌对作物可食部位硒锌含量的影响 |
7.3 讨论与结论 |
7.3.1 对产量的影响 |
7.3.2 对硒锌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化学特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
1.2.2 土壤微量元素的来源和含量 |
1.2.3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 |
1.2.4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级提取 |
1.2.5 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分布特征 |
1.2.6 土壤微量元素的可给性 |
1.2.7 人为因素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
1.2.8 土壤微量元素研究发展趋势 |
第2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2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2.3 实验方案 |
2.3.1 试验区概况 |
2.3.2 长期轮作与施肥试验 |
2.3.3 微量元素肥料长期定位试验 |
2.3.4 样品采集及分析 |
2.4 研究方法 |
第3章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性质变化 |
3.1 长期施肥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3.2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3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酸钙的影响 |
3.4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5 长期施肥对土壤胡敏酸含量的影响 |
3.6 长期施肥对土壤富里酸含量的影响 |
3.7 长期施肥对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 |
3.8 长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9 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铜、锰、锌、铁化学特性变化 |
4.1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DTPA-Cu、Mn、Zn、Fe含量变化 |
4.1.1 土壤DTPA-Cu含量变化 |
4.1.2 土壤DTPA-Mn含量变化 |
4.1.3 土壤DTPA-Zn含量变化 |
4.1.4 土壤DTPA-Fe含量变化 |
4.2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铜、锰、锌、铁形态变化 |
4.2.1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铜形态变化 |
4.2.2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锰形态变化 |
4.2.3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锌形态变化 |
4.2.4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铁形态变化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5章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铜、锰、锌、铁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
5.1 土壤性质对铜、锰、锌、铁有效性的影响 |
5.1.1 土壤性质对铜有效性的影响 |
5.1.2 土壤性质对锰有效性的影响 |
5.1.3 土壤性质对锌有效性的影响 |
5.1.4 土壤性质对铁有效性的影响 |
5.2 土壤性质与铜、锰、锌、铁形态间相关分析 |
5.2.1 土壤性质与铜形态间相关分析 |
5.2.2 土壤性质与锰形态间相关分析 |
5.2.3 土壤性质与锌形态间相关分析 |
5.2.4 土壤性质与铁形态间相关分析 |
5.3 土壤铜、锰、锌、铁形态有效性分析 |
5.3.1 土壤铜形态有效性分析 |
5.3.2 土壤锰形态有效性分析 |
5.3.3 土壤锌形态有效性分析 |
5.3.4 土壤铁形态有效性分析 |
5.4 结论和讨论 |
第6章 长期施用微肥下土壤铜、锰、锌、铁化学特性变化 |
6.1 长期施用微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6.2 长期铜肥施用下铜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
6.2.1 长期铜肥施用下土壤全铜含量变化 |
6.2.2 长期铜肥施用下土壤有效铜含量变化 |
6.2.3 长期铜肥施用下土壤各形态铜含量变化 |
6.2.4 长期铜肥施用下土壤铜有效性分析 |
6.3 长期锰肥施用下锰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
6.3.1 长期锰肥施用下土壤全锰含量变化 |
6.3.2 长期锰肥施用下土壤有效锰含量变化 |
6.3.3 长期锰肥施用下土壤各形态锰含量变化 |
6.3.4 长期锰肥施用下土壤锰有效性分析 |
6.4 长期锌肥施用下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
6.4.1 长期锌肥施用下土壤全锌含量变化 |
6.4.2 长期锌肥施用下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 |
6.4.3 长期锌肥施用下土壤各形态锌含量变化 |
6.4.4 长期锌肥施用下土壤锌有效性分析 |
6.5 土壤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6.5.1 土壤中锌、锰与铜之间的相互作用 |
6.5.2 土壤中锌、铜与锰之间的相互作用 |
6.5.3 土壤中铜、锰与锌之间的相互作用 |
6.5.4 土壤中铜、锰、锌与铁之间的相互作用 |
6.6 结论和讨论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氮磷肥基追比例及叶面喷锌对中麦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追施氮肥对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2 磷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3 锌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4 氮磷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5 锌与氮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6 锌与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7 氮磷锌肥施用对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材料 |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4.1 测定内容 |
2.4.2 含氮量测定方法 |
2.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方法 |
2.4.4 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
2.4.5 旗叶光合性能测定方法 |
2.4.6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
2.4.7 蛋白质组分提取及测定方法 |
2.4.8 加工品质的测定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氮磷比例及叶面喷锌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3.2 氮磷比例及叶面喷锌对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
3.3 氮磷比例及叶面喷锌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组分的影响 |
3.3.1 氮磷比例及叶面喷锌对小麦全粉蛋白质及组分的影响 |
3.3.2 氮磷比例及叶面喷锌对小麦面粉蛋白质及组分的影响 |
3.3.3 氮磷基追比例及叶面喷锌对小麦麸皮蛋白质及组分的影响 |
3.4 氮磷肥基追比及叶面喷锌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
3.5 氮磷肥基追比及叶面喷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氮磷肥基追比及叶面喷锌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4.2 氮磷肥基追比及叶面喷锌对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氮磷肥基追比及叶面喷锌对全粉、面粉、麸皮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
4.4 氮磷肥基追比及叶面喷锌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 |
4.5 氮磷肥基追比及叶面喷锌对全粉、面粉、麸皮中铁锰铜锌四种微量元素的影响 |
4.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不同锌肥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形成及锌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马铃薯生产和产业的重要性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马铃薯的高产性与适应性 |
2.2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2.3 马铃薯的用途 |
2.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锌元素研究现状 |
1.1 锌与人体健康 |
1.2 土壤锌 |
1.3 锌在植物体内的形态与分布 |
1.4 土壤有效锌与作物锌的吸收 |
1.4.1 土壤 pH 对土壤有效锌的影响 |
1.4.2 土壤中碳酸钙对土壤有锌的影响 |
1.4.3 其他土壤外源因子对土壤锌有效性的影响 |
2 锌的生理作用 |
2.1 锌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2.2 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3 作物对锌的吸收与分配特性 |
4 施肥对作物锌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5 提高作物锌含量的措施 |
5.1 农艺强化 |
5.2 育种 |
5.3 基因工程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区概况 |
2 试验材料 |
3 试验设计 |
4 试验样品采集与处理 |
5 试验样品测定方法 |
5.1 土壤样品测定方法 |
5.2 植株含锌量测定方法 |
6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1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 |
2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 |
2.1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各器官干物质累积的影响器官 |
2.1.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2.1.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茎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2.1.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片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2.1.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2.1.5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全株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2.2 不同锌肥品种对马铃薯各器官干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
3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锌素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研究 |
3.1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各器官锌素浓度的影响 |
3.1.1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根锌元素浓度的影响 |
3.1.2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茎锌元素浓度的影响 |
3.1.3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叶锌元素浓度的影响 |
3.1.4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块茎锌元素浓度的影响 |
3.2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各器官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茎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片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块茎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全株锌素积累量的影响 |
3.3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各器官锌素分配的影响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1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影响的研究 |
2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影响的研究 |
2.1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
2.2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率影响的研究 |
3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锌素积累与分配规律影响的研究 |
3.1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锌素浓度影响的研究 |
3.2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锌素积累量影响的研究 |
3.3 施用不同锌肥对马铃薯不同器官锌素分配影响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四、锰、锌肥对冬小麦的营养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钾锌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D]. 张悦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锰、铁和钼肥处理种子与叶面喷施对小麦生长与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D]. 李春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硒锌对典型旱地主要作物产量及矿质营养的影响[D]. 王建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4]锰、锌肥对冬小麦营养效应的研究[J]. 陈铭,尹崇仁. 中国农业科学, 1989(04)
- [5]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微量元素化学特性及有效性研究[D]. 王书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08)
- [6]北京石灰性草甸土冬小麦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特点与锰、锌肥效应[J]. 陈铭,谭见安,尹崇仁,朱理徽. 植物生态学报, 1995(01)
- [7]氮磷肥基追比例及叶面喷锌对中麦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吕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 [8]冬小麦体内锌元素的积累与浓度分布模式和锰、锌肥效应[J]. 陈铭,尹崇仁.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02)
- [9]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营养元素浓度的效应[J]. 陈铭,尹崇仁. 中国农业科学, 1992(04)
- [10]不同锌肥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形成及锌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D]. 侯叔音.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