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污水处理方法及流程(论文文献综述)
章亮[1](2019)在《某中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医院污水水量逐年升高,排放标准也日趋严格,而且部分医院配套的污水处理站存在工艺设计不合理、设备老化、设施陈旧和实际运行参数选择不合理等问题,使得现有医院污水处理站不能满足污水量增大或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求。所以关于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的工艺设计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某中医院污水处理站一期设计规模为1000m3/d,出水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综合医疗机构排放标准。由于医院一期已建制剂楼未开放,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行至今水量负荷率基本维持在20%40%,而且根据实测数据,出水水质未能稳定达标。医院二期要扩建一栋住院楼,新增床位550张,一期已建制剂楼也将投入生产,导致该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增大,进水水质存在差异。故本课题对该中医院污水处理站进行改扩建工程设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该医院污水处理站实测进水量和进水水质数据,结合对改扩建工程增加水量及其水质特点的分析,经核算一期进水量为900m3/d,二期增加水量为600m3/d,确定改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1500m3/d,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350mg/L,BOD5=120mg/L,SS=300mg/L,氨氮=50mg/L,粪大肠菌群=1.6×108MPN/L,动植物油=12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5mg/L,TP=3.5mg/L,TN=55mg/L,pH=7.2;出水水质执行GB18466-2005综合医疗机构排放标准,TN和TP执行GB18918-2002一级B标准。(2)通过分析该医院污水处理站实测出水水质,发现氨氮、TN、SS和余氯未能稳定达标,结合对进水水质特性和运行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现状构筑物处理能力的核算,针对现状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医院污水处理站进行改扩建工艺设计研究。(3)改扩建工程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一级处理中将调节池进行扩容改造;二级生物处理中将原A2/O工艺改造为A+A2/O工艺,并在缺氧池内投加碳源乙酸钠,好氧池内投加悬浮填料,二沉池进水口处投加化学除磷药剂聚合氯化铝;深度处理中900m3/d水量经多介质过滤器处理达标后排放,600m3/d水量经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吸附罐组合工艺处理后进行回用;消毒剂采用次氯酸钠,原二氧化氯消毒作为备用;污泥处理中增加污泥消毒工艺,废气处理保留原设计工艺;另外,该改扩建工程新建消毒加药间、除磷加药间、乙酸钠加药间各一座,购置多介质过滤器3台,活性炭吸附罐2台。
何畅[2](2016)在《现代综合医院污物(水)处理系统建筑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综合医院同时兼顾医疗、教学、科研等任务,而医疗污物(水)处理水平一直是衡量医院诊疗环境的优劣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医疗污物(水)处理能够提高医院诊疗环境从而提高医院的治疗效果,流畅的医疗污物(水)处理水平可以有效的提升医院的物流管理,规范医疗污物(水)处理能够有效的加强医院院区及院区周围环境保护力度。现代医院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医疗废弃物暂存间和传送设备和医疗污水的净化处理空间和设备,以保证医院的废弃物管理运输和污水净化转运任务能够准确、有序、保质保量的完成。随着现代综合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医院能够给患者提供更舒适且更加安全洁净的诊疗康复环境,同时给院区的医疗工作人员和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了提高整个医院的卫生诊疗水平,安全高效而且便捷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的建设是现代医院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综合医院院区诊疗环境营建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以环境保护和医院物流管理要求的发展及新医疗模式对医院中的诊疗环境的更高的要求发展为研究背景,以分别研究现代综合医院中医疗废弃物和医疗污水处理中心的建筑空间结构、发现其中的设计规律并将两者结合研究总结出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建筑空间和详图设计归纳出其中的建筑设计规律为目的。将现代综合医院中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保护、物流管理体系的法案和现代医院诊疗康复环境的需求做为指导,对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这一专科专属空间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分析归纳已建成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建筑设计、设备使用及维护情况,并结合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和医疗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要求,并实地调研现有医疗污物(水)处理系统建筑模式在使用中的优点及缺陷,总结出一套完善的、专业的、规范的适合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建筑设计思路。同时通过重新审视之前的实际工程中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分析其优缺点并对其进行设计优化。最后本文就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中的废弃物暂存间、检测室的布局以及医疗后勤辅助区的区位规划进行深入探讨,为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建筑设计的改善,医院中的后勤服务空间的优化,可借鉴的科学的建筑设计理论和专业的图集。
毕淼睿[3](2014)在《某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院污水容易造成空间污染,并且部分带有传染性,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如果直接排放,将会成为一条新的疾病传播途径。从2007年12月31日开始,所有新建设的医院都应该拥有自己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我国已投入使用的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级别普遍较低,消毒剂投加不规范,自动化控制程度低,处理站周边保护措施不完善,生态环境安全性考虑不周。在此大环境下,某中医医院在城市近郊重新选址建设,遵照国家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在院内建立处理站,对整个院内的综合排水进行处理。本文概括性介绍了国内外医院污水处理现状,分析提出我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常规的活性污泥处理法进行了优缺点比较,以常见工艺为基础,提出适合此医院的处理工艺,主要结论如下:(1)本次研究进水水质以某医院近年来实测数据为基础,水量1000m3/d,出水水质参照现行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确定。(2)通过工艺比选和现场情况,选定生物处理+过滤消毒为主要处理工艺。确定生物处理部分采用能同时去除有机物和脱氮除磷的A/A/O活性污泥法,同时为保证除磷效果在生物处理出水段加聚磷进行化学除磷。厌氧、缺氧、好氧三段停留时间分别为1.4h,2.83h,7.2h;污泥负荷0.25kgBOD5/(kgMLSS·d);曝气系统供气量281m3/h。(3)过滤系统选用无烟煤和石英砂组合滤料,在突发状况下,可以临时将滤料更换为活性炭,进行应急处理。滤速为11m/h,反冲洗强度为17L/m2.s。(4)消毒处理部分选用可以杀灭绝大多数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繁殖体在内的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每立方米水投加二氧化氯40g,消毒池有效水深3.35m。(5)本文以常规的处理工艺为基础,通过改进工艺流程,提出了适合所研究的某医院污水处理站的工艺,并进行了工艺参数确定,为同类型医院污水处理提供了参照。
李传志,张帆,刘斌[4](2020)在《火神山新冠肺炎传染病医院污水处理工程生化处理工艺设计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汉火神山医院属于为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而紧急建设的应急专门医疗设施,为应对武汉地区病患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必须立即投入使用。由于新冠肺炎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医院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在保证生物安全方面至关重要。同时生化处理工艺设计需要适应多工况运行要求,既要适应传染病疫情期间的应急使用,又要满足疫情稳定期间的长期运行管理,还需要考虑其未来作为传染病医院继续使用的可能性。从病区污水排放量的确定和进出水质要求、污水处理生化工艺选择的原则与方案比选等方面,探讨了新冠肺炎传染病医院污水生化处理工艺设计满足多工况运行的可行性及合理途径。
刘江[5](2016)在《新疆北部地区典型点排放源中抗生素的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抗生素在人类医疗、畜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在地表水、沉积物、土壤甚至地下水等多种环境介质中均检测出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影响已被广泛关注。污水处理厂、医院、畜禽养殖场是环境中抗生素的典型点排放源,新疆北部地区人口集中、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研究抗生素点源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集了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医院废水、养殖场粪便样品,以用来研究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分布特征、不同处理工艺和不同处理单元对抗生素的去处效果,医院废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与去除,不同类型养殖场畜禽粪便中抗生素的残留状况。为了解点排放源中抗生素的污染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固相萃取和超声萃取等前处理技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了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医院废水和养殖场畜禽粪便中5种喹诺酮类、5种磺胺类和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能够满足分析测试要求。以乌鲁木齐市和石河子市3座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各抗生素的平均浓度在几十至几百ng/L之间,去除率主要介于40%80%,出水中仍有抗生素残留。进出水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浓度较高,其中以氧氟沙星(OFL)和诺氟沙星(NOR)为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污泥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磺胺类的吸附能力则较差。3AMBR处理单元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好于A2/O和氧化沟处理单元,二沉池的去除率比初沉池高,臭氧氧化消毒的去除效果好于加氯消毒和紫外消毒。医院废水处理系统进水中14种抗生素的总浓度在157910542 ng/L之间,喹诺酮类抗生素浓度最高,这说明了当地抗生素的使用以喹诺酮类为主。医院废水处理设施对抗生素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各抗生素的去除率主要介于30%70%,出水中抗生素总浓度仍在μg/L级别。磺胺类抗生素的总去除率高于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磺胺甲嘧啶(SMR)、磺胺二甲嘧啶(SMD)、四环素(TC)、金霉素(CTC)在畜禽粪便样品中的检出率较高,是几种常用的兽用抗生素。不同类型粪便中抗生素的检出率和浓度差别显著,反映了用药种类和用药量的不同。猪粪样品中抗生素的含量和检出率均高于鸡粪和牛粪。猪粪样品以四环素类抗生素为主,TC和SMR的浓度较高。牛粪样品中抗生素的残留量最低,以磺胺类为主,SMR和SMD的浓度较高。鸡粪样品中以四环素类抗生素为主,CTC和SMR的浓度较高。
丁凤珠[6](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末开始,国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院建设工作大规模展开,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更高效、舒心、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民生工程的核心质量。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一直以来在医院的运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医院的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愈加庞大,医院后勤保障系统的组织与建设便成了更加复杂、重要的工作项目。医院后勤保障服务主要负责为医院各项工作、科研、教学和生活的稳定开展提供各类支撑,主要有提供水、暖、电的建筑设备支撑、提供医疗活动所需的医疗设备支撑、存放各类物资的医疗保障支撑、以及提供饮食、被服及垃圾、污水处理的其他后勤保障支撑。但是作者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发现如今西安地区的医院建筑设计主要把重心放在医院的主要医疗服务空间上(如:门诊、医技、综合住院部),而医院后勤保障部分往往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西安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发展仍有些许不足。并且在我国,对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将通过资料研究、实地走访等方法着重探索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医院案例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经验,并结合当下及未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工艺的发展,使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建设水平得以提升,从而更好的顺应未来医疗服务发展需求,为西安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相关因素,从宏观政策、后勤管理模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来探究对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的影响,并对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掘问题;第三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从综合医院总体布局规划角度,研究医院后勤保障用房与风向、水文等自然的关系,以及详细地分析各类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单体建筑与各个医疗部分、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将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分为建筑设备用房、医疗设备用房、医疗保障用房及其他后勤保障用房三大类,并且从具体的每一类建筑用房进行较为细致的建筑单体设计研究;第五章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提出初步建议及相关材料支撑,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趋势、相应的后勤保障用房发展方向、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到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各类后勤保障功能用房规模占比,以及新技术在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中的运用等多方面,对未来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的发展进行初步论述;第六章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陈成义[7](2018)在《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以深圳某医院污水处理工程为例》文中指出高质量的城市服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污水处理设施是众多设施中最重要的设施之一。由于医院污水较生活污水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健康与安全。随着我国对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对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质量管理中PDCA的基本逻辑,识别了医院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按照PDCA循环的流程,对污水处理项目特点及其工艺的分析,找出了影响项目质量的各种因素。在质量因素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设计、施工、日常运行等三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通过假设检验与过程能力分析对改善效果做出确认。此外,为了保证污水处理的质量,作者设计了控制图实现对日常排放指标的监控。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SG人民医院污水处理项目为例,为医院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各阶段提供了质量控制方法与关键控制点,以及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监控的工作任务及其流程。最后,提出了提升项目质量的方向与持续改善建议。本研究可为类似污水处理项目的质量管理有借鉴意义。
高磊[8](2019)在《某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文中提出主要介绍了医院污水处理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及医院污水常用的处理工艺,根据对某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项目废水特征,按照达标排放、技术安全可靠的要求,设计适合工艺流程及相应的设备,为同类医院废水处理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9](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提出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郜清攀[10](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著,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著,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二、医院污水处理方法及流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污水处理方法及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1)某中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医院污水来源及其主要污染物 |
1.1.2 医院污水特点及危害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
1.3.1 我国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
1.3.2 国外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
1.3.3 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现状 |
1.4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 |
1.4.1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及技术规范 |
1.4.2 医院污水处理常规工艺流程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医院污水处理站现状 |
2.1 医院排水系统现状 |
2.1.1 医院排水管网现状 |
2.1.2 污水处理站平面布置 |
2.2 医院污水处理站现状 |
2.2.1 工程规模 |
2.2.2 设计进出水水质 |
2.2.3 医院污水处理站工艺流程 |
2.2.4 构筑物设计参数 |
2.2.5 主要设备 |
2.2.6 化学除磷 |
2.2.7 废气收集及处理 |
2.2.8 地下式医院污水处理站特点 |
2.3 医院污水处理站现状进水量分析 |
2.4 医院污水处理站现状进水水质分析 |
2.4.1 实测进水水质数据分析 |
2.4.2 进水水质保证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处理工艺分析与论证 |
3.1 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概况 |
3.1.1 改扩建工程设计进水量确定 |
3.1.2 改扩建工程设计进出水水质确定 |
3.2 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必要性分析 |
3.2.1 进水水质特性分析 |
3.2.2 出水水质分析 |
3.2.3 构筑物处理能力核算 |
3.2.4 中水回用 |
3.3 改扩建整体思路 |
3.3.1 改扩建工程方案选择原则 |
3.3.2 改扩建工程处理工艺方案组成 |
3.3.3 改扩建工程处理要点及工艺对策分析 |
3.4 二级生物处理系统改扩建处理工艺研究 |
3.4.1 脱氮解决方案研究 |
3.4.2 碳源不足解决方案研究 |
3.4.3 生物处理改扩建工艺研究 |
3.4.4 投加填料方案研究 |
3.4.5 生物处理改扩建工艺确定 |
3.5 深度处理系统改扩建处理工艺研究 |
3.5.1 深度处理改扩建必要性分析 |
3.5.2 医院污水深度处理改扩建工艺研究 |
3.5.3 深度处理系统改扩建工艺确定 |
3.6 化学除磷方案研究 |
3.7 其他处理单元改扩建处理工艺研究 |
3.7.1 调节池改扩建方案 |
3.7.2 消毒方式选择 |
3.7.3 污泥处理改扩建方案 |
3.7.4 废气收集与处理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工艺参数确定 |
4.1 改扩建工程工艺流程 |
4.2 单体构筑物及工艺参数确定 |
4.2.1 调节池改扩建设计 |
4.2.2 生物池改扩建设计 |
4.2.3 深度处理系统改扩建设计 |
4.2.4 消毒池改扩建设计 |
4.2.5 污泥处理系统改扩建设计 |
4.2.6 加药间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效益分析 |
5.1 环境效益分析 |
5.2 社会效益分析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现代综合医院污物(水)处理系统建筑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专科专属空间研究的迫切性 |
1.1.3 中建股份科技研发课题的子课题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相关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概述 |
2.1 医疗废弃物与医疗废水 |
2.1.1 医疗废弃物与医疗污水概述 |
2.1.2 医疗废弃物与医疗污水的危害 |
2.2 现代医院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 |
2.2.1 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隶属部门 |
2.2.2 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类型和等级的划分 |
2.2.3 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建设的相关规范要求 |
2.3 与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关系密切的部门 |
2.4 本章小结 |
3.现代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规划布局 |
3.1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建设思路 |
3.2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位置选择 |
3.2.1 环境选择 |
3.2.2 位置选择 |
3.3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规模控制 |
3.4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规划模式 |
3.4.1 分别设计 |
3.4.2 综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现代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建筑空间设计 |
4.1 现代医院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建设要求和工作流程 |
4.1.1 建设要求 |
4.1.2 工作流程 |
4.2 现代医院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功能分区和主要功能用房设计 |
4.2.1 区域划分 |
4.2.2 主要功能用房设计 |
4.3 现代医院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流线组织和平面布局 |
4.3.1 流线组织 |
4.3.2 平面布局 |
4.4 现代医院医疗污水处理中心建设要求 |
4.5 现代医院医疗污水处理工艺及人员流线 |
4.5.1 医院污水处理工艺 |
4.5.2 医疗污水消毒设备 |
4.5.3 人员流线 |
4.5.4 平面布局 |
4.6 现代医院医疗污水处理中心功能分区和主要功能用房设计 |
4.6.1 现代医院医疗污水处理中心 |
4.6.2 液氯系列污水处理中心 |
4.6.3 次氯酸钠及二氧化氯系列污水处理中心 |
4.6.4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主要功能空间设计 |
4.6.5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的构筑物设计 |
4.7 医疗污水处理设备系统 |
4.7.1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的处理设备 |
4.7.2 医疗污水处理站安全设备 |
4.8 现代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建筑空间的构造及材料 |
4.8.1 地面材料要求 |
4.8.2 墙面材料要求 |
4.8.3 吊顶材料要求 |
4.8.4 门窗要求 |
4.9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电气设备系统 |
4.9.1 强电系统技术要求 |
4.9.2 弱电系统技术要求 |
4.10 本章小结 |
5.相关工程实地调研 |
5.1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污物(水)处理中心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医院污物(水)处理中心规划布局 |
5.1.3 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空间设计 |
5.1.4 医院污水处理中心空间设计 |
5.2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污水处理中心 |
5.2.1 项目概况 |
5.2.2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规划布局 |
5.2.3 医院污水处理中心空间设计 |
5.3 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三医院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 |
5.3.1 项目概况 |
5.3.2 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规划布局 |
5.3.3 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空间 |
5.4 本章小结 |
6.金川医院污物(水)处理中心项目工程实践 |
6.1 项目情况概述 |
6.2 平面布局和流线设计 |
6.2.1 场地与环境 |
6.2.2 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建筑设计 |
6.2.3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建筑设计 |
6.2.4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 |
6.3 相关技术与构造装修细节设计 |
6.4 建筑相关设备要求 |
6.5 优化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二 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调研表及问卷 |
(3)某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3 研究内容 |
1.4 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
1.4.1 我国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
1.4.2 国外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
1.5 医院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5.1 我国医院污水处理存在问题 |
1.5.2 医院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污水处理理论 |
2.1 水污染现状 |
2.2 污水处理现状 |
2.2.1 国外污水处理现状 |
2.2.2 国内污水处理现状 |
2.3 国内污水处理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1 国内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现状 |
2.3.2 国内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 |
2.4 常规污水处理方法 |
2.4.1 活性污泥处理法 |
2.4.2 常见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
2.4.3 其他污水处理工艺 |
2.5 常规医院污水处理工艺 |
2.5.1 医院污水处理的一般规定 |
2.5.2 常规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2.5.3 医院污水生物处理 |
2.6 医院生物处理工艺确定 |
2.6.1 污水来源 |
2.6.2 污水水量与水质 |
2.6.3 工艺确定 |
第三章 中水处理理论 |
3.1 可持续水资源 |
3.1.1 国外水再生与回用的发展 |
3.1.2 国内再生水利用状况 |
3.2 中水处理技术 |
3.2.1 中水设施 |
3.2.2 处理工艺 |
3.3 中水处理工艺在医院的应用 |
3.4 工艺确定 |
3.4.1 过滤 |
3.4.2 消毒 |
第四章 某医院中水处理工艺参数确定 |
4.1 某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4.1.1 流程确定 |
4.1.2 工艺流程介绍 |
4.2 预处理构筑物参数确定 |
4.2.1 细格栅 |
4.2.2 调节池 |
4.2.3 污水提升泵 |
4.3 二级处理构筑物参数确定 |
4.3.1 厌氧池 |
4.3.2 缺氧池 |
4.3.3 好氧池 |
4.3.4 曝气系统 |
4.3.5 沉淀池 |
4.3.6 污泥量 |
4.4 深度处理构筑物参数确定 |
4.4.1 中间水池 |
4.4.2 过滤装置 |
4.4.3 消毒装置 |
4.4.4 清水池 |
4.4.5 污泥池 |
4.5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统计 |
第五章 污水处理站其他设计要求及效益分析 |
5.1 管道设计 |
5.2 电气控制系统 |
5.3 通风要求 |
5.4 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 |
5.4.1 环境保护 |
5.4.2 劳动保护及安全 |
5.5 处理成本 |
5.5.1 电费 |
5.5.2 药剂耗量 |
5.5.3 人员工资 |
5.5.4 设备维修及其它 |
5.5.5 运行费用 |
5.6 效益分析 |
5.6.1 环境效益分析 |
5.6.2 社会效益分析 |
结论和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图 |
(4)火神山新冠肺炎传染病医院污水处理工程生化处理工艺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污水处理量与水质 |
2.1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水量 |
2.2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进水水质 |
2.3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出水水质 |
3 污水处理工程工艺 |
3.1 污水处理工程工艺选择原则 |
3.2 污水处理工程工艺比选 |
4 结语 |
(5)新疆北部地区典型点排放源中抗生素的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抗生素简介 |
1.2 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与迁移 |
1.3 抗生素的使用及污染现状 |
1.4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
1.4.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1.4.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5 污水中抗生素的去除 |
1.5.1 水解 |
1.5.2 光解 |
1.5.3 吸附 |
1.5.4 生物降解 |
1.6 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
1.6.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6.2 检测方法 |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点排放源中14种抗生素 |
2.1 仪器设备 |
2.2 标准品与试剂 |
2.3 标准溶液及缓冲液的配制 |
2.4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4.1 样品的前处理 |
2.4.2 仪器条件 |
2.5 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
2.5.1 色谱与质普条件的优化 |
2.5.2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
2.6 分析方法的质量控制 |
2.6.1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6.2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的分布与去除分析 |
3.1 目标污水处理厂概况与样品采集 |
3.1.1 目标污水处理厂概况 |
3.1.2 样品采集 |
3.2 污水处理厂污水中抗生素的分布 |
3.2.1 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
3.2.2 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
3.2.3 3大类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分布 |
3.3 污水处理厂对14种抗生素的整体去除效果 |
3.4 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单元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3.4.1 3AMBR处理单元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3.4.2 氧化沟处理单元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3.4.3 A~2/O处理单元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3.4.4 初沉池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3.4.5 二沉池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3.4.6 消毒处理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3.5 污水处理厂污泥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
3.5.1 污泥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
3.5.2 抗生素在污水-污泥体系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
3.6 污水处理厂抗生素的日排放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院废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与去除效果 |
4.1 采样点概况与样品采集 |
4.1.1 采样点概况 |
4.1.2 样品采集 |
4.2 医院废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概述 |
4.2.1 进水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
4.2.2 出水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
4.3 医院原废水中3大类抗生素的含量特征 |
4.3.1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特征 |
4.3.2 磺胺类抗生素的含量特征 |
4.3.3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含量特征 |
4.4 医院废水处理系统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4.4.1 医院废水处理系统对3大类抗生素的整体去除效果 |
4.4.2 医院废水处理系统对14种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畜禽粪便中抗生素的残留分析 |
5.1 采样地点及样品采集 |
5.2 畜禽粪便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 |
5.3 养殖场粪便中3大类抗生素的浓度特征 |
5.4 养殖场粪便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 |
5.5 养殖场粪便中磺胺类抗生素的含量 |
5.6 养殖场粪便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含量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安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
1.1.2 综合医院的建设发展趋势 |
1.1.3 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 |
1.1.4 国家相关医院建设新政与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关系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研究内容及对象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研究法 |
1.5.3 访谈研究法 |
1.6 小结 |
2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及西安地区现状 |
2.1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 |
2.1.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
2.1.2 医院后勤运营管理模式 |
2.1.3 医疗设备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
2.1.4 医院的建设模式 |
2.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
2.2.1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旧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 |
2.2.2 西安市第三医院(新建大型综合医院) |
2.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
2.3.1 改扩建医院 |
2.3.2 新建医院 |
3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 |
3.1 特定用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1.1 与风向的关系 |
3.1.2 与水文地质、地表水系的关系 |
3.1.3 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关系 |
3.2 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与医院建筑模式的关系 |
3.2.1 高度集中型 |
3.2.2 半密集型 |
3.2.3 分散型 |
3.3 后勤保障用房在医院建设中的总体布局规划 |
3.3.1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疗服务部分之间的关系 |
3.3.2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 |
3.3.3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院外部的联系 |
3.4 本章小结 |
4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
4.1 主要建筑设备用房 |
4.1.1 锅炉房 |
4.1.2 柴油发电机房 |
4.1.3 变配电室 |
4.1.4 制冷机房 |
4.1.5 水泵房 |
4.2 主要医疗设备用房 |
4.2.1 负压吸引站 |
4.2.2 中心供氧站 |
4.2.3 空气压缩机房 |
4.3 医疗保障用房 |
4.3.1 病案库 |
4.3.2 药库 |
4.3.3 太平间 |
4.3.4 信息中心机房 |
4.4 其他后勤保障用房 |
4.4.1 总务库 |
4.4.2 餐饮服务中心 |
4.4.3 洗衣房 |
4.4.4 污水处理站 |
4.4.5 垃圾废弃物收集站 |
4.5 本章小结 |
5 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建议 |
5.1 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建设发展趋势 |
5.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未来发展方向 |
5.2.1 西安老旧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
5.2.2 西安新建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
5.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规划优化建议 |
5.4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规模占比优化建议 |
5.5 部分后勤保障用房发展建议 |
5.6 绿色节能技术在后勤保障体系的应用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附录二 访谈录(摘录) |
致谢 |
(7)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以深圳某医院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医院污水危害及其处理的意义 |
1.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 |
2.1.2 项目质量管理 |
2.2 PDCA循环与质量管理 |
2.2.1 PDCA循环理论 |
2.2.2 质量管理计划 |
第3章 污水处理工艺及其质量因素 |
3.1 医院污水处理与工艺 |
3.1.1 医院污水处理要求 |
3.1.2 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标准 |
3.1.3 污水处理系统的组成 |
3.2 医院污水处理项目中的质量因素 |
3.2.1 污水处理系统的选型 |
3.2.2 设计因素 |
3.2.3 施工因素 |
3.2.4 日常运行与维护 |
第4章 医院污水处理项目质量问题分析与改善 |
4.1 质量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1 设计问题 |
4.1.2 施工规范与设备安装 |
4.1.3 日常运营与应急问题 |
4.1.4 问题总结与权重分析 |
4.2 改善措施与优化 |
4.2.1 设计改善 |
4.2.2 施工改善 |
4.2.3 日常运行与维护 |
4.2.4 药剂配方改善 |
4.2.5 试验验证与优化 |
4.3 改善效果与确认 |
4.3.1 反应时间与溶解氧优化确认 |
4.3.2 药剂配方改善确认 |
第5章 医院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监控与持续改善 |
5.1 改善成果固化与制度设置 |
5.1.1 设计质量保证制度 |
5.1.2 施工质量保证制度 |
5.1.3 质量责任制度 |
5.2 基于控制图的试运行监控 |
5.2.1 污水处理系统过程能力监控 |
5.2.2 日常监控与应急处置 |
5.3 新的PDCA循环——持续改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成果 |
致谢 |
(8)某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1 医院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1.2 医院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
1.2.1 提高医院污水处理程度 |
1.2.2 提倡生化处理工艺 |
1.2.3 提高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安全性 |
2 常规医院污水处理工艺 |
2.1 医院污水处理的一般规定 |
2.2 常规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2.2.1 一级处理 |
2.2.2 二级处理 |
2.2.3 三级处理 |
2.3 医院污水消毒处理 |
3 某中西医结合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确定 |
3.1 某中西医结合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
3.2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统计 |
4 污水处理站设计要求及效益分析 |
4.1 通风要求 |
4.2 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 |
4.2.1 环境保护 |
4.2.2 劳动保护及安全 |
4.3 处理成本 |
4.3.1 电费 |
4.3.2 药剂耗量 |
4.4 效益分析 |
4.4.1 环境效益分析 |
4.4.2 社会效益分析 |
5 结论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三)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
(一)体制性要素 |
(二)制度性要素 |
(三)主体性要素 |
(四)策略性要素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三)实地调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四、医院污水处理方法及流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某中医院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研究[D]. 章亮. 长安大学, 2019(01)
- [2]现代综合医院污物(水)处理系统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 何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3]某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研究[D]. 毕淼睿. 长安大学, 2014(01)
- [4]火神山新冠肺炎传染病医院污水处理工程生化处理工艺设计探讨[J]. 李传志,张帆,刘斌. 给水排水, 2020(04)
- [5]新疆北部地区典型点排放源中抗生素的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D]. 刘江.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6]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D]. 丁凤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以深圳某医院污水处理工程为例[D]. 陈成义. 天津大学, 2018(06)
- [8]某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设计[J]. 高磊. 广东化工, 2019(13)
- [9]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