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知秋使用大黄的心得体会

张知秋使用大黄的心得体会

一、张志秋老中医运用大黄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满[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指导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依据,使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防治更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法:基于肝硬化腹水理论研究结合临床资料研究,设计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调查表,收集301例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的广西区域病例,按照中医辨证方法获得5个证型,分别是58例气滞水停证、44例脾虚水停证、120例湿热水停证、43例血瘀水停证、36例肝肾阴虚水停证,将这5个证型作为本课题的研究证型。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和Clementine12.0对病案的基本信息、发病原因、民族、基础疾病进行频数分析,将症状、体征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分析运算结果,开展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1.301例广西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为3.9:1,其中40-60岁年龄段约占56%,60-70岁约26%,30岁以下仅1%。约68%是汉族,约30%是壮族。原始中医诊断有9种,最多的是肝癌,约占40%,其次是约占32%的鼓胀。约81%是由乙肝所致,其次是丙肝,其他类别的病因较少。腹水分级有3级,分别是少量腹水(约占60%)、中量腹水(约占27%)、大量腹水(约12%)。约27%的患者有吸烟史,有饮酒史的患者约占33%。合并症总共59个,其中出现频数在50以上的依次是肝癌、静脉曲张、自发性腹膜炎、慢性胃肠炎、胆结石。2.气滞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腹胀、腹部膨隆、脾大、苔薄白、寐差。以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90%,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62个规则,其中目黄、尿黄、腹部膨隆、身黄等症状体征关联度较高。3.脾虚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乏力、腹部膨隆、纳差、腹胀、寐差。以最小支持度为17%,最小置信度为100%,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72个规则。其中目黄、身黄、乏力等症状关联度较高。4.湿热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尿黄、舌红、腹胀、脉弦滑、目黄。以最小支持度为18%,最小置信度为95%,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126个规则。其中腹部压痛、腹部膨隆、身黄、目黄、移动性浊音阳性、舌红等症状体征关联度较高。5.血瘀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蜘蛛痣、腹胀、乏力、腹部膨隆、脾大。以最小支持度为15%,最小置信度为90%,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56个规则。其中肝掌、移动性浊音阳性、蜘蛛痣、腹部膨隆等症状体征关联度较高。6.肝肾阴虚水停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五依次是:乏力、舌红、腹痛、寐差、尿黄。以最小支持度为13%,最小置信度为90%,最大前项数为4时,获得93个规则。其中身黄、腹胀、尿黄、目黄等症状关联度较高。结论:1.广西肝硬化腹水气滞水停证主要证候群为:目黄、身黄、尿黄、腹胀、胀痛等。脾虚水停证主要证候群为:乏力、纳差、寐差、腹胀、身黄等。湿热水停证主要证候群为身黄、目黄、腹痛、口干、腹部膨隆、苔黄腻等。血瘀水停证的主要证候群为:腹胀、肝掌、移动性浊音阳性、蜘蛛痣、腹部膨隆等。肝肾阴虚水停证主要证候群为:身黄、尿黄、目黄、移动性浊音阳性、腹部膨隆、苔少、脉细等。2.关联规则运算方法结合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用于认识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分析认为脾虚和血瘀病机贯穿疾病的各个证型之中,各证型组病机有2-3个。

张爱娟[2](2015)在《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从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的鼓胀(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下文中均简称为:鼓胀)文献入手来探讨西医介入后,两个时期医家在诊治鼓胀时的中医证治规律特点及治疗方法特色。一方面,以数理分析的方法通过医案研究来挖掘隐藏其中的证治用药规律,提炼出主要症候群、高频证型及核心药物群,并对高频证型与药物的相关性及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的相关性等证(症)—药关系进行研究。综合比对两个时期鼓胀证治用药的共性及差异,并初探其原因,以探寻更佳的鼓胀辩证论治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归纳两个不同时期鼓胀的具体治疗方法及特点,比较分析两个时期在治法上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初探其原因,为探寻更好的鼓胀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的鼓胀医案,规范并整理其症候、病位、病性、证型、方药及剂量,建立两个时期的鼓胀数据库,再进行频数分析,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及Pearson相关分析来研究证(症)—药关系。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成果总结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医家治疗鼓胀的证治用药规律,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探索更佳的鼓胀辨证论治策略。2、首先,以方法1中所收录的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的鼓胀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各自在辨证论治鼓胀时的方法特色。其次,通过收集两个时期的鼓胀其他文献,总结出各自治疗鼓胀的其他方法。最后,对比二者鼓胀治疗的特色及具体方法,找出隐含其中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初探其原因,以探索更好的鼓胀治疗方案。结果:1、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的鼓胀证治规律结果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97部,期刊94种;收录验案798个,其中晚清民国时期医案207个,1978年后医案591个。对鼓胀病例的发病因素、症候特征、病位、病性、证型、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以下是主要结果:晚清民国时期鼓胀证治情况:(1)发病因素:可分为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内伤主要包括病后继发、酒食不节,情志与劳倦次之。外感主要是水湿之邪为患。无虫毒感染,这可能与录入医案的不同所造成。(2)症候特征:前十位高频症状为腹胀、尿量减少、大便不调、纳差、浮肿、腹露青筋、脐突、面色异常、消瘦、胁痛、口干,其中胁痛与口干并列第十位。(3)病位:主要分布在脾、肝、胃、肾、肺,涉及三焦、募原、胆和心。(4)病性:多为虚实夹杂证,主要病机变化是气滞水湿内停,但气血水三者常同时存在。标实中以水湿偏盛证居多;本虚中以阳虚证偏多,与1978年后相比明显偏多,而阴虚证则明显少于1978年后。(P<0.05)(5)证型:高频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水湿内停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胃气虚证。(6)用药:①药物归类分析:以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位居前三位,辅以消食药、温里药、活血药及清热药等。②药物味、性、归经及毒性分析:药味以辛、甘、苦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有毒、小毒中药所占比例很小,累积频率仅为8.43%。③药物组合:发现F1组合中苍术、神曲、香附、川芎行气解郁,蕴含越鞠丸的方意。F2组合中猪苓、泽泻、桂枝、白术蕴含五苓散的方意;F12组合中黄连与干姜为干姜黄连丸的主要成分,蕴含辛开苦降的治疗思路。还发现一些健脾消食、芳香化湿、行气活血、除湿利水的药物组合等。④核心药物群: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群为大腹皮、青皮、陈皮、白芍、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木香、砂仁、鸡内金,蕴含青皮饮、五苓散及香砂六君子汤之意。1978年后鼓胀证治情况:(1)发病因素:亦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内伤主要是病后继发,其次是酒食不节,再次为劳倦和情志等。外感主要是水湿之邪。而对于虫毒感染、用药史、家族史、相关病史、产后、营养状况及自身体质因素等的报道较多。(2)症候特征:前十位高频症状为腹胀、尿量减少、纳差、疲乏、面色异常、浮肿、大便不调、胁痛、腹露青筋、消瘦。另外,厌油腻、烧心、嘈杂、口淡、善太息、性功能障碍、皮肤瘙痒、痤疮等14个症状在晚清民国医案中无相关记录。(3)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肾、胆,涉及肺、三焦、心和奇经。(4)病性:正虚是根本,水湿、血瘀、气滞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标实中以水湿偏盛证居多,且血瘀偏盛证明显多于晚清民国时期;本虚中以阳虚证偏多,但是与晚清民国相比则明显偏少,而阴虚证则明显多于晚清民国时期。(P<0.05)(5)证型:高频证型有水湿内停证、肝脾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水瘀互结证、脾虚湿困证。(6)用药:①药物归类分析: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药位居前三位,辅以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以及温里药等。②药物味、性、归经及毒性分析: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与晚清民国相比,微寒及寒性药物的使用增多,为34.56%,远高于晚清民国的18.84%。主要归脾、肝、肺经;有毒、小毒中药所占比例更小,累积频率仅仅为3.34%。③药物组合:发现具有化痰、行气、疏肝、消食的药物组合;补虚、行气、活血的药物组合;行气利水、补虚活血、清热的药物组合等。而较特别的发现是F22组合中的鸡内金和楮实子,体现了脾、肝、肾同治;F16组合中的牡蛎,现代研究认为具有保肝及较好的镇静、催眠和安神作用。④核心药物群: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群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大腹皮、车前子、黄芪、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丹参、鳖甲及赤芍,蕴含五苓散和补中益气汤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经验方“软肝煎”之意。⑤高频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的10个高频证型中只有“脾气亏虚证”下无相关药物,其余结果为:针对水湿内停证的药物依次为大枣、葫芦、桂枝、黄芪、牵牛子、车前子、泽泻;肝脾血瘀证依次为太子参、木瓜、香附、大黄、丹参、泽兰;湿热蕴结证为黄芪等。⑥基于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呈低度相关的中药有车前草、红花、牡蛎及川芎;中药剂量与腹水分级关系微弱或无相关的中药有黄芪、赤芍及茯苓。研究结果中无中度相关及高度相关的中药。2、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这两个时期鼓胀治疗方法的总结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治疗方法情况:(1)207个鼓胀医案治疗方法特色: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49部,期刊1种。整体处方应用情况:自拟方(188)、成方加减(18)、验方(6)、民间秘方(0)。记录方名的医案有19个,出现的成方主要有六君子汤、肾气丸、理中汤、防己黄芪汤、逍遥散、三合汤、四苓散、五苓散等。治疗特色共涉及9个医案:丸剂入药煎汤;方药特色炮制;注重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联合用中成药或配合另煎方药;配合外敷或药膳;重视生活调摄及禁忌。(2)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治疗的其他方法总结大体上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及联合治疗。内治法还涉及到单味药、单方及食疗方。外治法还有敷脐疗法、药熨法、薄贴法及针灸法等。联合治疗还包括内治法与外治法间的联合,如针灸+中药法。此外,该时期医家亦十分重视鼓胀预后及禁忌。1978年后鼓胀治疗方法情况:(1)591个鼓胀医案治疗方法特色:本研究查阅医籍着作共48部,期刊93种。整体处方应用情况:自拟方(444)、成方加减(175)、验方(21)、民间秘方(2)。记录方名的医案有223个,出现的成方主要有五苓散、实脾饮、胃苓汤、理中汤、己椒苈黄丸、一贯煎、猪苓汤等。治疗特色共涉及30个医案:方药特色炮制;2个或以上成方联合应用;丸剂入药煎汤;峻下利水方常配合送服的方药;配合另煎方;注重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常联合应用中成药;配合药膳或外敷或食疗;注意生活调摄以及饮食禁忌指导。(2)1978年后鼓胀治疗的其他方法总结主要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心理疗法以及联合治疗。内治法还涉及到一些老中医的经验方。外治法还有辨证分型敷脐、按时辰敷脐、脐火疗法、针刺、灸法、穴位注射法、蜂疗及灌肠法等。心理疗法主要是音乐疗法、家庭护理干预以及中医辩证施护等。联合治疗主要是中医治疗方法之间的联合以及中医与西医间的联合。此外,该时期医家亦十分重视鼓胀预后及禁忌。结论:1、两个时期鼓胀证治规律总结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鼓胀以肝郁脾虚证及水湿内停证为主,医家治疗时多遵“攻补兼施”,以疏肝健脾、辛开苦降、利水渗湿为主要治法,兼消食、温里、活血及清热等。治疗上注重调畅气机,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行气疏肝、肃降肺气、温补肾气以达到利水治鼓之目的,不仅注重“五脏气血升降”,尤以“脾胃升降”为中心。用药上以理气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注重“药性升降”以及“治法中的升降”。常用药物为茯苓、泽泻、白术、猪苓、大腹皮、青皮、陈皮、白芍、木香、砂仁及鸡内金。该时期虽然西医学涌入,中西医汇通思想形成,但是中医与西医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治疗仍遵循传统中医“升降学说”,以“脾胃升降”为重,对后世治疗鼓胀具有一定参考作用。而1978年后社会和平、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大气污染、快节奏生活及各种压力等亦随之而来,处于亚健康的人也越来越多,相应地就出现体质虚弱、因虚致病、因虚致瘀等情况。故该时期鼓胀以水湿内停证、肝脾血瘀证多见,医家治疗时仍循“攻补兼施”大法,以补虚扶正、利水渗湿、脾肝统调为主要治法,兼理气、清热、消食、温里等。治疗上注重温中补虚,通过活血化瘀、温补脾肾、滋养肝肾以达到利水治鼓之目的,不仅注重扶正,尤以“健运脾胃”为中心,并发展了中医理论,提出“五脏相关学说”。用药上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注重“治脾胃”与“治肝胆”相结合。常用药物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大腹皮、车前子、黄芪、柴胡、当归、白芍、甘草、丹参、鳖甲及赤芍。但在用药剂量与腹水分级之间未探寻到明显关系。该时期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中医与西医在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更是全面汇通,故治疗上除了遵循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及张锡纯脾胃思想外,还出现了中医与西医的真正交通“中西医结合”,体现在中医理论上如“五脏相关学说”的发展,这对今后临床治疗鼓胀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综上所述,鼓胀证治规律的特点可通过用药规律特点反映出来,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医家治鼓时均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学说指导用药,但由于历史背景、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两个时期病例在病机变化上不同:主要体现为气滞&正虚,故证型上有所差别,指导理论亦不同。然两个时期均注重脾胃,晚清民国由于战乱以郁证多见,其中肝郁常致脾虚,而1978年后环境污染、各种压力叠加、饮食作息失常故常致正虚,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故首当其冲。因此,虽然二者在用药指导思想上不同,但又均重脾胃,又因脾虚之因不同而同中存异。证型上,1978年后的高频证型结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水臌的六型证候分类是一致的,同时又补充了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以及水瘀互结证。中医理论上,1978年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学说“五脏相关学说”,可见,晚清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学说的出现对于1978年后中西医的真正结合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2、两个时期鼓胀治疗方法特色两个时期均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以及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方面均有中医治法间联合应用的记载。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978年后病例在辨治上有时会将2个或以上成方联合应用,辨治方药还包括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有秘方应用、食疗方、峻下利水方配服方药及沐足等,这可能与现代人更注重养生、食疗等有关;更重视心理情绪因素对于鼓胀病情的影响,并以研究的方式表现出来;将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手段上多种多样,同时中医与民族医药的结合也有报道,以期达到标本同治的最佳效果。可见,一方面,1978年后传统中医学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在具体治疗应用上产生了一些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变化;另一方面,晚清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学说的萌生促进了中医学治疗方法在1978年后的巨大发展,使之由“单纯中医学”上升为以中医学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态势,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这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3、鼓胀治疗的借鉴参考晚清民国时期是中西医理论碰撞、接轨期,而1978年后借助现代科技成果,认为补虚尤其是温补脾气是治鼓的根本策略,提出脾肝统调、重视活血化瘀、利水勿忘滋阴等新观点,在方法上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结合起来,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参考,使得中医与西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真正的结合,也确有其必要性。这对今后鼓胀的临床实践及基础实验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或参考作用。4、特殊用药规律的发现本研究发现了一些与证型密切相关的用药,如针对水湿内停证的药物为大枣、葫芦、桂枝、黄芪、牵牛子、车前子、泽泻;针对肝脾血瘀证的药物为太子参、木瓜、香附、大黄、丹参、泽兰;针对湿热蕴结证的药物为黄芪;针对肝郁脾虚证的药物为茯苓皮、白术、白芍、柴胡:针对脾肾阳虚证的药物为附子、枸杞子、黄芪;针对肝肾阴虚证的药物为枸杞子、麦冬、山药、楮实子、薏苡仁、牡丹皮;针对肝郁气滞证的药物为柴胡;针对水瘀互结证的药物为:三棱、丹参;针对脾虚湿困证的药物为苍术、白术等。这些结果可为鼓胀的临床治疗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新的线索与启迪。

万方,仝小林[3](2013)在《试论大黄的补益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大黄通中寓补、能攻擅守,健脾胃、消积滞,安和五脏、补敛正气,。大黄量大则泻,量小则补(敛)。用大黄治疗虚证,要在深刻认识大黄药性基础上,辨证论治,因人因证而施,有胆有识,斟酌剂量,讲究炮制,配伍精当,才能出奇制胜,效如桴鼓。

张继烈[4](1989)在《张志秋主任医师临床经验拾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志秋老中医是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业医五十余载,经验丰富,善治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其部分临床经验简介于后: 一、胆囊炎、胆结石胆囊炎、胆结石多为湿热郁积胆道,治宜利胆排石,佐以疏肝理气,常用下述基本方:柴胡9克、枳壳12克、木香12克、金钱

朱汉宋[5](1988)在《临证问答》文中研究说明 张志秋老中医是上海市龙华医院副主任医师,临床近六十载,经验丰富,选方用药知常达变。1987年有幸听教于张老门下,受益非浅,现就学习期间部份听教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1987年5月6日上午)问:刚才一女性青年患者,以胃脘胀痛四载余、暖气、畏寒肢冷、面(白光)白为主证,辨证应属虚寒证,选用附子理中汤较切,老师何用疏肝理气,和胃通便

张良茂[6](1987)在《张志秋临证治验拾萃》文中研究指明 张志秋老中医是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临床50余年,擅治杂症,经验丰富,用药精悍,善以大黄、石膏见功。本人随诊师侧,得益非浅。兹举临床所见病案二例,以窥其学验之一斑。肝硬化腹水肝昏迷刘某,男,59岁。1986年8月18日初诊。

张继烈,杨福泰[7](1987)在《张志秋老中医临床经验举隅》文中研究指明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志秋老中医,业医五十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侍诊获得的部份临证经验,简述于后。1。(?)频作,抑肝和胃,调理气机呃逆一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肺胃肝肾之别,但总不外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在用药时不可因有“呕逆多为胃寒”之说而滥用温胃之品,也不可因有“皆其胃中有火”之语而妄投苦寒直折。实际上呃逆多为寒热错杂,二气相搏,治疗时应寒热相兼,更需注意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其气,使其平也。”

陈湘君,何红[8](1985)在《着名老中医张志秋应用大黄验案四则》文中研究说明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志秋老中医,行医五十余载,经验丰富,疗效卓着。他博览医书,精通医理,辨证论治,推崇《伤寒》,多法仲景。且师古而不泥古,力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如对“大黄”一味的应用,就颇具匠心。

谢存柱[9](1984)在《张志秋治疗胆石症经验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志秋老师是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老中医,行医50余年,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仅就随师所及对张老医生治疗胆道结石症的经验及其学术思想作初步介绍与探讨。一、胆石症的成因病机胆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胆为中清之腑,其汁源于肝脏,以下行通降为顺。不论感受外邪,还是情志内郁,或者恣食煎煿厚味,而导致湿热内蕴,郁阻肝胆,肝之疏泄、胆之通降等功能由此而发生障碍。中清之汁与湿热互结生为有形之物,瘀

顾祖敏,史正芳[10](1983)在《张志秋老中医运用大黄的经验》文中提出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张志秋医师,年近八旬,行医、任教五十余载,学验丰富,善用攻下,临证应用大黄尤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本文仅举述点滴,以飨读者。 大黄素有“将军”之称,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明代张景岳推其为“良将”。在临床上张老甚为赏用。他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有30个方用到大黄,可见古人应用之广,对于寒、热、虚、实之证均可配伍治病。

二、张志秋老中医运用大黄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志秋老中医运用大黄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由来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证型概述
        1.4 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2.1 肝硬化腹水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2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 关联规则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 病例收集内容与要求
        2.1 内容
        2.2 制定《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调查表》
        2.3 肝硬化腹水数据库建立
    3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3.1 病例数据规范化处理
        3.2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4 研究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4.2 58例肝硬化腹水气滞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3 44例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4 120例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5 43例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6 36例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2 广西肝硬化腹水各证型运算结果讨论分析
        2.1 广西肝硬化腹水气滞水停证结果分析
        2.2 广西肝硬化腹水脾虚水停证结果分析
        2.3 广西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结果分析
        2.4 广西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结果分析
        2.5 广西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水停证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调查表
综述 肝硬化腹水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ras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文献整理概述
        1.1.1 晚清民国时期中医学发展背景
        1.1.2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研究概况
        1.1.3 晚清民国时期医案在中西医结合发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1.4 小结
    1.2 1978年后中医药诊治鼓胀研究概述
        1.2.1 病因病机病位
        1.2.2 治则治法
        1.2.3 临床治疗
        1.2.4 中医实验研究
        1.2.5 小结
    1.3 现代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概述
        1.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2 分类
        1.3.3 临床治疗
        1.3.4 小结
    1.4 研究假说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报告
    2.1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的证治规律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研究结果
        2.1.3 讨论
        2.1.4 研究结论
    2.2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的治疗方法归纳
        2.2.1 晚清民国时期鼓胀的治疗方法情况
        2.2.2 1978年后鼓胀的治疗方法情况
        2.2.3 晚清民国与1978年后鼓胀治疗方法分析
        2.2.4 研究结论
第三章 不足和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张志秋老中医运用大黄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广西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学研究[D]. 胡玉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晚清民国时期和1978年后文献关于鼓胀(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规律研究[D]. 张爱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3]试论大黄的补益作用[A]. 万方,仝小林. 第四次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暨方药用量培训班论文汇编, 2013
  • [4]张志秋主任医师临床经验拾萃[J]. 张继烈. 黑龙江中医药, 1989(01)
  • [5]临证问答[J]. 朱汉宋. 江西中医药, 1988(05)
  • [6]张志秋临证治验拾萃[J]. 张良茂. 辽宁中医杂志, 1987(06)
  • [7]张志秋老中医临床经验举隅[J]. 张继烈,杨福泰. 江西中医药, 1987(04)
  • [8]着名老中医张志秋应用大黄验案四则[J]. 陈湘君,何红. 辽宁中医杂志, 1985(04)
  • [9]张志秋治疗胆石症经验初探[J]. 谢存柱. 云南中医杂志, 1984(05)
  • [10]张志秋老中医运用大黄的经验[J]. 顾祖敏,史正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3(04)

标签:;  ;  ;  ;  ;  

张知秋使用大黄的心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