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屋顶接水工程 解决山区人畜吃水(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婷[1](2021)在《雨洪韧性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研究》文中指出
王秀鹭[2](2021)在《马炉村党员活动中心本土营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建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传承和发扬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本土文化,国内掀起了一阵“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众多建筑师参与其中,力求改变“千村一面”的乡村风貌,笔者在其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乡村建设项目,努力将地方性历史文化特色和本土建筑特征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并积极探索其融入到当代设计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以陕西丹凤“马炉村党员活动中心”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对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自然要素、建筑风貌、人文要素以及本土材料的充分调研基础上,基于丹凤县的自然因素和本土营造特征完成该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本文以传承丹凤本土营造特色为基础目标,发扬本土文化特征为根本目的,在实践中探讨如何在丹凤进行本土营造建筑设计。首先,基于对本土营造的基础理论梳理,总结其发展脉络,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结合当下国内涌现出的优秀实践案例,对36个本土营造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归纳,并对其建设方法进行提取和总结,为后续建筑设计提供方法论;最后,以上述本土营造设计理论基础和乡村建设方法论为指导,进行实地探勘。调研以自然地理要素、历史文化脉络、空间布局分布以及乡土建筑特色等本土营造特征为设计依据,从设计定位、总图布局、建筑单体、绿色技术设计四个方面入手,层层递进,深入对“党员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的践创作研究,使“马炉村党员活动中心”设计既能结合自然山水、融合村落肌理、体现本土特征,又能结合现代功能、融入先进技术、注入生态理念等,通过多种要素结合进行现代创新设计,进而实现对丹凤县本土营造特色的传承和本土文化特征的发展。期望本文所提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能够为丹凤当代本土建筑的设计开拓思路,对今后丹凤地区的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晶[3](2018)在《水的民俗志:一个村落的日常用水与社会生活 ——以泰安市二奇楼村为个案》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离开了它人们的各项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本文以泰西山区的二奇楼村为核心个案,意在通过对水与村落关系的梳理和阐释,以与水相关的习俗为纽带,关注村民动态的日常生活用水与村落社会整体变迁的实践过程。本文将关注的焦点着眼于村落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传承,另一方面是村民对村落的认知态度。本文的写作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重要的社会意义。首先,以水为切入点,对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相关探讨,充分认识自然环境与村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在当下众多村落正在走向衰落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将这些村落中村民的生活如实地记录下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乡村。再次,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窥探出以二奇楼村为代表的农村基层群众社区在当代是如何生存、演变、发展的,可以为当下的社会治理和精准扶贫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及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第一章主要描述了村落整体概况,梳理了村落与经济概况(区域概况、人口、经济)、村落历史与记忆(建村传说、革命历史)、节日与信仰习俗三个方面;第二章则主要通过个人叙事材料来全面描述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状况,从村民艰难的吃水经历和独特的节水习惯两方面入手,描述了村民日常取水时的艰辛和用水时的小心翼翼,探究当地民众吃苦耐劳精神形成的基础;第三章主要着眼于村落日常的各种取水和储水设施,从村民家庭、村落集体和村落整体布局三个层面进行描述,展示二奇楼村民的集体智慧与互助精神;第四章则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水是如何影响了二奇楼村的婚姻走向,进而决定整个村落兴衰的;最后结论部分,笔者则试图厘清水对二奇楼村产生的三个方面影响,即水深刻地影响了该村村民的日常生活观念与习惯,影响了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及其地方感的建构,影响了村落婚姻的走向,进而决定了村落的兴衰。
曹万平[4](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秦岭[5](2013)在《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前言:一次宿命的行走我穿行在荒山枯岭之中,却恰似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水在哪里?抬望眼,到处都是旱地。安全的行走,却在考察中国农村饮水的安全与不安全。水,生命之源,它是在呼唤我吗?我宁可相信,给我安排这样一次行走的,是水,更是命运。二者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水既然能成为生命之源,必然与命运有关。我的行走,由北国到江南,由内地到边陲,因水而来,为水而去。中国农民与安全的饮用水之间,撼动我的,是缺一口水而遭遇的死亡、流血以及满脸泥石流一样的眼泪;是得到一口水
马庆全[6](2004)在《青海东部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类型、分布与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青海东部是青海省农村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人畜饮水最困难的地区,文章根据实际调查和有关资料,初步分析了青海东部人畜饮水困难的类型和分布,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照春[7](2003)在《扶贫军团 一份来自老区的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大红枣儿甜又香, 送给咱亲人尝一尝, 一个枣儿一颗心。哎嗨哟嗬, 心心向着共产党。啊……一个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军民团结一条心, 打败敌人保家乡, 革命意志坚如钢, 哎嗨哟嗬, 永远跟着共产党。啊……革命意志坚如钢, 永远跟着共产党。
登封市老促会[8](2002)在《远水怎样才能解近渴?——登封市解决饮水问题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登封市地处豫西山区,地势高、降雨少、水源奇缺,是历史上有名的贫水地区。在这个贫水地区生活的60万登封人民为解决人畜吃水问题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近年来,他们用"屋顶接水",搞"引水工程"、"深井工程"和"提水工程"等多种办法,解决水的问题。最近我们深入现场调查分析了各种供水办法的优劣长短。"屋顶接水"好处多多,应大力推广从2000年开始,登封市由点到面分期分批铺开了屋顶接水工程。第一批建设2768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批又铺开3798
杜建勋,李树法,韦强军[9](2001)在《缺水地区水源工程建设浅析》文中指出 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安阳市委、市政府实施"局委包村脱贫责任制",将历史上严重缺水的安阳县马家乡横岭村分包给市水利局进行扶持解困。在局领导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一年的扎实工作,彻底解决了该村的人畜吃水问题。横岭村民水梦成真、欢呼雀跃。1 缺水地区解决人畜吃水的可行方案。缺水山区农村一般环境条件差,地表水源奇缺,地下水埋藏较深。多年来,水利部门积极进行技术攻关、方案调研,为解
张茂国,朱洪忠,王高堂[10](2000)在《在灰岩缺水地区季节性水源合理利用途径的探讨》文中提出根据青州市西南部灰岩缺水地区季节性水源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采用兴修水池、水窖、打井、引泉、截潜、人工径流场、屋顶接水等综合措施 ,充分集蓄和利用季节性水源 ,解决了用水困难 ,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推广屋顶接水工程 解决山区人畜吃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屋顶接水工程 解决山区人畜吃水(论文提纲范文)
(2)马炉村党员活动中心本土营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 |
1.1.2 乡村建设的困境 |
1.1.3 现象:个人及团体层面的乡村建设实践 |
1.1.4 项目缘起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目意义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本土营造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1.1 相关词义辨析 |
2.1.2 相关营造理念 |
2.2 脉络梳理 |
2.2.1 整体概述 |
2.2.2 当代本土营造脉络梳理 |
2.2.3 社会及学界的关注 |
2.3 本土营造的影响要素 |
2.3.1 自然要素 |
2.3.2 技术要素 |
2.3.3 人文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3.本土营造的设计内容研究 |
3.1 相关实践案例研究 |
3.1.1 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 |
3.1.2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
3.2 设计方法 |
3.2.1 回应自然环境 |
3.2.2 回应社会人文环境 |
3.2.3 对技术的创新 |
3.2.4 设计方法总结 |
3.3 小结 |
4.马炉村党员活动中心建筑方案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马炉村与刘西有精神 |
4.1.2 马炉村与乡村振兴 |
4.1.3 党员活动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
4.2 项目定位 |
4.2.1 建筑性质——村镇公共活动中心 |
4.2.2 党员活动中心服务对象及特点 |
4.2.3 党员活动中心经济技术指标 |
4.3 基地分析 |
4.3.1 地理区位分析 |
4.3.2 周边环境分析 |
4.3.3 基地地形分析 |
4.3.4 气候条件分析 |
4.3.5 水资源条件分析 |
4.3.6 景观条件分析 |
4.3.7 造价与建材市场情况分析 |
4.3.8 基地特征及应对策略总结 |
4.4 总平面研究 |
4.4.1 建筑入口的选择 |
4.4.2 总平面布局形态多方案提出 |
4.4.3 回归本土因素影响下的传统建筑 |
4.4.4 总平面布局形态比选 |
4.4.5 功能分区的确定 |
4.5 平面图研究 |
4.5.1 因山就势的院落布局 |
4.5.2 隐于山林的体量控制 |
4.5.3 典型空间设计 |
4.5.4 院落空间设计 |
4.6 剖面图研究 |
4.6.1 建筑与场地的剖面设计 |
4.6.2 景观与场地的剖面设计 |
4.7 建筑单体的结构选型设计 |
4.7.1 马炉村传统建筑承重结构形式调查调研 |
4.7.2 承重结构的现代创新 |
4.7.3 马炉村传统屋顶形式调查研究 |
4.7.4 屋顶做法的现代创新 |
4.7.5 马炉村传统外围护结构调查研究 |
4.7.6 外围护结构的现代创新 |
4.7.7 外维护结构的现代设计创新 |
4.7.8 典型建筑单体整体结构示意 |
4.8 造型设计研究 |
4.8.1 马炉村建筑符号调查研究 |
4.8.2 传统立面延续三段式 |
4.8.3 屋顶造型设计 |
4.8.4 墙身造型研究 |
4.8.5 传统元素符号总结与选取 |
4.8.6 立面图展示 |
4.9 本章小结 |
5 本土营造技术措施 |
5.1 节约能源 |
5.1.1 墙体节能设计 |
5.1.2 被动式采暖与遮阳设计 |
5.1.3 被动式通风设计 |
5.2 节约资源 |
5.2.1 节材设计 |
5.2.2 节水设计 |
5.2.3 绿色施工 |
5.3 绿色建筑检验 |
5.3.1 日照检验 |
5.3.2 采光模拟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图录 |
表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水的民俗志:一个村落的日常用水与社会生活 ——以泰安市二奇楼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论文结构及基本思路 |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村落自然、人文概况 |
第一节 村落与经济概况 |
第二节 村落历史与记忆 |
第三节 节日与信仰 |
第二章 干渴的村庄 |
第一节 艰难的吃水经历 |
第二节 惜水如油:村庄的日常用水 |
第三章 取水与储水 |
第一节 家庭用水与取水 |
第二节 吃水工程 |
第三节 因水而生的村落布局与房屋建筑 |
第四章 从“大庄媳妇”到“上门女婿” |
第一节 “大庄媳妇小庄汉” |
第二节 “姑娘垫了栏也不来二奇楼” |
第五章 结论 |
一、水与村民的日常生活观念与习惯 |
二、水与村落认同、地方感的建构 |
三、水与村落兴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件 |
(4)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
第一节 侗族概况 |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
第一节 建筑 |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
六、庙坛 |
七、戏楼 |
八、凉亭 |
九、古井和井亭 |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
第二节 雕塑 |
一、建筑装饰雕塑 |
二、家具装饰雕塑 |
三、宗教雕塑 |
四、食材雕塑 |
五、工艺品雕塑 |
第三节 绘画 |
一、建筑装饰绘画 |
二、年画 |
三、宗教绘画 |
四、农民画 |
第四节 工艺美术 |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
二、侗族器具工艺 |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
一、侗族建筑特征 |
二、侗族雕塑特点 |
三、侗族绘画特点 |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
一、农耕典型的“场” |
二、稻作文化的“诗” |
三、发展滞后的“果” |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
三、图例目录 |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
后记 |
(10)在灰岩缺水地区季节性水源合理利用途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灰岩山区水资源特点 |
3 季节性水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
3.1 兴建水池、水窖 |
3.1.1 水池 |
3.1.2 水窖 |
3.2 运用机井、大口井水源进行调蓄 |
3.3 拦河截潜, 提蓄灌溉 |
3.4 引蓄季节性山泉 |
3.5 利用屋顶、人造径流场集蓄水源 |
3.5.1 为保证水源质量, 屋顶接水须利用瓦房、砼屋面。 |
3.5.2 人造径流场采取砼浇筑地面或临时铺设塑料薄膜, 聚积雨水。 |
4 社会经济效益 |
四、推广屋顶接水工程 解决山区人畜吃水(论文参考文献)
- [1]雨洪韧性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研究[D]. 李玉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马炉村党员活动中心本土营造设计研究[D]. 王秀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水的民俗志:一个村落的日常用水与社会生活 ——以泰安市二奇楼村为个案[D]. 李晶. 山东大学, 2018(12)
- [4]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5]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J]. 秦岭. 中国作家, 2013(06)
- [6]青海东部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类型、分布与解决对策[J]. 马庆全. 青海环境, 2004(04)
- [7]扶贫军团 一份来自老区的报告[J]. 照春. 黄河, 2003(06)
- [8]远水怎样才能解近渴?——登封市解决饮水问题的调查[J]. 登封市老促会. 中国老区建设, 2002(05)
- [9]缺水地区水源工程建设浅析[J]. 杜建勋,李树法,韦强军. 河南水利, 2001(06)
- [10]在灰岩缺水地区季节性水源合理利用途径的探讨[J]. 张茂国,朱洪忠,王高堂. 地下水,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