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战略中的宏观调控

中国就业战略中的宏观调控

一、中国就业战略中的宏观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寇骏[1](2021)在《稳就业视角下国有企业与劳动者在职业培训中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卢建昊[2](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鄂义强[3](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张小建[4](2020)在《回顾 总结 探索 前行——感悟中国就业70年》文中认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更有一种特殊的感触。同时,我与中国就业也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下乡知青当劳动者10年,改革开放后从事劳动就业工作40年,因此参加这次主题座谈会,非常高兴。借此机会向全国就业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是你们创造了中国就业工作历史,成就了中国就业事业!

黄晶晶[5](2019)在《创业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关乎民生,它不仅在经济领域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还在政治领域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一直以实现充分就业而努力,因此,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陷入疲软状态,这导致我国向国际市场出口产品严重下滑,同时我国经济又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特点,这些变化对中国就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呈现出新旧矛盾交织的现象。于是国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指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扩大就业的战略。至此,创业成为了增加就业的一个关键途径。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创业,颁布了一系列创业政策以鼓励人们选择创业,进而带动就业,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亟待检验。因此本文以创业政策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创业融资政策、降低进入规制政策以及创业商业服务支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到进一步探寻这三项创业政策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主渠道,研究思路层层递进,因此可以对创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更全面的评价。这能够为我国创业政策更高效的发挥其政策效应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把创业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创业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分析了创业政策对就业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创业政策对就业产生影响的机制。具体来说,基于本文研究需要,首先梳理了现有创业定义的研究成果,并对创业进行了定义,即创业是个体基于“创造性破坏”的机会并利用该机会创建企业的一个过程,是个体进行职业决策的表现;然后本文对个体创业决策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个体选择创业是基于创业的预期收益决定的,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创业者预期收益的因素;本文所研究的创业政策正是作用于这一系列影响创业者预期收益的关键因素,进而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即促进更多的个体选择创业进入,创业进入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创建新企业进入市场,新企业进入市场会通过市场机制进而影响就业供给规模;在实证分析中,根据本文的理论提出了研究假说,为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说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并使用2006—2017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首先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然后进一步对创业政策影响就业的主渠道进行了计量识别与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创业融资政策、创业商业服务支持政策在宏观层面上显着的促进了就业,并且主要是通过促进创业对就业供给规模产生影响的,但是降低进入规制政策在宏观层面上对就业的影响不显着且没有通过渠道识别。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进入规制要继续深化改革,尤其要重点关注创业者进入活动收益的长期性,系统结合放松规制以及其他领域规制等更深层面的实践举措;进一步完善创业资本支持体系,尤其要注重政府公共资金为主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有限公共资金的最大政策效应;进一步加强提供商业服务支持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尤其要更加注重创业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建设,提升我国创业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陈景华[6](2019)在《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给和需求作为经济学的最基本要素,两者相互关系决定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时,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社会产品得以实现,经济运行将处于健康有序的良好态势。当供求失衡时,生产受到抑制,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严重的供求失衡甚至还会引发经济危机。因为供给和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理论界都将供求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思想家已经就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作出阐述。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不断扩大,各个时期的经济学者对供给和需求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供求理论。这些供求理论犹如璀璨的星光,在经济理论体系的苍穹里熠熠生辉,其中有一颗最为耀眼,那就是马克思的供求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社会运行发展的必然规律。供求问题是融入在马克思上述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经济学者们分别从市场价值与价格关系、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方面研究供给和需求问题,但尚未将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体系化、系统化。因此,本文选此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经济思想的发展,试图梳理出马克思供求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传承与发展,并基于马克思供求理论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本文梳理分析了马克思之前的供求理论,总结古代思想家、古典经济学家有关供给和需求的思想,他们为马克思建立科学供求理论提供了思想源头和理论素材。然后,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考察马克思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微观供求理论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内涵特点及市场供求、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市场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宏观供求理论包括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总供求平衡、总供求失衡及其调控等内容,微观部分是宏观部分的基础,宏观部分是微观部分的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进而,本文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供给学派等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并与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清晰地把握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理论特点、政治立场和时代价值。再而,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有关于供求问题的论述,可见其是对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供求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最后,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供求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当前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马克思供求理论的指导下,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供求平衡性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本文尝试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供求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学者关于供求理论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马克思供求理论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理论形成之路,这对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实际深化供求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二,从政策指导的角度,基于马克思供求理论分析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环境与科学依据,解读当前市场供求结构性不平衡的特征及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节供求作用机制提供了政策指导,进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支撑。

黄惠嫦[7](2019)在《提升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重要资源,既反映着劳动力供求状况,又引导着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对就业调控起着显着的市场导向作用。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可为政府宏观就业调控提供决策分析支持,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稳健运行和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政府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广州市亟待提升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要,从监测能力评价、监测系统架构、分析评估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展开实证研究,为提升监测能力提供对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一是对公共部门实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的内涵、概念进行系统归纳;二是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进行评价;三是构建监测系统模型,提出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系统功能架构;四是健全完善指标体系,编制覆盖需求、供给、匹配、薪酬、流动性五个维度的数据采集指标体系、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并结合运用回归分析、熵值法、德尔菲等方法科学进行监测指标的筛选和权重赋值。五是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指数,运用景气指数技术编制人力资源供求监测综合指数和需求指数、供给指数、匹配指数、薪酬指数、流动指数,全面评估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六是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预警体系,运用景气预警分析方法设计、编制预警指数和预警信号灯系统。本文研究成果,旨在为政府或公共部门构建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丰富和充实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赖德胜,石丹淅[8](2018)在《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实践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下行阶段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性、充分性和稳定性更加复杂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化事实。基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平衡、不充分、不稳定的实证分析,构建以区间调控为中心的中国特色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并指出加强中国情境化的劳动力市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三管齐用,综合治理,是新时代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汪亦毅[9](2018)在《经济新常态下温州市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就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关系每个家庭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整个社会发展大局和每个人切身利益,因此,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化,国内外影响就业的各方面因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业政策必须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笔者借助工作之便,对有关数据进行了收集分析,希望以温州为例,为新常态下就业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部分,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经济新常态相关概念和特征,以及对就业工作影响。阐述了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关乎民生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解释了选取温州为研究对象的理由,主要温州作为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受到新经济常态变化影响也比较敏感等因素,综合考虑下选择了温州。在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以后,本文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文献法,数据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对温州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判。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温州就业现状、存在的困境和原因分析。温州目前解决就业的几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特殊人群和产业分类施策、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进行。目前温州就业存在的困境,在就业岗位增长存在压力,受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在就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难题,集中在年轻劳动力供给减少、大龄劳动力就业难和技能需求结构矛盾等方面,就业质量问题集中在劳动报酬水平低、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活动低等方面。第四部分,主要给出了温州下步就业政策选择建议。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主要从制定更加协调的宏观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全面扶持新经济业态等方面着手。二是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主要从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强基层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三是推进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主要从加强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工作,推进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改革,加大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四是促进不同人群就业,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方面着手。

李云,李银娟[10](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就业战略转变历程与广东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就业战略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转变,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提升。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广东就业发展实践,对于新时代广东奋力实践"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完善就业相关政策、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广东当前存在的就业结构性不合理、"双创"动力不足、重点就业群体问题突出以及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深层次就业问题,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计划、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和加强就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建设。

二、中国就业战略中的宏观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就业战略中的宏观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回顾 总结 探索 前行——感悟中国就业70年(论文提纲范文)

对70年中国就业的回顾
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鉴史抚今
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层面全面发力

(5)创业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路线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创业定义的研究
        二、创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三、创业就业效应的文献综述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创业政策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个体创业决策机制分析
        一、创业决策机制模型
        二、职业选择最优水平
    第二节 创业政策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
第三章 创业政策促进就业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促进就业的创业政策
        一、创业融资支持政策
        二、降低进入规制政策
        三、商业服务支持政策
    第二节 就业现状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压力及成因
        二、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新变化
    第三节 创业政策的就业成效
        一、提高了我国创业活动质量
        二、改善了我国的就业质量
第四章 创业政策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研究方法选取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变量与数据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
        一、实证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创业资本支持体系
        二、继续深化进入规制改革
        三、进一步加强提供商业服务支持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所获奖项
    二、发表论文

(6)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供求问题的研究历史
        二、关于马克思供求理论的研究动态
        三、关于中国经济供求问题的研究动态
        四、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的供求理论
    第一节 前古典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一、古希腊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二、古罗马思想家的供求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经院学派的供求思想
        四、重商主义的供求思想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一、重农主义回归生产
        二、亚当·斯密对供求理论的系统概括
        三、萨伊、李嘉图的供给决定论
        四、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的需求决定论
        五、穆勒对两类商品价值决定的分析
    第三节 对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评价
        一、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特点
        二、马克思之前供求理论的缺陷
        三、马克思对之前供求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第二章 马克思的微观供求理论
    第一节 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
        一、供给的界定及其特点
        二、需求的界定及其特点
        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第二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价值
        一、市场供求不决定市场价值
        二、市场供求影响市场价值
    第三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价格
        一、市场价格由市场价值决定
        二、市场供求影响市场价格
        三、市场价格调节市场供求
    第四节 市场供求与市场竞争
        一、市场竞争推动市场价值的形成和转化
        二、市场价值与市场供求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互动
    第五节 马克思微观供求理论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的宏观供求理论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一、社会总产品供求和单个产品供求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总供求平衡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中的供求平衡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中的供求平衡
    第三节 总供求平衡的内在机制
        一、总供求平衡的内容
        二、总供求平衡的实现机制
    第四节 市场供求失衡与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
        二、供求失衡的调控
    第五节 马克思宏观供求理论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一、以效用为中心的需求理论
        二、以生产成本为中心的供给理论
        三、供求均衡决定商品价格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有效需求决定论
        一、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二、有效需求决定论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第三节 供给学派的理论
        一、供给学派的概况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供给学派理论的实践
    第四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供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相同之处
        二、马克思供求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内容区别
        三、马克思供求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本质区别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供求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的有计划的供求平衡发展理论
        一、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有计划的供求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邓小平的市场调节供求理论
        一、改革开放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市场调节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江泽民的需求拉动供给发展理论
        一、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经济社会形势剧变
        二、需求拉动供给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胡锦涛的“以人为本”供求平衡发展理论
        一、新世纪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以人为本”供求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习近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一、新时代我国市场供求情况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对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的评价
        一、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与马克思供求理论是一脉相承
        三、中国共产党供求理论是在传承中发展
第六章 马克思供求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供求发展
        一、中国经济总供给的发展情况
        二、中国经济总需求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性的解读
        一、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性的评判分析
        二、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不平衡的原因解析
    第三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促进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的指导
        一、市场竞争机制消除供求总量不平衡
        二、部门结构优化消除供求结构不平衡
        三、生产进步推动供求平稳发展
        四、生产与流通衔接促进产业资本循环
    第四节 促进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消除体制弊端,发挥市场调节供求主导作用
        二、注重发展质量,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供求平衡弹性
        四、优化流通环节,促进生产和消费相匹配
    第五节 马克思供求理论对中国经济供求平衡发展分析的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提升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支撑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监测预警
        2.1.2 人力资源
        2.1.3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
        2.1.4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
        2.1.5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
    2.2 支撑理论
        2.2.1 景气监测预警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
        2.2.3 系统科学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现状
    3.1 监测体系建设状况
        3.1.1 监测工作网络覆盖市、区、街
        3.1.2 信息调查和采集运行机制基础扎实
        3.1.3 数据指标覆盖面广
        3.1.4 建立定期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
    3.2 监测能力评价分析
        3.2.1 监测能力评价内涵及要素构成
        3.2.2 监测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2.3 监测能力评价测算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的问题和因素分析
    4.1 监测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
        4.1.1 整体能力: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
        4.1.2 测评能力:评估分析方法待矫正
        4.1.3 获取能力:数据采集存显性缺陷
    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1 监测体系对监测能力的影响
        4.2.2 监测评估技术对监测能力的影响
        4.2.3 数据处理技术对监测能力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提升路径
    5.1 提升路径之一:完善监测系统构建
        5.1.1 建立监测系统模型
        5.1.2 建立数据采集指标体系
        5.1.3 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
    5.2 提升路径之二:编制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指数
        5.2.1 指数设计的理论基础
        5.2.2 指数体系框架和指标筛选
        5.2.3 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5.2.4 指标权重的赋值
        5.2.5 扩散指数计算
        5.2.6 合成指数计算
        5.2.7 景气状况判定
    5.3 提升路径之三:构建预警指数和预警信号系统
        5.3.1 .确定预警指标的监测临界值
        5.3.2 .确定预警信号灯系统
        5.3.3 .实证分析
    5.4 提升路径之四:改进调查问卷设计与采集
        5.4.1 .结构化量表
        5.4.2 .信度和效度测量
    5.5 提升路径之五:改进评估报告框架与信息发布机制
    5.6 提升路径之六:增强制度保障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劳动力市场复杂性日益突出
    (一) 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更加复杂
        1. 劳动力供需波动明显
        2. 劳动力区域配置失衡问题突出
        3. 就业形态不平衡
    (二) 劳动力市场充分性更加复杂
        1. 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2. 就业质量整体不高
    (三) 劳动力市场稳定性更加复杂
        1. 科技进步增加了就业风险性
        2. 贸易争端加剧了就业市场不稳定性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就业市场压力
二、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的实践路径
    (一) 劳动力市场的定向调控
    (二) 劳动力市场相机调控
    (三) 劳动力市场的精准调控
三、基本结论

(9)经济新常态下温州市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经济新常态的理论阐述
    2.1 经济新常态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
        2.1.1 经济新常态的基本概念
        2.1.2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2.2 经济新常态下对就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2.1 新增就业岗位减少
        2.2.2 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
        2.2.3 自主创业就业现象逐步增多
3 温州就业工作现状和新常态下就业存在的困境
    3.1 温州促进就业主要做法及成效
        3.1.1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3.1.2 分类施策做好就业工作
        3.1.3 优化就业创业服务
    3.2 新常态下温州就业存在的困境
        3.2.1 就业岗位增长存在的压力
        3.2.2 就业结构存在的难题
        3.2.3 就业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
    3.3 新常态下温州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
        3.3.2 内部竞争优势降低
        3.3.3 技工教育培训存在不足
        3.3.4 企业产值效益不高
4 新常态下温州就业政策选择
    4.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
        4.1.1 制定协调的宏观就业政策
        4.1.2 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4.1.3 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
        4.1.4 全面扶持新经济新业态
    4.2 优化就业创业服务
        4.2.1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4.2.2 加强基层平台建设
        4.2.3 搭建创业就业展示平台
    4.3 大力推进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4.3.1 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
        4.3.2 推进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改革
        4.3.3 加大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4.4 促进不同人群就业
        4.4.1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4.4.2 做好农名工返乡创业工作
        4.4.3 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
        4.4.4 加强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就业战略转变历程与广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市场初步建立 (1978—1991年)
    (一) 改革开放与就业战略的转变及就业现状
        1. 扩大就业战略的经济社会背景。
        2. 城乡就业基本情况
        3. 就业战略导向。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结合”就业方针
        1.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特点。
        2.“三结合”就业方针解决就业的效果及评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就业市场化 (1992—2001年)
    (一) 就业战略的转变及就业现状
        1. 就业战略转变的经济社会背景。
        2. 城乡就业基本状况
        3. 就业战略的特点。
    (二) 下岗职工与实施再就业工程
三、和谐社会建设与积极就业政策 (2002—2011年)
    (一) 就业战略的转变及就业现状
        1. 就业战略提出的经济社会背景。
        2. 公平就业战略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3.“双转移就业”战略及其效果评价。
    (二) 积极就业政策的演变与结果
    (三) 特殊群体就业
        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 农民工就业问题。
四、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就业优先战略 (2012年至今)
    (一) 就业战略的转变及就业现状
        1. 就业优先战略提出的经济社会背景。
        2. 城乡就业基本情况
    (二) 就业保障政策及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效果评价
        1. 就业保障政策。
        2. 对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效果评价。
五、广东就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 广东就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2.“双创”动力不足。
        3. 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
        4. 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二) 促进广东就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
        2. 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倍增”计划。
        3. 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4. 加强就业政策及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中国就业战略中的宏观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就业视角下国有企业与劳动者在职业培训中互动关系研究[D]. 寇骏. 重庆工商大学, 2021
  • [2]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3]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回顾 总结 探索 前行——感悟中国就业70年[J]. 张小建. 中国就业, 2020(01)
  • [5]创业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D]. 黄晶晶.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6]马克思的供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景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提升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能力研究[D]. 黄惠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实践路径[J]. 赖德胜,石丹淅. 求是学刊, 2018(06)
  • [9]经济新常态下温州市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D]. 汪亦毅.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3)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就业战略转变历程与广东实践[J]. 李云,李银娟. 岭南学刊, 2018(05)

标签:;  ;  ;  ;  ;  

中国就业战略中的宏观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