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粉煤灰泡沫混凝土(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英[1](2013)在《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合理利用已有的工业废料、变废为宝,成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业废料的粉煤灰,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质和优点,作为胶凝材料来制作泡沫混凝土,具有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的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本文针对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研究,从泡沫混凝土的制作原理着手,通过对普通混凝土及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的分析,对粉煤灰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设计并做了相关试验研究。将前人的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和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试验中的水泥—粉煤灰—石灰—细砂体系的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并得出了不同因素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配合比设计试验,采用了单因素配合比设计和多因素配合比设计的正交试验设计,并以B08级泡沫混凝土为例进行了试验,其结果如下:单因素配合比设计时,研究的是各原材料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干密度以及吸水率与粉煤灰和发泡剂的掺量分别成反比,其变化趋势明显。随石灰掺量的增大,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干密度和吸水率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单因素配合比试验表明,粉煤灰和发泡剂对泡沫混凝土的性能起着主导的作用。多因素配合比设计时,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的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的量化指标和最优配合比。结果为: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发泡剂>粉煤灰>水料比>石灰;对28d抗压强度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发泡剂>粉煤灰>水料比>石灰;对吸水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粉煤灰>发泡剂>水料比>石灰。通过多因素配合比设计试验可以发现,发泡剂掺量和粉煤灰掺量对泡沫混凝土的影响比较显着,这与单因素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相符。最后,通过对泡沫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值、干密度和吸水率分别与水料比、粉煤灰掺量、石灰和发泡剂掺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了28d抗压强度、干密度和吸水率与粉煤灰掺量和发泡剂掺量之间的线性方程。
何书明[2](2014)在《泡沫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通过试验,研究泡沫混凝土的本构关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轻钢与泡沫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破坏机理研究》的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首先,本文对泡沫混凝土的定义与特性进行了简介,概述了国内外泡沫混凝土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并且分别从建筑能源消耗方面、保温材料方面、墙体材料方面、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方面和国家建筑节能政策方面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创新点。其次,本文介绍了泡沫混凝土的生产工艺,介绍了本试验的试验器材,分别设计了密度为800kg/m3、1000kg/m3、1200kg/m3、1600kg/m3,粉煤灰和石灰分别按3种比例添加的泡沫混凝土配合比,概述了制备泡沫混凝土浆体、发泡、试块的制备及养护等的工艺过程。然后,本文对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泡沫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及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试验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得到了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其密度的关系,归纳了泡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其密度的关系,研究了掺合料的种类及掺量的不同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后,本文研究了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的本构关系。归纳了泡沫混凝土试块正面和侧面的破坏形态,通过曲线拟合,分别拟合出密度为800kg/m3、1000kg/m3、1200kg/m3、1600kg/m3的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确定了它们的本构方程。并且把上述四条曲线拟合成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确定了其本构方程。
王朝强,谭克锋,徐秀霞[3](2013)在《我国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泡沫混凝土的特性、分类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我国对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泡沫混凝土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熊清清[4](2014)在《泡沫混凝土墙体材料性能及其微观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和隔音轻质等特性,成为轻质隔墙材料的选择。它与普通混凝土在原材料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使用粗集料,同时引入大量均匀分布的气泡,使得新拌浆体流动度大、易泵送,硬化后质轻、保温隔热、隔音吸声、不燃和抗震等,因此研究泡沫混凝土墙体材料的性能及其微观结构具有深远的意义。文中采用最新的物理发泡工艺,在常温常压下制备泡沫混凝土。并围绕其配合比设计及微观结构展开了如下研究工作:(1)对泡沫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外加剂和原材料的单因素试验,得出外加剂的最佳掺量,并且绘制出原材料单因素改变对泡沫混凝土干表观密度、28天抗压强度、以及吸水率的影响曲线,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得出原材料单因素的最佳取值范围。(2)综合考虑各因素对粉煤灰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对不同材料组成的干表观密度、28天抗压强度和吸水率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泡沫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并最终得出泡沫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3)通过测定导热系数得出了干表观密度与泡沫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表观密度的减小,导热系数随之减小,保温隔热能力提高;粉煤灰的掺量增加,导热系数降低。(4)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泡沫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计算得出由于粉煤灰掺量变化,及发泡剂变化而引起的分形维数的变化。分析分形维数与表观密度、28天抗压强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粉煤灰和发泡剂掺量的增加,分形维数增大,表观密度减小,28天抗压强度降低。经过上述研究,获得了制备方便的、容重较低、强度较高且保温隔热性能优良的泡沫混凝凝土墙体材料,并对新的发泡工艺下制备的泡沫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关凌岳[5](2014)在《泡沫混凝土孔结构表征与调控方法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质泡沫混凝土是一种施工工艺简便、工作性能良好、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和缓冲吸能特性的新型建筑材料,适用于外墙保温系统、机场阻滞隔离带等重要的工程建设,其特点符合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强度低、耐久性差、浆体不够稳定等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系统实验对轻质泡沫混凝土泡沫稳定性、浆体特性、微观孔结构表征方法、物理力学性能、水分吸收和迁移性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材料组成、微孔结构和宏观性能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规律,对推动该材料的理论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结论如下:运用光学显微镜和尺寸测量软件分析了泡沫水膜和泡沫直径,通过调节泡沫含水量来控制泡沫水膜排液速度和直径在其形成、稳定和破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通过调节泡沫含水量来控制泡沫水膜排液速度和泡沫直径扩张速度的方法,建立了泡沫含水量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获得最佳稳定性所需的发泡倍数。采用图像处理和软件统计等方法对泡沫混凝土孔结构进行分析,定量表征了孔隙率、孔径、气孔变形、气孔密度等参数,提出了空间因子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分析得到不同配比样品的孔结构参数,系统研究了泡沫混凝土组成对孔结构的影响规律,拟合得到了孔结构各参数间的定量关系,为控制形成孔径细小、形状规则、分布均匀的气孔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流动性和稳定性两方面分析了泡沫混凝土新拌浆体性能的影响因素,为设计、制备出工作性能优异的泡沫混凝土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采用体积吸水率和基于不饱和流动理论的吸水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泡沫混凝土水分吸收、迁移性质,提出了泡沫混凝土在工作环境中的耐久性评价方法。通过探讨吸水率和孔结构的关系,结合浆体结构缺陷、气孔数量、气孔尺寸等因素对水分迁移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明确了水分在泡沫混凝土内部的迁移动力和途径。通过真空饱水法和浸水法的吸水率对比、孔壁结构的SEM分析,构建了非饱和条件下气孔的吸水模型,指导泡沫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系统分析了泡沫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确立了最佳强度-孔隙率结构模型,为泡沫混凝土的配比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研制的容重等级为400Kg~600Kg/m3的轻质泡沫混凝土进行了工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其工作性能优异、浆体具有较高稳定性、与石膏板粘结性良好,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嵇鹰,张军,武艳文,尚成成,范金禾[6](2018)在《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气孔结构及抗压强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结合压汞法和图像分析技术Image-Pro plus等测试手段,对泡沫混凝土气孔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孔结构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粉煤灰制备的泡沫混凝土孔结构与抗压强度的关系,进而得出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作用于泡沫混凝土主要是对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改善从而影响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二级粉煤灰经过机械粉磨之后,虽然其火山灰胶凝活性得到提升但由于其形态效应被破坏,对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的优化作用不及一级粉煤灰,使泡沫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磨细二级粉煤灰在泡沫混凝土中的掺量应低于20%,一级粉煤灰的合适掺量为40%。
胡璐[7](2015)在《有机硅防水剂对泡沫混凝土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泡沫混凝土一般是指用机械方法把泡沫剂制备成泡沫,再将泡沫与含硅质材料、钙质材料、水和各种外加剂等组成的料浆混合、搅拌、浇注成型、养护的一种多孔材料,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但是,泡沫混凝土在加入泡沫的同时,引入了大量气泡,导致实际应用出现问题,比如抗压强度低、吸水率高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泡沫混凝土的应用。另外,随着粉煤灰和矿渣的排放量逐渐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将粉煤灰和矿渣掺入泡沫混凝土,对于节能减排,节约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怎样提高掺入了粉煤灰和矿渣的泡沫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吸水率,对扩宽其应用领域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旨在研究乳液型有机硅、甲基硅酸盐有机硅对泡沫混凝土的吸水率、抗压强度的影响。我们在纯水泥泡沫混凝土、掺加了粉煤灰的泡沫混凝土、掺加了矿渣的泡沫混凝土表面刷涂乳液型有机硅,在纯水泥泡沫混凝土表面刷涂甲基硅酸盐有机硅防水剂之后,观察这两种有机硅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泡沫混凝土防水性能、乳液型有机硅及甲基硅酸盐有机硅防水剂的防水机理的文献,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改变有机硅浓度及掺量,以找到能有效降低泡沫混凝土吸水率、提高抗压强度的有机硅。研究结果表明:在试块表面刷涂乳液型有机硅后,纯水泥泡沫混凝土、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矿渣泡沫混凝土与未刷涂乳液型有机硅相比较,抗压强度有所提高,吸水率降低明显,且与乳液型有机硅的浓度有关,而与乳液型有机硅的刷涂质量没有直接相关关系。在纯水泥泡沫混凝土表面刷涂甲基硅酸盐有机硅防水剂能提高纯水泥泡沫混凝土强度,降低吸水率。
石川[8](2013)在《泡沫混凝土及其复合墙板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目前国内大多采用以有机高分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墙体保温材料,出于防火和环保需求,无机保温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显得非常必要。泡沫混凝土具有轻质、保温隔热、隔音、不燃、抗震和利废等优良特性,可较好地满足建筑节能和提高建筑安全性的要求。但由于强度低、干燥收缩大和吸水率高等不足,制约了其在墙体材料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为适应现代建筑节能和防火的要求,本研究以低容重等级泡沫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围绕泡沫混凝土中气泡的形成与稳定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制备了优质泡沫混凝土,并在此基础上以硅酸钙板为面材,将泡沫混凝土浇注至面板之间,制备了隔热防火复合墙板。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如下:(1)研究了发泡压力、发泡剂稀释比、表面活性剂、溶液的pH值等因素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发泡压力为0.6MPa时,可制备出泡沫容重为32kg/m3、1h泌水量为15.57g/1的高稳定泡沫;H型和D型发泡剂分别在稀释比为15:1和30:1时,可制备出稳定性最好的泡沫;分别掺入常用的四种表面活性剂(萘系离子表面活性剂、聚羧酸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三乙醇胺)后,H型和D型发泡剂制备的泡沫稳定性下降;与纯水相比,强碱性溶液(模拟孔溶液)对泡沫的稳定性极其不利。(2)研究了600kg/m3容重等级的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富裕系数K值为1.05、水灰比为0.4、水泥净浆流动度保持在210~220mm时,采用H型发泡剂和萘系减水剂制备的泡沫混凝土流动度为120~140mm,容重等级符合要求且强度最高。采用IPP软件分析了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建立了泡沫混凝土的孔壁厚度计算模型用纯水泥制得干重为598kg/m3、强度为2.4MPa、质量吸水率为21.65%、孔隙率为71.44%、平均孔径为0.633mm、孔壁厚度为0.133mm的轻质泡沫混凝土。粉煤灰掺量为30%时,可制备绝干密度为583.09kg/m3、强度达2.3MPa、质量吸水率为27.17%、孔隙率为71.43%、平均孔径为0.658mm、孔壁厚度为0.201mm的轻质泡沫混凝土;粉煤灰掺量低于30%时,平均孔径较大,孔壁厚度较低;粉煤灰掺量高于30%时,平均孔径较大,孔壁厚度小于0.201mm。掺入可改善收缩开裂的聚丙烯纤维可提高抗压强度近20%,可稍稍改善轻质泡沫混凝土整体的收缩。(3)研究了容重等级低于300kg/m3的超轻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控制泡沫混凝土流动度为88-95mm时,理论上可制备轻质泡沫混凝土,但该超轻泡沫混凝土在成型过程中塌模严重。掺入0.4%的XY速凝剂,可有效解决泡沫混凝土的塌模问题,成功制备了干重为264.8kg/m3,孔隙率为85.35%、强度为0.77MPa和导热系数为0.0757w/m.k的超轻泡沫混凝土,其平均孔径为0.866mm、孔壁厚度为0.142mm。掺30%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的微观性能改变很大,平均孔径为0.796mm、孔壁厚度为0.187mm。(4)研究泡沫混凝土浇注在硅酸钙面板间的稳定性和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制备工艺。探讨了速凝剂、砂子、水泥强度等级、泡沫混凝土容重等参数对泡沫混凝土浇注在硅酸钙面板间的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600kg/m3容重等级还是300kg/m3容重等级的复合板,由于墙板的高度达2440mm,在自重下泡沫的破裂系数增大,加入0.5%的XY速凝剂可以调节泡沫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减少泡沫合并与破裂,解决塌模问题;掺入少量的砂子,有利于复合墙板成型;和强度等级为32.5的水泥相比,采用42.5的水泥可以保证一定的成品率;制备泡沫混凝土保温隔热复合墙板以600kg/m3容重等级的泡沫混凝土为芯材较为合适;300kg/m3容重以下的复合墙板由于强度太低、粉化严重、面板粘结不牢等原因限制了其目前的使用。
任志强[9](2014)在《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介绍了粉煤灰的利用、粉煤灰活化的研究概况和目前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重点研究了在无水泥掺入的前提下,以双氧水为发泡剂,通过碱激发来提高粉煤灰活性,制备泡沫混凝土的工艺,最后具体研究了水料比和发泡剂掺量对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基本性能、隔热保温性能的影响及其孔结构特征。通过试验得出,双氧水的分解特性与温度、酸碱度、自身浓度和钙离子相关。在25℃时,1h内其分解率0,在85℃时,1h内其分解率才有2.62%,说明温度对双氧水影响很小;酸碱度对双氧水的分解影响较大,PH值在5以下时,分解率很低,PH值到5以上时,分解率急剧上升,在PH=9左右时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自身浓度和钙离子也会对其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大。粉煤灰浆体PH值呈碱性,在试验中应尽量控制其分解速率如降低双氧水浓度、增加粘结剂、添加相关泡沫稳定剂等,防止气泡形成过快发生塌陷。研究结果表明,用2%~4%NaOH作激发剂制备的泡沫混凝土干密度低,0.39g·cm-3~0.57g·cm-3,但强度低;用5%~15%石灰作激发剂制备的泡沫混凝土强度高,但干密度大,0.70g·cm-3~1.28g·cm-3;2%~4%NaOH和5%~15%石灰复合激发制备的强度高,干密度在0.6g·cm-3左右,性能良好,并且增延长预活化时间,更容易激发粉煤灰的活性。综合试验研究结果: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发泡剂的发泡、稳定和粉煤灰活化激及制浆搅拌制备养护工艺。具体工艺为:首先将激发剂石灰(10%)和粉煤灰(90%)混合搅拌均匀,同时将NaOH(4%)溶到一定量温水中,然后倒入搅拌好的粉煤灰中,在倒入时同时进行搅拌,等搅拌均匀后放置;3天后拿出已经活化激发过的粉料,将称取好的早强剂三乙醇胺(0.05%)和硫酸钠(1.5%)、稳泡剂磷酸钠(1%)、稳定剂硬脂酸钙(1%)加到粉料中并搅拌均匀;再将溶有萘系减水剂(1%)的水加到粉料中并快速搅拌3分钟至均匀,最后将稀释的双氧水(5%)加到浆体中,快速搅拌10S中,倒入模型中成型;24小时后拆模,用塑料薄膜包好绝热养护至龄期。
耿纪川[10](2014)在《掺加细砂和粉煤灰的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泡沫混凝土是一种轻质混凝土,是将由发泡剂发出的气泡引入到水泥浆体或砂浆中制成。通过控制泡沫添加量,可制成容重200-1600kg/m3的泡沫混凝土,并应用于承重结构、非承重墙、隔热保温和回填领域。本文通过试验分别研究了使用不同标号水泥(PO52.5R、P.O42.5R和P.C32.5R)、不同掺量的细砂(砂灰比分别为0、0.5、1.0、1.5和2.0)、不同掺量的粉煤灰(粉煤灰水泥比分别为0、0.25、0.5、0.75、1.0、1.5和2.0)、复掺细砂和粉煤灰及容重(湿容重分别为1400kg·m-3、1200kg·m-3和1000kg·m-3)对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吸水性的影响;并得出了掺加细砂和粉煤灰配比的抗压—劈拉强度关系式。分析试验结果发现,砂灰比相同时,水泥等级越高,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越大。使用52.5R和42.5R水泥的配比软化系数较接近,但相对32.5R水泥配比较大。在使用相同等级的水泥时,砂灰比增大,28天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减小,拉压比增大,72小时吸水率和软化系数则先增大后减小且在砂灰比为1.0时达到最大。且72小时吸水率越大,软化系数越小。粉煤灰掺量较大的配比早期强度低,但强度随龄期增长更多。掺加最高67%粉煤灰后泡沫混凝土28天及以后强度无明显降低甚至有所提高。当砂灰比和粉煤灰水泥比相同时,掺加粉煤灰的配比拥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掺加细砂的配比则拥有更高的拉压比。掺加细砂和粉煤灰均可有效提高泡沫混凝土的软化系数。而掺加细砂的配比吸水率均小于掺加粉煤灰的配比。随着容重的减小,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下降显着,软化系数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也随之降低,拉压比则随之增大。复掺细砂和粉煤灰可显着提高泡沫混凝土的软化系数,在容重相同时,吸水率越大软化系数越小。
二、粉煤灰泡沫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煤灰泡沫混凝土(论文提纲范文)
(1)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泡沫混凝土的概念 |
1.2 泡沫混凝土的结构及特征 |
1.3 泡沫混凝土的特性 |
1.4 泡沫混凝土的应用范围 |
1.5 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泡沫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原材料的选取及技术要求 |
2.1 泡沫混凝土的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发泡剂 |
2.1.4 稳泡剂 |
2.1.5 细集料 |
2.1.6 石灰 |
2.1.7 水 |
2.2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
2.3 泡沫混凝土的力学及物理性能测试 |
2.3.1 抗压强度试验 |
2.3.2 干密度试验 |
2.3.3 吸水率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 |
3.1 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原理 |
3.2 混凝土配合比的定量准则 |
3.2.1 绝对体积律(体积法) |
3.2.2 表观密度律(质量法) |
3.3 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 |
3.4 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和内容 |
4.1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
4.1.1 密度等级分类及要求 |
4.1.2 强度等级分类及要求 |
4.1.3 吸水率的控制范围 |
4.2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 |
4.3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的要求 |
4.4 提高泡沫混凝土强度和降低密度的措施 |
4.5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
4.6 试验方法的确定及试验方案 |
4.6.1 配合比计算方法 |
4.6.2 配合比试验方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合比试验及结果分析 |
5.1 单因素配合比设计结果及分析 |
5.1.1 粉煤灰和水泥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 |
5.1.2 石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 |
5.1.3 发泡剂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 |
5.2 多因素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结果分析 |
5.2.1 正交试验设计 |
5.2.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泡沫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泡沫混凝土概述 |
1.1.1 泡沫混凝土的定义 |
1.1.2 泡沫混凝土的特性 |
1.2 国内外泡沫混凝土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应用 |
1.2.1 我国泡沫混凝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
1.2.2 国外泡沫混凝土应用的新进展 |
1.2.3 国内外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泡沫混凝土的生产工艺 |
2.1 试验主要器材 |
2.1.1 试验主要原材料及性能 |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 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2.2.1 试块编号 |
2.2.2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
2.2.3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 |
2.2.4 本试验试块配合比的计算过程 |
2.2.5 所有试块配合比计算结果汇总 |
2.3 泡沫混凝土试块的制作 |
2.3.1 混凝土浆体的制备 |
2.3.2 泡沫的制备 |
2.3.3 泡沫混凝土试块的制备及养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方法及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 |
3.1 试验方法 |
3.1.1 泡沫混凝土干表观密度的测试 |
3.1.2 泡沫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测试 |
3.1.3 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试验 |
3.2 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 |
3.2.1 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其密度的关系 |
3.2.2 泡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其密度的关系 |
3.2.3 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与不同比例掺和料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的研究 |
4.1 试块破坏形态 |
4.1.1 试块正面破坏形态 |
4.1.2 试块侧面破坏形态 |
4.2 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 |
4.2.1 曲线拟合的过程 |
4.2.2 不同密度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 |
4.2.3 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 |
4.3 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
4.3.1 不同密度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
4.3.2 泡沫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我国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泡沫混凝土的特性及分类 |
1.1 泡沫混凝土的特性 |
1.2 泡沫混凝土的分类 |
2 国内研究现状 |
2.1 纯水泥型泡沫混凝土 |
2.2 水泥-粉煤灰型泡沫混凝土 |
2.3 水泥-砂型泡沫混凝土 |
2.4 水泥-粉煤灰-砂型泡沫混凝土 |
2.5 水泥-石膏型泡沫混凝土 |
2.6 水泥-粉煤灰-石膏型泡沫混凝土 |
2.7 水泥-粉煤灰-石灰型泡沫混凝土 |
2.8 水泥-粉煤灰-石灰-砂型泡沫混凝土 |
2.9 水泥-粉煤灰-石灰-石膏型泡沫混凝土 |
2.1 0 水泥-石灰-石膏-矿渣型泡沫混凝土 |
2.1 1 纤维增强水泥基型泡沫混凝土 |
2.1 2 工业废弃物型泡沫混凝土 |
2.1 3 其他型泡沫混凝土 |
3 泡沫混凝土在国内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 理论研究、技术标准方面不足 |
3.2 工程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3.3 泡沫混凝土制品、生产设备问题 |
4 建议 |
(4)泡沫混凝土墙体材料性能及其微观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泡沫混凝土的定义 |
1.1.2 泡沫混凝土的分类及特性 |
1.2 泡沫混凝土研究概况 |
1.2.1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当前应用领域及存在问题 |
1.2.3 分形理论在泡沫混凝凝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泡沫混凝土试验目的、方案及过程 |
2.1 泡沫混凝土自身性能研究试验 |
2.1.1 原材料及制备工艺 |
2.1.2 外加剂单因素试验 |
2.1.3 原材料单因素试验 |
2.1.4 正交试验设计 |
2.1.5 导热性能试验设计 |
2.1.6 抗压强度、干表观密度、吸水率及导热系数的测定 |
2.2 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试验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泡沫混凝土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泡沫混凝土自身性能研究试验结果分析 |
3.1.1 泡沫混凝土外加剂单因素试验分析 |
3.1.2 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试验 |
3.1.3 泡沫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分析试验 |
3.1.4 泡沫混凝土吸水率分析试验 |
3.1.5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1.6 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分析试验 |
3.2 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
3.2.1 泡沫混凝土孔洞结构研究 |
3.2.2 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5)泡沫混凝土孔结构表征与调控方法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泡沫混凝土概述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质浆体组成材料 |
1.2.2 泡沫 |
1.2.3 泡沫混凝土配比设计和制备 |
1.2.4 泡沫混凝土的性能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粉体 |
2.1.2 发泡剂 |
2.1.3 减水剂 |
2.1.4 防水剂 |
2.1.5 早强剂 |
2.2 样品制备 |
2.3 配比设计 |
2.4 泡沫混泥土性能测试方法 |
2.4.1 新拌浆体性能测试 |
2.4.2 抗压强度 |
2.4.3 干容重和吸水率 |
2.4.4 吸水性 |
2.4.5 导热系数 |
2.5 泡沫混泥土孔结构测试方法 |
第三章 混凝土泡沫性能表征和微孔结构调控 |
3.1 引言 |
3.2 泡沫形成和破裂机理 |
3.3 泡沫结构和稳定性关系 |
3.4 泡沫混凝土孔结构调控 |
3.4.1 水胶比对孔结构的影响 |
3.4.2 掺合料对孔结构的影响 |
3.4.3 干密度对孔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轻质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新拌浆体性能 |
4.2.1 组成对新拌浆体流动性的影响 |
4.2.2 组成对新拌浆体稳定性的影响 |
4.3 泡沫混凝土吸水性质 |
4.3.1 组成对体积吸水率的影响 |
4.3.2 吸水率和孔结构相关性 |
4.4 泡沫混凝土水分迁移性质 |
4.4.1 迁移途径 |
4.4.2 浆体结构缺陷的影响 |
4.4.3 气孔尺寸的影响 |
4.5 非饱和条件下的气孔吸水模型 |
4.5.1 气孔中水分分布 |
4.5.2 浸水时间对吸水率的影响 |
4.6 泡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4.6.1 水胶比的影响 |
4.6.2 泡沫含水的影响 |
4.6.3 矿物掺合料的影响 |
4.6.4 密度-强度-孔结构的关系 |
4.6.5 强度-孔隙率模型的应用 |
4.7 导热系数和孔隙率之间的关系 |
4.8 工程应用验证实验 |
4.8.1 样品放大实验 |
4.8.2 墙体施工现浇高度模拟实验 |
4.8.3 石膏板复合保温层结构设计和制备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6)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气孔结构及抗压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 |
2.1 原材料 |
2.2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 |
2.3 性能测试表征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种类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 不同种类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气孔结构的影响 |
(1) 不同粉煤灰掺入对泡沫混凝土微观气孔结构的影响 |
(2) 不同粉煤灰掺入对泡沫混凝土宏观气孔结构的影响 |
4 结论 |
(7)有机硅防水剂对泡沫混凝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泡沫混凝土发展背景与实际意义 |
1.2 泡沫混凝土简介 |
1.2.1 泡沫混凝土发展及定义 |
1.2.2 泡沫混凝土的基本特性 |
1.2.3 泡沫混凝土的性能表征指标 |
1.2.4 泡沫混凝土的分类 |
1.2.5 泡沫混凝土的生产工艺 |
1.3 国内外泡沫混凝土的应用 |
1.3.1 国内应用情况 |
1.3.2 国外应用情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
1.4.4 发展趋势 |
1.5 泡沫混凝土防水性研究意义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思路 |
2 原材料、试验方法和仪器设备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水 |
2.1.3 发泡剂 |
2.1.4 粉煤灰 |
2.1.5 矿渣 |
2.1.6 磨细生石灰 |
2.1.7 防水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泡沫混凝土试块制备和养护 |
2.2.2 泡沫混凝土湿表观密度测定 |
2.2.3 抗压强度测定 |
2.2.4 干表观密度测定 |
2.2.5 吸水率测定 |
2.3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1 实验室发泡机 |
2.3.2 搅拌机 |
2.3.3 恒温干燥箱中华人民共和国 |
2.3.4 抗压试验机 |
2.3.5 数显电子秤 |
2.3.6 试模 |
3 实验方案设计 |
3.1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原理 |
3.2 实验配料方案 |
3.2.1 纯水泥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2.2 粉煤灰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2.3 矿渣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 乳液型有机硅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 |
4.1 乳液型有机硅对纯水泥泡沫混凝土的影响 |
4.1.1 乳液型有机硅对纯水泥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 |
4.1.2 乳液型有机硅对纯水泥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 乳液型有机硅对粉煤灰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2.1 乳液型有机硅对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 |
4.2.2 乳液型有机硅对粉煤灰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 乳液型有机硅对掺加了矿渣的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影响 |
4.3.1 乳液型有机硅对矿渣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 |
4.3.2 乳液型有机硅对矿渣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 刷涂乳液型有机硅防水剂对三种泡沫混凝土的影响 |
5 甲基硅酸盐有机硅对纯水泥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5.1 刷涂甲基硅酸盐有机硅对纯水泥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 刷涂甲基硅酸盐有机硅对纯水泥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 刷涂乳液型有机硅、甲基硅酸盐有机硅对纯水泥泡沫混凝土的影响比较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乳液型有机硅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B. 甲基硅酸盐有机硅对纯水泥泡沫混凝土的吸水率和强度影响 |
C. 刷涂乳液型有机硅、甲基硅酸盐有机硅对泡沫混凝土吸水率降低百分率 |
D. 刷涂乳液型有机硅、甲基硅酸盐有机硅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倍数 |
(8)泡沫混凝土及其复合墙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泡沫混凝土 |
1.2.1 泡沫混凝土的分类 |
1.2.2 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特点 |
1.2.3 泡沫混凝土的原材料及制备方法 |
1.3 泡沫混凝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1 国内泡沫混凝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2 国外泡沫混凝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发泡剂 |
2.1.4 减水剂 |
2.1.5 速凝剂 |
2.1.6 憎水剂 |
2.1.7 稳泡剂 |
2.1.8 聚丙烯纤维 |
2.2 实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泡沫自身稳定性的测试方法 |
2.3.2 泡沫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
第三章 泡沫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
3.1 泡沫的制备 |
3.2 发泡压力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3 发泡剂稀释比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3.1 H 型发泡剂稀释比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3.2 D 型发泡剂稀释比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3.3 两种发泡剂对泡沫稳定性影响对比分析 |
3.4 表面活性剂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4.1 萘系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4.2 聚羧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泡沫稳定性影响 |
3.4.3 十二烷基硫酸钠稳泡剂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4.4 三乙醇胺稳泡剂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5 溶液的 pH 值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密度泡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 |
4.1.1 富裕系数 K 值的确定 |
4.1.2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
4.2 水灰比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3 减水剂、发泡剂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3.1 减水剂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3.2 减水剂对泡沫混凝土塌模高度的影响 |
4.3.3 减水剂对泡沫混凝土强度和湿容重的影响 |
4.3.4 发泡剂类型对泡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4 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
4.4.1 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2 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气孔结构的影响 |
4.5 聚丙烯纤维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轻泡沫混凝土的制备 |
5.1 超轻泡沫混凝土的试配 |
5.2 超轻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 |
5.2.1 速凝剂对浆体团聚的影响 |
5.2.2 超轻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5.3 粉煤灰对超轻泡沫混凝土的影响 |
5.4 结论 |
第六章 泡沫混凝土应用于复合板的制备 |
6.1 容重为 600kg/m3的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的制备 |
6.1.1 速凝剂对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的影响 |
6.1.2 砂子对复合墙板拆模情况的影响 |
6.2 容重低于 300 kg/m3的超轻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的制备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粉煤灰综合利用 |
2.1.1 粉煤灰的产生 |
2.1.2 粉煤灰的利用 |
2.2 碱激发粉煤灰的研究 |
2.2.1 粉煤灰的活性 |
2.2.2 粉煤灰的活性激发方法 |
2.3 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研究概况 |
2.3.1 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及其性能 |
2.3.2 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国外研究现状 |
2.3.3 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国内研究现状 |
3. 实验部分 |
3.1 主要原材料及性能 |
3.1.1 粉煤灰 |
3.1.2 激发剂 |
3.1.3 发泡剂 H2O2 |
3.1.4 外加剂 |
3.2 试验仪器 |
3.3 试验研究方案 |
3.3.1 试验设计 |
3.3.2 试验方法及测试性能 |
4. 双氧水发泡机理研究 |
4.1 气孔制备方法 |
4.2 双氧水发泡机理 |
4.2.1 气泡成核阶段 |
4.2.2 气泡增长阶段 |
4.2.3 气泡稳定 |
4.3 双氧水分解速度的研究 |
4.3.1 温度对双氧水分解率的影响 |
4.3.2 酸碱度即 pH 值对双氧水分解率的影响 |
4.3.3 浓度对双氧水分解率的影响 |
4.3.4 Ca~(2+)对双氧水分解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5. 碱激发粉煤灰混凝土的凝结硬化性能研究 |
5.1 碱激发粉煤灰的机理 |
5.2 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研究 |
5.2.1 激发剂和不同活化时间对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 |
5.2.2 混掺激发剂对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 |
5.2.3 碱激发粉煤灰的 SEM 分析 |
5.2.4 碱激发粉煤灰的 XRD 分析 |
5.3 小结 |
6. 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成型工艺及性能 |
6.1 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成型工艺 |
6.1.1 双氧水发泡工艺 |
6.1.2 粉煤灰活化激发工艺 |
6.1.3 工艺流程 |
6.2 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性能 |
6.2.1 水料比和发泡剂掺量对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 |
6.2.2 水料比和发泡剂掺量对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隔热保温性能的影响 |
6.3 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分析 |
6.3.1 泡沫混凝土孔结构 |
6.3.2 孔结构分析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掺加细砂和粉煤灰的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材料、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细砂 |
2.1.3 粉煤灰 |
2.1.4 发泡剂 |
2.1.5 减水剂 |
2.2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2.2.1 发泡/搅拌设备与方法 |
2.2.2 养护条件 |
2.2.3 不同龄期小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2.2.4 劈裂抗强度试验 |
2.2.5 吸水率与软化系数(绝干强度和饱水强度)试验 |
2.2.6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
3 水泥等级与细砂掺量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1 孔结构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 |
3.2 配合比设计 |
3.2.1 符号说明 |
3.2.2 配合比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水泥等级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3.2 砂灰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3.3.3 对劈拉强度的影响 |
3.3.4 对软化系数的影响 |
3.3.5 对吸水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粉煤灰掺量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 配合比设计 |
4.1.1 说明 |
4.1.2 配合比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粉煤灰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2 粉煤灰掺量对劈拉强度的影响 |
4.2.3 粉煤灰掺量对软化系数及吸水率的影响 |
4.3 分别掺加等量细砂和粉煤灰的泡沫混凝土性能比较 |
4.3.1 抗压强度的对比 |
4.3.2 劈拉强度的对比 |
4.3.3 软化系数及吸水率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容重及复掺细砂和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5.1 配合比设计 |
5.1.1 说明 |
5.1.2 配合比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5.2.2 对劈拉强度的影响 |
5.2.3 对软化系数及吸水率的影响 |
5.2.4 不同容重时的静力受压弹性模量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粉煤灰泡沫混凝土(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D]. 朱红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2]泡沫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D]. 何书明. 吉林建筑大学, 2014(04)
- [3]我国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J]. 王朝强,谭克锋,徐秀霞. 混凝土, 2013(12)
- [4]泡沫混凝土墙体材料性能及其微观结构研究[D]. 熊清清.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5]泡沫混凝土孔结构表征与调控方法及其性能研究[D]. 关凌岳.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6]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气孔结构及抗压强度的影响[J]. 嵇鹰,张军,武艳文,尚成成,范金禾. 硅酸盐通报, 2018(11)
- [7]有机硅防水剂对泡沫混凝土的影响研究[D]. 胡璐. 重庆大学, 2015(06)
- [8]泡沫混凝土及其复合墙板的研究[D]. 石川.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9]碱激发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研究[D]. 任志强. 中北大学, 2014(03)
- [10]掺加细砂和粉煤灰的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D]. 耿纪川.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