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夜尿症的大葱注射液

治疗夜尿症的大葱注射液

一、大葱注射液治疗夜尿(论文文献综述)

张芝兰[1](2006)在《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它的诊断以血压测值为标准,以动脉血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常伴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导致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这些方面,中医药疗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无高血压的病证名。但对于本病最为常见的症状——眩晕、头痛的认识却极为丰富,并且从古代眩晕、头痛的文献及与水肿合并出现等的记载分析,也可看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高血压病所引起。因此系统整理了古代文献中关于眩晕、头痛的认识,将有助于现代中医临床对于高血压病的辨证治疗。祖国医学对眩晕、头痛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古代有关眩晕、头痛和现代关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治疗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历代医家诊治高血压及其相关证候的经验,为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分为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古代部分主要分析总结了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眩晕与头痛的中医文献,在全面汇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断代史的方法,对先秦至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以及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背景下,分析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高血压病相关证候的认识特点和治疗经验。现代部分则较为全面地汇集了现代医家对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在全面综合诸家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临床辨证的三类十一个证型,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在综合分析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治疗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讨。①提出了肝火上炎型高血压与肝阳上亢型在辨证治疗上的区别,指出了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应用苦寒泻火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提出亦当注意通腑泻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则一身之气火皆降;②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于利水降压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③在现代病理学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弦脉产生的机理,提示在辨证时当四诊合参,不可局限于脉象所示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④在临床观察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思路,不应以单纯降压为目标,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指出要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

河南省中医研究所[2](1976)在《大葱注射液治疗夜尿》文中研究说明 药物制备: 鲜大葱去除老枯叶,洗净,切段,放入蒸馏器内,加6倍量的常水。第一次蒸馏,取蒸馏液为大葱的4倍量。再次蒸馏,取蒸馏液为大葱的2倍量。合并蒸馏液,加2%苯甲醇、0.1%吐温—80,充分搅匀,3—4号滤捧抽滤、浣封,每安

陈陆[3](2015)在《以外科常用中药临床应用为示范,对出现ADR相应特征与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外科常用中药为示范,建立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摸索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方法,并在其他中药不良反应研究中推广,以期得到业内共识,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借鉴与参考。材料与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平台,以“中药”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对19802014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将文检索到的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分为外科常用中药和非外科中药两类。以外科常用中药为示范,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建立中药不良反应干预因素、各系统不同靶点ADR相应特征(临床表现和理化特征)数据库;对所得结果的离散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有所取舍,并由此对中药多因素干预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相关性进行分析,对中药与人体各系统不同个靶点发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理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将检索到的发生不良反应的非外科中药,套用上述研究模式,对方法学进行验证。结果:建立外科常用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完善了中药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首次对多因素干预(给药剂量、饮食、服法、性别、年龄、合并用药等)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中药不良反应在人体九大系统(循环系统、血液与造血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和附件、生殖系统和五官)中不同靶点的临床表现与理化特征进行系统性归纳整理;此不良发应研究方法得到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非外科中药的初步验证。本文共查阅中药不良反应相关文献1200余篇,纳入文献760篇。结论:对于外科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可以从多因素干预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和对各系统临床表现、理化特征的归纳着手;由外科中药建立起的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方法适用于其他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

仝小林,李洪皎,张志远,华传金[4](2005)在《血糖难控因素的中医治疗》文中指出无论采用中医或西医哪种治疗方法,归根结底是为了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由于高血糖产生的并发症极大的威胁了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因此必须最大限度、以最积极的策略防治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并发症的重点之一。美国糖尿病研究协会报道,

李雨[5](2009)在《通窍活血法对轻中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改善脑血流灌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颅脑供应动脉的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颅脑血管主要由前后循环两套供血系统组成,其中椎基底动脉支持的后循环供血区域更为重要,它的病变临床症状复杂且更加严重。而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且易致急性脑血管病。该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眩晕范畴,本课题尝试对椎基底动脉狭窄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个主要证型——瘀阻脑窍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探讨,提出活血通窍法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基本方法,并从脑血流改变(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角度探讨活血通窍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之瘀阻脑窍证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将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临床观察过程中部分病例脱落,结果完成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对照组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脑血流图(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方面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或P<0.01)。上述结果提示:通窍活血汤无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加以探讨;活血通窍法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瘀血阻窍证的基本大法。

姬旭[6](2013)在《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综合评价针刺疗法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客观评价针刺改善AR症状、体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特禀质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主穴选取迎香、印堂、上星、合谷;配穴根据辩证进行穴位选取:肺气虚寒证取风门、风池,肾阳不足证取肾俞、太溪,脾气虚弱证取脾俞、肺俞,肺经伏热证加大椎、尺泽,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周3次,共治疗10次,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后对相应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并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刺后总体疗效为显效15例(30.0%),有效27例(54.0%),无效8例(16.0%),总有效率为84.0%。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诱发因素、病史、证候、体质类型的差异对针刺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高蛋白饮食、高脂饮食、居住环境的差异对针刺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针刺治疗后,各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喷嚏症状改善最佳,其有效率为90.9%;流涕症状有效率为83.6%;鼻塞症状有效率为82.5%;鼻痒症状改善相对较差,有效率为81.2%。结论:1.针刺能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中喷嚏症状改善最佳。2.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与病程、高脂饮食、高蛋白饮食、居住环境有相关性。

罗家美(Law Ka Mei)[7](2017)在《香港地区不孕症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香港地区女性不孕症中医证型及体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了解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及体质类型分布,找出本地区不孕症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与体质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了解本地区不孕症的病因及其他影响因素,从中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与不孕症常见中医证型的关系,为本地区不孕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样本调查方法,以2016年1至12月期间于香港工会联合会工人医疗所其下十间中医诊所及千金医馆就诊的病人及其认识的亲戚朋友中现正诊断为不孕症的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不孕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286例。通过问卷方式,并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判定中医体质和证型,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然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1份,收回291份,有效问卷286份,其中6份因病人未做相关检查做病因统计时排除。1.280例已做相关检查不孕症患者中,原发性不孕者占60.84%,继发性不孕者占39.16%。病因方面,有排卵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较多共103例,占36.79%;有输卵管阻塞性疾病的患者共82例,占29.28%;合并有输卵管阻塞性疾病和排卵相关性疾病的不孕症患者共14例,占5.00%;有其他病因的患者共81例,占28.93%。2.不孕症患者证型以肾阳虚证(19.93%)和肾气虚证(19.93%)较多,其他依次为肝气郁结证(18.53%)、肾阴虚证(13.99%)、痰湿内阻证(13.29%)、瘀滞胞宫证(11.54%)、湿热蕴结证(2.8%)。3.不孕症患者不同证型年龄不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32.00岁),肾阳虚证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36.40岁),不同体质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少于35岁不孕症患者以肝气郁结证比例最多,占25.00%;年龄35至40岁患者以肾阴虚证比例最多,占20.13%;年龄40岁或以上患者以肾气虚证和肾阳虚证比例最多,各占32.43%。不同证型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孕症患者不同证型患病年限不同,湿热蕴结证的病程相对较短(3年),肾阳虚证的病程相对较长(6年),不同证型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程少于4年不孕症患者以肾气虚证和肝气郁结证比例最多,分别占23.47%和19.39%;病程4至7年患者以肝气郁结证比例最多,占22.61%,其次是肾阳虚证和肾气虚证,分别占17.39%和16.52%;病程7至10年和10年以上患者以肾阳虚证比例最多,分别占33.33%和36.84%。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程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排卵相关性疾病方面,肾阳虚证患者较多(22.33%),湿热蕴结证相对较少,但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阻塞方面,瘀滞胞宫证患者较多(20.73%),其次为肾阳虚证(17.07%),湿热蕴结证相对较少,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排卵相关性疾病合并输卵管阻塞方面,肾阳虚证和瘀滞胞宫证患者较多(各占28.57%);其他病因方面,肾气虚症患者最多(30.86%),湿热蕴结证相对较少,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卵管阻塞、排卵相关性疾病与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与饮酒频率(P<0.01)、睡眠品质(P<0.01)入睡时间(P<0.01)、压力(P<0.01)构成间不同;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与原继发(P>0.05)、教育程度(P<0.05)、职业(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阳虚质(19.93%)、气虚质(17.83%)、气郁质(13.99%)、阴虚质(11.89%)、血瘀质(10.14%)、平和质(8.74%)、痰湿质(8.04%)、湿热质(4.90%)、特禀质(4.55%)。8.不孕症患者不同体质年龄不同,湿热质的年龄相对较小(32岁),阴虚质的年龄相对较大(37岁),不同体质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少于35岁不孕症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比例最多,分布占21.00%和18.00%;年龄35至40岁患者以阳虚质和阴虚质比例最多,分布占20.13%和17.45%;年龄40岁以上患者以阳虚质和气虚质比例最多,分别占24.32%和21.62%。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不孕症患者不同体质患病年期不同,湿热质的病程相对较短(3年),血瘀质的病程相对较长(7年),不同体质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1至4年不孕症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比例最多,各占17.35%:病程4至7年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比例最多,各占20.87%;病程7至10年不孕症患者以阳虚质和气郁质比例最多,分别占24.07%和20.37;病程10或以上患者以痰湿质比例最多,占31.58%;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程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排卵相关性疾病方面,阳虚质患者较多(20.51%),其次为气虚质(17.95%);特禀质患者相对较少,但不同体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阻塞方面,阳虚质患者较多(18.75%),其次为血瘀质和气郁质(各占15.63%),特禀质相对较少,不同体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相关疾病合并输卵管阻塞方面,血瘀质患者相对较多(28.57%),其次为阳虚质(21.43%),不同体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因方面,气虚质患者较多(19.75%)其次是阳虚质(18.52%)和阴虚质(17.28%),不同体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阻塞、排卵相关性疾病与患者中医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比较(1)平和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气虚证(28.00%)、肝气郁结证(24.00%)、肾阳虚证(20.00%)、肾阴虚证(12.00%)、痰湿内阻证(12.00%)、瘀滞胞宫证(4.00%),无湿热蕴结证患者;(2)气虚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气虚证(39.22%)、肾阳虚证(27.45%)、痰湿内阻证(11.76%)、肝气郁结证(9.80%)、肾阴虚证(7.84%)、瘀滞胞宫证(3.92%),无湿热蕴结证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阳虚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阳虚证(45.61%)、肾气虚证(28.07%)、痰湿内阻证(17.54%)、瘀滞胞宫证(5.26%)、肝气郁结证(3.51%),无肾阴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4)阴虚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阴虚证(61.76%)、瘀滞胞宫证(11.76%)、肾气虚证(8.82%)、肝气郁结证(8.82%)、痰湿内阻证(5.88%)、肾阳虚证(2.94%),无湿热蕴结证患者;(5)痰湿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内阻证(36.78%)、肾阳虚证(21.74%)、肝气郁结证(17.39%)、肾气虚证(13.04%)、瘀滞胞宫证(8.70%)、湿热蕴结证(4.35%),无肾阴虚证患者;(6)湿热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50.00%)、痰湿内阻证(21.43%)、肝气郁结证(14.29%)、肾阴虚证(7.14%)、瘀滞胞宫证(7.14%),无肾气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7)血瘀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滞胞宫证(34.48%)、肝气郁结证(24.14%)、肾阳虚证(13.79%)、肾阴虚证(13.79%)、肾气虚证(10.34%)、痰湿内阻证(3.45%),无湿热蕴结证患者;(8)气郁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肝气郁结证(55.00%)、瘀滞胞宫证22.50%)、肾阴虚证(15.00%)、痰湿内阻证(5.00%)、肾气虚证(2.50%),无肾阳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特禀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气虚证(30.77%)、痰湿内阻证(23.08%)、肾阳虚证(15.38%)、肝气郁结证(15.38%)、肾阴虚证(7.69%)、瘀滞胞宫证(7.69%),无湿热蕴结证患者。(10)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比较,排除例数较少的湿热蕴结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不孕症患者常见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比较:阳虚质与肾阳虚证呈正相关关系;气虚质与肾气虚证呈正相关关系;气虚质与肝气郁结证和瘀滞胞宫证呈正相关关系。13.不孕症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比较:肾气虚证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肾阳虚证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与病程呈正相关关系;肝气郁结证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14.不孕症常见病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排卵相关性不孕的发生与继发呈负相关关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与继发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香港地区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肾阳虚证和肾气虚证,其次是肝气郁结证。2.香港地区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为阳虚质、气虚质及气郁质。3.不孕症患者阳虚质与肾阳虚证呈正相关关系;气虚质与肾气虚证呈正相关关系;气虚质与肝气郁结证和瘀滞胞宫证呈正相关关系。4.不孕症患者肾气虚证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肾阳虚证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与病程呈正相关关系;肝气郁结证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5.不孕症常见病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排卵相关性不孕的发生与继发呈负相关关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与继发呈正相关关系。

罗家美[8](2017)在《香港地区不孕症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香港地区女性不孕症中医证型及体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了解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及体质类型分布,找出本地区不孕症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与体质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了解本地区不孕症的病因及其他影响因素,从中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与不孕症常见中医证型的关系,为本地区不孕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样本调查方法,以2016年1至12月期间于香港工会联合会工人医疗所其下十间中医诊所及千金医馆就诊的病人及其认识的亲戚朋友中现正诊断为不孕症的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不孕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286例。通过问卷方式,并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判定中医体质和证型,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然后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1份,收回291份,有效问卷286份,其中6份因病人未做相关检查做病因统计时排除。1.280例已做相关检查不孕症患者中,原发性不孕者占60.84%,继发性不孕者占39.16%。病因方面,有排卵相关性疾病的患者较多共103例,占36.799%;有输卵管阻塞性疾病的患者共82例,占29.28%;合并有输卵管阻塞性疾病和排卵相关性疾病的不孕症患者共14例,占5.00%;有其他病因的患者共81例,占28.93%。2.不孕症患者证型以肾阳虚证(19.93%)和肾气虚证(19.93%)较多,其他依次为肝气郁结证(18.53%)、肾阴虚证(13.99%)、痰湿内阻证(13.29%)、瘀滞胞宫证(11.54%)、湿热蕴结证(2.8%)。3.不孕症患者不同证型年龄不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32.00岁),肾阳虚证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36.40岁),不同体质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少于35岁不孕症患者以肝气郁结证比例最多,占25.00%;年龄35至40岁患者以肾阴虚证比例最多,占20.13%;年龄40岁或以上患者以肾气虚证和肾阳虚证比例最多,各占32.43%。不同证型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孕症患者不同证型患病年限不同,湿热蕴结证的病程相对较短(3年),肾阳虚证的病程相对较长(6年),不同证型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程少于4年不孕症患者以肾气虚证和肝气郁结证比例最多,分别占23.47%和19.39%;病程4至7年患者以肝气郁结证比例最多,占22.61%,其次是肾阳虚证和肾气虚证,分别占17.39%和16.52%;病程7至10年和10年以上患者以肾阳虚证比例最多,分别占33.33%和36.84%。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程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排卵相关性疾病方面,肾阳虚证患者较多(22.33%),湿热蕴结证相对较少,但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阻塞方面,瘀滞胞宫证患者较多(20.73%),其次为肾阳虚证(17.07%),湿热蕴结证相对较少,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卵相关性疾病合并输卵管阻塞方面,肾阳虚证和瘀滞胞宫证患者较多(各占28.57%);其他病因方面,肾气虚症患者最多(30.86%),湿热蕴结证相对较少,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卵管阻塞、排卵相关性疾病与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与饮酒频率(P<0.01)、睡眠品质(P<0.01)入睡时间(P<0.01)、压力(P<0.01)构成间不同;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与原继发(P>0.05)、教育程度(P>0.05)、职业(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阳虚质(19.93%)、气虚质(17.83%)、气郁质(13.99%)、阴虚质(11.89%)、血瘀质(10.14%)、平和质(8.74%)、痰湿质(8.04%)、湿热质(4.90%)、特禀质(4.55%)。8.不孕症患者不同体质年龄不同,湿热质的年龄相对较小(32岁),阴虚质的年龄相对较大(37岁),不同体质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少于35岁不孕症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比例最多,分布占21.00%和18.00%;年龄35至40岁患者以阳虚质和阴虚质比例最多,分布占20.13%和17.45%;年龄40岁以上患者以阳虚质和气虚质比例最多,分别占24.32%和21.62%。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不孕症患者不同体质患病年期不同,湿热质的病程相对较短(3年),血瘀质的病程相对较长(7年),不同体质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1至4年不孕症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比例最多,各占17.35%;病程4至7年患者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比例最多,各占20.87%;病程7至10年不孕症患者以阳虚质和气郁质比例最多,分别占24.07%和20.37;病程10或以上患者以痰湿质比例最多,占31.58%;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程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排卵相关性疾病方面,阳虚质患者较多(20.51%),其次为气虚质(17.95%);特禀质患者相对较少,但不同体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阻塞方面,阳虚质患者较多(18.75%),其次为血瘀质和气郁质(各占15.63%),特禀质相对较少,不同体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相关疾病合并输卵管阻塞方面,血瘀质患者相对较多(28.57%),其次为阳虚质(21.43%),不同体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因方面,气虚质患者较多(19.75%)其次是阳虚质(18.52%)和阴虚质(17.28%),不同体质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阻塞、排卵相关性疾病与患者中医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比较(1)平和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气虚证(28.00%)、肝气郁结证(24.00%)、肾阳虚证(20.00%)、肾阴虚证(12.00%)、痰湿内阻证(12.00%)、瘀滞胞宫证(4.00%),无湿热蕴结证患者;(2)气虚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气虚证(39.22%)、肾阳虚证(27.45%)、痰湿内阻证(11.76%)、肝气郁结证(9.80%)、肾阴虚证(7.84%)、瘀滞胞宫证(3.92%),无湿热蕴结证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阳虚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阳虚证(45.61%)、肾气虚证(28.07%)、痰湿内阻证(17.54%)、瘀滞胞宫证(5.26%)、肝气郁结证(3.51%),无肾阴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4)阴虚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阴虚证(61.76%)、瘀滞胞宫证(11.76%)、肾气虚证(8.82%)、肝气郁结证(8.82%)、痰湿内阻证(5.88%)、肾阳虚证(2.94%),无湿热蕴结证患者;(5)痰湿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内阻证(36.78%)、肾阳虚证(21.74%)、肝气郁结证(17.39%)、肾气虚证(13.04%)、瘀滞胞宫证(8.70%)、湿热蕴结证(4.35%),无肾阴虚证患者;(6)湿热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50.00%)、痰湿内阻证(21.43%)、肝气郁结证(14.299%)、肾阴虚证(7.14%)、瘀滞胞宫证(7.14%),无肾气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7)血瘀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滞胞宫证(34.48%)、肝气郁结证(24.14%)、肾阳虚证(13.79%)、肾阴虚证(13.79%)、肾气虚证(10.34%)、痰湿内阻证(3.45%),无湿热蕴结证患者;(8)气郁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肝气郁结证(55.00%)、瘀滞胞宫证22.50%)、肾阴虚证(15.00%)、痰湿内阻证(5.00%)、肾气虚证(2.50%),无肾阳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特禀质患者中医证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肾气虚证(30.77%)、痰湿内阻证(23.08%)、肾阳虚证(15.38%)、肝气郁结证(15.38%)、肾阴虚证(7.69%)、瘀滞胞宫证(7.69%),无湿热蕴结证患者。(10)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比较,排除例数较少的湿热蕴结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不孕症患者常见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比较:阳虚质与肾阳虚证呈正相关关系;气虚质与肾气虚证呈正相关关系;气虚质与肝气郁结证和瘀滞胞宫证呈正相关关系。13.不孕症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比较:肾气虚证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肾阳虚证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与病程呈正相关关系;肝气郁结证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14.不孕症常见病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排卵相关性不孕的发生与继发呈负相关关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与继发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香港地区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肾阳虚证和肾气虚证,其次是肝气郁结证。2.香港地区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为阳虚质、气虚质及气郁质。3.不孕症患者阳虚质与肾阳虚证呈正相关关系;气虚质与肾气虚证呈正相关关系;气虚质与肝气郁结证和瘀滞胞宫证呈正相关关系。4.不孕症患者肾气虚证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肾阳虚证与压力呈负相关关系,与病程呈正相关关系;肝气郁结证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5.不孕症常见病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排卵相关性不孕的发生与继发呈负相关关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与继发呈正相关关系。

宋长山[9](2010)在《保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湿浊兼瘀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保肾解毒通络汤对消渴肾病湿浊兼瘀毒证患者降肌酐、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对其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一步做出评价。方法:本研究遵循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治疗组给予保肾解毒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金水宝胶囊,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一到三个疗程。结果:结果表明保肾解毒通络汤具有明显改善消渴肾病湿浊兼瘀毒证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而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在降低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86.7%。结论:在治疗消渴肾病湿浊兼瘀毒证患者的降低肌酐、改善各种中医证候等方面具有有显着性疗效;安全可靠,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消渴肾病湿浊兼瘀毒证的理想药物。

武小强[10](2014)在《固肾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及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固肾通络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Ⅲ, IV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等的影响,对本方治疗DN的临床综合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这种干预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以期从临床疗效及卫生经济学的角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选和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临床诊断为Ⅲ,Ⅳ期DN的患者,符合病历入选标准者按入组次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各70例,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固肾通络胶囊,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芪术胶囊,2个月为一个采访点,共观察6个月。重点观察两组患者蛋白尿疗效,临床症状疗效;记录患者生命质量评分;计算患者治疗成本及成本效果比。结果:1.疗效评价: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尿蛋白情况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60.0%,对照组总有效率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疗效比较结果示,试验组总有效率57.1%,对照组总有效率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综合疗效比较结果示,试验组总有效率50.0%,对照组总有效率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指标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不同时期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交互作用显着(F=22.078,P<0.001),两组治疗后6个月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下降量有统计学差异(t=3.039,P=0.003);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不同时期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交互作用显着(F=3.503,P<0.001),且两组治疗后6个月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下降量有统计学差异(t=0.986,P=0.049);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不同时期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显示交互作用显着(F=26.595,P<0.001),且两组治疗后6个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下降量有统计学差异(t=5.397,P=0.001)。3.生存质量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不同时期的普适性生存质量积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2,P=0.035),且交互作用显着(F=46.588,P<0.001),且两组治疗后6个月普适性生存质量积分增加值有统计学差异(t=6.202,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不同时期的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积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交互作用显着(F=67.616,P<0.001),且两组治疗后6个月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增加值有统计学差异(t=0.034,P=0.001)。4.卫生经济学评价:试验组直接成本高于对照组(P<0.05),但经成本-效果比分析比较要低于对照组。结论:固肾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在总有效率上优于芪术胶囊,并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且经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是既有效又经济的治疗方案。

二、大葱注射液治疗夜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葱注射液治疗夜尿(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中医古代文献中与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记载
    1.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1.1 《黄帝内经》
        1.1.2 《神农本草经》
        1.1.3 《伤寒杂病论》
    1.2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2.1 《脉经》
        1.2.2 《诸病源候论》
        1.2.3 《千金方》
    1.3 宋金元时期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3.1 《太平圣惠方》
        1.3.2 《全生指迷方》
        1.3.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3.4 《济生方》
        1.3.5 《素问玄机原病式》
        1.3.6 《儒门事亲》
        1.3.7 李东垣及其着作
        1.3.8 朱丹溪及其着作
    1.4 明代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4.1 《玉机微义》
        1.4.2 《慎斋遗书》
        1.4.3 《证治准绳》
        1.4.4 《简明医彀》
        1.4.5 《景岳全书》
        1.4.6 《医宗必读》
    1.5 清代对眩晕、头痛的认识
        1.5.1 陈士铎及其着作
        1.5.2 《证治百问》
        1.5.3 《张氏医通》
        1.5.4 《冯氏锦囊秘录》
        1.5.5 《临证指南医案》
        1.5.6 《医碥》
        1.5.7 《杂症会心录》
        1.5.8 《杂病源流犀烛》
        1.5.9 《古今医彻》
        1.5.10 《医林改错》
        1.5.11 《类证治裁》
        1.5.12 《验方新编》
        1.5.13 陈念祖及其着作
        1.5.14 《血证论》
    1.6 小结
2 高血压病的现代中医文献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1 高血压病定义、发病机制、常用降压剂
        2.1.1.1 定义
        2.1.1.2 发病机制
        2.1.1.3 常用降压剂
    2.2 与高血压病相关的人体生理
        2.2.1 肝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2.2.2 肾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2.2.3 脾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2.3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2.3.1 情志失调
        2.3.2 饮食不节
        2.3.3 久病过劳
        2.3.4 先天禀赋异常
    2.4 现代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2.5 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2.5.1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
        2.5.2 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2.5.2.1 标实的证型
        2.5.2.1.1 肝火上炎型
        2.5.2.1.2 瘀血内阻型
        2.5.2.1.3 痰湿中阻型
        2.5.2.2 以本虚标实并见的证型
        2.5.2.2.1 肝阳上亢型
        2.5.2.2.2 阴虚阳亢型
        2.5.2.2.3 肝风内动型
        2.5.2.3 本虚的证型
        2.5.2.3.1 肝肾阴虚型
        2.5.2.3.2 阴阳两虚型
        2.5.2.3.3 气阴两虚型
        2.5.2.3.4 脾肾阳虚型
        2.5.2.3.5 心肾不交型
    2.6 现代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举例
        2.6.1 中医辨证分型
        2.6.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2.7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2.7.1 石海澄
        2.7.2 丁书文
        2.7.3 孟景春
        2.7.4 盛国荣
        2.7.5 刘渡舟
        2.7.6 周仲瑛
        2.7.7 卢尚岭
        2.7.8 饶胜利
        2.7.9 何凡夫
    2.8 高血压病的单味药用药经验
        2.8.1 黄芪
        2.8.2 决明子
        2.8.3 莱菔子
        2.8.4 芹菜
        2.8.4.1 芹菜根
        2.8.4.2 芹菜籽
        2.8.5 猪毛菜
        2.8.6 山绿茶
        2.8.7 罗布麻
    2.9 高血压病的古方及中西药混合剂治疗
        2.9.1 高血压病的古方治疗
        2.9.1.1 天麻钩藤饮
        2.9.1.2 龙胆泻肝汤
        2.9.1.3 镇肝熄风汤
        2.9.1.4 逍遥散
        2.9.1.5 一贯煎
        2.9.1.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9.1.7 泽泻汤
        2.9.1.8 温胆汤
        2.9.1.9 柴胡疏肝汤
        2.9.1.10 六味地黄丸
        2.9.1.11 血府逐瘀汤
        2.9.1.12 旋复代赭汤
        2.9.1.13 真武汤
    2.10 中西医混合剂治疗
        2.10.1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同时,适当配伍西药,常能取得更佳疗效
        2.10.2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思路的探讨
        2.10.2.1 西药降压,中药消除症状
        2.10.2.2 西药降压,中药保护靶器官
        2.10.2.3 西药降压,中药减少其不良反应
    2.11 高血压病的中医其它疗法
        2.11.1 中药注射液的应用
        2.11.1.1 葛根素注射液
        2.11.1.2 丹参注射液
        2.11.2 高血压的针灸治疗和气功
        2.11.2.1 毫针治疗
        2.11.2.2 穴位埋线治疗
        2.11.2.3 灸法治疗
        2.11.2.4 耳穴治疗
        2.11.2.4.1 耳针治疗
        2.11.2.4.2 耳压治疗
        2.11.2.5 气功
        2.11.3 高血压危象的针刺救治
    2.12 高血压病的外用药治疗
        2.12.1 药物外敷法
        2.12.2 中药煎汤浸泡法
        2.12.3 吸入给药法
    2.13 高血压病的调理
        2.13.1 生活调理
        2.13.1.1 起居有常
        2.13.1.2 劳形有度
        2.13.1.3 调节饮食
        2.13.2 精神调理
        2.13.3 饮食调理
    2.14 小结
3 有关高血压病若干问题的探讨
    3.1 关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
    3.2 关于肝火上炎与苦寒泻火、通腑泻热
    3.3 关于利水降压
    3.4 关于弦脉与肝病
    3.5 对中医治疗思路的思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以外科常用中药临床应用为示范,对出现ADR相应特征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中药ADR的界定
第二部分,文献中发生ADR的外科常用中药汇总
第三部分,外科中药ADR研究
第四部分,非外科中药ADR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5)通窍活血法对轻中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改善脑血流灌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一、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古代医家对眩晕的治疗概况
        三、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四、中医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节、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一、颅脑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研究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三、现代医学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颅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检查(TCD)应用研究进展
        一、TCD检查基本理论
        二、TCD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的临床研究
    第四节、活血通窍法是中医治疗眩晕瘀阻脑窍证的基本大法
        一、活血通窍法的理论基础
        二、通窍活血汤的研究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一、试验目的
    二.试验设计
    三、试验结果
    四、试验结论
    五、讨论与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2. 诊断和判定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数据处理
    7.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意义
    2. 资料分析
    3. 疗效分析
    4.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5. 选穴与配伍特点
    6. 研究结果
    7. 问题及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1. 概念
        2. 流行病学研究
        3. 发病特点
        4. 病因
        5. 发病机制
        6. 诊断
        7. 治疗
        8. 小结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治疗
        3.1 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现状
        3.2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香港地区不孕症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方面的研究进展
        1.1.1 中医对不孕证病因病机论述
        1.1.2 中医对不孕证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不孕证的研究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病因认识
        1.2.2 现代医学常用于不孕症的检查方法
        1.2.3 现代医学对不孕症的治疗
    1.3 中医体质与不孕症的相关性
        1.3.1 中医体质的概念与分类
        1.3.2 中医体质与发病
        1.3.3 中医体质与病性的相关性
        1.3.4 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
        1.3.5 对妇人中医体质的认识
        1.3.6 中医体质学说在妇科病的应用
        1.3.7 中医体质学说与不孕症的关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调查员的选择
        2.2.3 诊断标准
        2.2.4 纳入标准
        2.2.5 排除标准
        2.2.6 剔除标准
        2.2.7 研究方法
    2.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人口学资料
        2.4.2 生活习惯
        2.4.3 病程
        2.4.4 病因
        2.4.5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与其他影响因素的比较
        2.4.6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与其他影响因素的比较
        2.4.7 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比较
        2.4.8 不孕症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2.4.9 不孕症常见病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3.1 香港地区不孕症患者一般情况分布
        3.1.1 一般情况分布
        3.1.2 生活习惯分布
        3.1.3 病因分布
    3.2 香港地区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3.2.1 肾气虚证
        3.2.2 肾阳虚证
        3.2.3 肝气郁结证
    3.3 香港地区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特征
        3.3.1 阳虚质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
        3.3.2 气虚质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
        3.3.3 气郁质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
    3.4 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
    3.5 香港地区不孕症的其他影响因素
        3.5.1 年龄
        3.5.2 病程
        3.5.3 饮酒频率
        3.5.4 睡眠情况
        3.5.5 压力
        3.5.6 饮食喜好
    3.6 香港地区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摄
        3.6.1 生活调养
        3.6.2 情志调摄
        3.6.3 运动调体
        3.6.4 饮食宜忌及药膳调补
结语
鲜文献
附录
致谢

(8)香港地区不孕症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方面的研究进展
        1.1.1 中医对不孕证病因病机论述
        1.1.2 中医对不孕证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不孕证的研究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病因认识
        1.2.2 现代医学常用于不孕症的检查方法
        1.2.3 现代医学对不孕症的治疗
    1.3 中医体质与不孕症的相关性
        1.3.1 中医体质的概念与分类
        1.3.2 中医体质与发病
        1.3.3 中医体质与病性的相关性
        1.3.4 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
        1.3.5 对妇人中医体质的认识
        1.3.6 中医体质学说在妇科病的应用
        1.3.7 中医体质学说与不孕症的关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调查员的选择
        2.2.3 诊断标准
        2.2.4 纳入标准
        2.2.5 排除标准
        2.2.6 剔除标准
        2.2.7 研究方法
    2.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人口学资料
        2.4.2 生活习惯
        2.4.3 病程
        2.4.4 病因
        2.4.5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与其他影响因素的比较
        2.4.6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与其他影响因素的比较
        2.4.7 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比较
        2.4.8 不孕症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2.4.9 不孕症常见病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3.1 香港地区不孕症患者一般情况分布
        3.1.1 一般情况分布
        3.1.2 生活习惯分布
        3.1.3 病因分布
    3.2 香港地区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3.2.1 肾气虚证
        3.2.2 肾阳虚证
        3.2.3 肝气郁结证
    3.3 香港地区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特征
        3.3.1 阳虚质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
        3.3.2 气虚质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
        3.3.3 气郁质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
    3.4 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
    3.5 香港地区不孕症的其他影响因素
        3.5.1 年龄
        3.5.2 病程
        3.5.3 饮酒频率
        3.5.4 睡眠情况
        3.5.5 压力
        3.5.6 饮食喜好
    3.6 香港地区不孕症的预防与调摄
        3.6.1 生活调养
        3.6.2 情志调摄
        3.6.3 运动调体
        3.6.4 饮食宜忌及药膳调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保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湿浊兼瘀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专方研究
    5 单味药研究
    6 现代医学对消渴肾病的认识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
    4 试验方法
    5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固肾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及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病历来源和选择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入选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2 试验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安全性观察
        2.3.2 疗效评定
        2.3.3 生存质量
    2.4 统计学处理
    2.5 两组成本-效果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病程
        3.1.4 病情
        3.1.5 过敏史
    3.2 疗效评价
        3.2.1 蛋白尿疗效评价
        3.2.2 临床症状疗效
        3.2.3 疾病综合疗效
    3.3 疗效指标观察
        3.3.1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3.3.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3.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3.3.4 安全性指标
    3.4 生存质量
        3.4.1 普适性生存质量表
        3.4.2 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表
    3.5 卫生经济学评价
        3.5.1 成本确定
        3.5.2 成本-效果分析
        3.5.3 敏感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固肾通络胶囊方义及现代药理
        4.1.1 固肾通络胶囊方义分析
        4.1.2 固肾通络胶囊现代药理研究
    4.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及其依据
    4.3 本研究结果分析
        4.3.1 疗效性指标结果分析
        4.3.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4.3.3 生存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4.3.4 卫生经济学指标分析
结语和展望
    一 结论
    二 本论文的创新点
    三 不足
    四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常见食物蛋白质含量表
    附录3 中医证候计分表
    附录4 SF-36生存质量量表
    附录5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大葱注射液治疗夜尿(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病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张芝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2]大葱注射液治疗夜尿[J]. 河南省中医研究所.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1976(01)
  • [3]以外科常用中药临床应用为示范,对出现ADR相应特征与相关因素的研究[D]. 陈陆.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05)
  • [4]血糖难控因素的中医治疗[A]. 仝小林,李洪皎,张志远,华传金. 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5
  • [5]通窍活血法对轻中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改善脑血流灌注的临床观察[D]. 李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6]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姬旭. 首都医科大学, 2013(05)
  • [7]香港地区不孕症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D]. 罗家美(Law Ka Me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1)
  • [8]香港地区不孕症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D]. 罗家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9]保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湿浊兼瘀毒证)的临床研究[D]. 宋长山.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04)
  • [10]固肾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及成本效果分析[D]. 武小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治疗夜尿症的大葱注射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