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印技术FAQ10条(论文文献综述)
徐建[1](2013)在《全媒体客户运营方略》文中指出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什么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应该如何发展新媒体,开展全媒体运营业务?如何逐步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实现报纸的华丽转型?广告经营管理全媒体化是必然趋势据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跌幅超过19%,是近十年来首
任景慧[2](2013)在《高强度轻量化涂布牛卡纸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商品包装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现代包装材料不但应该具有商品包装和保护的功能,还应该具有精美的包装用于提供商品信息和宣传商品。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良好的印刷质量,通过商品外包装提供商品信息,极大的促进了具有视觉吸引力的涂布牛卡纸的发展。但通常是通过提高涂布量或采用昂贵的Ti02来提高涂布牛卡纸的白度,因此研究如何使用廉价的常规颜料来改善涂布牛卡纸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实验研究了高强度轻量化涂布牛卡纸的制备方案以及GCC(重质碳酸钙)、高岭土两种颜料及其不同组合对高强度轻量化涂布牛卡纸各种光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印刷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涂料配方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涂牛卡纸的白度不仅依赖于颜料自身的白度,而且取决于原纸的白度,采用全高岭土预涂的牛卡纸的白度大于采用GCC预涂者,高岭土和GCC的混用对涂布牛卡纸白度的提高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的。在预涂涂布中,当高岭土和GCC的颜料配比为70/30时,预涂牛卡纸的白度相对最高。随着GCC含量的升高,预涂牛卡纸的光泽度降低,粗糙度升高。在两次涂布中,和面涂涂料配方相比,预涂涂料配方对二次涂布牛卡纸成纸白度的影响更大,预涂及面涂涂料配方中的GCC含量的增加都会降低涂布牛卡纸成纸的光泽度,但面涂涂料配方对其光泽度影响更大,粗糙度基本不变。为了进一步提高涂布牛卡纸白度,本研究中,将OBA添加到面层涂料中,研究发现,OBA及其载体CMC的加入能显着提高涂布牛卡纸的白度,面涂GCC含量的增加能够提高OBA的增白效率,以及降低二次涂布牛卡纸印刷表面。涂料中CMC的加入能够提高涂布牛卡纸的力学强度(环压强度、耐破强度、耐折度等)。淀粉是一种廉价且环保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本研究中分别在预涂层和面涂层使用廉价的淀粉部分取代昂贵的胶乳。研究发现,在预涂层或面涂层用淀粉部分取代胶乳后,涂布后的牛卡纸的白度会提高,且其用在面涂层的白度提高的比其用在预涂层的白度提高的要明显。但是淀粉的加入会使成纸的光泽度下降,尤其是淀粉用于面涂层时,其光泽度下降得更明显。淀粉用于预涂层时对二次涂布牛卡纸的光泽度影响不大。
黄洛云[3](2012)在《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发展为复制艺术品市场繁荣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名家授权版画是复制艺术品中的一种产品形式。如何把握复制艺术品市场中的商机,是名家授权版画经营者需要研究的课题。这一探索和尝试开拓复制艺术品区域市场的历程艰辛、曲折,充满挑战。论文选取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制定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的营销策略。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论文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根据对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现状的分析找出产品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外部环境、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同时应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进行营销战略选择,;第四部分依据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得出市场定位结论;第五部分根据论文第二、三、四部分的分析制定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策略组合;第六部分根据营销策略实施的需要,提出相关保障措施;第七部分为论文的结论部分。论文提出了从产品的核心层、实体层、外延层三个不同层面提升产品价值的产品策略;统一价格体系,加强折扣管理,增加价格层次,采用组合定价及差别定价等价格策略;广告、人员推销、体验式促销和公共关系相结合的促销策略;建立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的渠道策略;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重新定位的品牌策略及配套的人员配置、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体系。以期实现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在南宁市场上的成功拓展,取得良好的稳定上升的销售业绩。这一结论对复制艺术品在区域市场中营销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易文[4](2011)在《越南革新时期新闻传媒研究》文中提出1986年,越南开始进入全面革新时期。随着越南政治、经济等领域革新的展开,越南新闻传媒无论在具体的事业层面(包括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业务等)还是在制度、观念层面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本文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理论以及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分析依据,以当代越南整个社会革新开放的现实和趋势为背景,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出发,力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革新以来越南新闻传媒革新衍变的轨迹是什么?二、其衍变的内在的逻辑和推动力是什么?三、越南新闻传媒革新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如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越南的特殊国情、革新前越南新闻传媒简要的发展历史和以胡志明、长征为代表的越南共产党的新闻传媒观,意在说明越南新闻传媒发展和革新的土壤和基本的语境。第二部分是第二章,结合越南社会政治经济革新的背景梳理革新以来越南新闻传媒的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概述革新时期越南新闻传媒发展的总体情况。第三部分分析革新时期越南新闻传媒功能的新拓展。包括第三、四、五、六章。其中第三、四、五章分别考察新闻传媒“人民论坛”功能、监督(反腐)功能、参与政治决策(反辩)的功能的提出和实现的情况;本文认为这些功能的实现表明革新时期的越南新闻传媒已经初步具有了表达公众意见和监督政府权力的“人民论坛”的特性,其推动力来源于政治体制的革新、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增强三者共同的作用,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第六章是个案分析,以《劳动报》为例考察2007年国会直选中的越南媒体,对比政府与媒体不同的选举报道框架,意在对上述结论进行具体说明。第四部分分析越南《新闻法》的制定和实施的情况。本文在考察了越南《新闻法》的历史发展、革新以来1989、1999《新闻法》制定的背景及对其内容进行评析后认为,1989年《新闻法》赋予媒体相对独立的权利,奠定了革新时期越南新闻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总体框架,之后补充和修订的1999年《新闻法》总的倾向则是增强了国家对媒体的管理。在分析越南新闻传媒革新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革新时期越南新闻传媒是由政治革新、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三者共同推动的。其中政治体制的革新为新闻传媒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起到了核心的推动作用,而新闻传媒的革新反过来又促进了政治的民主化,从而推动了政治的革新。下一步越南新闻传媒革新的更为明显和直接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以及社会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但目前越南的政治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其政治改革的方向对于新闻传媒今后的发展仍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未来越南新闻传媒的发展方向,将取决于党和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博弈的结果。同时,本文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传媒的发展道路,越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张梦文[5](2009)在《被激活的艺术品复制市场》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收藏讲究的是个"真"字,能把复制品做成一门大生意,不能不说也是一门艺术。事实上,一些海外机构正将深宫禁苑的珍宝化身千万,走进寻常百姓之家。
胡海霞[6](2008)在《XX公司的经营思路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世界经济大整合、制造业向第三世界大转移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纸制品包装领域继续扩大。由于瓦楞纸包装具有保护商品功能好、重量轻、成本低、易回收循环利用、不污染环境等优势,进一步取代部分塑料、金属、木、竹等包装的趋势不可阻挡。市场的变化为瓦楞纸包装的进一步扩展创造了条件。我国瓦楞纸包装市场90%在国内,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纸制品包装要求量更大,这无疑为瓦楞纸包装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的纸箱包装企业面临的是发展制胜的黄金时期,但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全国包装行业点多面广,中小企业居多,民营个体居多。中小企业包袱轻、转型快、灵活,具有很多发展优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让各企业不能满足现状,要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找到未来的前进方向。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在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时期都发生过一种类似情况,即部分中小包装企业困难加剧,我国也不例外。包装企业要摆脱困境,必须面向市场,重新配置资产,向集团化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实现产品多元化,通过企业联盟、业务外包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发展方向不在于规模大小,关键在于对行业的贡献,在于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XX公司根据内外环境变化相应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形式,为适应社会经济变化,保持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保持发展规划的连续性,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以柔性策略为指导,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条件下,根据对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结果,从理论上加以推理和升华,提出具有特色的发展思路。公司定位于外企和合资企业这一特殊市场,基于特定对象采取针对性强的柔性策略,进行企业联盟,这并非传统形式上的同类企业的做大做强,而是通过不同种类的包装企业相互渗透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空间。实施产品多元化和业务外包等发展方式,构建一套科学的发展规划。公司要在符合并保障实现公司使命的前提下,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机会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市场,重新评价、定位公司目标;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产品利润率;引进人才与技术,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合理地调整组织结构、协调资源配置、建立制度保障、进行技术创新。基于此思想建立独有的竞争优势,达到企业发展的愿景。
蔡蓓[7](2004)在《反倾销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际上反倾销案例日益增多,反倾销法律制度成为国际通行的法律规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与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为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并顺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及入世后遵守WTO规则的需要,于199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又于2001年11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与此同时,我国的学术界也对反倾销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关论文与着作常见于报端书肆。然而,我国目前的反倾销法研究多是着眼于经济学角度,从法学角度对其法律性质的分析和阐述则相对较少。作为一名法律学人,笔者从反倾销法的产生、发展、成因等问题出发,分析反倾销法的经济法性质、基本原则和价值,并将我国目前反倾销法与美国、欧盟及WTO反倾销协议的具体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反倾销法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反倾销法导论”首先阐述了倾销的概念。学者一般认为,经济学上的倾销概念和法学上的倾销概念并不相同,除价格歧视以外,后者还强调倾销对进口国相关产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然而笔者认为,经济学与法学关于倾销的定义并无根本区别,倾销是否对进口国造成损害只是对倾销行为加以禁止的必要条件。而后,本章介绍了经济学家关于是否应当对倾销予以禁止的不同观点,并分析了实践中影响反倾销法的重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章比较了经济学和法学的不同研究视角,揭示出反倾销法的理论基础:反倾销法是在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基础之上而存在的,是国家为维护本国整体社会利益而以法律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产物。第二章“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简要介绍了反倾销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后,垄断组织大量出现并向海外肆意倾销产品,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而传统的民法对此无能为力。反倾销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是国家对倾销行为进行干预的产物,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生活的调整。各国的反倾销法都是为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第三章“反倾销法的性质、基本原则与价值”从经济法的角度阐述了反倾销法的经济法性质及其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前两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本章首先进一步阐述了反倾销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法的性质。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本章阐述了反倾销法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经济法的基本<WP=5>原则,体现于反倾销法之中即为公共利益原则。只有将公共利益原则作为反倾销法的基本原则,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避免使反倾销法沦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关于反倾销法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在反倾销法的诸项价值之中效率价值当居于首要地位,而公平价值在反倾销法的价值体系中相对于效率价值而居于次要地位,且公平价值之目的也在于最终促进效率价值的实现。第四章“WTO、美国、欧盟与我国反倾销立法比较研究”将WTO、美国、欧盟与我国的反倾销立法进行了综合比较,是本文是主体部分。WTO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其有关反倾销的国际条约因拥有众多的缔约国已经成为各国反倾销立法的蓝本与准则。研究WTO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对于我国反倾销立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目前的反倾销立法与WTO基本保持一致,不足之处在于我国反倾销法的规定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一些重要的制度上还存在着立法漏洞,亟待完善。美国与欧盟作为WTO的缔约国,其反倾销法律制度与WTO的规定也基本一致。然而,作为世界上反倾销法律制度最为完备的发达国家,两国的相关立法和实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研究美国与欧盟的反倾销法,有利于我国处理与其有关的反倾销案件,同时对我国的立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反倾销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立法建议”阐述了笔者认为在我国反倾销立法与实践中至关重要的几个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既要认真履行各项应尽的义务,也要积极行使WTO所赋予的各项权利,运用WTO所允许的各项手段来维护本国的利益。遵守义务与行使权利,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国目前反倾销法立法层次不高,主要采取行政法规的形式,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反倾销作出规定。我国目前反倾销法并未明确规定公共利益原则,笔者认为应在反倾销法中明确引入“公共利益”原则,并将其作为基本原则渗透、贯彻到整部反倾销法之中。为此,应当在反倾销法中明确利害关系方的资格、范围和其程序性权利,规定公共利益的确定因素,并明确公共利益原则在整部反倾销法中的地位。反规避措施是近年来反倾销立法与实践中一个较为热点的问题,反映了世界反倾销法的新发展。欧盟与美国的反规避法律制度是世界上最为完备和具体的,我国应借鉴欧美反规避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经验,在今后的反倾销法律中辟专章规定反规避措施,规定不同规避方式的确定标准,并增加对于反规避程序的规定。
操慧[8](2004)在《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媒介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景观。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媒介为中心,通过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介入社会生活,从而渐进式、渗透性地发生、扩散自身影响的亚文化。媒介与人在文化传播中建构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而这一关联就是媒介文化的内涵。而对这一内涵的形成、特征的具体研究,理应成为媒介文化理论应用性的开拓。中国晚报文化,是以中国晚报发展、运作及审美为有机构成的媒介文化,它是媒介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与特色化的产物,它具有媒介文化的一般共性与晚报文化的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晚报的持续繁荣,其作为强势媒体的普适度与社会认同度是晚报文化得以相对独立的研究前提。中国晚报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效益为上”的运作到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品牌经营,目前正经历着现代晚报集约化发展的转型;其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媒介现实,为我们从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内涵等主要方面去解析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使这样的角度成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晚报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晚报文化由来已久的被认同的文化特质。晚报在现代中国传媒中具有改革试验、创新示范的先锋性;它伴随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性的媒介消费选择,并且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强有力冲击下,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接触率,拥有很高的媒介忠诚度。这些都启发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去认识媒介文化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本文首次将晚报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从媒介研究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出发,通过对晚报生产、传播、接受的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解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此建立起基本的逻辑框架。《北京晚报》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使其成为总体演绎中个案选择的必然。《北京晚报》是我国传统晚报中成功转型的代表,在走向晚报现代化的运作实践中,它所表现出的启示中国晚报文化以及媒介文化走向的深远意义,正是中国报业文化、媒介文化整体研究中由点带面的归纳的逻辑依据。对晚报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把握晚报文化内涵与走向的重要文本。本文除了提供不同时期晚报发展的大量素材以及分析以外,还根据报纸版面的报道,整理了相关的重要“大事记”,运用一些简洁明了的版面统计,量化了晚报文化研究中的效果实证,力图弥补传统晚报研究中抽象说理、主观推断、随意定性的研究缺憾;同时,在“演绎—归纳”、“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色”的交叉论证框架下,以媒介文化的媒介事实说话,在媒介文化生发机理及以媒介人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视角中,客观呈现《北京晚报》的文化价值,详尽解析((J七京晚报》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征。中国晚报以城市为中心的定位,以市民消费为取向的策略,以人文塑造为终极诉求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中国社会市民化、世俗化的日常审美中平衡着导向,深化着取向,预示着走向。本文着眼于媒介文化与晚报研究的结合点,在个案中演绎 “晚报发展上的文人传统、晚报运作中的文人创新、晚报人文中的文人自觉”,归纳中国晚报文化现实的“有为”与“可为”;从而使研究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找寻指导中国晚报实践、旨在提升中国晚报文化的内在规律。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媒介文化切入,以晚报文化的衍生性立足,围绕“需要与满足”的作用机理,对媒介文化的发生机制、模式、特点作总体推演,然后界定媒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它与“新闻文化”的异同比较中,归纳出媒介文化的主要功能以确立本文立足的逻辑框架:即媒介文化的发展、运作、审美三大层次是媒介文化阐释的核心要素,它是晚报文化研究的总体结构模式和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本章着重阐述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对媒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运作以及人文实况做概括式的特性描述,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生发作文化与媒介研究的生态铺垫,它是中国媒介文化立足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中国晚报文化特色化的阐释依据。 第二章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建立在媒介文化生发普遍机理上的中国晚报文化,是媒介文化共性与晚报文化个性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产物。“社会需要与满足”的媒介化表现,对于中国晚报来说,就是使其在功能分工、政策介入的差异化选择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总体面貌。它体现出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与中国新闻改革同步、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改变同步的本土特色。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晚报作历史沿革的综述,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客观呈现中国晚报发展、运作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中国晚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章承接第一、二章的逻辑铺垫,从二般、普遍过渡到《北京晚报》文化的个案研究。在((j匕京晚报》文化的生发研究中,注意了晚报影响力构建与扩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对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传媒生态作了较为充分的“全息扫描”。始终围绕晚报产品、制作、经营三个方面,在晚报人与晚报读者的传受视阂下,以媒介市场化的效益导向为中心,建构起《北京晚报》人文品牌的解读方
杨光[9](2001)在《飞跃公司战略分析和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采取了案例诊断分析的模式,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互结合运用,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某光盘生产企业…飞跃公司的战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运用战略管理理论,解决战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期望能够为类似企业提供战略管理的一个解决范例。 国内光盘生产企业同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具有生产规模小、设备、原料和生产技术均来自于国外、市场竞争激烈、买方势力强大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内,如何生存和发展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飞跃公司属于近两年新成立的企业,正处于生产规模扩大,向上发展的阶段。但是公司对本身的定位还是不能充分地把握。如企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应是一家光盘公司,一家存储公司,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等,这在一定情况下影响了企业运营政策和企业的组织机构,甚至员工的士气。公司对企业不能恰当定位又是因为以下诸多原因;光盘技术发展很快,呈多样化的趋势,而光存储和磁存储,或二者的结合,或其他存储介质作为存储的最终方向也是无法在短期内做出判断;而作为光盘的终端用户,IT企业和INTERNET用户的需求也呈多样化的趋势;另外光盘的格式和种类的专利都为跨国企业所控制,一旦加入WTO后,专利权费必将是阻碍光盘成本下降的主要障碍;光盘企业竞相压价,使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而存储技术必将为存储的内容服务等等。 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未来。战略涉及方向(WHERE)和实施手段(HOW)的问题。而更本源的问题是战略的前提(PREMISE)和假设(HYPOTHESIS)的问题。 该企业由于对战略的前提和假设无法准确估计,使该企业在短期规模的扩张后,战略出现了瓶颈阶段,需要及时地调整,否则将来必然会带来经营上的瓶颈。因此,我决定将该企业战略工作作为案例诊断进行研究,拟通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对该企业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该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战略问题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在光盘生产行业中,由于国家实施严格的行业控制,造成各企业的设备规模和结构非常类似,发展水平也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因此该企业战略问题对其他光盘生产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调研方法 对本文企业的调研是按照战略管理过程理论的思路进行的。 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它们足柏 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循环、持续的过程。 本论文的重点在战略制定阶段,因此在收集资料方面也在上述方面加以 侧重,战略实施和控制阶段虽然个是研究的重点,但需要在论文分析的过程 中进行参考,便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 在战略制定过程中,重点进行企业内外部环境方面资料收集,同时也了 解企业历史沿革、股权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对战略实施阶段,收集了企业以前战略实施结果、经营政策、公司文化、 组织结构方面的数据。 对战略控制阶段,收集有关企业对部门、员工绩效评价的政策和实施过 程方面的资料,同时向有关员工了解相关情况和个人看法。 在收集资料工作结束后,根据论文的战略选择的写作目的,对同此目的 无关或同企业机密有关的数据,以及一些重复的数据进行了删改,但并不影 响战略理论的应用。 对数据收集、加工之后,本人对整个企业战略背景、制定工作进行了描 述,编制成诊断案例,为进一步进行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案例概要 飞跃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于光盘复制生产的企业,从 1998年至 2000年 经历了创立、起步和迅速扩张发展的道路。设备从一条光盘生产线扩大到四 条,人员从 30人增加到 100人,完成了组织机构的建设,从开始只有零散 的小客户到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资金来源获得了解决。 但是,公司虽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但股东要求 15%的固定收益率;公 司规模扩大,要求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支持,否则无法获得规模效益:其他光 盘生产企业己陆续进O先进设备,公司暂时获得的设备优势在 200年中旬 可能会丧失殆尽;光盘行业竟争激烈,CD、DVD的价格不断下降:光存储拄 术发展迅速,产品和生产技术专利大部分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可记录光盘 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但风险巨大;企业发展迅速,人员增加很快,公司义化 建设滞后,培训工作艰巨;等等总经理在2000年末不得不提出“公司的未 来将如何发展?”这样的问题。 四、分析过程和结论 本文结合战略理论的回顾,主要是在战略制定方面对案例进行了分析。 战略制定阶段,包括组织使命确定、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长期目标的 确定、战略方案的选择。 使命是战略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解决“我们
王立行[10](1992)在《报社的出路也在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北京日报社的工作有很大的发展:报纸的面貌有较大变化,恢复了在群众中的信誉;由原来的一报一厂变成七报二刊一出版社二厂;由国家补贴变为逐年大幅度增加向国家上交利税,并初步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广泛开展了多种为群众服务的社会活动和对外交往;印刷厂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用上了电脑打字、激光照排的胶印技术,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成为创刊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回顾十几年的历程,一条主要
二、胶印技术FAQ10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印技术FAQ10条(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客户运营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广告经营管理全媒体化是必然趋势 |
构建客户数据库是决胜未来的必杀技 |
大数据下客户运营的几点建议 |
1.正确理解客户数据库 |
2.客户运营是大数据库与每个业务部门协作共赢的结果 |
3.客户运营是一个开放与合作的过程 |
(2)高强度轻量化涂布牛卡纸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涂布牛卡纸简介 |
1.2 涂布牛卡纸的研究现状 |
1.2.1 涂布颜料的筛选 |
1.2.2 设备选用 |
1.2.3 印刷适性 |
1.3 纸张涂布概述 |
1.3.1 颜料 |
1.3.2 胶黏剂 |
1.3.3 其他助剂 |
1.3.4 荧光增白剂及其载体 |
1.3.5 荧光增白剂载体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原纸制备 |
2.3.2 涂料制备 |
2.3.3 涂布实验 |
2.3.4 纸张性能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原纸制备 |
3.1.1 OCC加入量对原纸机械性能的影响 |
3.2 预涂对牛卡纸光学性能的影响 |
3.2.1 预涂对牛卡纸白度的影响 |
3.2.2 预涂对牛卡纸光泽度和PPS粗糙度的影响 |
3.2.3 小结 |
3.3 二次涂布对牛卡纸光学性能的影响 |
3.3.1 二次涂布对牛卡纸白度的影响 |
3.3.2 OBA对涂布牛卡纸白度的影响 |
3.3.3 颜料配比对OBA增白效率的影响 |
3.3.4 颜料配比对二次涂布牛卡纸光泽度和PPS粗糙度的影响 |
3.3.5 颜料配比对二次涂布牛卡纸印刷表面强度的影响 |
3.3.6 小结 |
3.4 淀粉对二次涂布牛卡纸性能的影响 |
3.4.1 淀粉在面涂层部分取代胶乳时对二次涂布牛卡纸光学性能的影响 |
3.4.2 淀粉在预涂层部分取代胶乳对二次涂布牛卡纸的光学性能的影响 |
3.4.3 淀粉在预涂层和面涂层对二次涂布牛卡纸的光学性能的影响比较 |
3.4.4 淀粉含量不变时,胶乳含量对二次涂布牛卡纸白度的影响 |
3.4.5 胶乳含量不变时,淀粉含量对二次涂布牛卡纸的白度影响 |
3.4.6 预涂层淀粉含量对二次涂布牛卡纸印刷表面强度的影响 |
3.4.7 小结 |
3.5 涂布对牛卡纸机械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3)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
1.2.3 相关理论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应用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名家授权版画产品简介 |
2.2 南宁BYX公司简介及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现状 |
2.2.1 南宁BYX公司简介 |
2.2.2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现状 |
2.3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
2.3.1 核心产品的定位不明确 |
2.3.2 渠道资源匮乏 |
2.3.3 价格机制单一,不能支持渠道开发 |
2.3.4 广告及促销管理空白,推广形式单一 |
2.3.5 人力资源配置不健全 |
2.3.6 客户管理无序 |
2.3.7 品牌形象不突出 |
第三章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PEST分析 |
3.1.2 行业竞争分析 |
3.1.3 客户需求分析 |
3.2 内部条件分析 |
3.2.1 产品 |
3.2.2 技术 |
3.2.3 服务 |
3.3 SWOT分析 |
3.3.1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优势 |
3.3.2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劣势 |
3.3.3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机会 |
3.3.4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威胁 |
3.4 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战略选择 |
第四章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市场定位 |
4.1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市场细分 |
4.1.1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市场细分依据 |
4.1.2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市场细分 |
4.2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
4.2.1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目标市场选择原则 |
4.2.2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
4.3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市场定位 |
第五章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促销策略 |
5.4 渠道策略 |
5.5 品牌策略 |
第六章 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组织保障 |
6.1.1 组织架构 |
6.1.2 业务流程 |
6.1.3 人力资源管理 |
6.2 制度保障 |
6.2.1 产品管理制度 |
6.2.2 财务管理制度 |
6.2.3 培训考核激励制度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4)越南革新时期新闻传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题的由来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的理论背景 |
四、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五、论文框架与基本概念 |
第一章 革新前越南新闻传媒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越南新闻传媒革新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长期战争的历史以及由此带来的两个后果 |
二、一党执政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三、深受国际因素影响的国家发展进程 |
四、多元文化及发展差异 |
第二节 革新前的越南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概况 |
一、1975 年前的越南新闻传媒 |
二、在艰苦中发展的越南新闻媒体(1975—1980) |
三、越南新闻传媒革新的先声:在困难中的探索与发展(1980—1986) |
第三节 胡志明、长征的新闻观 |
一、胡志明的新闻观 |
二、长征的新闻观 |
第二章 越南革新时期新闻传媒的演变历程及快速发展 |
第一节 越南新闻传媒革新的开始(1987—1991) |
一、社会背景 |
二、新闻传媒革新的两大举措:“人民论坛”观的提出、《新闻法》的颁布 |
第二节 收紧与调整(1992 年---1997 年) |
一、社会背景 |
二、内容上的收紧和调整 |
三、媒体走向市场 |
第三节 1997 年至今 |
一、社会背景 |
二、媒体的繁荣和进一步市场化 |
三、党对新闻传媒的领导与调控的加强 |
四、媒体的监督功能(主要是反腐败功能)和“社会反辩”功能的强化 |
第四节 革新以来越南新闻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
一、报业的快速发展 |
二、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 |
三、通讯社的发展 |
四、互联网的发展 |
五、广告业的发展 |
六、记者队伍的发展 |
第三章 革新时期越南新闻传媒功能的拓展(上):“人民论坛”观的提出---从单一工具到双重功能 |
第一节 《当务之急》写作的背景和原因 |
一、借助新闻传媒为革新造舆论和清除障碍 |
二、戈尔巴乔夫“公开性”的影响与变异 |
三、“民主化”的观念开始确立 |
第二节 《当务之急》专栏的内容与新闻传媒是“人民论坛”观点的提出 |
一、批评消极保守,促进党的革新政策的实施 |
二、“新闻传媒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论坛”观点的提出 |
第三节 《当务之急》专栏的影响和意义 |
一、《当务之急》的示范作用与重要意义 |
二、“人民论坛”观的实践与推广 |
第四章 革新时期越南新闻传媒功能的拓展(中):媒体反腐功能的彰显 |
第一节 革新以来越南媒体反腐现报道 |
一、新闻传媒成为反腐的生力军 |
二、事前的监督:反腐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 |
三、媒体评论直率尖锐 |
第二节 越南媒体反腐的动力机制分析 |
一、媒体反腐最主要的动力是来自政党 |
二、法制化-----对新闻舆论监督权保护 |
三、相互制衡的政治权力结构给了新闻媒体反腐报道以较大的空间 |
四、外国投资者的影响 |
五、日趋独立的媒体财政也是媒体反腐报道的支持力 |
六、人民的支持、媒体和记者的独立精神是媒体反腐报道成功的关键 |
第三节 越南对媒体反腐报道的管理 |
一、媒体反腐报道中的问题 |
二、对媒体反腐报道的管理 |
第五章 革新时期越南新闻传媒功能的拓展(下):媒体参与政治决策---“社会反辩” |
第一节 “社会反辩”的定义、提出及参与主体 |
一、“反辩”与“社会反辩” |
二、“社会反辩”思想的提出 |
三、社会力量的兴起是社会反辩得以实现的主体条件 |
第二节 激进的尝试:新闻传媒对党的决策的参与 —— “十大”前在向全民公布政治报告草案并进行讨论中 的媒体角色 |
一、提前公布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公开征求人民意见 |
二、媒体对“党的建设”议程的发起和推动过程 |
三、力图把民族主义与党的领导相结合的努力 |
四、媒体议程对政治报告最终定稿的影响 |
第三节 新闻传媒对政府决策的参与 |
一、对公共政策的反辩内容 |
二、媒体政策论辩过程中的组织、引导功能 |
三、对越南新闻媒体“社会反辩”的评析 |
第六章 个案研究:国会直选中的越南媒体 ---以 2007 年《劳动报》对国会直选的报道为例 |
第一节 越南特色的国会直选 |
一、候选人的产生以组织推荐为主,也有自荐 |
二、规定候选人的标准 |
三、不允许候选人利用大众媒体进行政治辩论和为自己宣传 |
第二节 政府文件中对媒体预设的框架 |
一、2007 年的国会选举流程 |
二、选举委员会对选举活动报道的具体规定 |
三、越南党和政府对选举报道的预设框架 |
第三节 国会直选活动中的大众传媒框架---以《劳动报》为例 |
一、体裁构成 |
二、主题呈现 |
三、叙述方式 |
四、比较与结论 |
第七章 依法治业:新闻传媒管理方式的新探索 |
第一节 新闻管理法规的建立与越南共产党的新闻自由观 |
一、革新以来完备的媒介管理法规的建立 |
二、越南共产党的新闻自由观 |
第二节 革新前越南共产党的新闻立法 |
一、越南历史上的《新闻法》 |
二、革新前越南共产党的新闻立法 |
第三节 1989年《新闻法》 |
一、制定的背景 |
二、内容及评析 |
第四节 管理的进一步加强:1999 年对《新闻法》的修订 |
一、修订原因 |
二、修订后的1999 年《新闻法》的内容评析 |
三、2009 年《新闻法》草案 |
第五节 《新闻法》立法与实施中的一些困惑:以越南 建国以来最大的腐败案中越南政府对媒体的处置为例 |
一、越南建国以来最大的腐败案件----“PMU18”案 |
二、“PMU18”案中的越南媒体 |
三、本案对记者的处理与《新闻法》实施中的问题和困惑 |
余论 |
附录 |
参考书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项目 |
后记 |
(5)被激活的艺术品复制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争抢艺术品复制金矿 |
复制品市场渐露端倪 |
艺术品复制遭遇瓶颈 |
(6)XX公司的经营思路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企业发展的实质和方向 |
2.1.1 企业发展的实质 |
2.1.2 企业发展的方向 |
2.2 企业发展的机制 |
2.2.1 企业集中化过程 |
2.2.2 企业分散化过程 |
2.2.3 大中小企业并存 |
2.2.4 企业集团化过程 |
2.3 现代企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
2.3.1 萌芽阶段 |
2.3.2 初期阶段 |
2.3.3 成熟阶段 |
2.3.4 脱成熟化阶段 |
第三章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1 国内外纸箱包装行业现状介绍 |
3.1.1 国内外瓦楞纸箱包装发展现状 |
3.1.2 国内大片区分布情况 |
3.1.3 中国瓦楞纸箱发展趋势 |
3.2 我国纸箱包装业发展特点和对策 |
3.2.1 我国纸箱包装行业发展特点 |
3.2.2 我国包装纸箱行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对策 |
3.3 四川地区包装行业的发展形势 |
3.3.1 发展变化大 |
3.3.2 发展差距大 |
3.3.3 发展前景广阔 |
第四章 行业发展前景及内部环境分析 |
4.1 包装行业前沿发展动向和绿色包装 |
4.1.1 新技术的运用 |
4.1.2 绿色包装 |
4.2 公司竞争对手策略分析 |
4.2.1 高速宽幅瓦线利用率的提高 |
4.2.2 纸箱价格战 |
4.2.3 成本控制 |
4.3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3.1 情况简介 |
4.3.2 产权结构形式分析 |
4.3.3 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4 重点发展方向 |
4.4 公司优劣势分析(SWOT 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遇分析 |
4.4.4 威胁分析 |
第五章 公司发展思路 |
5.1 柔性策略 |
5.1.1 柔性策略的内涵 |
5.1.2 运用柔性策略的作用 |
5.2 企业联盟 |
5.2.1 企业联盟的价值链分析 |
5.2.2 采取企业联盟的必要性 |
5.2.3 采取企业联盟可取得的优势 |
5.2.4 采取企业联盟的应用 |
5.2.5 采取企业联盟的具体做法 |
5.3 产品多元化 |
5.3.1 微型瓦楞纸板 |
5.3.2 瓦楞纸板延展制品 |
5.3.3 以“服务”为产品附加值,创造新利润 |
5.4 业务外包 |
5.4.1 业务外包的定义和应用 |
5.4.2 业务外包的作用 |
5.4.3 业务外包的实施 |
第六章 公司发展对策 |
6.1 技术创新 |
6.1.1 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
6.1.2 自主创新的特点 |
6.1.3 改进技术创新的措施 |
6.2 人力资源配置 |
6.2.1 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6.2.2 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
6.2.3 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 |
6.3 管理制度保障 |
6.3.1 企业发展与制度保障的关系 |
6.3.2 软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
6.3.3 软化管理制度的实现方式 |
第七章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反倾销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第一章 反倾销法导论 |
一. 倾销的概念 |
二. 关于反倾销法的两种学术观点 |
三. 影响反倾销法的几个重要因素 |
四. 综述 |
第二章 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
一. 反倾销法的产生 |
二. 反倾销法的发展 |
第三章 反倾销法的性质、基本原则与价值 |
一. 反倾销法的经济法性质 |
二. 反倾销法的基本原则 |
三. 反倾销法的价值 |
第四章 WTO、美国、欧盟与我国反倾销立法比较研究 |
一. 倾销的认定 |
(一) 出口价格的认定 |
(二) 正常价值的认定 |
(三) 倾销幅度的确定 |
二. 损害的认定 |
(一) 实质性损害 |
(二) 实质性损害威胁 |
(三) 实质性阻碍 |
三. 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
四. 反倾销措施 |
(一) 临时反倾销措施 |
(二) 价格承诺 |
(三) 固定反倾销税 |
第五章 反倾销法中几个重要问题及其立法建议 |
一. 加入WTO与中国反倾销法 |
二. 提高反倾销法的立法层次 |
三. 关于“公共利益”原则的立法建议 |
四. 反规避措施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8)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衍生性 |
第一节 媒介文化的发生 |
一、媒介文化的发生机理:社会需要与媒介满足 |
二、媒介文化的发生模式:三个面向的历时交错与循环回归 |
三、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同步性与同构性 |
第二节 媒介文化的内涵 |
一、媒介文化的一般涵义 |
二、媒介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功能 |
三、媒介文化内涵的有机构成 |
第三节 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 |
一、媒介发展: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混合 |
二、媒介运作:“内容为王”与“品牌经营”并重导向 |
三、媒介人文:媒介自律与文化自觉并立兼顾 |
第二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 |
第一节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 |
一、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机理 |
二、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特点 |
第二节 晚报文化的内涵 |
一、晚报文化的涵义 |
二、晚报文化的有机构成 |
第三节 晚报文化的中国特色 |
一、中国晚报的历史沿革 |
二、中国晚报的运作 |
三、中国晚报的人文特色 |
第三章 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 |
第一节 《北京晚报》文化的发展沿革 |
一、《北京晚报》文化生发的条件 |
二、《北京晚报》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北京晚报》的媒介运作 |
一、晚报产品的全新运作 |
二、《北京晚报》经营的攻略化运作 |
三、早攻晚守的运作个案:一社两报的合力联动 |
第三节 《北京晚报》人文:晚报,不晚报 |
一、《北京晚报》的人文意识:人、城、报的相对统一与同一 |
二、《北京晚报》的文本策略与审美特征 |
第四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
第一节 现代报业与晚报现代化 |
一、现代报业的形态与功能特征 |
二、晚报现代化 |
第二节 “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文化走向 |
一、“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读者 |
二、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
第三节 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
一、新型媒介知识分子的含义 |
二、现代晚报人—创新不断的复合型知识分子 |
三、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
附录 |
1、《北京晚报》大事记 |
2、《北京晚报》的版面流变 |
3、《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副刊栏目比较 |
4、中国晚报基本情况 |
5、中国晚报协会会员各大区全名单 |
6、中国晚报集团化经营模式 |
参考文献 |
本人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后记 |
(9)飞跃公司战略分析和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课题 |
第二部分 调研情况 |
一、 调研方法 |
二、 企业案例 |
第三部分 战略理论回顾 |
一、 战略管理定义 |
二、 战略管理过程 |
1、 确定使命 |
2、 内外部环境分析 |
A. 外部环境 |
B. 内部环境 |
C. SWOT分析方法 |
3、 长期目标的确立 |
4、 战略制定和选择 |
第四部分 飞跃公司战略解决方案 |
第一阶段 确定企业使命 |
第二阶段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三阶段 确立战略目标 |
第四步骤 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 |
第五部分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书目 |
四、胶印技术FAQ10条(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客户运营方略[J]. 徐建. 中国报业, 2013(21)
- [2]高强度轻量化涂布牛卡纸的制备与性能[D]. 任景慧.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 [3]南宁BYX公司名家授权版画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黄洛云. 广西大学, 2012(04)
- [4]越南革新时期新闻传媒研究[D]. 易文. 上海大学, 2011(02)
- [5]被激活的艺术品复制市场[J]. 张梦文. 中外文化交流, 2009(01)
- [6]XX公司的经营思路及对策研究[D]. 胡海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7]反倾销法律制度研究[D]. 蔡蓓. 中国政法大学, 2004(03)
- [8]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D]. 操慧. 四川大学, 2004(02)
- [9]飞跃公司战略分析和选择[D]. 杨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01)
- [10]报社的出路也在改革[J]. 王立行. 新闻与写作, 19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