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络合剂驱镉效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徐莉[1](2020)在《抗HLD药物铜络合能力筛选及其驱铜活性评价》文中认为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病因是患者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异常和胆汁排铜障碍,过量的铜在体内沉积,造成肝脏、脑、肾脏、角膜等多个主要器官的损害。HLD临床治疗主要以青霉胺、曲恩汀、四硫代钼酸盐等金属络合剂通过络合作用将铜从体内排出,由于缺乏药物铜络合能力的评价方法,阻碍了抗HLD药物开发。目前测定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络合能力的方法主要有紫外、荧光法等,这些方法由于重复性相对较差,干扰因素多,且只能测定单体化合物络合能力等缺点,无法满足抗HLD药物筛选的需要,亟待建立一种抗HLD药物驱铜活性筛选方法,用于筛选铜络合能力强的化合物,为抗HLD创新药物研发提供筛选手段。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抗HLD药物驱铜活性筛选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采用质粒转染技术构建HLD肝细胞模型,在细胞水平上评价筛选得到化合物的驱铜活性。方法:考察不同p H值、离子强度、Cu2+浓度、化合物浓度下络合能力,优化得到最佳条件,建立Cu2+络合能力的离子计筛选方法;采用该方法测定复方肝豆汤、单味药材、7个中药单体和6个化药单体的铜络合能力,通过测定两者络合后游离Cu2+络合程度,计算络合率,筛选出与Cu2+络合能力强的化合物;将ATP7B sh RNA瞬时转染至BRL-3A细胞,荧光显微镜、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48 h后荧光转染效率、ATP7B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选择抑制效果最佳的sh ATP7B质粒构建HLD肝细胞模型,利用Cu SO4损伤模型细胞,MTT法检测中药及化药单体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以最大增殖率(Pmax)进一步筛选活性强的单体化合物;考察化合物干预对细胞形态及Cu2+含量的影响,评价所筛选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驱铜效果。结果:1.离子计测定化合物络合Cu2+能力方法的建立(1)优化得到Cu2+络合能力最佳条件为:Cu2+浓度0.1 m M、化合物浓度0.1m M、离子强度0.01 M、缓冲液浓度10 m M;方法学考察了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化合物与Cu2+络合能力测定。(2)通过所建立方法对抗HLD药物进行测定筛选,结果表明肝豆汤、单味药(大黄、姜黄)、中药单体(大黄酸、槲皮素)及化药单体(盐酸曲恩汀、四硫代钼酸铵)对Cu2+络合能力较强(70.15%~96.44%)。2.单体化合物对铜负荷HLD肝细胞保护能力的评价(1)荧光显微镜观察正常BRL-3A细胞未见GFP绿色荧光表达,而sh NC阴性对照和4个sh ATP7B质粒组转染48 h后可见有GFP标记的绿色荧光,以sh ATP7B-4组转染效率最高,约为70%;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4个质粒转染组的ATP7B m RNA及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及sh NC组(P<0.01),其中sh ATP7B-4组最为明显,可作为HLD良好的肝细胞模型。(2)对比转染前后BRL-3A细胞铜毒性,在相同铜浓度下sh ATP7B组较sh NC组对铜损伤更为明显,确定300μM Cu SO4作用24 h为该细胞模型最佳造模条件。(3)MTT法对13个单体化合物细胞保护效果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中药及化药单体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细胞存活率,减轻铜负荷所致的HLD肝细胞损伤;其中,大黄素、大黄酸、盐酸曲恩汀、四硫代钼酸铵的Pmax较大且均超过50%,对铜负荷HLD肝细胞保护效果显着(P<0.001),对应Pmax浓度分别为20μM、20μM、1 m M、80μM。3.筛选得到的4个抗HLD化合物驱铜效果研究(1)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正常组BRL-3A细胞呈扁平形或多角形,贴壁生长,细胞膜完整;铜负荷sh NC组细胞出现聚集,有部分细胞分裂成碎片;sh ATP7B造模组半数细胞变圆、死亡,细胞膜破裂;但经4个单体化合物干预后,死细胞数量和受损程度均有所减弱。(2)采用PP-Cu探针进行Cu2+荧光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激发的红色荧光强度与细胞内Cu2+浓度呈正比。正常组细胞Cu2+含量少几乎无红色荧光;当300μL Cu SO4孵育sh NC组和sh ATP7B组细胞后,微弱的红色荧光显着增强,说明细胞内Cu2+含量增加,且sh ATP7B组较sh NC组红色荧光亮度更强;经各单体化合物干预后,细胞内Cu2+荧光强度较sh ATP7B组显着减弱,提示细胞内Cu2+含量降低,尤其以四硫代钼酸铵最明显。(3)原子吸收光谱(AAS)检测细胞内、外Cu2+含量,正常组所测细胞内、外Cu2+含量较少;而外加300μL Cu SO4孵育后,sh NC组和sh ATP7B组细胞内Cu2+含量均显着升高;与sh NC组比较,sh ATP7B组细胞因排铜受阻胞内Cu2+含量升高更为明显(P<0.01),而向细胞外排的Cu2+含量相对减少(P<0.01);经各单体化合物干预后,细胞内Cu2+含量较sh ATP7B组显着减少(P<0.05,P<0.01),细胞外各组Cu2+含量则反向增加(P<0.01),其驱铜顺序依次为:四硫代钼酸铵>大黄酸>盐酸曲恩汀>大黄素;综上表明,4种单体化合物能够促进排铜,降低铜负荷HLD肝细胞内Cu2+含量,从而验证了所建方法的可行性。结论:本论文首先建立了化合物与Cu2+络合能力的离子计测定方法,采用该方法测定了肝豆汤、中药提取物、中药单体及化药单体化合物的Cu2+络合能力;进一步构建铜负荷HLD肝细胞模型,对筛选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驱铜活性进行了评价,该方法为抗HLD药物分析和筛查提供了有效筛选途径,对抗HLD创新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大为[2](2019)在《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高温高盐储层条件下,传统聚合物抗温抗盐效果差,导致提高采收率效果不理想,因此耐温耐盐型的新型聚合物成为研究热点,国内的研究重点在新型聚丙烯酰胺的研发上,而水解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不同低水解度聚合物抗温抗盐性能的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均聚后水解法,以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自主合成不同低水解度的聚丙烯酰胺。研究水解剂的用量及种类、各种添加剂对聚丙烯酰胺水解度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实验配方如下:单体浓度23%,采用APS(0.08%)-PMS(0.08%)引发体系,氨浓度0.2%,温度为40℃,聚合时间8h,pH为10。控制碱用量最终成功得到三种分子量约为1400万的低水解度聚合物。采用布氏粘度仪测定不同矿化度下,金属阳离子、反应温度对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及粘度保留率的影响规律,评价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耐温、抗盐性能,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适应性,对自主合成的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进行流变性测定,利用人造圆柱岩心进行流动性实验,测定不同渗透率下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确定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与不同储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利用人造均质长方岩心进行驱油实验,研究矿化度、金属阳离子和聚合物浓度、温度及络合剂对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的影响,得到结论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和络合剂的复配体系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油气采收率。
宫奕波[3](2019)在《混凝吸附-络合超滤组合工艺对突发性镉污染水的去除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迅猛发展,镉的应用和废水镉治理无法同步,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事件频繁爆发。络合超滤工艺虽能处理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水,但膜污染问题及对于高浓度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水处理能力有限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其更广泛的应用,需要进行工艺组合来寻求高效除Cd2+的方法。混凝和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被认定为两大类关键的应急净水技术。因此本实验采用混凝吸附-络合超滤组合工艺对模拟超标100倍的突发性镉污染原水进行处理,探究能使出水镉达标和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水处理的工程实践提供依据。实验首先通过改变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吸附剂投量、吸附时间、Cd2+初始浓度等条件,从样品UV254值、重金属镉去除率入手,研究混凝吸附工艺的最佳处理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单独混凝时抵抗负荷能力最强混凝剂为PACl,最佳投药量为20mg/L;PAC单独吸附的最佳投药量为50mg/L,最佳吸附时间为30min;先吸附后混凝时有机物去除率和重金属镉去除率都最大。因此混凝吸附工艺的最佳投加方式为先吸附后混凝。选用聚丙烯酸钠作为络合剂,考察在反应体系pH值、腐殖酸浓度、进水浊度、Cd2+初始浓度以及共存阳离子浓度改变时,单独吸附-混凝工艺、单独络合超滤工艺以及组合工艺对模拟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原水的重金属镉截留率、出水水质及絮体形态特征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d2+截留率基本随pH值增加而增大,当pH=7时,组合工艺使出水镉达标排放,且此时UV254和TOC去除率最大、出水浊度最小、絮体平均粒径最大,混凝效果最好,故pH=7为最佳工艺工艺条件;腐殖酸浓度的增加,会使三种方式处理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水的Cd2+截留率逐渐减小;高岭土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在无药剂投加时其对金属镉就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随着进水浊度的增加,Cd2+的截留率增大;初始Cd2+浓度变化对金属Cd2+的截留率有较大影响,但对UV254、TOC去除率影响不大;三种方式下Na+和Ca2+浓度的增大均使金属Cd2+截留率减小。其中Na+的影响程度小于Ca2+。离子强度较强时,组合工艺仍可使出水镉达标排放;但对于Ca2+浓度增大的原水,组合工艺无法使出水镉达标。最后实验考察了各工艺条件下超滤所产生的膜渗透比通量变化和膜可逆污染程度变化,并运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膜表面的滤饼层形态特征。同时还发现疏水性较弱的PES超滤膜和疏水性较强的PVDF超滤膜在处理不同浓度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水时出水浊度相差不大、UV254去除率基本无差别、对重金属镉截留率并无影响。但PES材质超滤膜的TOC去除率要大于PVDF材质超滤膜的TOC去除率;PES膜表面滤饼层比PVDF膜表面滤饼层更加密实,膜孔堵塞较为严重,不可逆污染较多;PVDF膜表面滤饼层较厚,但滤饼层结构较为疏松,孔隙率高透水性强,因此膜总污染较大,且多为浓差极化和凝胶层阻力引起的可逆膜污染,水力反冲洗作用即可消除掉。
孙长龙[4](2018)在《ICP-MS血清游离铜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与Wilson病中西医结合驱铜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部分患者因传统铜生化指标无异常易导致误诊误治,国外学者认为血清游离铜为可靠的检测指标;部分WD患者重金属络合剂治疗疗效较差甚至不可逆加重,有学者认为系血清游离铜异常增高所致。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成熟可靠的血清游离铜检测方法,故本研究拟:1.建立超滤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ICP-MS)测定血清中游离铜(Free Copper)的方法,以期对诊断有所裨益;2.探讨WD患者血清游离铜在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的前后变化及与传统铜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WD患者病情与疗效判断提供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参考指标。方法:1.研究对象:首次入院未经驱铜治疗的WD患者(WD组)52例(其中7例因故退出),依据WD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肝型组(20例)和脑型组(25例),健康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正常组)。2.对血清样品从稀释倍数、超滤管孔径及ICP-MS工作条件等方面进行检测条件优化,并与公式计算法算出的血清游离铜进行比较。3.对入组的WD患者采用二巯基丙磺钠(DMPS)静脉注射联合肝豆片口服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并检测治疗前的血清游离铜、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24h尿铜等铜代谢指标和肝功能,及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对WD组在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4疗程及8疗程时的铜代谢指标、肝功能及第8疗程时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游离铜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血清样品的前处理采用超纯水4倍稀释,超滤管孔径为(50KDa),离心机5000g/min,离心30min;ICP-MS标准模式下,雾化器流速0.92L/min,辅助器流量1.20L/min,等离子体流速15.0 L/min检测血清游离铜;该方法的标准曲线的直线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为0.002μg/L,定量限0.007μg/L,加标回收率为90.8%115.8%,相对标准偏差2.297.38%。血清游离铜ICP-MS检测法与公式计算法比较,ICP-MS法结果更加准确可靠。2.WD组与正常组比较,在铜代谢指标上均有显着差异,其中WD组血清游离铜的含量为(9.74±4.62)μg/L,正常组血清游离铜的含量为(1.30±0.44)μg/L,WD组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D组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较正常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D组24h尿铜较正常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前肝型组与脑型组WD患者铜代谢指标均明显异常,肝型组血清游离铜的含量为(10.78±4.38)μg/L,脑型组血清游离铜含量为(8.90±4.73)ug/L,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肝型组、脑型组WD患者血清游离铜含量及24h尿铜含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8疗程时脑型组WD患者血清游离铜为(20.50±7.71)μg/L较4疗程(30.44±9.28)μg/L时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肝型组在8疗程时游离铜含量(26.02±9.82)μg/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8疗程时肝型组血清游离铜、24h尿铜较4疗程时有减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8疗程时,WD患者总体有效率为71.1%,其中肝型组有效率为65%,脑型组有效率为76%,两组在8疗程时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且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ICP-MS血清游离铜检测方法,可用于WD的诊断临床筛查。2.本组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后血清游离铜呈降低趋势,该检测方法有望作为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疗效判定的指标之一。
李宇兴[5](2017)在《镉毒性干预治疗药物的初步筛选研究》文中认为镉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镉广泛应用于电镀、化工、电子和核工业等领域,其生物半衰期长达10~40年,镉进入机体后可通过多种复杂的途径对器官和组织产生损害,但其详细毒性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知镉对机体的损伤主要为骨骼损伤、肾损害、生殖毒性和诱导癌症等。本论文首先以酿酒酵母为模型,研究了 10、20、40、80和160 μM镉浓度对酿酒酵母生长、生长活力、培养液活菌数、胞内活性氧和谷胱甘肽影响,结果显示,浓度高于20μ的镉对酿酒酵母生长抑制明显,在160 μM镉浓度下酿酒酵母生长停滞,酿酒酵母在不同浓度镉培养条件下,生长活力和培养液活菌数随着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160 μ高浓度镉下,酿酒酵母活力低于空白组的20%,培养液活菌数低于空白组的10%,胞内活性氧和谷胱甘肽随着镉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160 μ高浓度镉下,酿酒酵母胞内活性氧和谷胱甘肽高于空白组的2倍。然后以酿酒酵母为模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酿酒酵母生长活力、培养液活菌数、胞内活性氧和谷胱甘肽为指标,研究了 Zn2+、Fe2+、Mg2+、Ca2+、Se4+、维生素C和半胱氨酸对镉毒性干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加入最适7种物质能基本恢复10和20μM两种低浓度镉对酿酒酵母的影响,在40和80 μM两种高浓度镉下,加入7种物质能减轻镉对酿酒酵母的的影响,但不能达到恢复的效果。为了验证酵母模型所筛选微量元素对镉毒性干预治疗作用,以及本研究小组前期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小鼠实验研究了混合物质对低浓度镉动物毒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所选混合物除酿酒酵母实验中确定的Zn2+、Fe2+、Mg2+、Ca2+、Se4+、维生素C和半胱氨酸等7种物质外还添加了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6、血红素和姜黄素这5种在动物体内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小鼠实验结果显示,所选混合物能显着降低镉在小鼠肾脏和肝脏中的积蓄,镉处理组小鼠肾脏和肝脏中镉含量分别达到4.77和2.09 μg/g。四组给药组小鼠肾脏和肝脏中镉含量低于镉处理组的50%,所选混合物能恢复小鼠肾脏和肝脏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最后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所选混合物能减轻镉对肾脏和肝脏的毒性作用。慢性镉中毒是由于镉在体内长期蓄积而引起的中毒反应,对于慢性镉中毒,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解毒方法,而且镉的毒性是多方面的,单一元素或化合物不能起到完全拮抗镉毒性的作用,所以在镉接触的过程中,尽早给予有效治疗镉毒性的元素和化学物的混合物,就能很大程度上防治镉对组织器官的毒害。
刘伏佳[6](2016)在《香菇、竹荪、三七中镉的去除、形态分析及其毒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栽培环境的恶化以及基质材料的滥用,食材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其食用安全性,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同时也阻碍了其被进一步的开发利用。食材重金属超标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寻求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有效去除其中的超标重金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香菇、竹荪和三七为原料,首先对原料中铅、镉、砷、汞及主要功效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确定原料中重金属的超标情况;然后研究溶剂络合萃取法和水提法对原料中镉的最佳去除工艺条件,进一步考察了联合溶剂络合萃取法-水提法-壳聚糖吸附三种方法连续的去除技术的去镉效果,利用形态分析方法考察了原料中镉的存在形态、三种去除方法的去镉机理以及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前后竹荪中高级形态镉的含量变化;最后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对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前后的竹荪、溶剂络合萃取液、有机态镉和无机态镉的毒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所得结果如下:(1)三种原料中重金属及主要功效成分的含量检测。经微波消解后,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铅、镉含量,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汞含量,所得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加标回收率在84.86%103.87%之间,符合定量分析的要求。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原料中镉超标严重,竹荪、三七中铅、砷轻微超标,而三种原料中汞均未超标。因此确定镉作为后续试验的重点研究对象。主要功效成分检测结果表明,香菇、竹荪中粗多糖含量分别为5.98%和5.08%,三七中总皂苷含量为7.09%。(2)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香菇、竹荪和三七中镉的研究。溶剂络合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溶剂(正己烷:无水乙醇)比3:7,萃取时间3h,萃取温度30℃,络合剂(EDTA-2Na)用量2.5g时,香菇中镉去除率可达55.9%;混合溶剂比3:7,萃取时间5h,萃取温度30℃,EDTA-2Na用量2.5g时,竹荪中镉去除率可达29.4%;混合溶剂比7:3,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30℃,EDTA-2Na用量1.5g时,三七中镉去除率可达53.7%。经溶剂络合萃取法处理后,香菇、竹荪、三七中镉含量分别降低至471.5μg/kg、4589.7μg/kg和289.4μg/kg。与此同时,香菇、竹荪中粗多糖保留率分别为90.2%和95.5%,保留率理想;三七总皂苷保留率为61.4%,受萃取去除的影响较大,其保留率主要取决于萃取温度。(3)水提法去除香菇、竹荪中镉的研究。以去离子水为提取溶剂,水提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40℃时,香菇中镉去除率可达66.8%;料液比1:2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40℃时,竹荪中镉去除率可达59.4%;水提后香菇水提液和竹荪水提液中镉含量分别降低至353.4μg/kg和2786.5μg/kg(折算为25%固形物计算)。与此同时,香菇、竹荪中粗多糖提取率分别为87.1%和89.3%。(4)连续去除技术去除香菇、竹荪、三七中镉的研究。香菇经溶剂络合萃取、水提处理后镉含量降低至155.8μg/kg(折算为25%固形物计算);竹荪经溶剂络合萃取、水提并结合壳聚糖吸附处理后镉含量降低至266.1μg/kg(折算为25%固形物计算);三七经溶剂络合萃取后镉含量降低至289.4μg/kg。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三种原料中镉含量均达到食品安全标准的限量(≤300μg/kg)要求。(5)镉的形态分析。将元素形态分为初级形态、次级形态和高级形态,首先采用水提法得出初级形态镉的分布,利用树脂分离出不同次级形态的镉,进一步利用HPLC-ICP-MS技术分析竹荪中高级形态镉的分布。考察了原料中镉的存在形态、三种去除方法的去镉机理和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竹荪中高级形态镉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镉在三种原料中主要以无机态、游离态和不稳定态存在。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的主要是三种原料中非游离态、不稳定态和无机态镉;水提法去除的主要是香菇和竹荪中游离态和有机态镉;壳聚糖吸附去除的主要是竹荪水提液中游离态、无机态和稳定态镉。三种去除方法所去除的镉形态取决于方法本身,与原料种类无关。高级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竹荪中存在4种有机态镉,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4种高级形态镉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价不同形态镉的毒性。以秀丽隐杆线虫为评价模型,寿命、半数致死时间(LT50)、产卵量、身体弯曲频率、头部摆动频率和移动力为评价指标,考察了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前后的竹荪、溶剂络合萃取液、有机态镉和无机态镉的毒性。结果表明:与竹荪原料相比,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的竹荪对线虫的LT50(p<0.05)、头部摆动频率(p<0.05)、身体弯曲频率(p<0.01)、产卵量和移动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竹荪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毒性下降;溶剂络合萃取液与竹荪原料相比,LT50有显着性下降(p<0.05),头部摆动频率、产卵量、移动力和身体弯曲频率有极显着下降(p<0.01),说明萃取出的这部分形态的镉对线虫具有很强的毒性;与有机态镉相比,竹荪无机态镉的LT50(p<0.05)、产卵量(p<0.05),头部摆动频率、身体弯曲频率和移动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无机态镉毒性强于有机态镉。
汪立梅,何志超,程楠,金艳,韩咏竹[7](2014)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驱铜治疗的护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u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本病由于WD基因突变导致过量的铜在肝脏、脑、角膜等组织脏器中沉积,引起肝硬化、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等临床表现[1-3]。笔者单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WD的发病率高于欧美人群[4,5]。因此,WD愈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
王林[8](2013)在《EDTA-壳聚糖的制备及对Cd2+、Pb2+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越来越多的人重金属中毒,尤其是儿童铅(Pb)、镉(Cd)中毒现象更广泛、严重。而目前针对Pb、Cd中毒问题采用的治疗方式多数为药物治疗,在脱除体内重金属的同时也给机体带来了很大损害。而壳聚糖(Chitosan,CTS)是一类来源广泛、高效、无毒、易生物降解,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好的吸附作用的碱性多糖,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但是壳聚糖溶解性差,仅在酸性介质中溶解,致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所以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以制备一种水溶性及吸附性较好的吸附剂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EDTA对壳聚糖进行酰化改性制备EDTA改性壳聚糖(ETC),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制备条件下的ETC取代度及对Cd2+离子的吸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实验,得到了最佳制备工艺,并对ETC进行红外图谱分析及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并研究了ETC对单一溶液中重金属Cd2+、Pb2+的吸附性能,探讨了pH、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添加量、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其吸附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到Cd2+污染小鼠体内,通过对蓄积重金属小鼠进行Cd2+脱除实验,观察其对重金属的作用情况。本论文可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ETC制备工艺的研究,得到ETC的最佳制备工艺为:EDTA-2Na:CTS(w:w)2:1、pH为5.5、EDAC.HCl浓度为40mmol/L、反应时间为16h;将ETC与壳聚糖、壳聚糖盐酸盐、壳聚糖季铵盐、羟丙基壳聚糖、壳聚糖乳酸盐做吸附对比,发现在相同条件下ETC的吸附率为50.30%,吸附效果高于其他吸附剂;通过ETC的溶解性实验,发现ETC的溶解度与其取代度密切相关,取代度小于0.3时,ETC仅能在酸中溶解,随着取代度的增大,ETC的溶解范围变广,当取代度为0.6~0.8时,能溶于水、稀酸与稀碱中,当取代度超过0.8时,可溶于水与碱性溶液,而不溶于酸。通过对ETC的红外图谱分析,发现EDTA与壳聚糖C2位的氨基发生酰化反应;ETC的TG-DSC分析结果显示壳聚糖改性后热稳定性提高。(2)通过探讨溶液pH、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添加量与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ETC吸附单一溶液中重金属Cd2+、Pb2+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ETC对水溶液中重金属Cd2+、Pb2+都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较低pH时ETC对两种离子就有较好的吸附率,;反应温度对二者的吸附影响不大;当反应时间分别为1、2h时,ETC对Cd2+、Pb2+吸附率分别达到35%、60.3%,之后变化不明显;浓度为1%的ETC对Cd2+的吸附率在吸附剂添加量为2~4mL内增加迅速,4mL时吸附率为71%,之后趋于平稳,而对Pb2+的吸附率则是在吸附剂添加量为2~8mL之间增加迅速,8mL时吸附率达90%,而后变化不显着;随着初始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ETC对Cd2+、Pb2+的吸附率都下降。(3)通过研究ETC对Cd2+、Pb2+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发现ETC对两种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Lagergren二级速率吸附模型,模型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主要发生化学吸附过程。ETC对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式,回归方程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为单分子层吸附,其中ETC对Cd2+的吸附限定浓度范围。(4)通过对小鼠进行Cd2+蓄积实验,建立污染模型,结果发现间隔与连续染毒6天后,小鼠体内血镉含量Cd分别达108.21、202.5μg/L,小鼠肝、肾Cd2+含量分别达25.70、6.592μg/g与72.26、19.98μg/g。通过对染毒小鼠进行连续6天的解毒,发现两种染毒方式的小鼠,经解毒后,小鼠体内Cd2+含量较Cd对照组低,EDTA、ETC、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对血镉脱除率分别达58.94%、51.68%、37.43.%、37.22%;而ETC对小鼠脏器镉的脱除率远高于其他脱镉剂,其中对心、肾镉脱除率分别高达63.9%、45%。综合脱镉剂对小鼠各部位脱镉结果,得出ETC对小鼠体内重金属Cd2+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詹杰,魏树和[9](2012)在《镉中毒的干预措施与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镉极易在人体内蓄积且自然排泄缓慢,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因此关于镉毒性的干预措施及机理研究意义重大。系统总结了螯合剂、金属硫蛋白、营养元素(锌、硒、钙、铁和维生素等),以及中药对镉毒性的干预作用及其机理。目前,镉中毒的许多干预措施均是利用与镉具有更高亲和性的一些外加物质,在动物体内与镉形成易于排出体外的复合物,再通过动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将镉排出,以消除镉对机体内一些必需元素的正常新陈代谢活动的干扰。中药对镉中毒的干预机理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杨树[10](2011)在《喷替酸锌钠对铅的促排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铅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职业性铅中毒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铅进入体内对包括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肝、肾、脾等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喷替酸锌钠(Zn-DTPA)属于氨羧类络合剂,其中心络合的锌离子可被比其结合能力强的放射性金属或重金属取代,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这类水溶性强的络合物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体外。本研究通过给予染铅小鼠Zn-DTPA溶液,观察Zn-DTPA对染铅小鼠体内铅的排泄效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喷替酸锌钠的驱铅效果研究急性铅中毒小鼠给予Zn-DTPA后,与模型组相比,尿铅含量有非常显着性的升高(P<0.01),铅的排出量以首次给药后的前3天排出最多,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尿铅逐渐降低。慢性铅中毒小鼠给予Zn-DTPA后,可显着降低染铅小鼠血、脑和骨中铅含量,非常显着增加尿铅含量,对肝和肾中铅含量下降不明显。2.喷替酸锌钠不同给药方式对铅的排泄效果研究Zn-DTPA通过肌肉注射、腹腔注射以及尾静脉注射三种注射方式给药,对染铅小鼠的血铅、肝铅和骨铅的降低作用无显着性差异。提示三种给药方式对铅的促排无明显差别。3.喷替酸锌钠给药不同时间对铅的排泄效果研究在连续给药3、7和14天时,模型组和给药组血铅水平呈下降趋势,给药组血铅显着低于模型组,至第14天时,两组血铅水平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肝铅水平呈下降趋势,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模型组的骨铅水平逐渐上升,给药组的骨铅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给药组骨铅显着低于模型组。提示骨骼是进入血液中的铅的最终累积部位,Zn-DTPA可以促进铅的排出,降低血液中的铅含量,减少铅在骨骼中的蓄积。4.喷替酸锌钠对急性铊中毒小鼠的促铊排泄效果研究与模型组相比,Zn-DTPA可以非常显着增加急性铊中毒小鼠尿液和粪便中的铊含量(P<0.01),主要是增加尿液中铊的含量。在小鼠死亡最为集中的染铊后3天,给予Zn-DTPA减少了小鼠的死亡数,从而推迟小鼠的死亡时间。5.喷替酸锌钠的溶血凝集和血管刺激性研究Zn-DTPA未引起体外的溶血反应和凝集现象,对家兔耳缘静脉部位未见明显刺激和损伤,耳缘静脉注射部位的病理切片未见明显的出血、坏死及炎症等刺激现象。提示Zn-DTPA静脉用药安全。综上所述,铅进入血液后,最终分布于骨骼,Zn-DTPA静脉给药安全,肌肉注射的效果不亚于静脉注射,可以显着的促进铅的排出,主要的排泄方式是通过尿液中排出,降低血铅含量、减少铅在脑和骨等重要组织器官中的蓄积。Zn-DTPA也有显着的促进铊的排出的效果,为临床治疗铊中毒提供理论依据。
二、几种络合剂驱镉效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络合剂驱镉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抗HLD药物铜络合能力筛选及其驱铜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离子计法测定药物与铜络合能力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材 |
1.3 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建立Cu~(2+)标准曲线 |
2.3 优化络合反应条件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化合物与Cu~(2+)络合能力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Cu~(2+)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
3.3 方法学结果 |
3.4 各化合物与Cu~(2+)络合率的测定 |
第二章 铜络合药物对HLD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细胞株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ATP7B基因shRNA有效序列的筛选 |
2.3 CuSO_4诱导铜负荷HLD肝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2.4 中药及化药单体安全剂量范围的确定 |
2.5 中药及化药单体对铜负荷HLD细胞保护能力的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hATP7B质粒转染效率的验证 |
3.2 CuSO_4对质粒转染前后BRL-3A细胞的毒性作用 |
3.3 中药及化药单体对HLD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4 中药及化药单体在铜负荷HLD肝细胞上的活性筛选 |
第三章 筛选得到的4个抗HLD化合物驱铜效果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细胞株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传代、培养和冻存 |
2.2 BRL-3A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2.3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Cu~(2+)荧光强度 |
2.4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检测细胞内外Cu~(2+)含量 |
3 结果 |
3.1 单体化合物对铜负荷HLD肝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
3.2 单体化合物对铜负荷HLD肝细胞的Cu~(2+)荧光强度变化 |
3.3 单体化合物对铜负荷HLD肝细胞Cu~(2+)含量的比较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1.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3.主要研究内容与认识 |
第一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
1.1 实验条件 |
1.2 低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
1.2.1 PAM的制备方法 |
1.2.2 PAM性能测定方法 |
1.2.3 水溶液聚合条件的研究 |
1.3 聚合物粘度的测定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 实验条件 |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温度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
2.3 钙镁含量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
2.4 矿化度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
2.5 pH值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
2.6 剪切速率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流动性能研究 |
3.1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 |
3.1.1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流动特性参数 |
3.1.2 实验条件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30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
3.2.2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16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
3.2.3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2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评价 |
4.1 实验条件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步骤 |
4.2 不同抗盐聚合物的驱油效果评价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二价离子浓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总矿化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
4.4.1 实验方案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温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
4.5.1 实验方案 |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浓度对驱油效果影响 |
4.6.1 实验方案 |
4.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7 络合剂浓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的影响 |
4.7.1 实验方案 |
4.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混凝吸附-络合超滤组合工艺对突发性镉污染水的去除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镉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 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水概况 |
1.2.1 镉的应用及突发性镉污染的来源 |
1.2.2 镉的危害效应 |
1.2.3 我国突发性重金属镉污染水现状 |
1.3 镉污染水处理技术概况 |
1.3.1 化学沉淀法 |
1.3.2 混凝及强化混凝法 |
1.3.3 吸附法 |
1.3.4 离子交换法 |
1.3.5 高分子重金属捕集技术 |
1.3.6 膜分离法 |
1.3.7 生物法 |
1.4 混凝吸附工艺的研究进展 |
1.4.1 混凝吸附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原理 |
1.4.2 混凝吸附工艺处理突发性镉污染水的研究现状 |
1.4.3 影响混凝吸附工艺处理突发性镉污染水的因素 |
1.5 络合超滤工艺的研究进展 |
1.5.1 络合超滤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原理 |
1.5.2 络合超滤工艺处理突发性镉污染水的研究现状 |
1.5.3 影响络合超滤工艺处理突发性镉污染水的因素 |
1.6 本课题实际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来源 |
1.6.2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实际意义 |
1.6.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平板超滤膜 |
2.2 实验溶液配制 |
2.2.1 实验药品配制 |
2.2.2 实验原水配制 |
2.3 实验仪器及装置 |
2.3.1 实验仪器 |
2.3.2 实验装置 |
2.4 实验方法 |
2.4.1 混凝实验 |
2.4.2 吸附试验 |
2.4.3 混凝吸附实验 |
2.4.4 聚丙烯酸钠预处理实验 |
2.4.5 络合实验 |
2.4.6 超滤实验 |
2.5 分析方法 |
2.5.1 常规指标分析 |
2.5.2 絮体形态特征分析 |
2.5.3 金属镉截留率(去除率)分析 |
2.5.4 膜污染程度分析 |
2.5.5 膜表面形态特征分析 |
第3章 混凝吸附工艺对重金属镉去除效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混凝去除水中重金属镉研究 |
3.2.1 混凝去除水中重金属镉效果 |
3.2.2 混凝去除水中重金属镉的絮体形态特征 |
3.3 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镉研究 |
3.3.1 吸附剂投量对除镉效果影响 |
3.3.2 吸附时间对除镉效果影响 |
3.3.3 镉初始浓度对吸附除镉效果影响 |
3.3.4 腐殖酸对吸附除镉效果影响 |
3.4 粉末活性炭吸附机理初步探究 |
3.4.1 粉末活性炭吸附动力学规律研究 |
3.4.2 粉末活性炭吸附Cd~(2+)的吸附模型建立 |
3.4.3 粉末活性炭对目标金属Cd~(2+)的热力学分析 |
3.5 混凝吸附工艺除水中重金属镉研究 |
3.5.1 混凝吸附工艺投加方式对除镉效果影响 |
3.5.2 混凝吸附工艺除水中重金属镉的絮体形态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吸附-络合超滤组合工艺除重金属镉研究 |
4.1 引言 |
4.2 络合剂聚丙烯酸钠(PAANA)预处理实验 |
4.3 工艺条件对重金属镉去除效果研究 |
4.3.1 pH对重金属镉去除效果影响 |
4.3.2 腐殖酸对重金属镉去除效果影响 |
4.3.3 进水浊度对重金属镉去除效果影响 |
4.3.4 初始Cd~(2+)浓度对重金属镉去除效果影响 |
4.3.5 共存阳离子对重金属镉去除效果影响 |
4.4 各工艺条件下的絮体形态特征分析 |
4.4.1 pH对絮体形态特征影响 |
4.4.2 腐殖酸对絮体形态特征影响 |
4.4.3 进水浊度对絮体形态特征影响 |
4.4.4 初始Cd~(2+)浓度对絮体形态特征影响 |
4.4.5 共存阳离子对絮体形态特征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组合工艺除镉过程中超滤膜污染研究 |
5.1 引言 |
5.2 各工艺条件下超滤膜污染特性研究 |
5.2.1 pH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5.2.2 腐殖酸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5.2.3 进水浊度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5.2.4 共存阳离子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5.2.5 初始Cd~(2+)浓度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5.3 各工艺条件下超滤膜表面形态分析 |
5.3.1 pH对超滤膜表面形态特征的影响 |
5.3.2 腐殖酸对超滤膜表面形态特征的影响 |
5.3.3 进水浊度对对超滤膜表面形态特征的影响 |
5.3.4 共存阳离子对超滤膜表面形态特征的影响 |
5.3.5 初始Cd~(2+)浓度对超滤膜表面形态特征的影响 |
5.4 超滤膜材质对膜污染及出水水质影响 |
5.4.1 超滤膜材质对超滤出水水质的影响 |
5.4.2 超滤膜材质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5.4.3 超滤膜材质对超滤膜表面形态特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ICP-MS血清游离铜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与Wilson病中西医结合驱铜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滤膜—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法测定WD患者血清游离铜的方法建立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WD的诊断标准、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1.3 病例入组标准、剔除标准 |
2 WD患者游离铜分离的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 WD患者游离铜的检测的仪器及试剂 |
3.1 实验仪器 |
3.2 实验试剂 |
3.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3.4 标准曲线制备 |
3.5 ICP-MS工作参数 |
4 结果 |
4.1 超滤膜ICP-MS法方法学评价 |
4.2 临床结果 |
5 小结 |
6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清游离铜与Wilson病中西医结合驱铜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
1.研究对象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治疗药物 |
2.2 使用方法 |
2.3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3 生化试验 |
3.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3.2 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WD患者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
4.2 肝型组与脑型组驱铜治疗前后铜代谢指标的比较 |
4.3 WD患者病情分级与治疗前血清铜、血清游离铜和24h尿铜的相关性分析 |
4.4 WD患者驱铜治疗过程中血清游离铜与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和24h尿铜相关性研究 |
4.5 WD患者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疗效研究 |
4.6 WD患者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7 小结 |
5 讨论 |
5.1 WD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5.2 WD的西医发病机制及临床分期 |
5.3 血清铜检测对WD的临床意义研究 |
5.4 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检测对WD的临床意义研究 |
5.5 血清游离铜检测对WD的临床意义研究 |
5.6 WD患者24h尿铜检测及其与血清游离铜的相关性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镉毒性干预治疗药物的初步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镉和镉污染现状 |
1.2 与镉相关的疾病 |
1.2.1 镉对肾脏的损伤 |
1.2.2 镉对骨骼损伤 |
1.2.3 镉对生殖毒性 |
1.2.4 镉与癌症 |
1.3 镉毒性主要机制 |
1.3.1 镉与氧化损伤 |
1.3.2 镉导致机体钙稳态失衡 |
1.3.3 镉诱导细胞凋亡 |
1.3.4 镉导致表观遗传改变 |
1.4 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1 金属硫蛋白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2 谷胱甘肽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3 维生素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4 锌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5 硒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6 钙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7 铁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8 镁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4.9 络合剂对镉毒性的干预与治疗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浓度镉对酿酒酵母的毒性作用 |
2.1 材料 |
2.1.1 实验菌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培养基与液体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种活化与保存 |
2.2.2 不同浓度镉对酿酒酵母生长影响 |
2.2.3 不同浓度镉对酿酒酵母活力影响 |
2.2.4 不同镉浓度下酿酒酵母活菌数变化 |
2.2.5 不同镉浓度下酿酒酵母胞内ROS和GSH变化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不同浓度镉对酿酒酵母生长影响 |
2.3.2 不同浓度镉对酿酒酵母活力影响 |
2.3.3 不同镉浓度下酿酒酵母活菌数变化 |
2.3.4 不同镉浓度下酿酒酵母胞内ROS和GSH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酿酒酵母模型对治疗镉中毒药物的筛选 |
3.1 材料 |
3.1.1 实验菌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培养基与液体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单因素实验测定7种物质对镉抑制酵母生长的恢复作用 |
3.2.2 正交实验筛选7种物质共同对镉抑制酵母生长的恢复作用 |
3.2.3 活力水平检测7种物质对镉毒性治疗效果 |
3.2.4 活菌数水平检测7种物质对镉毒性治疗效果 |
3.2.5 胞内ROS和GSH水平检测7种物质对镉毒性治疗效果 |
3.3 实验结果 |
3.3.1 单因素实验测定7种物质对镉抑制酵母生长的恢复作用 |
3.3.2 正交实验筛选7种物质共同对镉抑制酵母生长的恢复作用 |
3.3.3 活力水平检测7种物质对镉毒性治疗效果 |
3.3.4 活菌数水平检测7种物质对镉毒性治疗效果 |
3.3.5 胞内ROS和GSH水平检测7种物质对镉毒性治疗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因素混合物对小鼠镉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
4.1 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4.2.2 小鼠体重和脏器的称量 |
4.2.3 实验小鼠肾脏和肝脏镉含量测定 |
4.2.4 实验小鼠肾脏中三种抗氧化酶测定 |
4.2.5 实验小鼠肝脏中三种抗氧化酶和丙二醛测定 |
4.2.6 实验小鼠组织病理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小鼠体重和脏器重量的变化 |
4.3.2 实验小鼠肾脏和肝脏镉含量 |
4.3.3 实验小鼠肾脏中三种抗氧化酶变化 |
4.3.4 实验小鼠肝脏中三种抗氧化酶和丙二醛变化 |
4.3.5 实验小鼠组织病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香菇、竹荪、三七中镉的去除、形态分析及其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香菇、竹荪、三七概述 |
1.1.1 香菇简介 |
1.1.2 竹荪简介 |
1.1.3 三七简介 |
1.2 食品中有害重金属概述 |
1.2.1 重金属限量标准 |
1.2.2 重金属毒性研究进展 |
1.3 食材中重金属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高速离心法 |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3.3 絮凝法 |
1.3.4 大孔吸附树脂法 |
1.4 元素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1.4.1 元素形态分析简介 |
1.4.2 元素形态分析方法 |
1.4.3 食材中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
1.5 秀丽隐杆线虫简介及在毒性学中的应用 |
1.5.1 秀丽线虫的生理特征 |
1.5.2 秀丽线虫的发育特征 |
1.5.3 秀丽线虫在毒理学研究中的指标选择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4 技术路线 |
2.5 试验方法 |
2.5.1 样品中重金属含量检测 |
2.5.2 主要功效成分含量检测 |
2.5.3 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香菇、竹荪、三七中镉的研究 |
2.5.4 水提法去除香菇、竹荪中镉的研究 |
2.5.5 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原料中镉的研究 |
2.5.6 镉的形态分析 |
2.5.7 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价不同形态镉的毒性 |
2.5.8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重金属含量测定 |
3.1.1 铅、镉、砷、汞标准曲线绘制 |
3.1.3 定量限实验 |
3.1.4 精密度实验 |
3.1.5 香菇、竹荪、三七加标回收实验 |
3.1.6 样品中重金属含量检测 |
3.2 主要功效成分含量测定 |
3.2.1 香菇、竹荪中粗多糖含量测定 |
3.2.2 三七总皂苷含量测定 |
3.3 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香菇、竹荪、三七中镉的研究 |
3.3.2 络合剂用量的影响 |
3.3.3 萃取时间的影响 |
3.3.4 萃取温度的影响 |
3.3.5 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香菇、竹荪、三七中镉的正交试验 |
3.4 水提法去除香菇、竹荪中镉的研究 |
3.4.1 料液比的影响 |
3.4.2 提取温度的影响 |
3.4.3 提取时间的影响 |
3.4.4 水提法去除香菇、竹荪中镉的正交试验 |
3.5 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原料中镉的研究 |
3.5.1 连续去除技术处理香菇中镉的研究 |
3.5.2 连续去除技术处理竹荪中镉的研究 |
3.6 镉的形态分析 |
3.6.1 香菇、竹荪、三七经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前后镉的形态分析 |
3.6.2 香菇、竹荪水提前后镉的次级形态分析 |
3.6.3 竹荪水提液壳聚糖吸附前后镉的次级形态分析 |
3.6.4 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前后竹荪中镉的形态分析 |
3.7 秀丽线虫模型毒性评价 |
3.7.1 寿命 |
3.7.2 半数致死时间 |
3.7.3 产卵量 |
3.7.4 头部摆动频率与身体弯曲频率 |
3.7.5 移动力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香菇、竹荪、三七中镉的研究 |
4.1.2 水提法去除香菇、竹荪中镉的研究 |
4.1.3 镉的形态分析 |
4.1.4 毒性评价 |
4.2 结论 |
4.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附录B 相关实验照片 |
(7)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驱铜治疗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WD患者常用的驱铜治疗药物 |
2 WD患者驱铜治疗前的护理 |
2.1 治疗前评估 |
2.2 正确留取24 h尿铜检测标本 |
2.3 心理护理 |
3 WD患者驱铜治疗的护理 |
3.1 驱铜治疗静脉用药的护理 |
3.2 驱铜治疗口服用药的护理 |
4 驱铜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和护理 |
(8)EDTA-壳聚糖的制备及对Cd2+、Pb2+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重金属 Pb 与 Cd 对人体的危害 |
1.1.1 Pb 的危害 |
1.1.2 Cd 的危害 |
1.2 中毒原因 |
1.2.1 环境污染 |
1.2.2 用具与玩具污染 |
1.2.3 食物污染 |
1.3 生物体内重金属脱除机理 |
1.3.1 络合机理 |
1.3.2 排斥机理 |
1.4 药物脱除重金属研究现状 |
1.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简介 |
1.5.1 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
1.5.2 壳聚糖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 |
1.5.3 影响壳聚糖吸附的因素 |
1.5.4 壳聚糖衍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1.6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EDTA 改性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剂及原料 |
2.1.2 仪器及设备 |
2.1.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条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 |
2.2.2 ETC 吸附率的测定 |
2.2.3 ETC 取代度的测定 |
2.2.4 衍生物制备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2.2.5 衍生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
2.2.6 壳聚糖与壳聚糖衍生物吸附性能比较 |
2.2.7 ETC 溶解度的测定 |
2.2.8 ETC 的表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衍生物 ETC 制备条件的探讨 |
2.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壳聚糖及壳聚糖衍生物吸附性能比较 |
2.3.4 壳聚糖衍生物 ETC 的溶解性 |
2.3.5 CTS 及 ETC 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3 壳聚糖衍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3.1 实验材料 |
3.1.1 试剂及原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工作条件 |
3.1.4 元素工作标准溶液的制备及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素 |
3.2.2 ETC 吸附性能研究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溶液 pH 的影响 |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4 吸附剂 ETC 添加量的影响 |
3.3.5 初始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 |
3.3.6 ETC 对 Cd~(2+)和 Pb~(2+)的吸附动力学 |
3.3.7 ETC 对 Cd~(2+)和 Pb~(2+)的吸附热力学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4 壳聚糖衍生物对小鼠体内重金属的脱除 |
4.1 实验材料 |
4.1.1 试剂及原料 |
4.1.2 仪器及设备 |
4.1.3 仪器工作条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小鼠体内重金属 Cd 的蓄积实验 |
4.2.2 小鼠脱毒实验 |
4.2.3 小鼠处理及体内重金属含量的检测 |
4.2.4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小鼠体内重金属 Cd 的蓄积 |
4.3.2 染毒方式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3.3 驱镉剂治疗后小鼠脏器系数的变化 |
4.3.4 驱镉剂治疗后小鼠血镉含量检测 |
4.3.5 驱镉剂治疗后小鼠各脏器镉含量变化 |
4.3.6 驱镉剂治疗后小鼠体内其他微量元素的检测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5 总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总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9)镉中毒的干预措施与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螯合剂对镉中毒的干预 |
2 金属硫蛋白对镉中毒的干预 |
3 营养元素对镉中毒的干预 |
3.1 锌 |
3.2 硒 |
3.3 钙 |
3.4 铁 |
3.5 维生素 |
4 中药对镉中毒的干预 |
5 结 语 |
(10)喷替酸锌钠对铅的促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1.1 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
1.2 铅中毒的污染来源 |
1.3 铅在人体内的代谢 |
1.4 铅对人体的危害 |
1.5 铅中毒的治疗 |
1.6 立题依据和意义 |
1.7 铊中毒和Zn-DTPA |
二、喷替酸锌钠的驱铅效果研究 |
2.1 喷替酸锌钠对急性铅中毒小鼠体内铅的排泄效果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实验结果 |
2.1.3 讨论 |
2.2 喷替酸锌钠对慢性铅中毒小鼠体内铅的排泄效果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2 实验结果 |
2.2.3 讨论 |
三、喷替酸锌钠不同给药方式对铅的排泄效果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四、喷替酸锌钠给药不同时间对铅的排泄效果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五、喷替酸锌钠对急性铊中毒小鼠的促铊排泄效果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六、喷替酸锌钠的溶血凝集和血管刺激性研究 |
6.1 喷替酸锌钠的溶血凝集实验 |
6.1.1 材料和方法 |
6.1.2 实验结果 |
6.1.3 讨论 |
6.2 喷替酸锌钠的血管刺激性实验 |
6.2.1 材料和方法 |
6.2.2 实验结果 |
6.2.3 讨论 |
七、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几种络合剂驱镉效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抗HLD药物铜络合能力筛选及其驱铜活性评价[D]. 徐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D]. 刘大为.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3]混凝吸附-络合超滤组合工艺对突发性镉污染水的去除效能研究[D]. 宫奕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ICP-MS血清游离铜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与Wilson病中西医结合驱铜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孙长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镉毒性干预治疗药物的初步筛选研究[D]. 李宇兴.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6]香菇、竹荪、三七中镉的去除、形态分析及其毒性评价[D]. 刘伏佳.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7]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驱铜治疗的护理进展[J]. 汪立梅,何志超,程楠,金艳,韩咏竹. 安徽医学, 2014(08)
- [8]EDTA-壳聚糖的制备及对Cd2+、Pb2+的吸附研究[D]. 王林. 广东海洋大学, 2013(09)
- [9]镉中毒的干预措施与机理分析[J]. 詹杰,魏树和. 生态毒理学报, 2012(04)
- [10]喷替酸锌钠对铅的促排效果研究[D]. 杨树.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