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氯、氯化氢及硫化氢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程启银[1](2017)在《相同牌号CSM结构分析及性能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氯磺化聚乙烯(CSM)是由聚乙烯经过氯化和氯磺化反应制成的一种特种橡胶,具有耐臭氧、耐油、耐酸碱、耐腐蚀、粘附力强等优良性能,在汽车用耐油胶管、重防腐涂料等领域应用广泛。国内生产的CSM在结构和性能上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为缩短此差异,江西虹润化工有限公司致力于改进自身的生产工艺,来达到提高CSM产品性能的目的。本研究将虹润国产CSM40和日本东曹生产的TS530(二者牌号相同)进行宏观性能对比,发现TS530与CSM40相比,其相应的硫化胶交联密度较大,撕裂强度较高,耐热老化、耐油性、耐溶剂性较好;微观结构分析发现,TS530不存在残余结晶,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分子链上氯的分布比较均匀。生产现场分析发现,国产聚合釜中存在搅拌死角,借公司技改机会,引进进口反应釜,消除了搅拌死角,证实所得CSM较国产反应釜生产的CSM在结构性能均有所提升。对虹润、吉化、东曹公司生产的CSM30进行结构性能对比分析。发现虹润公司国产釜生产的CSM30与东曹、吉化公司生产的CSM30相比,在氯含量、硫含量方面相近,数均分子量相差不大,重均分子量较低,分子量分布较窄。虹润、东曹产品玻璃化转变温度相近,热稳定性相近。
余亚玲[2](2013)在《乙炔二聚制备乙烯基乙炔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氯丁橡胶(CR)是2-氯-1,3-丁二烯经乳液聚合而制成的弹性体,于上世纪30年代由杜邦公司的华莱士·卡罗瑟斯首先制得,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橡胶品种。和其他合成橡胶及天然橡胶相比,氯丁橡胶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耐油,耐热,耐燃,耐日光,耐老化,耐臭氧,耐酸碱,耐化学试剂。且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伸长率和可逆的结晶性,粘接性好。因此,它被广泛用于交通、建筑、轻工制造业和国防安全等领域。氯丁橡胶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乙炔法和丁二烯氯化法两种。现在国外主要采用丁二烯氯化法技术,而我国仍然采用的是乙炔法技术。乙炔二聚制备乙烯基乙炔(MVA)是乙炔法生产氯丁橡胶的重要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氯丁橡胶产业的效益。我国的乙炔二聚技术一直采用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Nieuwland催化技术,该技术虽经过多年的改进,但仍存在乙炔转化率低、目标产物MVA的收率和选择性不高、副反应多等缺点。另外,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焦油状非挥发性的高聚物副产物,该高聚物不但会堵塞管路影响生产,而且还会在反应器壁和其它部位不断累积,使过程传热效率逐渐减弱。因此,有必要对乙炔二聚反应制备乙烯基乙炔的Nieuwland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本文主要针对乙炔二聚过程中MVA收率低、选择性差以及高聚物生成量大的缺点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探索研究。首先,实验向乙炔二聚的传统Nieuwland催化体系中添加适量稀土氯化物(REC1或REC2),通过研究发现:1)向乙炔二聚的传统Nieuwland催化体系中添加适量稀土氯化物可有效抑制高聚物生成;2)在80℃时添加稀土氯化物,可同时抑制目标产物MVA和主要副产物二乙烯基乙炔(DVA)的生成,但对DVA的抑制程度远大于对MVA,从而MVA/DVA值大大提高,从6左右提高至1060不等;3)在60℃和40℃时添加稀土氯化物REC1均会促进MVA的生成,60℃时MVA%从9%左右提高到10%左右,40℃时MVA%从5.5%提高到6.5%;4)60℃时添加REC2不影响MVA的生成,MVA%和Nieuwland催化体系下相同,为9%左右。40℃时添加REC2可促进MVA生成,MVA%也可提高到6.5%。其次,实验向传统的Nieuwland催化体系中分别添加吡啶、2-氯吡啶、2,6-二氯吡啶、4-甲基吡啶、2-氨基-5-氯吡啶五种配体,研究发现:1)添加五种配体可不同程度的抑制MVA的生成,MVA%从10%左右下降至4%6%不等,其中添加2-氯吡啶时MVA%最小,为4%左右;2)添加五种配体也会不同程度的抑制DVA的生成,DVA生成量从1.7%左右下降至0.1%0.5%不等,其中添加中添加2-氯吡啶时仅为0.1%左右;3)添加五种配体对DVA的抑制程度远大于MVA,故MVA的选择性都提高,从80%提高至80%90%不等,其中添加2-氯吡啶时升至了90%。然后,实验向Nieuwland催化体系(15.67g NH4Cl+30.75g CuCl+45ml蒸馏水+0.3ml盐酸)中添加不同量的尿素,研究发现:1)添加不同量的尿素均可以提高目标产物MVA的选择性;2)尿素的量不同对乙炔转化率的影响也不同,只有当添加尿素的量为0.1mol时乙炔的转化率才不会下降,量过多或过少都会抑制乙炔的转化,使乙炔转化率下降;3)当向Nieuwland催化体系中添加0.1mol尿素时,乙炔转化率保持不变,而MVA选择性提高,故MVA生成量增大,MVA%从10%增至13%左右;4)添加0.05mol、0.15mol、0.2mol尿素时,MVA选择性提高的同时乙炔转化率下降,最终MVA生成量减小。最后本文研究了各种酸对乙炔二聚的影响,研究中我们用硫酸、磷酸、硼酸替代传统Nieuwland催化剂中的盐酸,实验发现:1)用硼酸替代盐酸后MVA%基本保持不变,仍为10%左右,用硫酸和磷酸替换后MVA%均下降,分别下降为6%、8%;2)用磷酸时副产物DVA的生成量大大提高,其含量和MVA相当,故MVA/DVA值减小,反应结束时MVA/DVA值仅为1.2左右;3)用磷酸时乙炔的转化率大大提高,从传统Nieuwland催化体系下的21%提高至30%。
梁利辉[3](2008)在《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基于自贡市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资源短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成了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严重问题。化学工业是一个容易产生污染的行业。随着化工业规模的迅速发展,污染更加严重,化工业面临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盐是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工业盐有“化工之母”之称。以盐为原料,可生产工业和农业用产品达15000种之多。盐化工企业有着特殊的行业特征,其原材料和产品种类繁多,且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生产装置中的非标准设备有的是高温、高压,风险较大;企业的生产(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繁杂多变,生产过程产生的“三废”成分繁多,数量大。随着盐化工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环境法规日益完善,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迅速增加,加强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势在必行。本文站在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视角,构建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体系,对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控制与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对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加强企业及其成员对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完善盐化工企业的管理理念,并改进管理方式。环境成本管理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符合国内外环境管理要求的盐化工产品会更受欢迎。同时,企业节能降耗,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和环境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使盐化工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谭秀民[4](2005)在《航空润滑油极压抗磨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润滑油是机械运转的血液,发动机要正常工作就需要润滑油。润滑油的性能又是和添加剂的选用密切相关的。润滑油和添加剂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适应发动机要求,转变到需要更广泛地适应环保与节能的要求。航空润滑油是一类特殊的润滑剂,由于其使用环境的苛刻,不仅要求基础油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对添加剂也有特殊的要求。在航空润滑油中加入极压抗磨添加剂可以提高其极压性能和抗磨性能,减少摩擦阻力,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其摩擦学性能,减少摩擦阻力,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 硼,素有非活性润滑元素之称。自从1846年Ebelman和Bouquet首先合成了有机硼化合物以来,有机硼化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有机硼化合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国外,各种各样的硼酸酯作为新型的抗磨添加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实践表明:硼酸酯作为抗磨添加剂,其最大的优点是安全,合成容易。另外,此类硼酸酯除具有优良的极压抗磨减特性外,往往还同时具有抗氧化和抗腐蚀性,优良的防锈、防腐性,以及无毒无臭,对金属底材无选择性等特性,因而是一类多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 然而目前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还存在润滑性、抗腐蚀、水解稳定性性差等问题,使用受到限制,原因是缺乏高性能的油溶性抗磨剂,因此如何改善硼酸酯添加剂的水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是提高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性能,以拓宽其使用范围的关键。 基于此,本论文首先在制备普通硼酸酯的基础上采用经典酯化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长链含氮硼酸酯,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硼酸酯添加剂的水解性能。 随着20世纪90年代纳米科学技术的兴起,作为其分支学科之一的纳米摩擦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有机、无机复合纳米微粒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微粒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结果表明,它们当中有的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这些都表明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有着良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前景。 然而纳米粒子的极细晶粒导致颗粒具有巨大的表面能,加之颗粒
四川省化工研究院二室乙炔提浓组[5](1977)在《乙炔的加工利用》文中研究表明 乙炔是一种多能的基础原料,从它能够制造出很多重要的有机产品,因此发展天然气化工,乙炔的加工利用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世界烃类乙炔工厂(包括天然气及石脑油原料)的生产能力,据1970年统计总共约为200万吨左右。但是从五十年代以来,乙炔原来的一些大吨位产品已经逐步的被乙烯所取代,取代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在
二、国外氯、氯化氢及硫化氢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氯、氯化氢及硫化氢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相同牌号CSM结构分析及性能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氯磺化聚乙烯 |
1.2.1 氯磺化聚乙烯的结构和性质 |
1.2.2 氯磺化聚乙烯的型号性能及应用 |
1.2.3 氯磺化聚乙烯的合成机理 |
1.2.4 氯磺化聚乙烯的合成方法 |
1.2.4.1 溶液法 |
1.2.4.2 悬浮法 |
1.2.4.3 固相法 |
1.3 国内氯磺化聚乙烯的生产现状 |
1.4 国外氯磺化聚乙烯的生产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CSM40性能、结构、生产全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生产原料 |
2.2.2 仪器及设备 |
2.2.3 氯磺化聚乙烯的制备 |
2.2.4 合成产物CSM的硫化 |
2.2.5 测试分析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3 氯硫含量及门尼粘度 |
2.3.4 硫化特性 |
2.3.5 物理性能 |
2.3.6 热老化性能 |
2.3.7 压缩永久变形性 |
2.3.8 耐油、耐水(淡水、海水)、耐乙酸性能 |
2.3.9 热性能 |
2.3.10 核磁(NMR)分析 |
2.3.10.1 ~1H-NMR(氢谱)分析 |
2.3.10.2 ~(13)C-NMR(碳谱)分析 |
2.4 国产CSM质量略差原因分析及性能提升方案 |
2.4.1 原因分析 |
2.4.2 提升方案 |
2.4.3 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公司CSM30结构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测试与表征 |
3.2.1 氯、硫含量测试 |
3.2.2 凝胶渗透色谱(GPC) |
3.2.3 热稳定性 |
3.2.4 热性能 |
3.2.5 NMR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氯、硫原子定量 |
3.3.2 相对分子量及分布 |
3.3.3 ~(13)C-NMR(碳谱)分析 |
3.3.4 热性能与热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乙炔二聚制备乙烯基乙炔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氯丁橡胶的发展 |
1.2 我国氯丁橡胶技术进展及与国外的差距 |
1.2.1 我国氯丁橡胶生产情况 |
1.2.2 国外氯丁橡胶进展 |
1.2.3 国内 CR 生产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
1.3 氯丁橡胶单体的生产 |
1.3.1 乙炔法生产氯丁橡胶 |
1.3.2 丁二烯法生产氯丁橡胶 |
1.4 乙烯基乙炔的生产 |
1.4.1 乙烯基乙炔的性质 |
1.4.2 纽兰德催化体系下的乙炔二聚反应机理 |
1.4.3 纽兰德催化剂的不足及改进 |
1.5 稀土金属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1.6 配位催化 |
1.7 尿素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8.1 主要研究目的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稀土氯化物优化乙炔二聚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操作 |
2.2.3 实验计算方法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1 稀土氯化物 REC1 对乙炔二聚的优化 |
2.3.2 稀土氯化物 REC2 对乙炔二聚的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配体优化乙炔二聚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操作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不同配体对 MVA 生成量和选择性的影响 |
3.3.2 不同配体对 DVA 生成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尿素优化乙炔二聚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操作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所加尿素的量对 MVA 生成量和选择性的影响 |
4.3.2 所加尿素的量对乙炔转化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各种酸对乙炔二聚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操作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不同酸对 MVA 生成量和选择性的影响 |
5.3.2 不同酸对 DVA 生成量的及 MVA/DVA 值的影响 |
5.3.3 不同酸对乙炔转化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基于自贡市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环境成本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环境成本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临对的问题及其管理体系的构建 |
2.1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
2.2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3章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 |
3.1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
3.2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
3.2.1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概述 |
3.2.2 ABC 法及其在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中的应用案例 |
3.3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
3.3.1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及内容 |
3.3.2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例示 |
第4章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及案例分析 |
4.1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 |
4.2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及案例分析 |
4.2.1 事前规划法及其应用案例 |
4.2.2 内部控制法及其应用案例 |
4.3 环境成本控制效益分析 |
第5章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绩效及案例分析 |
5.1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5.1.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5.1.2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
5.1.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
5.2 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绩效案例 |
5.2.1 设计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5.2.2 指标计算 |
5.2.3 奖惩 |
第6章 政策建议 |
6.1 对自贡市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政策建议 |
6.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航空润滑油极压抗磨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航空润滑油的润滑性能要求 |
1.1.1.1 航空润滑油的工作条件 |
1.1.1.2 航空润滑油的润滑性能要求 |
1.1.2 近几年国内外润滑油极压抗磨剂发展情况 |
1.1.2.1 硫系极压抗磨剂 |
1.1.2.2 磷系极压抗磨剂 |
1.1.2.3 氯系极压抗磨剂 |
1.1.2.4 硼系极压抗磨剂 |
1.1.2.5 聚合物抗磨作用机理 |
1.1.2.6 硫磷酸系列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1.1.3 极压抗磨剂在航空润滑油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1.1.3.1 极压抗磨剂在航空润滑油中的应用 |
1.1.3.2 极压抗磨剂在航空润滑油中的发展趋势 |
1.2 有机硼酸酯添加剂 |
1.2.1 有机硼酸酯种类 |
1.2.2 硼酸酯添加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机理 |
1.2.4 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纳米级粒子添加剂 |
1.3.1 纳米级粒子添加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纳米粒子表面修饰 |
1.3.2.1 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概念 |
1.3.2.2 纳米微粒表面修饰的方法 |
1.3.3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机理 |
1.3.4 有机金属盐的抗磨机理 |
1.3.5 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有待解决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章 有机硼酸酯的制备以及水解性能研究 |
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2.2 有机硼酸酯的制备 |
2.2.1 合成工艺流程 |
2.2.2 合成实验操作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红外谱图分析 |
2.3 硼酸酯的水解性能研究 |
2.3.1 硼酸酯水解机理的探讨 |
2.3.2 硼酸酯水解稳定性的改善 |
2.3.3 硼酸酯水解稳定性的考察方法 |
2.3.4 红外光谱法考察硼酸酯的水解稳定性的实验 |
2.3.4.1 仪器和试剂 |
2.3.4.2 红外光谱法考察硼酸酯水解稳定性的操作方法 |
2.3.4.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油溶性金属铜的制备 |
3.1 试剂与实验设备 |
3.2 硫磷酸的制备 |
3.2.1 硫磷酸的制备方法 |
3.2.2 硫磷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3 硫磷酸含量测定 |
3.2.4 硫磷酸的合成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4.1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2.4.2 反应起始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2.4.3 反应时间对硫磷酸含量的影响 |
3.2.4.4 五硫化二磷加入方式的影响 |
3.2.4.5 五硫化二磷用量对硫磷酸含量的影响 |
3.3 HDDP表面修饰和未修饰铜纳米微粒的制备 |
3.3.1 制备方法 |
3.3.2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的红外光谱 |
3.3.3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铜的紫外光谱分析 |
3.4 纳米铜粉的表征 |
3.4.1 纳米铜粉的X-衍射结果 |
3.4.2 纳米铜粉TEM检测结果 |
3.5 分散性试验 |
3.6 实验条件的选择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添加剂摩擦学性能评定 |
4.1 试验方法及设备 |
4.1.1 润滑性能及其评价的有关方法 |
4.1.2 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 |
4.1.2.1 四球试验机工作原理 |
4.1.2.2 四球试验机的常规评定指标说明 |
4.2 试验部分 |
4.2.1 试验前的准备 |
4.2.2 试验条件及操作 |
4.2.2.1 试验条件 |
4.2.2.2 实验操作 |
4.2.3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
4.2.3.1 有机硼酸酯的选择 |
4.2.3.2 表面修饰金属铜的选择 |
4.2.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4.1 两种单剂在H20基础油中极压抗磨性能 |
4.2.4.2 BN/CuDDP复合剂在H20基础油中极压抗磨性能 |
4.2.4.3 摩痕表面的比较 |
4.2.4.4 协同作用机理讨论 |
4.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国外氯、氯化氢及硫化氢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相同牌号CSM结构分析及性能对比[D]. 程启银.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2]乙炔二聚制备乙烯基乙炔的优化研究[D]. 余亚玲. 重庆大学, 2013(03)
- [3]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基于自贡市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案例[D]. 梁利辉. 新疆财经大学, 2008(06)
- [4]航空润滑油极压抗磨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谭秀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5]乙炔的加工利用[J]. 四川省化工研究院二室乙炔提浓组.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19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