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正常(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李平,朱大龙[1](2021)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治中的焦点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是由甲状旁腺病理性分泌过多甲状旁腺激素(PTH)所致的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多数PHPT为散发性, 少数的遗传性PHPT常常被临床忽略。随着体检的普及, 无症状PHPT的发现率显着提高, 但其治疗时机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此外, 对于异位PHPT的精确定位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本文就PHPT诊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为临床提供借鉴。
林溪源,杨晓晴,王正寨,郑海涛[2](2021)在《多发性甲状旁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中的多腺体病变(MGD)主要特点是甲状旁腺病变累及2个或2个以上腺体。除PHPT常见的临床表现外,家族遗传性MGD的临床表现还具有各自特点。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术前对MGD患者的识别及对病变的甲状旁腺腺体进行定位,常用检查方法有超声检查、核素显像检查、CT/4D-CT检查及MRI检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查联用有助于提高阳性预测值,进行术前定位。手术是惟一可以治愈MGD的方法,目前推荐的手术方式为双侧颈部探查,次全甲状旁腺切除术或全甲状旁腺切除+自体移植术,同时建议切除颈部胸腺组织,术中应对MGD患者甲状旁腺病变的性质及手术彻底性进行评估。
张中超,李林鹏,郭德洋[3](2021)在《FOXQ1、HBM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叉头框蛋白Q1(FOXQ1)、间皮瘤抗原-1 (HBM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切除的PTC组织114例(A组)及其配对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114例(B组),另选取结节性甲状腺瘤组织78例作为对照(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FOXQ1和HBME-1的表达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FOXQ1、HBME-1分别划为阳性表达组、阴性表达组,并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两者表达与PTC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同时记录和比较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组FOXQ1、HBME-1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B组、C组(P<0.05)。PTC组织中FOXQ1、HBME-1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侵犯包膜参数下差异比较显着(P<0.05),但在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灶直径参数下差异比较不显着(P>0.05);FOXQ1、HBME-1阳性表达组预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其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FOXQ1、HBME-1在PTC病灶组织中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有关,同时可用于预测预后不良情况。
张萌萌,张岩,吴涤,张东伟,张智海,吴岩,赵国阳,葛继荣,黄宏兴,张秀珍,毛未贤,马倩倩,高远,张晓梅,李英华,邹军,史晓林,邓伟民,王永福,郑洪新,鲁艳芹,周萍[4](2021)在《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推荐方案》文中研究表明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其中骨形成标志物与骨吸收标志物合称为骨转换标志物。目前临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检测血、尿中骨代谢生化指标水平,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用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质疏松治疗疗效和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本文复习了近年来中英文文献,总结了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及原理,提出了骨代谢生化指标推荐方案。期待为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推广和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卢泽原[5](2021)在《维甲类X受体α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机制及20(S)-原人参二醇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多数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患者缺乏认识等因素引起,使得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于肿瘤中的第3位和第2位。CRC的发展常伴有转移,而转移是CRC致死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细胞获得转移性和耐药性的典型转化过程。在EMT过程中,以下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等)和上调间质标志物(vimentin等)表达为特征。WNT/β-catenin是经典的EMT调控通路。β-catenin蛋白进入细胞核内上调Snail和ZEB-1等EMT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维甲类X受体α(Retinoid X receptor alpha,RXRα)属于核受体超家族(NR)成员,可调控众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分化、增殖、凋亡等。近期研究显示,RXRα在一些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但目前在人CRC中,RXRα的表达和EMT诱导的肿瘤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尚不明确。20(S)-原人参二醇[20(S)-Protopanaxadiol,20(S)-PPD]是二醇组皂苷经酸碱催化制备的苷元。研究表明,二醇组皂苷如Rb1、Rb2、Rb3、Rg3等均显示出具有抑制EMT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证明20(S)-PPD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对EMT产生抑制作用,但对CRC细胞的EMT作用尚不清楚。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将探究在CRC细胞中,RXRα在EM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且探讨20(S)-PPD对CRC细胞EMT过程的干预作用和机制。通过UALCAN数据库,发现RXRα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选取20例未接受其他治疗手段的CR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对比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XRα蛋白在各临床病理指标下的表达差异和相关性,以及分别对肿瘤组织中RXRα蛋白及EMT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RXRα表达显着低于癌旁组织;且在N分期中(N0 vs N1-N2)发现肿瘤组织RXRα表达具有显着差异;RXRα蛋白表达与N分期具有显着关联,关联性为中等程度负相关;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低于癌旁组织,肿瘤组织中vimentin、Snail和ZEB-1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提示RXRα可能与肿瘤转移有关。为了证明RXRα在EMT中的作用,在4株CRC细胞中选取SW480和SW620细胞进行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W480细胞和SW62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W480细胞和SW620细胞中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情况;体内实验制备CRC肝转移模型。结果显示,在SW620较SW480细胞具有更低的RXRα水平前提下,具有更强的迁移及侵袭能力,以及更低的E-cadherin和更高的vimentin、Snail、Slug、ZEB-1蛋白水平,且SW620比SW480细胞在体内更易发生肝转移。使用RXRα过表达质粒和SiRNA分别干预SW620和SW480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干预RXRα表达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及q RT-PCR实验检测RXRα及EMT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最后使用Intact网络数据库结合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RXRα与β-catenin蛋白间相互作用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RXRα能抑制SW620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着提高E-cadherin及显着降低vimentin、Snail、ZEB-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同时可抑制β-catenin在细胞核中的表达;沉默RXRα后,促进了SW480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着降低E-cadherin及显着提高vimentin、Snail、ZEB-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提高细胞核中β-catenin表达;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RXRα与β-catenin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提示在CRC细胞中,RXRα可通过抑制β-catenin核内表达,从而抑制EMT。为了明确20(S)-PPD对CRC细胞的作用机制,使用20(S)-PPD(10、20、及30μM)处理SW620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20(S)-PPD对SW62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及q RT-PCR实验检测20(S)-PPD对SW620细胞中RXRα及EMT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体内实验制备CRC肝转移模型,同时每日灌胃20(S)-PPD(50、100 mg/Kg)观察20(S)-PPD对CRC在体内的作用。采用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将RXRα蛋白晶体结构与20(S)-PPD分子结构进行模拟对接,预测20(S)-PPD与RXRα蛋白的结合能力,并在细胞实验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0(S)-PPD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SW620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着提高E-cadherin及显着降低vimentin、Snail、ZEB-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同时能够上调RXRα蛋白表达;体内实验中低、高剂量20(S)-PPD均能显着抑制肝脏的结节数量和转移发生率,也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在分子模拟对接中,20(S)-PPD与RXRα的对接位置和RXRα的内源性配体9-顺式维甲酸相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结合能;20(S)-PPD对CRC细胞EMT的抑制作用能够被沉默RXRα的干预手段所拮抗。提示20(S)-PPD对RXRα蛋白具有一定结合作用,RXRα可能是20(S)-PPD作用靶点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临床CRC中,RXRα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在体外与体内实验中,证明了RXRα在EMT中的作用;并且本研究发现了20(S)-PPD的新作用及其机制,为20(S)-PPD开发成中药一类新药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视角。
沈婉莹[6](2021)在《中国甲状腺癌流行趋势及女性患病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
李黎靖[7](2021)在《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甲状腺癌是一种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增长。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西医“手术+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131Ⅰ”的治疗模式下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延长了生存周期,但术后的甲癌患者也存在着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TSH抑制治疗下可能会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对于育龄期的女性可能还会影响到生育;有一部分病人会因喉返神经的损伤而有发音的改变;放射性131Ⅰ治疗可能会使得一部分病人腮腺受到损伤,严重时吞咽困难;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都存在一个焦虑紧张的问题,术后“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情及复查情况等,这些症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基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加符合个体化的治疗要求。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病人的诊治,我们提倡进行多学科的协作,除外科、超声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西医科室,中医也可以参与进来,进行术后的规范化治疗和动态随访。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德尔菲法调查研究[6],创新性的提出了以术前、术后为标准对甲状腺癌证候进行区分,并对术前和术后的证候进行了归纳。随后对304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证候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气阴两虚证占比最多(53.9%),肝郁气滞证(36.8%)、脾肾阳虚证(2.6%)、瘀热伤阴证(2.3%)次之[5]。甲癌术后方是导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经验方,以益气养阴、理气化痰为治则组方,在临床应用多年显示较好疗效。中医药传统的疗效评价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为主,具有一定主观性,也存在评价不全面的可能。我们在前期对甲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基础上,以《甲状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中的治疗反应作为主要的结局评价指标,结合适用于所有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量表和中医证候来作为次要结局评估,是一种更加规范和多维度的评价方法。目的:①分析甲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特征;②评价甲癌术后方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358例患者,通过患者服用与否甲癌术后方自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119例,对照组239例。对照组是单纯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观察组是服用优甲乐+甲癌术后方,方药具体组成为: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夏枯草、法半夏、郁金、白芍、当归、元参、黄芪、甘草加减。对两组患者随访10个月,将患者的一般资料、Tg、Tg-Ab、颈部超声、治疗反应、临床症状和生命质量量表等,记录在患者的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将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方式、131Ⅰ治疗、TSH抑制治疗的副作用风险分层、病灶大小、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个数等33个影响疗效的因素作为协变量纳入该模型,按1:1匹配,成功匹配76对。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中医证候、生命质量量表作为评价标准,评估甲癌术后方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匹配前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脂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方式、131 Ⅰ治疗、术后病程、服药疗程项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5),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30个基线项:年龄、婚姻史、生育史、身高、体重、BMI、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甲状腺癌家族史以及TSH抑制治疗的复发危险分层、高血脂史、乳腺增生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病灶大小、是否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个数、远处转移、TNM、TNM分期复发危险分层、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次数、手术方式、131 Ⅰ治疗、术后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均衡可比。(2)主要疗效指标: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良好反应人数均较前增多。(3)次要疗效指标:两组患者的中医基线证候积分(随访前)和结束证候积分(随访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基线证候积分(13±6.61)约是对照组基线证候积分(3.87±2.69)的3倍,观察组结束证候积分(5.69±6.17)与对照组结束证候积分(3.21±2.72)差距缩小;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前-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9.79±5.4)远高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1.82±6.16);两组的疗效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疗效指数(76.46±15.58)要高于对照组的疗效指数(25.13±35.71);观察组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依次为11.8%、56.6%、31.6%,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依次为7.9%、10.5%、13.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远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31.6%)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生命质量量表的评估中观察组在情绪功能、疲倦感、总健康状况项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理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丧失、便秘、腹泻、对经济困难感知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及意义:甲癌术后方有改善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可以提升治疗反应中良好反应的有效性,无明确不良反应,适用于术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动态随访评估及管理。
郭洁[8](2021)在《超声预测甲状腺癌复发风险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术前常规高频超声检查在完善甲状腺癌分期和预测术后复发风险的应用价值。2、分析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随访结果,探讨甲状腺癌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特殊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因甲状腺癌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历分析。为了解手术后是否发生肿瘤持续/复发以及术后并发症和特殊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针对不同的随访对象采取门诊或电话随访等方式。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969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103例为偶发性癌;3例为隐匿性癌;10例没有高质量术前超声图像;共失访468例,随访率74.7%;其余1385例患者中143例发生术后肿瘤持续/复发,其1、3和5年累积肿瘤持续/复发率分别为3.2%、8.2%、13.5%;(2)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超声提示病灶数量、部位、最大径、与被膜关系、形态、血供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手术方式均是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危险因素;(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中年龄≥55岁以及术前超声提示病灶数量多、位于峡部或呈弥漫性分布、径线较大、突破甲状腺被膜、颈部淋巴结有转移是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危险因素;(4)术前超声对影响术后肿瘤持续/复发危险因素的判断经术后病理的证实,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病灶最大径、病灶与被膜关系的kappa系数值分别为0.884、0.871、0.688、0.876,表明术前超声的判断与术后病理金标准的符合程度较高;(5)术前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较低,但与显微镜下中央区淋巴结受累相比,术前超声可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更能预测术后肿瘤持续/复发(P<0.001);(6)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和特殊临床症状发生率较高,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0.6%、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7%、术后出血1.7%、乳糜漏3.4%、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3.0%、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6%、为颈部的瘢痕感到苦恼23.0%、颈部僵硬(牵拉感)32.1%,加上对未来的担忧或恐惧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患者年龄≥55岁以及术前超声提示病灶数量多、位于峡部或呈弥漫性分布、径线越大、突破甲状腺被膜以及颈部淋巴结有转移是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危险因素;(2)术前超声在病灶数量、部位、最大径、与被膜关系的判断上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程度较高;(3)与显微镜下中央区淋巴结受累相比,术前超声可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更能预测术后肿瘤持续/复发;(4)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特殊临床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或恐惧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张萌萌,张秀珍,邓伟民,张智海,徐辉,葛继荣,王永福,黄宏兴,史晓林,张东伟,毛未贤,马倩倩,高远,杨茂伟,郭郡浩,张红红,张晓梅,印平,赵方,郑洪新,晁爱军,张岩,孔西建,李英华,李毅中,赵国阳,胡玲,董红宇,吴岩,吴涤,邹军,周惠琼,范馨月[9](2020)在《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或非胶原蛋白代谢产物。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且在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进行了修订,共有41处修改,保留了经典文献,删减了部分内容,增加了近三年的文献,收集整理了骨代谢指标实验检测参考范围。
张萌萌,张秀珍,邓伟民,张智海,徐辉,葛继荣,王永福,黄宏兴,史晓林,张东伟,毛未贤,马倩倩,高远,郭郡浩,张红红,张晓梅,印平,赵方,晁爱军,张岩,李英华,李毅中,赵国阳,董红宇,吴岩,吴涤,邹军,周惠琼[10](2019)在《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文中研究说明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并且在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正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正常(论文提纲范文)
(2)多发性甲状旁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GD的诊断 |
1.1 临床表现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影像学检查 |
2 MGD的治疗 |
2.1 散发性MGD的治疗 |
2.2 家族遗传性MGD的治疗 |
2.2.1 MEN患者的治疗 |
2.2.2 其他类型家族遗传性MGD的治疗 |
(3)FOXQ1、HBM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FOXQ1、HBME-1表达对比 |
2.2 PTC组织中FOXQ1、HBME-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
2.3 FOXQ1、HBME-1表达与PT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推荐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骨代谢生化指标 |
1.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
1.1.1 甲状旁腺素: |
1.1.2 降钙素: |
1.1.3 维生素D3: |
1.2 骨形成标志物 |
1.2.1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
1.2.2 骨钙素: |
1.2.3 Ⅰ型前胶原C-端前肽/N-端前肽: |
1.2.4 骨保护素: |
1.3 骨吸收标志物 |
1.3.1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
1.3.2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
1.3.3 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 |
1.4 激素与细胞因子 |
1.4.1 生长激素: |
1.4.2 雌激素: |
1.4.3睾酮: |
1.4.4 白细胞介素-1: |
1.4.5 白细胞介素-6: |
1.4.6 转化生长因子β: |
1.4.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2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方法及原理 |
3 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推荐方案 |
4 骨代谢指标实验分析变异 |
4.1 骨代谢指标的生物学变异 |
4.1.1 不可控生物学变异: |
4.1.2 可控生物学变异: |
4.2 骨代谢指标的分析变异 |
5 小结 |
(5)维甲类X受体α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机制及20(S)-原人参二醇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综述1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上皮间质化研究现状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
1.1 结直肠癌与上皮间质化 |
1.1.1 结直肠癌发病与转移 |
1.1.2 上皮间质化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影响 |
1.2 EMT过程及分子机制 |
1.3 用于治疗EMT的化合物和药物研究概况 |
1.3.1 抑制EMT的小分子化合物 |
1.3.2 抑制EMT的中药及复方制剂 |
1.4 EMT的治疗策略 |
1.4.1 针对EMT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治疗 |
1.4.2 降低EMT对药物的抵抗特性 |
1.5 人参化合物治疗EMT效果和机制研究现状 |
综述2 核受体及靶向核受体药物研究进展 |
1.1 核受体 |
1.1.1 核受体简介 |
1.1.2 核受体结构 |
1.1.3 核受体分类 |
1.1.4 核受体功能 |
1.2 维甲类X受体(RXR) |
1.2.1 RXR简介 |
1.2.2 RXR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
1.3 RXRα在各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表达 |
1.4 RXRα相关靶点化合物 |
1.5 人参化合物在靶向NRs中的意义 |
第2章 CRC患者肿瘤组织RXRα表达及EMT相关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临床样本 |
2.2.2 样本切片 |
2.2.3 试剂与耗材 |
2.2.4 抗体 |
2.2.5 实验仪器 |
2.2.6 药品配制 |
2.2.7 网络数据库 |
2.3 实验方法 |
2.3.1 HE染色 |
2.3.2 免疫组化染色 |
2.3.3 统计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数据库中RXRα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 |
2.4.2 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RXRα蛋白表达的差异 |
2.4.3 临床病理指标间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RXRα蛋白表达的差异 |
2.4.4 肿瘤组织RXRα表达在临床病理指标中的差异 |
2.4.5 肿瘤组织RXRα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联分析 |
2.4.6 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差异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RXRα抑制人CRC细胞EMT的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系 |
3.2.2 实验动物 |
3.2.3 试剂与耗材 |
3.2.4 抗体 |
3.2.5 实验仪器 |
3.2.6 药品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动物实验 |
3.3.3 形态学观察 |
3.3.4 细胞划痕实验 |
3.3.5 Transwell实验 |
3.3.6 Western Blot实验 |
3.3.7 统计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RXRα在4株CRC细胞中的表达 |
3.4.2 SW480 及SW62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研究 |
3.4.3 SW480及SW620 细胞EMT特征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
3.4.4 SW480及SW620 细胞EMT转录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
3.4.5 SW480及SW620 细胞在裸鼠CRC肝转移模型肿瘤进展程度比较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RXRα抑制人CRC细胞EMT的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系 |
4.2.2 试剂与耗材 |
4.2.3 抗体 |
4.2.4 过表达质粒 |
4.2.5 siRNA序列 |
4.2.6 引物序列 |
4.2.7 实验仪器 |
4.2.8 药品配制 |
4.2.9 网络数据库 |
4.2.10 网络数据处理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细胞转染 |
4.3.3 细菌培养 |
4.3.4 细胞划痕实验 |
4.3.5 Transwell实验 |
4.3.6 细胞核细胞浆蛋白分离提取 |
4.3.7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
4.3.8 Western Blot实验 |
4.3.9 qRT-PCR实验 |
4.3.9.1 细胞总 RNA 提取 |
4.3.9.2 RNA 逆转录 |
4.3.9.3 qRT-PCR 扩增反应 |
4.3.9.4 统计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过表达RXRα对SW62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4.4.2 过表达RXRα对SW620 细胞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3 过表达RXRα对SW620 细胞EMT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4.4 沉默RXRα表达对SW48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4.4.5 沉默RXRα表达对SW480 细胞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6 沉默RXRα表达对SW480 细胞EMT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4.7 RXRα与β-catenin蛋白相互作用情况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20(S)-PPD对人CRC细胞EMT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分子模拟对接软件 |
5.2.2 细胞系 |
5.2.3 实验动物 |
5.2.4 试剂及耗材 |
5.2.5 抗体 |
5.2.6 siRNA序列 |
5.2.7 引物序列 |
5.2.8 实验仪器 |
5.2.9 药品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动物实验 |
5.3.3 细胞转染 |
5.3.4 MTT实验 |
5.3.5 细胞划痕实验 |
5.3.6 Transwell实验 |
5.3.7 细胞核细胞浆蛋白分离提取 |
5.3.8 Western Blot实验 |
5.3.9 qRT-PCR实验 |
5.3.10 分子模拟对接 |
5.3.11 统计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20(S)-PPD对 SW480及SW620 细胞活力的影响 |
5.4.2 20(S)-PPD对 SW62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5.4.3 20(S)-PPD对 SW620 细胞RXRα及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4 20(S)-PPD对 SW620 细胞RXRα及EMT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5.4.5 20(S)-PPD对裸鼠CRC肝转移的影响 |
5.4.6 20(S)-PPD与 RXRα蛋白分子模拟对接 |
5.4.7 沉默RXRα对20(S)-PPD抑制SW48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作用的影响 |
5.4.8 沉默RXRα对20(S)-PPD抑制SW480 细胞RXRα及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9 沉默RXRα对20(S)-PPD抑制SW480细胞RXRα及EMT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中西医治疗及随访现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3.1 疗效性指标 |
2.3.2 观察时间点及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参数 |
2.4.1 主要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反应 |
2.4.2 次要疗效指标: 中医证候、生命质量量表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组、入组情况 |
3.2 协变量选取 |
3.3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
3.3.1 人口学特征 |
3.3.2 既往疾病及家族史情况 |
3.3.3 病理特征 |
3.3.4 治疗情况 |
3.4 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
3.4.1 主要疗效指标 |
3.4.2 次要疗效指标 |
3.4.2.1 单项中医证候 |
3.4.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2.3 生命质量量表得分情况 |
4 讨论 |
一、甲状腺癌发病率高、生存期长,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是术后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 |
二、益气养阴、化痰散瘀是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主要原则 |
三、术后患者的随访管理是一个动态和综合评估的过程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参考文献二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超声预测甲状腺癌复发风险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术前评估 |
3.手术及术后治疗 |
4.随访方式与项目 |
5.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评价 |
5.1 超声检查仪器与方法 |
5.2 甲状腺结节超声征象 |
6.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结果 |
1.1 甲状腺癌患者纳入研究的流程 |
1.2 甲状腺癌超声表现 |
1.3 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结果 |
1.4 术后肿瘤持续/复发分析 |
2.影响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3.影响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
4. 影响术后肿瘤持续/复发危险因素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1 病灶数量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2 最大病灶的部位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3 病灶最大径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4 病灶与被膜关系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4.5 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的分析 |
5.手术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
5.1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 |
5.2 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
5.3 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
6.术后特殊临床症状 |
讨论 |
1.年龄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2.病灶数量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3.病灶部位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4.病灶最大径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5.病灶与被膜关系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6.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7.手术方式对甲状腺癌术后肿瘤持续/复发的影响 |
8.甲状腺癌手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管理中的应用 |
1.超声特征预测恶性肿瘤 |
2.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建议 |
3.超声在甲状腺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 |
3.1 病灶数量及部位的超声评价 |
3.2 病灶最大径的超声评价 |
3.3 甲状腺外侵袭的超声评价 |
3.4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
4.超声在术后监测中的作用 |
5.未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
1.1 甲状旁腺素 |
1.2 降钙素 |
1.3 维生素D3 |
2 骨形成标志物 |
2.1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
2.2 骨钙素 |
2.3 Ⅰ型前胶原C-端前肽/N-端前肽 |
2.4 骨保护素 |
3 骨吸收标志物 |
3.1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
3.2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
3.3 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 |
4 激素与细胞因子 |
4.1 生长激素 |
4.2 雌激素 |
4.3 睾酮 |
4.4 白细胞介素-1 |
4.5 白细胞介素-6 |
4.6 转化生长因子β |
4.7 肿瘤坏死因子 |
4.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0)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
1.1 甲状旁腺素 |
1.2 降钙素 |
1.3 维生素D3 |
2 骨形成标志物 |
2.1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
2.2 骨钙素 |
2.3 Ⅰ型前胶原C-端前肽/N-端前肽 |
2.4 骨保护素 |
3 骨吸收标志物 |
3.1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
3.2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
3.3 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 |
4 激素与细胞因子 |
4.1 生长激素 |
4.2 雌激素 |
4.3 睾酮 |
4.4 白细胞介素-1 |
4.5 白细胞介素-6 |
4.6 转化生长因子β |
4.7 肿瘤坏死因子 |
4.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四、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正常(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治中的焦点问题[J]. 杨帆,李平,朱大龙.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6)
- [2]多发性甲状旁腺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林溪源,杨晓晴,王正寨,郑海涛. 山东医药, 2021(32)
- [3]FOXQ1、HBME-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J]. 张中超,李林鹏,郭德洋. 实用癌症杂志, 2021(09)
- [4]骨代谢生化指标实验推荐方案[J]. 张萌萌,张岩,吴涤,张东伟,张智海,吴岩,赵国阳,葛继荣,黄宏兴,张秀珍,毛未贤,马倩倩,高远,张晓梅,李英华,邹军,史晓林,邓伟民,王永福,郑洪新,鲁艳芹,周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10)
- [5]维甲类X受体α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机制及20(S)-原人参二醇的干预作用[D]. 卢泽原.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中国甲状腺癌流行趋势及女性患病危险因素分析[D]. 沈婉莹. 南华大学, 2021
- [7]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李黎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超声预测甲状腺癌复发风险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D]. 郭洁.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9]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J]. 张萌萌,张秀珍,邓伟民,张智海,徐辉,葛继荣,王永福,黄宏兴,史晓林,张东伟,毛未贤,马倩倩,高远,杨茂伟,郭郡浩,张红红,张晓梅,印平,赵方,郑洪新,晁爱军,张岩,孔西建,李英华,李毅中,赵国阳,胡玲,董红宇,吴岩,吴涤,邹军,周惠琼,范馨月.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06)
- [10]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J]. 张萌萌,张秀珍,邓伟民,张智海,徐辉,葛继荣,王永福,黄宏兴,史晓林,张东伟,毛未贤,马倩倩,高远,郭郡浩,张红红,张晓梅,印平,赵方,晁爱军,张岩,李英华,李毅中,赵国阳,董红宇,吴岩,吴涤,邹军,周惠琼.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