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研究

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研究

一、抗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琴芝,陈伯权,刘玉瑛,王亚文[1](1996)在《抗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文中提出 4A是三硝基甲苯(TNT)的主要代谢产物,测定血中4A的含量,可以反映人体TNT中毒的程度,对早期发现TNT中毒有重要意义。刘玉瑛等应用4A血红蛋白加合物(4A-HB)免疫动物,成功地制备了免疫血清,并建立了竞争抑制酶联吸附试验(C-ELISA)的生物学检测4A方法,但用该方法所制备的免疫血清存在滴度低等缺点,我

邓淀甸[2](2019)在《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高灵敏定量免疫层析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免疫层析分析方法(SERS-ICA)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应用于不同目标分析物的检测。新型SERS活性基底材料的开发是提高SERS-ICA的灵敏度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文成功制备了三种高活性SERS基底材料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违禁添加物(如苏丹红I、沙丁胺醇)和水环境中的药物残留(如双氯芬酸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建立了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用于超灵敏检测食品中苏丹红Ⅰ(Sudan Ⅰ)。合成和表征了金银核壳双金属纳米棒(Au@Ag NRs),并将其用作制备基底材料。将抗Sudan Ⅰ的多克隆抗体固定连接了拉曼分子的Au@Ag NRs的表面。用测试线上的拉曼信号强度对Sudan Ⅰ进行定量分析,检测过程可在15分钟内完成,IC50和检出限分别为30 pg mL-1和0.2 pg mL-1。与日落黄、柠檬黄、亮蓝均无交叉反应(CR),但与苏丹红Ⅱ、Ⅲ、Ⅳ有3.53%~9.74%的交叉反应率,加标食品样品中Sudan Ⅰ的回收率在88.9~107.6%之间,相对标准差为3.7~8.7%(n=3)。二、以硅壳包覆的银纳米颗粒(AgMBA@SiO2-Ab)为免疫探针,开发了一种用于快速、定量、超灵敏地检测水样中的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残留的SERS-ICA。合成并表征了 Ag、Ag@SiO2和AgMBA@SiO2纳米颗粒。免疫探针的制备方法是将拉曼分子夹在核壳层之间,并将抗DCF的单克隆抗体(DCF-mAb)固定在Ag@SiO2纳米颗粒的表面。在最佳条件下,SERS-ICA检测DCF的灵敏度和检出限分别为9 pg mL-1和0.07 pg mL-1。AgMBA@SiO2-Ab在4个月内能稳定分散于水中,且没有出现明显的SERS强度的损失。本体系成功的关键是采用了 Ag@SiO2纳米颗粒作为SERS基底,其具有良好的SERS增强能力、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稳定性。三、制备了一种以对巯基苯甲酸(MBA)和抗体修饰的金三角纳米片(AuMBA TNPs-Ab),以该探针为桥梁开发了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间接竞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ic-ICA)。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定量检测真实样品中大浓度范围内的沙丁胺醇。半抑制浓度(IC50)和最低检出限(LOD)分别为0.016 ng mL-1和0.14pg mL-1。采用快速的一锅煮无种生长法合成了分散均匀的三角形金纳米片。由于其尖锐的顶点和优异的SPR特性,因而该金三角纳米片具有较高SERS性能。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可以很容易地调节AuTNPs的边长。上述基于不同活性基底材料所建立的SERS-ICA均具有成本低、携带方便、操作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点,因而在实时检测、临床诊断、食品检验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应用。

韦达理[3](2019)在《几种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免疫分析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AGs)因具备良好的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畜牧和水产等行业,其主要通过废水或废物垃圾进入环境当中,经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迁移对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探索环境中多通道、高灵敏、快速、简便的AGs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卡那霉素(Kanamycin,KAN)和链霉素(Streptomycin,STR)两种典型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具体研究对象,制备高特异性的链霉素单克隆抗体,建立链霉素ELISA分析方法,结合新材料开发几种新型环境中KAN和STR残留检测的免疫分析方法(KAN单克隆抗体为本实验室已制备)并应用于环境样本分析。采用EDC法合成免疫原(STR-BSA)和包被原(STR-OVA),并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成功筛选获得5株能够稳定分泌链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选取抑制效果最好的6H3D5细胞株,评估其特异性,建立链霉素ELISA检测方法。优化反应条件后,标准曲线的半数抑制浓度(Inhibition of concentration,IC50)、最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和检测范围(IC20IC80)分别为2.72、0.183和0.44616.5 ng/mL。为实现多分析物同时检测,本研究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以KAN和STR为目标物,构建了Dual-Dot ELISA方法。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裸眼判读Dual-Dot ELISA的LOD为0.9 ng/mL(KAN)和6.25 ng/mL(STR);进一步通过ImageJ软件量化后,检测KAN和STR的LOD分别为0.09 ng/mL和1.37 ng/mL;同时与UPLC/MS分析方法进行对比,两者的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成功应用于江苏大学环境水样的检测中。结果表明,所有样本中的STR含量都低于Dual-Dot ELISA的最低检测限,其中有4个水样含有KAN,含量在0.521.47ng/mL。基于金纳米颗粒和碳纳米管多酶颗粒,构建了高灵敏、快速的卡那霉素磁珠免疫分析方法。以KAN-HRP为信号分子和识别分子,AuNPs和MWCNTs为载体,合成Au/KAN-HRP/HRP、MWCNTs/KAN-HRP/HRP-p和MWCNTs/KAN-HRP/HRP-c三种多酶探针;并比较其催化效率MWCNTs/KAN-HRP/HRP-p>MWCNTs/KAN-HRP/HRP-c>Au/KAN-HRP/HRP;建立了基于三种多酶探针(Au/KAN-HRP/HRP、MWCNTs/KAN-HRP/HRP-c和MWCNTs/KAN-HRP/HRP-p)的高灵敏卡那霉素免疫分析方法,灵敏度分别比传统IMBs法提高2倍、15倍和37倍;并成功应用于水、土壤和牛奶中卡那霉素残留检测。结果表明,环境水样中卡那霉素的含量为0.9351.055 ng/mL,牛奶样本中卡那霉素含量在0.0960.132 ng/mL,而土壤样品中未检出卡那霉素。为了实现环境中链霉素残留的快速检测,建立基于Au@Pt纳米酶的增强型免疫层析传感器。通过一步法合成具有拟酶活性的Au@Pt纳米材料,并通过TEM对其表征;通过在Au@Pt表面偶联链霉素单克隆抗体,制备获得Au@Pt/Ab/BSA探针,并建立了基于Au@Pt纳米酶的免疫层析传感器。经条件优化后,裸眼判读LOD为1.0 ng/mL,同时通过ImageJ软件量化后,其LOD为0.9 ng/mL;利用Au@Pt的拟酶活性,采用AEC为显色底物,构建基于Au@Pt纳米酶的增强型免疫层析传感器;经条件优化后,裸眼判读LOD为0.1 ng/mL,同时量化后,其LOD为0.06 ng/mL,灵敏度比传统的胶体金的层析方法提高了约80倍。

李芳[4](2015)在《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无标记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首先综述了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以及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近年来,在纳米材料表面富集大量化学发光信号分子,合成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在临床生化分析、食品药品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主要被作为分析探针,构建基于标记技术的生物分析方法。最近,无标记分析方法无需复杂繁琐的标记过程,操作过程简单,能够实现目标分析物的灵敏、快速、低成本的检测,成为生物分析领域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本论文针对化学发光试剂功能化纳米材料以及新型化学发光试剂/催化剂双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这一研究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成功利用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和联吡啶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作为无标记传感平台,构建了三个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界面,分别实现了凝血酶、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DNA序列的快速测定。此外,目前所制备的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发光效率有限,为了实现生物体系中超低含量分析物的检测,拟进一步提高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发光效率。本论文成功合成了N-(4-氨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ABEI)/过渡金属离子催化剂双功能化的金纳米材料和ABEI功能化金纳米点/Cu2+双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对其形貌和表面成分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化学发光特性,并基于所合成的双功能化纳米材料,成功发展了两种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并分别将其应用于焦磷酸根离子和焦磷酸酶的简单、快速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与核酸分子进行可控组装,构建无标记纳米分析界面,基于分析界面上识别分子捕获目标物后引起界面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变化作为检测信号,发展了一个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凝血酶。首先,利用Au-S键作用,将修饰了一段DNA链的普通纳米金组装到金电极表面;然后,利用DNA链的杂交反应,将修饰了互补DNA链和凝血酶适配体的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进一步组装到修饰电极表面。该层功能化金纳米可进行分子识别,并产生电致化学发光信号,从而构建了一个无标记纳米传感界面。当凝血酶存在时,适配体捕获凝血酶,导致修饰电极表面产生较大的电子转移阻力,影响界面上鲁米诺分子的电致化学发光反应,造成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降低。基于该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降低值,可实现对凝血酶的定量测定。对该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具有5.0pmol/L至50,nmolL宽的检测范围和低的检测限1.7pmol/L。将该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其它蛋白,几乎没有响应,表明该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由于在测试过程中,样品基体可以被分离洗涤去除,因此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人血清样品凝血酶的测定。该传感器还具有普适性,选择相应的蛋白目标物的适配体作为新的组装基元,所构建的适配体传感器还可应用于其它蛋白目标分析物的检测。2.基于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作为抗体载体和纳米传感平台,基于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纳米传感界面上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变化值,成功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I)检测的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首先,利用Au-S键作用,将修饰了链酶亲和素的普通纳米金组装到金电极表面;然后,利用生物素-链酶亲和素相互作用,将修饰有cTnI抗体的鲁米诺功能化的金纳米进一步组装到修饰电极表面,从而构建了一个能产生稳定的较强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无标记免疫传感界面。当存在cTnI,传感界面的cTnI抗体捕获cTnI,造成界面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降低。基于传感界面ECL信号的变化,可实现对cTnI的直接测定。对该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实现cTnI从0.1到1000ng/mL宽的检测范围内的测定。同时该传感器具有较低的检测限,达到0.06ng/mL。此外,该传感器还可用于实际人血样中cTnI的检测。该方案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特异、稳定等优点。此外,该方案还可扩展用于其它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在临床和药物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3.利用具有电致化学发光活性的Ru-GO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作为悬浮传感界面,基于氧化石墨烯对单链DNA和双链DNA的良好识别能力,利用二茂铁修饰的单链DNA (Fc-ssDNA)作为ECL信号控制单元,成功构建了一个均相电致化学发光DNA传感器,并将其用于多重耐药性结核病特异基因序列rpoB基因的检测。Ru-GO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将被吸附于其表面的Fc-ssDNA有效淬灭。耐药性结核病特异性基因序列与Fc-ssDNA发生杂交反应,从而将Fc-ssDNA从Ru-GO表面脱离,Ru-GO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得到恢复。基于Ru-GO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变化值,可实现对特异DNA序列的识别和定量。该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可以实现rpoB基因从0.1nmol/L到100nmol/L的测定,检测限达到0.04nmol/L。通过合理的设计DNA序列,该传感器也可用于其它疾病相关的特异DNA序列以及基因突变的检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4.发展了一种新型、简单、便捷的发光试剂/金属离子催化剂双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利用ABEI作为模型化学发光试剂,Cu2+作为一种模型金属离子催化剂,利用生物巯基化合物,包括半胱氨酸(Cysteine, Cys),半胱氨酸-甘氨酸(Cysteinyl-glycine, Cys-Gly),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作为新型螫合配体,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双功能化金纳米材料。在该方案中,首先合成ABEI功能化金纳米,然后通过Au-S键作用将生物巯基化合物组装到ABEI功能化金纳米表面,形成一层高密度螯合配体层。然后,金属离子催化剂,如Cu2+,将被ABE1功能化金纳米表面的螯合配体捕获,从而合成ABEI/Cu2+螯合物双功能化金纳米。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ys作为螯合配体所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的化学发光强度远大于使用Cys-Gly、Hcy和GSH作为螯合配体所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的化学发光强度。利用所发展的方法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Cu2+-Cys/ABEI-AuNPs的化学发光强度比利用前期报道的方法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DTDTPA/Cu2+-ABEI-AuNPs的化学发光强度提高近1个数量级。此外,该方法所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在中性pH条件下也能产生化学发光光发射。最后,利用所合成的双功能化金纳米Cu2+-Cys/ABEI-AuNPs作为传感平台,基于焦磷酸根离子与Cys之间对Cu2+的竞争螯合反应,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简单、灵敏、高选择性的用于焦磷酸根离子检测的无标记化学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可实现焦磷酸根离子从10到100nmol/L范围内的检测,检测限低至3.6nmol/L。我们还成功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实际人血浆样品中焦磷酸根离子的测定。5.发展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发光试剂/Cu2+催化剂双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合成方法,并基于该双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动态合成,开发了一个应用于焦磷酸酶活性检测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首先,利用前期报道的方法,在表面修饰壳聚糖的碳纳米管溶液中,利用ABEI原位还原氯金酸,合成高密度ABEI-金纳米点修饰的壳聚糖碳纳米管(ABEI-Au-cs-CNTs)。然后,基于壳聚糖以及碳纳米管对Cu2+的优良配位和吸附能力,将金属离子催化剂Cu2+进一步组装到ABEI-Au-cs-CNTs表面,从而合成新型具有高效化学发光活性的双功能化碳纳米管ABEI-Au/Cu2+-cs-CNTs。ABEI-Au/Cu2+-cs-CNTs的化学发光强度比前期合成的ABEI-Au-cs-CNTs的化学发光强度高近2个数量级,ABEI-Au/Cu2+-cs-CNTs的电致化学发光强度则比ABEI-Au-cs-CNTs的电致化学发光强度高2倍。焦磷酸根离子可以与Cu2+形成稳定的螯合物,从而阻碍ABEI-Au/Cu2+-cs-CNTs的成功合成。当加入焦磷酸酶后,焦磷酸根离子将被催化水解为磷酸根,释放Cu2+。所释放的Cu2+可被高效、快速、有选择性的结合,组装得到化学发光强度大大增强的ABEI-Au/Cu2+-cs-CNTs。体系化学发光的增强值与所加入的焦磷酸酶的活性单位相关,因此可以实现焦磷酸酶从0.025U到0.5U活性单位的检测,检测限为9mU。该分析方法还被成功应用于PPase活性抑制剂的监控和浓度检测。

李博珣[5](2020)在《磁性-贵金属多功能SERS基底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别采用改进的热分解法、沉积法和种子生长法等分别构建了不同结构的F23O4/Au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材料、Fe3O4@Au-Apt多功能复合SERS生物检测基底和Fe3O4@Cu2O-Au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材料。并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磁学性能以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性能,揭示相关物理化学机制,并对其应用研究进行探索。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改进的热分解法,成功制备了尺寸可控并具有快速磁响应性的Fe3O4纳米颗粒。并通过Au种子沉积法成功制备了Fe3O4-Au核-卫星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以Fe3O4-Au核-卫星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为基础利用种子生长法进—步合成了 Fe3 O4@Au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两种结构Fe3O4/Au复合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粒径尺寸和磁响应性等。为了对比两种结构Fe3O4/Au复合纳米材料的SERS活性,本研究使用4-氨基苯硫酚(4-ATP)作为SERS活性探针分子,研究发现Au壳结构可以明显增加材料的SERS活性。另外,这种高SERS活性的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材料还表现出了对外部磁场的迅速磁反应性,并且具有良好的SERS信号重现性。在实际检测苹果表皮残留福美双的应用研究中,该基底表现出优秀的快速检测能力。(2)利用Fe3O4@Au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进—步在其表面上修饰可以特异识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核酸适配体(Aptamer,Apt),从而构建出Fe3O4@Au-Apt多功能复合SERS生物检测基底,并系统研究了Fe3O4@Au-Apt复合材料的物化性质。研究发现Fe3O4@Au复合材料与Apt的添加比例、特异结合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实验因素,对Fe3O4@Au-Apt复合材料SERS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信号强度有重要影响。在特异性识别实验中,该复合SERS基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杰出的特异性。最后使用Fe3 O4@Au-Apt多功能复合SERS生物检测基底成功地检测出了牛奶中含有的金黄色葡萄球菌。(3)利用简单、高效的—步热分解法制备出Fe3O4@Cu2O复合纳米材料,进—步利用原位还原法合成Fe3 O4@Cu2O-Au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氯金酸的用量可以控制F3O4@CuO表面上Au纳米颗粒的数量,从而获得—系列不同Au含量的Fe3O4@Cu2O-Au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以孔雀石绿为目标物,研究了 Au纳米颗粒的负载量对Fe3O4@Cu2O-Au复合纳米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揭示了相关光催化降解机理。以在含有孔雀石绿的水中生长的鱼为目标,研究了Fe3O4@Cu2O-Au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的SERS活性。本研究成功地实现了光催化降解和SERS检测的—体化。本研究不仅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多种磁性-贵金属多功能SERS基底,还实现了检测果皮上的农药残留,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以及SERS检测并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等实际应用。促进了材料、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研究SERS增强机理、核壳结构多功能复合材料界面间相互作用机制、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机理等科学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更为SERS基底的实际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于秀霞[6](2014)在《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在新型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论文首先综述了化学发光、化学发光生物分析以及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的研究现状。近年来,一系列固载和富集发光试剂的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被制备出来,该材料具有很好的信号放大作用,已成为化学发光生物分析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合成方法,制备了一批新型的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包括鲁米诺及其类似物功能化的纳米金、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银、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和鲁米诺衍生物及血红素双功能化石墨烯等。这些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为核酸分析和免疫分析提供了理想的具有放大功能的信号探针,能够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基于此,本论文围绕着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在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这一研究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基于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的纳米金,构建了一个三明治结构DNA传感器用于结核病(MTB)的检测和一个无标记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凝血酶的检测;基于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银,构建了一个竞争性的免疫分析传感器用于小分子抗生素氯霉素的检测;基于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和ABEI血红素双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构建了无标记适配体传感器用于2,4,6-三硝基甲苯(TNT)的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金作为标记物构建了一个有效的DNA传感器用于MTB的特异DNA序列的检测。生物素化的DNA捕获探针通过电极表面修饰的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纳米金直接固载到电极上,目标DNA和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金标记的DNA序列随后通过DNA特异性杂交反应连接在电极表面形成三明治结构的DNA传感器。该DNA传感器在含有1.75×10-3mol/L H2O2的CBS缓冲中施加双脉冲电压能得到很好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该方法能检测到1.0×10-15-1.0×10-12mol/L范围内的MTB的特异DNA序列,检测限低至3.3×10-16mol/L,优于之前报道的无需PCR放大的MTB分析方法。在实际样品血清样中,该方法对于检测MTB的特异DNA序列也有很好的测定能力。该传感器简单,快速,可靠。因为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金的信号放大作用,简单的标记过程和传感器的构建过程简单,使得该方法在灵敏度和成本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该方法在临床上快速测定MTB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2.基于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银作为纳米标记物我们首次开发了一个竞争的免疫分析传感器用于小分子氯霉素的灵敏检测。在1.0-10-8-1.0×10-6g/mL范围内可以根据发光强度测定氯霉素含量,检测限低至7.6×10-9g/mL。标记过程简单快速,优于所有文献报道的标记方法。由于小分子的标记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此项工作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氯霉素标记策略。该免疫分析方法简单、快捷、有效、灵敏度和选择性好,且简捷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使之很有希望用于实际样品中氯霉素的快速检测。3.基于适配体,凝血酶和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金的动态组装构建了一个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用于凝血酶的检测。所提出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灵敏、特异、简便、快捷。该方法在1.0×10-12-1.0×10-9mol/L较宽的范围内具有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8×10-13mol/L,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基于适配体的无标记生物分析方法。另外,在动态组装过程中基质中的干扰物质可以通过简单的清洗电极很容易地从检测系统分离。因此,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很小的基体效应,因为基质中的很多物质可增强和抑制鲁米诺和类似物的发光导致干扰。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际人血清样品中凝血酶的检测。这项工作为设计基于适配体检测重要生物分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原理上,使用相应的适配体,本章提出的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重要生物分子的测定。4.基于两种新型的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和适配体构建了一种无标记的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TNT的检测。该传感器在1.0×10-12-1.0×10-9g/mL较宽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低至6.3×10-13g/mL,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其他TNT传感器。课题组新开发出的两种新型石墨烯复合材料首次被用于无标记传感器的构建,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光性能,有效提高了该方法的灵敏度。我们开发的传感器构建过程简单、耗时短,目标物不需要标记和纯化,线性范围宽且检测限优于文献报道的TNT传感器。理论上,基于该传感器的构建原理,可用于其它具有适配体的各种目标分析物的测定。

杨亚娟[7](2019)在《Janus和SiO2粒子的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分析应用》文中指出Janus和二氧化硅微/纳米粒子具有尺寸小、结构特殊、表面积大、表面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因此在电化学传感分析领域,Janus和二氧化硅微/纳米粒子可以被用作电极表面的修饰材料,进行电化学分析研究。本论文立足于表面功能化Janus和二氧化硅微/纳米粒子的合成,并作为电极表面修饰材料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分别用于莱克多巴胺(RAC)、赭曲霉毒素A(OTA)和黄嘌呤(HX)的检测分析。第一章:简要介绍微/纳米粒子的概念,并综合概述了Janus和二氧化硅微/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应用,详细介绍了Janus和二氧化硅微/纳米粒子在电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进展。第二章:制备基于适配体/十八硫醇的Janus粒子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莱克多巴胺的检测。处理过后的玻碳电极为疏水性,可以与Janus粒子上的疏水基团十八硫醇相互作用,使Janus粒子更牢固地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同时,Janus粒子的另外一面具有氨基,可以将纳米金固定到Janus粒子的另外一面。通过金-硫键,使适配体附着在纳米金表面,使其牢固地结合在电极表面。从而成功的构建了基于适配体/十八硫醇的Janus粒子电化学传感器。用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以及扫描电镜(SEM)等对电极表面进行了表征;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进行不同浓度RAC检测。检测范围是1.0×10-131.0×10-1111 M和1.0×10-111.0×10-77 M检测限为3.3×10-1414 M。本工作设计合成新型Janus微米粒子,有望为Janus粒子在电化学传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第三章:制备基于适配体/氨基Janus粒子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首先通过真空蒸镀仪在氨基聚苯乙烯微球的半球上蒸镀一层金,然后通过金-硫键将巯基化OTA适配体修饰在金层表面,制备适配体/氨基Janus粒子。电极修饰过程,羧基化石墨烯(COOH-GN)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通过酰胺键将Janus粒子固定在COOH-GN表面,Janus/COOH-GN/GCE传感器制备完成。用CV、EIS以及SEM等对电极表面进行表征;用DPV进行不同浓度OTA检测。检测范围是1×10-55 nM10 nM,检测限3.3×10-33 pM。传感器可以直接用于红酒样品中的OTA检测。本工作设计的基于适配体/氨基Janus粒子电化学氨基/适配体Janus粒子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范围宽、检测限低,有望为构建检测OTA的电化学传感器提供新的思路。第四章:制备二茂铁功能化二氧化硅(FPA@SiO2)比率型电化学传感器,并初步探索于黄嘌呤的检测。合成二茂铁基异酞酸(FPA)材料,用其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并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核磁共振(NM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合成的功能化FPA@SiO2直径在150-200 nm之间。合成的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石墨烯材料复合,运用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发现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功能化二茂铁作为修饰在电极表面的比率探针,实现了测量浓度范围0180μM黄嘌呤的比率传感器的构建,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该方法有望排除电极表面修饰材料量的差异的干扰,为比率型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张宏丽[8](2014)在《N-(4-氨基丁基)-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质及分析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首先综述了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近年来,发光试剂功能化的纳米材料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发光试剂功能化纳米材料为分析探针和纳米界面的分析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显示了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所制备的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发光效率有限,对于一些生物体系中超低含量物质的测定仍存在挑战。本论文针对发展高效的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围绕着特殊形貌发光试剂功能化纳米材料及发光试剂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新方法这一研究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成功合成了N-(4-氨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ABEI)功能化爆米花状金纳米粒子和ABEI功能化金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化学发光和电致化学发光性质。基于上述发光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发展了一系列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新方法,实现了对金属离子和抗原分子的超灵敏测定。此外,基于ABEI良好的荧光性能,进一步探讨了ABEI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荧光特性及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室温乙醇溶液中,采用种晶生长法,利用ABEI还原硫辛酸和氯金酸,发展了一种制备高发光效率的爆米花状发光试剂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的简单合成方法。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分析手段对合成的金纳米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该方法成功制备了爆米花状、准球形、不规则多面体等形貌金纳米材料。进一步,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等仪器手段对产物的表面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BEI、ABEI的氧化产物通过Au-N键连接于金纳米表面,硫辛酸的还原产物通过Au-S键连接于金纳米表面。对于所合成的爆米花状金纳米粒子,其表面密布的不规则凸起使其具有更大的比较面积,在化学发光性能上明显优于前期合成的球形ABEI功能化金纳米材料。尤为重要的是,爆米花状金纳米材料可以标记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DNA,制备的生物探针仍具有良好的化学发光活性。这种化学发光功能化的生物探针能够被用于生物测定和临床诊断中,对公共健康、食品安全及环境监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2.采用一步合成法成功制备了高密度ABEI功能化金纳米点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实验中先将壳聚糖吸附于羧基化碳纳米管,分离纯化后与氯金酸溶液混合均匀,而后加入ABEI溶液还原氯金酸,ABEI与碳管表面壳聚糖同时作为保护试剂连接于金纳米点表面,制备了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原子成像技术、X射线能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拉曼光谱等仪器手段对所合成复合材料形貌及表面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ABEI功能化的金纳米点高密度、均匀的分布于碳纳米管表面。进一步我们研究了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化学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发光和电致化学发光特性。基于ABEI高效的化学发光特性、壳聚糖良好的成膜特性和碳纳米管良好的导电性能,利用合成的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无标记适配体传感器,并成功实现了对水体样本中的汞离子的高灵敏、特异性的测定,线性范围为1.0×10~1.0×10-8mol/L,检测限为3.2x10-9mol/L。3.基于前一章工作所合成的ABEI功能化金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我们构建了电致化学发光活性传感平台,发展一种无标记免疫分析新方法用于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于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玻片电极,通过简单的滴加将经过纯化处理的复合材料滴涂于ITO电极表面,复合材料中的壳聚糖具有很好的成膜性,能够将材料稳定的固载于电极表面,同时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电致化学发光特性,作为电化学发光活性基底。而后利用戊二醛作为连接分子将人NT-proBNP单克隆抗体修饰于复合材料表面,并用牛血清蛋白对上述界面未反应的活性位点进行封闭,该修饰电极即可作为一种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NT-proBNP。实验中通过监测电致化学行为对传感器的构建过程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功能化的纳米界面具有良好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质和电子传导能力。该传感器用于检测目标抗原NT-proBNP时展现了较宽的线性范围1.0×10-10g/mL-1.0×10-14g/mL和较低的检测限3.86×10-15g/mL。此外,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精确度、稳定性和重现性。本研究为蛋白质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为无标记免疫传感器开辟了新的途径。4.研究了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作为纳米光学探针具有以下重要优点。第一,1.23×10-9mol/L的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具有与7.8×10-7mol/L ABEI纯溶液可比拟的荧光发射强度。虽然功能化金纳米粒子之间存在粒子间淬灭效应、金纳米核对其表面的ABEI分子存在粒子内淬灭效应,但一个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荧光强度仍比单个ABEI分子强634倍。此外,纳米金具有良好的标记性能,这对将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用作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表现了良好的抗光漂白特性,性能优于实验室前期合成的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在激发光源持续照射45分钟后,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仍保留70%的荧光发射强度。此外,我们将ABEI功能化金纳米作为能量给体,将吖啶黄作为能量受体,开发了一种新颖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研究表明,在不需要额外添加连接分子的情况下,二者在水溶液中就能发生有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本章工作首次提出将发光试剂功能化金属纳米材料用作共振能量转移的能量给体。基于金纳米材料优良的标记特性,ABEI功能化金纳米材料-吖啶黄共振能量转移对有望应用于荧光相关的生物分析测定中。

刘晓燕[9](2004)在《载药聚乳酸靶向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眼疾与肿瘤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聚乳酸为载体材料,牛血清白蛋白为乳化剂,采用改进的复乳法(W/O/W)制备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并对纳米微粒的粒径、载药率、包封率、产率、体外释放以及在眼科和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考察与评价。SEM、TEM和激光粒度仪对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表面形貌和粒径分布等表征表明,纳米微粒呈规则圆形,表面光滑,粒径范围在100~200nm。XPS对纳米微粒表面组成的测定验证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纳米微粒表面的存在。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微粒的载药率、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载药率与包封率随5-Fu浓度、BS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和纳米微粒粒径越小,纳米微粒药物含量越大,其药物突释量越大,释放速度越快。利用碳二亚胺法将抗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克隆抗体(HILE6)连接在纳米微粒表面,制备了具靶向功能的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MTT比色法测定聚乳酸载体材料的相容性以及靶向纳米微粒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联接后的抗体活性,间接荧光法和透射电镜考察靶向纳米微粒的细胞内化过程。结果表明,聚乳酸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靶向纳米微粒中的HILE6免疫活性可达到84%,24小时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抑制率可达68.42%;靶向纳米微粒可以在HILE6的引导下30分钟内识别并附着于兔晶状体上皮细胞,4小时内进入细胞浆和细胞核,大部分集中于细胞核。利用相同方法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连接在纳米微粒表面,制备载5-Fu聚乳酸靶向纳米微粒。建立SCID裸鼠人胃癌肿瘤移植模型,鼠尾静脉注射靶向纳米微粒,SPECT观察靶向纳米微粒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靶向纳米微粒一小时后可到达靶区,通过计算瘤重抑制率检测其抗癌效果。研究发现,注射靶向纳米微粒11天后肿瘤体积及重量均显着下降。

汪乐余[10](2007)在《发光稀土氟化物与磁性氧化物纳米晶的合成、表征及应用》文中指出稀土掺杂发光纳米材料在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生物标记、激光防伪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磁性纳米材料在磁存储、磁生物分离、磁靶向给药、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发展制备这些材料的新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围绕“稀土掺杂发光纳米晶和磁性氧化物纳米晶的合成、表征与应用”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利用溶剂热技术制备了尺寸可调的立方相和六方相NaYF4: Yb3+-Er3+亲水性发光纳米球。发展了一种制备上转换荧光性能更好的六方相NaYF4纳米晶的新方法。并对纳米晶进行了表面功能化修饰,将其用作上转换荧光生物标记,成功用于亲和素和核酸的定量分析。基于纳米晶独特的上转换荧光,发展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生物检测新方法。通过引入1,6-己二胺为氨基功能化试剂,在不加任何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利用溶剂热技术,成功发展了一种制备表面带有氨基官能团、在水溶液中分散性好、尺寸可调的Fe3O4的纳米粒子和空心纳米球的新方法。并将所制备的磁性纳米晶用于免疫分析中的抗体磁分离和大白鼠肝脏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为制备生物应用的磁性纳米材料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溶剂热技术,合成了结晶度高、分散性好的LaF3:Ce3+/Tb3+发光纳米晶。并将其用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能量给体,成功地用于水溶液中葡萄糖的灵敏、快速检测。发展了一种新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新方法。以氨基功能化的SiO2纳米球为模板,利用模板表面的氨基,诱导水杨酸与稀土离子在模板表面沉积,得到配合物薄层覆盖的发光纳米球。发展了一种制备配合物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利用水对其荧光的淬灭效应,成功地将其用于溶液中痕量水的检测。发展了一种简单、灵敏、快速测定溶液中水含量的新方法。在油-水混合体系中,利用溶剂热技术,成功合成了结晶度高、分散性好的LaF3、NaYF4、NaLaF4和CdS、ZnS单晶纳米棒。发展了一种通过有效控制单体浓度来制备单分散纳米棒的新方法。通过掺杂不同的稀土离子,纳米晶能发射不同颜色的上、下转换荧光,并研究了纳米晶的荧光性质。利用乳液包覆的技术,将油相中分散的纳米晶成功转移到水相,进行了初步的细胞荧光成像研究,为生物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抗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高灵敏定量免疫层析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拉曼散射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1.2.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机理
        1.2.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纳米材料
    1.3 免疫层析分析方法
        1.3.1 免疫分析方法
        1.3.2 免疫层析分析方法
        1.3.3 基于SERS的免疫层析分析方法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免疫层析法高灵敏定量检测食品中苏丹红Ⅰ号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主要试剂与材料
        2.2.2 溶液配制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包被抗原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3.2 Au纳米棒的合成
        2.3.3 免疫探针的制备
        2.3.4 基于SERS的ICA试纸条的组装及其检测原理
        2.3.5 竞争免疫层析法检测苏丹红Ⅰ号
        2.3.6 在加标食品样品中检测苏丹红Ⅰ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uNRs的合成与表征
        2.4.2 Au@Ag NRs的合成与表征
        2.4.3 免疫探针的特异性
        2.4.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4.5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2.4.6 方法的重现性
        2.4.7 方法的选择性
        2.4.8 加标回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免疫层析法检测水样中的双氯芬酸钠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主要试剂与材料
        3.2.2 溶液配制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制备包被抗原和单克隆抗体
        3.3.2 免疫探针(Ag~(MBA)@SiO_2-Ab)的制备
        3.3.3 SERS-ICA试纸条的组装
        3.3.4 建立竞争性免疫分析方法并测量SERS信号
        3.3.5 检测加标样品中的双氯芬酸钠
    3.4 结果与讨论
        3.4.1 Ag、Ag@SiO_2纳米颗粒的表征
        3.4.2 特异性结合和非特殊吸附的评价
        3.4.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4.4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3.4.5 方法的重现性
        3.4.6 方法的选择性
        3.4.7 加标回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金三角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免疫层析法超灵敏检测沙丁胺醇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主要试剂与材料
        4.2.2 溶液配制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部分
        4.3.1 制备包被抗原和单克隆抗体
        4.3.2 免疫探针(Au~(MBA)-mAb TNPs)的制备
        4.3.3 SERS-ICA试纸条的组装
        4.3.4 竞争性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及SERS信号的测量
        4.3.5 加标样品中的SAL的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u TNRs的合成及表征
        4.4.2 特异性结合和非特殊吸附的评价
        4.4.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4.4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4.4.5 方法的重现性
        4.4.6 检测方法的选择性
        4.4.7 加标回收实验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几种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免疫分析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生素研究现状
        1.1.1 抗生素简介
        1.1.2 环境中抗生素的迁移和污染现状
    1.2 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研究现状
        1.2.1 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简介
        1.2.2 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危害
        1.2.3 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残留检测
    1.3 基于纳米材料信号放大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信号放大的研究现状
        1.3.2 基于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信号放大的研究现状
        1.3.3 基于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信号放大的研究现状
        1.3.4 基于纳米酶(Nanozyme)信号放大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链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溶液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溶液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链霉素免疫原合成
        2.2.2 链霉素包被原合成
        2.2.3 链霉素免疫原和包被原鉴定
        2.2.4 动物免疫
        2.2.5 免疫小鼠血清测定
        2.2.6 链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2.7 链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TR-BSA和STR-OVA鉴定
        2.3.2 小鼠血清测定
        2.3.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3.4 类和亚类的测定
        2.3.5 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2.3.6 链霉素ELISA条件优化
        2.3.7 链霉素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中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可视化Dual-Dot ELISA建立
    3.1 实验材料、溶液试剂及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溶液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可视化Dual-Dot ELISA实验方法
        3.2.2 可视化Dual-Dot ELISA条件优化
        3.2.3 可视化Dual-Dot ELISA单检KAN/STR
        3.2.4 可视化Dual-Dot ELISA双检KAN和 STR
        3.2.5 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3.2.6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3.2.7 可视化Dual-Dot ELISA与 UPLC/MS
        3.2.8 环境样本中KAN和STR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视化Dual-Dot ELISA实验设计
        3.3.2 封闭蛋白、封闭浓度和封闭时间的优化结果
        3.3.3 KAN-OVA和STR-OVA、mAb-KAN和mAb-STR、GAM优化
        3.3.4 交叉反应率测定
        3.3.5 可视化Dual-Dot ELISA单检KAN/STR分析方法
        3.3.6 可视化Dual-Dot ELISA双检KAN和STR分析方法
        3.3.7 可视化Dual-Dot ELISA评估
        3.3.8 环境水样中KAN和STR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uNPs和MWCNTs的高灵敏卡那霉素磁珠免疫分析方法建立
    4.1 实验材料、溶液试剂及仪器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溶液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IBMs-GAM的合成
        4.2.2 KAN-HRP的合成
        4.2.3 Au/KAN-HRP/HRP的合成
        4.2.4 MWCNTs/KAN-HRP/HRP-c(Covalent link)的合成
        4.2.5 MWCNTs/STR-HRP/HRP-p(Physical absorbance)的合成
        4.2.6 卡那霉素IMB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
        4.2.7 卡那霉素IMB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条件优化
        4.2.8 三种多酶探针的鉴定
        4.2.9 多酶探针KAN-HRP和HRP比例优化
        4.2.10 多酶探针上HRP催化性能和多酶探针催化效率的测定
        4.2.11 条件优化
        4.2.12 基于多酶探针的高灵敏IMB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
        4.2.13 环境样本中KAN残留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Au和MWCNTs的高灵敏卡那霉素磁珠免疫分析方法
        4.3.2 GAM、IMBs-GAM、封闭蛋白及浓度的条件优化
        4.3.3 多酶探针的构建与鉴定
        4.3.4 多酶探针上KAN-HRP和 HRP比例优化
        4.3.5 多酶探针上固定HRP催化性能和多酶探针催化效率的测定
        4.3.6 条件优化
        4.3.7 基于多酶探针的高灵敏IMB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
        4.3.8 基于AuNPs和CNTs多酶探针在免疫分析方法中的优异表现
        4.3.9 环境样本中KAN残留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u@Pt纳米酶的链霉素增强型免疫层析传感器
    5.1 实验材料、溶液试剂及仪器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溶液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基于胶体金的链霉素免疫层析传感器
        5.2.2 基于Au@Pt的链霉素免疫层析传感器
        5.2.3 基于Au@Pt的链霉素增强型免疫层析传感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Au@Pt的链霉素免疫层析传感器/增强型免疫传感器
        5.3.2 基于胶体金的链霉素免疫层析传感器
        5.3.3 基于Au@Pt的链霉素免疫层析传感器
        5.3.4 基于Au@Pt的链霉素增强型免疫层析传感器
        5.3.5 基于Au@Pt的两种链霉素免疫层析传感器的比较
        5.3.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4)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无标记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研究概论
        1.2.1 化学发光的基本概念
        1.2.2 化学发光分析原理
        1.2.3 常见液相化学发光体系
    1.3 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
        1.3.1 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概述
        1.3.2 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应用研究
    1.4 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
        1.4.1 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概论
        1.4.2 无标记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主要类型
        1.4.3 基于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无标记生物分析技术
    1.5 本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与核酸组装的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凝血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溶液
        2.2.2 仪器设备
        2.2.3 金纳米-DNA捕获探针1复合物的制备
        2.2.4 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DNA捕获探针2/凝血酶适配体复合物的制备
        2.2.5 无标记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无标记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与表征
        2.3.2 检测条件优化
        2.3.3 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研究
        2.3.4 传感器的选择性研究
        2.3.5 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能力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的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溶液
        3.2.2 SA-金纳米修饰电极的制备
        3.2.3 生物素化cTnI抗体-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4 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3.2.5 ECL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无标记ECL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3.3.2 传感器构建过程表征
        3.3.3 传感器检测条件优化
        3.3.4 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研究
        3.3.5 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选择性研究
        3.3.6 无标记免疫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研究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联吡啶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均相DNA传感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poB序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溶液
        4.2.2 仪器设备
        4.2.3 Ru-GO的合成
        4.2.4 rpoB基因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标记DNA传感器构建过程
        4.3.2 电致化学发光DNA传感器的实验条件优化
        4.3.3 DNA传感器分析性能研究
        4.3.4 传感器的选择性研究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Cu~(2+)催化剂双功能化金纳米的合成及其应用于焦磷酸根离子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溶液
        5.2.2 双功能化金纳米(BF-AuNPs)的合成
        5.2.3 DTDTPA/Cu~(2+)-ABEI-AuNPs的合成
        5.2.4 化学发光检测
        5.2.5 PPi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双功能化金纳米的合成
        5.3.2 双功能化金纳米合成方法比较
        5.3.3 pH对双功能化金纳米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5.3.4 螯合配体对双功能化金纳米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5.3.5 金属离子催化剂对双功能化金纳米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5.3.6 基于Cu~(2+)-Cys/ABEI-AuNPs检测PPi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ABEI/Cu~(2+)催化剂双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合成及其用于焦磷酸酶活性检测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溶液
        6.2.2 ABEI-Au/Cu~(2+)-cs-CNTs的合成
        6.2.3 PPase活性检测
        6.2.4 化学发光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BEI-Au/Cu~(2+)-cs-CNTs的合成与表征
        6.3.2 ABEI-Au/Cu~(2+)-cs-CNTs的化学发光和电致化学发光特性研究
        6.3.3 基于ABEI-Au/Cu~(2)-cs-CNTs的动态合成检测PPase活性
    6.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磁性-贵金属多功能SERS基底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概述
        1.1.1 拉曼散射概述
        1.1.2 拉曼散射光谱的特点
        1.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1.1.4 SERS增强机制
    1.2 SERS光谱的应用
        1.2.1 环境污染物检测
        1.2.2 生物分子的检测
        1.2.3 食品安全监测
    1.3 SERS增强基底的制备与发展
        1.3.1 传统固相基底
        1.3.2 单金属溶胶增强基底
        1.3.3 核-壳纳米材料基底
    1.4 磁性/贵金属复合纳米材料
        1.4.1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1.4.2 磁性/贵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
    1.6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两种结构Fe_3O_4/Au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Fe_3O_4纳米颗粒的合成
        2.2.2 PEI-DTC的合成
        2.2.3 金溶胶的合成
        2.2.4 Fe_3O_4-Au核-卫星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2.2.5 Fe_3O_4-Au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2.2.6 SERS检测4-氨基苯硫酚和福美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材料的组成、形貌和性质分析
        2.3.2 制备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2.3.3 制备材料的磁学性能研究
        2.3.4 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的SERS性质研究
        2.3.5 Fe_3O_4@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检测福美双的应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e_3O_4@Au-Apt多功能复合SERS生物检测基底的制备及特异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氨基化修饰
        3.2.2 Fe_3O_4@Au-Apt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
        3.2.4 Fe_3O_4@Au-Ap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ERS检测
        3.2.5 Fe_3O_4@Au-Apt特异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氨基化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的红外表征
        3.3.3 Fe_3O_4@Au-Apt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3.4 Fe_3O_4@Au-Ap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捕获研究
        3.3.5 Fe_3O_4@Au-Ap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线性检测与检测极限
        3.3.6 Fe_3O_4@Au-Ap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实验研究
        3.3.7 对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SERS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e_3O_4@Cu_2O-Au多功能复合SERS基底的制备及催化/检测一体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Fe_3O_4@Cu_2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4.2.2 Fe_3O_4@Cu_2O-Au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4.2.3 光催化实验
        4.2.4 SERS检测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_3O_4@Cu_2O-Au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Fe_3O_4@Cu_2O-Au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4.3.3 Fe_3O_4@Cu_2O-Au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反应机制研究
        4.3.4 Fe_3O_4@Cu_2O-Au纳米复合材料SERS检测孔雀石绿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
    5.1 结论及创新点
        5.1.1 结论
        5.1.2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在新型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概论
        1.2.1 化学发光理论基础
        1.2.2 化学发光分析原理
        1.2.3 常见的液相化学发光体系
    1.3 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
        1.3.1 生物传感器概述
        1.3.2 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
    1.4 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4.1 化学发光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
        1.4.3 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N-(4-氨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金做标记物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结核杆菌DNA序列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溶液
        2.2.2 ABEI功能化纳米金标记的DNA信号探针的制备
        2.2.3 SA包被的金纳米和制备
        2.2.4 金电极的预处理
        2.2.5 三明治结构DNA修饰电极的组装
        2.2.6 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NA传感器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
        2.3.2 电化学阻抗谱表征
        2.3.3 实验条件优化
        2.3.4 分析性能
        2.3.5 人血清样品中目标DNA测定的应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鲁米诺功能化银纳米的竞争免疫分析用于小分子抗生素氯霉素的灵敏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溶液
        3.2.2 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银标记氯霉素的制备
        3.2.3 微孔板上固载抗体的制备
    3.3 竞争免疫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银与氯霉素相互作用的机理
        3.4.2 免疫分析传感器的化学发光行为
        3.4.3 实验条件优化
        3.4.4 分析性能
        3.4.5 氯霉素免疫分析测定的特异性
        3.4.6 实际样品中氯霉素的测定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适配体、凝血酶和N-(4-氨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金动态组装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测定凝血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溶液
        4.2.2 金纳米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SA包被的ABEI功能化纳米金的制备
        4.2.4 适配体、凝血酶和ABEI功能化纳米金动态组装过程
        4.2.5 电致化学发光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致化学发光生物检测策略的分析原理
        4.3.2 修饰电极的表征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分析性能
        4.3.5 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的选择性
        4.3.6 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方法在实际血清样中检测凝血酶的应用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两种新型发光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检测2,4,6-三硝基甲苯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溶液
        5.2.2 仪器设备
        5.2.3 ABEI/血红素双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适配体功能化的鲁米诺功能化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5.2.5 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的分析原理
        5.3.2 修饰电极的EIS和ECL表征
        5.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4 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5.3.5 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的选择性
        5.3.6 电致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在实际湖水样中检测TNT的应用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7)Janus和SiO2粒子的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微/纳米粒子
        1.2.1 微/纳米粒子简介
        1.2.2 微/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方法
    1.3 各向异性微/纳米粒子—Janus粒子的合成及应用
        1.3.1 自组装法
        1.3.2 半掩蔽法
        1.3.3 微接触印刷法
        1.3.4 Pickering乳液法
        1.3.5 微流体法
        1.3.6 Janus粒子的应用
    1.4 各向同性微/纳米粒子—SiO_2粒子的合成及应用
        1.4.1 自下而上法
        1.4.2 自上而下法
        1.4.3 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
    1.5 Janus及二氧化硅粒子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进展
        1.5.1 Janus粒子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进展
        1.5.2 SiO_2粒子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进展
    1.6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立题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适配体/十八硫醇Janus粒子的莱克多巴胺电化学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制备AuNPs
        2.2.4 制备适配体/十八硫醇Janus粒子
        2.2.5 制备适配体/十八硫醇Janus粒子电化学传感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Janus粒子的表征
        2.3.2 适配体/十八硫醇Janus粒子电化学传感器的表征
        2.3.3 孵育时间的影响
        2.3.4 pH的影响
        2.3.5 莱克多巴胺的线性浓度测定
        2.3.6 选择性、稳定性及重现性
        2.3.7 尿液中莱克多巴胺的检测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适配体/氨基Janus粒子的赭曲霉毒素A电化学检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制备氨基/适配体Janus粒子
        3.2.4 制备氨基/适配体Janus粒子电化学传感器
        3.2.5 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适配体Janus粒子电化学传感器的表征
        3.3.2 pH的影响
        3.3.3 孵育时间的影响
        3.3.4 赭曲霉毒素A的线性浓度测定
        3.3.5 选择性
        3.3.6 稳定性和重现性
        3.3.7 红酒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
        3.3.8 氨基/适配体Janus粒子电化学传感器传感机理
    3.4 总结
第四章 基于功能化SiO_2粒子的比率型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检测黄嘌呤初探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制备二茂铁基异酞酸
        4.2.4 制备FPA@SiO_2纳米粒子
        4.2.5 制备FPA@SiO_2比率电化学传感器的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5-二茂铁基异酞酸FPA和SiO_2@FPA的表征
        4.3.2 比率传感器的表征
        4.3.3 pH的影响
        4.3.4 比率传感可行性验证
        4.3.5 比率型二茂铁基功能化传感器机理
    4.4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N-(4-氨基丁基)-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质及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化学发光概论
        1.2.1 化学发光基本概念
        1.2.2 化学发光分析原理
        1.2.3 常见液相化学发光/电致化学发光体系
    1.3 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
    1.4 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用于生物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硫辛酸为共稳定剂的高发光效率N-(4-氨基丁基)-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爆米花状纳米金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溶液
        2.2.2 ABEI功能化爆米花状金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2.3 ABEI功能化爆米花状金纳米材料的化学发光性质测定
        2.2.4 ABEI功能化爆米花状金纳米材料生物探针的制备及其化学发光性质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3.2 爆米花状金纳米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2.3.3 爆米花状金纳米材料形成机理研究
        2.3.4 爆米花状金纳米材料的化学发光特性
        2.3.5 基于爆米花状金纳米材料生物探针的化学发光性质研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密度发光试剂功能化金纳米点组装的多壁碳纳米管的合成及生物传感平台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溶液
        3.2.2 壳聚糖接枝多壁碳纳米管的合成
        3.2.3 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合成
        3.2.4 壳聚糖接枝多壁碳纳米管及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表征
        3.2.5 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化学发光性质检测.
        3.2.6 电致化学发光汞离子传感器的组建
        3.2.7 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2 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性质研究
        3.3.3 基于ABEI功能化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构建的非标记汞离子生物传感器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ABEI功能化金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超灵敏检测N-末端脑钠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溶液
        4.2.2 ABEI功能化金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2.3 基于ABEI功能化金纳米点-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无标记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4.2.4 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4.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3 无标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N-(4-氨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溶液
        5.2.2 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5.2.3 实验装置与仪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荧光性质
        5.3.2 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荧光稳定性
        5.3.3 ABEI功能化金纳米粒子与吖啶黄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5.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和待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9)载药聚乳酸靶向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眼疾与肿瘤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载药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药物载体释放体系
    1.3 用作药物载体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1.3.1 天然高分子类
        1.3.1.1 多糖类
        1.3.1.2 胶原
        1.3.1.3 明胶
        1.3.2 合成高分子类
        1.3.2.1 脂肪族聚酯类高分子材料
        1.3.2.2 聚原酸酯
        1.3.2.3 聚碳酸酯
    1.4 纳米微粒的应用
        1.4.1 癌症治疗
        1.4.2 细胞内靶向输送
        1.4.3 对药效的延长作用
        1.4.4 对疫苗的辅助作用
        1.4.5 口服用药
        1.4.6 眼科用药
        1.4.7 基因治疗
        1.4.8 纳米微粒的其他用途
    1.5 靶向给药纳米微粒的研究
        1.5.1 靶向制剂
        1.5.1.1 生物物理靶向给药制剂
        1.5.1.2 生物化学靶向给药制剂
        1.5.1.3 生物免疫靶向给药制剂
        1.5.2 纳米微粒的靶向性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载药纳米微粒制备、表征和释药行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2.2.1.1 实验仪器
        2.2.1.2 实验原料
        2.2.2 复乳法制备载药聚乳酸纳米微粒
        2.2.3 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2.6 激光粒度仪/Zeta电位仪分析纳米微粒的粒径分布
        2.2.7 载药纳米微粒产率、载药率、包封率及其释药行为的测定
        2.2.7.1 载药纳米微粒的产率
        2.2.7.2 5-Fu标准曲线的测定
        2.2.7.3 载药纳米微粒载药率与包封率的测定
        2.2.7.4 载药纳米微粒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空载PLA纳米微粒的XPS分析结果
        2.3.2 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的TEM照片分析
        2.3.3 5-Fu分别在稀盐酸和缓冲溶液中的标准曲线
        2.3.4 制备条件对纳米微粒粒径、载药率、包封率和产率的影响
        2.3.4.1 有机溶剂对纳米微粒粒径、载药率、包封率和产率的影响
        2.3.4.2 5-Fu浓度对纳米微粒载药率、包封率和产率的影响
        2.3.4.3 内水相乳化剂对纳米微粒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影响
        2.3.4.4 外水相乳化剂对纳米微粒粒径、载药率、包封率和产率的影响
        2.3.5 纳米微粒的释放研究
        2.3.5.1 PLA相对分子质量对纳米微粒释放性能的影响
        2.3.5.2 药物含量对纳米微粒释放性能的影响
        2.3.5.3 纳米微粒粒径对纳米微粒释放性能的影响
        2.3.5.4 释放介质pH值对纳米微粒释放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靶向纳米微粒对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防治作用的体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3.2.1.1 实验仪器
        3.2.1.2 实验原料
        3.2.2 形态学观察
        3.2.3 MTT比色法(噻唑兰比色分析法)评价空载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兔眼眼内细胞增殖的影响
        3.2.3.1 实验原理
        3.2.3.2 实验步骤
        3.2.4 MTT比色法评价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3.2.5 抗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克隆抗体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靶向纳米微粒)的制备
        3.2.6 靶向纳米微粒中抗体含量的测定
        3.2.6.1 单克隆抗体标准曲线的测定
        3.2.6.2 靶向纳米微粒上单克隆抗体含量的测定
        3.2.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靶向纳米微粒中的抗体活性
        3.2.7.1 实验原理
        3.2.7.2 实验步骤
        3.2.8 靶向纳米微粒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3.2.8.1 MTT比色法评价
        3.2.8.2 透射电镜下观察
        3.2.9 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靶向纳米微粒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
        3.2.9.1 实验原理
        3.2.9.2 实验步骤
        3.2.10 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靶向纳米微粒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内化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态学观察
        3.3.2 MTT比色法评价空载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兔眼眼内细胞增殖的影响
        3.3.3 MTT比色法评价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靶向纳米微粒抗体含量及活性的测定
        3.3.4.1 单克隆抗体在缓冲溶液(pH=6.86)中的标准曲线
        3.3.4.2 ELISA法检测靶向纳米微粒中的抗体活性
        3.3.5 MTT比色法评价靶向纳米微粒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3.3.6 靶向纳米微粒的特异性表征
        3.3.7 靶向纳米微粒的细胞内化作用
        3.3.8 透射电镜下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靶向纳米微粒对胃癌的体内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2 抗VEGF单克隆抗体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表征
        4.2.3 裸鼠人胃癌肿瘤移植模型的建立
        4.2.4 靶向纳米微粒的标记
        4.2.5 靶向纳米微粒的靶向性研究
        4.2.6 靶向纳米微粒的抗肿瘤治疗
        4.2.7 常规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4.3.2 靶向纳米微粒的靶向性研究
        4.3.3 靶向纳米微粒的抗肿瘤治疗
    4.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10)发光稀土氟化物与磁性氧化物纳米晶的合成、表征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半导体量子点荧光生物标记
    1.3 SiO_2 包覆有机染料纳米粒子荧光生物标记
    1.4 稀土掺杂纳米晶荧光生物标记
    1.5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亲水性NaYF_4上转换荧光纳米晶的合成与生物标记
    2.1 本章引论
    2.2 反应路线设计
        2.2.1 NaYF_4 发光纳米晶的制备与表面修饰所需试剂
        2.2.2 制备磁性Fe_3O_4 纳米晶所需试剂
        2.2.3 实验中所需生化试剂
        2.2.4 NaYF_4 发光纳米晶的合成路线
        2.2.5 磁性Fe_3O_4 纳米晶的合成路线
        2.2.6 材料表征
    2.3 操作步骤
        2.3.1 NaYF_4 纳米晶的合成
        2.3.2 NaYF_4 纳米晶的zeta 电位测定
        2.3.3 NaYF_4 纳米晶的表面功能化修饰
        2.3.4 NaYF_4 纳米晶的生物素标记
        2.3.5 生物素标记的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2.3.6 亲和素的定量检测
        2.3.7 磁性Fe_3O_4 纳米晶的合成
        2.3.8 磁性Fe_3O_4 纳米晶的表面功能化修饰
        2.3.9 磁性Fe_3O_4 纳米晶的核酸修饰
        2.3.10 发光NaYF_4 纳米晶的核酸修饰
        2.3.11 目标核酸的检测
    2.4 结果与表征
        2.4.1 发光NaYF_4 纳米晶的TEM 表征
        2.4.2 发光NaYF_4 纳米晶的XRD 表征
        2.4.3 上转换荧光发光机理
        2.4.4 发光NaYF_4 纳米晶的上转换荧光性质
        2.4.5 发光NaYF_4 纳米晶的Zeta 电位测定
        2.4.6 聚电解质修饰后的发光NaYF_4 纳米晶的红外光谱表征
        2.4.7 荧光能量转移体系的建立
        2.4.8 亲和素的定量检测
        2.4.9 磁性Fe_3O_4 纳米晶的表征
        2.4.10 DNA 的磁分离与荧光检测模型
        2.4.11 核酸的上转换荧光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基功能化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和空心纳米球的合成与应用
    3.1 本章引论
    3.2 反应路线设计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反应路线
        3.2.3 材料表征
    3.3 操作步骤
        3.3.1 氨基功能化磁性Fe_3O_4 纳米粒子的合成
        3.3.2 氨基功能化磁性Fe_3O_4 纳米空心球的合成
        3.3.3 氨基功能化磁性Fe_3O_4 纳米粒子同人IgG-Ag 的偶联
        3.3.4 目标抗体的磁分离
        3.3.5 活体磁共振成像
    3.4 结果与表征
        3.4.1 氨基功能化磁性Fe_3O_4 纳米粒子的TEM 表征
        3.4.2 氨基功能化磁性Fe_3O_4 空心纳米球的TEM 与SEM 表征
        3.4.3 纳米晶的XRD 表征
        3.4.4 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晶的磁性检测
        3.4.5 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晶的红外光谱表征
        3.4.6 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晶在抗体分离中的应用
        3.4.7 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晶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分散氟化物与硫化物纳米晶的合成与发光
    4.1 本章引论
    4.2 反应路线设计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反应路线
        4.2.3 材料表征
    4.3 操作步骤
        4.3.1 发光LaF_3 纳米棒的合成
        4.3.2 发光NaLaF_4 纳米棒的合成
        4.3.3 发光半导体纳米棒和纳米粒子的合成
    4.4 结果与表征
        4.4.1 纳米晶的TEM 表征
        4.4.2 纳米晶的XRD 表征
        4.4.3 NaLaF_4:Ce~(3+)-Tb~(3+)纳米晶的能谱分析
        4.4.4 NaLaF_4:Ce~(3+)-Tb~(3+)纳米晶的红外光谱表征
        4.4.5 氟化物纳米晶的下转换荧光性质研究
        4.4.6 Ce~(3+)-Tb~(3+)离子对间能量转移荧光发射机理探讨
        4.4.7 纳米晶的上转换荧光性质研究
        4.4.8 Ce~(3+)-Tb~(3+)和Yb~(3+)-Er~(3+)两组离子对共掺杂的纳米晶
        4.4.9 同时上转换和下转换荧光纳米标记物的制备与发光
        4.4.10 亲水性量子点纳米球的TEM 与荧光光谱
        4.4.11 表面羧基化的QDs@polymer 纳米球的制备及荧光成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亲水性氟化镧和稀土配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发光及应用
    5.1 本章引论
    5.2 反应路线设计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反应路线
        5.2.3 材料表征
    5.3 操作步骤
        5.3.1 发光LaF_3 纳米晶的合成
        5.3.2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5.3.3 罗丹明B 异硫氰酸酯的修饰
        5.3.4 葡萄糖的测定
        5.3.5 氨基功能化SiO_2 纳米球的制备
        5.3.6 稀土配合物发光纳米球的制备
        5.3.7 溶液中痕量水的定量检测
    5.4 结果与表征
        5.4.1 LaF_3 纳米晶的结构表征
        5.4.2 Ce~(3+)离子掺杂浓度对LaF_3 纳米晶的发光强度的影响
        5.4.3 LaF_3 纳米晶的光谱性质研究
        5.4.4 发光LaF_3 纳米晶的表面修饰与红外光谱表征
        5.4.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
        5.4.6 基于纳米晶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建立
        5.4.7 葡萄糖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
        5.4.8 制备水杨酸镧配合物发光纳米球的影响因素
        5.4.9 配合物发光纳米球的TEM 表征
        5.4.10 配合物发光纳米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5.4.11 配合物发光纳米球的荧光研究及水的测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单分散四氟钇酸钠纳米晶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
    6.1 本章引论
    6.2 反应路线设计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反应路线
        6.2.3 材料表征
    6.3 操作步骤
    6.4 结果与表征
        6.4.1 氟化钠用量的影响
        6.4.2 掺杂离子浓度的影响
        6.4.3 反应时间与温度的影响
        6.4.4 反应物用量的影响
        6.4.5 其它反应条件或不同掺杂条件下合成的纳米晶
        6.4.6 纳米棒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
        6.4.7 纳米晶的荧光性质研究
        6.4.8 纳米晶上转换荧光发光机理的初步研究
        6.4.9 疏水性纳米晶的表面修饰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抗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抗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的研究[J]. 刘琴芝,陈伯权,刘玉瑛,王亚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6(04)
  • [2]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高灵敏定量免疫层析分析方法的研究[D]. 邓淀甸. 苏州大学, 2019(04)
  • [3]几种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免疫分析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D]. 韦达理. 江苏大学, 2019(02)
  • [4]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无标记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
  • [5]磁性-贵金属多功能SERS基底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博珣.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6]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在新型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 于秀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 [7]Janus和SiO2粒子的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分析应用[D]. 杨亚娟. 山西大学, 2019(01)
  • [8]N-(4-氨基丁基)-乙基异鲁米诺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质及分析应用研究[D]. 张宏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 [9]载药聚乳酸靶向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眼疾与肿瘤治疗研究[D]. 刘晓燕. 天津大学, 2004(06)
  • [10]发光稀土氟化物与磁性氧化物纳米晶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 汪乐余. 清华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4-氨基2.6三硝基甲苯(4A)单克隆抗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