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中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探讨

如何解决中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探讨

一、关于怎样解决中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探討(论文文献综述)

张蜀青[1](2019)在《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进行了若干轮,从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到2017年的新课标,除了对教学知识版块进行了增减,还产生了各种教育理念.在教师群体中,则主要是基于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届有识之士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的再创造过程,我们也看到很多论文言必称弗莱登塔尔和“再创造”,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数学再创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解释和操作行为准则.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驱动”是对弗莱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发展和丰富,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等深入了解知识内部,通过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了解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剖析其文化价值.具体实施过程则是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引发概念被创建或定理被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情境中,实现问题驱动教学.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文献综述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及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世界数学教育改革情况.根据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2.从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教育的价值来详细阐述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强调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思辨和直觉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教育除了体现学科价值还应该体现人文价值.3.深入阐述了“问题驱动”的内涵与外延,指出何为“真问题”和“真情境”,如何通过问题驱动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给出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解读.4.本研究在积累了近百篇教学设计基础上,通过三种课型的5个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评价,从多个角度用实际案例示范引领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问题驱动.5.总结了近四年的研究成果与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和导师一起建立了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并进行了实践.2.和导师一起建立了反映数学本质的简单易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提出了数学教育是数学的有限再创造的观点,丰富发展了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4.大、中学教师以及教研员长期扎根一线教学,通过教学研讨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崭新合作模式,使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也使课堂教学有章法可循,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实现数学再创造的理论,一方面落实“四基”和“四能”,一方面探索出一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道路.本研究已在高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李海[2](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践知能是上海“青浦经验”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概念,是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青浦实验、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三个阶段40年左右的实践研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团队关于实践知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词源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与实践知能有关的词语“知识”、“能力”、“实践”的生活来源及其发展,分析了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哲学观点以及各个不同哲学观点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尤其是结合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四个问题,进一步探寻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在鲍建生教授关于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框架进行了细化。在这个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下,以《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为主要干预性课程,选择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内容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对某高校的2015级44名职前数学教师、2016级76名职前数学教师在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秋季学期分别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干预性教学。本文以设计研究为研究的方法论,在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基础上,编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讨论等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解决四个研究问题:(1)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是怎样的?(2)职前数学教师在学习干预课程中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证明的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他们理解这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帮助?(3)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框架之下,职前数学教师对研究者提供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文本案例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作用?(4)经过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产生了哪些变化?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现状不容乐观,但同时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并非空白,虽然职前数学教师没有真正做数学教师的经验,但他们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和支持系统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来自于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包括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过程和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做中小学数学家教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通过接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把控能力还比较薄弱;2.通过运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进行教学干预,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3.实践知能模型应用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做好设计,即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干预过程;4.在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和学,也要注重随时将理论与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组织、引导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分析和研讨,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教学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5.为职前数学教师提供比较成熟的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且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讨论、交流,对他们理解三个定理的证明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6.通过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设计教学、讨论和信心宣告,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的支持系统(信念与态度)得到提高。7.本研究设计的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教学,对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研究、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高校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为开拓新的数学教育研究广阔天地,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出了些许的进展工作。

张先波[3](2019)在《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研究 ——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文中提出从原始的结绳记事,到对于数与形的重视;从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的表达,到初等数学符号的出现;从面向生活实践的零散数学规律,到系统性的数学学科体系。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迈过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之后,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继续生根发芽。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不仅致力于传递古今中外的数学知识和定律,更重要的是在与学校生活中其他学科的交融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之美。曾有学者指出,数学是关于美的学科,数学是关于艺术的学科,数学是不断反思发展的学科。数学之美,体现在其数字的变幻之美,体现在数学公式的平衡之美,体现在数学发现的探索之美,同时也蕴含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获得之美。数学同时还是关于思想的学科,历代数学家根据自己对相关数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充实数学思想库,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关于数学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性学科的争论至今仍然存在,数学是一门艺术体现在数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简练的公式表达,使得数学思想得以发展,数学学科也称为学科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的语言及表达要求精确而凝练地指出相应的意图,要求数学学习者和研究者对于相应数学思想的深刻化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运用时的精准化。数学同时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原始的数学便发端于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古埃及数学文明的发展,便是由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河道淤积以及洪水泛滥等问题,迫使数学家开始研究淤积的面积,并提供相应的预测。数学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数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必然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也在顺应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在近现代数学发展史中得到了印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基础数学研究的日益专门化和数学教育的大众化等趋势,均是数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表现。无论是古典时期阿基米德的几何《原本》,还是现代数学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关键突破,均为数学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数学的发展,除了需要数学家和相关研究者持续不断的努力,同时需要学校教育培养出对数学感兴趣、能够领悟数学之美的人才。学校教育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使得人类文明的传承有了相对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途径。学校教育的产生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科教育的发展,使得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能够分门别类的进行传递和发展。正如学者所言,我们的数学教育并非是使每个孩子的都成为数学家,而是要在他们心中埋下数学的种子,使他们感悟和理解数学之美。学科教学的过程,不应当只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学应该成为思想领悟的过程,成为数学知识向数学思想跨越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数学思想领悟与获得的基础,是数学深度学习达成的必要前提。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探讨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过程意味着,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进行中学主要数学思想进行培养。从深度教学的视角而言,知识的结构分为符号表征、逻辑结构和意义系统三个层次。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当是超越知识的符号性教学和表层化教学,进而深入到知识的内部结构之中,使学生在领悟数学学科知识的结构的基础之上,获得数学思想的熏陶。从数学知识到数学思想,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飞跃式发展,同时也是教学走向深度的必然要求。当前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最终需要回归到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科教学逐步渗透相应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优秀的学科思维,进而促使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中学数学教学而言,中学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相应学科思想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数学思想学习尤其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科思想,即重要的数学思想为线索,将数学知识串点成线成面。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经由学科思想的浸润,通常能够加深对于数学学科的认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促进其对于学科结构的把握。因而,数学思想的教学之于数学教学过程而言至关重要,从数学知识到数学思想的跨越是当前课堂教学应当关注的重点。同时,如何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思维品质,也是一线教师及研究者应关注的的问题之一。

黄友初[4](2014)在《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师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多以经验性为主,以实证研究作为决策基础的现象还不多。教师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研究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教学知识有怎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数学史课程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学习数学史课程前后,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有了哪些变化?(2)在学习数学史课程过程中,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怎么变化的?其中每个问题再分成两个小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教师教学知识以MKT理论框架为基础,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两个方面,分析职前教师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教学知识的变化情况。研究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个部分,在量化研究中编制了教学知识问卷在学期前后对研究对象和控制班的职前教师进行了测量;质性研究则选取了11位职前教师,要求他们先对某知识点进行模拟教学,然后在数学史课程中听取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后,对之前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研究者通过访谈,了解在数学史课堂后,职前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些变化是由于数学史的因素引起的;并分析不同的类型的数学史内容和教学方式,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有什么区别。研究发现:(1a)数学史对职前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都产生了影响,从总体上说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影响程度小于教学内容知识。(1b)数学史对A类职前教师(师范类)教学知识的影响大于B类职前教师(非师范生),尤其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2a)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与学习数学史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与数学史内容的类型,以及史料的丰富程度有关;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则存在连续性,不但与数学史内容有关,还与学习数学史时间的长短有关。(2b)演进史类型的数学史内容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变化最大,枚举史类型的内容对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变化最小;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内容最受职前教师欢迎;数学史内容与HPM教学案例结合的方式最适合职前教师学习。课堂中组织讨论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提升;布置适当的作业有助于职前教师加深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联系的理解;视频案例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职前教师更好的将数学史内容转化成教学知识。根据研究所获得的启示,研究者在基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数学史课程建设和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探讨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后,对后续研究提出了若干展望。

王兴福[5](2014)在《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决定者,而教学行为本身则受制于多种内外部因素,其中,就包括认识信念或教育观念。因此,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树立先进或合理的教学观念或认识信念,进而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历来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教育观念或认识信念所具有的稳定性特征,决定了其更新或建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在相对完善的教学观念或认识信念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收到实效。因此,探讨并澄清个体认识信念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它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旨在通过自己的深入探索,回答数学认识信念如何影响教学行为等问题,从而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把理论思辨与量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在理论探讨部分,通过梳理西方哲学认识论、数学哲学的相关观点,构建了更加贴近实际、更为合理的用以测查个体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理论结构模型,并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了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大小以及两类取向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实证研究部分,根据先前得到理论模型,自编《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问卷》和《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习惯问卷》,并对部分中学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实地考察,之后,对调查所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理论结构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由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稳定性、来源、证实、价值等五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在理论上有三种取向,即传统取向、调和取向和现代取向。其中,调和取向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比其他两种取向更为合理。2.课堂教学行为取向的理论结构每一类教学行为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或三种取向,即保守取向、适中取向和开放取向。其中,适中取向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比其他两种行为取向更恰当。3.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1)影响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其中,数学认识信念是影响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在不同情形下其影响力大小不同。(2)中学数学认识信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中学数学教师而言,数学认识信念变量与教学行为变量的相关程度不同。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往往会随着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3)如果中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各个维度上大致持有调和(传统、现代)取向,那么,其五种教学行为总体上可能会以适中(保守、开放)取向为主。(4)中学数学教师的性别、所教年级等因素,对其数学认识信念的合理性及教学行为的恰当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的现状从整体上看,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认识信念取向接近于调和取向,取向基本合理。就单个维度而论,除了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维度外,中学数学教师在其余四个维度上的取向均接近于调和取向,基本合理。在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维度,中学数学教师的取向偏向现代取向,不尽合理。5.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从整体上看,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向接近于适中取向,取向基本恰当。就单个维度而论,除了提问维度外,中学数学教师在其余四个维度上的取向更接近适中取向,取向比较妥当。在提问维度,教师的取向更接近开放取向,显得过于频繁。6.优秀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认识信念及教学行为取向的特征(1)在数学认识信念取向上,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一般认为:第一,“数学知识既来源于实践经验,又来源于逻辑演绎”;第二,“数学真理既要靠生产实践,又要靠逻辑推理来检验”;第三,“数学知识的价值在于训练人的思维,以及解决生产、科技中的问题”。(2)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课堂管理相对比较民主;第二,板书以呈现重点教学内容为主,容量适当;第三,例题讲解以启发引导式为主;第四,提问频率相对较高。

牟金保[6](2020)在《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门内容知识被描述为数学教学所特有的数学知识,而本文所研究的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就是属于专门内容知识的范畴。本研究主要关注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现状与HPM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的理论框架建构,目前尚无人进行研究,但有高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研究可供参考,也有国内外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方面的研究可供参考。由于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的理论框架,目前并没有现存的,为了得出本文理论框架的要素和针对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的研究流程,研究者针对15位专家进行了访谈,并利用模糊Delphi法通过三个步骤,对要素指标进行了筛选。研究者主要针对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建构了PT-HSCK九成分的九边模型,这九个知识成分维度分别为选择与引入的知识、比较与设计的知识、回应与解释的知识、探究与重演的知识、表征与关联的知识、编题与设问的知识、评估与决策的知识、判断与修正的知识、解决与运用的知识。同时,针对参与者的水平高低按照每个知识成分维度划分成五种不同的水平等级。为了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行个案研究,研究者在HPM干预之前,调查了西藏地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在职数学教师以及西藏地区职前数学教师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态度,同时调查了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现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研究者选定了12名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为本文个案研究对象,针对无理数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平行线的判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全等三角形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6个知识点,设计了由24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组成的PT-HSCK九成分五水平测试问卷。为了探讨HPM干预对西藏职前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影响变化,研究者建立了HPM干预框架,并以该框架为指导对选定的12名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根据模糊Delphi法筛选6个知识点以及史料阅读、HPM讲授和HPM教学设计三个阶段分别进行HPM干预。在HPM干预之后,研究者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访谈和作业单反馈分析了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水平变化情况。从总体结果来看,通过对PT-HSCK九个知识成分维度的前后测成对t检验发现,回应与解释、探究与重演、表征与关联、编题与设问、评估与决策、判断与修正、解决与运用这七种知识成分维度,后测的水平显著高于前测的水平;而选择与引入、比较与设计这两种知识成分维度,前后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后测的均值还是要略微高于前测。从藏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分析结果来看,藏族参与者的PT-HSCK中,回应与解释、探究与重演、表征与关联、编题与设问、评估与决策、判断与修正、解决与运用这七种知识成分维度,后测显著高于前测的水平;而选择与引入、比较与设计这两种知识成分维度,前后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从汉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分析结果来看,汉族参与者的PT-HSCK中,回应与解释、探究与重演、表征与关联、编题与设问、评估与决策、判断与修正、解决与运用这七种知识成分维度,后测显著高于前测的水平;而选择与引入、比较与设计这两种维度,前后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后测的均值还是要略微高于前测。总之,HPM干预对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水平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本文也可以为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培养提供实施理论框架和有针对性推广的数据支持。

刘云[7](2016)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如果学生一直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获取知识,那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科书编写“应把‘数学探究’等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和创造的激情,提高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该标准指导下编写而成的各套高中数学教科书,与传统数学教科书相比,在内容、体例、结构、组织等方面有较大变革。尤其是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在教科书正文及附录中设计了众多的数学探究内容,为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这种在教科书中设计探究内容以顺应知识转型社会背景的教科书编写新方式,给习惯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使用教科书来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同样居于主导的地位。面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误解,所带来的用“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接受导学案上的数学知识”来替代“学生依据教科书设计进行知识探究”的错误做法,研究教师主体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具有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论文围绕“高中数学教师是否会使用教科书中的这些探究内容?会如何使用这些探究内容?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应该如何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等问题,以教师为主要对象,兼涉学生,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方面可揭示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推进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为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提供来自实践和实证的考量。本研究将教科书视为课程的载体,亦为教学的工具,兼具课程文本和教学活动文本的双重身份,其本质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内容属性侧重的是教科书的编制取向、内容选取、内容编排与组织等方面的特征,关注的是教科书内容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属性则指向教科书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属性,是教科书所体现或潜在地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性。借鉴教科书分析及使用研究的已有成果,本研究认为探究内容作为教科书中的一类特定内容,其亦具有特定的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本研究从探究内容的教学属性出发,借鉴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目标”的三维度架构,建构了探究内容的分析框架,并将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操作化界定为:教师选取探究内容、执行探究内容教学策略、实现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活动。本研究视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为微观领域内的课程实施,故而以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课程框架为理论基础,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及教师使用活动中对这些特点的践行,并探查了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具体而言,研究首先对课程文件、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已有研究成果以及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进行综合研究,以构建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文本分析的框架。其次采用该框架分析了人教版(必修和选修2系列)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在内容呈现和探究对象、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等侧面的编写特点。再次基于内容分析的结论,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样本教师使用探究内容时对这些特点的践行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在数据三角检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样本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建议。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论:其一,探究内容文本分析框架由3个维度(探究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8个类目组成,包括:呈现探究内容的栏目、探究的对象、探究的主体、探究的组织、探究的技能、探究的水平、探究目标的类型和呈现。其中多数类目分为若干子类,如探究的对象分为陈述性知识探究、程序性知识探究、知识创造性应用探究和知识模仿性应用探究,而探究的水平则分为问题起始型、论据起始型、结论起始型和论证起始型。其二,文本分析发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具有如下特点:在内容方面,教科书中设计了众多的探究内容,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章节正文中的思考、观察和探究小栏目,以及章节附录中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和实习作业大栏目;它们以引入数学新知识为主要意旨,72.4%的探究内容以数学知识的探究为对象(其中以陈述性知识居多,占58.7%,程序性知识仅占13.7%),余下27.6%以数学知识的应用为探究对象(其中创造性应用占11.8%,而模仿性应用则占15.8%)。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师用书中对探究内容的指导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62.2%的目标设计陈述及39.0%的探究内容教学建议陈述主体包括学生);强调应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探究内容仅占18.1%,强调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来探究的仅占2.0%,明确标注多人探究的仅占4.2%,其余则未指出学生探究的组织方式;探究技能以基础技能为主(占总技能频次的84.1%),综合技能为辅(占总技能频次的15.9%),接近半数(48.0%)的探究内容训练的探究技能超过2种,在基础技能中推理、观察、比较最受重视,分别在50.1%、20.3%、18.1%的探究内容中需要使用,最不受关注的是控制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和形成假设的探究技能,分别在0.6%,0.6%和1.5%的探究内容中受到使用;探究开放水平以结论起始型最多占81.5%,证据起始型次之占10.2%,论证起始型第三占6.0%,问题起始型最少占2.0%。在教学目标方面,73.1%的探究内容教学指导中陈述了教学目标,其中陈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比例最大,占到57.8%,陈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例次之,比例为26.1%,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相对最少,占到了13.3%;探究内容目标在陈述时以内部过程为主,占52.7%;其次是既不陈述内部过程也不陈述外显行为的,占10.0%,仅陈述外显行为的排第三,占6.4%,余下的则为既陈述内部过程也陈述外显行为的,占4.0%。其三,样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具有如下特点:探究内容的选择与改编方面,正文中的探究内容选用比例较高,观察课例中89.6%的探究任务得到了选用,问卷调查中64.8%的样本教师反映选用了教科书中多数探究内容,相对而言附录中的探究内容选用较少;教师较少对探究内容进行改编,观察课例中58.0%的探究任务未经过教师的任何改编,且教师的改编往往弱化了课堂上的学生探究(占58.6%),教师访谈中有5人改编弱化学生探究,有2人改编加强了学生探究。探究内容的教学策略执行方面,学生主体性地位获得了一定体现,问卷调查中仅5.8%的教师喜欢选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其余94.2%的教师倾向于给予学生一定探究机会,课堂观察中比例相当;教师倾向于师问生答的师生互动方式,问卷调查中84.7%的教师喜欢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来进行探究,课堂观察中这个比例为81.5%;学生更多运用基础探究技能来进行探究,问卷调查中教师选择让学生提问创造的比例最小,课堂观察中则综合技能使用频次仅占到9.8%;探究开放水平维度的考察则发现,学生的探究空间较小,课堂观察中探究任务的平均开放水平为2.23。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凸显方面,接受访谈的9位教师,叙述了自己在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时所关注的教学目标,有7位(77.8%)谈及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有4位(44.4%)谈及过程与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另有5位(55.6%)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其四,样本教师对探究内容的使用,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学生、教科书、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五个方面的影响:教师自身方面,65.6%的教师认可探究内容的编写意图是提供师生开展探究教学的素材,但仅52.4%的教师认可探究内容的探究任务应由学生来完成;72.4%的教师认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且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内容属性与教学属性的认同均值超过对配套资源的认同均值;处于5个探究内容关注阶段(信息、个人化、管理、结果、合作)的教师比例分别为39.8%、77.3%、58.0%、73.3%、86.5%,表明教师主要关注探究内容对自身带来的影响,探究内容使用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和与其他教师就探究内容的使用进行合作等三个方面;另外教师的个体能力水平和经验亦会对探究内容的使用带来一定影响。学生方面,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兴趣分别有71.1%、64.2%、61.1%的教师认同会对其探究内容使用带来影响,另有81.3%的教师反映班级人数太大,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实施。教科书方面,探究内容对考试的重要性、探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需求、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探究内容的难度、探究内容的启发性与必要性、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探究内容的可操作性等均会对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带来影响。学校环境方面教学时间紧、硬件条件缺乏、教学以知识为取向而非能力为本位及政策制度层面的文化如是否提供给探究内容使用有利政策和教研制度支持等,亦是制约探究内容使用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方面,对探究内容使用的影响则来自于科举制度的考试文化传统、实用主义的功利文化环境和精耕细作的农业文化传承。其五,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内在提升、教科书编制、学校环境改善以及社会整体文化等四个侧面提出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教师提升策略方面,对探究内容的选取与改编,教师应依据探究主线来取舍教科书中探究内容、依据“探究的流畅性”来增加探究内容、依据“探究的明确性”来改编探究内容、依据“教学的现实性”来创生探究内容;对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教师应树立合理的教科书使用观、从数学本质和数学探究的特征以及数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出发来引导探究、正确认识数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性、并分清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的角色地位;对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合理呈现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教科书的编制方面,应通过广泛调研来确定并明确指出探究内容编制的目的,并正视不同教科书位置中探究内容编制目的的差异;探究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价值性、探究性、操作性、趣味性、层次性、文化性等原则;探究内容的呈现则应遵循集中性、完整性、问题性、阶梯性、阅读性、指导性等原则。学校层面应转变仅围绕高考的教学取向并在教研活动中关注探究内容使用。社会文化层面则应做到全面认识高中数学教育培养目标、家长和社会大众切勿给予学校教育过多外部干涉、高考命题应转向关注问题解决能力。论文分为8章,绪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分析、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现状透视、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影响因素、促进教师使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首次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编写特点和使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主题新;2)研究着眼于教科书的教学属性,将高中数学教师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视为探究内容教学设计意图的实施活动,从探究内容的选取、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和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探查,研究的视角新;3)研究采用TIMSS课程框架作为理论框架,通过研究证实了其对探究内容使用这一微观课程实施领域的解释力,亦发现了课程、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因素对教科书使用及教学实践活动影响的交互性,揭示了教科书使用是一复杂的教育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结论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研究仅涉及TIMSS课程框架中三个层面课程中的两个——预期课程与实施课程,且仅关注教师主体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未能够揭示探究内容使用的效果;2)研究采取多种工具收集数据,原始资料非常庞杂,掌握不易,故不排除数据分析时忽略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整体意义”,而只作了片面推断的可能性;3)研究受取样局限,故而更追求理解性和建设性的结论,而缺少一般量化研究的确定性、普遍性和推广性。

毕渔民[8](2016)在《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修养,已经写进了我国初中、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践研究表明:数学考试成绩高,并不代表数学素养高,而且仅靠教师讲授教学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但是,数学素养高,一定会使数学考试成绩高成为大概率事件。近十年以来,国内外有关数学素养的研究文献,一般集中在数学素养内涵框架研究上。学生数学素养是如何提高的?应该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应该采取何种课堂教学策略来实施?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文献中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有效的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数学模型论证法等研究方法,经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初中、高中学生的实地调查进行观察研究,运用问卷法及访谈法获得观察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开展情况及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情况的基本估计为:数学活动开展得不平衡,“数学阅读、自学”、“述说数学”表现不足,需要可操作的数学活动教学方法应该进一步加强。(2)利用教育统计中的随机变量的概念,定义“随机游走”,以其为工具,对含有探究活动的有限离散时段教学过程,建立了随机数学模型,经过论证得到结论:学生“完全自主数学探究活动”对发展“数学素养”是不可取代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对培养“数学素养”是不可少的因素;利用概率论中“布朗运动”为工具,对含有探究活动的连续时间段的教学过程,建立了学生“探究活动”和教师“数学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的随机数学模型,推理出结论:通过运用“数学讲授”与“数学活动”结合的教学模式,可达到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功能。(3)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认知结构理论为指导,应用“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可以将“数学讲授”相结合的数学活动具体化,构建了由“读数学”、“说数学”、“讲数学”、“练数学”、“问数学”五种数学活动组成的“五环综合数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在第3章、第6章中阐明和论述了这种综合教学模式的分项数学活动的内涵、整体综合数学活动的逻辑结构、运行方式、运行策略。构建的综合教学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自学基础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数学基础课,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体实施策略不同。(4)依据数学素养内涵三维框架结构,运用“关键因素—路径分析”法,通过“文献分析”及“文献分析—统计推断”进行类比,对于实施“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于数学素养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得到结论:通过此“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将教师的“数学讲授”和学生的“数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保证“数学成绩”提高,且促进“数学素养”发展的教育目标。(5)选定系统学的上位学科辩证哲学中“对立统一”原理为“公理”,运用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方法,推得:“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读数学、说数学、讲数学、练数学、问数学”五项数学活动构成的子系统的相互促进、相互限制关系图,恰好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生克”关系图的结构相同。这样一来,本教学模式可以使相互“促进”作用与相互“限制”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形成动态和谐的教师“数学讲授”与学生“数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6)通过最近四年中,由资深教师使用“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进行反复实践反复思考,总结出该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的具体“教学策略”。对于在初中、高中、大学生的基础数学教学中应用“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分别构建了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用该教学模式时的参考。实施数学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并无固定教学方法,也无固定教学模式,正所谓“法无定法”。教师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凡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都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应该是其中一种。

赵戌梅[9](2020)在《“问题链”视角的高中数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学课堂教学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内愈受关注。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语言行为,是师生教学活动中主要的互动方式,也是探究课堂教学过程本质的重要载体。数学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行为之一,是引发师生语言互动的重要抓手,其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有序的主干问题串,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关联、数学逻辑的紧密、数学思维的严谨等。本研究旨在分析一线数学教师课堂问题链和师生语言互动的各自特点,探究二者间的关系,为促进高中数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给予具体操作层面的一些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借鉴与参考。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1.不同类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中的问题链构建和师生语言互动各有什么特点?2.不同类型问题链对师生语言互动有何影响?研究选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不同地区的两位专家教师和四位熟手教师的六节部级优质课课例视频,根据授课内容(“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和“函数的奇偶性”)将其分为两组同课异构,每组各有两节熟手教师课例和一节专家教师课例。研究过程分为三部分,首先运用视频分析法梳理与剖析视频中的问题链,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探究不同类型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问题链构建特点;其次借助改编的FIAS编码与量化分析系统对视频编码,比较不同类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特点;最后分类整理并量化分析不同类型问题链的解决过程中FIAS编码情况,探究高中数学课堂中不同类型问题链对师生语言互动的影响。研究发现:“问题链”构建方面,熟手型和专家型数学教师在重难点的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主题间关联方式的选取上差异明显;语言互动方面,熟手型和专家型数学教师课堂的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提问语言和其他语言的特点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推广链、引申链、综合链和深化链四类问题链分别对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双边语言、多媒体展示和无有效语言六类不同语言状态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且不同类型数学教师构建的问题链对师生语言互动影响不同。基于此,提出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相关建议:运用数学问题链将相关主题不同方面关联起来,构建严密的数学体系;善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及间接语言调动学生主动性;主动参与学生数学课堂活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推广链,使单向的思维活动丰富且直观;重视引申链和深化链对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数学;注重推广链和引申链对双边互动的作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对于综合链和深化链教师要适时引导和合理留白,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萍萍[10](2018)在《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按照关注层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数学学科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观层面关注具体学科分支(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微观层面关注具体一堂课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已有文献显示,研究者围绕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得到的研究结果大多具有学科一般性,而针对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关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培养高层次数学能力需要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教学策略(Stein,2001;鲍建生,周超,2009)。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立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中观层面,即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数学分支,分别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行为表现?(2)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任务设计策略?(3)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后两个问题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中观层面,综合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质性研究。首先以数学宏观层面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数学分支特征,形成中观层面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接着以此行为分析框架为基础,初步形成中观层面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再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进行微观层面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展示怎样应用中观层面三个框架于具体一节课的教学;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反过来修正和完善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由于本研究具有特殊的发展目标(发展创造性思维),设计课例从研究角度和教学角度同时展开,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在一节课中选择若干创造性教学干预点进行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和整节课的设计,依据框架实施教学。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修正和丰富三个框架,得出研究结果。通过“数与代数”的两个课例(《算24点》和《字母表示数》)、“图形与几何”的两个课例(《圆周角》和《一分为二》)、“统计与概率”的一个课例(《方差》)研究,得到三个数学分支以思维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致性为主要特征维度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见7.1节),三个数学分支以背景、结构和认知为主要任务设计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设计框架(见7.2节),以及三个数学分支以氛围营造和方法引导为主要教学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教学框架(见7.3节)。上述研究结果是在数学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首轮课例研究下得到的,可进一步修正完善。

二、关于怎样解决中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探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怎样解决中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探討(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发展概述
        1.2.2 国外当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历程
        1.2.3 我国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与问题驱动教学设计相关的研究综述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研究的意义
        1.3.4 研究的目的
        1.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理论
    2.1 何为数学的再创造?
    2.2 何为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2.3 如何实现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2.4 我们应该教什么样的数学
        2.4.1 思辨、演绎、算法并重的数学课堂教学
        2.4.2 培养直觉能力的数学教学
第三章 从数学教育的本质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3.1 数学教育的本质
        3.1.1 数学的本质
        3.1.2 数学教育的本质
    3.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3.3 案例分析
    3.4 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教学评价量表
第四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4.1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4.1.1 概念课案例1
        4.1.2 概念课案例2
        4.1.3 概念课案例3
    4.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原理课教学
        4.2.1 原理课案例1
        4.2.2 原理课案例2
    4.3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解题课教学
        4.3.1 问题驱动的习题课教学设计
        4.3.2 教学评析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价值观念的改变
        5.1.2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5.1.3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5.1.4 开创了一线教学实践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合作新模式
        5.1.5 研究的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到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1.2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型
        1.1.3 我国职前数学教师培养概要及其主要问题
        1.1.4 初中几何证明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教学困难
        1.1.5 重视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职前数学教师
        1.2.2 实践知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了解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1.3.2 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数学教师培养的方式
        1.3.3 为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4 研究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实践知能
        2.1.1 实践知能相关词语的词源分析
        2.1.2 知识的哲学理论概览
        2.1.3 知识及其分类
        2.1.4 实践的哲学理论概览
        2.1.5 教师知识及其分类
        2.1.6 教师知识的实践取向
        2.1.7 已有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2.2 发展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模式、方法与措施
    2.3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推理与证明教学知识研究
    2.4 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2.4.1 什么是推理与证明
        2.4.2 数学推理与证明历史发展的简要轮廓
        2.4.3 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框架
    3.1 已有“知能”研究文献述评
    3.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和结构
        3.2.1 顾泠沅先生和鲍建生教授关注实践知能的缘起及基本研究思路
        3.2.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发展的简要脉络
        3.2.3 已有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述评
        3.2.4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研究的展望
        3.2.5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
        3.2.6 本研究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定义及其框架
        3.2.7 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三个定理的选定
    4.3 实践知能发展干预性课程的教学
        4.3.1 干预课程的教学目标
        4.3.2 干预课程的教学内容
        4.3.3 干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4.4 研究方法
        4.4.1 设计研究概述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4.4.2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子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
    4.5 研究流程
        4.5.1 设计研究的研究流程
        4.5.2 第一轮、第二轮研究研究流程
    4.6 研究工具
        4.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前后测)的形成
        4.6.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的形成
    4.7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实施
        4.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的实施
        4.7.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访谈的实施
    4.8 研究数据的收集
    4.9 研究数据的分析方式
    4.10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4.10.1 研究的信度
        4.10.2 研究的效度
        4.10.3 研究的伦理
第5章 第一轮研究结果
    5.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5.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5.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5.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5.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5.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5.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5.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4 小结
    5.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5.3.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5.3.2 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5.3.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6章 第二轮研究结果
    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6.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6.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6.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6.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6.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中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6.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6.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3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2 职前数学教师对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3 职前数学教师对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4 案例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6.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6.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6.4.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6.4.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7章 对两轮研究的总结
    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掌握的现状
        7.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2 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分析对掌握三个定理教学的价值
    7.3 教学案例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7.4 两轮研究问卷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7.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7.4.2 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7.4.3 从两轮研究中访谈个别研究对象而发现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建议
        8.2.1 研究启示
        8.2.2 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4 研究的主要贡献
    8.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职前数学教师对其他同学三个定理证明的讨论提纲
    附录2 :研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职前数学教师从业信心宣告书
    附录4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
    附录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3.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学习思考提纲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研讨讨论提纲
    附录8 :职前数学教师干预性课程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个人简历
    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
    3.发表论文
致谢

(3)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研究 ——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数学育人价值实现与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的矛盾
        二、数学学科思想教学与当前教学变革的错位
        三、学生深度学习达成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偏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一) 关于数学课程的研究
        (二) 关于数学知识及其教学的研究
        (三) 关于学科思想方法的研究
        (四) 关于数学思想的研究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数学思想: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数学思想的发展回溯
        一、数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及阶段
        二、我国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发展
    第二节 数学思想的含义
    第三节 数学思想的特征分析
        一、内隐性
        二、连续性
        三、可迁移性
    第四节 数学思想的价值分析
        一、数学思想的教学价值
        二、数学思想的发展价值
        三、数学思想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中学主要数学思想及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数学发展史上的主要数学思想
    第二节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
        一、数形结合思想
        二、分类讨论思想
        三、转化或化归思想
        四、类比或递推思想
        五、构造或建模思想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
        二、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
        三、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
        四、数学素养与数学思想
第三章 当前中学数学思想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学数学思想教学现状调查的描述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思想教学的基本情况
        二、中学教师数学思想教学现状
    第二节 中学教师数学思想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自身对于数学思想的认知
        二、学生数学学习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三、教材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四、教学活动组织的适切性
    第三节 问题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深度教学的中学生数学思想建立过程
    第一节 中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以观察能力为基础
        二、以猜想能力为辅助
        三、论证思维的建立
    第二节 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深度学习之内涵
        二、深度学习与数学思想的建立
        三、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第三节 深度教学以促进数学思想的培养
        一、深度教学之意涵
        二、深度教学与数学思想的建立
        三、深度教学以促进数学思想的培养
第五章 中学数学思想及其培养策略
    第一节 学科思想的特性与数学思想的价值
        一、学科思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数学思想的学科意蕴
    第二节 中学主要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中学数学思想培养所必备的学习经历
        二、中学数学思想培养的教学过程
        三、中学主要数学思想的培养
    第三节 中学主要数学思想的培养策略
        一、分类讨论思想的培养策略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策略
        三、转化或化归思想的培养策略
        四、递推或类比思想的培养策略
        五、构造或建模思想的培养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前教师教育的意义与困境
        1.1.2 教师教学知识的研究趋势
        1.1.3 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数学史教育现状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产生
        1.2.2 研究问题的设定
        1.2.3 研究问题的说明
    1.3 研究意义
        1.3.1 基于教学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研究范式的构建
        1.3.2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发展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探索
        1.3.3 以教学知识为发展目标的数学史课程建设的尝试
    1.4 名词释义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教师教学知识的内涵及其发展
        2.1.1 教师教学知识内涵的研究
        2.1.2 教师教学知识的测量与发展研究
        2.1.3 MKT的内涵及其发展研究
    2.2 数学史与教师教育
        2.2.1 数学史对教师教育的价值
        2.2.2 数学史与教师教学知识
        2.2.3 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数学史课程
    2.3 文献小结
第3章 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准实验研究策略
        3.1.2 质性研究策略
        3.1.3 行动研究策略
        3.1.4 收集资料的方法
    3.2 研究工具
        3.2.1 理论指导
        3.2.2 量化测试工具
        3.2.3 质性分析工具
        3.2.4 研究信度与效度
    3.3 研究对象
        3.3.1 基本信息
        3.3.2 量化研究对象
        3.3.3 质性研究对象
    3.4 研究过程
        3.4.1 前期准备
        3.4.2 预研究
        3.4.3 实施过程
        3.4.4 后期整理
    3.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编码
        3.5.3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一)
    4.1 课程前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1.1 W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1.2 W校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1.3 S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1.4 两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1.5 W校职前教师对数学史教育性的认识
        4.1.6 小结
    4.2 课程后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2.1 W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2.2 W校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2.3 S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2.4 两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2.5 W校职前教师对数学史教育性的认识
        4.2.6 小结
    4.3 课程前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3.1 W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4.3.2 W校A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4.3.3 W校B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4.3.4 S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4.3.5 小结
    4.4 研究(一)的总结
        4.4.1 数学史课程前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
        4.4.2 数学史课程前后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变化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二)
    5.1 参与质性研究职前教师的基本状况
        5.1.1 参与职前教师的产生及基本信息
        5.1.2 数学史与教师教学知识联系的认识
        5.1.3 课程前的数学史素养水平
    5.2 职前教师在实数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2.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2.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2.3 研究小结
    5.3 职前教师在有理数乘法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3.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3.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3.3 研究小结
    5.4 职前教师在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4.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4.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4.3 研究小结
    5.5 职前教师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5.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5.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5.3 研究小结
    5.6 职前教师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6.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6.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6.3 研究小结
    5.7 研究(二)的总结
        5.7.1 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情况
        5.7.2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数学史课程前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变化程度
        6.1.2 数学史课程中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的变化过程
    6.2 研究启示
        6.2.1 基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数学史课程建设
        6.2.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1.2 本研究的价值或意义
    1.3 本研究总体设计
        1.3.1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3.2 对研究方法的具体说明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学者对(数学)认识信念的研究及评析
        2.1.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概述
        2.1.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概述
        2.1.3 国内外学者对有关数学认识信念的若干具体问题的研究及评析
    2.2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及简评
        2.2.1 关于教学行为的分类研究
        2.2.2 关于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行为的研究
        2.2.3 关于五类主要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及简评
    2.3 关于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及简评
        2.3.1 关于我国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的研究
        2.3.2 关于我国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行为现状的研究
        2.3.3 关于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2.4 相关研究方法及简评
        2.4.1 关于个体认识信念系统的测量量表
        2.4.2 关于个体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测量量表
第3章 数学认识信念的理论研究
    3.1 数学认识信念的涵义及特征
        3.1.1 对信念的认识
        3.1.2 对认识信念的认识
        3.1.3 对数学认识信念的认识
    3.2 个体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理论结构
        3.2.1 个体认识信念系统的主要维度、取向体系的理论构建
        3.2.2 个体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主要维度及取向体系的理论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研究
    4.1 (数学)教学行为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4.2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及五类主要教学行为分析
        4.2.1 对课堂管理行为的分析
        4.2.2 对板书行为的分析
        4.2.3 对提问行为的分析
        4.2.4 对理答行为的分析
        4.2.5 对例题讲解行为的分析
    4.3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层次划分及二级维度及取向体系的确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教学行为的理论研究
    5.1 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教学行为的理论确认
    5.2 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分析
        5.2.1 影响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
        5.2.2 (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大小分析
    5.3 数学认识信念取向与教学行为取向之间的对应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的调查研究
    6.1 数学认识信念调和取向存在性的调查研究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方法
        6.1.3 研究过程及结果
    6.2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的调查研究
        6.2.1 研究目的
        6.2.2 研究方法
        6.2.3 研究过程
        6.2.4 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方法
        7.2.1 被试选择
        7.2.2 研究工具
        7.2.3 统计方法
    7.3 研究过程
        7.3.1 问卷设计
        7.3.2 问卷的评估与修订
        7.3.3 测试、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
    7.4 研究结果
        7.4.1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整体状况
        7.4.2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取向系统的差异分析
        7.4.3 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特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教学行为的实证研究
    8.1 实证研究一: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8.1.1 研究目的
        8.1.2 研究方法
        8.1.3 研究结果
    8.2 实证研究二:基于课堂观察和访谈的研究
        8.2.1 研究目的
        8.2.2 研究方法
        8.2.3 研究过程
        8.2.4 研究结果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综合分析
    9.1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系统的理论结构
    9.2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9.3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现状、教学行为现状
    9.4 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教学行为的特征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10.1 本研究结论
    10.2 本研究的不足
    10.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1980-2013年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及数目统计
    附录二 验证个体数学认识信念中调和取向存在的封闭式问卷(A版)
    附录三 验证数学认识信念中调和取向存在的半开放式问卷(B版)
    附录四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五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六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七 数学认识信念影响教学行为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藏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现状
    2.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必要性
    2.3 HPM研究的现状
    2.4 学科内容知识的研究
    2.5 HSCK理论框架的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现状和态度研究对象
        3.1.2 个案研究的对象
    3.2 研究流程
    3.3 研究方法
        3.3.1 个案研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访谈
    3.4 研究工具
        3.4.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现状与态度问卷
        3.4.2 PT-HSCK问卷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1 数据编码
        3.5.2 量化数据及其分析
        3.5.3 质性数据及其分析
第4章 PT-HSCK理论框架的建构
    4.1 PT-HSCK理论框架建构的动机
    4.2 基于模糊Delphi法的PT-HSCK理论框架建构
        4.2.1 评估指标
        4.2.2 专家反馈资料之适度检验
        4.2.3 初步重要的评估指标之筛选
        4.2.4 相对重要程度之阈值
    4.3 PT-HSCK的九种知识成分
    4.4 PT-HSCK的五级水平划分
    4.5 HPM干预框架
第5章 干预前现状与态度调查研究
    5.1 西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态度
        5.1.1 西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
        5.1.2 西藏在职初中数学教师态度的调查
    5.2 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态度的调查
    5.3 PT-HSCK的现状调查
第6章 职前初中数学教师的HPM干预
    6.1 HPM干预的前期准备
    6.2 HPM干预案例一:无理数的概念
        6.2.1 史料阅读阶段
        6.2.2 HPM讲授阶段
        6.2.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2.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3 HPM干预案例二:二元一次方程组
        6.3.1 史料阅读阶段
        6.3.2 HPM讲授阶段
        6.3.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3.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4 HPM干预案例三:平行线的判定
        6.4.1 史料阅读阶段
        6.4.2 HPM讲授阶段
        6.4.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4.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5 HPM干预案例四:平面直角坐标系
        6.5.1 史料阅读阶段
        6.5.2 HPM讲授阶段
        6.5.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5.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6 HPM干预案例五:全等三角形应用
        6.6.1 史料阅读阶段
        6.6.2 HPM讲授阶段
        6.6.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6.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6.7 HPM干预案例六: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6.7.1 史料阅读阶段
        6.7.2 HPM讲授阶段
        6.7.3 HPM教学设计阶段
        6.7.4 HPM干预后的访谈与作业单反馈
第7章 干预结果及其变化分析
    7.1 职前数学教师的总体变化分析
    7.2 藏族职前数学教师的变化分析
    7.3 汉族职前数学教师的变化分析
    7.4 藏族与汉族职前数学教师的对比分析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1.1 西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以及PT-HSCK的现状与态度
        8.1.2 建立了理论框架以及干预框架
        8.1.3 HPM干预对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的影响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局限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西藏初中阶段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现状问卷(学生用)
    附录2 :西藏初中阶段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现状问卷(教师用)
    附录3 :西藏初中阶段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态度问卷
    附录4 :PT-HSCK测试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教科书使用的原因
        1.2.2 研究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的原因
        1.2.3 研究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使用的原因
    1.3 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1.4 研究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与现实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教科书本质属性的探讨
        2.1.1 教科书的本质
        2.1.2 教科书的属性维度
    2.2 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的述评
        2.2.1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内涵
        2.2.2 教师使用教科书研究的视角
        2.2.3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
        2.2.4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
    2.3 探究教学研究述评
        2.3.1 一般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概览
        2.3.2 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述评
    2.4 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相关研究述评
        2.4.1 一般学科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文本分析及使用研究
        2.4.2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文本分析及使用研究
    2.5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3.3 研究的方法选取
        3.3.1 质性为主量化为辅的研究策略
        3.3.2 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与工具
        3.3.3 调研数据三角互证思路
    3.4 研究的对象选择
        3.4.1 教科书的选择
        3.4.2 教师样本的选择
    3.5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5.1 研究的信度
        3.5.2 研究的效度
    3.6 研究的伦理保障
第4章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分析
    4.1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分析框架
        4.1.1 数学课程标准中与探究内容相关的描述
        4.1.2 文本分析框架的建构
        4.1.3 数据编码方式的说明
    4.2 探究内容的呈现及探究的对象
        4.2.1 呈现探究内容的栏目分布
        4.2.2 探究的对象侧重:以知识探究为主
    4.3 探究内容的教学策略偏向
        4.3.1 探究的主体:教师用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3.2 探究的组织:教师用书较少关注探究内容的教学组织
        4.3.3 探究的技能:探究内容编写以基础探究技能的训练为主
        4.3.4 探究的开放水平:往往从结论的获取进入探究
    4.4 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指导
        4.4.1 目标在三个维度的分布
        4.4.2 目标陈述“内部&外显”的侧重
    4.5 本章小结
        4.5.1 探究内容编写的主要特点
        4.5.2 探究内容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4.5.3 文本分析获得的探究内容使用及其研究启示
第5章 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现状透视
    5.1 调研数据分析的说明
        5.1.1 调研数据的分析框架
        5.1.2 调研数据的量化单位
    5.2 探究内容的选取与改编
        5.2.1 内容选取:正文中的探究内容选用比例较高
        5.2.2 内容改编:教师对探究内容的改编程度普遍较低
    5.3 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
        5.3.1 探究主体:学生主体性地位获得了一定体现
        5.3.2 探究互动:倾向于师问生答的师生互动方式
        5.3.3 探究技能:学生更多运用基础探究技能
        5.3.4 探究开放水平:学生的探究空间较小
    5.4 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
        5.4.1 从探究内容的选用看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
        5.4.2 从探究策略的执行看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
        5.4.3 从教师访谈看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
    5.5 本章小结
        5.5.1 探究内容使用的主要特点
        5.5.2 探究内容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章 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影响因素
    6.1 教师的因素
        6.1.1 教师对探究内容的理性认识
        6.1.2 教师对探究内容的认同感
        6.1.3 教师对探究内容的关注阶段
        6.1.4 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
        6.1.5 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
    6.2 学生的因素
    6.3 教科书的因素
    6.4 学校环境的因素
        6.4.1 教学时间的因素
        6.4.2 硬件条件的因素
        6.4.3 学校文化的因素
    6.5 社会文化的因素
        6.5.1 科举制度的考试文化
        6.5.2 实用主义的功利文化
        6.5.3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化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教师使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
    7.1 教师内在提升对策
        7.1.1 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取舍与改编原则
        7.1.2 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原则
        7.1.3 教科书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原则
    7.2 教科书探究内容的编写原则
        7.2.1 明确探究内容编制目的
        7.2.2 探究内容的选择原则
        7.2.3 探究内容的呈现原则
    7.3 学校内部环境的转变趋向
        7.3.1 教学取向应跳离仅围绕高考的窠臼
        7.3.2 知识探究应成为教研活动的关注焦点
    7.4 社会文化的合理状态
        7.4.1 对高中数学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应全面
        7.4.2 家长和社会大众切勿给予学校教育过多外部干涉
        7.4.3 高考命题应关注问题解决能力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反思
    8.3 研究的不足
    8.4 研究的展望
    8.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文本分析记录表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使用调查问卷
    附录3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使用课堂观察表
    附录4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使用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提出的缘由
        1.1.1 来自“钱学森之问”与“华人学习者悖论”的启示
        1.1.2 从“数学双基”变为“数学四基”所想到
        1.1.3 几种常见数学活动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提示
        1.1.4 确保“数学考试成绩”与“数学素养提高”的综合考虑
    1.2 研究的具体问题
        1.2.1 目前“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具体现状的调查研究
        1.2.2“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命题的数学模型论证
        1.2.3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推断其对于数学素养促进的作用的教育功能
        1.2.4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案例
    1.3 研究的学术价值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实地调查法
        1.4.5 案例分析法
        1.4.6 演绎推理法
        1.4.7 统计推断法
        1.4.8 数学模型法
    1.5 论文的逻辑结构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活动教学”研究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综述
        2.1.1 早期“活动教学”思想的萌芽
        2.1.2 现代、当代“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历史及文献综述
    2.2 现代、当代“数学活动教学”的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综述
        2.2.1 数学教学认识论对数学教学特征的认识
        2.2.2 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数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2.2.3 波利亚的数学“问题解决”活动教学模式
        2.2.4 关于学生“数学活动”概念的研究文献综述
    2.3 近年有关的几种具体“数学活动”教学研究文献的分类评述
        2.3.1 关于“阅读自学”数学活动的研究和实践
        2.3.2 关于“述说评价”数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2.3.3 关于数学“启发讲授”引导探究活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2.3.4 关于数学“变式练习”活动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2.3.5 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4 近三十年,国内、外关于数学素养内涵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概念简介
    3.1 活动教学
    3.2 数学活动教学
    3.3 数学素养内涵框架
    3.4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
    3.5 教学模式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学开展数学活动教学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研究背景
    4.2 调查研究I:中学学生和教师进行数学活动的“问卷调查”
        4.2.1 调查研究的含义
        4.2.2 调查内容
        4.2.3 调查研究目标
        4.2.4 调查样本的选取
        4.2.5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4.2.6 调查问卷开展时间
        4.2.7 调查问卷的整理
        4.2.8 调查研究I的结论
    4.3 调查研究II——课堂教学现场中数学活动的“实地调查”
        4.3.1 实地调查设计
        4.3.2 调查数据的收集
        4.3.3 教学过程评价
        4.3.4 调查研究II的整理与案例分析——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来源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学论中“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论断的数学模型法论证
    5.1 主要研究问题和基本概念简介
        5.1.1 主要研究问题
        5.1.2 基本数学概念简介
    5.2 “含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的随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5.2.1 含“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的离散时间随机数学模型
        5.2.2 含“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的连续时间随机数学建模
    5.3 教学论中“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发展”论断的数学模型法论证
    本章小结
第6章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分项数学活动的均衡分析
    6.1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依据
        6.1.1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6.1.2 构建“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依据
        6.1.3 构建“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依据
    6.2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6.2.1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关系结构
        6.2.2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运行方法
    6.3 “综合数学活动”中子活动相互作用关系的“均衡”分析
        6.3.1 “综合数学活动”中五项数学活动相互作用的系统图
        6.3.2 “综合数学活动”中五项数学活动相互作用的系统图的推导
    本章小结
第7章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数学素养促进作用分析
    7.1 关于数学素养内涵框架及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7.1.1 数学素养内涵框架构想
        7.1.2 学生数学素养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
    7.2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数学素养促进作用分析
        7.2.1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对数学素养促进“基础影响因素”分析
        7.2.2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师教育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7.3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的效果分析
        7.3.1 教学实验的定义、程序和评价方法简介
        7.3.2“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在培养准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实验的效果
第8章 “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案例”
    8.1 运用“五环综合数学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8.2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案例
        8.2.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案例
        8.2.2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案例
    8.3 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案例(纲要)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问题链”视角的高中数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内在要求
        2.数学课例研究是推动数学课堂改革的重要举措
        3.师生互动是探究课堂教学过程本质的重要载体
        4.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及教学的重要抓手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 数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
        2.数学问题链
        3.教师类型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二、文献综述
    (一)数学问题链相关的文献
        1.数学问题链与课堂
        2.数学问题链设计
    (二)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相关的文献
        1.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2.数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研究
    (三)文献小结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视频分析法
        3.比较法
四、研究结果
    (一)不同类型数学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链特点分析
        1.不同类型数学教师数学问题链的量化分析
        2.不同教师数学问题链的质性分析
    (二)不同类型数学教师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特点分析
        1.不同类型数学教师的互动矩阵分析
        2.不同类型数学教师的课堂动态曲线分析
    (三)不同数学问题链下的课堂师生互动特点分析
        1.不同类型数学问题链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
        2.类比过程中数学问题链的语言互动特点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不同类型数学教师问题链构建的特点
        2.不同类型数学教师课堂语言互动的特点
        3.不同问题链下语言互动的特点
    (二)建议
        1.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恰当构建数学问题链
        2.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数学问题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文件类
    (二)著作类
    (三)论文类
        1.期刊类
        2.学位论文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发展赋予教育的必然使命
        1.1.2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1.1.3 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落实于课堂教学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数学创造性思维
        1.4.2 教学任务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造力领域的相关研究
        2.1.1 创造力研究的基本理念
        2.1.2 创造力的聚合理论
        2.1.3 创造性思维研究
        2.1.4 创造力教学研究
        2.1.5 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1.6 小结
    2.2 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2.2.1 思维、数学思维与数学创造性思维
        2.2.2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多角度理解
        2.2.3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
        2.2.5 数学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2.6 初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研究
        2.2.7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过程
        3.2.1 总体研究阶段
        3.2.2 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的初步构建
        3.2.3 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及教学策略框架的初步构建
        3.2.4 课例研究的过程
    3.3 研究工具
        3.3.1 学生测试卷和访谈工具
        3.3.2 教师的问卷和访谈工具
        3.3.3 课堂观察记录表
    3.4 数据收集
第4章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
    4.1 “数与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1 “数与运算”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2 “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2 本章研究思路
        4.2.1 研究思路
        4.2.2 初步构建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4.2.3 初步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4.2.4 课例的选择
    4.3 课例一:《算24 点》
        4.3.1 设计前的调研
        4.3.2 第一次教学设计及教学简析
        4.3.3 第二次教学设计及教学分析
        4.3.4 课例小结
    4.4 课例二:《字母表示数》
        4.4.1 设计前的调研
        4.4.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4.3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及反馈
        4.4.4 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
        4.4.5 课例小结
    4.5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小结
        4.5.1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4.5.2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4.5.3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5章 “图形与几何”课例分析
    5.1 “图形与几何”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2 本章研究思路
        5.2.1 研究思路
        5.2.2 初步构建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5.2.3 初步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5.2.4 课例的选择
    5.3 课例(一):《圆周角》
        5.3.1 设计前的调研
        5.3.2 教学设计
        5.3.3 教学分析
        5.3.4 课后访谈及调查分析
        5.3.5 课例小结
    5.4 课例(二):《一分为二》
        5.4.1 设计前的调研
        5.4.2 教学设计
        5.4.3 教学分析及反馈
        5.4.4 课例小结
    5.5 “图形与几何”课例研究小结
        5.5.1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5.5.2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5.5.3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6章 “统计与概率”课例分析
    6.1 “统计与概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2 本章研究思路
        6.2.1 研究思路
        6.2.2 初步构建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6.2.3 初步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6.2.4 课例的选择
    6.3 课例:《方差》
        6.3.1 设计前的调研
        6.3.2 教学设计
        6.3.3 教学分析及反馈
        6.3.4 课例小结
    6.4 “统计与概率”课例小结
        6.4.1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6.4.2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6.4.3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7.1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行为表现框架
        7.1.1 基于课例的研究结果
        7.1.2 行为分析框架的共性提炼
    7.2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7.3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7.4 研究的反思
        7.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2 本研究的不足
        7.4.3 后继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一阶段参与设计与讨论的部分课例简表
    附录2 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圆周角》前测卷
    附录4 《圆周角》后测卷
    附录5 《算24 点》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四、关于怎样解决中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探討(论文参考文献)

  • [1]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D]. 张蜀青. 广州大学, 2019(01)
  • [2]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D]. 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研究 ——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D]. 张先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 黄友初.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5]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认识信念对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D]. 王兴福.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6]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D]. 牟金保.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D]. 刘云. 西南大学, 2016(01)
  • [8]数学五环活动教学模式研究[D]. 毕渔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9]“问题链”视角的高中数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研究[D]. 赵戌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D]. 王萍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如何解决中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