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血藤和甲硝唑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秋霞[1](2021)在《王氏妇炎康方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王氏妇炎康方联合二联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8例SPI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仅使用甲硝唑片+左氧氟沙星片的二联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则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用王氏妇炎康方灌肠治疗,月经彻底干净3-5天后连续治疗14天。在治疗前,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两组患者的年龄大小、病程长短、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等均无明显差异,试验具有可比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及局部体征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盆腔积液及盆腔肿块、CRP数值及衣原体感染的阳性率的临床实验数据,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统计复发率。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1.本试验纳入108例患者,治疗组54例,剔除4例(3例不按规定服药,1例自行中止),实际观察病例为50例;对照组54例,脱落3例,剔除1例,实际观察病例为50例。2.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综合疗效为88%,而对照组仅为62%,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疗效为92%,对照组为68%,证实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局部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对局部体征疗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恶心、腹部不适及过敏等不良反应,疗效安全性高。结论:王氏妇炎康方联合抗生素可显着缓解患者腹痛、腰骶疼痛、带下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局部体征,同时还可以减小盆腔包块体积,减少盆腔积液,降低CRP数值,远期疗效可降低其复发率;在临床治疗中未发生不良事件,药物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朱肄懿[2](2020)在《完带汤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TGF-β1、TNF-α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完带汤对盆腔炎的影响,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探讨完带汤治疗盆腔炎的免疫学机理;以药理效应“金指标”组织药理学的变化验证其药理效应强度。方法:本实验以SD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将46只雌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空白组10只后,以“机械损伤加混合菌感染造模法”复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完带汤组、抗生素组各7只;釆用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子宫组织形态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结果: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抗生素组与正常组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说明抗生素组大鼠血清中TGF-β1与TNF-α的浓度与正常组有差异;完带汤组与正常组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说明完带汤组大鼠血清中TGF-β1与TNF-α的浓度与正常组有差异。完带汤组与抗生素组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药物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TGF-β1与TNF-α浓度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当。结论:1.采用机械损伤加混合细菌感染法可以成功制备SPID大鼠模型,且其致病机制与人体相似,但此法对实验者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且大鼠较其他造模方法死亡率可能更高。其中模型组大鼠与完带汤组大鼠血清中TGF-β1、TNF-α浓度有明显差异。2.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常呈现上皮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腺体缺失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子宫平滑肌纤维增生紊乱等表现,抗生素虽能改善大鼠炎性症状,但其对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的病理改变的修复作用并不及完带汤。3.完带汤可能通过抑制大鼠体内TGF-β1、TNF-α蛋白的表达,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来发挥疗效的。4.完带汤与抗生素在SPID的临床治疗中疗效可能相当,虽然都能抑制TGF-β1、TNF-α蛋白的表达,但从大鼠组织病理改变来看,其对盆腔环境的修复作用要优于抗生素。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部分病原菌对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但其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虽然可以改善部分临床症状但容易是疾病复发。反复应用抗菌药物,也易损伤脾胃,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目前抗生素的使用范围日益缩紧,使用中药完带汤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选择。
黄利[3](2020)在《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循证评价研究,对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18种上市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证据评级,为“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妇炎舒胶囊对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子宫组织炎症评分、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Toll-like receptors/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TLRs/MyD88)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索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的疗效机制、作用环节和关键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及国内外指南文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标准文件或专着。纳入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治疗SPID的临床试验。使用End Note X8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分类。2名评估人员独立地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GRADE方法(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评价,依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作出证据总体证据级别的最终决策。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通过证据结果总结表呈现证据。2.实验研究: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混合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SPID模型,将SP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KFY)、妇炎舒(FY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KFY组、FYS低、中、高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混悬液灌胃21天后处死,开腹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并对大鼠子宫炎症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 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KLF4与TLRs/MyD88通路关键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共获得文献10324篇,最终纳入文献116篇,包括妇科千金制剂(n=41)、金刚藤制剂(n=22)、康妇炎胶囊(n=12)、金英胶囊(n=3)、妇炎康复制剂(n=3)、花红制剂(n=2)、抗妇炎胶囊(n=1)、盆炎净制剂(n=5)、妇炎舒胶囊(n=4)、宫炎平制剂(n=5)、妇炎康片(n=3)、黄藤素片(n=3)、妇乐制剂(n=3)、蒲苓盆炎康颗粒(n=2)、金鸡胶囊(n=1)、妇炎净胶囊(n=2)、妇炎消胶囊(n=3)、金香胶囊(n=1)共18种上市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文献。(2)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09项RCT,8项研究评为High risk,5项研究评为Low risk,96项研究因缺失相关信息评为Unclear。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4项,1项研究MINORS条目评分5分,3项研究评为7-8分。纳入观察性研究3项,NOS量表评分均为4-5分。(3)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妇科千金制剂、金刚藤制剂、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评为B级证据,妇炎康复胶囊(片)、花红制剂、抗妇炎胶囊、盆炎净颗粒、妇炎舒胶囊评为C级证据,宫炎平制剂、妇炎康片、黄藤素片、妇乐制剂、蒲苓盆炎康颗粒、金鸡胶囊、妇炎净胶囊、妇炎消胶囊、金香胶囊评为D级证据。2.实验研究结果:(1)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子宫腺上皮坏死,腺腔内多量坏死细胞残片及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累及肌层。KFY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少量炎细胞浸润。FYS低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2)子宫组织炎症评分:模型组评分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3)IL-6表达情况:模型组IL-6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KFY组、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IL-1β表达情况:模型组IL-1β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5)KLF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KLF4蛋白、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KLF4蛋白显着升高(P<0.01),FYS低、中剂量组KLF4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KFY组、FYS各剂量组KLF4 mRNA有升高趋势(P>0.05)。(6)TLR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2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有降低趋势(P>0.05)。(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9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TLR9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高剂量组TLR9蛋白显着降低(P<0.01)。FYS低、中剂量组TLR9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FYS低、中、高剂量组TLR9 mRNA有降低趋势(P>0.05)。(8)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MyD88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KFY组、FYS高、中剂量组MyD88蛋白显着降低(P<0.05),KFY组、FYS高剂量组MyD88 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MyD88蛋白、FYS低中剂量组MyD88 mRNA均有降低趋势(P>0.05)。(9)NF-κB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10)相关性分析结果:KLF4蛋白表达水平与TLR2蛋白、TLR9蛋白、MyD88蛋白、NF-κB蛋白、IL-6、IL-1β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现有循证证据表明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可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阴道分泌物异常,改善盆腔炎性体征,可能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总体证据质量偏低,均在中等质量(B级)到极低质量(D级)之间。2.妇炎舒胶囊可改善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降低子宫组织炎症评分,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LF4表达,下调TLRs/MyD88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2、TLR9、MyD88、NF-κB、IL-6、IL-1β的表达有关。3.KLF4作为TLRs/MyD88上游调控因子之一,对TLRs/MyD88信号通路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可能为妇炎舒胶囊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4.清湿化瘀类中成药实验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索研究与中成药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此方法可为今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于庆云[4](2019)在《化瘀通络中药联合微创治疗输卵管不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化瘀通络中药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与单纯微创手术比较,观察两组术中子宫内膜CD38、CD138的表达、临床症状、妊娠率及输卵管再通率等,初步探讨化瘀通络中药对输卵管积水不孕的作用机理,期待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积水不孕提供依据,为以后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因输卵管积水不孕至江苏省中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术前及术后分别服用化瘀通络中药3月,中药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月经来潮时停服。对照组:术前、术后不予任何治疗。对比两组病人术中子宫内膜CD38、CD138的表达以及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妊娠率及输卵管再通率等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各3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5例。治疗前将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症状等进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中子宫内膜CD38、CD138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术后9个月两组的疗效情况进行比较:1.两组术后妊娠情况,试验组宫内妊娠率为65.38%,无异位妊娠;对照组宫内妊娠率为36.0%,出现2例异位妊娠。2.术后未成功妊娠患者输卵管通畅度改善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68.0%,局部体征改善率分别为88.46%、72.0%,两组均能改善临床症状,但试验组效果更佳。结论:1.化瘀通络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可以减轻输卵管积水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子宫内膜炎,从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加术后临床妊娠率。2.子宫内膜CD38、CD138表达增加,与输卵管积水会逆流至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有关。
彭健[5](2018)在《中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肠梗阻(MBO,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是指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相关的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因之一。目前西医对MBO的治疗措施有: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营养支持、药物治疗、肠梗阻导管、肠梗阻支架、化疗及手术。中医治疗MBO临床疗效好、价格相对低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主要适用于晚期体质虚弱、慢性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的姑息保守治疗,也可以辅助西医治疗部分急性梗阻患者。中药治疗主要分灌肠/肛滴、口服、穴位贴敷等,导师在前期临床研究中以中药灌肠或穴位贴敷的给药方式成功治愈多例MBO患者。近年来关于中药治疗MBO的临床研究文献不断涌现,并且大多数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报道了满意的结果,但尚未得到系统评价的证实。[研究目的]评价中药治疗MBO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问题,为临床实践制作系统评价证据。[研究方法]检索了以下数据库: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Medline(PubMed)、EMBASE(embase.com)、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根据方案中的策略检索中药治疗MBO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依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相关资料,使用Revman5.3软件对部分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其余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并对相关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项研究中的2397名受试者,其中试验组1221名,对照组1176名。各结局指标分析结果如下:总有效率:纳入 36 项研究(RR=1.37,95%CI[1.30,1.44],P<0.00001),说明中药能明显提高MBO保守姑息治疗的有效率,结合中药治疗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接受度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荐。恶心呕吐改善情况:7项研究报告了恶心呕吐改善情况,其中5项研究报告了试验组对恶心呕吐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均为非口服给药的方式。腹痛改善情况:5项研究报告了腹痛缓解时间(SMD=-2.09,95%CI[-2.91,-1.26],P<0.00001);2 项研究报告了腹痛消失时间(MD=-30.57,95%CI[-36.21,-24.93],P<0.00001);2 项研究报告了 NRS 评分(MD=-1.98,95%%CI[-4.71,0.74],P=0.15);4项研究以其他形式报告了对腹痛疗效的观察,结论不统一。证据质量不高。腹胀改善情况:5项研究报告了腹胀缓解时间(SMD=-2.65,95%%CI[-3.75,-1.56],P<0.0001),但异质性大且无法解释异质性来源;另有4项研究以其他形式报告了对腹胀疗效的观察,结论不统一。证据质量不高。肛门排气、排便时间:8项研究报告了肛门排气时间(SMD=-1.75,95%CI[-2.48,-1.03],P<0.0001);11 项研究报告了肛门排便时间(SMD=-1.67,95%CI[-2.05,-1.28],P<0.00001)。证据质量不高,但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仍值得推荐。饮食改善情况:纳入2项研究,原始数据均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5 项研究报告了 KPS 评分(SMD=0.66,95%CI[0.42,0.88],P<0.00001);6 项研究报告了 KPS 改善率(RR=1.21,95%CI[1.06,1.39],P=0.005);4 项研究报告了 QOL 评分(MD=9.68,95%CI[2.25,17.10],P=0.01),1 项研究报报告了 SF-36 评分(T/C:61.9±4.9/49.6±6.8,P<0.05)。说明中药能改善MBO患者生活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值得临床推荐。住院时间:纳入 3 项研究(MD=-3.94,95%CI[-5.02,-2.85],P<0.00001)。证据质量不高。说明中药能缩短MBO患者住院时间2-5天,值得临床推荐。胃管拔除时间:纳入 3 项研究(SMD=-2.19,95%CI[-2.65,-1.74],P<0.00001)。证据质量不高。X线恢复时间:纳入1项研究报告,原始数据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纳入4项研究,对其定性分析,发现中药治疗MBO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且症状较轻。[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中药在MBO的姑息保守治疗中有一定作用,在提高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缩短排气排便时间及缩短住院时间上值得临床推荐。中药能缓解MBO患者腹痛腹胀、缩短胃肠管拔除时间方面,但证据质量偏低,临床推荐把握度低。对改善MBO患者恶心呕吐、饮食,缩短X线恢复时间,及安全性方面,原始研究提示中药治疗安全有效。目前中药治疗MBO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需提高研究人员临床试验水平,从而为证据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始资料。
宋冰[6](2018)在《大黄牡丹汤对大鼠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中HMGB1TLR4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大鼠胰腺组织中HMGB1、TLR4的表达情况及大黄牡丹汤(Rhei radix et rhizome peony Decoction Prescription,RPDP)的干预作用,探讨RPDP对AP大鼠胰腺组织中HMGB1、TLR4表达的影响和对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随机选取9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P组和RPDP组,每组又分为6h、12h和24h三个小组(n=10)。假手术组打开腹腔后仅翻动胰腺及相邻的胃、肠等器官组织,随后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并逐层关腹;AP组模型用公认方法,即胰胆管逆行恒速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造模;RPDP组在AP造模成功后用RPDP灌胃干预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使用EPS-G7法检测血清中淀粉酶;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胰腺组织中HMGB1;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HMGB1、TLR4表达水平。分析RPDP的治疗作用以及AP发生时对胰腺组织的损害表现。结果显示:1.在术后6h、12h、24h,AP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淀粉酶有明显升高,病理学镜下观察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AP模型制备成功;2.AP组血清和胰腺组织中HMGB1表达从6h24h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12h处上升明显,对比假手术组数据,AP组HMGB1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DP组在术后6h、12h、24h和AP组比较HMGB1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P组中,胰腺组织TLR4的表达在6h12小时上升,于12h到达峰值,24h有所降低,对比假手术组数据,AP组TLR4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的上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DP组在术后6h、12h、24h和AP组比较TLR4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AP大鼠的胰腺组织炎症发展过程中,HMGB1和TLR4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同时胰腺组织的病理损伤也与其有关。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初步推断HMGB1所起的作用应当是通过结合其受体TLR4来实现并促进炎症的进一步发展,而RPDP的作用可能是阻断了HMGB1TLR4通路的信号传导,从而阻碍炎症的快速发展进而发挥对大鼠胰腺组织的保护效果。
赵春波[7](2017)在《针药结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中IL-6、IL-8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盆舒饮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的含量影响,探讨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作用机制及效果优势。方法:1、选用Wistar雌性大鼠作为受试对象,采用"机械损伤+混合菌感染"的方法建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7、14、21天对大鼠子宫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2、随机抽取8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将其余大鼠进行造模,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成5组,于造模后第15天进行干预治疗。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都给予蒸馏水灌胃,针刺组选取腧穴关元、血海和三阴交进行治疗,中成药组以丹黄去瘀胶囊悬液灌胃,中药组以盆舒饮汤剂进行灌胃、针药结合组大鼠给予针刺刺激同时联合盆舒饮灌胃治疗,14天后,采用HE染色法,通过光镜对大鼠子宫组织病理改变进行观察;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的促炎性因子IL-6、IL-8的浓度。结果:1、成功建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发现:造模术后7天,大鼠子宫组织明显充血,炎细胞浸润,无盆腔粘连、纤维化改变等典型慢性炎症表现;造模术后14天,肉眼观察大鼠盆腔组织广泛粘连,子宫积水严重,光镜下可见腺体扩张,纤维化改变明显;IL-6、IL-8在SPID模型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1。2、经过两周干预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盆腔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其中以针刺结合盆舒饮组改善程度最佳;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IL-8水平均有所下调,其中以针刺联合盆舒饮组下降最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通过"机械损伤+混合菌感染"的方法可成功建立SPID大鼠模型。针刺联合盆舒饮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大鼠血清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的表达,来减轻组织损伤,促进炎症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目的。
谭庆丰[8](2014)在《纱布块沾拭对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建立家兔模拟腹腔镜“T”管置入模型上,观察纱布块沾拭对家兔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和影响因素。同时,观察纱布沾拭后对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腹腔镜组、腹腔镜纱布沾拭组3组,每组24只,建立家兔模拟腹腔镜T管置入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7、14d,每组随机取8只。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浆,并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然后断颈处死兔子,开腹:(1)、肉眼观察术后肠粘连程度;(2)、观察窦道形成的情况;(3)、开腹取材,取粘连肠壁组织0.5cm×0.5cm;若无粘连形成,在距回盲部5cm处取肠管0.5cm×0.5cm,行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4um连续切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肠管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抑制剂(TIMP-1)的活性。结果(1)、各组家兔血浆中TGF-β1、IL-6及Fib的含量在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6.21±0.68、9.17±2.32、9.78±2.75),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至术后14d接近正常水平(4.07±1.57、7.67±2.42、8.01±1.92),而且各时间点腹腔镜组及纱布块沾拭组血浆中TGF-β1、IL-6及Fib的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但在同一时间点腹腔镜组家兔血浆中TGF-β1、IL-6、Fib的含量与纱布块沾拭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时间点纱布块沾拭组肠壁组织中MMP-1、TIMP-1活性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及正常组(37.417±5.26、67.41±5.18vs32.46±8.76、52.46±6.81,P<0.05)。(3)、纱布块沾拭组各时间点家兔肠粘连程度及窦道形成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纱布块沾拭可以促进TGF-β1、IL-6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激活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活性,从而促进腹腔粘连及T管窦道的形成。纱布腹腔局部沾拭后对全身炎性反应的无明显影响。目的:探讨纱布块沾拭对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腹腔镜下显露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用纱布块沾拭T管周围壁腹膜、浆膜5次,直至整个浆膜面点状出血,然后将“T”管引出体外并妥善固定。结果:7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4周行T管造影。发现残余结石共13例,有残余结石则第6周采用胆道镜取石,其中65例无结石残留于术后4周拔除T管,没有使用纱布沾拭的手术出现3例拔T管后漏胆,及时置入导尿管引流,没有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胆道镜取石后,没有使用纱布手术1例出现胆漏,置入导尿管,均在1月后拔出T管。手术51例随访6月-7年,平均38月,无结石复发、胆系症状。无肠粘连的症状。结论:纱布块适度沾拭T管路径上的周围组织可以缩短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时间,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王明华[9](2011)在《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对肝癌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90%以上是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近几十年来,我国HCC的治疗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手术切除率、术后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但与其他肿瘤相比,HCC的疗效远未如人意。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肝癌临床生物学行为较恶、预后极差,其早期肝内转移以及术后早期复发的特性直接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近年来,伴随着纳米分子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肿瘤发生机制的阐明及新的肿瘤治疗靶点的发现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以及治疗手段的创新和综合运用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在众多抗肿瘤药中,植物单体类抗肿瘤药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植物单体类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和多西他赛足以说明植物单体类抗肿瘤药物在目前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目的:随着放、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等问题愈显突出,新型高效低毒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大环内酯类药物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日趋活跃。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是利用声膜分离技术从天然植物大血藤中提取的单体物质,经成盐反应得到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纳(Sargentgloryvine stem polyterpene macrolide acid sodium,SPMA),其分子式为C38H46O8Na。前期预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因此,我们拟通过对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的体内外药效学及一般毒理学研究,明确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获得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物奠定实验基础。方法:(1)应用不同浓度的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作用于肝癌细胞HepG-2和HHCC,通过对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检测、凋亡检测以及荷瘤裸鼠抑瘤试验等,明确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的药效学。(2)应用高通量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药物作用前后基因差异表达情况,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所在通路的分析,筛选出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主要通路,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3)针对上述筛选出的通路,通过基因转染、基因干涉等技术进行各种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证实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通过该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明确其抗肿瘤作用的靶点。(4)通过对单次给药前后的SD大鼠血压和心率的监测、连续给药一个月的SD大鼠的血常规和血清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及连续给药大鼠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明确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在有效抑瘤作用的剂量下是否对机体主要脏器功能造成影响,是否会产生明显的全身毒副作用。结果:(1)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能显着影响肝癌细胞的生长状态、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但对正常人单个核细胞PBMCs未见明显生长抑制作用。此外,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能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并诱导肝癌细胞HepG-2及HHCC凋亡。体内荷瘤动物实验显示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能显着缩小荷瘤鼠的移植瘤体积,并且主要器官的组织切片HE染色未见明显的病理学变化。(2)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药物作用肝癌细胞HepG-2后,差异表达基因共计有4349个,通过对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相关通路的Pathway分析,筛选出了两条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的通路:一条为内源性线粒体途径:bcl-2—线粒体—Ceyt C—caspase 9凋亡通路;另一条为Skp2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的凋亡途径。(3)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可下调bcl-xl和mcl-1基因表达,上调bak基因的表达并引起胞浆内细胞色素C蛋白的聚积。(4)通过Skp2干涉载体转染细胞,下调细胞内Skp2表达后,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降低,细胞未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5)连续给药一个月(每3天一次)后,受试SD大鼠的血常规及各项主要生化指标均在其参考区间范围内,各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HE染色也未见明显的病理学变化。结论:(1)体内外药效学实验证实,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能显着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且在有效治疗剂量范围内未见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2)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能通过下调bcl-2家族中的抑凋亡基因bcl-xl和mcl-1的表达并上调该家族促凋亡基因bak的表达,进而激活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通路,引起细胞色素C的释放,进一步激活caspase 9而引起肝癌细胞凋亡。(3)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可同时以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为靶点,引起细胞阻滞于S期,促进细胞凋亡。(4)治疗剂量的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对机体造血功能、肝及肾功能未产生明显影响,未见明显的全身毒副作用。综上所述,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的、安全有效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新型抗肝癌中药单体药物。
肖艺,丁青,赵栋[10](2009)在《红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红藤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方法: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资料加以归纳、分析。结果:红藤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抗过敏等作用,在临床应用广泛。结论:红藤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有希望从中开发出抗炎的现代药物。
二、大血藤和甲硝唑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血藤和甲硝唑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王氏妇炎康方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讨论 |
5.问题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盆腔炎性后遗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湿热瘀结型中医症状评分表 |
附录C 盆腔体征分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完带汤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TGF-β1、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菌种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分组方法 |
2.3 给药方法 |
2.4 标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
2.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及分析 |
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模型的子宫输卵管组织学观察 |
1.1 肉眼观察 |
1.2 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2 完带汤对SPID大鼠模型血清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结果 |
2.1 完带汤对SPID大鼠模型血清中TGF- β1含量的检测结果 |
2.2 完带汤对SPID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2. 中医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3.完带汤的组方及用药分析 |
4.完带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机制探讨 |
4.1 完带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中TGF-β1的影响 |
4.2 完带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鼠子宫肉眼观察图 |
附录2 大鼠子宫HE染色病理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 |
1 目的 |
2 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干预措施 |
2.1.3 对照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5 研究类型 |
2.2 排除标准 |
2.3 检索方法 |
2.3.1 电子检索 |
2.3.2 手工检索 |
2.3.3 检索策略 |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 |
2.4.1 研究筛选与数据提取 |
2.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3 缺失数据处理 |
2.4.4 证据综合分析 |
2.4.5 发表偏倚评估 |
2.4.6 证据体质量评价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 |
3.3 证据概述 |
3.3.1 妇科千金制剂 |
3.3.2 金刚藤制剂 |
3.3.3 康妇炎胶囊 |
3.3.4 妇炎康复胶囊 |
3.3.5 金英胶囊 |
3.3.6 花红制剂 |
3.3.7 抗妇炎胶囊 |
3.3.8 其他中成药证据概述 |
3.4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证据汇总 |
4 讨论 |
4.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概况 |
4.2 中医药治疗SPID的优势和特色 |
4.3 “清湿化瘀”法治疗SPID立法依据 |
4.4 中成药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4.1 中成药发展现状 |
4.4.2 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5 SPID中、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1 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2 中医的标准制定现状 |
4.6 中成药治疗SPID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研究的意义 |
4.7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4.7.1 主要结果总结 |
4.7.2 数据完整性与证据适用性 |
4.7.3 证据质量 |
4.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造模菌种 |
1.3 实验药物 |
1.3.1 实验组药物 |
1.3.2 对照组药物 |
1.4 实验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2.1.1 混合菌液制备方法 |
2.1.2 SPI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
2.2 分组与给药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检测技术与方法 |
2.4.1 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评分 |
2.4.2 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
2.4.3 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5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
3.1.1 光镜下病理形态改变 |
3.1.2 子宫组织炎症评分 |
3.2 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
3.2.1 IL-6表达情况 |
3.2.2 IL-1β表达情况 |
3.3 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研究结果 |
3.3.1 KLF4表达情况 |
3.3.2 TLR2表达情况 |
3.3.3 TLR9表达情况 |
3.3.4 MyD88表达情况 |
3.3.5 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3.4 KLF4与TLRs/MyD88 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中医药防治SPID疗效机制探索的必要性 |
4.2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4.3 妇炎舒胶囊方药分析及研究基础 |
4.3.1 妇炎舒胶囊组方特色分析 |
4.3.2 妇炎舒胶囊组方药物的药理研究 |
4.3.3 妇炎舒胶囊前期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4.5 本研究靶点定位 |
4.5.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
4.5.2 KLF4与炎症信号通路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4.6.1 SPID模型建立机制 |
4.6.2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疗效分析 |
4.6.3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论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 主要工作和意义 |
1.1 文献研究 |
1.2 实验研究 |
2 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转录因子KLF4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三 :子宫组织HE染色结果 |
附录四 :子宫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的培训和学术会议 |
(4)化瘀通络中药联合微创治疗输卵管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学对输卵管积水不孕的研究现状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输卵管积水与不孕 |
1.3 输卵管积水与子宫内膜炎 |
1.4 子宫内膜炎与内膜容受性 |
1.5 输卵管积水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
1.6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2. 中医学对输卵管积水不孕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不孕症及输卵管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探讨 |
2.3 治疗进展 |
3. 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诊断标准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项目 |
3.4 观察方法 |
3.5 统计学方法 |
3.6 临床疗效判定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疗效评定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CD38、CD138与子宫内膜炎 |
1.2 “瘀”在输卵管积水不孕发病中的作用 |
1.3 中西医结合对输卵管积水不孕的治疗机理 |
2. 方药组成特点及药理学分析 |
2.1 药物组成 |
2.2 组方分析 |
2.3 中药治疗输卵管积水不孕的作用机制探讨 |
3. 本课题研结果分析 |
3.1 疗效分析 |
3.2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 |
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中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肠梗阻的西医治疗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 |
3. 病理生理学 |
4. 临床表现及诊断 |
5. 西医治疗进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恶性肠梗阻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研究方案 |
1. 纳入文献标准 |
2. 排除文献标准 |
3. 检索策略及方法 |
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
5. 资料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4. 结局指标 |
5. 不良反应 |
6. 发表偏倚分析 |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MBO的中西医治疗特点 |
3. 导师治疗MBO临床经验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问题及局限性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大黄牡丹汤对大鼠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中HMGB1TLR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急性胰腺炎简介 |
1.1 急性胰腺炎的概念及病因 |
1.2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 |
1.3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
2 中医在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
2.1 中医关于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
2.2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 |
2.3 大黄牡丹汤在胰腺炎等炎症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
3 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3.1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的研究 |
3.2 HMGB1及HMGB1-TLR4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大黄牡丹汤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HMGB1_TLR4表达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品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样本采集 |
2.4 试验室技术及检测方法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病理改变 |
3.2 血清淀粉酶测定 |
3.3 ELISA法检测血清及胰腺中HMGB1表达 |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中HMGB1、TLR4表达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7)针药结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中IL-6、IL-8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SPID的研究进展 |
1.1 西医对SPID的认识 |
1.2 西医对SPID的病因病机的探索 |
1.3 西医对SPID的治疗 |
2. 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相关研究 |
3. 中医对SPID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对SPID的认识 |
3.2 中医对SPID的病因病机的探索 |
3.3 中医对SPID的治疗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菌种来源与配置 |
1.4 实验主要仪器及材料 |
1.5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实验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取材方法与指标检测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结果 |
3.2 结果分析 |
3.3 结论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选穴依据 |
3. 盆舒饮药物组成及分析 |
4. 针刺联合盆舒饮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大鼠血清中IL-6、IL-8含量的改变及其意义 |
5. 针药结合治疗"正虚邪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机理探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纱布块沾拭对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纱布沾拭促进"T”管腹腔粘连影响动物预实验 |
前言 纱布块沾拭对家兔模拟腹腔镜下“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图片 |
第二部分 纱布块沾拭对膻腔镜胆道探查“T”管费道形成临床分析 |
前言 |
摘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文献综述 (1)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2)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对肝癌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
1 中药抗肿瘤研究概述 |
2 中药抗肿瘤机制 |
2.1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2.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
2.3 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
2.4 抗突变 |
3 中药抗肿瘤临床应用模式 |
4 中药抗肿瘤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
4.1 整体观念 |
4.2 中药抗肿瘤研究对现代医学的冲击 |
4.3 中药现代化实践与思考 |
4.4 中药抗肿瘤研究任重道远 |
4.5 中药抗肝癌 |
第二部分 红藤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
1 红藤概述 |
2 红藤在临床上的应用 |
2.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2.2 对小鼠血浆中环核苷酸的影响 |
2.3 影响动物血小板聚集 |
2.4 耐缺氧作用 |
2.5 抑制细菌 |
2.6 作用动物胃肠道平滑肌 |
3 红藤抗肿瘤研究 |
3.1 红藤抗肿瘤成分 |
3.2 红藤抗肿瘤机制 |
3.3 红藤提出物对肝癌细胞株HepG-2 抑制作用 |
第三部分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
1 大环内酯类药物现状 |
2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
2.1 竞争性结合P - 糖蛋白 |
2.2 促进细胞因子的抗肿瘤作用 |
2.3 逆转或延缓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
2.4 免疫调节作用 |
2.5 抗肿瘤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细胞的粘附 |
2.6 抗幽门螺杆菌 |
3 大环内酯类药物临床应用 |
3.1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良性疾病 |
3.2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恶性疾病 |
第四部分 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的研究现状 |
1 线粒体细胞色素C 的释放 |
2 线粒体通透转换孔(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PTP) |
3 影响PTP 开放的凋亡信号 |
3.1 Bcl-2 基因家族 |
3.2 胞浆中的钙离子 |
3.3 活性氧类 |
实验一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对肝癌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 |
1.1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制备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动物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1.6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MTT 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 |
2.3 克隆形成实验 |
2.4 细胞周期检测 |
2.5 凋亡检测 |
2.6 动物体内抑瘤实验 |
3 结果 |
3.1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纳作用后细胞形态学改变 |
3.2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纳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 |
3.3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纳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于S 期 |
3.4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3.5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纳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实验结果 |
3.6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纳系统给药后主要器官病理学观察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作用HepG-2 细胞后的基因芯片分析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基因芯片杂交反应 |
2.3 通路分析 |
3 结果 |
3.1 样品质量检测结果 |
3.2 芯片杂交反应结果 |
3.3 通路分析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通过内源性线粒体途径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印证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RT-PCR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
2.3 Western Blot 检测蛋白表达 |
2.4 线粒体膜电位Δψm 检测 |
3 结果 |
3.1 caspase 活性及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
3.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 |
3.3 药物作用肝癌细胞后细胞色素的Western blot 检测 |
3.4 Bcl-2 家族基因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通过细胞周期阻滞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印证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细菌菌株 |
1.3 载体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PCR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针对skp2 的siRNA 寡核苷酸设计与合成 |
2.3 针对skp2 的干涉载体构建 |
2.4 重组pSilencer 4.1/skp2 干涉载体的稳定转染 |
2.5 RT-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 |
2.6 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经药物作用后其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 |
3 结果 |
3.1 重组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neo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
3.2 稳定转染细胞中Skp2 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
3.3 稳定转染肝癌细胞经药物作用后生物学行为检测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一般毒理学研究 |
1 材料 |
1.1 药物冻干粉 |
1.2 SD 大鼠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药物作用前后SD 大鼠血压及心率监测 |
2.2 药物作用前后SD 大鼠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监测 |
2.3 药物作用前后SD 大鼠主要脏器的形态学观察 |
3 结果 |
3.1 SD 大鼠血压、心率监测结果 |
3.2 SD 大鼠给药前后血常规监测结果 |
3.3 SD 大鼠各项生化指标监测结果 |
3.4 SD 大鼠给药后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红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抗菌 |
2.2 抗氧化、抗肿瘤 |
2.3 抗病毒、抗辐射 |
2.4 耐缺氧、抗过敏 |
2.5 其它 |
3 临床应用 |
3.1 治疗慢性盆腔炎 |
3.2 治疗盆腔炎性包块 |
3.3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
3.4 治疗不孕症 |
3.5 其它临床运用 |
4 小结 |
四、大血藤和甲硝唑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氏妇炎康方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研究[D]. 蒋秋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完带汤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TGF-β1、TNF-α的影响[D]. 朱肄懿.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D]. 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4]化瘀通络中药联合微创治疗输卵管不孕的临床研究[D]. 于庆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中药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彭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大黄牡丹汤对大鼠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中HMGB1TLR4表达的影响[D]. 宋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7]针药结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中IL-6、IL-8表达的影响[D]. 赵春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纱布块沾拭对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窦道形成的影响[D]. 谭庆丰. 武汉大学, 2014(01)
- [9]红藤四萜大环内酯酸钠对肝癌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明华.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3)
- [10]红藤的研究进展[J]. 肖艺,丁青,赵栋. 中医药导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