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华光系统的一点操作经验

北大华光系统的一点操作经验

一、北大华光系统的一点操作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周程[1](2010)在《“死亡之谷”何以能被跨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产业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大型科研项目中,像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一样,完整地走过科学研究、样机试制、中间试验、小批量生产、大面积推广各阶段,并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最终实现产业化的并不多见。本文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产业化进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得以跨越"死亡之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政府的持续推动奠定了该系统创新的成功基础;产学研合作是促成该系统抢得市场先机的要因;用户的信任与支持为该系统的商品化创造了条件;创业型科学家的引领是该系统得以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国外先进元器件和设备的导入强化了该系统的竞争优势;本土资源和市场为该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海外同类产品尚不成熟为该系统的市场开拓提供了良机。

柳卸林[2](2006)在《基于本土资源的重大创新——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如何产生重大创新为主题,以王选和方正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案例,对发生在我国ICT领域出现的一个重大创新作了详细的内外因的分析。文章认为,在当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下,基于本土资源,利用全球技术机遇是培育重大创新的充要条件。创业型科学家是重大创新之父,政府是重大创新的催化器,产学研合作是重大创新的前提。最后文章对今日中国如何推动重大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出了建议。

张立伟[3](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选[4](1995)在《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最新技术发展》文中提出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最新技术发展王选(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100871,北京中关村;58岁,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编者按]1994年4月6日和1995年3月11日,王选教授相继在昆明和北京作了题为《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最新技术发展》...

黄健[5](2002)在《历尽沧桑寻真理——记汉字激光照排奠基人、“两院”院士王选》文中研究表明共和国不会忘记,2002年2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和黄昆两位院士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为我国的现代新闻出版业带来极大推动的王选院士是如何在科学的道路上进行艰难的跋涉的呢?本刊发表黄健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记录王选“攻关”的过程——

杨轶波[6](2010)在《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演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通过大学衍生高科技企业的方式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已经成为了研究型大学参与产业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首先综合RBV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归纳了一个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演化概念框架。随后从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展开讨论,通过对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过程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总结了我国的大学衍生企业在动态演化过程中的特征,并结合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演化概念框架对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具体分析,强调了大学和政府作为重要的资源提供者在帮助企业跨越关键结合点、向更高阶段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性。随后,本文通过调研对影响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讨论了这些因素在大学衍生企业处于不同阶段时重要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辅助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王选[7](1994)在《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最新技术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工作。北京大学从事照排系统的研究已经整整十九年。一说起照排,大家就想起激光照排,实际上照排技术发展经历了二代、三代,激光照排是第四代。很多人认为北京大学和我是中国最早从事激光照排研究的,其实不是这样。今天到会的云南大学的一些同志从事照排就比我早五年。1975年5月份,我开始研究这个项目的时候,全国已有五大家从事照排的研究。这五大家中,云南是其中最小的一家,我印象中投资只有几十万元。另四家的规模都相当大,尤其是上海,参加合作的单位就有十几家。1976

范建[8](2006)在《王选,一座自主创新的丰碑》文中认为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同志,因病于2006年2月13

刘晓英[9](2020)在《精密光电高温测量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温物体温度的测量在航空航天、冶金和能源等众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接触式测温特别是辐射测温技术的发展为其开辟了新的路径。光电高温计作为辐射测温的重要仪器之一,凭借价格适中、操作方便、准确性和稳定性高等优点在精密测温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应项目要求,在以往研究光电高温计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测温范围在(500-1800)℃的光电高温测量系统,利用辐射测温理论完成简单的热力学温度测量。文章从热辐射温度测量原理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辐射测温基础理论--黑体辐射三大定律,进而引出了三种常用的辐射测温方法:亮度测温法、全辐射测温法和比色测温法。基于对三种测温方法的原理说明与优缺点比较,筛选出以亮度测温法来设计本测量系统。光电高温测量系统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根据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指标选择合适器件进行硬件设计,包括光学系统搭建,光电探测器选型、放大电路和电测显示仪表的设计。在软件设计上,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软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设备驱动模块、参数设置模块和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组成,可实现对测温系统的控制与数据采集处理等功能。平台搭建完成后通过标准高温黑体炉对测量系统进行了分度实验,并对分度好的测量系统进行了精度测试实验。接着考核了测量系统的性能参数,包括放大器增益系数、辐射源尺寸效应、距离效应和短期稳定性等,并对基于多点法分度的测量系统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经过调试与测试,实验结果达到了课题性能指标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功能。

王素宝[10](2008)在《王选的自主创新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王选(1937-2006)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者。1970年代开始采用跨越式方法开创性研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其后又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成为自主创新的杰出代表。1980年代初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成功闯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成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作为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创业型科学家,王选身体力行倡导自主创新理念。本文尝试将王选的自主创新理念从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体制、自主创新源泉和自主创新基础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述。王选主张科研选题要立足国情,注重项目应用价值;确定技术途径要根据国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特点,考虑走一条跨越式的技术发展道路;创新过程采用持续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速自主产品更新换代,保持领先。王选有极强的科技产业化意识。1980年代,王选创办方正公司,并逐步建立“顶天立地一条龙”体制。通过科技创新来顶天,市场占领来立地,王选成功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同时拥有数学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学科交叉进行跨领域研究是王选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科研人员如何能更有机会出成果,王选强调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进行跨领域研究。王选酷爱京戏艺术,并从中得到“一招鲜”、“一棵菜”等启发成功应用于科研。他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自主创新,人才辈出是关键。王选从55岁开始花大力量扶植年轻人,把他们推向风口浪尖,在科研前沿开天辟地。结合实践,王选提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四个条件。他认为,“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当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被人们称为“方正之士”,成为计算机界高瞻远瞩的精神领袖。

二、北大华光系统的一点操作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大华光系统的一点操作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死亡之谷”何以能被跨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产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产业化进程
    1.“748”工程的提出
    2. 汉字照排系统总体设计单位的确定
    3. 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的研制
    4. 原理性样机改进工作的启动
    5.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走出实验室
    6. 迎战海外激光照排系统“联军”
    7. 夺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霸主地位
三、成功跨越“死亡之谷”的要因分析
    1. 政府的持续推动奠定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新的成功基础。
    2. 产学研合作是促成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抢得市场先机的要因。
    3. 用户的信任与支持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商品化创造了条件。
    4. 创业型科学家的引领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得以实现产业化的关键。
    5. 国外先进元器件和设备的导入强化了国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竞争优势。
    6. 本土资源和市场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7. 海外同类产品尚不成熟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市场开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结语

(2)基于本土资源的重大创新——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大创新的内涵与产生条件:科技突破与市场需求
    (一)什么是重大创新
    (二)中国出现重大创新的条件
二、汉字信息处理的创新与发展
    (一)激光照排机的发展背景
    (二)“748”工程的由来与重大创新
    (三)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
三、汉字信息处理重大创新的重要因素分析
    (一)基于本土市场还是技术突破
    (二)系统创新能否带动国产配件的创新与发展?
    (三)创业型科学家的重要作用
    (四)产学研合作是重大创新的重要模式
四、启示与结论

(3)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期刊与杂志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学衍生企业的定义
    1.3 大学衍生企业的重要性
        1.3.1 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1.3.2 促进大学技术转移
        1.3.3 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1.4 文献综述
        1.4.1 大学衍生企业的基本内涵
        1.4.2 大学和大学衍生企业的联系
        1.4.3 影响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因素
        1.4.4 区域创新系统视角下的大学衍生企业
        1.4.5 大学衍生企业的商业模型
        1.4.6 针对中国大学衍生企业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资源和动态演化的大学衍生企业
    2.1 资源基础观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1.1 资源基础观(RBV)
        2.1.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 基于资源和生命周期的大学衍生企业动态演化概念框架
        2.2.1 大学衍生企业的关键资源
        2.2.2 大学衍生企业的资源提供者
        2.2.3 大学衍生企业的演化阶段
        2.2.4 环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动态演化的特征
    3.1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历史
        3.1.1 萌芽阶段(1949 ~ 1985)
        3.1.2 兴起阶段(1985 ~ 1999)
        3.1.3 改制规范阶段(1999 年以后)
    3.2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现状
    3.3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典型案例
        3.3.1 北大方正
        3.3.2 东软集团
        3.3.3 清华同方威视
        3.3.4 上海高清
    3.4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演化特征
        3.4.1 具有特征明显的分阶段特征
        3.4.2 处于高科技产业
        3.4.3 产品必须满足市场需求
        3.4.4 创业者的素质
        3.4.5 大学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3.4.6 政府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3.5 动态演化概念框架下的我国大学衍生企业
        3.5.1 种子期
        3.5.2 初创期
        3.5.3 发展期
        3.5.4 关键结合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4.1 整体思路
    4.2 因素归纳
    4.3 问卷设计
    4.4 数据采集
        4.4.1 调研对象选择
        4.4.2 数据信息分析
    4.5 数据分析
        4.5.1 因子分析
        4.5.2 绝对重要性变化分析
        4.5.3 相对重要性变化分析
        4.5.4 综合分析
    4.6 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辅助评价体系设计
        4.6.1 设计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辅助评价体系的意义
        4.6.2 设计思路
        4.6.4 因素权重的确定
        4.6.5 评估步骤
        4.6.6 应用举例
        4.6.7 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辅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本文结论和主要创新点
    5.2 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衍生企业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9)精密光电高温测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辐射温度技术发展过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光电高温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辐射测温技术的基本理论及系统方案设计
    2.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2.1.1 热辐射
        2.1.2 热辐射物理参数
    2.2 黑体辐射定律
        2.2.1 普朗克定律
        2.2.2 维恩位移定律
        2.2.3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2.3 辐射测温常用方法的原理及选择
        2.3.1 亮度测温法
        2.3.2 全辐射测温法
        2.3.3 比色测温法
    2.4 精密光电高温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3.精密光电高温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3.1 光学系统
        3.1.1 取样系统
        3.1.2 分光系统
        3.1.3 光学系统总体结构
    3.2 光电探测器的选型
    3.3 相关电路设计
        3.3.1 放大电路
        3.3.2 电测显示仪表
    3.4 本章小结
4.精密光电高温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4.1 开发平台介绍
    4.2 软件的功能
    4.3 软件界面设计
    4.4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4.4.1 设备驱动模块
        4.4.2 参数设置模块
        4.4.3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4.5 本章小结
5.系统分度与性能参数测试
    5.1 系统分度
        5.1.1 分度方法
        5.1.2 分度实验与结果
    5.2 系统精度测试
        5.2.1 装置介绍
        5.2.2 测试准备及过程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系统性能参数测试
        5.3.1 增益系数
        5.3.2 辐射源尺寸效应
        5.3.3 辐射源距离效应
        5.3.4 短期稳定性
    5.4 不确定度评定
    5.5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王选的自主创新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王选简介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标新立异跨越式的独创精神
    第一节 立足国情科学选题
    第二节 敢于冒险后来居上
    第三节 科学创新持续开放
第三章 顶天立地一条龙的市场意识
    第一节 科技“顶天”
    第二节 市场“立地”
    第三节 “一条龙”体制
第四章 软硬结合跨领域的科研思想
    第一节 扎根数学
    第二节 “软”“硬”兼施
    第三节 艺术感悟
第五章 竞争合作为人梯的创新文化
    第一节 老骥新说
    第二节 扶植新秀
    第三节 方正之士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北大华光系统的一点操作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死亡之谷”何以能被跨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产业化进程研究[J]. 周程.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02)
  • [2]基于本土资源的重大创新——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案例研究[J].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 2006(12)
  • [3]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4]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最新技术发展[J]. 王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5)
  • [5]历尽沧桑寻真理——记汉字激光照排奠基人、“两院”院士王选[J]. 黄健. 出版广角, 2002(05)
  • [6]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演化分析[D]. 杨轶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7]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最新技术发展[J]. 王选. 云南印刷, 1994(03)
  • [8]王选,一座自主创新的丰碑[N]. 范建. 科技日报, 2006
  • [9]精密光电高温测量系统的研究[D]. 刘晓英. 中北大学, 2020(11)
  • [10]王选的自主创新思想研究[D]. 王素宝. 浙江工商大学, 2008(02)

标签:;  ;  

北大华光系统的一点操作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