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南牛早期强度育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卜也[1](2020)在《荷斯坦阉牛育肥后期SARA对瘤胃功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是困扰肉牛健康养殖的主要营养代谢性疾病,降低SARA发病风险对维持育肥牛瘤胃正常功能和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目的是如何通过营养调控的方法降低育肥后期荷斯坦阉牛SARA发病率,生产优质牛肉,提高养殖效益的问题。筛选某肉牛养殖场育肥后期(18月龄)荷斯坦阉牛15头,随机分为SARA组、试验组1和试验组2,每组各5头。试验期为120 d,分别在试验期的第30 d、60 d、90 d、120d称重,并计算平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采集瘤胃液并检测乳酸(LA)、短链脂肪酸(SCFA)、脂多糖(LPS)含量和酸碱度(pH);采集血液并检测氢离子(H+)、碳酸氢根离子(HCO3-)、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试验期(120 d)结束后,采瘤胃上皮组织样做HE染色,对肉牛蹄部进行蹄叶炎评分。试验结果如下:(1)SARA发病情况及临床检查:随试验期延长,各组荷斯坦阉牛瘤胃液pH值极显着降低(P<0.01),在第120 d时SARA组低于试验组2(P<0.01)和试验组1(P<0.05),同期试验组2发病率(40%)低于SARA组(100%)和试验组1(60%);SARA组和试验组1荷斯坦阉牛反刍频率在试验期前后均极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2显着降低(P<0.05),在第90 d时试验组2高于SARA组(P<0.01),在第120 d时试验组2高于SARA组和试验组1(P<0.01);SARA组蹄叶炎等级评分达到M4,高于试验组1(M3)和试验组2(M2)。(2)瘤胃发酵代谢及上皮损伤:随试验期延长,各组荷斯坦阉牛瘤胃液LA、SCFA、LPS含量均呈升高趋势,且试验组2 LA和LPS含量始终低于SARA组(P<0.01),SCFA含量在第60 d和90 d时极显着高于SARA组(P<0.01)。试验期末,SARA组瘤胃黏膜固有层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试验组1瘤胃上皮组织局部过度角质化,且黏膜固有层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试验组2瘤胃上皮组织角质化层明显,未见其他病理变化。(3)血液指标:各组荷斯坦阉牛血液H+和HCO3-含量在试验期前后均差异极显着(P<0.01);在第60 d和120 d时试验组2 H+含量低于SARA组(P<0.05),试验组2 HCO3-含量始终高于SARA组(P<0.01)和试验组1(P<0.05)。试验期前后SARA组荷斯坦阉牛血清ALT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AST活性显着升高(P<0.05);在第90 d时试验组2 ALT和AST活性均低于SARA组(P<0.05),在第120 d时试验组2 AST活性低于SARA组和试验组1(P<0.01)。试验期前后各组荷斯坦阉牛血清TG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在第120 d时试验组2 TG含量低于SARA组(P<0.05)。随试验期延长,SARA组荷斯坦阉牛血清TP含量显着降低(P<0.05),GLO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白球比显着升高(P<0.05)。(4)生长性能及养殖效益:试验期内各组荷斯坦阉牛料重比依次降低,且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三组每日单体净利润依次升高,分别为2.06、2.26和2.95元/头。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患SARA的荷斯坦阉牛瘤胃上皮组织完整性和功能因LA、CFA和LPS含量异常增高而受损,患病程度随育肥期延长和精料比例升高而加深。育肥后期荷斯坦阉牛采用试验组2饲喂方式(精粗比6.7:3.3,综合净能8.45 MJ/kg)可有效降低SARA发病率,使荷斯坦阉牛育肥提质增效。
韦玥瑞[2](2020)在《日粮类型对内蒙古绒山羊瘤胃甲烷产生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刍动物瘤胃产生的甲烷不仅造成温室气体增加,而且降低饲料利用率。本试验选择苜蓿青干草、苜蓿青干草加精料、玉米秸秆、玉米秸秆加精料为试验日粮,研究了在生产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日粮对8月龄内蒙古绒山羊CH4排放量和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旨在分析瘤胃中与甲烷产生相关的微生物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揭示瘤胃微生物活动对甲烷生成的影响,为今后评估动物甲烷排放量及其减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1.绒山羊瘤胃甲烷排放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苜蓿补饲精料组CH4日产量(12.63L/d)低于苜蓿组(14.97L/d),差异不显着(P>0.05)。玉米秸秆补饲精料组的CH4日产量(18.22L/d)低于玉米秸秆组(21.11L/d),差异显着(P<0.05)。苜蓿组的CH4日产量极显着低于玉米秸秆组(P<0.01)。补饲精料有提高氢气浓度的趋势,各组间差异不显着。2.绒山羊瘤胃发酵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日粮对绒山羊瘤胃液的pH值、BCP浓度、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苜蓿补饲精料组瘤胃液NH3-N浓度(11.90mg/100ml)极显着高于其他组。苜蓿组、苜蓿补饲精料组的丙酸、戊酸、异戊酸浓度极显着大于玉米秸秆组、玉米秸秆补饲精料组(P<0.01)。苜蓿组、苜蓿补饲精料组的乙酸、TVFA浓度显着大于玉米秸秆组、玉米秸秆补饲精料组(P<0.05)。3.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显示:(1)补饲精料后瘤胃产甲烷菌与细菌、真菌的丰富度均有所增高。苜蓿组产甲烷菌与细菌丰度均高于玉米秸秆组,真菌丰度极显着低于玉米秸秆组。(2)苜蓿组产甲烷菌的优势菌门为广生古菌门,苜蓿补饲精料组、玉米秸秆组、玉米秸秆补饲精料组优势菌门为未标记的细菌;科、属水平优势菌均为未标记的细菌。(3)不同日粮组瘤胃细菌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优势菌科为普氏菌科,优势菌属为普氏菌属。(4)不同日粮组瘤胃真菌优势菌门、属分别为子囊菌门、曲霉属。苜蓿组、苜蓿补饲精料组的优势菌科为曲霉科和新丽鞭毛菌科,玉米秸秆组、玉米秸秆补饲精料组的优势菌科为曲霉科和Trichosphaeriaceae。4.瘤胃原虫的研究结果显示:补饲精料可使绒山羊瘤胃内原虫数量有所减少。玉米秸秆组的原虫数量均比苜蓿组较高。
郝婉名[3](2020)在《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品质特性与加工传统牛肉产品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肉牛养殖大国,但不是加工强国。由于缺少牛肉分割部位肉间差异性研究及不同部位肉加工适宜性研究,导致市场上不同部位牛肉价值差异难以区分,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本研究以12月龄西门塔尔杂交牛的肩肉、霖肉、黄瓜条、牛腩和腱子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部位肉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对不同部位牛肉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传统产品加工(腊肠、牛肉丸、牛肉松),并对其产品品质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建立原料肉品质与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不同加工方式的品质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确定核心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指标的权重计算出综合评分,将综合评价得分通过聚类分析筛选适宜加工的品种。通过回归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模型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门塔尔杂交牛加工品质评价标准。研究结果如下。6个不同部位的西门塔尔杂交牛肉的主要营养成分、色泽、pH以及加工品质均在在显着差异。西门塔尔杂交牛的牛腩具有高蛋白、高脂肪、低水分含量等特点,且剪切力较高、蒸煮损失较低;霖肉具有高蛋白、低胶原蛋白和低水分含量的特点,保水性与凝胶特性较好,但其脂肪含量较低;臀肉具有较高的弹性、咀嚼性和保水性,但凝胶特性和乳化特性较差;肩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均适中,但保水性较差;牛腱的蛋白含量、脂肪含量、解冻损失较低,凝胶弹性和乳化稳定性好;黄瓜条弹性、嫩度、凝胶保水性和乳化性均较好,但解冻损失较大。显然,不同部位牛肉具有不同的品质与加工特性,适宜的加工方式也可能不同。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腊肠、牛肉丸以及牛肉松加工适宜性评价核心指标,并得出腊肠加工综合评价模型为Y=0.2814A1+0.2312A2+0.1911A3+0.2964A4(A1~A4分别代表酸价、咀嚼性、水分含量和脂肪含量);牛肉丸加工综合评价模型为Y=0.50A1+0.24A2+0.33A3-0.39A4+0.32A5(A1~A5 分别代表 a*值、咀嚼性、乳化性、解冻损失及内聚性);牛肉松加工综合评价模型为Y=0.45A1+0.55A2(A1~A2分别代表水分含量和菌落总数)。将不同加工特性适宜性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可明确牛肉腊肠、牛肉丸和牛肉松三种产品对原料肉的要求。结果表明:最适宜加工牛肉腊肠的部位肉为肩肉,最不适宜加工腊肠的部位肉为牛腩;最适宜加工牛肉丸的部位肉为臀肉,最不适宜加工牛肉丸的部位肉为牛腱和牛腩;最适宜加工牛肉松的部位肉为肩肉,最不适宜加工肉松的部位为黄瓜条和牛腱。研究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差异性与加工适宜性合理的将原料肉的选择和深加工结合起来,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实现了加工增值最大化。
孔晓卉[4](2020)在《秦川牛CDC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文中认为CDC10(cell divison cycle 10,又名SEPT7)属于Septins家族,该家族蛋白的作用主要包括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膜重建和染色体分离等。CDC10基因位于多个肉牛品种生长性状相关QTL区域,在调控肉牛肌肉生长发育、影响肉牛生长性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CDC10基因可视为影响我国地方黄牛生长性状的重要候选功能基因。本研究为挖掘与秦川牛生长性状相关的CDC10基因突变位点,首先通过对秦川牛、鲁西牛、蒙古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品种的CDC10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测序,检测我国地方黄牛品种特异性突变位点;利用直接测序和MassARRAY技术对384头秦川牛样本进行基因分型,进而将CDC10基因突变位点与秦川牛生长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同时,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CDC10基因影响牛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首先构建慢病毒CDC10过表达载体并合成siRNA干扰序列;通过过表达和干扰CDC10基因,利用EdU技术检测CDC10表达量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MyHC免疫荧光检测CDC10表达量对牛成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CDC10基因启动子上游g.61710450G>C位点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并利用EMSA凝胶迁移检测技术初步观察该位点转录因子结合状态。研究结果如下:1)CDC10基因启动子上游共发现7个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g.61710450G>C位点与秦川牛的体斜长、腰角宽和坐骨端宽性状显着相关(P<0.05),与体重、胸围和体高性状极显着相关(P<0.01);g.61711075T>G位点与秦川牛的体重和胸围性状显着相关(P<0.05);其它SNP位点与秦川牛生长性状无关联性;2)过表达CDC10后显着促进了牛成肌细胞增殖(P<0.05),干扰CDC10表达后显着抑制了牛成肌细胞增殖(P<0.05),同时CDC10基因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MEK、ERK1和ERK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3)过表达CDC10后显着抑制了牛成肌细胞分化(P<0.05),干扰CDC10表达后结果相反(P<0.05),CDC10基因与细胞分化相关基因MyoD、MyoG和MyHC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4)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当CDC10基因启动子上游217bp G>C位点(g.61710450G>C)为G等位基因型时,可构成GABPA、RORA-1、ELK4、FEV和ELF1等转录因子的结合基序;为C等位基因型时可构成Myog、Myod1、Tcf12、NHLH1、Tcf3、Bhlhe40和Arnt等转录因子的结合基序;5)EMSA实验结果显示,胎牛g.61710450G>C位点G等位基因型探针有转录因子结合条带。结果表明,CDC10基因g.61710450G>C和g.61711075T>G位点与秦川牛生长性状显着相关,可作为秦川牛遗传育种的有效分子标记;高表达CDC10基因可促进牛成肌细胞增殖,抑制牛成肌细胞分化;发现胎牛CDC10基因的g.61710450G>C位点G等位基因型有转录因子结合,为进一步揭示CDC10基因影响肉牛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线索。
张美琦[5](2020)在《饲粮能量水平对荷斯坦阉牛生长、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通过饲养试验、屠宰试验等,探究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的生长、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等指标的影响规律,筛选出适宜的饲粮能量水平,为荷斯坦阉牛的育肥提供参考依据。选择13月龄左右、健康的荷斯坦阉牛60头,平均体重为501.47±40.09kg,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3组分别为低能量组(LE)、中能量组(ME)、高能量组(HE)。试验前期(97d)饲粮的综合净能NEmf分别为5.90 MJ/kg、6.10 MJ/kg、6.30MJ/kg,试验后期(47d)饲粮的NEmf分别为6.10 MJ/kg、6.30 MJ/kg、6.50MJ/kg,全试验期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各组均为1 1.50%。预试期10天,正试期144天。饲养试验结束时进行生产性能等指标测定,每组随机选择5头牛采集血液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并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1)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对荷斯坦阉牛各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DG)无显着影响(P>0.05),前期和全期均以HE组料重比最低,其中前期HE组与LE组、ME组相比分别降低了 11.90%(P<0.05)和4.38%(P>0.05),全期HE组与LE组、ME组相比分别降低了 8.47%(P<0.05)和1.23%(P>0.05)。2)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前期ME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最高,与LE组无显着差异,比HE组提高了 1.74%(P<0.05);前期HE组蛋白、脂肪以及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显着低于LE组(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也降低但差异不显着。后期LE组的干物质、蛋白、中性洗涤纤维以及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HE组(P<0.05),与ME组无显着差异,其中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较HE组提高了 9.28%(P<0.05);后期HE组脂肪的消化率均显着低于LE组(P<0.05)和ME组(P<0.05)。3)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增加,HE组血清中的葡萄糖含量最低,与LE组和ME组相比分别降低了 16.04%(P<0.05)、8.99%(P<0.05);ME组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最低,较LE组降低了 8.52%(P<0.05),与HE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β-羟丁酸和生长激素含量随着饲粮能量的增加显着下降(P<0.05),血清脂蛋白酯酶活性随着能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P<0.05)。4)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显着降低体高(P<0.05),对体斜长和胸围无显着影响(P>0.05)。5)养殖收益以ME组最高,较LE组和HE组分别多收入0.97元/(日/头)、1.02元/(日/头)。6)提高能量水平对荷斯坦阉牛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肉骨比无显着差异(P>0.05),但显着增加了眼肌面积(P<0.05)。6)提高饲粮能量水平显着提高了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水分含量(P<0.05)。7)饲粮能量水平对瘤胃各发酵指标无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IonS5TMXL平台对各瘤胃样品的16Sr DNA基因V4区进行测序,结果发现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阉牛瘤胃内的优势菌门;ME组的广古生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显着高于LE组和HE组;寡养单胞菌属随着饲粮能量水平提高显着下降,LE组相对丰度最高;甲烷短杆菌、醋酸杆菌属以及厌氧弧菌属在ME组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LE组,与HE组无显着差异。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对各试验组未注释的拟杆菌属、未注释的普雷沃氏菌属等核心菌群的相对丰度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饲粮CP在11.5%时,前期(501~612kg)适宜NEmf水平为6.10 MJ/kg,后期(613~674kg)适宜NEmf水平为6.30 MJ/kg。
冶文兴[6](2020)在《稻草替代部分比例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菌群结构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质粗饲料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血浆生化指标以及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8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奶量接近的泌乳晚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奶牛粗饲料主要由苜蓿青贮、苜蓿与全株玉米青贮组成,即CS组;试验组奶牛粗饲料由稻草替代1/3的全株玉米青贮,其它成分不变,即RS组。试验期共21 d,其中预饲期14 d,正式期7 d。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血浆生化指标以及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稻草替代部分比例全株玉米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对照组奶牛瘤胃主要VFA乙酸浓度、丙酸浓度和丁酸浓度极显着高于试验组(P<0.01);对照组NH3-N浓度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奶牛瘤胃内MCP浓度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2)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照组奶牛血浆TP、ALB、GLB、A/G与试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血浆BUN含量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奶牛血浆 TC、TG、apo B-100、VLDL、GLU、LEP、InS 浓度与试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奶牛血浆NEFA含量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奶牛血浆ALT、AST、CK活性与试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3)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在门水平上,对照组奶牛瘤胃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着低于试验组(P<0.01),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微孢子门(Microsporidia)、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隐真菌门(Crypt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捕虫霉门(Zoopagomycota)、毛霉亚门(Mucoromycot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在属水平上,对照组奶牛瘤胃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普氏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均极显着低于试验组(P<0.01),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另枝菌属(Alistipes)、颤螺旋菌属(Oscillibacter)、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真杆菌属(Eubacterium)、新丽鞭毛菌属(Neocallimastix)、斑点小壶菌(Spizellomyces)、梨霉属(Piromyces)、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Anaeromyces、层出节水霉(Gonapodya)、根瘤菌(Rhizoclosmatium)、八叠球菌(Sarcina)相对丰度均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综上所述,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存在显着的影响,大部分血浆生化指标未见显着差异,但血浆NEFA浓度和BUN浓度显着增加。
杨艳[7](2019)在《烟酸对锦江牛瘤胃酸代谢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预防酸中毒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酸(NA)是辅酶NAD+前体,在动物机体多项氧化还原反应通路中承担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报道表明日粮中添加烟酸可以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且对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有调控作用,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不系统,作用机理也不明确。本研究旨于探讨添加烟酸对瘤胃酸代谢、瘤胃液、固相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理,以期找到调控反刍动物瘤胃酸代谢及酸中毒的新方法。试验一:添加烟酸对不同精粗比日粮瘤胃体外发酵功能的影响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精料底物中添加不同水平烟酸对锦江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的烟酸添加量,为研究烟酸对瘤胃酸代谢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打下基础。试验采用三个水平精粗比即6:4、7:3、8:2,五个水平烟酸添加量即0、400、800、1000和1200mg/kg进行体外批次培养。培养24h记录总产气量并取样测定p H值、氨态氮(NH3-N)、菌体蛋白(BCP)、挥发性脂肪酸(VFA)等指标。结果表明:高精料条件下,p H值、总产气量、NH3-N浓度、BCP浓度、丙酸浓度、总VFA浓度有随烟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出现显着的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乙/丙比值出现显着的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乙酸、丁酸浓度受烟酸添加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综合试验结果显示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补饲一定量的烟酸有利于改善瘤胃的发酵功能,且不同精粗比日粮烟酸的适宜添加量不同,其中在精粗比6:4条件下添加400mg/kg烟酸,在精粗比7:3、8:2条件下添加800mg/kg烟酸效果较好。试验二: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发酵及酸代谢的影响选择体重为270±20kg的瘤胃瘘管锦江牛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试验分5期,依次饲喂日粮的精粗比为5:5、6:4、7:3、8:2、8:2加烟酸,研究逐步提高精粗比诱导瘤胃酸中毒及添加烟酸对肉牛瘤胃发酵及酸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精料比例的增加,瘤胃p H值极显着降低(P<0.01),BCP、NH3-N、丙酸、丁酸和总VFA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从精粗比5:5组到精粗比7:3组乙酸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但在精粗比8:2组降低(P>0.05);精粗比8:2组的丙酮酸、乳酸浓度及乳酸/丙酮酸比值均极显着高于5:5、6:4、7:3组(P<0.01),总脱氢酶酶活显着低于6:4、7:3组(P<0.05),其它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乳酸脱氢酶活仅在精粗比8:2组中检测到。随精料比例的增加,瘤胃NAD+浓度降低,NADH浓度及NADH/NAD+比值升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与精粗比8:2瘤胃酸中毒组对比,添加烟酸后瘤胃p H值极显着升高(P<0.01),使瘤胃p H值趋于正常,NH3-N浓度极显着降低(P<0.01)。在VFA方面,与精粗比8:2瘤胃酸中毒组对比,添加烟酸组丙酸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乙酸、总VFA浓度显着升高(P<0.05),而丁酸浓度、乙酸/丙酸比值呈降低趋势(P>0.05)。乳酸代谢通路方面,与精粗比8:2瘤胃酸中毒组对比,添加烟酸组的乳酸浓度、乳酸/丙酮酸比值极显着降低(P<0.01),丙酮酸浓度显着降低(P<0.05),总脱氢酶无明显变化(P>0.05),而乳酸脱氢酶酶活下降而未能检测到;瘤胃NAD+浓度升高、NADH/NAD+比值、NADH浓度降低,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随着日粮精料的增加,总VFAs大量生成,NAD+浓度降低,NADH/NAD+比例升高和丙酮酸蓄积,促使乳酸脱氢酶活力增强,乳酸大量合成,造成瘤胃p H值降低,并在精粗比达到8:2时发生瘤胃酸中毒。添加烟酸能通过提高瘤胃NAD+水平,降低NADH/NAD+比例,减少乳酸合成,达到提高瘤胃内p H值,改善瘤胃发酵功能,缓解瘤胃酸应激或酸中毒现象的调控作用。试验三:日粮添加烟酸对瘤胃液相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烟酸对锦江牛瘤胃液相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设瘤胃健康组(精粗比6:4)、酸中毒组(精粗比8:2)及添加烟酸组(精粗比8:2加烟酸)。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液相细菌结构进行测定并对菌群进行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瘤胃酸中毒组的菌群丰富度显着低于健康组(P<0.05),多样性低于健康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发生瘤胃酸中毒时Bacteroidetes、Prevotellaceae、Ruminococcaceae、Prevotella丰度降低,Firmicutes、Lachnospiraceae、Acidaminococcaceae、乳酸产生菌Lactobacillus、Pseudobutyrivibrio、Butyrivibrio以及乳酸利用菌Selenomonas、Anaerovibrio丰度升高,细菌菌群结构发生紊乱,且乳酸产生菌丰度较乳酸利用菌增幅高,导致乳酸蓄积。添加烟酸Bacteroidetes、Prevotellaceae、Prevotella丰度升高,Firmicutes、Lachnospiraceae、Acidaminococcaceae以及产乳酸菌Lactobacillus、Pseudobutyrivibrio、Butyrivibrio丰度降低,乳酸生成量减少,液相细菌菌群结构得到优化。采用PICRUSt预测菌群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添加烟酸显着上调了液相菌群的酶家族、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两通路的功能。试验四:日粮添加烟酸对瘤胃固相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设瘤胃健康组(精粗比6:4)、酸中毒组(精粗比8:2)及添加烟酸组(精粗比8:2加烟酸),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锦江牛固相细菌结构及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探讨瘤胃酸中毒及烟酸对固相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调控机理。结果表明:发生瘤胃酸中毒时固相细菌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Firmicutes、Lachnospiraceae、Ruminococcaceae、Christensenellaceae丰度降低,Bacteroidetes、Prevotellaceae、Prevotella、Lactobacillus以及乳酸利用菌Anaerovibrio的丰度升高。添加烟酸后,固相细菌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升高,Firmicutes、Ruminococcaceae、Christensenellaceae、Ruminococcus丰度升高,Bacteroidetes、Prevotellaceae、Prevotella、乳酸产生菌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使乳酸生成量减少,固相细菌菌群结构得到优化。采用PICRUSt预测菌群功能,预测结果显示瘤胃酸中毒显着下调了固相细菌的膜运输功能,添加烟酸显着上调了细菌的膜运输、酶家族、生物异源物质降解代谢等功能。试验五:日粮添加烟酸对瘤胃液、固相间微生物区系及功能差异的影响根据试验三、四测定结果,从空间角度解析瘤胃酸中毒时及添加烟酸后瘤胃菌群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并阐明烟酸的调控机理。结果显示:(1)与健康组相比,瘤胃酸中毒组的液、固两相丰富度差异增加但未达显着水平(P>0.05),对两相间多样性差异无影响。瘤胃酸中毒组Bacteroidete、Firmicutes、Prevotellaceae、Lachnospiracea、Prevotella、Pseudobutyrivibrio在液、固两相的丰度差异缩小了,破坏了瘤胃菌群空间结构规律,导致菌群空间结构紊乱。采用PICRUSt预测菌群功能发现,健康组的液、固两相之间存在22个差异功能通路,而在瘤胃酸中毒组两相的差异功能通路个数下降至0个,表明瘤胃酸中毒时液、固相菌群功能紊乱。(2)添加烟酸增大了液、固两相之间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P<0.05),并恢复优化了Bacteroidete、Firmicutes、Prevotellaceae、Lachnospiracea、Ruminococcaceae、Prevotella、Pseudobutyrivibrio、Ruminococcus、Saccharofermentans、Anaerovorax、Anaerotruncus在液、固相两相之间的丰度差异,从而改善了瘤胃菌群的空间结构。采用PICRUSt预测菌群功能发现,添加烟酸后液、固两相之间细菌的差异功能通路重新恢复至23个,说明添加烟酸改善了液、固相各自的优势功能。综合瘤胃菌群结构及功能分析结果,发现瘤胃酸中毒造成了瘤胃菌群空间结构及功能紊乱,而添加烟酸通过重新恢复了不同空间菌群结构功能的差异,达到了优化瘤胃菌群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作用。综上所述,添加烟酸缓解瘤胃酸中毒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第一,一方面促进了丙酮酸生成乙酸、丙酸的代谢途径,另一方面增加了瘤胃NAD+水平,降低NADH/NAD+比例,抑制乳酸脱氢酶活。同时降低了瘤胃液、固两相的乳酸产生菌Lactobacillus丰度、液相Pseudobutyrivibrio、Butyrivibrio丰度,从而抑制了乳酸生成,总体上使瘤胃p H值提高。第二,提高了瘤胃固相Ruminococcaceae、Ruminococcus丰度,从而增加了乙酸的合成量,促进纤维素的降解。第三,上调了瘤胃液、固相菌群的酶家族功能、液相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功能及固相菌群膜运输、生物异源物质降解代谢功能。第四,通过提高液相Bacteroidete丰度、降低Firmicutes丰度,提高固相Firmicutes丰度、降低Bacteroidete丰度,并优化瘤胃核心功能菌Prevotellaceae、Lachnospiracea、Ruminococcaceae、Prevotella、Ruminococcus、Pseudobutyrivibrio等的空间分布结构,从而强化不同空间菌群的功能差异,改善了瘤胃的发酵功能。
白大洋[8](2019)在《日粮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对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生产性能、养分代谢、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363±23 kg)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45头,采用单因素设计,随机分成3组。整个试验期共137 d,预饲期15 d,拴系饲养。试验期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饲喂3种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其中前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2.03%,肉牛综合净能分别为6.27(Ⅰ组)、6.38(Ⅱ组)、6.48(Ⅲ组)MJ/kg,饲喂45 d;中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1.59%,综合净能为6.43(Ⅰ组)、6.53(Ⅱ组)、6.63(Ⅲ组)MJ/kg,饲喂45 d;后期:各组日粮粗蛋白的水平为11.01%,肉牛综合净能分别为6.70(Ⅰ组)、6.80(Ⅱ组)、6.90(Ⅲ组)MJ/kg,饲喂32 d。结果表明:1)Ⅱ组平均日增重最高,分别较Ⅰ组、Ⅲ组提升7.91%(P>0.05)、11.11%(P<0.05)。Ⅱ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分别较Ⅰ组、Ⅲ组提高2.06%(P>0.05)、6.75%(P<0.05)。Ⅱ组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但与Ⅰ组和Ⅲ组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2)各组养分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3)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Ⅲ组中瘤胃pH下降,乙酸含量下降,丙酸含量增加,乙丙比值最低,能量利用效率最高,合成脂肪最多;但Ⅱ组的氨态氮含量最低,微生物蛋白质的含量最高,蛋白利用最充分;4)Ⅲ组的物种观察指数,赵氏指数和ACE指数和PDwholetree高于Ⅰ组和Ⅱ组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但Ⅰ组和Ⅱ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5)Ⅰ组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普雷沃氏菌属显着高于Ⅲ组(P<0.05),但两组都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琥珀酸弧菌科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逐渐下降(P<0.01)。Ⅱ组的纤维杆菌属所占比例最低,与Ⅰ组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但两组均与Ⅲ组差异不显着;6)日粮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7)Ⅲ组血清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显着高于Ⅰ组(P<0.05),但两组均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8)Ⅲ组背膘厚度显着高于Ⅰ组(P<0.05),但两组均与Ⅱ组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脂肪色和眼肌面积逐渐增大,但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9)Ⅲ组背最长肌肉的系水能力最强,剪切力达到最弱,但与Ⅰ组和Ⅱ组均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10)Ⅱ组背最长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最高、Ⅲ组背最长肌肉中的脂肪含量最高,但两者均与另外两组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P>0.05);11)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肉中饱和脂肪酸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Ⅱ组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显着高于Ⅰ组(P<0.01),但两组都与Ⅲ组差异不显着(P>0.05);12)Ⅱ组的经济效益最佳,分别较Ⅰ组和Ⅱ组提高了15.08%、24.85%。综上所述,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公牛,以中能量水平组的日增重最高,饲料转化效率最高,养分表观消化率最高,瘤胃发酵效果最好,肉中粗蛋白含量最高,同时肉中饱和脂肪酸下降最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多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而高能量水平组血清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最高,眼肌面积最大、背膘厚度最厚,背最长肌肉中的系水能力最强,脂肪含量最高,剪切力最弱,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更积极。综合考虑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蛋白能量水平为:前期肉牛综合净能6.38 MJ/kg,粗蛋白质12.03%。中期肉牛综合净能6.53 MJ/kg,粗蛋白质11.59%。后期肉牛综合净能6.80 MJ/kg,粗蛋白质11.01%。
党树璋[9](2019)在《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以本地黄牛为主,存栏数近1亿头,但存在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的缺点。为了改变现况,中国许多地区大量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国外肉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不同的杂交模式,其杂交优势不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差异。为了探究三元杂交牛的杂交效果,同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夏西本三元杂交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后肉质指标,结果如下:(1)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表现较高,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生长速度快,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534.17±45.75kg,体高为129.05±5.95cm,胸围197.63±8.31cm,胸宽45.82±4.71cm,管围21.99±2.03,腿围66.13±8.52。(2)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能表现优良,胴体重为277.26±35.48kg,净肉重232.6±32.13kg,肉骨比为5.42:1,屠宰率为51.89±4.57,净肉率为43.48±3.97,胴体产肉率为83.84±3.15;而且夏西本杂交牛头、蹄、皮及各种内脏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夏西本杂种牛肉品质表现较好,尤其是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肌肉pH值为6.59±0.3,肉亮度为29.25±1.9,熟肉率54.47±1.58,背膘厚度为6.94±0.4mm。值得一提的是牛肉的眼肌面积达到了106.17±11.96 cm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理化组成来看,夏西本杂种牛肉质营养丰富,尤其是其粗蛋白含量为22.95%±0.4%,符合人们高蛋白肉质来源的标准,肌纤维直径较小,为49.76±6.45μm,肉质适口性好。(4)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肾周脂肪细胞直径为104.41±25.97μm,而皮下脂肪细胞直径为101.51±18.79μm,稍小于肾周脂肪细胞,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夏西本杂交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均含有33种脂肪酸,其中SFA15种,MUFA8种,PUFA10种。而且,皮下脂肪组织中PUFA/SFA和ω-3/ω-6比值均高于肾周脂肪组织,其中PUFA/SFA差异极显着(P<0.01),而ω-3/ω-6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都表明,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达到了国内肉牛生产的先进水平,三元杂交模式能明晰那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为提升我省肉牛育种水平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对于农民致富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娜[10](2019)在《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同为新疆优良的地方品种,以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肉用方向培育的新品种新疆褐牛,其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研究认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系统差异以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以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两品种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研究两个品种间肉质性状的特征,同时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两个品种牛背最长肌组织mRNA与mi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以期阐明鉴定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差异的功能基因与调控通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分析胴体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大理石花纹(p<0.05)、背膘厚度(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且眼肌面积平均比哈萨克牛提高1.8%,优质肉产量得到改善。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失水率、剪切力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牛肉色泽和pH值方面两个品种间无显着差异(p>0.05);营养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背最长肌中水分(p<0.01)、脂肪含量(p<0.05)显着高于哈萨克牛,蛋白质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新疆褐牛脂肪酸含量中棕榈酸(p<0.05)、亚油酸(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然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除谷氨酸、苯丙氨酸显着高于哈萨克牛(p<0.05),其他6种氨基酸都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5)。综合现有数据提示,新疆褐牛优质肉产量、肉嫩度、脂肪沉积能力优于哈萨克牛。(2)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基因转录组比较分析通过RNA-Seq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基因文库,在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中共发现了1669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FDR<0.1);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分为成肌、成脂、成纤维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发现,43个成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8个上调,初步筛选出FASN、LOC615051、FABP4、ADIPOQ、PLIN1可能是提高新疆褐牛肉中脂肪含量的重要基因。然而,PPARA、ESR1、PPM1L基因对哈萨克牛脂肪代谢调控作用大,从而限制其脂肪沉积能力。表达差异极显着的基因中,COL4A3BP、ATP8A1、ESR1、PLA2G2D1、RGS2、ACOX1等基因功能还未见报道,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则有可能影响脂肪代谢;筛选出成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0个上调;筛选出成纤维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2个下调,11个上调。其中ACTA2、CALD1、RXRG、MYL9、FMOD基因可能是新疆褐牛肉剪切力低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基因;MYL3、MYH4、MYH8、MYH3、MYH7、MYH2基因,在育肥后期,这些快肌纤维影响因子促进纤维细胞分化,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形成。(3)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miRNA比较分析通过microRNA-Seq,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miRNA文库,筛选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miRNA346个,其中115新预测的miRNA。对221个已知miRNA靶基因预测总计392223个。其中,bta-miR-143靶基因最多,达到65536个,据报道bta-miR-143的功能已经明确,其作用于靶基因ERK5参与动物脂肪分化。(4)mRNA-miRNA的相关性分析关联分析表明:成脂相关86个miRNA关联到31个差异靶基因;成肌相关90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20个差异靶基因;成纤维相关48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12个差异靶基因。(5)初步认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成脂相关miRNA:bta-miR-1343-3p、bta-miR-2466-3p、bta-miR-6517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2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24、bta-miR-152、bta-miR-2419-3p、bta-miR-2331-3p,抑制了其调控ATP11A、PLCB2、PPARA在内11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的表达,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等信号通路,而可能表现出新疆褐牛肉中大理石花纹优于哈萨克牛。成肌相关的miRNA:bta-miR-6517、bta-miR-551b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ACTA2、ACTG2、CALD1等10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9-3p、bta-miR-2366、bta-miR-2474、bta-miR-2885、bta-miR-2888、bta-miR-6532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上调,抑制了其调控基因ACTC1、MYH3、TNNT2、XIRP1在新疆褐牛肌肉中的表达。主要涉及血管平滑肌收缩、PI3K-Ak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成纤维相关miRNA:bta-miR-551b、bta-miR-6517、novelmir138、novelmir48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下调,其调节ACTA2、DKK3、FGFR2、MYOCD、OSR1、PAWR表达水平增加,miRNA:novelmir151、novelmir178、novelmir100、bta-miR-1224表达上调,抑制COL11A2、FGFR3、ISLR2、MYH3基因在新疆褐牛肉中的表达,同时这些基因参与了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影响了结缔组织的含量、性质及肌原纤维蛋白的化学结构状态,从而可能成为新疆褐牛肉嫩度强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原因。(6)通过本研究发现这些关联到的miRNA以及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55个基因,其中,miR-1343-3p上调PLIN1基因的表达参与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信号通路;bta-miR-125a上调CALD1基因的表达参与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其可能直接参与控制产肉率、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鲜嫩优质性状。目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相比肉质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并不稳定。牛肉品质评价复杂,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所筛选出的候选基因可作为牛肉属性差异的品质标识,也可为牛肉的优质优价及深加工提供参考。
二、晋南牛早期强度育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南牛早期强度育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荷斯坦阉牛育肥后期SARA对瘤胃功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SARA的概况 |
1.1.1 SARA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
1.1.2 SARA诊断及监测方法 |
1.1.3 SARA的影响及继发疾病 |
1.2 瘤胃发酵功能 |
1.2.1 瘤胃内SCFA的代谢 |
1.2.2 瘤胃内LA的代谢 |
1.2.3 瘤胃发酵异常代谢产物 |
1.3 碳水化合物对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影响 |
1.3.1 饲粮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 |
1.3.2 碳水化合物对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健康的影响 |
1.4 SARA易感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1.4.1 咀嚼行为 |
1.4.2 偏食行为 |
1.4.3 瘤胃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功能 |
1.5 国内外牛肉品质研究进展 |
1.5.1 国内牛肉分级研究进展 |
1.5.2 国内外牛肉品质差距分析 |
1.6 SARA的防治 |
1.6.1 饲喂TMR |
1.6.2 使用益生菌 |
1.6.3 利用缓冲剂 |
1.6.4 接种疫苗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饲料原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及分组 |
2.2.2 饲养管理 |
2.2.3 试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2.2.4 试验样品的检测 |
2.3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荷斯坦阉牛SARA发病及临床检查结果 |
3.2 荷斯坦阉牛瘤胃发酵代谢及上皮损伤结果 |
3.2.1 瘤胃发酵代谢 |
3.2.2 瘤胃上皮组织HE染色 |
3.3 荷斯坦阉牛血液指标结果 |
3.3.1 血气指标 |
3.3.2 荷斯坦阉牛肝功及脂类、蛋白代谢 |
3.4 荷斯坦阉牛生长性能及养殖效益 |
4 分析讨论 |
4.1 荷斯坦阉牛SARA发病情况及临床检查分析 |
4.2 SARA荷斯坦阉牛瘤胃发酵及瘤胃上皮损伤分析 |
4.3 SARA荷斯坦阉牛血液指标分析 |
4.4 荷斯坦阉牛生产性能及养殖效益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
个人简历 |
(2)日粮类型对内蒙古绒山羊瘤胃甲烷产生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内蒙古绒山羊 |
1.1.2 玉米秸秆应用概况 |
1.1.3 苜蓿应用概况 |
1.2 瘤胃发酵特性指标 |
1.3 瘤胃甲烷的生成 |
1.4 瘤胃微生物 |
1.4.1 产甲烷菌 |
1.4.2 细菌 |
1.4.3 真菌 |
1.4.4 原虫 |
1.4.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 影响瘤胃甲烷产生的因素 |
1.5.1 采食量 |
1.5.2 饲料组成 |
1.5.3 环境因素 |
1.5.4 添加剂 |
1.5.5 脂质 |
1.6 甲烷的测定方法 |
1.6.1 六氟化硫示踪法 |
1.6.2 呼吸测热室法 |
1.6.3 呼吸面罩法 |
1.6.4 呼吸头箱法 |
1.6.5 便携式蓄能器 |
1.6.6 体外测定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日粮类型对绒山羊瘤胃甲烷产生量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日粮类型对绒山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日粮类型对绒山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原虫数量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2 总体结论 |
3.3 论文创新点 |
3.4 有待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品质特性与加工传统牛肉产品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西门塔尔杂交牛资源利用现状 |
1.1.1 西门塔尔杂交牛品种概述 |
1.1.2 西门塔尔杂交牛研究现状 |
1.2 牛肉品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
1.2.1 理化品质 |
1.2.2 加工品质 |
1.2.3 食用品质 |
1.3 不同部位肉品品质研究进展 |
1.4 牛肉加工及其产品发展现状 |
1.4.1 腌腊类产品 |
1.4.2 乳化类产品 |
1.4.4 烘烤类产品 |
1.4.5 其他产品 |
1.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前言 |
2.1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2.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2.1.2 研究内容 |
2.1.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不同部位西门塔尔杂交牛肉原料肉品质特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器材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化学组成分析 |
3.2.2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色泽和pH比较 |
3.2.3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质构特性分析 |
3.2.4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保水性能分析 |
3.2.5 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凝胶及乳化特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部位西门塔尔杂交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同3.1.1) |
4.1.2 方法 |
4.1.3 测定指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腊肠样品食用品质结果分析 |
4.2.2 腊肠样品感官分析 |
4.2.3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4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5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及腊肠加工适宜性结果 |
4.2.6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腊肠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的验证 |
4.2.7 牛肉腊肠产品对原料肉品质的要求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部位西门塔尔杂交牛肉加工牛肉丸适宜性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同3.1.1) |
5.1.2 方法 |
5.1.3 测定指标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牛肉丸样品食用品质结果分析 |
5.2.2 牛肉丸样品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
5.2.3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丸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4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丸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5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丸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及加工适宜性结果 |
5.2.6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丸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的验证 |
5.2.7 牛肉丸产品对原料肉品质的要求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部位西门塔尔杂交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评价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同3.1.1) |
6.1.2 方法 |
6.1.3 测定指标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牛肉松样品化学组成分析 |
6.2.2 牛肉松样品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
6.2.3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6.2.4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5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6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综合评价及肉松加工适宜性结果 |
6.2.7 不同部位牛肉加工肉松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的验证 |
6.2.8 牛肉松产品对原料肉品质的要求 |
6.3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秦川牛CDC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CDC10基因与肉牛生长性状研究进展 |
一、肉牛生长性状分子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
1.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近况 |
2.家畜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
2.1 国内家畜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
2.2 国外家畜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
3.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
二、肉牛生长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及突变位点 |
1.功能基因对肉牛生长性状的影响 |
2.肉牛生长性状相关分子标记 |
三、基因对肉牛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
1.相关功能基因对肉牛肌肉发育的影响 |
2.转录因子与牛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 |
2.1 转录因子的概念和作用 |
2.2 转录因子相关研究进展 |
2.3 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对肉牛肌肉发育的影响 |
3.ncRNA的调控作用对肉牛肌肉发育的影响 |
四、CDC10基因研究进展 |
1.CDC10基因的结构和表达 |
2.CDC10基因的相关功能 |
3.CDC10基因对肉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
C位点对基因表达及生长性状的影响'>4.CDC10 基因g.61710450G>C位点对基因表达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
五、小结 |
第二章 秦川牛CDC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2.实验动物 |
3.研究方法 |
3.1 肉牛生长性状的测定 |
3.2 血液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反应 |
3.3 MassARRAY技术 |
3.4 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分析方法 |
3.5 牛成肌细胞的培养和收集 |
3.6 细胞中对CDC10基因的过表达和干扰 |
3.7 实时定量PCR检测各基因表达量 |
3.8 EdU细胞增殖检测 |
3.9 成肌细胞MyHC免疫荧光检测 |
3.10 EMSA验证转录因子的结合 |
3.11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1.牛 CDC10 基因启动子上游SNP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2.siRNA干扰CDC10 基因表达效率的鉴定 |
3.CDC10过表达慢病毒载体颗粒转染及表达效率鉴定 |
4.CDC10基因表达量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5.CDC10基因表达量对牛成肌细胞分化的影响 |
C位点结合的转录因子的预测'>6.CDC10 基因g.61710450G>C位点结合的转录因子的预测 |
C位点结合转录因子'>7.EMSA验证g.61710450G>C位点结合转录因子 |
四、讨论 |
1.CDC10基因分子标记的挖掘 |
2.CDC10基因对牛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 |
C位点的结合'>3.转录因子与CDC10 基因g.61710450G>C位点的结合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饲粮能量水平对荷斯坦阉牛生长、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肉牛产业生产现状 |
1.2 影响肉牛生产的原因及研究现状 |
1.2.1 品种对肉牛生产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
1.2.2 性别对肉牛生产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
1.2.3 营养水平对肉牛生产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
1.2.4 饲养模式对肉牛生产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
1.2.5 其它因素的影响 |
1.3 荷斯坦奶公牛育肥研究现状 |
1.3.1 利用奶公犊生产小牛肉 |
1.3.2 利用奶公牛生产普通牛肉 |
1.3.3 利用奶公牛生产花纹牛肉 |
1.4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1.4.3 本试验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3 饲养管理 |
2.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2.4.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2.4.2 养分表观消化率 |
2.4.3 瘤胃发酵指标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测定 |
2.4.4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2.4.5 体尺及体尺指数测算 |
2.4.6 屠宰指标的测定 |
2.4.7 肉品质及背最长肌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
2.4.8 经济效益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1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2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1.3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3.1.4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体尺指标的影响 |
3.1.5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3.2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3.2.1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屠宰指标的影响 |
3.2.2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肉品质及背最长肌常规成分的影响 |
3.3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瘤胃发酵指标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
3.3.1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3.3.2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3.3.3 微生物菌群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1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1.3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4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体尺指标的影响 |
4.2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4.2.1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屠宰指标的影响 |
4.2.2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肉品质及背最长肌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4.3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瘤胃发酵指标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
4.3.1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4.3.2 饲粮能量水平对13~18月龄荷斯坦阉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6)稻草替代部分比例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菌群结构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1.3 不同品质粗饲料对奶牛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 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1.5 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烟酸对锦江牛瘤胃酸代谢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预防酸中毒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瘤胃酸中毒 |
2.1 瘤胃酸中毒 |
2.2 慢性瘤胃酸中毒状态下瘤胃酸代谢规律 |
2.3 慢性瘤胃酸中毒的临床症状及界定 |
2.4 瘤胃酸中毒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
3 烟酸 |
3.1 烟酸在瘤胃的酸代谢途径 |
3.2 烟酸对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 |
3.3 烟酸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4 瘤胃微生物区系 |
4.1 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 |
4.2 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的因素 |
4.3 瘤胃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
5 本研究的前期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添加烟酸对不同精粗比日粮瘤胃体外发酵功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材料 |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精粗比6:4水平下烟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2 精粗比7:3水平下烟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3 精粗比8:2水平下烟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4 精粗比与烟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及互作效应 |
4 讨论 |
4.1 烟酸对pH值的影响 |
4.2 烟酸对产气量的影响 |
4.3 烟酸对NH_3-N浓度的影响 |
4.4 烟酸对BCP浓度的影响 |
4.5 烟酸对VFAs浓度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发酵及酸代谢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饲粮及试验设计 |
2.2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2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酸代谢的影响 |
3.3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NAD(H)及有关酶活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2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酸代谢的影响 |
4.3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NAD(H)及脱氢酶活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日粮添加烟酸对瘤胃液相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饲粮及试验设计 |
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瘤胃细菌16Sr-DNA PCR扩增效果 |
3.2 测序序列统计及优化 |
3.3 瘤胃健康组、酸中毒组及烟酸组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对比分析 |
3.4 瘤胃健康组、酸中毒组及烟酸组OTUs比较分析 |
3.5 瘤胃健康组、酸中毒组及烟酸组菌群结构分析 |
3.6 瘤胃健康组、酸中毒组及烟酸组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 |
4 讨论 |
4.1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液相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4.2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液相菌群门水平结构影响 |
4.3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液相菌群科水平结构影响 |
4.4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液相菌群属水平结构影响 |
4.5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液相菌群预测功能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五章 添加烟酸对瘤胃固相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饲粮及试验设计 |
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固相细菌16Sr-DNA PCR扩增效果 |
3.2 测序序列统计及优化 |
3.3 瘤胃健康组、酸中毒组及烟酸组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对比分析 |
3.4 瘤胃健康组、酸中毒组及烟酸组OTUs比较分析 |
3.5 瘤胃健康组、酸中毒组及烟酸组菌群结构分析 |
3.6 瘤胃健康组、酸中毒组及烟酸组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 |
4 讨论 |
4.1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固相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4.2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固相菌群门水平结构的影响 |
4.3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固相菌群科水平结构的影响 |
4.4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固相菌群属水平结构的影响 |
4.5 瘤胃酸中毒诱导及添加烟酸对瘤胃固相菌群预测功能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六章 添加烟酸对瘤胃液、固相间微生物区系及功能差异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饲粮及试验设计 |
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瘤胃细菌16Sr-DNA PCR扩增效果 |
3.2 测序序列统计及优化 |
3.3 瘤胃液、固相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比分析 |
3.4 瘤胃液、固相之间的OTUs分析 |
3.5 瘤胃液、固相间菌群差异分析 |
3.6 瘤胃液、固相间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添加烟酸对瘤胃液、固相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的影响 |
4.2 添加烟酸对瘤胃液、固相菌群相似性的影响 |
4.3 添加烟酸对瘤胃液、固相菌群结构差异的影响 |
4.4 添加烟酸对瘤胃液、固相菌群功能基因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日粮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牛肉产量、消费量和贸易情况 |
1.2 国内外肉牛业生产现状 |
1.2.1 国外肉牛业生产现状 |
1.2.2 国内肉牛业生产现状 |
1.3 西门塔尔杂交牛的优势 |
1.3.1 西门塔尔杂交牛的产奶性能 |
1.3.2 西门塔尔杂交牛的育肥性能 |
1.4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4.1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4.2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屠宰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 |
1.4.3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影响 |
1.5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存在的问题 |
1.5.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3 饲养管理与试验日粮 |
2.4 样品的采集 |
2.4.1 饲料样的采集与处理 |
2.4.2 粪样的采集与处理 |
2.4.3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4.4 背最长肌肉的采集与处理 |
2.4.5 瘤胃液的采集与处理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体重、干物质采食量及料重比的测定 |
2.5.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
2.5.3 瘤胃发酵指标的测定 |
2.5.4 瘤胃内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
2.5.5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2.5.6 屠宰性能的测定 |
2.5.7 背最长肌肉品质的测定 |
2.5.8 背最长肌肉中脂肪酸的测定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3.4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4.1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3.4.2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3.4.3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多样品的影响 |
3.5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3.7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品质的影响 |
3.8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
3.9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10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3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4.4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4.1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
4.4.2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多样品的影响 |
4.5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4.6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4.7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品质的影响 |
4.8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
4.9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背最长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10 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主要肉牛品种现状及简介 |
1.1.1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
1.1.2 国外肉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
1.2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及趋势 |
1.2.1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 |
1.2.2 肉牛杂交的趋势 |
1.3 肉牛生产性能研究现状 |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测定指标 |
2.2.2 测定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分析 |
3.2 屠宰性能测定 |
3.3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
3.3.1 夏西本杂种牛的肉品质结果 |
3.3.2 夏西本杂种牛肌肉理化性状 |
3.3.3 夏西本杂种牛胴体分割结果 |
3.4 夏西本杂种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1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质量和组织学差异分析 |
3.4.2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3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中33项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 |
4.2 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状 |
4.3 夏西本杂种牛肉质性状测定 |
4.4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新疆肉牛发展现状 |
1.2.1 哈萨克牛 |
1.2.1.1 产区与分布 |
1.2.1.2 品种特征 |
1.2.1.3 生产性能 |
1.2.1.4 遗传性能 |
1.2.2 新疆褐牛 |
1.2.2.1 产区与分布 |
1.2.2.2 产区自然与生态环境 |
1.2.2.3 新疆褐牛育成史 |
1.2.2.4 品种特征 |
1.2.2.5 生产性能 |
1.2.2.6 新疆褐牛产品开发 |
1.2.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分子遗传特征 |
1.3 肉质性状研究进展 |
1.3.1 评价牛肉品质指标的权重 |
1.3.2 牛肉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2.1 大理石花纹与牛肉品质 |
1.3.2.2 生理成熟度与牛肉品质 |
1.3.2.3 品种与牛肉品质 |
1.4 RNA-Seq技术在探究牛肉品质中的应用 |
1.5 miRNA研究概况 |
1.5.1 miRNA与脂肪代谢 |
1.5.2 miRNA与肌肉发育 |
1.5.3 牛miRNA研究概况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品质性状差异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设备与试剂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1 胴体性状测定 |
2.2.1.1 大理石花纹等级评定 |
2.2.1.2 眼肌面积测定 |
2.2.1.3 背膘厚度测定 |
2.2.2 肉质性状测定 |
2.2.2.1 蒸煮损失测定 |
2.2.2.2 剪切力的测定 |
2.2.2.3 持水能力的测定 |
2.2.2.4 pH测定 |
2.2.2.5 肉色评定 |
2.2.3 营养品质测定 |
2.2.3.1 水分的测定 |
2.2.3.2 蛋白质的测定 |
2.2.3.3 脂肪的测定 |
2.2.3.4 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3.5 脂肪酸含量测定 |
2.2.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部分胴体性状比较 |
2.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比较 |
2.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营养品质比较 |
2.4 讨论 |
2.4.1 不同品种对部分胴体性状的影响 |
2.4.2 不同品种与不同分割部位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基因转录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样品采集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RNA-Seq测序操作流程 |
3.2.1.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3.2.1.2 文库构建与mRNA测序 |
3.2.2 数据过滤 |
3.2.3 数据比对 |
3.2.4 基因定量 |
3.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3.2.6 GO分析 |
3.2.7 Pathway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牛肌肉总RNA提取结果与质量检测 |
3.3.2 测序数据过滤及与基因组比对统计 |
3.3.3 基因表达分析 |
3.3.4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
3.3.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3.3.6 成脂基因表达分析 |
3.3.6.1 成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6.2 成脂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6.3 成脂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3.7 成肌基因表达分析 |
3.3.7.1 成肌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7.2 成肌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7.3 成肌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3.8 成纤维基因表达分析 |
3.3.8.1 成纤维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8.2 成纤维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8.3 成纤维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4 讨论 |
3.4.1 转录组测序与基因表达分析 |
3.4.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
3.4.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差异的分子机制 |
3.4.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脂相关基因的调节 |
3.4.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肌因子的调节 |
3.4.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纤维基因表达与代谢 |
3.5 结论 |
第四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miRNA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样品采集 |
4.1.3 主要仪器 |
4.1.4 试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4.2.2 文库构建与miRNA测序 |
4.2.3 数据过滤 |
4.2.4 数据比对 |
4.2.5 小RNA的分类 |
4.2.6 小RNA的预测 |
4.2.7 小RNA的表达定量 |
4.2.8 靶基因预测 |
4.2.9 差异小RNA的筛选 |
4.2.10 层次聚类分析 |
4.2.11 GO与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小RNA数据统计 |
4.3.2 小RNA长度分布统计 |
4.3.3 非编码RNA统计 |
4.3.4 miRNA的预测统计 |
4.3.5 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 |
4.3.6 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分析 |
4.3.7 差异miRNA的靶基因GO分析 |
4.3.8 靶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4.4 讨论 |
4.4.1 miRNA测序质量与整体评估 |
4.4.2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4.4.3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
4.4.4 差异miRNA靶基因GO与 Pathway富集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转录组与miRNA结果qRT-PCR验证及其关联性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动物 |
5.1.2 样品采集 |
5.1.3 主要仪器 |
5.1.4 试验试剂 |
5.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5.2 试验方法 |
5.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5.2.2 反转录 |
5.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5.2.4 PCR操作步骤 |
5.2.5 qRT-PCR试验结果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和miRNA的 qRT-PCR验证 |
5.3.2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3.3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3.4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5.4.1 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1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2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3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2 miRNA差异靶基因的功能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晋南牛早期强度育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荷斯坦阉牛育肥后期SARA对瘤胃功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 卜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2]日粮类型对内蒙古绒山羊瘤胃甲烷产生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韦玥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西门塔尔杂交牛不同部位肉的品质特性与加工传统牛肉产品适宜性研究[D]. 郝婉名.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4]秦川牛CDC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D]. 孔晓卉.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饲粮能量水平对荷斯坦阉牛生长、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D]. 张美琦.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稻草替代部分比例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菌群结构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冶文兴. 宁夏大学, 2020(03)
- [7]烟酸对锦江牛瘤胃酸代谢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预防酸中毒作用机理研究[D]. 杨艳.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8]日粮能量水平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育肥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代谢的影响[D]. 白大洋. 河北农业大学, 2019(12)
- [9]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D]. 党树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D]. 李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