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白云陶制品中铅溶出的几个原因

影响白云陶制品中铅溶出的几个原因

一、影响白云陶制品铅溶出量的几种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珊[1](2018)在《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研究》文中指出紫砂陶器,简称紫砂,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一类陶瓷制品,自古以来以宜兴紫砂壶最负盛名。宜兴紫砂集实用性、功能性、观赏性、艺术性和收藏性为一体,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紫砂使用的不断扩大,以及紫砂收藏的不断提升,紫砂产品尤其是紫砂壶越来越受世人所关注。宜兴紫砂的产生和发展根本原因是拥有得天独厚的矿物资源条件:在紫砂生产集中区丁蜀镇的黄龙山等地,盛产工艺性能十分优异的紫砂矿物原料。但是,随着该矿物资源长期规模化开采和宜兴紫砂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当地政府禁采限制,紫砂矿物原料的供给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对于市面上混乱的定名也让宜兴紫砂原料没有得到更加充分利用。本论文采用多种现代岩矿测试分析技术(XRD、XRF、SEM、薄片分析、热分析等),对比研究了宜兴紫砂不同品种矿物原料的矿物岩石特征,并进行了紫砂陶瓷工艺试验,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测试数据分析,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和进展:(1)宜兴紫砂紫泥矿物原料紫泥、绿泥、红泥、团泥均以SiO2,Al2O3,Fe2O3,K2O为主,矿物组成以石英、高岭石、伊利石主要矿物,含铁矿物紫泥与团泥为赤铁矿、红泥为针铁矿、绿泥为黄铁矿。其中石英含量为30%35%(大小25100μm),高岭石含量为35%40%,伊利石含量为23%28%,含铁矿物含量为4%5%,石英+高岭石+伊利石+铁的氧化物的矿物组合是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的一个重要特征。。(2)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的可塑性属中等可塑性,能赋予紫砂良好的成型条件。在烧成温度在1000℃1200℃范围内,各个品种最佳烧成温度略有不同。其中红泥最佳烧成温度范围最窄,约1100℃。烧失量红泥>绿泥>团泥>紫泥,收缩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红泥>绿泥>团泥>紫泥;吸水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各品种吸水率大致相同,约4.5%。各品种泥料的烧成颜色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深。在最佳烧成温度下,烧成后的紫砂陶片坯体中可见短柱状200nm500nm的莫来石,能赋予宜兴紫砂良好的强度,坯体中多见13μm的开气孔和闭气孔,能赋予宜兴紫砂良好的透气性能。(3)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的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X射线衍射检测显示有高岭石特征峰,但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下未发现其典型的特征,猜测是伊利石-高岭石混层矿物,有待进一步研究。(4)根据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的化学成分特点,按照Fe含量的多少可以大致区分宜兴紫砂各矿物原料的品种,即宜兴紫砂紫砂紫泥Fe2O3约6%,宜兴紫砂绿泥Fe2O3<4%,宜兴紫砂红泥Fe2O3>8%,宜兴紫砂团泥Fe2O3约5%。但由于地质作用的复杂多样性,并不能形成绝对统一的标准,需要结合矿物原料的外观特征加以辨别。(5)宜兴紫砂矿物辅料主要为嫩泥、石红和石黄,嫩泥可以提高泥料的可塑性,石红及石黄主要用于紫砂陶器的着色,为丰富的紫砂陶器工艺品提高更多艺术创作灵感。

李昭宇[2](2016)在《大理白族元素在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并且它还有“陶瓷”之意,可见陶瓷与中国文化、中国文明艺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以纯粹的陶瓷材料制作的陶瓷首饰,还是陶瓷和金属结合的陶瓷首饰,以及陶瓷与其他综合材料结合的陶瓷首饰,都使陶瓷领域出现新的姿态,新的时尚气息。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特色的白族文化艺术,仍然鲜活地渗透在现代设计实践中,其间的合理性、适宜性和独特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士的关注。依托于实习公司在大理的产业,由此定下课题为大理白族元素在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大理白族当地民族元素的深入考察与挖掘提炼,结合陶瓷本身的种种特性和现代首饰的发展趋势,探究如何将大理白族民族元素很好地同陶瓷首饰相结合。本文首先概述了白族文化,包括文化背景、艺术形式等内容,然后重点对大理白族地区的设计元素进行总结与提炼,并分析了大理白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接下来通过对陶瓷首饰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了因为材质的短板造成现有产品存在的不足,希望找到适合陶瓷材质的设计方法。最终通过精神物化法、元素拆分重组法、以人为本交互设计法、元素解构法、材质互补法、服装首饰融合法等设计方法,将大理白族元素运用到陶瓷首饰的设计中。共设计了檐、滋养、层、光影、瓦猫、浣纱、瓷染、蝶恋花、风等九套陶瓷首饰。本课题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民族元素在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美好的发展前程。民族元素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古老文化艺术,它在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被当代人所重视。其恰当好处的运用将会为现代陶瓷首饰设计的发展锦上添花,成为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笔“财富”。

高杰[3](2013)在《尾矿多孔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其晶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铁尾矿为主要原料,石灰石、白云石、纯碱、砂岩以及分析纯Al2O3为校正原料,CaF2为助熔剂,NaHCO3为发泡剂,采用粉末烧结法制备了多孔玻璃陶瓷。系统的研究了基础玻璃中主要氧化物SiO2、CaO、MgO、Al2O3含量变化及热处理制度对所制备多孔玻璃陶瓷各项性能的影响。本文设计基础玻璃配料组成中铁尾矿含量为40%,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基础玻璃中主要氧化物SiO2、CaO、MgO、AL2O3的含量变化对多孔玻璃陶瓷表观密度、孔隙率、导热系数等物理性能及主晶相组成的影响。通过大量水淬析晶实验,确定尾矿玻璃陶瓷主要组分的最佳含量范围,在此范围内,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确定组成配方,制备基础玻璃。通过对基础玻璃的差热分析,确定热处理制度为1050℃,在此制度下制备多孔玻璃陶瓷。通过XRD和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玻璃陶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分析了基础玻璃组成对多孔玻璃陶瓷各项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尾矿多孔玻璃陶瓷的最佳组成。在上述组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最佳组成基础玻璃进行差热分析确定最佳烧结温度为1050℃,并据此选取六个烧结温度进行热处理,烧结温度分别取950℃、1000℃1050℃、1100℃、1150℃以及1200℃。通过对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制备的尾矿多孔玻璃陶瓷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分析了热处理制度对尾矿多孔玻璃陶瓷理化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引起性能变化的原因。确定了尾矿多孔玻璃陶瓷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制度。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基础玻璃组成及热处理制度不会改变尾矿多孔玻璃陶瓷的主晶相和次晶相,主晶相为透辉石,次晶相为硅灰石,但晶相含量会随着组分中CaO/MgO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热处理温度为1050℃时,晶相含量最多。在热处理制度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Si02含量的增加,A1203含量的减少,MgO含量的减少,多孔玻璃陶瓷的表观密度降低,随着Si02含量的增加,MgO含量的减少,多孔玻璃陶瓷的闭口孔隙率呈增大趋势,导热系数呈减小趋势;随着A1203含量的增多及CaO含量的减少,多孔玻璃陶瓷的闭口孔隙率与孔隙率先增大后减小,导热系数则先减小后增大;在基础玻璃化学组成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热处理制度,随着烧结温度升高,多孔玻璃陶瓷的孔隙率先增大后减小,表观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导热系数先减小后增大,烧结温度1050℃时试样的孔隙率最大,表观密度与导热系数均最小。本论文制取的试样强度均在建筑装饰材料要求范围之内。

李海东[4](2008)在《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与建设机制研究 ——以“景德镇”区域品牌为例》文中认为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个经济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崛起,无不与区域品牌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如美国硅谷的IT产品,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意大利萨索罗的瓷砖,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等,一般都在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好的声誉,它们均已形成强劲的地区或国际竞争优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包含着区域品牌的孕育、成长和建立过程。产业集群是塑造区域品牌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而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代表着一个区域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是做大作强产业集群与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论文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品牌的内涵,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关系,重点论述了区域品牌形成的条件、路径和过程。由于区域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集群内外企业的经营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区域品牌建设进程,因此,本文依据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与博弈论,分析了企业选择区域品牌的原因,并据此构造了区域品牌建设“激励模型”,借助模型分析了区域品牌建设的“免疫”与“自增强”机制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区域品牌作为一项公共物品,其本身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这就导致了集群内企业缺乏主动创建区域品牌的动力机制,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期待。为此,本文运用博弈论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集群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并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出区域品牌建设的五种风险表现:搭便车行为、营养不良、过度使用、品牌空心化与柠檬市场等。为化解区域品牌建设风险,本文认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应该有所作为,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规避策略。本论文最后以“景德镇”区域品牌为例,结合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各阶段特征和当前集群发展现状;从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和市场影响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从“景德镇”区域品牌效应;在对“景德镇”区域品牌建设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对策。

惠任[5](2006)在《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琉璃构件腐蚀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目前国内对于现代和仿古建筑琉璃制品的制作及工艺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在古建原始琉璃构件病害及保护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以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屋面琉璃构件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了琉璃构件病变的种类,首次对绿色琉璃构件釉面腐蚀产物进行了科学分析,探讨了腐蚀机理。同时,通过物理共混的方法找出比较适合露天琉璃构件釉面防腐的封护材料,为中国古建琉璃构件的保护研究填补了空白。 通过对戏楼、山门两座建筑屋面琉璃构件的系统调查,归纳出琉璃构件的病变种类分缺失、残损、表面沉积、黑色结壳、釉面腐蚀、釉层脱落和胎体酥粉7种。其中釉面腐蚀这种病变通常容易被人们忽略,不被重视,但其长期发展的结果必将导致釉层脱落、胎体酥粉等其它病变,使琉璃构件失去原有的防水、抗风化性能。本文借助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现代科学仪器,对两种不同釉面腐蚀类型琉璃样品的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得出其主要物相为PbSO4和PbSO4·2PbO。结合洛阳当地的大气环境推断出:釉面弱酸水膜的形成、釉中铅离子的溶出和铅的硫酸盐形成这三大步骤是琉璃构件釉面发生腐蚀的主要过程。实验室设置高温、高湿、高SO2含量密封箱,人工模拟琉璃构件腐蚀环境,加速其釉面的老化,30天后得出和原始构件釉面腐蚀产物成分、形貌相接近的腐蚀产物,从而验证了腐蚀机理。 中国古代建筑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对其保护修复时,要尽量减少干预,尽可能的保持建筑历史原貌。在对古建琉璃构件的保护研究中,我们首次利用Remmers对B72进行了共混改性,通过成膜实验、光老化实验、耐水性实验、耐酸性腐蚀实验和琉璃腐蚀实验,找到10%二者比例为2:8的丙酮溶液在各方面具有较优异的性能,作为保护材料对已发生腐蚀和尚未发生腐蚀的琉璃构件进行封护加固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方志杰[6](1997)在《影响白云陶制品铅溶出量的几种原因》文中研究表明 在厦门投资陶瓷行业的外资企业中,生产白云陶制品的企业占了六七成,故白云陶制品是厦门陶瓷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厂家生产的产品有日用器皿和作用摆设为的装饰品,主要出口美国和欧洲等地。 根据国家商检局和美国FDA的“关于对美出口的调制、使用或盛放食品和饮料的陶瓷器皿问题谅解备忘录”,出口到美国的与食品和饮料接

二、影响白云陶制品铅溶出量的几种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白云陶制品铅溶出量的几种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陶器起源及其发展
    1.2 中国四大名陶简介
    1.3 宜兴紫砂概论
        1.3.1 宜兴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1.3.2 宜兴紫砂品种与分类
        1.3.3 宜兴紫砂的特点
        1.3.4 宜兴紫砂泥料加工与烧制工艺特点
        1.3.5 宜兴紫砂研究现状
    1.4 立项依据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本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实验条件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组成与结构分析
        2.2.1 X射线衍射法(XRD)测试
        2.2.2 岩石薄片分析
        2.2.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测试
        2.2.4 ICP-MS测试
        2.2.5 ICP-OES测试
        2.2.6 扫描电镜(SEM)分析
        2.2.7 透射电镜(TEM)分析
        2.2.8 热分析测试
        2.2.9 体视镜分析
    2.3 陶瓷工艺性能测试
        2.3.1 可塑性测试
        2.3.2 烧失量测试
        2.3.3 收缩率测试
        2.3.4 吸水率测试
第3章 宜兴紫砂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石分类
    3.1 宜兴紫砂矿地质特征
        3.1.1 构造
        3.1.2 地层特点
        3.1.3 矿体特征
    3.2 宜兴紫砂矿物原料分类
第4章 宜兴紫砂紫泥矿物原料特征
    4.1 地质特征与实验样品
    4.2 原矿的组成与结构
        4.2.1 化学成分
        4.2.2 矿物成分
        4.2.3 显微结构构造
        4.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4.2.5 透射电镜(TEM)分析
        4.2.6 热分析
    4.3 陶瓷工艺性能
        4.3.1 可塑性
        4.3.2 烧失量
        4.3.3 收缩率
        4.3.4 吸水率
        4.3.5 烧成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4.3.6 体视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宜兴紫砂绿泥矿物原料特征
    5.1 地质特征与实验样品
        5.1.1 化学成分
        5.1.2 矿物成分
        5.1.3 显微结构构造
        5.1.4 扫描电镜(SEM)分析
        5.1.5 热分析
    5.2 陶瓷工艺性能
        5.2.1 可塑性
        5.2.2 收缩率
        5.2.3 吸水率
        5.2.4 烧成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宜兴紫砂红泥矿物原料特征
    6.1 地质特征与实验样品
    6.2 原矿的组成与结构
        6.2.1 化学成分
        6.2.2 矿物成分
        6.2.3 显微结构构造
        6.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6.2.5 热分析
    6.3 陶瓷工艺性能
        6.3.1 可塑性
        6.3.2 烧失量
        6.3.3 收缩率
        6.3.4 吸水率
        6.3.5 烧成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宜兴紫砂团泥矿物原料特征
    7.1 地质特征与实验样品
    7.2 原矿的组成与结构
        7.2.1 化学成分
        7.2.2 矿物成分
        7.2.3 显微结构构造
        7.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7.2.5 热分析
    7.3 陶瓷工艺性能
        7.3.1 可塑性
        7.3.2 收缩率
        7.3.3 吸水率
        7.3.4 烧成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7.4 宜兴紫砂不同种类矿物原料特征对比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宜兴紫砂辅助矿物原料特征
    8.1 实验样品
    8.2 原矿的组成与结构
        8.2.1 化学成分
        8.2.2 矿物成分
        8.2.3 显微结构构造
        8.2.4 热分析
    8.3 陶瓷工艺学特征分析
        8.3.1 可塑性
        8.3.2 收缩率
        8.3.3 吸水率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大理白族元素在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白族艺术文化概述
    2.1 文化背景
        2.1.1 独特的地域环境
        2.1.2 悠久的民族历史
        2.1.3 神秘的宗教信仰
        2.1.4 质朴的民族习俗
        2.1.5 古老的语言文字
    2.2 丰富的艺术形式
        2.2.1 民间文学
        2.2.2 音乐舞蹈与曲艺
        2.2.3 建筑艺术与手工艺
    2.3 大理白族设计元素总结
        2.3.1 大理白族建筑艺术元素
        2.3.2 大理白族民居装饰的艺术性
        2.3.3 大理白族室内装饰艺术元素
    2.4 大理白族服饰艺术元素
        2.4.1 大理白族服饰的图案元素
        2.4.2 大理白族服饰的造型元素
        2.4.3 大理白族服饰的色彩元素
    2.5 大理白族宗教符号元素
第三章 大理白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3.1 大理白族图案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3.1.1 包装设计应用
        3.1.2 产品装饰应用
        3.1.3 旅游纪念品应用
    3.2 大理白族元素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3.2.1 大理白族服饰元素在婚纱设计中的应用
        3.2.2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在时装设计中的应用
    3.3 大理白族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章 陶瓷与陶瓷首饰
    4.1 陶瓷概述
        4.1.1 陶瓷发展的五个里程碑
        4.1.2 陶瓷的分类
        4.1.3 陶瓷的工艺
        4.1.4 陶瓷文化
    4.2 陶瓷首饰设计概述
        4.2.1 古代陶瓷首饰
        4.2.2 现代陶瓷首饰
        4.2.3 现代陶瓷首饰造型设计
        4.2.4 现代陶瓷首饰造型设计
        4.2.5 现代陶瓷首饰造型设计
        4.2.6 现代陶瓷首饰工艺
    4.3 陶瓷首饰现状分析
        4.3.1 陶瓷首饰的发展现状
        4.3.2 陶瓷首饰设计提升的思路
第五章 大理白族元素在陶瓷首饰设计中应用的方法分析
    5.1 现代首饰风格流派
    5.2 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5.2.1 图案的附着
        5.2.2 造型的创意
        5.2.3 材料和工艺创新
        5.2.4 理念的创艺
    5.3 陶瓷首饰的设计方法
        5.3.1 首饰形态语言的突破性设计
        5.3.2 陶瓷材料与其他材料的融合设计
        5.3.3 服装与陶瓷首饰设计的融合
    5.4 大理白族元素在陶瓷首饰设计中运用的方法
        5.4.1 大理白族的名片——风花雪月
        5.4.2 大理白族建筑与手工艺元素
        5.4.3 大理白族传统图案元素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学位期间的业绩

(3)尾矿多孔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其晶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玻璃陶瓷概述
        1.1.1 玻璃陶瓷性能特点及分类
        1.1.2 玻璃陶瓷的应用
        1.1.3 玻璃陶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多孔玻璃陶瓷概述
        1.2.1 多孔玻璃陶瓷性能特点及分类
        1.2.2 多孔玻璃陶瓷的应用
        1.2.3 多孔玻璃陶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尾矿多孔玻璃陶瓷概述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与方案设计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理论依据
    2.4 实验流程
    2.5 实验方案设计及多孔玻璃陶瓷的制备
        2.5.1 多孔玻璃陶瓷的化学组成设计
        2.5.2 多孔玻璃陶瓷的热处理制度设计
    2.6 多孔玻璃陶瓷性能测试
        2.6.1 物理性能测试
        2.6.1.1 表观密度
        2.6.1.2 吸水率
        2.6.1.3 闭口孔隙率
        2.6.1.4 导热系数
        2.6.1.5 抗压强度
        2.6.2 化学性能测试
        2.6.3 X射线衍射分析
        2.6.4 显微形貌分析
第三章 组成对尾矿多孔玻璃陶瓷性能影响研究
    3.1 基本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3.1.1 基本物理性能测试结果
        3.1.2 组成对基本物理性能影响
    3.2 基本化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基本化学性能测试结果
        3.2.2 组成对化学性能的影响
    3.3 主晶相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热处理制度对尾矿多孔玻璃陶瓷性能影响研究
    4.1 基本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1.1 基本物理性能测试结果
        4.1.2 热处理制度对基本物理性能影响
    4.2 基本化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基本化学性能测试结果
        4.2.2 热处理制度对基本化学性能的影响
    4.3 主晶相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技术经济分析
    5.1 技术分析
    5.2 经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与建设机制研究 ——以“景德镇”区域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价值
        1.1.3 研究的现实价值
    1.2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区域品牌研究综述
        1.2.1 外部规模经济层面上的区域品牌研究
        1.2.2 区域竞争优势层面上的区域品牌研究
        1.2.3 产业组织层面上的区域品牌研究
        1.2.4 区域品牌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创新点
        1.3.4 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产业集群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2.1.3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2.2 品牌
        2.2.1 品牌的界定
        2.2.2 品牌的特征
        2.2.3 品牌的分类
        2.2.4 品牌的作用
    2.3 区域品牌
        2.3.1 区域品牌概念的提出
        2.3.2 区域品牌的特征
        2.3.3 区域品牌的类型
        2.3.4 区域品牌的优势
3 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关系
    3.1 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
    3.2 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品牌的维护
    3.3 区域品牌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
    3.4 区域品牌是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4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机制分析
    4.1 区域品牌的形成条件
    4.2 区域品牌的形成路径分析
    4.3 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分析
5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激励模型”的构建
    5.1 集群内企业选择区域品牌的经济学分析
        5.1.1 假设
        5.1.2 区域品牌与集群企业需求曲线的变化
        5.1.3 结论
    5.2 集群企业建设区域品牌的“激励模型”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2.2 模型的构建
        5.2.3 集群内企业行为的约束条件分析
        5.2.4 基于“激励模型”的集群企业建设区域品牌的策略设计
    5.3 区域品牌建设“激励模型”的“自增强”和“免疫”机制分析
    5.4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激励模型”的政策建议
        5.4.1 创造激励性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5.4.2 对教育与科研进行持续的投资
        5.4.3 提供与改善集群的公共基础设施
        5.4.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市场作用
6 我国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风险与规避
    6.1 区域品牌“公地风险”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6.2 区域品牌“公地风险”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6.3 基于博弈分析的区域品牌建设风险的具体表现
        6.3.1 搭便车行为
        6.3.2 营养不良
        6.3.3 过度使用
        6.3.4 品牌空心化
        6.3.5 柠檬市场
    6.4 基于博弈分析的区域品牌建设风险的规避策略
        6.4.1 避免“抓大放小”的误区,加强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管理
        6.4.2 培育协作竞争型产业集群文化,营造共建区域品牌的氛围
        6.4.3 规范区域品牌管理,明确区域品牌管理的主体
        6.4.4 增强集群区域品牌的经营管理,持续提升区域品牌的资产价值
7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与建设实证分析
    7.1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7.2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
    7.3 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的效应分析
        7.3.1 品牌知名度
        7.3.2 品牌美誉度
        7.3.3 品牌忠诚度
        7.3.4 品牌联想
        7.3.5 市场影响力
    7.4 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7.4.1 优势
        7.4.2 劣势
        7.4.3 机遇
        7.4.4 威胁
    7.5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对策
        7.5.1 “景德镇”区域品牌与其他区域品牌走合作扩展型道路
        7.5.2 加大“瓷都”品牌的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
        7.5.3 实现“瓷文化”与“茶文化”相融合,拓展景德镇陶瓷发展平台
        7.5.4 虚拟运营“景德镇”区域品牌,整合区域内外资源
        7.5.5 扶持二线品牌发展,打造品牌梯队,建立完善的区域品牌支撑体系
        7.5.6 吸引全球价值链中主导企业的进驻,构筑陶瓷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
        7.5.7 转化集群发展模式,实现内外集群要素的转化结合
        7.5.8 培养陶瓷企业以技术、品牌参与竞争的意识,加强自主创新
        7.5.9 制定陶瓷产业发展战略,推动陶瓷产业化经营
        7.5.10 组成官、产、学、研战略联盟,合力打响景德镇陶瓷品牌
        7.5.11 整治和规范景德镇陶瓷国内外展销行为,保护“瓷都”金字招牌
        7.5.12 加强区域品牌的产权保护,维护好区域品牌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景德镇陶瓷古窑址分布图
    附录 2: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分布图(一)
    附录 3: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分布图(二)
    附录 4:景德镇海上陶瓷之路示意图
    附录 5:景德镇陶瓷陆路运输示意图
    附录 6:景德镇陶瓷出国(境)展销管理办法(试行)
    附录 7:景德镇陶瓷国内展销管理办法(试行)

(5)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琉璃构件腐蚀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古建琉璃构件及其保护概述
    1.1 琉璃概述
        1.1.1 琉璃及其发展
        1.1.2 中国古代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
        1.1.2.1 琉璃窑垒造
        1.1.2.2 琉璃坯胎制作
        1.1.2.3 琉璃釉料配制
        1.1.2.4 琉璃构件烧制
        1.1.3 古建琉璃构件分类
    1.2 古建琉璃构件保护现状
        1.2.1 琉璃构件的修复
        1.2.2 琉璃构件的保护
    1.3 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洛阳山陕会馆背景简介
    2.1 地理条件
    2.2 历史沿革
    2.3 建筑格局
    2.4 价值评估
        2.4.1 历史价值
        2.4.2 艺术价值
        2.4.3 科学研究价值
        2.4.4 其他价值
第三章 山陕会馆琉璃构件腐蚀研究
    3.1 病害调查
        3.1.1 病害种类
        3.1.1.1 缺失
        3.1.1.2 残损
        3.1.1.3 表面沉积
        3.1.1.4 黑色结壳
        3.1.1.5 釉面腐蚀
        3.1.1.6 釉层脱落
        3.1.1.7 胎体酥粉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样品及其制备
        3.2.1.1 腐蚀产物分析样品
        3.2.1.2 模拟腐蚀实验样品
        3.2.2 材料及试剂
        3.2.3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1 实验仪器
        3.2.3.2 测试条件
        3.2.4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4.1 腐蚀产物分析
        3.2.4.2 模拟腐蚀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腐蚀产物分析
        3.3.1.1 偏光显微鉴定
        3.3.1.2 电子探针分析(EPMA)
        3.3.1.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2 腐蚀机理探讨
        3.3.2.1 产生因素
        3.3.2.2 腐蚀机理
        3.3.2.3 腐蚀类型解释
        3.3.3 模拟腐蚀实验
        3.3.3.1 肉眼观察
        3.3.3.2 偏光显微鉴定
        3.3.3.3 电子探针分析(EPMA)
    3.4 小结
第四章 山陕会馆琉璃构件保护研究
    4.1 保护材料概述
        4.1.1 文物封护材料的要求
        4.1.2 琉璃构件封护材料的特殊要求
        4.1.3 常用文物保护封护材料
        4.1.3.1 有机硅树脂
        4.1.3.2 丙烯酸树脂
        4.1.3.3 环氧树脂
        4.1.3.4 聚氨酯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样品制备
        4.2.2.1 制板
        4.2.2.2 制膜
        4.2.2.2.1 溶液制备
        4.2.2.2.2 涂膜
        4.2.3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4.2.3.1 实验仪器
        4.2.3.2 测试条件
        4.2.4 实验方法
        4.2.4.1 成膜实验
        4.2.4.2 光老化实验
        4.2.4.3 耐水性实验
        4.2.4.4 耐酸性腐蚀实验
        4.2.4.5 琉璃腐蚀实验
    4.3 结果及讨论
        4.3.1 成膜实验
        4.3.2 光老化实验
        4.3.3 耐水性实验
        4.3.4 耐酸性腐蚀实验
        4.3.5 琉璃腐蚀实验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已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影响白云陶制品铅溶出量的几种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研究[D]. 李珊.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2]大理白族元素在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应用[D]. 李昭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3]尾矿多孔玻璃陶瓷的制备及其晶化机理研究[D]. 高杰. 沈阳建筑大学, 2013(05)
  • [4]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与建设机制研究 ——以“景德镇”区域品牌为例[D]. 李海东.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8(S1)
  • [5]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琉璃构件腐蚀及保护研究[D]. 惠任. 西北大学, 2006(11)
  • [6]影响白云陶制品铅溶出量的几种原因[J]. 方志杰. 中国商检, 1997(01)

标签:;  ;  ;  ;  ;  

影响白云陶制品中铅溶出的几个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