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卡”服务是搞活经营的有效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曹银美[1](2021)在《基于PEST分析的中国居民赴韩旅游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韩两国互为重要的客源国,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及RCEP的签订,中韩两国之间的旅游服务贸易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东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缘政治、历史等原因,中韩旅游市场的发展既有广阔的前景,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基于PEST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等对赴韩中国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市场趋势、影响因素、发展优势、机遇与挑战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过程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介评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先行研究成果;第三章在为本研究研究相关的理论,阐述了PEST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在本文研究中的应用思路;第四章介绍了赴韩旅游市场的发展概况并借助PEST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对赴韩中国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了政策制定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中韩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容易受到地缘政治、政治事件和区域内竞争者的影响,为了保持并扩大游市场,笔者提出了几下几点建议:以RCEP的签署为契机制定更加宽松的服务贸易政策;建立常态化中国旅游市场研究机制;按照市场的细分制定不同的旅游者营销战略;进一步完善签证、通关政策;制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政策,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并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充分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服务贸易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使两国能够借助旅游的桥梁,继续深化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
刘彦[2](2020)在《70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路径及经验研究 ——以社会组织化治理为视角》文中提出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秩序井然、自由演进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谐、繁荣和昌盛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始终把善治良序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准绳和目标。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和落脚点,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基层社会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事关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事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以70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演进路径及经验研究为题,以社会组织化治理为视角,探究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路径。纵览新中国70年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其独特领导魅力和力量,通过城市基层社会的单位制、街居制和农村社会的互助组、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把中国从“一盘散沙”的分散社会组织成“全国一盘棋”的整体社会,在基层社会组织化治理时期,中国基层社会创造出许多奇迹和创举,向世人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路径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中国基层社会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标志,开启了基层社会治理去组织化的道路,城市基层社会的去单位化与市场化与时偕行。随着基层社会去组织化发展,社会原子化、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公平问题不断出现,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执政理念,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再组织化能力,如何把中国人民再组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安邦治国的重大课题。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强大指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思想内涵,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本文以组织化、去组织化和再组织化为分析框架,将新中国70年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历程分为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基层社会治理去组织化和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三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形成的历史背景,梳理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演进的过程,总结并反思了不同时期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所取得的成效与局限,最后,对新中国70年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经验进行总结与凝练。论文内容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基层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阐释。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的解读与界定,厘清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核心概念,避免在概念使用时的误解,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阐释,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视角和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探讨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路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的演进与史情、世情、国情、党情息息相关,本文将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路径从社会组织化视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梳理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路径,并结合调查研究法和个案访谈法论证了各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演进,总结成效并反思局限;第五部分总结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总结新中国70年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经验,以期待给人以启示。新中国70年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凝聚了党和人民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集体智慧,是对新中国70年来基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基层社会治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的总体概括。
蒋馨文[3](2020)在《模拟交传中的认知负荷及其解决方案 ——纪录片《四十不惑》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交替传译实践作为帮助译员提高口译水平的方式之一,为译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效途径。通过纪录片《四十不惑》交替传译实践,从译前准备阶段、译中交传阶段到译后反思阶段,译者对口译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负荷问题进行了探析,并以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为背景,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指出,口译产出的质量与认知负荷的合理分配及运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旦译员所需的认知负荷总量超出可用认知负荷总量,则会出现如信息漏译、信息误译等多种失误现象。结合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与此次交传口译实践,本文具体分析了口译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具体问题,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即专业知识形成的认知负荷,听辨不清形成的认知负荷,字幕提示信息形成的认知负荷。针对上述口译问题,本文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包括:译前百科知识预测,译前专业名词积累,译前方言理解训练,译中过渡信息填补,译中修正视听信息,以及回避字幕干扰信息。上述口译中的认知负荷问题分析来源于实践。希望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有利于译员在口译实践过程中高质量产出译语,并为同类的交替传译任务提供参考。
张慧玲[4](2020)在《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文中提出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新政权开始接管上海,接管上海旧广播电台即属接管工作之一。上海人民政府通过对不同性质的广播电台采用不同的接管办法,顺利地完成了上海电台新旧性质的转换。其中原上海公营电台被没收,大部分私营电台依旧存在,私营电台的广播内容较之前却有所变化,教育与服务节目需占一定的比例,以配合国家建设等宣传。由于私营电台的商业性质,其经营管理与政府的管制标准存在差距。因此,出于巩固新政权的需要,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对私营电台进行改造,首先组织成立具有公私合营性质的联合广播公司;其次,上海人民电台对具有私营性质的联合广播公司进行收购,上海的电台由此改造完成。随着对电台管制步骤的推进,广播节目发生变化,沪剧播音时间随着私营电台的减少和广播周率的合并逐渐下降;另外,为配合社会主义的宣传,沪剧播音剧目中现代戏有所增多。所有电台改造完成后,上海的电台进入国营化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广播电台的管理。广播工作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在大跃进时期、“文革”前夕和“文革”期间,广播电台的政治色彩浓厚。沪剧播音节目也不例外,现代戏占主导地位,经典传统剧目或被积压,或被禁止播出。在“文革”前夕,诸多经典剧目甚至被归入“坏”节目行列,直接限制了沪剧题材的多样化发展,节目驱于单一,广播艺术呈现僵化的特点。在新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广播工作的调整,促进了广播节目的开放。沪剧新剧目的创作、旧剧目的开放以及沪剧新人的培养,为沪剧播音提供了剧目与人才,广播电台亦为沪剧本身及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在沪剧播音繁荣景象的背后,由于受到电视媒体、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及听众收听爱好的变化等影响,沪剧播音开始出现了危机。新时期下,沪剧播音出现生机与危机并存的局面。
刘泓泉[5](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程霆[6](2012)在《河南联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5月24日国家三部委公布的电信重组方案,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成立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成为名副其实的全业务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河南分公司(简称:河南联通)是中国联通在河南省的分支机构。本文探讨的是作为拥有丰富固网资源和先进3G网络的河南联通,如何构建、管理高效的市场营销体系,应对全业务运营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扩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本文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法对河南通信行业竞争市场环境研究,对河南联通通信业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重点分析了河南联通内部存在的优势、不足、机会和威胁,找出移动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河南联通移动业务营销策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实施建议。本论文突破了以往运营商所做营销方案的传统套路,弱化方案中的技术色彩,着重推出具体市场运作方案;该论文创造性的挖掘和利用河南联通百年邮电沉淀的各种资源,设计出资源合理利用的营销组合方案,为河南联通改变粗放经营,开展结构化营销提供借鉴,采用客户、渠道和产品匹配的营销策略,达到企业、渠道和客户多赢,走融合和差异化之路的竞争道路,为3G时代电信全业务环境下河南联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为通信行业移动业务营销战略定位、策略设计和整合提供了借鉴案例,为今后类似企业的移动业务营销策略制定提供借鉴。
魏丽宏[7](2012)在《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传媒在中国快速崛起,以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动慢、手机搜索、手机阅读、手机微博、手机定制服务、手机位置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传媒不断涌现,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互联网等媒介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获得快速发展,对整个中国传媒产业格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多元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下,经过初始期、产业形成期、产业成长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我国手机传媒的市场规模、媒体数量规模、用户规模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都获得了迅猛发展,已经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因此,跳出当前学术界较为普遍的关于手机的媒体功能、传播特点和传播影响力等概念性、技术性的点状或线性研究,而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和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把握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趋势和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外动因、所面临的机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对推动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以及进一步丰富我国手机传媒的理论研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即尝试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和角度,结合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来系统分析论述我国手机传媒产业整体发展的相关问题。论文首先总结分析了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整体现状及产业链结构、产业商业模式、产业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特点,从多个维度透视分析产业发展的动因机制及多种内外驱动力对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惯性轨迹及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力争前瞻性研究把握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新动向和整体趋势。与传统传媒产业不同,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具有的跨媒介、跨行业、跨技术、跨市场的天然特性以及规模庞大、扩容迅速、无既成模式可以模仿套用的特点,使其发展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并由此产生诸多新兴产业特有的问题。论文深入解析了当前制约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难点问题,并从创新产业管理理念、健全产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改善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和生态环境助推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尝试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以期在当前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正进入亟需合理引导、科学管理、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沈海虹[8](2006)在《“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我国转型期背景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推行所面临的重重障碍,通过建立“关联人群”的分类,借助“集体选择理论”视野,借鉴欧美国家二战后城市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系统地疏理了遗产保护得以顺利推行的主体力量建构与社会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实践的建议。从强制向诱致的迈进,是本文提议的方向。 论文上篇分析研究了城市遗产保护的“集体选择”主体,对这些主体力量所应赋予的权力、责任以及他们参与“选择”的方式,进行了制度建设的总结和建议,这些内容包括建构遗产官方“核心管理人”、培育民间保护力量以及“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等途径。 论文下篇借助“集体选择理论”推行公共政策时所关注的“效率”、“公平”和“激励”三个标准,就城市遗产的权属建构、私人权益保障和经济激励制度,对西方国家的城市遗产保护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藉此提出了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制度建设方向。
高俊[9](2004)在《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仪征市的案例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影响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仪征市乡镇农业推广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外因和分析内因相结合的方法,对仪征市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制约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具体剖析,分析应对这些制约因素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思路,同时结合仪征市实例,总结和探索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创新发展的一些新模式,对研究如何促进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仪征市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先后示范、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教育、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兴办了一批为农服务经济实体等,在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调查表明,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已显现出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推广方式不适应、服务内容不适应、服务手段不适应和运行机制不适应,使其职能作用被明显削弱,也直接影响了其发展。 根据调查分析,影响仪征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农业推广队伍不稳,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知识结构欠合理、知识更新缓慢,部分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方向不明,目前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存在相脱节现象,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业技术需求弹性不足等。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对农业推广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农业推广内涵扩大,农业推广目标升级,农业推广方式转变,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必须尽快的适应这种新的转变,才能更好地立足和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需求,仪征市乡镇农业推广机构近年来创新发展思路,拓宽服务领域,转变推广服务方式,积极探索了一些创新发展模式,如发展站办农场模式,订单农业模式,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模式,建设科技示范园模式,农业专业化服务模式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在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最后对促进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理顺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稳定乡镇农业推广队伍,落实农业推广经费,促进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推广有机结合,加大对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扶持,推进农业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的分离。
潘文华,张怡平,赵文娟[10](2002)在《房地产市场销售的促销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全国许多地区许多部门已实施了住房分配货币化。现在房地产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但不少地区还有大量的商品房积压 ,针对现在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式 ,以及现代市场营销中的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出了几点建议 ,对搞活房地产市场销售有现实意义。
二、“双卡”服务是搞活经营的有效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卡”服务是搞活经营的有效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EST分析的中国居民赴韩旅游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3 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先行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 |
2.2 国外研究 |
3.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PEST分析模型 |
3.2 SWOT分析模型 |
4.中国赴韩旅游市场分析 |
4.1 中国人访韩旅游市场现状 |
4.2 PEST分析模型 |
4.2.1 政治影响 |
4.2.2 经济的影响 |
4.2.3 社会的影响 |
4.2.4 技术的影响 |
4.3 赴韩中国旅游市场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5.中国赴韩旅游市场的政策制定建议 |
5.1 以RCEP的签署为契机制定更加宽松的服务贸易政策 |
5.2 建立常态化中国旅游市场研究机制 |
5.3 按照市场细分制定不同细分市场的旅游者营销战略 |
5.4 进一步完善、放宽签证、通关政策 |
5.5 制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70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路径及经验研究 ——以社会组织化治理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创新不足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重点难点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五)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一章 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基层/基层社会治理 |
(二)社会管控/社会管理/社会治理 |
(三)组织化/去组织化/再组织化 |
(四)单位/单位制 |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阐释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社理论 |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治理思想 |
(三)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 |
(四)邓小平的社会治理思想 |
(五)江泽民的社会治理思想 |
(六)胡锦涛的社会治理思想 |
(七)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思想 |
第二章 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化实践路径(1949-1977) |
一、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时代背景 |
(一)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国际背景 |
(二)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国内背景 |
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路径 |
(一)单位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主要路径 |
(二)街居制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辅助路径 |
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路径 |
(一)互助组是农村组织化治理的初级形式 |
(二)合作社是农村组织化治理的中级形式 |
(三)人民公社是农村组织化治理的高级形式 |
四、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评价与反思 |
(一)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成就 |
(二)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弊端 |
(三)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化的反思 |
第三章 基层社会治理的去组织化实践路径(1978-2012) |
一、基层社会治理去组织化的时代背景 |
(一)世界范围内的政府改革运动 |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提出 |
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去组织化路径 |
(一)经济自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二)村民自治:村民自我管理 |
三、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去组织化路径 |
(一)单位制的解体:国家、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革 |
(二)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
(三)政府从“全能”到“有限”,社会治理下移到基层 |
四、基层社会治理去组织化的评价与反思 |
(一)基层社会治理去组织化的成就 |
(二)基层社会治理去组织化模式的弊端 |
(三)基层社会治理去组织化的反思 |
第四章 基层社会治理的再组织化实践路径(2012-2020) |
一、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时代背景 |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 |
(二)社会再组织化的现实需要 |
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再组织化实践路径 |
(一)社区是实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主要力量 |
(二)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重要力量 |
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实践路径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社会再组织化 |
(二)农村基层政权和村委会是农村社会再组织化的基础力量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社会再组织化的重要途径 |
四、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评价与思考 |
(一)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优势 |
(二)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面临的阻力 |
(三)基层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思考 |
第五章 70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的经验总结 |
一、基层社会治理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一)中国共产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 |
(二)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要与国情紧密结合 |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要根据国情变化适时转变 |
(二)基层社会治理路径选择的启示 |
三、基层社会治理要不断创新 |
(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长久之计策 |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坚持不断解放思想 |
四、基层社会治理要有制度保障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
(二)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 |
五、基层社会治理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 |
(一)基层社会治理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二)基层社会治理要始终依靠人民群众 |
(三)基层社会治理要坚持改善和增加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模拟交传中的认知负荷及其解决方案 ——纪录片《四十不惑》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模拟交传的任务简介 |
(一)任务简介 |
(二)任务过程 |
第二章 认知负荷理论综述 |
2.1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理论综述 |
2.1.1 认知负荷模式理论核心 |
2.1.2 认知负荷模式阶段分析 |
2.2 认知负荷理论与口译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模拟交传中的认知负荷问题 |
3.1 专业知识形成的认知负荷 |
3.1.1 百科知识繁杂 |
3.1.2 生僻名词密集 |
3.2 听辨不清形成的认知负荷 |
3.2.1 方言听辨不清 |
3.2.2 话轮转换频繁 |
3.3 字幕提示信息形成的认知负荷 |
3.3.1 视听信息不符 |
3.3.2 分散听辨精力 |
第四章 模拟交传中认知负荷问题的解决方案 |
4.1 专业知识的认知负荷解决方案 |
4.1.1 译前百科知识预测 |
4.1.2 译前生僻名词积累 |
4.2 听辨不清的认知负荷解决方案 |
4.2.1 译前方言理解训练 |
4.2.2 话轮过渡信息填补 |
4.3 字幕信息的认知负荷解决方案 |
4.3.1 译中修正视听信息 |
4.3.2 译中回避干扰信息 |
第五章 《四十不惑》口译实践总结 |
5.1 译后问题与反思 |
5.2 认知负荷模式对交替传译实践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评分表 |
附录3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4)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理论方法与史料来源 |
四、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接管与改造时期的沪剧播音(1949-1953) |
第一节 上海旧广播电台被接管前后 |
一、政府对旧广播电台的接管办法 |
二、旧广播电台被接管后的播音情况 |
第二节 私营电台改造时期的沪剧播音 |
一、从私营到公私合营时期 |
二、私营电台改造完成之际 |
小结 |
第二章 政治运动频繁时期的沪剧播音(1954-1976) |
第一节 上海电台国营化初期的沪剧播音 |
一、广播工作的改进与沪剧播音 |
二、沪剧播音的回升 |
第二节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的沪剧播音 |
一、广播大跃进与沪剧播音 |
二、广播工作的调整与沪剧播音 |
第三节 “文革”前夕及“文革”期间的沪剧播音 |
一、“文革”前夕沪剧播音革命化 |
二、“文革”时期的沪剧播音 |
小结 |
第三章 市场化时期的沪剧播音(1977-1990) |
第一节 广播电台节目调整与改革 |
一、广播节目的改观 |
二、综合文艺节目的创办 |
第二节 沪剧播音与听众反映 |
一、沪剧播音剧目变化 |
二、沪剧播音新人辈出 |
三、听众收听爱好的变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6)河南联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2 国内外营销策略研究 |
2.3 国内对通信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
3 河南联通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P) |
3.1.2 经济环境(E) |
3.1.3 社会环境(S) |
3.1.4 技术环境(T) |
3.2 河南联通行业环境分析 |
3.4.1 河南通信行业总量分析 |
3.4.2 河南通信环境分析 |
3.3 河南联通 SWOT 分析 |
3.3.1 优势(S) |
3.3.2 劣势(W) |
3.3.3 机会(O) |
3.3.4 威胁(T) |
3.4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前瞻 |
4 河南联通市场营销现状 |
4.1 河南联通基本情况 |
4.2 河南联通营销现状分析 |
4.2.1 品牌分析 |
4.2.2 产品分析 |
4.2.3 渠道分析 |
4.2.4 促销分析 |
4.2.5 广告宣传分析 |
4.3 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
4.3.1 产品方面问题 |
4.3.2 价格方面问题 |
4.3.3 渠道方面问题 |
4.3.4 促销方面问题 |
5 河南联通移动业务营销策略新模式及实施建议 |
5.1 河南联通移动业务营销策略新模式 |
5.1.1 产品策略 |
5.1.2 价格策略 |
5.1.3 渠道策略 |
5.1.4 终端策略 |
5.1.5 品牌宣传策略 |
5.1.6 区域营销策略 |
5.2 河南联通移动业务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5.2.1 客户面 |
5.2.2 营业员面 |
5.2.3 渠道面 |
5.2.4 企业面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手机传媒技术的进化历程 |
第二节 手机传媒发展壮大的产业化历程 |
第三节 产业发展相关理念的演化历程 |
第三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产业特性分析 |
第一节 产业规模概况 |
第二节 产业链结构现状 |
第三节 产业商业模式特征 |
第四节 产业管理方式情况 |
第五节 产业特性分析 |
第四章 引导和推动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一节 手机传媒产业正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
第二节 手机传媒产业带动传媒产业整体发展 |
第三节 手机传媒产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
第四节 手机传媒产业推进文化生态建设 |
第五节 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牵涉国家发展战略 |
第六节 全球视野下加快发展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战略意义 |
第五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技术革命推动手机传媒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市场需求撬动手机传媒产业增长 |
第三节 媒介竞合促进手机传媒产业扩容 |
第四节 手机传媒生存发展驱动产业创新 |
第五节 社会文明进步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
第六节 国家实施相关政策刺激产业繁荣 |
第六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产业经营领域加速延伸,产业模式将更趋多元 |
第二节 产业服务能力提升,产业服务将走向“三化” |
第三节 三屏合一加速演进,产业融合效应将全面显现 |
第四节 产业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产业链条将不断重构均衡发展 |
第五节 产业资本运营趋于活跃,产业规模将爆发增长 |
第六节 技术革命继续升级,产业增长提速实现跨越发展 |
第七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
第一节 市场化发展畸形束缚产业健康发展 |
第二节 产业政策和规范不完善制约产业科学发展 |
第三节 技术标准不统一阻碍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
第四节 产业监管机制不健全产业监管存在漏洞 |
第五节 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制约产业发展后劲 |
第八章 解决我国手机传媒产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产业管理理念,加快推进规制融合转型 |
第二节 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
第三节 完善产业激励政策,加快做大产业规模 |
第四节 健全产业规范与监管机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
第五节 加强产业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产业生态环境 |
第六节 强化手机媒介教育,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8)“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转型期的城市遗产保护 |
1.2 相关概念和辨析 |
1.2.1 城市遗产 |
1.2.2 历史保护 |
1.3 我国遗产保护现状与背景 |
1.3.1 单体对象多元化 |
1.3.2 多层次的整体保护体系建立 |
1.3.2.1 “点—线—面”多层次保护 |
1.3.2.2 区域化网络化的遗产廊道和文化路径 |
1.3.2.3 结合城市更新 |
1.3.3 适应性再利用的兴起 |
1.3.4 整体性保护 |
1.4 文献综述 |
1.5 论文视点的建立 |
1.5.1 现状的困扰与遗产保护的关联人群分类 |
1.5.2 遗产保护的集体选择 |
1.6 论文框架、研究过程与方法 |
1.6.1 论文框架 |
1.6.2 研究过程 |
1.6.3 研究方法 |
上篇: “选择主体与方式” |
第二章 官方“核心管理人” |
2.1 西方国家的遗产“核心管理人” |
2.1.1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 |
2.1.2 英格兰遗产—— EH |
2.1.3 法国“文化遗产司”及“国家建筑师”AUE |
2.1.4 合作与放权 |
2.1.5 总结 |
2.2 我国城市文化遗产“核心管理人”建构 |
第三章 自下而上的保护力量 |
3.1 公众参与 |
3.1.1 公众参与 |
3.1.2 参与梯级与形式 |
3.1.3 我国的现状与展望 |
3.2 公益组织 |
3.2.1 信托组织 |
3.2.2 公益法人团体 |
3.2.2.1 财团法人 |
3.2.2.2 社团法人 |
3.2.3 我国公益保护组织建构 |
3.2.3.1 现状 |
3.2.3.2 建构方向 |
3.3 社区营造 |
3.3.1 社区营造及其模式 |
3.3.2 遗产保护的社区营造运动 |
3.3.2.1 日本的社区营造运动 |
3.3.2.2 美国的社区营造运动 |
3.3.2.3 台湾的社区营造运动 |
3.3.3 社区建筑师和社区组织 |
3.3.3.1 社区建筑师 |
3.3.3.2 社区组织 |
3.3.4 我国的社区营造与展望 |
3.4 附录 |
1. 美国早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个人力量 |
2. 日本各地城市社区营造案例 |
3. 美国“公共土地信托”2004年度财务报表 |
4. 英国“维多利亚协会”2004年度财务状况表 |
5. 台湾“财团法人芦洲李宅古迹维护文教基金会”捐助及组织章程 |
下篇: “选择效率与标准” |
第四章 选择效率:权属建构 |
4.1 遗产产权 |
4.2 权属状况 |
4.3 权属建构 |
4.3.1 产权私有化 |
4.3.2 产权“有限”国有化 |
4.3.3 产权分离 |
4.3.3.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4.3.3.2 所有权与用益权分离 |
4.3.3.3 我国的展望 |
4.3.4 结语 |
第五章 选择标准一:私权保障 |
5.1 财产权保障 |
5.1.1 侵害方式:征收与限制 |
5.1.1.1 征收 |
5.1.1.2 限制 |
5.1.2 补偿方式 |
5.1.2.1 征收补偿 |
5.1.2.2 限制补偿 |
5.2 生存权保障 |
5.2.1 遗产保护下的弱势群体 |
5.2.2 “缙绅化”现象 |
5.2.3 解决方式 |
5.2.3.1 可支付住宅的外部援助 |
5.2.3.2 弹性灵活的保护计划 |
5.2.3.3 腾迁安置环节 |
5.3 结语 |
5.4 附录(案例研究) |
1. 巴尔迪摩市“屠夫山”社区营造:维系多收入阶层混合居住的传统 |
第六章 选择标准二:激励机制 |
6.1 税费制度 |
6.1.1 美国政府的税费政策 |
6.1.2 我国的展望 |
6.2 资金补助 |
6.2.1 各国政府补助的主要特点 |
6.2.2 美国的政府补助 |
6.2.3 英国的政府补助 |
6.2.4 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政府补助 |
6.3 地役权制度 |
6.4 发展权转移 |
6.5 其它激励方式 |
6.6 结语 |
6.7 附录 |
1. 美国各州遗产保护税收优惠政策 |
2. 美国接收“保护地役权”的民间组织(联邦和州一级) |
3. “拯救美国文化珍宝”SAT计划2005年(部分)援助项目 |
4. 台湾古迹土地容积转移办法-1999年 |
5. 面向私人的保护补助(以伦敦为例) |
6. 面向公益保护组织的补助(以伦敦为例) |
7. 杭州市200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项目安排明细表 |
8. W市XX街历史街区保护修建工程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一览表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历程 |
2.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历程 |
3. 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历程 |
4. 英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历程 |
5. 法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历程 |
6. 日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历程 |
7. 国际性组织和宪章、公约 |
8. 插图索引 |
9. 表格索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仪征市的案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2.1 发展现状 |
2.1.1 仪征市基本情况 |
2.1.2 仪征市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现状 |
2.2 发挥的积极作用 |
2.2.1 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 |
2.2.2 示范、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
2.2.3 教育、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 |
2.2.4 兴办了一批为农服务经济实体 |
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2.3.1 推广方式不适应 |
2.3.2 服务内容不适应 |
2.3.3 服务手段不适应 |
2.3.4 运行机制不适应 |
2.4 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2.4.1 管理体制不健全 |
2.4.2 农技推广队伍不稳,人员外流,人心思去 |
2.4.3 乡镇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知识结构欠合理、知识更新缓慢 |
2.4.4 农业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
2.4.5 发展方向不明,只重经营而轻视推广服务,农技服务功能削弱 |
2.4.6 农业科研、教育、推广脱节,与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脱节 |
2.4.7 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较低的农业生产效益,对农业技术需求弹性不足,影响基层农业推广工作 |
第三章 发展形势与发展对策分析 |
3.1 发展形势分析 |
3.1.1 农业推广内涵扩大 |
3.1.2 农业推广目标升级 |
3.1.3 农业推广方式转变 |
3.2 发展对策分析 |
3.2.1 理顺管理体制 |
3.2.2 稳定推广队伍 |
3.2.3 落实推广经费 |
3.2.4 促进“三农”结合 |
3.2.5 加大扶持力度 |
3.2.6 拓展服务领域 |
3.2.7 加快知识更新 |
3.2.8 创新运作机制 |
第四章 仪征市乡镇农业推广机构部分发展模式浅析 |
4.1 站办农场模式 |
4.2 订单农业模式 |
4.3 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模式 |
4.4 科技示范园模式 |
4.5 专业化服务模式 |
第五章 结论及有关建议 |
5.1 结论 |
5.2 有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农技人员调查提纲 |
附录2 农户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四、“双卡”服务是搞活经营的有效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EST分析的中国居民赴韩旅游市场研究[D]. 曹银美.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70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路径及经验研究 ——以社会组织化治理为视角[D]. 刘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模拟交传中的认知负荷及其解决方案 ——纪录片《四十不惑》口译实践报告[D]. 蒋馨文.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上海电台与沪剧播音研究(1949-1990)[D]. 张慧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6]河南联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程霆. 河南大学, 2012(10)
- [7]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 魏丽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8]“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 沈海虹. 同济大学, 2006(09)
- [9]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仪征市的案例调查研究[D]. 高俊.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房地产市场销售的促销策略[J]. 潘文华,张怡平,赵文娟. 山西建筑,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