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写结合”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魏来[1](2018)在《以教材为依托的小学中段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研究 ——以北师大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大量练笔是不可或缺的途径。教材有丰富的阅读文本,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为了避免在使用教材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杂乱无序,有必要对读写结合建构一个序列。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按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和做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常见读写结合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合理性,分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教材阅读教学目标和写作教学目标,有效梳理中段小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基础知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教材读写结合写作教学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读写结合实践,找准读写结合点,形成较为完整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教材读写结合训练序列,为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提供思路和借鉴。
金毅[2](2011)在《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结合(简称读写结合)指的是在中国语文教学情境中阅读和写作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读写结合是根植于中国语文教学领域的传统菁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一直以来,在阅读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观念得到了小学语文界的广泛认同,并经过了长久的实践。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随着时代的推进,语文教学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读写训练,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读写结合训练的策略角度出发,力求发现读写结合的新思路。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归纳整理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读写训练方法,为学生能够在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中逐渐会读善写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严蓉[3](2019)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分三章展开论述。引言阐述研究的缘起,并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在对文献的梳理中,寻找研究的空间,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第一章在新课程背景下,首先重点分析高中语文读写观的内涵,分别从高中语文读写结合中的阅读、高中语文读写结合中的写作、高中语文读与写的融合三方面进行论述。接着寻求其理论支撑,并着重探讨读写结合的实践价值和意义。探讨语文课堂的读写结合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实践价值: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第二章梳理前人对读写结合的认识和理解,结合高中苏教版教材的具体案例,重新界定教材中课文的四种阅读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并探究各阅读类型的功能,为实现读写结合寻找依据。第三章详细介绍相应的功能性写作,分析其内涵,结合“课文”的四种阅读功能,利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分析、探讨高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在“积累性写作”已经在初中阶段广为运用的基础上,主要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评论性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学习性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模仿性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探究性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等。最后,在总结本研究的不足的同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刘江梅[4](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初中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大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苦于写作教学的艰难,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困惑不已;学生也常常落入写作素材贫瘠,写作思维贫弱,语言表达贫乏的境地。2016年9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带来了契机。本文以七年级的写作教学为例,通过对新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探索新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新特色,构建从写作理念到写作过程再到写作修改与评价的完整体系,推进一线写作教学。绪论部分,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阐明了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梳理了当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界定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即“‘部编本’语文教材”、“语文素养”、“写作素养”;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分析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分别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和培育“写作素养”三方面进行阐述。“部编本”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紧紧围绕国家的价值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第二章,探讨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特色。通过与“河大版”语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新教材在写作板块的变动与调整。具体表现为:第一节,写作专题单独成块。不仅明确了写作训练点,而且在导写短文融入了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实践也有了创新;第二节,写作知识落实到位。与“河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写作知识的呈现灵活多样,结构编排科学有效,思维训练富有启发性;第三节,写作方法指导具体。这套教材的编写着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时,重视方式方法的引领;第四节,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更注重读写结合,通过课文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的模拟与创新。第三章,提出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针对当下写作教学的困境,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渗透的新理念和新特色,本部分具体地提出了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弥补写作教学中的不足。第一节,结合新理念,师生共同研究教材。研读写作专题的编写体例,树立“一课一得”的意识;第二节,关注写作过程,提升写作能力。落实写作知识,把握学情,延伸读写结合;第三节,重视作文修改,升格学生作品。师生应树立修改意识,教师可侧重方法指导,将作文修改融进作文讲评中;第四节,关注学生的写作评价,跟进写作需求。以综合评价为主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着重过程性评价。提供多样的写作平台,建立写作资源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结论部分,从课前、课中、课后角度对“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教学实施策略做了总结性思考,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王俊芳[5](2017)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苏教版教材课后写作练习为例》文中指出无论是哪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是以阅读与写作作为其最基本的体系框架。而这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也一直为我国语文广大教学工作者所采用,该传统也对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还应当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优势。然而,在教育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具体怎样读写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却在语文教学领域中一直未形成共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具体目的性不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严重缺失。为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教材的典型范例的作用,从中发现阅读与写作的最佳结合点,例如每册教材的课后都有一部分进行写作训练的内容,就是很有效的读写结合材料。本文第一章总括读写结合知识理论体系;第二章梳理苏教版教材的写作知识讲解和写作训练内容,并根据积累性写作、摹仿性写作、批评性写作和创造性写作四种类型将具体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找出这些方面的内容在设置与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缺陷;第三章尝试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训练体系并结合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建议。本文重点是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读写结合训练体系,提出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建议,以此来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明确读者与作者的不同的阅读取向,同时也提升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积极性,使之善于借鉴,活学活用。
陈媛[6](2020)在《农村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模块。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究就从未止步。但是,在长久以来的教学实践中,阅读与写作仍被割裂,常常处于脱离状态。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读写结合,这是目前为止研究的最大难题。就目前情况而言,农村高中存在更多的因素影响着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许多教师忽视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或者是盲目地在读写结合教学上下功夫,导致了整个语文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提升。论文立足于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以前人所做相关研究为基础,梳理了相关文献,并且以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现象及成因进行分析,站在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试图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上的建议。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集中阐述“读写结合”教学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读写结合”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提升学生读写能力为目的,将阅读与写作部分进行结合,从而相互促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贯彻“读写结合”教学观念时,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主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鉴赏文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阅读经验转化为写作内容。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积极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与实施教学的奥秘。从语文独立设科到新中国成立再到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家们在“读写”关系的认识上逐渐深入,并且为一线教师提出不少实施策略。第二章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总结问题,分析成因。通过调查问卷和实践考察,发现目前农村高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读写量少;教师读写课程教学方式单一;阅读与写作关系脱节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学生缺乏读写积极性;教师缺乏合理引导,且教师的“读写结合”观念不强等。第三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针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更新教学观念,切实将阅读与写作进行结合;培养学生读写兴趣,精心安排读写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读写任务中爱上阅读写作;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按照读写任务的难度有层次地进行引导训练;适应农村实际,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张庆华[7](2015)在《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但具体课程领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还很有限。阅读是外语学习环境下语言输入的最重要途径,阅读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外语课程中占很大比例,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大量课堂观察和对教师的深度访谈,辅以学生访谈、学生问卷、课程大纲等其它数据收集方式,对四名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深入探宄,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他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有何特点?3)他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怎样发展和变化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六方面的内容。英语阅读学科知识主要回答“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英语阅读课程知识涉及设定英语阅读课程目标、个性化地选择和使用教材、寻找教材的延伸点、化解语言和内容二者之间的张力和灵活使用教学课件。英语阅读学科教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呈现、表征和阐述方式以及课堂活动组织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知识,主要包括借助举例、画图和讲故事等阐释讲解工具、用引导性的提问推进思考和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语言学习、促进文本多重解读、挖掘与学生的相关性以及读写结合或阅读与其它技能融合。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与自我关系的知识体现为教师对自我与英语阅读教学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包括阅读的个人意义、自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对自我阅读教学能力的认识和因对阅读教学效果的感知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关于英语阅读与学生关系的知识包括三方面: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教学,教师关于英语阅读对学生个人意义的理解,以及如何理解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地位。阅读教学情境知识包括英语阅读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师对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理解,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怎样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知识。第二,通过分析意象等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理解每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个体特征。再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统领性主题和学科维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统领性主题是教师和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三方通过课堂对话实现不同程度的“视域融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具有四个学科维度:语言、认知、社会文化和审美教育。第三,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是以个人生活史、学科造诣和体验、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学习为个人基础,以职业动机为内在动力,以环境因素为外部媒介,在教育情境中通过不断的反思而生成和发展的。课堂实践中的“行动中反思”固然重要,而教学设计中的“为了实践的反思”以及教学实践后的“对实践的反思”也不容忽视。本文提出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具体内容和特征,为阅读教师认知领域的研究增添了一份中国语境下的理解,也是对普通教育领域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理论拓展。研究发现对英语阅读教师的教学、职业发展和高校英语课程改革有启示作用。
麦鸣栩[8](2019)在《基于“以写促读”视角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整本书阅读逐步成为语文教育的共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把“整本书阅读”列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随着整本书阅读走进课堂、走向课程化,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扩大阅读量、提升思维品质、丰富文化积累、提高审美鉴赏的重要阅读资源。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深化、推进的表现,更是一项有力的挑战。整本书阅读正在实现课程化,并逐步走进课堂、迈向教学,但总体上看,其推进还是比较缓慢。为更好地推进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发展,文章对当前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把握其实践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优化策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文章发现教师在教学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重“量”轻“质”、重“形”轻“效”以及阅读教学形式化、粗放化等问题,而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不足,出现“伪阅读”、“浅阅读”、“被动阅读”的状况,使得整本书阅读无论是在教的方面还是学的方面都收效甚微。此外,出现教师教学整本书阅读有心无力、学生阅读整本书浅尝辄止的情况,意味着我们距离借助整本书阅读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目标越来越远了。纵观语文教学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一直是语文教育教学中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留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阅读、写作教学课堂总是相互隔绝、互不往来,“读”与“写”的割裂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深究其原因,实是我们一直以来“重阅读”、“轻写作”的教学惯性使然。尽管我们会提及“读写结合”,但大多教师只熟知“以读促写”、只窥见“读”对“写”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写作对阅读同样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此可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以写促读”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也即“写”对“读”所具有的促进意义还有待具体挖掘、探究。基于以上对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和“以写促读”的现状与意义的认识、针对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文章基于“以写促读”视角,提出构建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此外,文章还从理论依据、模式自身优势以及现实需要三个方面分别展开阐述基于“以写促读”视角构建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文章具体论述基于“以写促读”视角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期为教师有效运用该模式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方法、思路。语文教育研究依旧在不断的改革和推进之中,就目前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尚且十分严峻。再者,阅读教学不是单一的“读”的活动,阅读教学本身也承担着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任务。如何实现“读写结合”以及更好地围绕“读”实现“以写促读”等等,都需要加以重视并细致探讨,方可更好地作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
陈青[9](2017)在《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是检验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英语写作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然而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写作对处于英语初学者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初中生面对写作任务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写作也一直是困扰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初中生面临的英语写作问题,探讨写作教学法——“以读促写”,即读写结合教学方法。为了解答来自第一线众多教师的困惑,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法探索以下问题:一,如何合理地利用教材,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二,如何组织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实践研究,希望能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指导性建议,以达到改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研究过程包括:第一,通过调查问卷描述初中生英语阅读与写作学习的现状。通过访谈了解目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第二,通过“读写结合”教学法的行动实践,研究该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使用。本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英语写作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然而,“读写结合”也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教学法,在运用该方法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巩文迪[10](2018)在《初级汉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与写作是掌握一门语言所必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也是语言教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作为教学实践,笔者曾执教于泰国南邦国际学校,了解到该校在对外汉语教学设置上对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地利用阅读和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影响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故笔者在南邦国际学校展开了为期一学期的读写一体化教学实验,旨在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于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本研究以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为研究焦点,分析初级汉语水平阶段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思维特点,把我国语文教学领域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引入到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去,探讨如何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其汉语综合素质。此外,关于初级对外汉语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这一主题是有其自身独特内涵的。其首先将所要研究的范围限定在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并且强调的是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使阅读和写作双向互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成效。文章主要借鉴了国内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就目前来说,国内关于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研究读写结合的外在形式,把阅读和写作视为一种组合,用于实现其外部目的的一种功能性活动;二、研究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三、研究读写结合点,即阅读与写作间的共享知识;四、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成绩分析,问卷讨论等几方面着手,分析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描述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探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效和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和策略,以期利用本研究结果能够对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综合素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泰国学校汉语教学设置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读写结合”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写结合”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以教材为依托的小学中段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研究 ——以北师大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阅读 |
1.3.2 写作 |
1.3.3 读写结合 |
1.3.4 训练序列 |
1.3.5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行动研究法 |
1.6.3 经验总结法 |
1.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读写结合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
2.1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读写结合方式 |
2.1.1 举一反三,由仿到创——仿写 |
2.1.2 转换形式,内化文本——改写 |
2.1.3 放开思路,扩展细节——扩写 |
2.1.4 忠于原文,高度概括——缩写 |
2.1.5 大胆想象,合理续编——续写 |
2.1.6 心随文动,思悟并进——批注 |
2.1.7 深读文本,情感共鸣——读后感 |
2.1.8 充分联想,巧补留白——补白 |
2.2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读写结合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
2.2.1 写作目标不明确,训练盲目随意 |
2.2.2 忽视小学生的认知情况,训练无梯度 |
2.2.3 读写结合点把握不准,训练无侧重 |
2.2.4 缺乏方法指导,训练无系统 |
3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合理性分析 |
3.1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理论依据 |
3.1.1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 |
3.1.2 建构主义理论 |
3.1.3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心理过程 |
3.1.4 儿童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 |
3.2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必要性 |
3.2.1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
3.2.2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 |
3.2.3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需要有序建构 |
3.3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合理性 |
3.3.1 读写结合序列对应《课程标准》的读写目标要求,体现了学段特点 |
3.3.2 读写结合序列遵循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
3.3.3 读写结合序列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找准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
4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构建读写结合训练序列的可行性 |
4.1 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
4.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教材阅读教学目标和写作教学目标分析 |
4.2.1 《课程标准》小学中段读写目标分析 |
4.2.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教材阅读教学要求 |
4.2.3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教材写作教学要求 |
5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 |
5.1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写作目标 |
5.1.1 小学语文中段写作训练的总体目标 |
5.1.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各年级写作训练的目标序列 |
5.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段读写结合训练的内容序列 |
5.3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效果检测 |
6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
6.1 给足时间,让学生有效阅读和练笔 |
6.2 关注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
6.3 注重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
6.4 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读写结合教学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一节 读写结合教学的历史 |
第二节 现有研究的分析 |
第三章 读写结合的概念和关系 |
第一节 读写结合释义 |
第二节 读写结合的关系 |
第四章 读写心理机制 |
第一节 阅读心理 |
第二节 写作心理 |
第三节 读写结合心理机制 |
第五章 读写结合的形式 |
第一节 补白 |
第二节 仿写 |
第三节 批注 |
第六章 读写结合的策略 |
第一节 读写结合“三误区” |
第二节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读写策略 |
第三节 尊重学生个性的多元读写策略 |
第四节 从学生理解障碍出发的读写策略 |
第五节 提升语文素养的读写策略 |
第六节 从三维角度促成有效教学目标的读写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设想 |
四、本文创新 |
第一章 新课程背景下读写结合概述 |
第一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观 |
一、高中语文读写结合观念下的阅读 |
二、高中语文读写结合观念下的写作 |
三、高中语文读和写的交融 |
第二节 读写结合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图式理论 |
三、美国读写结合思想 |
第三节 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的价值 |
一、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 |
二、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 |
三、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提高 |
第二章 高中语文课文的功能类型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定篇” |
一、“定篇”的内涵 |
二、“定篇”的地位 |
三、“定篇”的功能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例文” |
一、“例文”的内涵 |
二、“例文”的呈现 |
三、“例文”的功能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样本” |
一、“样本”的内涵 |
二、“样本”的选择 |
三、“样本”的功能 |
第四节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用件” |
一、“用件”的内涵 |
二、“用件”的种类 |
三、“用件”的功能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定篇——评论性写作的读写结合 |
一、“评论性写作”的内涵 |
二、“评论性写作”施教策略 |
三、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例文——学习性写作的读写结合 |
一、“学习性写作”的内涵 |
二、“学习性写作”运用策略 |
三、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样本——模仿性写作的读写结合 |
一、“模仿性写作”的内涵 |
二、“模仿性写作”的运用策略 |
三、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第四节 用件——探究性写作的读写结合 |
一、“探究性写作”的内涵 |
二、“探究性写作”的运用策略 |
三、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
第一节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二节 提升“语文素养” |
第三节 培育“写作素养”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特色 |
第一节 写作专题单独成块 |
一、明确写作训练点 |
二、补充导写短文 |
三、创新写作实践 |
第二节 写作知识落实到位 |
一、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
二、写作知识结构编排科学有效 |
三、写作知识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
第三节 写作方法指导具体 |
一、写作指导关注学生角度 |
二、写作指导切入思维层面 |
三、写作指导重视方法引领 |
第四节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
一、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和谐一致 |
二、以课文为例让写作教学更完善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实施策略 |
第一节 结合新理念,师生共同领会教材 |
一、研读写作专题的编写体例 |
二、树立“一课一得”的意识 |
第二节 关注写作过程,提升写作能力 |
一、紧扣教材,落实写作知识 |
二、基于写作学情,打造精品设计 |
三、依托文本,延伸读写结合 |
四、师生共写,示范领航 |
第三节 重视作文修改,升格学生作品 |
一、师生应有作文修改的意识 |
二、重视作文修改的方法指导 |
三、作文修改融进作文讲评 |
第四节 关注写作评价,跟进写作需求 |
一、根据学段,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
二、建立多元写作评价机制 |
三、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 |
四、提供多样的写作平台 |
五、建立学生写作资源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苏教版教材课后写作练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概念界定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语文读写结合的理论与研究原则 |
第一节 读写结合的基本理论 |
一、我国读写结合观念梳理 |
二、《美国语文》读写观启示 |
三、读写结合理论概述 |
第二节 读写结合的操作原则 |
一、读写结合须先各自实现 |
二、读写结合并非读写同步 |
三、用好教材践行读写结合 |
四、课后练笔实现读写共赢 |
五、区分层次明确读写形式 |
第二章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写作练习读写结合的现状与价值 |
第一节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写作练习编写情况梳理 |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写作练习统计 |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写作练习编排特点 |
第二节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写作练习读写结合的价值 |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分析 |
三、由课后写作练习看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
四、由课后写作练习看读写结合的可行性 |
第三节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写作练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对积累性写作认识片面,忽视指导 |
二、对摹仿性写作理解呆板,方法不当 |
三、对批评性写作脱离文本,架空解读 |
四、对创造性写作缺少规范,实效性差 |
第三章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建议及训练体系 |
第一节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 |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课后读写结合训练体系设计 |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后读写结合训练体系设计 |
三、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课后读写结合训练体系设计 |
第二节 对积累性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
一、重视积累性写作训练 |
二、适当增加训练的数量 |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 |
四、对积累性写作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对摹仿性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
一、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写作过程 |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 |
三、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统一结合 |
四、对摹仿性写作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对批评性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
一、尝试双重阅读取向 |
二、培养阅读的尊严感 |
三、补充相关迁移资料 |
四、对批评性写作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五节 对创造性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
一、调动创造的激情 |
二、服务语文的学习 |
三、活用借鉴的资料 |
四、对创造性写作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农村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读写结合”教学概念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读写结合”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读写结合”的概念 |
二、“读写结合”教学概念及其演变 |
第二节 “读写结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学习迁移理论 |
三、图式理论 |
第二章 农村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二、访谈调查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农村高中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农村高中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农村高中语文读写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农村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农村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原则 |
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
二、以师为导,以生为本 |
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 |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
第二节 农村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
一、更新教学观念,循序渐进展开教学 |
二、培养读写兴趣,合理引导读写 |
三、营造读写结合环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
四、适应农村实际,开发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背景与方法篇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个人旨趣 |
1.3 研究目的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普通教育领域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述评 |
2.1.1 国外研究概述 |
2.1.2 国内研究概述 |
2.2 二语/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述评 |
2.3 阅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相关研究述评 |
2.3.1 母语阅读教师认知研究 |
2.3.2 二语/外语阅读教师认知研究 |
2.4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理解 |
2.4.1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和特征 |
2.4.2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类型 |
2.4.3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
2.5 关于“阅读”和”外语阅读教学”的理解 |
2.5.1 阅读和阅读教学 |
2.5.2 外语阅读教学 |
2.5.3 外语读写素质 |
2.6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参与者 |
3.4 数据收集 |
3.4.1 课堂观察 |
3.4.2 深度访谈 |
3.4.3 学生访谈和学生问卷 |
3.4.4 其它资料 |
3.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6 关于效度的问题 |
3.7 研究伦理 |
第二部分 个案观察篇 |
第四章 岳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
4.1 专业化生活:“阅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
4.2 源自专业化生活的阅读教学理解 |
4.2.1 “阅读给人perspective" |
4.2.2 阅读帮助“发现自我” |
4.2.3 通过协商获取意义和发展思维 |
4.3 选择“令人眼前一亮”的课文 |
4.3.1 考虑语言难度、质量和顺序安排 |
4.3.2 考虑内容相关性、趣味性和思想性 |
4.4 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 |
4.4.1 “与学生协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
4.4.2 用提问推进讨论 |
4.4.3 启发人生思考 |
4.5 阅读课中的语言学习 |
4.5.1 “阅读内容带动语言学习” |
4.5.2 “以写作的角度讲语言” |
4.6 “技近乎于道” |
4.7 小结 |
第五章 于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
5.1 培养阅读兴趣 |
5.1.1 “发现一个阅读的世界” |
5.1.2 分享阅读内容和传递阅读热情 |
5.2 “提供内容和形式的支点” |
5.3 理清语篇结构 |
5.4 从多重视角解读文本 |
5.5 借助阐释讲解工具 |
5.6 促进读写、读演、读画结合 |
5.6.1 读写结合 |
5.6.2 读演、读画结合 |
5.7 促进课堂参与:“把学生唤起” |
5.8 在专业学习和教学中发展个人风格 |
5.9 小结 |
第六章 佟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
6.1 阅读“要带给学生智慧” |
6.1.1 阅读超越单词的识读 |
6.1.2 阅读要“滋养灵魂” |
6.2 学会理解、欣赏和管理学生 |
6.3 把握尺度:“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
6.4 课文讲解中“自上而下”的新尝试 |
6.4.1 提纲挈领讲课文 |
6.4.2 权衡斟酌词汇讲解的取舍 |
6.4.3 通过提问训练创造性思维 |
6.4.4 翻译名言促进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
6.5 阅读课堂上的教与学 |
6.6 多种方式促进阅读 |
6.7 在无奈中发展 |
6.7.1 数字时代中的无力感和挣扎应对 |
6.7.2 “要做一个不断能充电的手电筒” |
6.7.3 教学反思 |
6.8 小结 |
第七章 郑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
7.1 提供“语言的精细磨练” |
7.2 权衡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 |
7.3 促进语言知识自主学习 |
7.4 学会阅读:课文欣赏与细腻分析 |
7.4.1 从宏观分析入手 |
7.4.2 引导欣赏文学作品的细微之处 |
7.4.3 批判性的对比阅读 |
7.5 促进课堂内外的读写结合与合作学习 |
7.6 研讨式的课堂 |
7.7 在学习教学中成长 |
7.8 小结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篇 |
第八章 四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内容 |
8.1 英语阅读学科知识 |
8.1.1 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学科知识 |
8.1.2 比较分析 |
8.2 英语阅读课程知识 |
8.2.1 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课程知识 |
8.2.2 比较分析 |
8.3 英语阅读学科教学知识 |
8.3.1 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学科教学知识 |
8.3.2 比较分析 |
8.4 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与自我关系的知识 |
8.4.1 四位教师关于英语阅读教学与自我关系的知识 |
8.4.2 比较分析 |
8.5 关于英语阅读与学生关系的知识 |
8.5.1 四位教师关于英语阅读与学生关系的知识 |
8.5.2 比较分析 |
8.6 英语阅读教学情境知识 |
8.6.1 四位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情境知识 |
8.6.2 比较分析’ |
8.7 小结 |
第九章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多维分析 |
9.1 四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个体特征 |
9.1.1 岳老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9.1.2 于老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9.1.3 佟老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9.1.4 郑老师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9.2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统领性主题:对话 |
9.3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学科维度 |
9.4 小结 |
第十章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
10.1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微观演进 |
10.2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人基础 |
10.2.1 个人生活史 |
10.2.2 学科造诣和体验 |
10.2.3 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学习 |
10.2.4 职业动机 |
10.3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外在媒介 |
10.3.1 学校环境和教学共同体 |
10.3.2 与学生的交往 |
10.3.3 在职进修和培训 |
10.3.4 观摩和交流 |
10.4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路径 |
10.5 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启示和反思 |
11.1 结论 |
11.1.1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内容 |
11.1.2 英语阅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11.1.3 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
11.2 研究启示 |
11.3 研究创新点 |
11.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11.5 研究者反思 |
11.5.1 研究关系 |
11.5.2 研究者身份 |
参引文献 |
附录1 课堂观察记录实例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实例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实例 |
附录4 学生问卷实例 |
附录5 课堂录音转写规范 |
附录6 教师访谈实例 |
(8)基于“以写促读”视角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重“量”轻“质”,整本书阅读收益少 |
2.2 重“形”轻“效”,整本书阅读教学形式化 |
第三章 基于“以写促读”视角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1 基于“以写促读”视角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3.2 基于“以写促读”视角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
第四章 基于“以写促读”视角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4.1 明确具体写作任务,促进主动阅读 |
4.2 创设多种写作形式,深化阅读层次 |
4.3 反馈个性读写成果,提升阅读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误区 |
1.2.2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误区 |
1.2.3 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分离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当前国内外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
2.1.1 结果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 |
2.1.2 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 |
2.1.3 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 |
2.1.4 内容教学法 (content-based approaches) |
2.1.5 任务教学法 (task-based approach) |
2.1.6 写长法 |
2.2 读写结合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章 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过程 |
第4章 初中英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初中生英语写作的要求和评价 |
4.1.1 初中生英语写作基本要求和评价 |
4.1.2 中考英语作文分析与评价 |
4.2 初中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数据收集 |
4.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
4.3.1 常用的写作教学方法与批改方法 |
4.3.2 写作教学中的困惑 |
4.3.3 写作教学中的误区 |
4.4 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4.4.1 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
4.4.2 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可能性 |
第5章 读写结合教学的研究过程 |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5.1.1 制订教学方案 |
5.1.2 教学实施 |
5.1.3 教学反思 |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2.1 经验总结和改进方向 |
5.2.2 制订教学计划 |
5.2.3 教学实施 |
5.2.4 教学反思 |
5.2.5 问题和改进建议 |
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5.3.1 经验总结和改进方向 |
5.3.2 制订教学计划 |
5.3.3 教学实施 |
5.3.4 教学反思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次研究的启示 |
6.2.1 关于读写结合写作课的课前准备和课后评价思考 |
6.2.2 关于读写结合写作课的教学实践思考 |
6.3 本次研究的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级汉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1、术语的界定 |
(1)教学模式 |
(2)读写结合 |
2、理论基础 |
(1)输入与输出假说 |
(2)格式塔理论 |
(3)认知心理学 |
(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读写结合的研究 |
2、国外读写结合的研究 |
三、实验研究 |
(一)实验设计 |
1、被试 |
2、总体设计 |
(1)课程分析 |
(2)使用教材 |
3、研究工具 |
(1)调查问卷 |
(2)成绩测试 |
4、实验步骤 |
(1)发放问卷 |
(2)阅读、写作前测 |
(3)教学实验 |
1)读写结合教学计划与实例分析 |
2)读写分离教学计划与实例分析 |
(4)阅读、写作后测 |
(二)实验结果分析 |
1、评分标准 |
2、分数对比 |
(1)阅读成绩变化的比较 |
(2)写作成绩变化的比较 |
3、实验中作文分析 |
4、流利性、准确性和词汇变化性分析 |
四、课堂观察与调查访谈 |
(一)课堂观察 |
(二)问卷分析 |
1、问卷说明 |
2、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1)前测问卷 |
(2)后测问卷 |
(3)教师问卷 |
(三)访谈结果 |
五、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成果 |
(二)教学启示 |
(三)研究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读写结合”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教材为依托的小学中段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研究 ——以北师大版为例[D]. 魏来.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2]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D]. 金毅.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
-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 严蓉. 扬州大学, 2019(06)
- [4]“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D]. 刘江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以苏教版教材课后写作练习为例[D]. 王俊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农村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 陈媛. 扬州大学, 2020(02)
- [7]高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D]. 张庆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3)
- [8]基于“以写促读”视角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构建[D]. 麦鸣栩. 广州大学, 2019(01)
- [9]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行动研究[D]. 陈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10]初级汉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D]. 巩文迪.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