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都需要智能气功(论文文献综述)
赵吉超[1](2020)在《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背景,选取秦汉以前传统文化中道、儒两家的代表着作《管子》、《老子》、《列子》、《庄子》、《四书》,进行传统文化气学说源流研究,寻找中医学术赖以建立的气学说内涵。并以此为根据,选取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着作,对其中的气学说进行研究,以明晰古代气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气学说源流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之前道儒两家共八本着作中气学说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诸多名词的内涵与气相同,如道、天、心、性等。并且古人对气的体悟称为“内求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出很多观点,涵盖了对形而上本体的认识,以及形而下万事万物的认识,成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构架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天人整体的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通过对第一章的研究论述,阐发气学说相关的六大基本定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充盈于宇宙虚空;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气与神相关。第三章为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将中医基础理论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为形成时期与发展时期。形成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分别代表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中药理论基础,分析其中的气学说的内涵,以明晰气学说对其形成的影响。发展时期分为晋至唐、宋至明、清至近代三个阶段,共15位医家及相关的15本着作,对各医家的着作进行气学说的研究分析,明晰气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内容,归纳出两点启示,展望气学说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方向。第四章为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结合中医学的医学属性,对比了其与现代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异同,对中医学两大生命观进行了简单概括。以此分析了气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运用及价值。最后,选取《古今医案按》、导师以及笔者自身临床中的医案进行分析,对气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中的具体临床运用,以气学说为核心对临床诊断、疾病机理、药理进行了分析,以细节展现气学说的价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气学说包含了形而上本体论与形而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能量论与规律论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通过内求法对自身生命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高度总结,涵盖了内圣的修持理法与成就外王事业具体运用的学说。气学说使中医学在根本上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致的存在,将之运用于自身则可循理体悟本体,运用于社会,则可拯危救困。同样,这些研究为气学说的现代化乃至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杜菁[2](2020)在《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学中的“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中医体系来说,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都离不开“气”,它是人体生命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人体之气是一种无形无象的的非实体物质,它充斥在人体组织结构中,也弥散在有形实体的周围,人体之气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体之气的深刻理解促进中医气学说理论的发展,对揭示气的现代科学实质起着指导性作用。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气可以相互影响和调节,神气相关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人体生命的作用存在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通过2个实验来证明人体之气对生命的影响。首先,运用太赫兹波检测技术检查了劳宫穴能够辐射太赫兹波的客观存在,并且证明通过搓手后太赫兹波的辐射强度增强,以推论人体之“气”具有太赫兹波的特征;接着,将通过搓手来激发出来的人体之气作用于体外人体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对其的影响。为阐释人体之气对生命的作用,为临床疾病康复过程中,人体之气实现机体自身修复提供实验依据,为中医学和中医气学说理论的发展提供突破口。方法:(1)运用太赫兹波检测技术对60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在校健康大学生分别在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搓手也不加意识)、搓手组(快速搓手20s)、搓手+意识(搓手20s后加“细胞活力增强,生命力旺盛”的意识)三组实验下,进行劳宫穴太赫兹波光谱特征检测。然后对检测所得的太赫兹波谱线进行图谱处理,求出各实验组总平均值的差值曲线并作图,对各实验组之间的具体真实差异进行比较。此外将三组实验太赫兹波总平均值辐射曲线的差值进行两两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以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性,比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2)采用体外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技术,将对数生长期的间充质干细胞种于96孔板下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人体之气组、人体之气+意识组进行干预实验,搓手即快速搓手10s后将掌心覆于孔板上,停留30s后再次搓手10s,如此反复6次;连续进行2次。然后观察细胞增殖活力变化。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运用太赫兹波检测技术,结果发现三组实验组太赫兹波曲线的频谱特征非常相似,波峰都处于同一频率上;同时发现搓手组和搓手+意识活动组,劳宫穴的平均谱线均高于不经过搓手和意识活动的劳宫穴的平均谱线,搓手+意识组的太赫兹波辐射量高于单纯搓手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2)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研究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发现:与空白对照组对比,人体之气组和人体之气+意识组的细胞增殖促进率均升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之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人体之气+意识组的细胞促进增殖率高于单纯人体之气组。结论:(1)搓手后人体劳宫穴检测出太赫兹波辐射量,且人体劳宫穴的太赫兹波辐射量增强,进一步验证人体之气的客观存在,推论出人体之气具有太赫兹波的特征,搓手可以激发人体之气的发放;(2)搓手激发的人体之气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使其促进增殖率增强,证明人体之气能对生命起到促进作用;(3)意识可以影响太赫兹波的辐射量,意识活动的参与使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增强,因此,意识可以调控人体之气。综上,人体之气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能够起到促进生命动力的作用,为临床疾病康复过程中,人体之气实现机体自身修复提供了实验依据。
徐艺菲[3](2019)在《悬针疗法刺激肾俞穴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干预作用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起病缓慢,病程长,进展难以逆转,并发症多样,治疗困难,医疗费用昂贵,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因此,增加有关慢性肾衰竭的研究,丰富治疗手段,对于延缓疾病进程和提高患者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悬针疗法是将中医气功与针刺相结合而创新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具有无痛、无创、不受禁刺或慎刺限制等优点。本研究采用悬针疗法刺激大鼠“肾俞”穴,观察悬针疗法对于大鼠肾脏功能、贫血损害及肾间质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影响,探究悬针疗法对慢性肾衰的防治作用。目的本实验以腺嘌呤灌胃法建立的慢性肾衰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尿毒清颗粒作为阳性对照组,“肾俞”穴为治疗穴位,在造模开始的同时对大鼠使用悬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悬针疗法对大鼠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磷(P3+)、血磷(Ca2+)、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7和大鼠肾脏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以探究悬针疗法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探讨悬针疗法延缓模型大鼠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和悬针组,每组10只大鼠。将腺嘌呤与蒸馏水混合制成0.25%的腺嘌呤混悬液,按照200mg/kg/d的剂量每日对正常组之外的大鼠进行灌胃,连续28天;药物组每日上午腺嘌呤混悬液灌胃,下午将尿毒清颗粒溶于蒸馏水制成2.25%溶液,按照2.2g/kg/d的剂量进行灌胃,其余组灌胃同等剂量蒸馏水;悬针组每日上午腺嘌呤混悬液灌胃,下午进行悬针治疗30分钟。每周称量各组大鼠体重,实验结束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大鼠全血RBC、HCT、Hb、PLT,血清P3+、Ca2+、Scr、BU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的TGF-β1和Smad7表达,取肾称取湿重,肾脏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后做常规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体重及肾重情况:自第2周开始,模型组、药物组及悬针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体重出现显着差异(P<0.05),悬针组大鼠的体重除第3周外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肾脏体重比显着提高(P<0.05),悬针组相对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悬针组与药物组相较无显着差异(P>0.05)。2全血RBC、HCT、Hb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RBC、Hb、HCT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悬针组的RBC、Hb、HCT均显着提高(P<0.05),悬针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3血清P3+、Ca2+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P3+含量显着提高(P<0.05),Ca2+含量显着降低(P<0.05)。悬针组大鼠的P3+含量显着降低(P<0.05),Ca2+含量显着升高(P<0.05),悬针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4TGF-β1表达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的AOD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悬针组大鼠的TGF-β1表达明显降低(P<0.01),悬针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5血清Scr、Bun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cr、Bun含量显着提高(P<0.05),悬针组大鼠的Scr、Bun显着降低(P<0.05),悬针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6 HE染色切片情况:正常组大鼠肾脏结构完整,肾小球未见萎缩,肾小管、集合管未见扩张或萎缩,无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肾小管黄绿色结晶沉积及肉芽肿形成、肾小管扩张、肾小管变性/坏死、间质炎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药物组大鼠肾脏肉芽肿形成病变程度无明显减轻,其余病变均略有减轻趋势。悬针组大鼠肾小管扩张、肾小管变性/坏死等病变均有减轻趋势。7Masson染色切片情况:正常组大鼠肾脏除血管周围有胶原纤维呈深蓝色染色,组织内无明显蓝色着色。模型组大鼠除血管周围有胶原纤维呈深蓝色染色外,可见广泛的间质增宽,呈淡蓝色着色,此为间质纤维化特殊染色表现,其中散在局灶性增生的深蓝色胶原纤维着色。药物组组织内局灶性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略有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有减轻趋势。悬针组局灶性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略有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有减轻趋势。结论1悬针疗法对腺嘌呤灌胃模型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一,悬针疗法能够提高模型大鼠体重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其二,悬针疗法能够降低模型大鼠的肾重体重比,降低肾脏肥大指数;其三,通过病理切片可以看出悬针疗法能够改善模型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减轻肾小管结晶沉积、肾小管扩张、肾小管变性/坏死及间质纤维化病变。2悬针疗法能够有效提高RBC、HCT、Hb的含量,提示悬针能够改善肾性贫血状态,改善肾脏血供。3悬针疗法能够有效降低P3+的含量并提高Ca2+的含量,调整高磷低钙的病理状态,改善钙磷代谢,降低肾性骨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4悬针疗法可以有效减少TGF-β1在肾脏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5悬针疗法能够有效降低Scr和BUN的含量,提高肾脏功能。6悬针疗法对于慢性肾衰竭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肾小管和间质局部血液的供给,改善肾脏微循环,改善钙磷代谢,促使肾脏中TGF-β1的表达较减少,减轻肾间质纤维化,使血氧供给的增加与间质纤维化的减轻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增强肾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杨孟斐[4](2018)在《健身气功在台湾地区民间社团及高校开展情况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台湾地区健身气功民间社团和开展健身气功高校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健身气功在台湾地区开展的整体情况。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对台湾地区健身气功民间社团的习练人群、辅导员以及台湾开展健身气功高校的教师和习练学生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研究。运用SPSS18.0和Excel对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1、台湾地区健身气功社团地域发展不均衡,习练人群年龄结构不平衡。2、健身气功社团缺少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3、健身气功社团经费有限,不能支持更多活动的开展。4、健身气功在台湾高校的开展情况也不乐观,开课学校数量有限,开课高校功法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均衡。5、缺少专业的健身气功教师以及辅导人员。最后,根据研究得出的结果为台湾地区健身气功的开展工作提出了建议:1、加大健身气功在台宣传力度与频度,实施差异化推广策略。2、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3、以市场化为最终目标,推动台湾地区健身气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4、充分利用学校这个教育平台。5、构建健身气功社会辅导员及高校教师的培训体系。
舒川[5](2017)在《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学龄前残疾儿童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及学前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并运用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文献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多元的康复模式、丰富的康复手段、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特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研究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视角解读。现代康复中“全人发展”的诉求越来越明显,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要求运动康复具有康复目标终身性、内容全面性、方式主动性、评价发展性等内涵。在此视角下,学龄前残疾儿童的运动康复课程应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强调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下进行主动的身体动作练习,使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改善。三、现状调查。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逐年增多,但由于缺乏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标准不统一、教材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要缓解运动康复理论和实践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家长、机构迫切需要的窘境,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运动康复课程。四、理论构建。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结合文献分析以及专家意见,确定了哲学的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学的人类动作发展理论、社会学的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体育学的适应体育理论为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详实阐述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七个目标”、“四个内容”、“三个实施步骤”、“两个评价维度”,并最终拟定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指导建议(草案)》。五、实践检验。在行动研究的质性研究中,通过丰富的访谈和案例分析,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运动康复课程对残疾儿童、家长以及教师带来的变化,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可操作性。在行动研究的量化研究中,通过收集的运动康复课前、课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运动康复训练的学龄前残疾儿童其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有所提高,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实效性。
邹彭莹[6](2017)在《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研究》文中认为道教养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的时代,道教文化的养生资源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对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考察中发现,道教组织自身已经逐步认识到道教养生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且在逐步恢复生气之后,开始零星组织一批道教养生的项目。其中,常州茅山乾元观自2013年举行首次“体道班”之后,每年不间断举行,至今已举行8次成人班,3次儿童少年班,1次成人女子体道班。这是国内道观目前为止最系统的道教宫观养生项目。此外,龙虎山老子学院很早就开设了盈利性质的辟谷养生项目,且经营时间也较长。而从2014年开始,国内很多道教宫观热衷于通过“夏令营”的形式开展一些活动,为了吸引参与者,每个宫观都将道教养生作为必选的项目之一。这些宫观开设的养生项目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道教养生术的方方面面。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考虑到暑假这个全国性的悠长假期,各大宫观从“夏令营”的形式做起,力图弘扬和发展道教文化。这种形式在短期内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我们同时需要认识到道教养生是一套技术性很高的养生术,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没有长时期的从事并且真正形成各个道观自己独特的养生项目,我们很难相信通过假期的方式能真正弘扬道教文化,能让普通民众学到真正的养生。另外,除了较少的道教宫观在从事养生外,现在从事道教养生更多的是一些社会商业机构,而他们开展的这种养生项目多以各种名目繁杂的噱头吸引民众。这类养生项目品质参差不齐,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又难以真正发扬优秀养生资源的作用。而道教作为人类历史上研究和实践养生最丰富的载体,如果在当今社会不好好利用这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一方面无法正本清源为中国民众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无法籍此弘扬道教文化自身,会流失大好的机会,也会使得道教养生资源蒙尘。通过考察,本研究认为,道教养生资源丰富,不管是养生理论资源还是实践手段,都是一整套极为完善的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当前道教内部尚未认识到道教养生资源对于道教的重大意义。所以,整个道教内部开展道教养生项目的宫观寥寥可数。而个别开设了养生项目的宫观,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主体意识不足,养生人才匮乏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如果有志于发扬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宏观而言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必须充分尊重道教宫观在养生事业开展中的主体地位,赋予法律给予的合法权利;二是道教自身必须认真审视道教养生文化资源的重大价值,逐步从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探索、完善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李新,肖微,章文春[7](2016)在《医学气功教育对中医的影响与实践》文中指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医学气功的教育。在古代的学习中医中练习医学气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气功的练习有利于对于中医的理解以及提高治疗的效果。对于现在的中医药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的气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综合素质和软实力。
许凤英[8](2015)在《善治视角下中国健身气功社团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与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的共同努力下,作为新兴体育项目的健身气功,又一次在国内掀起热潮。与过去十年相比,无论是国内的健身气功爱好者人数,还是群众健身锻炼的活动站点数量,都明显增加。但是,这些成功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健身气功社团管理方面的弊端。因此,本研究就国内健身气功社团管理方面的问题与缺陷,引进善治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一理念,推动我国健身气功社团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而改变目前在国内健身气功社团“双重管理”体制下政府(即体育行政部门)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实现政府-市场-社团三者合作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最终达到健身气功运动在国内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全国健身气功运动开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社团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善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对国内健身气功运动的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而促进健身气功运动在国内的健康发展。主要结论为:1、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治理机构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协会内部组织结构权责不清、协会内部人员老龄化并存在身兼数职现象。2、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与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存在严重的依附关系,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是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实行权力的工具而已。3、基层健身气功社团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的练功者数量、活动站点数量、健身气功指导员数量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调查结果显示,GDP水平是影响基础健身气功社团发展的间接因素,具体体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健身气功发展,明显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4、由于缺乏完善的健身气功推广体系,导致健身气功在推广过程中,出现推广方式滥用现象,造成推广资源的浪费。5、我国健身气功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无法完全保障健身气功运动的健康发展。6、基层健身气功社团的监管体系缺失,政府“重登记、轻管理”的行为致使部分社团内部管理混乱,办公效率低下,同时也给了很多非法气功社团趁虚而入的机会。7、健身气功受众群体年龄结构、城乡分布不平衡。调查发现,健身气功受众群体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较少;而且城市和农村的健身气功运动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健身环境和健身氛围要明显优于农村。
刘哲[9](2014)在《肺纤方提取物干预肺纤维化大鼠VEGF/VEGFR1、VEGFR2、PAI-1、VCAM-1 mRNA表达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研究》文中认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为临床难治性疾病,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发病率年增长11%,患者自确诊起,中位生存期小于3年。中医认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属于“肺痿”、“肺痹”范畴,导师认为肺肾亏虚、痰瘀痹阻肺络为其基本病机。肺纤方为治疗肺纤维化的有效方剂,具有补益肺肾,化痰散结,活血通络的作用,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改善症状、提高生理指标方面具有优势,既往动物实验证实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基质重塑等作用。近年IPF的病理机制由“炎症学说”转为“纤维化修复学说”为中心,其中微血管生成、凝血/纤溶异常等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整体动物实验探究肺纤方提取物干预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血管内皮粘附因子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1、VEGFR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的mRNA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研究肺纤方提取物对肺纤维化大鼠原代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迁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深入探讨肺纤方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动物整体实验:将156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24只,肺纤方大剂量组24只,肺纤方中剂量组24只,肺纤方小剂量组24只,西药对照组分为两组:氯沙坦组24只,泼尼松组24只。运用气管插管灌注博莱霉素3mg/kg造模,假手术灌注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第二天开始灌胃干预。灌胃量:肺纤方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2.4g/kg、1.2g/kg、0.6g/kg。氯沙坦组10mg/kg、泼尼松组5mg/kg。于14、28天随机分两批进行动物处理及取材。取大鼠左肺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病理检测,观察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取新鲜右肺组织行RT-PCR检测肺组织VEGF/VEGFR1、VEGFR2、PAI-1、V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示:肺纤方中剂量组能有效改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抑制VEGF/VEGFR1、VEGFR2、PAI-1、V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泼尼松14天时能有效改善肺泡炎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氯沙坦14天时能抑制PAI-1、VCAM-1基因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肺纤方抑制VCAM-1基因表达减轻其所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的基因表达抑制纤维蛋白及胶原的积累;通过抑制VEGF/VEGFR1、VEGFR2基因表达,抑制其介导的血管生成过程。其中肺纤方中剂量组(1.2g/kg)疗效更加明显。2、泼尼松能早期改善肺泡炎程度、氯沙坦能在早期抑制VCAM-1及PAI-1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及胶原、纤维蛋白的积累。但作用无肺纤方中剂量组持久。3、肺纤方中剂量组无论在改善大鼠精神状态还是检测指标方面都显示出一定优势。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分离培养鉴定28天肺纤维化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用肺纤方大、中、小剂量组、泼尼松、氯沙坦刺激细胞,通过WST-1法检测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粘附率、Transwel1检测内皮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胶检测血管形成能力。结果示:氯沙坦及肺纤方大剂量组能够促进白细胞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肺纤方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及血管形成的抑制能力随肺纤方剂量增加而增加,肺纤方大剂量完全抑制了肺微血管形成。泼尼松促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及血管形成,氯沙坦及肺纤方中剂量组能够有效抑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及血管形成。总之,肺纤方能够抑制肺纤维化炎症反应、微血管新生、改善纤溶抑制而具有抗肺纤维化作用。
谷磊[10](2012)在《我国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研究 ——现状、理论及策略》文中指出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近些年来,健身气功的推广活动已与电视媒介携手,并受到国家重视与民众欢迎。如何充分利用电视媒介使健身气功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值得学界进一步开展深度研究。据此,本研究根据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与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调查访问、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的现状、理论及策略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现状分析得知,健身气功电视节目较少、缺乏专业主持人、播出形式单一且时短、受众对教学类、新闻类节目的满意度偏低、青少年对练习健身气功积极性不高等,是当前健身气功电视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健身气功推广与媒体的默契度低、播出方式的局限性大、受众对节目的集体失语、师资力量匮乏、品牌栏目建设不力等。为了促进健身气功电视媒介的推广,必须对其基本理论与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从理论依据看,共生效应理论、受众需求理论与视觉效应理论是进行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的三个基本理论,它们分别阐释了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的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与传播学基础。从构成要素分析,受众、时段、语言、主持人、风格、娱乐化、符号与品牌建设等,是提升健身气功电视推广效果的八个基本要素。根据上述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的有关理论,我国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的主要策略可归纳为:一是在相互关系上实现健身气功推广与电视媒介的共生双赢;二是在社会功能上满足受众对健身气功的不同需求;三是在项目推广上注重健身气功栏目的风格流变;四是在教育效应上发挥健身气功节目的娱乐作用;五是在技术手段上放大健身气功节目的符号功效;六是在栏目构建上推动健身气功栏目的品牌建设等。本研究提出上述六大策略及其具体实施方法,可为加强健身气功电视推广及其品牌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二、学校都需要智能气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都需要智能气功(论文提纲范文)
(1)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气学说源流研究 |
1 《管子》气学说研究 |
1.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1.2 《管子》气学说的特点 |
1.2.1 精气、心、道、德同论 |
1.2.2 心为主宰 |
1.2.3 修持理法 |
1.3 《管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2 《老子》气学说研究 |
2.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2.2 《老子》气学说的特点 |
2.2.1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
2.2.2 对道的体认 |
2.2.3 对道体性用的描述 |
2.3 《老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3 《列子》气学说研究 |
3.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3.2 《列子》气学说的特点 |
3.2.1 宇宙万物的来源 |
3.2.2 道家的修道 |
3.2.3 气形质——天地万有产生的四个阶段 |
3.2.4 冲和气者为人 |
3.3 《列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4 《庄子》气学说研究 |
4.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4.2 《庄子》气学说的特点 |
4.2.1 养气所达境界——逍遥游 |
4.2.2 乘天地之正气的至人、神人、圣人 |
4.2.3 对证得道体的修持理法及悟道境界的描述 |
4.2.4 道无处不在 |
4.2.5 《庄子》的养生 |
4.2.6 内圣为体,外王为用 |
4.2.7 气“化” |
4.3 《庄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5 《四书》气学说研究 |
5.1 《四书》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
5.2 《四书》气学说的特点 |
5.2.1 《论语》学问的境界——仁 |
5.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5.2.3 《中庸》之中和境界 |
5.2.4 《孟子》之养吾浩然之气 |
5.3 《四书》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6 小结 |
第二章 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 |
1 气学说基本定理的内容 |
1.1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
1.2 气充盈宇宙虚空 |
1.3 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 |
1.4 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1.5 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 |
1.6 气与神相关 |
2 以气学说为基石的气科学体系 |
2.1 气学说与阴阳学说 |
2.2 气学说与五行学说 |
2.3 气学说与干支理论 |
2.4 气学说与八卦 |
第三章 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1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时期 |
1.1 理论基础 |
1.1.1 《黄帝内经》 |
1.1.2 《难经》 |
1.2 临床基础 |
1.2.1 《伤寒论》 |
1.3 中药理论基础 |
1.3.1 《神农本草经》 |
1.4 小结 |
2 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时期 |
2.1 晋至唐 |
2.1.1 葛洪《肘后备急方》 |
2.1.2 巢源方《诸病源候论》 |
2.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
2.1.4 王焘《外台秘要方》 |
2.1.5 小结 |
2.2 宋至明 |
2.2.1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2.2.2 张从正《儒门事亲》 |
2.2.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
2.2.4 朱丹溪《格致余论》 |
2.2.5 张景岳《景岳全书》 |
2.2.6 赵献可《医贯》 |
2.2.7 杨继洲《针灸大成》 |
2.2.8 小结 |
2.3 清至近代 |
2.3.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2.3.2 吴鞠通《医医病书》 |
2.3.3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
2.3.4 唐容川《医易通说》 |
2.3.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
2.3.6 小结 |
3 对气学说发展方向的启示 |
3.1 气学说的发展可吸收现代优秀的科技成果 |
3.2 现代物理学场性物质对气学说的揭示作用 |
第四章 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气学说与中医学生命观 |
1.1 天人整体的生命观 |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
1.3 中医、西医生命观之异同 |
2 气学说与人体生理 |
2.1 形的生理 |
2.2 气的生理 |
2.3 神的生理 |
3 气学说与人体病理 |
3.1 形的病理 |
3.2 气的病理 |
3.3 神的病理 |
4 气学说与中医诊断 |
4.1 气学说与望闻问切 |
4.2 气学说与辨证 |
5 气学说与中医治疗 |
5.1 气学说与针灸治疗 |
5.2 气学说与导引吐纳 |
5.3 气学说与按摩刮痧 |
5.4 气学说与中药治疗 |
6 气学说与中医养生 |
6.1 强调天人合一 |
6.2 注重形气神合一 |
6.3 重视正气 |
7 病案举例 |
7.1 《古今医案按》医案举例 |
7.2 导师医案 |
7.3 笔者医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文献综述 气学说研究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气学说概要 |
1.1 中医学“气”的概念 |
1.2 人体之气的概述 |
1.2.1 人体之气的概念 |
1.2.2 人体之气的分类 |
1.2.3 人体之气的特点 |
1.2.4 人体之气的分布特征 |
1.2.5 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 |
1.2.6 人体之气的功能 |
1.3 小结 |
2 人体之气的现代科学研究 |
2.1 人体之气的效应研究 |
2.1.1 生物光子放射效应 |
2.1.2 声波效应 |
2.1.3 红外效应 |
2.1.4 微弱磁场效应 |
2.1.5 现代科学对人体之气实质的相关研究 |
2.2 人体之气的太赫兹波研究 |
2.2.1 太赫兹波及其特点 |
2.2.2 人体之气的实质与太赫兹波的联系 |
2.2.3 太赫兹波对生物效应的相关研究 |
2.3 小结 |
3 人体之气对生命的调控 |
3.1 中医针灸对人体之气的调控 |
3.2 中医气功导引对人体之气的调控 |
3.2.1 以形引气 |
3.2.2 以意引气 |
3.2.3 以音引气 |
3.3 搓手对人体之气的激发作用 |
3.3.1 搓手“熨目”法 |
3.3.2 搓手强肾法 |
3.3.3 搓手“玉面功” |
3.4 小结 |
4 意识对人体之气的调控 |
4.1 神气相关理论 |
4.2 意识对人体之气的调控表现 |
4.3 意识对人体之气的现代科学研究 |
4.3.1 基于太赫兹波检测技术研究意识对于人体之气的影响 |
4.3.2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意识对于人体之气的影响 |
4.3.3 其它研究 |
4.4 小结 |
5 间充质干细胞概要 |
5.1 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
5.1.1 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 |
5.1.2 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机制 |
5.2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
5.2.1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化研究 |
5.2.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电磁场研究 |
5.3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搓手激发劳宫穴太赫兹波辐射的研究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装置 |
1.3 实验环境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与分析 |
1.6 实验结果 |
1.7 讨论和分析 |
2 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实验步骤 |
2.3 细胞增殖情况测定(MTT法) |
2.3.1 MTT试剂的配制 |
2.3.2 MTT测定 |
2.3.3 测定注意事项 |
2.3.4 数据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和分析 |
3 实验小结 |
结语 |
1 研究的结论 |
2 研究的意义和运用 |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3)悬针疗法刺激肾俞穴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干预作用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治原则 |
4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GF-β1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
1 TGF-β1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通路 |
2 TGF-β1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治神与调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
1 气的含义 |
2 神的含义 |
3 治神和调气贯穿针刺治疗的全程 |
4 治神和调气在不同针法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的比较 |
3 各组大鼠肾脏指数的结果 |
4 各组大鼠全血RBC、HCT、Hb、PLT检测结果 |
5 各组大鼠血磷和血钙含量检测结果 |
6 各组大鼠TGF-β1和Smad7检测结果 |
7 各组大鼠血清Scr、Bun检测结果 |
8 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 |
9 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切片Masson染色结果 |
10 小结 |
讨论 |
1 建立CRF模型方法的讨论 |
2 悬针穴位的选取 |
3 干预方法的选择 |
4 悬针对CRF模型大鼠防治效应的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健身气功在台湾地区民间社团及高校开展情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健身气功的概念界定及发展 |
2.2 民间社团概念界定 |
2.3 大陆高校开展健身气功情况研究 |
2.4 健身气功在台湾开展情况研究 |
2.5 健身气功开展策略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台湾地区健身气功社团情况调查 |
4.1.1 社团基本情况调查 |
4.1.2 社团习练者情况调查 |
4.1.3 社团辅导员情况调查 |
4.2 台湾地区开展健身气功高校情况调查 |
4.2.1 高校的基本情况调查 |
4.2.2 高校习练学生情况调查 |
4.2.3 台湾高校健身气功教师的情况调查 |
4.3 台湾地区健身气功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 |
4.3.1 社团经费不足,阻碍其发展 |
4.3.2 社团缺少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 |
4.3.3 缺少专业的健身气功教师以及辅导人员 |
4.3.4 开展健身气功高校数量少,没有充分利用高校平台 |
4.3.5 宣传力度明显不足 |
4.4 台湾地区健身气功发展对策 |
4.4.1 以市场化为最终目标,推动台湾地区健身气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
4.4.2 建立完善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 |
4.4.3 构建社团辅导员及高校教师的培训体系 |
4.4.4 培养健身气功传承者,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平台 |
4.4.5 加大健身气功在台宣传力度与频度,实施差异化推广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伦理分析 |
2.4 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工作流程 |
2.5 研究的理论假设 |
2.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3章 透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中的全人发展 |
3.1 从缺陷补偿到全人发展——康复内涵的迷失与重建 |
3.2 运动康复学科定位和体系结构的诠释——基于全人发展视角 |
3.3 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发展困境及解困之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现状分析 |
4.2 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现状的审视 |
4.3 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发展的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基础 |
5.1 哲学基础:人本主义理论 |
5.2 生物学基础:人类动作发展理论 |
5.3 社会学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
5.4 心理学基础:认知发展理论 |
5.5 教育学基础:学前特殊教育理论 |
5.6 体育学基础:适应体育理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构建 |
6.1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目标 |
6.2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内容 |
6.3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实施 |
6.4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评价 |
6.5 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指导建议(草案)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行动研究 |
7.1 行动研究与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 |
7.2 行动研究之一: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预实践研究 |
7.3 行动研究之二: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实践研究 |
7.4 行动研究之三: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测量数据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研究的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与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综述 |
1.1.1 关于道教养生文化的研究 |
1.1.2 关于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研究 |
1.1.3 关于其他宗教文化事业的研究 |
1.1.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2 概念辨析 |
1.2.1 事业与产业概念界定 |
1.2.2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概念 |
1.2.3 本研究所指的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概念 |
1.2.4 本研究所指的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主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有助于社会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
1.4.2 有助于道教的发展和传承 |
1.4.3 促进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 |
1.4.4 有助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 |
1.5 研究价值 |
1.5.1 理论价值 |
1.5.2 实践价值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7 本选题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文化资源与养生内容 |
2.1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文化资源 |
2.1.1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理论资源 |
2.1.2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方法资源 |
2.2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的基本内容 |
2.2.1 学术教育事业 |
2.2.2 文化传播事业 |
2.2.3 饮食养生事业 |
2.2.4 导引按摩事业 |
2.2.5 内丹辟谷事业 |
2.2.6 精神调养事业 |
2.2.7 养老事业 |
2.2.8 养病调理事业 |
第3章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现状 |
3.1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开展的总体情况 |
3.2 道教宫观开展的养生项目 |
3.2.1 体道班项目 |
3.2.2 夏令营养生项目 |
3.3 相关组织开展的养生项目 |
3.3.1 气功类养生项目 |
3.3.2 太极和八段锦等导引术 |
3.3.3 辟谷类养生项目 |
3.4 道教宫观组织开展的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
3.4.1 道教养生专题会议的开展情况 |
3.4.2 其他类会议涉及到的道教养生事业的开展情况 |
第4章 当前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1 当前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政府与道教组织对道教养生文化事业的价值认识不足 |
4.1.2 相关政策(包括法律)有待建设 |
4.1.3 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实践与理论建设问题 |
4.1.4 人才培养问题 |
4.1.5 项目产品开发运作问题 |
4.2 当前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 |
4.2.1 政府与道教相关组织应提高对相关事业的思想认识 |
4.2.2 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
4.2.3 建立高水平的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 |
4.2.4 加强道教养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
4.2.5 高度重视项目产品开发与运作 |
第5章 个案研究:武当山宫观养生文化事业考察 |
5.1 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基本情况 |
5.1.1 武当山道教概述 |
5.1.2 教派 |
5.1.3 武当山宫观 |
5.1.4 武当山道教协会 |
5.1.5 武当山道教学院 |
5.2 武当山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 |
5.2.1 丰富而独特的养生文化资源 |
5.2.2 武当山道教养生文化事业开展的情况 |
5.3 促进武当山宫观道教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
5.3.1 当前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3.2 促进武当山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善治视角下中国健身气功社团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节 对善治理论的研究 |
第二节 对社团及体育社团的研究 |
第三节 对健身气功社团的研究 |
第四节 对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
第五节 对中国体育相关法律的研究 |
第六节 其他相关研究 |
第七节 相关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一)问卷的效度检验 |
(二)问卷的信度检验 |
三、访谈法 |
四、实地调查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六、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第四章 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 |
第一节 健身气功社团 |
一、国家级健身气功社团 |
二、基层健身气功社团 |
第二节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概念 |
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关系 |
第三节 治理与善治 |
一、治理 |
二、管理与治理概念比较 |
三、善治 |
第四节 体制、管理体制与体育管理体制 |
一、体制 |
二、管理体制 |
三、体育管理体制 |
第五节 改革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中国健身气功社团发展历史 |
第二节 健身气功社团的发展现状 |
一、进入21世纪以后健身气功发展情况分析 |
二、目前我国健身气功管理组织结构情况分析 |
三、全国健身气功练习人数情况分析 |
(一)全国总练功人数分析 |
(二)全国七个区域练功人数情况分析 |
(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练功者数量关系分析 |
四、全国健身气功指导员情况分析 |
(一)健身气功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与管理 |
(二)全国健身气功指导员数量及分布情况 |
(三)健身气功指导员职业构成 |
五、全国健身气功社团和健身活动站点分析 |
(一)全国健身气功社团的分类和任务 |
(二)国家级和省级健身气功社团的组织结构特点 |
(三)全国健身气功活动站点分布情况分析 |
六、健身气功功法推广 |
(一)健身气功功法推广现状分析 |
(二)健身气功专家、指导员以及练功者对目前功法内容的意见 |
第三节 善治理论与我国体育社团管理体制的结合 |
一、善治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善治之路 |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
(一)体育管理体制内涵 |
(二)我国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特点 |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四、欧美等国体育管理体制结构特点 |
(一)欧美职业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
(二)欧美社区体育管理特点 |
第四节 目前中国健身气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国家级健身气功社团的发展困境 |
(一)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治理机构的缺陷 |
(二)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与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存在严重的依附关系 |
二、基层健身气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双重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利益冲突 |
(二)各地区的练功者数量、活动站点数量、健身气功指导员数量存在较大差距 |
(三)健身气功推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四)健身气功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
(五)基层健身气功社团监管体系缺失 |
(六)非法气功社团及其负面影响 |
(七)健身气功受众群体年龄结构、城乡分布不平衡 |
第五节 用善治理念进行健身气功社团管理体制改革 |
一、运用善治理论进行国家级健身气功社团改革 |
(一)健身气功协会内部去“行政化” |
(二)创新健身气功协会内部治理制度、探索内部机制改革 |
二、运用善治理论进行基层健身气功社团改革 |
(一)善治目标开放性——建立科学的健身气功宣传体系 |
(二)善治目标有效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健身气功发展评价体系 |
(三)善治目标责任性——加强高素质健身气功人才的培养,提升健身气功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
(四)善治目标回应性——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进行健身气功社团体制改革 |
(五)善治目标合法性与协商性——建立科学的理事会制度 |
(六)善治目标稳定性与廉洁性——建立完善的基层健身气功社团的监督体系 |
(七)善治目标公正性——尽快打破健身气功社团城乡二元化发展 |
第六节 善治理论视域下我国的健身气功社团管理体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肺纤方提取物干预肺纤维化大鼠VEGF/VEGFR1、VEGFR2、PAI-1、VCAM-1 mRNA表达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整体动物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BLM致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整体状态观察 |
2.2 BLM致肺间质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2.3 VCAM-1基因表达水平 |
2.4 VEGF基因表达水平 |
2.5 VEGFR-1基因表达水平 |
2.6 VEGFR-2基因表达水平 |
2.7 PAI-1基因表达水平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体外细胞实验 |
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统计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结果 |
4.2 WST-1检测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实验 |
4.3 白细胞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实验 |
4.4 Transwell检测结果(细胞迁移能力实验结果) |
4.5 血管形成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我国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研究 ——现状、理论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健身气功理论与方法研究 |
1.2.2 健身气功推广现状的研究 |
1.2.3 电视媒介传播理论研究 |
1.2.4 共生效应理论研究 |
1.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健身气功 |
1.3.2 电视媒介 |
1.3.3 共生效应 |
1.3.4 受众需求 |
1.3.5 风格流变 |
1.3.6 娱乐化 |
1.3.7 符号 |
1.3.8 品牌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的现状分析 |
2.1 现状分析 |
2.1.1 栏目状况 |
2.1.2 受众对象 |
2.1.3 收视率 |
2.1.4 满意度 |
2.1.5 职业性 |
2.2 主要原因 |
2.2.1 健身气功推广与电视媒介传播契合度低 |
2.2.2 健身气功节目播出方式局限性大 |
2.2.3 受众对健身气功节目的“集体失语” |
2.2.4 健身气功节目师资力量的匮乏 |
2.2.5 健身气功节目推出的风格单一 |
2.2.6 符号理论运用不当 |
2.2.7 节目娱乐化成分过少 |
2.2.8 栏目品牌建设不力 |
第3章 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的理论探究 |
3.1 理论依据 |
3.1.1 共生效应理论 |
3.1.2 受众需求理论 |
3.1.3 视觉效应理论 |
3.2 基本要素 |
3.2.1 受众要素 |
3.2.2 时段要素 |
3.2.3 语言要素 |
3.2.4 主持人要素 |
3.2.5 风格要素 |
3.2.6 娱乐要素 |
3.2.7 符号要素 |
3.2.8 品牌要素 |
第4章 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的策略制定 |
4.1 在相互关系上,实现健身气功栏目与电视媒介共生双赢 |
4.1.1 提出依据 |
4.1.2 具体策略 |
4.2 在社会功能上,满足受众对学习健身气功的不同需求 |
4.2.1 提出依据 |
4.2.2 具体策略 |
4.3 在项目推广上,注重健身气功栏目形式的风格流变 |
4.3.1 提出依据 |
4.3.2 具体策略 |
4.4 在教育效应上,发挥健身气功节目的娱乐作用 |
4.4.1 提出依据 |
4.4.2 具体策略 |
4.5 在手段运用上,放大健身气功节目的符号功效 |
4.5.1 提出依据 |
4.5.2 具体策略 |
4.6 在栏目构建上,推行健身气功栏目的品牌建设 |
4.6.1 提出依据 |
4.6.2 具体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学校都需要智能气功(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D]. 赵吉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人体之气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D]. 杜菁.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悬针疗法刺激肾俞穴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干预作用的探究[D]. 徐艺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健身气功在台湾地区民间社团及高校开展情况与对策研究[D]. 杨孟斐.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2)
- [5]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D]. 舒川.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道教宫观养生文化事业研究[D]. 邹彭莹. 西南大学, 2017(04)
- [7]医学气功教育对中医的影响与实践[A]. 李新,肖微,章文春.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8]善治视角下中国健身气功社团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许凤英. 曲阜师范大学, 2015(03)
- [9]肺纤方提取物干预肺纤维化大鼠VEGF/VEGFR1、VEGFR2、PAI-1、VCAM-1 mRNA表达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研究[D]. 刘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我国健身气功电视推广研究 ——现状、理论及策略[D]. 谷磊. 湖南大学, 2012(02)